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九上第二单元《心血凝成的作品》ppt课件1
- 格式:ppt
- 大小:288.00 KB
- 文档页数:16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北师大版九上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作品的热爱和付出的心血。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对作品的热爱和付出的心血。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论心血结晶: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最得意的一件作品或成果,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引导话题:作者为什么要将作品称为心血凝成的?二、课文阅读1.自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结构和内容。
三、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2.体会作者对作品的热爱和付出的心血。
3.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夸张等。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是如何理解“心血凝成的作品”的?2.分组讨论:课文中有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将作品称为心血凝成的?二、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那是一个生命的诞生,一个心灵的结晶,一个灵魂的升华。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夸张等。
三、写作练习1.请同学们以“我的心血结晶”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讨论1.学生展示作文,大家互相评价、讨论。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课文中有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二、课文欣赏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进行欣赏和背诵。
三、课外拓展1.请同学们查找有关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风格。
2.学生分享查阅资料,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我的心血结晶”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五、课后作业1.巩固课文知识,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深入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作者对作品的热爱和付出的心血,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认识艺术创作背后的辛勤付出和灵感来源。
1.2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观察和创作等互动方式进行教学。
1.3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本次课程的主题:“心血凝成的作品”。
引导学生欣赏各种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音乐等。
分析并讨论艺术创作者背后的辛勤努力和灵感来源。
1.4 教学活动展示各种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欣赏。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感受和认识。
邀请艺术家或艺术创作者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创作经历和灵感来源。
第二章: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2.1 教学目标了解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掌握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
2.2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3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包括构思、草图、上色等步骤。
教授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2.4 教学活动观察并分析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步骤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进行绘画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创作过程。
邀请画家进行讲座或示范,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
第三章:雕塑作品的创作与欣赏3.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雕塑作品的独特魅力,掌握雕塑创作的基本技巧。
3.2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践和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3.3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雕塑作品的创作过程,包括构思、制作和打磨等步骤。
教授雕塑创作的基本技巧,如塑造、雕刻、打磨等。
3.4 教学活动观察并分析雕塑作品的创作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步骤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进行雕塑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创作过程。
邀请雕塑家进行讲座或示范,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雕塑创作技巧。
第四章: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欣赏4.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音乐作品的结构和情感表达,掌握音乐创作的基本技巧。
4.2 教学方法采用聆听、分析和创作等方式进行教学。
4.3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音乐作品的结构,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
心血凝成的作品主要内容
【最新版】
目录
1.心血凝成的作品的概述
2.心血凝成的作品的主要内容
3.心血凝成的作品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心血凝成的作品是一部充满了作者心血和努力的作品,无论是在创作过程中还是在完成之后,都体现出了作者的独特见解和深厚素养。
这部作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心血凝成的作品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对不同角色的刻画,作者展示了人性中的光辉与阴暗,善良与邪恶,以及各种复杂的情感和心理。
这些角色的形象丰满,有血有肉,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思考。
其次,心血凝成的作品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反思。
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对社会中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揭示,如贫富差距、道德沦丧、权力斗争等。
同时,作品中也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够深入思考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最后,心血凝成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作品中的语言优美,情节紧凑,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同时,作品的主题深刻,内容丰富,给读者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总的来说,心血凝成的作品是一部内容丰富、主题深刻、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第1页共1页。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材分析《心血凝成的作品》是一篇描写人物奋斗历程的散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艰辛与执着,教育学生要有恒心和毅力,勇于面对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了解作者的创作心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勇于创作的情感。
(2)教育学生要有恒心和毅力,勇于面对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了解作者的创作心得。
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查阅字典。
(2)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举例讲解生字词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5. 情感共鸣(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创作心得,分享自己的感悟。
(2)学生谈收获,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面对困难,追求梦想。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心血凝成的作品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风”的内涵。
2、比较本文与《留学巴黎》在写法上的异同。
3、感受主人公忍辱负重,执着追求的的精神。
学习重点:感受主人公忍辱负重,执着追求的的精神。
【课前尝试】(一)请你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清寥( ) 悲天悯人( ) 簧管( ) 布衾( )曙光( ) 缪司( ) 亵渎( ) 憔悴( )忐忑不安( ) 箜篌( )(二)请你给本文中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通过预习提出问题与困惑』(课前完成)【课堂探究】1 文章第一段浓墨重彩地描写冼星海疲乏寒冷的情景有什么用意?2.文章为什么要插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迫歌》中的诗句?有什么效果?『课后检测』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A.疲乏(fá) 积忿(fèn) 淫威(yín) B.奢望(shē) 昂然(áng) 纠缠(jiū)C.神妪(qū) 芙蓉(róng) 谦恭(gōng) D.颤栗(lì) 突兀(wù) 雕琢(zhuó) 2.填空。
(6分)(1)《心血凝成的作品》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当代音乐家。
(2)《李凭箜篌引》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唐代诗人。
(3)吴丝蜀桐张高秋,__________。
__________,李凭中国弹箜篌。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1)李凭中国弹箜篌( ) (2)芙蓉泣露香兰笑( )(3)石破天惊逗秋雨( ) (4)露脚斜飞湿寒兔( )4.仿照下面的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格式相似,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3分) 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平原上的一棵小草,也要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抹绿意。
5.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有应变的__________,有__________的竞争性,有__________的兼容性,有继承的创造性,这些都是新世纪青年人必备的品质要素。
比较•探究心血凝成的作品教学设计(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心血凝成的作品》主要叙述了冼星海完成《风》这部作品的经历,表现了他顽强的毅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说明了生活的艰难困苦往往孕育着艺术作品的道理。
【教学目标】1. 熟读课文,理解“风”的内涵。
2. 比较本文与《留学巴黎》在写法上的异同。
3. 感受主人公忍辱负重,执着追求的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风”的内涵。
【教学建议】1.激情导入。
教师播放《风》录音带(片段),趁势介绍:马可是冼星海的学生,他写冼星海传,所根据的就是冼星海的自述。
本课文的素材就是冼星海的《留学巴黎》中关于写作《风》的片断。
2.作者简介。
借助多媒体展示作者资料及图片。
3.整体感知课文。
让学生在速读全文的基础上概括文章大意。
4.分析课文。
引导学生思考:(1)文章第一段浓墨重彩地描写冼星海疲乏寒冷的情景有什么用意?(一是点明题目,说明这笔作品是冼星海呕心沥血的结晶。
二是赞美其坚强面对困境追求音乐理想的精神。
)(2)文章为什么要插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迫歌》中的诗句?有什么效果?(两者境遇相近,衬托了作者创作条件的艰苦和创作心境的悲苦,表达了作者对冼星海伟大人格力量和坚强意志品质的崇敬和赞美。
)(3)马可抓住了风,把它作为全文的核心意象的同时,又把风的内涵作出拓展。
在本文中,风具有三重含义,你能具体说说吗?(首先就是冼星海住处的风;其次,是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风;这二者凝集起来,成为第三种风,就是冼星海作品中的“风”。
)由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如果说,大自然的风是冼星海自己的文章提示的,而杜甫的风在冼星海的文章中,只有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四个字:“借风抒怀”,马可的功夫就是把这四个字,通过艺术想象,把它和冼星海的童年经历、祖国同胞的苦难结合起来。
(4)《留学巴黎》所写的创作《风》的片段有哪些优点?(5)马可对“考场事件”描写的如此细致有何好处?(6)读过本文,结合现实谈谈你的感受?(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1.冼星海青年时的图像、作者图像等。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感悟艺术—心血凝成的作品实验区优秀教学设计——《心血凝成的作品》心血凝成的作品一、整体感知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冼星海在巴黎求学时发生的事。
二、品析内容1.文章第一段浓墨重彩地描写冼星海疲乏寒冷的情景有什么用意?(因为冼星海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完成优秀作品《风》的创作的,这样写,一是点明题目,说明这笔作品是冼星海呕心沥血的结晶;二是赞美其坚强面对困境追求音乐理想的精神。
)2.文章为什么要插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有什么效果?(因为作者此时身处的悲困境遇与杜甫写诗时的境遇相近,引用诗句很好地衬托了作者创作条件的艰苦和创作心境的悲苦,表达了作者对冼星海伟大人格力量和坚强意志品质的崇敬和赞美。
)3.马可所写的主人公创作《风》的过程有何特点?(1)对凛冽的冬风、酷冷以及无法抵御风寒的居所,增加了许多感性细节。
(2)增加了显示社会苦难、祖国苦难的各种风的描写。
把苦难和《风》的创作联系在一起,这样,“风”的内涵、主人公情感的深广度都扩展了。
(3)对音乐形象的创作过程展开了描写。
4.马可抓住了风,把它作为全文的核心意象的同时,又把风的内涵作出拓展。
请具体说一说本文中风具有的三重含义。
(首先就是冼星海住处的风;其次是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风。
这二者凝集起来,成为第三种风,就是冼星海作品中的“风”。
)5.马可对“考场事件”描写的如此细致有何好处?(1)细写门警反应,反差越大,越显得主人公的可贵;(2)突出了及感人的要饭票细节;(3)采取小说情节手法,使故事极富情节性、戏剧性,引人入胜。
6.同学们自由谈谈对于冼星海的评价。
三、探析写法1.作者对创作《风》的描写,和前文的平白直叙有什么区别?(详细的描写,感人的抒情。
)2.这样的描写和抒情有什么好处?(描写逼真,再现音乐家当时艰苦的生活环境,为他不畏艰难的精神所打动。
同时,通过描写仿佛看到作者内心的汹涌澎湃。
描写和抒情相结合,使得对《风》的描写成为全文的高潮部分。
九年级语文上册《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范文【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风的内涵。
2、比较本文与《留学巴黎》在写法上的异同。
3、感受主人公忍辱负重,执着追求的的精神。
【导入】这是马可的《冼星海传》中的一章。
马可是冼星海的学生,他写冼星海传,所根据的就是冼星海的自述。
本课文的素材就是冼星海的《留学巴黎》中关于写作《风》的片断。
【作者】马可(1918~1976),作曲家,音乐理论家。
江苏徐州人。
曾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歌剧院院长。
马可在陕北曾深入民间,搜集、研究民间音乐及地方戏曲音乐,探索发展民族音乐的道路。
他的音乐作品以富有生活气息与民族色彩著称。
代表作为歌剧《白毛女》(作曲者之一),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歌曲《南泥湾》等,共创作大小作品百余首,此外还有电影音乐《画中人》等及其他作品。
《心血凝成的作品》选自《冼星海传》。
【讲解】1.文章第一段浓墨重彩地描写冼星海疲乏寒冷的情景有什么用意?答:因为冼星海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完成优秀作品《风》的创作的,这样写一是点明题目,说明这笔作品是冼星海呕心沥血的结晶。
二是赞美其坚强面对困境追求音乐理想的精神。
2.文章为什么要插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迫歌》中的诗句?有什么效果?答:因为作者此时身处的悲困境遇与杜甫写此诗时的境遇相近,引用诗句很好的衬托了作者创作条件的艰苦和创作心境的悲苦,表达了作者对冼星海伟大人格力量和坚强意志品质的崇敬和赞美。
3.马可抓住了风,把它作为全文的核心意象的同时,又把风的内涵作出拓展。
在本文中,风具有三重含义,你能具体说说吗?答:首先就是冼星海住处的风;其次,是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风;这二者凝集起来,成为第三种风,就是冼星海作品中的风。
首先,我们来看冼星海住处的风。
这是大自然的风。
马可的笔力表现在,把风写得富有感觉性。
其次,如果光是写巴黎的风的严酷,对冼星海的生命的概括还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