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中小学《中医药与健康》:轻症中暑用刮痧
- 格式:ppt
- 大小:2.40 MB
- 文档页数:11
夏日的到来,天气变得更加炎热,中暑也成为了多发病。
一旦中暑会表现为头昏头痛、突发高热、面色苍白,严重会导致昏迷等。
目前西医对中暑的治疗主要为补充体内水分及糖盐电解质,但效果并不太理想。
而中医治疗中暑却有独特的作用,中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且中药价格低廉、安全性高,能够添加到人们的日常饮食中,使用非常方便,深受大家们的喜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中医治疗中暑有哪些妙招!1 中暑中医怎么看中暑在中医上被称为“发痧”,又可分为阳暑、阴暑、湿暑三种。
阳暑是由于温度过高或太阳暴晒引发疾病的发生;阴暑则因夏季受寒导致的,如吹空调、凉水澡等;夏天湿气重会出现湿暑的一系列症状。
常见中暑症状有头昏头疼、疲乏恶心、四肢无力等。
2 简易中医穴位疗法针对中暑,中医有独特的治疗方案:(1)刮痧:相对于民间扭痧,中医刮痧疗法效果更明显,采用刮痧板在百会、关元、内关等穴位,反复进行刮、挤、揪、捏、刺等物理刺激,使皮肤表面出现淤血点、痕血斑或点状出血,通过刺激脉络,改善气血通流状态、以此达到活血祛瘀、扶正祛邪、消肿止痛的作用。
刮痧前,应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采取降温措施;(2)按摩:中暑以后会多数患者会出现头疼、头晕、昏迷等情况,可取少冲穴、关冲穴、中冲穴和太冲穴。
少冲穴在双手小拇指背部距指甲根部,可两手相互进行捏、揉,捏到麻、肿胀为止,按摩一分钟左右放开,休息半分钟再继续,反复交替;太冲穴在足背处,沿足大拇指和侧拇指之间的夹缝处向上移动至足背脉博处,按摩方法与少冲穴相同。
(3)针灸:针人中、百合、合谷、委中和十宣,此法适用于昏迷不省人事的患者。
3 中医解暑偏方中暑按照中医中医按辩证疗法来讲有两种:实证:患者多见于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初起往往突然头昏头痛、两眼发花、口干舌燥、上吐下泻、想呕又呕不出等症状,刀上放置适量食盐,用火烧刀使食盐烧热,服下便可;或明矾6克,开水溶化,待冷却后口服,再将鸡毛探喉进行催吐,此法用于想呕又不呕出的患者。
中暑刮痧的原理中暑是指人体在炎热环境中暴露较长时间后,由于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过度而导致的热伤害。
中暑时,人体的体温调节中心受到干扰,无法有效调节体温,体表温度出现异常升高,可能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口渴等症状。
如果不及时处理,中暑还可能引发中暑痉挛、热射病等严重后果。
中暑时刮痧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刮痧板刮动患者的皮肤,以达到解热散寒的效果。
中医认为,刮痧能够有效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改善人体的微循环和代谢功能。
当人体受到高温环境的刺激时,会导致皮肤中的气血循环受到阻碍,体内湿气积聚,从而造成中暑的症状。
中暑刮痧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刺激穴位:刮痧过程中,刮痧板对皮肤表面的刺激会激活穴位,促使机体产生代谢反应。
中医认为,刮痧能够通过对穴位的刺激,调节人体的气血循环,改善体内的微循环功能,从而消除症状。
2. 血液循环促进:刮痧刺激能够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液供应,提高血液的氧合度,加速新陈代谢产物的清除。
同时,刮痧还能够促进淋巴液和代谢废物的排出,改善组织的缺氧状态,减轻中暑症状。
3. 调节体温:中暑刮痧可以通过刺激皮肤和经络,激发人体的神经系统反应,促进体内血液的流动,调节体温。
刮痧后,皮肤表面的血液循环加快,能够有效地散热,达到解热的效果。
4. 改善免疫力:中暑刮痧还能有效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
通过刮痧刺激,可以促进机体的免疫细胞的活化,增强抗病毒、抗菌的能力,减轻中暑对机体的损伤。
总结起来,中暑刮痧通过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调节体温和提高免疫力等一系列机制,能够有效地缓解中暑引起的不适症状,改善机体的病理状态。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暑刮痧只是一种辅助治疗的方法,无法替代正规的急救和治疗措施。
在中暑时,应及时避免高温环境,找凉快处休息,并尽快就医进行综合治疗。
刮痧操作时应注意卫生、安全,谨慎选择刮痧器具,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操作——刮痧法刮痧法,又称“挑痧”,属《内经》砭石疗法、刺络疗法的一种。
是指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癍或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可疏通腠理,使脏腑*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痧的含义“痧”是民间的一种习惯叫法,一方面指“痧”疹征象,即皮肤出现红点如粟米,用手指触摸时,稍有阻碍的疹点。
另一方面是指“痧证”,又称“痧胀”和“痧气”,不是一种独立的病,而是一种毒性反应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许多疾病都可以出现痧象,痧是许多疾病的共同证候,故有“百疾皆可发痧”之说。
痧证的病因痧证多见于夏秋两季,春季次之,冬季极少见。
因为夏秋季节,风湿热三气旺盛,湿热交蒸,酿成不正之疠气(雾瘴),流行于天地之间,人若劳逸失度,则外邪侵袭肌肤,阳气不得宣通透泄而发痧证。
现代医学认为,所谓痧是渗出于脉外的含有大量代谢产物的离经之血,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完全健康的人,刮拭体表经络则无“痧痕”出现,因为健康的人体内无代谢产物潴留,其毛细血管通透性正常。
当机体脏腑功能减退或发生严重障碍时,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局部呈缺氧状态,毛细血管通透性也增强,刮痧时毛细血管破裂,因此有“痧”出现。
“痧”的颜色、形态、多少和部位深浅由局部代谢产物多少,即缺氧程度决定的。
痧证的临床表现① 一般表现:头昏脑胀,胸烦郁闷,全身酸胀,倦怠无力,胸腹灼热,四肢麻木,甚则厥冷如冰,严重者脘腹痞满,恶心呕吐等。
② 急重表现:心胸憋闷烦躁,胸腹大痛,或吐或泻,或欲吐不吐,欲泻不泻,严重的眩晕昏倒,面唇青白,口噤不语,昏厥不醒,手足厥冷。
或头额冷汗如珠,或全身无汗,青筋外露,痧点时隐时现,唇舌青黑。
操作方法① 拿刮板法用手掌握着刮板,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
若为达到治疗目的,刮板厚的一边对掌心,用薄的一边刮拭;若保健时,则薄的一边用对掌心,用厚的一边刮拭。
② 刮拭方向、部位颈、背、腹、上肢、下肢部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
中暑了怎么办?刮痧可以治中暑进入伏天以后,一年中最难熬的盛夏到来。
高温度加上高湿度,如果通风条件差,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容易失常,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容易发生中暑。
一旦发现有人出现中暑先兆,如高温环境下出现大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体温升高不超过38℃,通过刮痧可以有效缓解。
首先,应迅速将患者转移至清凉、通风的地方,用刮痧板的角部用力按人中穴,刮拭头顶百会穴,刮拭或按揉内关穴(手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
同时解开患者上衣,从上向下刮拭胸部正中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
中医认为,暑为阳邪,易犯心包,导致清窍闭塞、神志不清,刮百会、人中可以清热、开窍、醒脑,刮内关、膻中能宁心开窍、宽胸理气。
如果出痧,暑热之邪能够得到宣散,症状也就缓解了。
若患者体温较高,还可以刮拭上背部的经穴:沿脊柱从上向下刮拭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到至阳穴(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双侧心腧(第5胸椎棘突旁开1.5寸)至肺腧穴(第3胸椎棘突旁开1.5寸),每个部位刮拭20~30下。
刮拭大椎、至阳能清泄暑热,刮拭心腧能宁心开窍、宽胸理气,刮肺腧可以清解肺热、清利头目、宣通毛窍,如果背部出痧,体温会迅速降低。
另外,刮痧的同时应给患者喝凉白开水或淡盐水300~500毫升,避免因大量出汗而发生血容量不足。
如果患者出现昏迷、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呼吸快而浅,则为重症患者,应立即拨打120,送医院急救。
课时:2课时年级:中医养生专业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刮痧疗法的起源、发展及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刮痧疗法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适应症。
3. 培养学生运用刮痧疗法治疗常见病症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刮痧疗法的操作步骤。
2. 刮痧疗法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刮痧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2. 刮痧疗法的适应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刮痧疗法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对刮痧疗法的了解和认识。
二、讲解1. 刮痧疗法的起源、发展及基本原理。
2. 刮痧疗法的操作步骤:刮痧板的选择、刮痧介质、刮痧部位、刮痧手法等。
3. 刮痧疗法的注意事项:皮肤状况、刮痧力度、刮痧时间等。
三、演示1. 教师现场演示刮痧疗法的操作步骤,并强调注意事项。
2.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教师逐一指导。
四、实践1. 学生分组进行刮痧疗法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相互交流实践经验,分享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一、复习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刮痧疗法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讲解1. 刮痧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如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背痛等。
2. 刮痧疗法的适应症,如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等。
三、案例分析1. 教师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刮痧疗法的治疗原理和操作技巧。
2. 学生讨论案例,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四、总结1. 教师总结刮痧疗法的要点,强调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刮痧疗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刮痧疗法治疗常见病症的能力。
3. 学生对刮痧疗法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3.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一.掌握感冒,中暑治疗中的刮痧疗法。
(一)感冒刮痧:1、冷水作润滑剂;右手持刮痧板,沾水刮动。
2、额部、颈部、胸部、脊柱两侧处;肘关节至腕关节处。
3、自上而下;先轻后重;至皮肤出现紫红色密集斑点即止。
(二)中暑刮痧:1、采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后,均用涂布施术部位;2、在背脊两侧自上而下刮,大椎至肩峰间由中向外刮;3、在颈部、胸肋间隙、肩臂、肘窝、胭窝等处,视部位之宽窄每侧各刮2~3行,至皮肤出现紫红色密集斑点为度。
二.掌握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中的灸疗技术。
隔姜敷药灸法:取神阙穴,用药粉适量填满穴位,上敷鲜姜一片(厚0.3cm,姜片上可用针扎数孔),用大艾炷置于姜上施灸,每次灸3~5壮,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药物处方:白芥子、半夏各3克、丁香0.5克、麻黄5克,北细辛2克,麝香少许,研细为末,密封备用)。
三.寻找慢性胃炎,落枕的体表反应点。
慢性胃炎体表反应点:胸椎膀胱经T9—T11左侧。
落枕的体表反应点:1、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的天宗穴。
2、小腿腓肠肌(腿肚)两侧肌腹下方的承山穴。
四.掌握慢性腹泻治疗中的温灸隔物灸法。
粘贴在关元穴处,每天一次,连用7天。
适用于慢性腹泻。
五.掌握高血压治疗中的耳尖放血技术。
1、取患者双耳尖穴,用手指按摩耳廓使其充血后,经严格的碘酊和酒精消毒,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三棱针对准施术部位迅速刺入1~2mm深,随即出针;2、轻轻挤压针孔周围的耳廓,使其自然出血,再用消毒过的干棉球吸取血滴;3、出血量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而定。
一般每侧穴位放血3~5滴,每滴如绿豆般大小。
六.掌握眩晕治疗中的推拿技术。
1.开源增流法:取穴:颈臂穴(缺盆穴内1寸)。
手法作用力方向:用拇指或示指罗纹面向内、向下方向作按揉法;手法操作时间:一侧纤细者,以纤细侧为主,对侧为辅;两侧纤细者,左右侧交替进行。
操作时间10分钟。
手法刺激强度:以病人能忍受为限。
手法作用频率:80~100次/分钟为宜。
中暑中医护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暑在中医中通常被归类为什么?A. 风寒感冒B. 暑湿感冒C. 燥热感冒D. 湿热感冒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治疗中暑的常用方法?A. 刮痧B. 针灸C. 拔罐D. 化疗答案:D3. 中医认为,中暑的主要病因是?A. 外感风邪B. 外感暑邪C. 内伤食滞D. 情志内伤答案:B4. 在中医护理中,对于中暑患者,以下哪项措施是错误的?A. 迅速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B. 给患者补充含盐分的清凉饮料C. 立即给予大量冷饮以降温D. 保持患者呼吸通畅答案:C5. 中医中,中暑的典型症状不包括以下哪项?A. 高热B. 头痛C. 出汗D. 皮肤干燥答案:D二、判断题6. 中暑患者应尽量避免在高温环境中停留。
(对)7. 中医治疗中暑时,不需要考虑患者的整体体质。
(错)8. 中医认为,中暑后应立刻给予患者大量水分补充。
(错)9. 中医护理中,对于中暑患者,可以采用按摩穴位的方法来缓解症状。
(对)10. 中暑患者不需要特别注意饮食调理,只需药物治疗即可。
(错)三、简答题11. 简述中医中对中暑患者的护理原则。
答:中医护理中暑患者的原则包括:迅速降温,避免继续暴露在高温环境中;补充适量的水分和电解质,以防脱水;采用中医特色疗法如刮痧、拔罐、针灸等,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和恢复体力;同时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不利于病情恢复的食物。
12. 中医如何通过饮食调理来辅助治疗中暑?答:中医通过饮食调理辅助治疗中暑的方法主要包括: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和辛辣;推荐食用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作用的食物,如西瓜、冬瓜、绿豆汤等;鼓励患者多喝温水,避免冷饮,以免损伤脾胃;同时,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可以适量加入一些中药材进行食疗,如荷叶、薄荷等。
四、案例分析题13. 患者,男性,35岁,建筑工人,夏季高温天气下工作后出现头痛、恶心、口渴、大汗等症状,体温39.5℃,被同事送至医院。
中暑的刮痧方法(附:撮痧)中暑的症状先兆中暑主要表现为头痛、眼花、耳鸣、头晕、口渴、心悸、体温正常或略升高,短时间休息可恢复;重度中暑也称热衰竭,表现为皮肤凉、过度出汗、恶心、呕吐、瞳孔扩大、腹部或肢体痉挛、脉搏快,常伴有昏厥、昏迷、高热甚至意识丧失。
首先,迅速将患者搬至阴凉、通风的地方,使其平躺,用扇子或者电扇扇风,并解开其衣领裤带,以利于患者呼吸和散热。
用冷水或者稀释的酒精帮患者擦身,也可以用冷水淋湿的毛巾或冰袋、冰块放在患者颈部、腋窝或者大腿根部腹股沟处等大动脉血管部位,帮助患者散热。
如果患者一直昏迷不醒,可以用大拇指按压患者的人中、合谷等穴位。
患者醒后,必须在凉爽通风处静卧休息。
口服十滴水1~2支或藿香正气水1~2支,服药后2小时即可缓解。
如6小时症状尚未完全消失,可重复使用,多数病人在24小时后可恢复正常。
多喝些淡盐水,以补充流失的体液。
如果在户外活动时发生中暑,缺乏急救工具可能延误救治,可以采取中医刮痧方法急救。
中暑在中医上亦称发痧;,认为是由于病人体质虚弱,加之劳累过度,导致元气亏虚,暑热之邪乘虚而入所致。
轻则暑热夹湿郁于肌表,重则暑热燔灼,蒙蔽心包而发病,且发病骤急。
除病人中暑症状外,可将右手中指弯曲,在病人胸部皮肤上划一下,如有明显的紫红色隆起的划痕,就说明有痧。
通过刮痧能将暑湿之邪及时祛除,起到解表清暑、宁心开窍之功效。
此法无论在临床还是在民间均有使用,且疗效颇佳。
用一枚一元的硬币或光滑的汤匙柄(用酒精消毒)做工具,有专门的刮痧板更好,蘸香油或花生油在清洁的后颈部两侧、脊柱两侧、两肘、头骨上下等处刮。
刮痧前一定要把手洗干净,手持刮痧板以30~45度角由上到下、由左到右顺着刮,用力均匀,每次刮5~6遍或皮肤出现紫红色刮痕为止。
刮痧具体方法1、刮痧场所应荫凉而又非当风之处。
2、暴露待刮痧的皮肤,涂抹刮痧介质(万花油、活血剂等),刮板与皮肤成90度或45度角进行刮拭。
3、刮痧可选择以下部位:颈部(颈部正中线,颈两侧至肩)、背部(背部正中线,背部两侧)、胸部(胸部正中线,胸肋间隙)、上肢(肩、臂、肘窝)、下肢(腘窝处等)均由上往下刮,胸部由内往外刮。
浙江版《中医药与健康》下册第八单元《拔罐、刮痧和艾灸》第31课腹痛腹泻灸三里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医药与健康》下册第八单元《拔罐、刮痧和艾灸》中的第三课。
腹痛腹泻是很常见的症状,除了打针吃药外,还可以采用我国传统的灸法。
艾灸是一种有效的中医外治方法,不仅能治病,还能起到防病和健身的作用。
艾绒是制作艾条的材料,它具有通经活络、温经止血、散寒止痛、消肿散结、生肌安胎等作用。
本课通过阅读“罗谦甫治元帅病”的故事,可以了解引起腹痛腹泻的一些病因和传统灸法对腹痛腹泻的作用,学习找气海穴、足三里穴的方法和艾绒保健品的制作方法。
二、学情分析本册教材的授课对象为五年级学生,本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身体免疫力与抗病能力还不强,缺少对自身健康的防护意识,运动后易着凉,对健康饮食把握不够,饮食不节制,常常会引起腹痛腹泻症状,通常采用吃药打针的治疗方法,而不了解中医的灸法。
故此,本课通过讲述“罗谦甫治元帅病”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引起腹痛腹泻的一些病因及传统灸法对腹痛腹泻的作用,学会找气海穴和足三里穴及简易艾绒保健品的制作。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1.了解引起腹痛腹泻的一些病因及传统艾灸或灸法对腹痛腹泻的作用。
2.了解灸法及艾绒的其他保健作用。
(二)能力学习找气海穴和足三里穴的方法及简易的艾绒保健品制作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情感态度通过学习,感受中国传统疗法的神奇,激发对我国传统医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中医保健的意识。
四、重难点1.重点:了解传统艾灸或灸法对腹痛腹泻的治疗作用。
2.难点:学习找气海穴、足三里穴及艾绒保健品制作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艾条、艾绒、小布袋若干。
(二)学生准备自备艾绒和小布袋。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今天来认识两个词:“灸”和“足三里”,哪位同学知道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词的基本含义:“灸”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用燃烧的艾绒等熏烤一定的穴位或患部,而“足三里”则是指人体身上的一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