“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15.50 KB
  • 文档页数:2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第一单元通古今之变

《大同》(精读)

1.阅读《墨子·尚同》,跟《大同》作比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一篇诸如《墨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之类的文章。或选读《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答:(1) 《墨子》的“同”是“同一”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思,二者的内涵不一样。

(2) 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大公无私。

(3) 墨家要求民众以贤人、君主为服从的标准,人类又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墨子·经上》云:“同,异而俱于之一也。……同,重体,合类。”墨家之“同”消除了类别和界限。儒家要求人们自觉地遵守道德,其次服从礼义刑法。

(4) 课外阅读相关论著,在《老子》、《庄子》、《韩非子》中找出阐论社会理想的文字,与大同作比较。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分析先秦诸子中的道家与法家的社会理想。

2.你认为大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

答:这一点可以结合阅读康有为的《大同书》(重点读《序》)或分析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来讨论。也可以就此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中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接受现象来谈。可以结合当前的全球化过程中的人类价值与伦理危机来讨论大同思想的现代与未来价值。

3.《大同》篇的艺术感染力除来自儒家用世的情感之外,还来自于文字的表达,试总结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手法。

答:(1) 注意找出文字的谐韵现象,如“公”、“睦”、“终”、“用”、“归”、“公”。再如“礼”、“纪”、“里”、“知”、“起”。再如“让”、“常”、“殃”、“康”。先秦许多散文中都注意谐韵。

(2) 注意这篇文章的文字的铺陈与对偶现象。在对偶中善于变化句式,因此便造成了铺

张扬厉的气势。

(3) 文章的开头安排一个孔子与子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用,使得文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文情并茂的效果。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泛读)

1. 总结王安石所列仁宗治国的主要政治措施。

答:在第三段中,王安石提纲挈领地指出仁宗的几种善政:即“忠恕诚悫,始终如一,未尝忘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终不忍如兵。刑平而公,赏重而信。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因任众人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接着便举例说明“忠恕诚悫,始终如一,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终不忍加兵之效也”、“刑平而公之效也”、“赏重而信之效也”、“任众人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之效也”、“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始终如一之效也”。

2. 总结王安石指出的宋朝政治积弊。

答:在第四段文字中,重点找出(1)“因循末俗”、“一切任自然之理势”;(2)“名实之间有所不察”两个要点。而文中重点批评的是“名实之间有所不察”,如取士、课试、检察、成绩、官职、将守、财政等方面,——剖析其积久之弊,指出了这些名实不察的原因正在于“因循末俗”,这正是宋朝政治的积弊所在。

3.收集有关王安变法的史料,分析这篇文章与王安石变法思想之间的关系。

答:可通过课外阅读邓广铭《王安石传》,重点考察王安石的变法措施是如何针对这些积弊进行改革的。

第二单元乡土中国

《七月》(精读)

1. 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曾说:“鸟语、虫鸣、草荣、木实,似《月令》(见《吕氏春秋》和《礼记》,是战国时期一部行政历法)。妇子入室,茅、绹、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汉书》中始设《五行志》,叙述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及其对人类历史和政治生活的影响)。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织、狩猎、藏冰、祭、献、执功,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实为)天下之至文也。”试结合《七月》将周代农民一年的劳动生活按时间顺序作一简要的概括。

答:正月:于耜、纳于凌阴

二月:举趾农作、其蚤,献羔祭韭、播百谷

三月:女子求柔桑、采蘩;条桑,伐远扬

四月:

五月:

六月:食郁及薁

七月:亨葵及菽、食瓜

八月:(采)萑苇、载绩、其获、剥枣、断壶

九月:授衣、叔苴、采荼薪樗、筑场圃

十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获稻、为春酒、纳禾稼、农夫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乘屋、涤场。飨酒、杀羔羊,跻彼公堂

十一月:于貉,取狐狸为裘

十二月:其同,载缵武功、凿冰

(注:均用夏历标示。)

2. 你觉得《七月》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劳动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情变化?

答:(1)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2)为公子裳,为公子裘,食我农夫(喜悦);

(3)嗟我农夫,上入执宫功(忧虑);

(4)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满足)。

3. 对诗中“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一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传统的看法认为“春女感阳气而思男”,“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近代以来学者提出这句是指身为奴隶的采桑女内心伤悲,害怕被贵族公子强行娶走。你觉得哪种理解更为合理?说说你的理由。

答:此题分歧产生于“殆”字解释的不同。“殆”解释为“始”,是传统的训诂,即指将要发生的事,是自己所愿望;近代以来将“殆”解释为“只怕”。

传统的说法以郑《笺》为代表,近代解释以郭沫若为代表。清代姚际恒认为“子”为女

公子,害怕自己作为陪嫁品。

我们认为传统的说法在没有充足理由否定时仍可采用。

《乡土本色》(泛读)

1. 理解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

答:乡土本色是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而“乡土性”最直观的就是体现在乡下人身上的泥土气。在这里,中国基层社会土地与人的关系被作者准确地揭示出来。

2.“乡土性”是如何从时间和空间上规定了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

答:土地与人的关系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的“孤立和隔膜”以及从时间里的“熟悉”,进而这种人与人在时间和空间缔结的生态状态,又直接构成中国基层社会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的规定性。

3. 选择一个你所熟悉的社区,尝试运用“社区分析”的比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