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地质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缅甸国土结构分析报告1.引言缅甸国土位于东南亚,东邻老挝和中国,南临泰国和马来西亚,西濒孟加拉国和印度,北部与印度尼西亚相对。
缅甸国土面积约为676,578平方公里,是东南亚第二大国家,其国土结构十分多样化,包括平原、山地、高原、河流和湖泊等。
本报告旨在对缅甸国土结构进行全面分析。
2.地貌特征缅甸国土地貌丰富多样,主要分为四个地理区域:东部山岳区、中部干旱地区、西南部盆地和南部沿海平原。
东部山岳区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和锡金山脉,地势陡峭,山峰众多,其中的哈博拉亚山峰海拔达5,881米,是缅甸最高峰。
中部干旱地区主要由高原构成,气候干燥,地形相对平坦。
西南部盆地是缅甸最重要的农业区域,盛产水稻、玉米和糖蔗等作物。
南部沿海平原则是缅甸最繁忙的商业和工业地带,主要城市和港口都位于这一区域。
3.河流与湖泊缅甸境内有多条重要河流,其中最长的是伊洛瓦底江,全长2,170公里,是缅甸重要的河流交通干线。
其他重要河流还包括萨尔温江、恩诺江和穆纳江等。
这些河流为缅甸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缅甸还有许多湖泊,最大的是伊努湖,位于缅甸东北部,面积约为1,040平方公里。
4.自然资源缅甸国土富饶的自然资源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缅甸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和锡等。
此外,森林资源也非常丰富,尤其是茶叶、橡胶和木材等。
缅甸还有大片农田,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糖蔗和水果等。
这些自然资源的存在为缅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5.人口分布与城市发展缅甸人口分布较为分散,主要集中在南部沿海平原和西南部盆地地区。
首都内比都位于南部沿海平原,人口约为700万,是缅甸最大的城市。
其他重要城市包括曼德勒、马圭和蒙育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缅甸的城市化进程正在迅速推进,各大城市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6.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缅甸国土结构的多样性不仅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例如,森林砍伐导致了生态平衡的破坏和土地退化,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水源枯竭,还有许多区域存在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等。
缅甸佤邦糯巴锡多金属矿区矿床地质特征1区域地质背景糯巴矿区位于缅甸东北部佤邦(北佤)勐能县,北佤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青藏—西印支板块带上,属中国三江成矿带的南段西部昌宁—耿马—孟连成矿亚带与掸泰马成矿带结合带,构造位置属昌宁—孟连褶皱带,为一长期多旋回发展的优地槽褶皱带。
该成矿带南部位于孟连古生代裂谷西侧,本矿区东部相邻的中缅边境一线,是历史悠久的知名富银铅锌多金属矿带,已发现有耿马班洪、沧源及西盟新厂等富银铅锌矿,含矿地层主要为孟连古生代裂谷西侧的西盟群。
区域上昌宁—孟连裂谷成矿带北段的永德云岭—昌宁薅坝地一带出现广泛的层状锡矿化。
区域上出露地层为澜沧群和西盟群的变质岩系,其时代可能属晚元古代—早古生代。
地层由绿片岩、硅质岩和具复理石韵律的基性火山—沉积岩系组成,其中夹有基性火山岩和层状基性岩。
由于华力西运动全区强烈隆起,下、中三叠统缺失;上三叠统磨拉石建造成不整合覆盖在古生界变质岩系上,以红色砂砾岩建造和红色砂泥岩建造、碳酸盐岩建造、中基性火山岩和中酸性火山岩建造为主。
2矿区地质2.1地层矿区范围内的地层跟国内比较,应为前寒武系 (Pt3)地层,岩性为一套砂岩、粉砂岩、砂质板岩、板岩,其间夹较多灰岩透镜体,局部为大理岩化灰岩透镜体。
地层从上至下:允沟组上段(Pt3y2),为灰色、黑灰色薄—中层为板岩、炭质板岩,只有局部地区少量残留外,其余都剥蚀殆尽。
允沟组上段(Pt3y1),为灰白色、浅褐黄色、紫红色、灰色薄—中层粉至细砂岩夹少量灰岩,灰岩为灰色、灰白色、紫红色透镜体产出,其中紫红色层为薄层状细晶灰岩,成层状。
底部为灰白色、灰色似层状、层状硅化泥岩,与下伏地层渐变整合接触。
2),岩性为褐黄色、灰白色、灰色、深灰色中层状王雅组(Pt3w细砂岩夹板岩、砂质板岩、泥岩及粗晶灰岩透镜体,该岩性段中部有一层灰黑色薄层状炭质泥岩,仅见一处露头,可能为透镜体,局部为大理岩化灰岩,砂岩与板岩、砂质板岩互层。
缅甸地理位置分析一、引言缅甸,位于东南亚的国家,地理位置独特,拥有多样的地形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本文将详细分析缅甸的地理位置,包括其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等方面,以展示这个国家的地理特点和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二、地理位置概述缅甸位于中南半岛的西部,东北与中国毗邻,西北与印度、孟加拉国相接,东南与老挝、泰国交界,西南濒临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
缅甸的海岸线长3200公里,国土面积676578平方公里,是东南亚面积第二大的国家。
缅甸的首都是内比都,而旧都仰光则是缅甸最大的城市和商业中心。
三、地形与气候地形:缅甸地形多样,北部和东部为山地和高原,西部有若开山脉和钦山山脉,南部则是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和沿海平原。
缅甸的最高点是哈卡博山,海拔5881米。
此外,缅甸境内还有多条重要的河流,如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和湄公河等。
气候:缅甸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分为热季(3月至5月)、雨季(6月至10月)和凉季(11月至2月)。
由于地形的影响,缅甸的气候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
沿海地区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温差较小,降雨充沛;而内陆地区则气候较为干燥,温差较大。
四、自然资源缅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矿产资源:缅甸矿产资源丰富,包括石油、天然气、铅、锌、银、金等。
其中,石油和天然气是缅甸最重要的矿产资源之一,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内陆盆地。
农业资源:缅甸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主要农作物包括稻米、玉米、花生、豆类等。
此外,缅甸还盛产多种水果和热带作物,如橡胶、棕榈油、茶叶等。
森林资源:缅甸森林覆盖率高,拥有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森林中生长着许多珍稀动植物资源,为生态旅游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条件。
水力资源:缅甸境内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
伊洛瓦底江是缅甸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具有巨大的水力发电潜力。
目前,缅甸正在积极开发水力资源,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五、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缅甸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对其地理位置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Page 1 引言在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研究政策指导委员会下属的地球科学研究部的支持下,汇制一份缅甸地质图的重任被分配给缅甸石油公司地质部、地质调研及矿产勘探部、矿产部下属的矿业公司以及仰光和曼德勒的艺术与科学大学的成员。
工作委员会由以上各部门的资深地质学家组成,缅甸石油公司的首席地质学家对此予以统筹协调。
截至1974年年底的所有可获得的数据都被审核复查,缅甸地质图以1:1000000的比例绘制而成。
这份由此产生的地质图代表着第一次尝试对截至1974年所有已完成的地质调查结果进行总结。
在缅甸各地开展的绘图情况都会展示在一张插页地图上。
从中可以看到,许多工作尚待完成,尤其是在缅甸东部的丘陵地区。
热诚希望以后在这些实际上尚未进行测量勘探的地区开展的地质学工作能够帮助解决一些悬而未决的地质学问题。
对不同的地质学单位的简短说明随附在地质图上。
地层学单位主要通过时期加以识别,只有就火成岩而言是通过岩性来指示。
由于国家地层学委员会仍在改进地层学术语以符合国际地层学术语规范,为了避免以后造成混淆,此解释性说明对之前已经公布或者确定的地层学名称予以保留。
这份地质图及随附说明能得以顺利出版,离不开缅甸石油公司地质部、地质调研及矿产勘探部、矿产部下属的所有矿业公司以及教育部下属的仰光和曼德勒的艺术与科学大学的赤诚与通力合作。
Page 2 地壳构造框架缅甸地区可以细分为四个南北纵向的地貌学地带,即(从东到西)东部高原地区、中部低地、西部山地与若开沿海平原。
这些地带仅仅反映了基本的地层情况与结构,因为每个地带都包含就岩性与结构而言密切相关的岩石群。
因此,也可以将它们视为存在区别的的地壳构造区域。
为了描绘该地区的地壳构造框架,提出以下名称作为这些区域的名字:德林达依高原、中部新生代地带、西部褶皱地带、若开沿海地带。
(详见图一)德林达依高原由前寒武纪的、古生代的与中生代的岩石构成,这些岩石有部分形成于地质活动带,有部分形成于活跃的大陆架上,但是后来发生变形,并且有部分岩石变质。
缅甸地质(矿产)概况一、缅甸区域地质矿产工作程度总体来说,缅甸地质工作研究程度较低,至今未进行过正规而系统的区域地质调查,还有不少区域(特别是山区)属地质工作的空白区。
70年代,在缅甸政府科研政策指导委员会下属的地球科学研究部指导下,由缅甸石油公司地质处,矿业部所属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探处、各采矿企业(公司),以及仰光、曼德勒大学的高级地质学家组成一个工作委员会,综合整理了1974年底前的地质矿产资料和成果,于1977年编制出版了“1:100万缅甸地质图及其简要说明书”(译成中文约1万字),这是目前缅甸唯一最全面的区域地质资科。
二、缅甸地质矿产概况缅甸地质构造与地貌分区结合紧密,自西而东可分为4个呈南北向展布、各具特色的构造—地貌单元(表1)。
1 西部(若开)滨海平原属印度孟加拉盆地的南延部分。
主要分布巨厚的第三系中新统浅海相页岩、粉砂岩和砂岩。
该盆地北段印度已发现石油,本区南侧浅海区已有油气,因此本区是石油远景区。
2 西部丘陵(或褶皱带)该区是由中生代地层组成的大型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带,发育有一系列向西推覆的大型逆冲断裂及紧密褶皱。
出露地层为上三叠统、白垩系、第三系,部分地层变质—变形。
由于倒转褶皱、层内逆冲与滑动,常出现一些重复层序。
沿丘陵带的东麓出露有断续分布的串珠状蛇纹石化橄榄岩及辉橄岩,多呈岩墙、岩瘤及岭脊状产出。
该带可能是板块缝合带。
主要矿产与超基性岩有关,铬、镍矿床见于通赞(Tonzang)一带,其中镍矿品位富(>1%),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3 中部平原(或称中部新生界带)是一个呈南北向展布,由下落断层夹持的槽地或地堑。
除若开山东麓塔耶谬、敏巫、木各具等地有上白垩统外,卡波—密沙谷地东缘有上白垩统卡波(Kabaw)组零星出现外,全区几乎全由新生代地层组成。
由于开发石油,本区新生代地层研究较详。
(1)古新统一始新统:最完整的剖面见于敏巫盆地西侧,总厚12000余米。
自下而上可分为6个组。
(2)渐新统一中新统勃固群:主要出露于勃固山区及伊洛瓦江西侧,为海相(南部)或河流相(北部)碎屑岩,总厚7600余米。
一、简介缅甸位于东南亚的印度次大陆上,东临泰国、南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为邻,西北与印度和孟加拉国接壤。
缅甸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以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美丽的风景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为你介绍缅甸的地理概况。
二、地理位置缅甸位于北纬9°32'至28°31',东经92°10'至101°11'之间。
国土面积约为676,578平方公里,是东南亚面积第二大的国家。
缅甸西南濒临安达曼海和孟买海峡,东南部与泰国接壤,东部与老挝和中国交界,北部与印度和孟加拉国相邻。
三、地形地貌缅甸地形多样,山地和高原占据国土的大部分。
位于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是该国最高的地区,有许多超过5,000米的山峰。
中部和南部是一片广袤的平原,横穿缅甸的伊洛瓦底江是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四、气候缅甸气候炎热多雨,大致分为三个季节:热季、雨季和凉季。
热季从3月持续到5月,气温高达40摄氏度以上。
雨季从6月到10月,降雨量很大,常常导致洪水。
凉季从11月到2月,气温较为宜人,是旅游的最佳季节。
五、自然资源缅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锡、水电以及宝石等。
该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翡翠生产国之一,也是重要的锡矿产出地。
此外,缅甸还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适宜发展水电。
六、动植物缅甸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亚洲热带雨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国的动物有大象、老虎、黑熊、鳄鱼等众多种类。
在湄公河流域还可以看到豚鳐和白蜡鱼等特有的淡水鱼类。
缅甸的植物包括稻米、茶叶、花卉和各种草药等。
七、人文景观缅甸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遗产,各式佛教寺庙是最吸引人的景点之一。
著名的仰光大金塔、曼德勒古城和腊戍千佛寺等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
此外,缅甸还有许多民族村落和传统手工艺品,代表着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
八、旅游业发展近年来,缅甸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
游客们可以参观古老的宫殿、探索古老的城市、品尝当地美食和体验缅甸人的热情好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简介 "!# 年 !月 "# $&(’ , "# %’)* !#矿床地质+ - / 12 3 56 , . 0 . 4, 5第7 卷 第#期 " 8: 7 - ; 9; " 9 #缅甸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及其矿产资源 (一)缅甸位于印度板块东侧, 其地质构造受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影响十分明显, 并且基本上可分为近于 5 向 延伸的三大部分。
东部包括掸邦、 克钦邦和克伦邦部分, 为加里东褶皱带, 上部有发育的晚古生代地台型沉 积盖层; 中部包括实皆省、 曼德勒省、 勃固省、 伊洛瓦底省, 为第三纪盆地, 发育万余米厚的新生代沉积层; 西 部相当于钦邦、 若开邦及其沿海地区, 为新生代褶皱带, 古近系较发育并具有复式褶皱。
上述三大部分之间 均以断裂带为界, 并伴有超基性岩以及中、 酸性岩侵入。
显然, 在古近纪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之时, 在其东部的 缅甸地区同样承受了侧向构造变动, 形成了俯冲带、 弧后海沟和古陆块边缘等三部分, 其间被具有推覆性质 的深断裂带所分割。
因此, 在横向上其地质构造的时间演化则表现出从西向东具有由新向老演变的趋势。
有人认为, 缅甸地质构造与中国西藏南部地区较相似, 只不过西藏南部地区是呈近 .< 向延伸。
这种认识 不无道理。
上述成矿构造环境无疑对区域成矿作用起着控制作用, 使缅甸地区不论是产出的矿床类型, 还是 其时空分布都呈现一定规律性。
在成矿时间上, 大部分矿产主要形成于中、 新生代, 在西部地区, 成矿期基本 上为第三纪, 特别是古近纪, 中部地区除古近纪外还有相当于中国燕山期的中生代, 而在东部地区则以中生 镍、 代为主, 少数为前中生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简介 "!# 年 $月 "# % ’ , "# ( &) !#矿床地质* , . /0 1 34 + - % - 2+ 3第5 卷 第!期 " 6) 5 , 8 78 " 7 !缅甸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及其矿产资源 (二)铅锌矿资源 缅甸的铅锌矿主要分布在东部, 从密支那至德林沙那约有 9 多处产地, 其中以掸邦北部 "的腊戌和掸邦南部的东技一带最为集中 (图 # , ) 规模也较大。
铅锌矿床类型较相似, 大多产于古生界, 尤其 是石炭系至奥陶系的灰岩中, 呈似层状或层状, 矿化可断续延长数千米。
矿床附近从未发现侵入岩体, 围岩 蚀变较弱, 而在含矿层下盘或上盘经常见有断续分布且厚度变化不大的流纹质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层, 其产 状与灰岩的基本一致。
矿石成分以含银方铅矿和闪锌矿为主, 其次为黄铜矿、 黄铁矿、 重晶石等。
近年来许 多学者认为, 该类型矿床应属于产在碳酸盐岩中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层控型矿床。
该类型矿床常由于后期岩 溶作用使其塌陷和泥化而再富集, 形成新的富矿体。
目前己知该类型矿床以腊戍西南约 9 ; 的 < > >@ ": = ?( 矿床最为典型, 其矿化带长$: , $";, ,A 向断裂带侧旁, 5个富矿体, 在 有 长度分别为 5";、 "; ;宽 " B $ " 和9";, 平均厚度分别为C;、 以及厚度在 #; 左 9 $ !; 和C;。
缅甸国家概况第一章小结缅甸联邦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简称缅甸,是东南亚国家(地区)联盟的成员国。
1.1.1地理概况缅甸位于亚洲中南半岛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毗邻,东部和东南部与老挝和泰国相连,西南濒临印度洋的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西部和西北部与孟加拉国和印度接壤,海岸线长2,832公里,国土面积67.66万平方公里。
缅甸全国分为7个省、7个邦和2个中央直辖市。
缅甸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国土的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为热带,小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处于亚热带。
缅甸生态环境良好,自然灾害较少。
2005年,缅甸首都由仰光迁至内比都,内比都坐落在勃固山脉与本弄山脉之间锡唐河谷的狭长地带,属缅甸中部地区,战略地位重要。
全市总面积2,725万平方英里,人口约92万人。
仰光是缅甸第一大经济中心,是仰光省省会、缅甸最大城市、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仰光下辖33个镇区,面积312平方英里,人口约600万,其中华人华侨约20万。
1.1.2政治概况1974年缅甸制定了《缅甸社会主义联邦宪法》。
1988年军政府接管政权后,宣布废除宪法,并于1993年起召开国民大会制定新宪法。
2008年5月,新宪法草案经全民公决通过,并于2011年1月31日正式生效。
2008年宪法规定,缅甸是一个总统制的联邦制国家,实行多党民主制度。
主要政党包括联邦巩固与发展党、全国民主联盟、民族团结党、掸族民主党以及若开民族发展党。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
缅甸联邦议会由人民院和民族院组成,实行两院制。
当前缅甸政治的基本特征是议会选举制度。
2011年缅甸联邦议会召开首次会议,确定改国名为“缅甸联邦共和国”,并启用新的国旗和国徽,军政府同民选政府进行了权力交接。
同年,缅甸举行全国选举,民盟赢得联邦议会人民院和民族院各半数以上席位,获得单独组阁权。
缅甸法院和检察院共分4级。
设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下设省邦、县及镇区3级法院和检察院。
缅甸矿产资源概况东盟资源2008-02-28 10:02:34 阅读125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杨丕灿(西南有色地质勘查局地研所)一、缅甸的一般概况缅甸位于亚洲中南半岛西北部,总面积为678,528Km2,约等于被意志民主共和国面积的三倍,缅甸地处东径92°20′—101°11′和北纬9°58′—28°31′之间。
缅甸北部和东北部与我国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相邻,中、缅两国边境线长2100公里(图1)。
缅甸的地形比较复杂,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总体上是北高南低,喜马拉雅山的余脉,从中国西藏东南延伸入境,在缅甸北部形成高山地区,地形起伏很大,一般海拔在3000米以上。
最北端与中国西藏相接,有一些海拔5000—6000米的高山,山顶终年积雪。
从高山往南,山脉分为东西两支,东支穿过掸邦高原,直抵南部的德林达依;西文在缅甸西部,自北向南直抵孟加拉湾沿岸。
缅甸东、北、西三面被高山和高原所环抱,把高山区以南的缅甸分为:西部一片连绵崇峻的褶皱山脉—若开山脉群;东部是一个隆起的地块叫广阔的掸邦高原,中部则是伊洛瓦底江冲积平原。
缅甸主要地貌单元分述:1.西部山地缅甸的西部山地系中国西藏自治区境内喜马拉雅山余脉向南的延续,呈南北定向,中部向西凸出,形如巨弓,全长约1100公里。
主要由古老的结晶岩组成。
西部山地由北端的葡萄山脉,阿南依次为八拐山脉、那加山脉、曼尼坡高地、钦山及若开山脉等所组成。
西部山地北高南低,北部山幅宽阔,向南渐窄。
葡萄山脉的卡格博亚济峰,海拔5881米,为缅甸第一高峰。
缅甸第二高峰——海拔5835米称甘兰亚济峰。
缅甸西部的南端为若开山脉,山脉以东为悬崖峭壁,山脉以西则临浩瀚的孟加拉湾,为一狭长地带。
由于若开山脉自钦山脉南部由西北向东南伸延至莫丁角,形成一道东西交通障壁。
2.东部高原:主要由花岗岩和其它火成岩组成。
它与中国云贵高原连成一片,是缅甸最古老的陆地。
【国名】缅甸联邦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 2010年10月21日,根据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颁布的法令,缅甸正式启用《缅甸联邦共和国宪法》确定的新国旗、新国徽,国歌保持不变。
【国花】东亚兰花【国树】柚木【独立节】1月4日(1948年)【建军节】3月27日【泼水节(缅历新年)】4月13日【国家政要】 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主席 丹瑞大将(Than Shwe),1997年11月任职;总理登盛,2007年10月任职。
【自然地理】缅领土约67.7万平方公里。
位于亚洲中南半岛西部,在西藏高原和马来半岛之间。
西北与印度和孟加拉国接壤,东北与中国为邻,东南与老挝、泰国毗邻,西南濒临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
海岸线长3200公里。
属热带季风气候。
森林覆盖率占总面积的50%以上。
【人口】5750万。
缅甸共有135个民族,主要有缅族、克伦族、掸族、克钦族、钦族、克耶族、孟族和若开族等,缅族约占总人口的65%。
全国80%以上人口信奉佛教。
约8%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
缅甸语为官方语言,各少数民族均有自已的语言,其中缅、克钦、克伦、掸和孟等族有文字。
【首都】内比都(Nay Pyi Taw,曾用名彬马那 Pyinmana),人口约92万。
内比都以前是缅甸中部的一个县级城市,位于仰光以北390公里处,距缅北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约300公里,坐落在缅甸中部锡当河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周围都是丛林山区,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
有农业、林业和畜牧业3所大学。
2005年11月6日,缅甸政府部门开始分批迁往内比都。
2006年3月,缅甸政府将缅甸联邦新的首都命名为“内比都”。
原首都仰光 (Yangon) 于伊洛瓦底江入海分支仰光河左岸,是缅甸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仰光自然风光秀丽,景色迷人。
世界闻名的仰光大金塔,始建于2500多年前,高达百米,塔顶镶着4300多颗宝石。
整个高塔用20516张金片贴住,形成了昼夜金碧辉煌的外观。
1852年建成的仰光港,是缅甸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主要的稻米输出港之一。
缅甸的土地和资源摘要关键词内容概述附表格目录正文正文文字为小四号,行距为固定值20磅。
缅甸全名为缅甸联邦,简称缅甸,是一个位于东南亚的国家,缅领土有676581平方公里。
一、缅甸土地类型及形成过程;缅甸位于亚洲东南部、中南半岛西部,其北部和东北部同中国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接界,中缅国境线长约2185公里,其中滇缅段为1997公里;东部与老挝和泰国毗邻,缅泰、缅老国境线长分别为1799公里和238公里;西部与印度、孟加拉相连,缅印、缅孟的国境线分别为1462公里和72公里。
缅甸南临安达曼海,西南濒孟加拉湾,海岸线总长2655公里。
缅甸的形状就像一块钻石,从南到北长约2090公里,东西最宽处约925公里。
二、缅甸地形:高原、平原、盆地等占总面积的比重;缅甸地貌的主要特点是三面环山,中部及南部为谷地及三角洲平原。
地势北高南低。
境内有三支南北走向的山脉,即西部山地、勃固山脉和掸邦高原。
西部为南北纵行的若开山脉,是喜马拉雅山向南延伸,有不少高大的山峰。
其中最北端的卡格波亚济峰高5791米,是缅甸境内的第一高峰。
大部分地区(约占国土的2/3)是平均海拔在1800米以上的起伏不平的高原,如缅印边界上的沙拉马地山区,海拔在3826米以上。
中部山脉被伊洛瓦底江横穿,形成南北两部分。
山峰普通低于西部山脉,最高峰是位于中部干旱地区的著名死火山布巴山,海拔600多米。
中部山脉南部是介于西部山地和东部掸邦高原之间的伊洛瓦底江谷地。
东北部为掸邦高原,南北长500公里,东西宽280至450公里,海拔平均高900至1000米。
高原的最高峰在腊戌东南,海拔2673米。
整个高原山区山地面积占70%,其间有不少谷地和盆地。
山势北宽南窄,一直向南延伸与缅甸最东边的、介于萨尔温江和湄公河之间的德温山脉相连并一直接近赤道。
沿海地区多为三角洲平原,地势平坦,适合水稻生长。
整个狭长南部海岸线平直,多山地,多常绿的密林丛林。
三、土壤类型,适合哪些耕作;缅甸是一个农业国家,2006-2007财年,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高达36.98%,农作物主要有:稻米、豆类、油料作物、棉花、甘蔗、黄麻、橡胶和油棕等。
缅甸地质(矿产)概况
一、缅甸区域地质矿产工作程度
总体来说,缅甸地质工作研究程度较低,至今未进行过正规而系统的区域地质调查,还有不少区域(特别是山区)属地质工作的空白区。
70年代,在缅甸政府科研政策指导委员会下属的地球科学研究部指导下,由缅甸石油公司地质处,矿业部所属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探处、各采矿企业(公司),以及仰光、曼德勒大学的高级地质学家组成一个工作委员会,综合整理了1974年底前的地质矿产资料和成果,于1977年编制出版了“1:100万缅甸地质图及其简要说明书”(译成中文约1万字),这是目前缅甸唯一最全面的区域地质资科。
二、缅甸地质矿产概况
缅甸地质构造与地貌分区结合紧密,自西而东可分为4个呈南北向展布、各具特色的构造—地貌单元(表1)。
1 西部(若开)滨海平原
属印度孟加拉盆地的南延部分。
主要分布巨厚的第三系中新统浅海相页岩、粉砂岩和砂岩。
该盆地北段印度已发现石油,本区南侧浅海区已有油气,因此本区是石油远景区。
2 西部丘陵(或褶皱带)
该区是由中生代地层组成的大型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带,发育有一系列向西推覆的大型逆冲断裂及紧密褶皱。
出露地层为上三叠统、白垩系、第三系,部分地层变质—变形。
由于倒转褶皱、层内逆冲与滑动,常出现一些重复层序。
沿丘陵带的东麓出露有断续分布的串珠状蛇纹石化橄榄岩及辉橄岩,多呈岩墙、岩瘤及岭脊状产出。
该带可能是板块缝合带。
主要矿产与超基性岩有关,铬、镍矿床见于通赞(Tonzang)一带,其中镍矿品位富(>1%),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3 中部平原(或称中部新生界带)
是一个呈南北向展布,由下落断层夹持的槽地或地堑。
除若开山东麓塔耶谬、敏巫、木各具等地有上白垩统外,卡波—密沙谷地东缘有上白垩统卡波(Kabaw)组零星出现外,全区几乎全由新生代地层组成。
由于开发石油,本区新生代地层研究较详。
(1)古新统一始新统:最完整的剖面见于敏巫盆地西侧,总厚12000余米。
自下而上可分为6个组。
(2)渐新统一中新统勃固群:主要出露于勃固山区及伊洛瓦江西侧,为海相(南部)或河流相(北部)碎屑岩,总厚7600余米。
自下而上亦可分为6个组。
(3)上新统一更新统伊洛瓦底组:主要分布在伊洛瓦底江两侧,不整合在勃固群之上。
由浅黄或浅红色砂质岩夹少量页岩组成,胶结不紧密,含较多硅化木及脊椎动物化石,属河流三角洲相沉积,厚3000余米。
(4)第四系主要发育于江河流域,由阶地及河床冲积层组成。
本区的火山岩发育,在平原中部存在一近南北向的火山岩带,主要由安山岩、玄武岩及少量流纹岩、凝灰岩组成,时代为白垩纪—第四纪,但以晚第三纪及第四纪为主。
该区最主要的矿产是油气与铜矿,亲敦、敏巫及伊洛瓦底等盆地均有油气显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沙林墓隆起东侧的梦内瓦(Monywa)第三纪火山岩,已发现两个大型斑岩型铜矿,也是我们此次赴缅考查的矿床之一。
这两个大型铜矿相距8公里左右。
位于北边的I号矿床由三个矿段组成,总矿石量为133百万吨,铜平均品位0.72%,该矿在南斯技夫援助下已开发利用,建有日采8000吨矿石的露天矿及日产200吨精铜矿选厂各一座。
南边的拉巴塘(Letpadaung)铜矿区,其范围约6平方公里,经历年工作已施工钻孔143个,总进尺达31744米,其中约五分之二面积已按100×100米网度控制,其余范围亦有稀疏钻孔控制,计算总矿石量260余百万吨,平均含铜0.647%,目前缅方正与外国洽谈合资开发利用之中。
4 东部(又称“掸邦—德林达依”)高原
该区包括缅甸整个东部,范围广大,南北长达2000余公里,其东北部与云南西部接壤,地质情况相似。
区内构造复杂,岩浆岩发育,地层出露较齐全,矿产丰富,是缅甸固体矿产的主要产区。
(1)地层:依发程度不同自北而南分为掸邦北部(包括克钦邦)、掸邦南部及克耶邦、克伦邦、
一德林达依省等三个地区,各区地层发育情况及对比见表1。
补充说明下列情况:
①抹谷片麻岩:时代暂定为中元古代,是该区出露最老、高度变形变质的结晶岩系。
它与云南西部高黎贡山群直接相连,但其上部含云母、石墨、石榴石大理石岩,在高黎贡山群中未曾见及。
该大理岩在曼德勒以北的广大区域内呈面状展布,并有较多的酸、碱性侵入岩体,是缅甸红、蓝宝石的主要产区。
②昌马支统:北部的与滇西公养河群相连;南部的可能相当滇西南的澜沧群。
其时代虽暂定为晚元古代,但其上部很可能包括有中下寒武统,是一个复杂的地层组合。
因地层已强烈褶皱、断裂和破碎,其砂岩夹层中常形成具一定层位的网脉状石英脉型金矿。
3上、下古生界之间普遍存在着地层间断,但间断形成的时代、该区上古生界的划分及其与滇西石炭系勐洪群等地层的对比,有待进一步研究。
④东部高原的中生界出露零星、新生界缺失。
如何划分对比,尚无较系统的研究资料。
(2)岩浆岩:古生代岩浆活动,最早见于包德温矿区寒武系邦云层底部的流纹岩、凝灰岩夹层。
已强烈变形。
同类火山岩也出现于南部土瓦等岛屿。
古生代的酸性岩体见于景栋一带,大片的花岗岩位于滇西临沧花岗岩基的南延线上,属加里东—华力西期。
中生代以酸性岩浆活动为主,形成高原西侧呈南北向展布的花岗岩带。
以黑云母花岗岩为主,也有少量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及闪长岩。
岩体侵位时间多为三叠纪至晚白垩世。
另外,沿恩梅开江出现有近南北向展布的超基性岩带,属我国西藏入雅鲁藏布江超基性岩带的东延部分。
有的地区见其与基性岩及酸性岩体同时出现,属新生代的岩浆岩带。
(3)主要矿产:有铅锌矿,锡钨矿,金矿,宝玉石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