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精编
- 格式:docx
- 大小:11.10 KB
- 文档页数:5
仪器设备使用登记管理制度(1)试验室设仪器设备管理员。
在主任的领导下,负责仪器的标定、校验、更换易损配件,小修调试。
仪器设备的日常保养、维修由操作者负责。
(2)操作者必须按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工作,严禁超负荷、超量程。
按保养维护润滑的要求进行保养维护润滑,做到不锈蚀、无尘埃、不研磨,保持设备仪器的清洁、整齐。
(3)操作者发现仪器设备出现不正常现象,停止运转,通知设备员进行检查维护,待允许运行后,再进行操作,否则一切后果操作人员负责。
(4)设备员负责管理仪器设备档案,按要求填写清楚。
(5)试验室重要仪器设备明确专人使用、操作,其他人不得随意使用,如使用必须经负责人考核同意后使用。
如工作需要使用,必须由本设备直接操作者在场方可。
仪器设备使用登记管理制度(2)1. 目的仪器设备使用登记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和管理仪器设备的使用,确保其安全、合理、高效地运行,减少因使用不当造成的损失和事故发生。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拥有仪器设备的部门和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工厂、医院、科研机构等。
3. 安全责任3.1 仪器设备使用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仪器设备,确保操作安全。
3.2 部门负责人应建立健全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并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能够正确使用仪器设备。
3.3 仪器设备使用人员在使用仪器设备时,应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定,如佩戴个人防护装备等。
4. 使用登记4.1 每个部门和人员使用仪器设备前,应填写仪器设备使用登记表,并向上级部门报备。
4.2 登记表中应包括仪器设备的名称、型号、数量、使用时间、使用人员等信息。
4.3 使用人员应在使用仪器设备前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测试,确保其正常运行。
5. 使用审核5.1 上级部门应对仪器设备使用登记进行审核,确认使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5.2 如有特殊情况需要紧急使用仪器设备的,应提前报备上级部门,并经上级部门同意后方可使用。
6. 使用记录6.1 使用人员应在使用仪器设备时,记录相关的使用情况,包括开始时间、结束时间、使用方法等。
仪器室管理制度范本一、总则1. 仪器室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为了规范仪器室管理,合理利用仪器设备资源,确保仪器设备的安全运行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2. 本制度适用于仪器室内的所有科研人员和仪器设备的使用者。
二、仪器设备的保管1. 仪器设备的保管人应按照规定将仪器设备妥善保管,防止被盗、损坏或丢失。
2. 仪器设备应有专门的存放位置,并定期进行清洁和检查,保持设备的正常状态。
3. 长期不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及时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三、仪器设备的使用1. 使用仪器设备前,使用者应进行必要的培训,并取得操作仪器的资格证书。
2. 仪器设备的使用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不得超负荷使用或违反规定使用。
3. 使用仪器设备产生的数据和结果应及时记录和保存,保存期限应符合相关规定。
四、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维修1. 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维修工作应由专业人员负责,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
2. 出现设备故障或异常情况时,使用者应及时上报,并按照维修计划进行维修。
3. 维修完成后,使用者应进行设备的验收,并填写验收报告,确保设备能正常运行。
五、仪器设备的报废和调拨1. 仪器设备达到报废年限或严重损坏无法修复时,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废申请。
2. 仪器设备调拨申请应经过仪器室负责人审核,并按照相关流程进行。
3. 调拨后的仪器设备应及时登记和备案,由接收单位负责维护和管理。
六、违纪处理1. 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按照相关纪律进行处理,严重者可取消其仪器使用资格。
2. 对于仪器设备的盗窃、损坏或丢失,应立即报案,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七、附则1. 本制度的解释权归仪器室负责人所有。
2. 本制度的修改应经仪器室负责人审批。
3.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以上为仪器室管理制度的范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仪器室管理制度范本(二)仪器室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仪器室的管理,保护仪器设备的安全和合理利用,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制定本管理制度。
企业仪器设备管理制度5篇企业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篇1)1、各仪器设备均建立档案统一管理,内容包括仪器编号、名称、品牌型号、购置日期、使用说明书、操作手册、维修手册等原始资料,由专人保管。
2、工作人员操作精密仪器必须经过专门培训,考核合格并经科主任批准后方可上岗。
3、建立健全专业实验室的`仪器操作手册,使用时严格按照程序操作;操作人员对仪器要定期保养维护,并有保养和维修记录;仪器要有明显的状态指示(使用、维修、停用);科主任定期检查。
4、建立仪器设备检定和校准程序,按期进行强制检定或自检(贴有明显的标记);按仪器使用说明书的规定周期,使用配套校准品校准仪器。
有检定及校准记录,定期检查。
5、仪器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完好,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汇报保管人员和科室领导,不能私自乱动乱修。
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操作,不得擅自更改仪器使用参数。
6、仪器使用前必须检查仪器,清洗液,清理操作台及登记使用情况。
7、注意保持仪器卫生整洁,严禁在室内抽烟,吃零食,非仪器操作人应尽量少入。
8、注意仪器安全,防火防盗防水,随手关门。
9、保管人员定期检查及纠正各种仪器,每天了解仪器运转情况及试剂使用情况,负责仪器的整洁,安全,经常检查仪器水、电供应。
企业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篇2)1、仪器、设备的管理使用,必须专人负责。
要经常进行检查、保养、维修,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和整改。
2、仪器、设备的使用,必须遵守有关规定,不得违章操作,不带电修理,不准超负荷使用。
并确保机房环境条件(温度、湿度)达标,符合仪器、设备的要求,落实清洁防尘各种措施。
3、仪器、设备应安装安全指示器,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切断电源,做到人离电断。
4、仪器、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如发现漏电,短路等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进行修理。
5、维修人员遇有仪器、设备故障申报,应立即进行抢修,待确认故障排除后,方可交付使用,并对抢修情况作书面记录。
6、维修人员应全面负责本科仪器、设备的管理,定期检查仪器、设备接地的可靠性,以防电击。
设备仪器管理制度范文一、目的与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加强对设备仪器的管理,保护设备仪器的安全和完好,并提高设备仪器的使用效率和维护效果。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使用和管理设备仪器的部门和人员。
二、设备仪器管理的原则1. 统一管理:由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设备仪器的统一管理和维护。
2. 安全第一:设备仪器的管理应以安全为首要考虑,确保设备仪器的正常运行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3. 规范操作:设备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必须按照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进行,严禁违规操作。
4. 定期检查:设备仪器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保养。
5. 配备专职人员:设备仪器的管理应有专职人员负责,确保设备仪器的日常运行和维护。
6. 保密原则:对于涉及商业机密或保密信息的设备仪器,必须加强保密措施,防止泄漏。
三、设备仪器的分类和编码1. 设备分类:按照不同的功能和用途,将设备仪器分为不同的类别,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
2. 设备编码:对每台设备仪器都进行编码,以便于管理和追踪。
编码应包括设备类别、规格型号、所属部门和购买日期等信息。
四、设备仪器的购置与验收1. 设备仪器的购置应编制购置计划,并根据需求和预算进行采购。
2. 在采购过程中,应与供应商签订购销合同,并明确设备仪器的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信息。
3. 设备仪器到货后,应进行验收,包括外观检查、功能测试等,并填写验收记录。
五、设备仪器的使用管理1. 设备仪器的使用必须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严禁违规操作。
2. 设备仪器的领用和归还必须经过审批,并记录在册。
3. 设备仪器的使用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和授权,具备相应的使用技能。
4. 在设备仪器使用过程中,应及时清洁、维护和保养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5. 对于设备仪器的故障和损坏,应及时报修,并进行维修记录。
六、设备仪器的维护与保养1. 设备仪器应按照维护计划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
2. 维护和保养应按照设备的说明书和操作手册进行,严禁随意拆卸和更换设备部件。
仪器设备使用登记管理制度1. 目的仪器设备使用登记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和管理仪器设备的使用,确保其安全、合理、高效地运行,减少因使用不当造成的损失和事故发生。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拥有仪器设备的部门和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工厂、医院、科研机构等。
3. 安全责任3.1 仪器设备使用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仪器设备,确保操作安全。
3.2 部门负责人应建立健全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并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能够正确使用仪器设备。
3.3 仪器设备使用人员在使用仪器设备时,应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定,如佩戴个人防护装备等。
4. 使用登记4.1 每个部门和人员使用仪器设备前,应填写仪器设备使用登记表,并向上级部门报备。
4.2 登记表中应包括仪器设备的名称、型号、数量、使用时间、使用人员等信息。
4.3 使用人员应在使用仪器设备前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测试,确保其正常运行。
5. 使用审核5.1 上级部门应对仪器设备使用登记进行审核,确认使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5.2 如有特殊情况需要紧急使用仪器设备的,应提前报备上级部门,并经上级部门同意后方可使用。
6. 使用记录6.1 使用人员应在使用仪器设备时,记录相关的使用情况,包括开始时间、结束时间、使用方法等。
6.2 使用记录应及时归档,以备日后查阅。
7. 维护保养7.1 使用人员应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持其正常运行。
7.2 维护保养记录应详细、准确,并存档备查。
8. 故障报修8.1 如发现仪器设备故障或异常,使用人员应及时向上级部门报修。
8.2 上级部门应及时处理维修请求,确保仪器设备恢复正常使用。
9. 废弃处理9.1 仪器设备报废前应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彻底清洁、拆除关键部件等。
9.2 报废处理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有相关的文件进行备案。
10. 监督检查10.1 上级部门应定期对仪器设备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其合规运行。
10.2 监督检查应包括对使用登记、使用记录、维护保养记录等的审核和核实。
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十篇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十篇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篇1仪器设备是高校实验室的主要技术物资装备,是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
仪器设备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学院领导和相关人员都应当高度重视,切实抓好这项工作。
仪器设备的常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仪器设备购置计划1、计划的编制教学仪器设备是学院的固定资产,购买设备需要编制计划。
设备购置计划,应由各使用部门依据学院建设年度项目计划而定。
下年度的申请计划,应当于上年底编制;本年度的实施计划,应当于当年三月份制订。
2、计划的审核无论编制何种计划,都应当有理有据,并填写仪器设备采购计划论证报告单,报分管院长审批同意后,将计划交由设备管理部门――实验设备处备案,由实验设备处督促计划的执行。
3、计划的调整编制的购置计划,如果由于教学任务、设备供应等情况发生变化而需要调整,在规定的款项内可以作适当调整,但是调整须报主管院长批准。
二、仪器设备的购置购置设备时,由使用部门组织好招标小组,依照“技术先进,优质优先,价格合理,教学适用,维修方便”的原则,按计划进行,不得损公肥私,不得购买伪劣产品。
必要时,设备主管部门或纪检部门要派人监督。
三、仪器设备的验收所购仪器设备,均要办理验收手续和入库手续,此项工作由使用管理部门组织。
验收的内容应当包括设备的规格、型号、质量、性能、零配件、技术资料以及数量等。
不合格的产品,应当由使用部门提出报告,向厂(商)家办理退货、调换或索赔手续。
合格的产品,填写仪器设备验收报告单,建立设备档案,并将仪器设备基本数据报实验设备处设备管理员,作好建帐、建卡工作。
四、仪器设备的分类编号和登记凡不属于低值易耗的固定资产,无论是主机,还是附属设备,都应当按照到货日期的先后顺序在入库单、帐册、卡片和仪器设备上标明,进行登记。
教学仪器设备的分类编号按学院统一的要求编制,不得有重复。
五、仪器设备的保管教学仪器设备分类编号后,要妥善保管,确保安全。
仪器设备管理制度9篇仪器设备管理制度11.试验室仪器设备的保管维修及保养必须专人负责。
2.试验室仪器设备必须登记造册,一式三份,如邮增减,应及时备注说明.3.各种大型设备及精密设备应建立档案,包括购置日期、价值、产地、使用情况、计量鉴定证书、使用说明书、维修保管记录。
4.所有仪器设备必须由试验室人员亲自操作,外部人员未经许可不得私自操作,否则,出现仪器损坏和意外事故,由试验室人员和当事人共同赔偿。
5.试验室人员必须熟悉操作规程,按章操作,如出现违章操作,导致仪器损坏者,要负责赔偿。
6.对设备的维护保养,须养成良好习惯,使用后的仪器、各种试模等,必须擦干净,然后涂油防锈;电子仪器长时间处于储藏状态时,每月必须开机运行2小时以上,避免电子元件受潮受损;大型及精密仪器必须配备防尘罩。
7.各种仪器要求定期校验,大型设备应让技术监督部门按时标定校核,保证设备精度。
8.仪器出租业务,在不影响本试验室正常工作前提下,富余设备经主管领导同意后,可以租赁,采取有偿服务,不得擅自外借仪器,如私自外借仪器造成仪器损坏或丢失,按原价5%赔偿。
9.仪器的正常损耗,必须按手续申报,经核实后方准报损。
否则,按非正常损坏、丢失论处。
对于陈旧设备属固定资产范围的,经有关部门验证后,方可办理报废手续。
仪器设备管理制度21.指定专人全面负责麻醉机、各类麻醉器材的领取、保管、报损等管理工作,建立账目,定期检查,做到账物相符。
2.麻醉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由麻醉护士和麻醉医师共同完成。
3.麻醉机、监护仪等贵重仪器由专人管理,定期检查及维护,发现缺失或损坏立即报修,保证麻醉设备的完好。
喉镜等麻醉器械经常检修,以备随时应用。
4.使用医疗器械必须了解其性能,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麻醉设备。
5.麻醉前认真检查所用的麻醉用具和仪器是否工作正常,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器械部及时维修。
6.麻醉后应关闭各种开关,取下各种衔接管、消毒螺纹管、呼吸囊等。
7.麻醉设备使用后,须经清洁、消毒处理后及时归还原处。
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范文为了保障公司各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安全和正常运行,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1.仪器设备及其配套工具均应指定专人负责,在仪器设备初次使用前,责任人应根据使用说明书要求,制订出简明扼要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2.为保证实验和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应加强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力求使仪器设备处于完好状态。
3.实验人员使用仪器时必须经责任人允许并严格按照仪器操作使用规定进行操作,必须严格执行仪器设备运行记录制度,记录仪器运行状况及时间,仪器出现故障时应及时向负责人员反映。
4.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时因由责任人查明情况并上报相关领导。
如因操作者违反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工作不认真、工作失职造成仪器设备及器具损坏者,根据定损情况及造成的影响,赔偿仪器设备损坏价值的____%,并承担因操作不当造成除损坏仪器设备以外的其他损失。
5.责任人定期对仪器设备及配套工具进行检查维护,对检查维护情况进行如实记录并及时向上级领导反映。
6.实验室仪器设备因故障需要维修的,应及时填写设备申请维修单申请维修,并注明导致故障的原因。
7.实验完成时,要按各仪器规定要求关闭电源,离开实验室时要确保所有仪器电源全部关闭,小型仪器应归于原位。
____公司仪器设备不允许外借,因仪器负责人管理不严,造成仪器设备丢失,根据定损结果按照实物原有价值的____%进行赔偿。
各实验室之间如需相互借用仪器的,应填写借用仪器登记表,并经操作培训后方可使用该仪器设备。
归还仪器时,仪器设备责任人应及时检查仪器设备性能,确保仪器设备性能完好。
否则因无法确定损坏者或损坏原因,保管员应根据仪器设备的损坏情况,照价赔偿损失。
9.若责任人因故需变动时必须依照登记表做好交接工作并做好交接登记。
10.各实验室将属于本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进行汇总,于____月____日前将仪器设备清单及各仪器设备的责任人____按要求填报后交行政部,并于____月____日前将各仪器设备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上报。
实验室仪器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第一条实验室所有设备属国有资产,按校资产处理办法执行。
第二条新购仪器设备必须经过验收,严把质量关。
仪器设备到货后,及时组织安装、调试、验收,经检验人员签署验收报告的仪器设备才能投入使用。
第三条对万元以上仪器设备,要有固定人员负责定期检查、清洗、维护、维修和保养,确保仪器设备安全正常使用。
一般仪器每月保养一次,大型和精密仪器每半年保养一次。
每个操作人员必须做到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交接手续。
非使用保管人员使用仪器设备,必须经过培养,按仪器设备标准操作规程进行。
经专人保管和使用的大、中型精密仪器,未经同意,其他人不得擅自使用。
第四条对重大、精密仪器设备,要配备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功能开发和操作、维修、维护指导,以保证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使用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并认真填写使用记录。
第五条如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或损坏,要作好记录、及时报告,并认真查清原因。
凡属使用者违反操作规程而引起的故障或损坏,应由使用者负责排除或修复,并承担所需的费用,如不能修复,由使用者负责赔偿。
第六条建立仪器设备档案。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仪器设备名称、生产厂家及型号、序列号、实验室收到日期与启用日期、保管人员、仪器操作说明书及有关技术资料、损坏和故障记录、维修及校验报告等。
由各仪器设备管理人员进行登记,由中心指定专人管理档案。
每台设备建立专门档案。
第七条对多年不用或已损坏并无修复价值的仪器设备要主动向保管员通报,经专家组确认后,按积压或报废仪器设备处理。
第八条对丢失的仪器设备,一经发现要立即汇报,认真查找。
如不能找到,应说明原因,并追查有关责任者。
第九条实验室定期(____个月—半年)对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及保养进行检查。
对于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精心维护保养,在仪器设备管理中表现突出的个人予以表扬或奖励。
对由于责任心不强,违反操作规程或管理不善、玩忽职守而使仪器设备发生严重故障、损坏、丢失、提前报废者,按其情节程度和经济损失情况给予行政或经济处罚。
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通用9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制度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
那么相关的制度到底是怎么制定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通用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仪器设备管理制度1为了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防止积压浪费和损坏丢失,必须加强仪器设备的科学管理,以保证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顺利的进行,特制定本办法。
1、仪器设备管理和使用,必须贯彻“统一领导,分工管理,层层负责,合理调配,管用结合,物尽其用”的原则,做到购置有计划,有验收,使用保管有责任制度,购进、发出、报废手续完备清楚。
保证帐、卡记录健全,帐物相符。
2、建立健全保管、维修、校验等技术管理制度,使仪器设备经常保持完整可用状态。
3、仪器设备的范围: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规定执行。
4、仪器设备的购置:由研究室主任会同有关人员,根据研究室发展规模、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的要求,按经费指标,提出购置仪器设备计划,经实验室主任审查、汇总平衡后,报设备主管部门。
5、仪器设备的验收:实验室设专人对仪器设备统一办理登记、验收、领用等手续。
对新增加的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由实验室验收人会同请购研究室有关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验收,并建立档案。
仪器设备必须经过验收、建立帐卡并办完财务报销等手续后,方能交付使用。
6、仪器设备的保管和使用:精密、贵重、稀缺的仪器设备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操作人必须经技术考核合格后,方准使用。
使用时,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或作用办法,并有详细的使用记录。
公用仪器设备委托有关研究室代管。
仪器设备的管理人员,对所管理的仪器设备负有全部责任,任何人未经管理人员同意,不得自行作用、移动或调换。
全室人员都必须尊重管理人员的职权。
实验室主任有权对全室公用仪器设备按需要进行合理调配,以充分发挥仪器设备效用。
7、仪器设备的维修:仪器设备的管理人员要做好所管理的仪器设备的技术检查、校验、常规维修以及保养工作,保持仪器设备经常完好可用。
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一、仪器设备的配备
1.本公司试验室配备正确进行检测(包括抽样、样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所需的抽样和检测设备(包括软件)及标准物质,其功能和技术性能必须满足检测的规范、标准的要求。
2.仪器设备的购置、验收、流转应按规定程序控制。
未经定型的专用检验仪器设备需提供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证明。
二、仪器设备的使用
1.如果要使用本公司永久控制范围以外的仪器设备(租用、借用、使用客户的设备),限于某些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或特定的检测设施设备,且应保证符合相关要求。
2.对检测结果有重要影响的仪器的关键量或值,应制订周期检定或校准计划。
业务室应组织制定本公司开展检测工作所需的测量设备和标准物质的周期检定或校准计划。
3.包括用于抽样在内的全部测量设备(包括新购设备、修复后的设备、停用时间过久的设备、向外借出返回的设备等)在投入工作前应进行校准或核查,以证实其能够满足试验室的规范要求和相应的标准规范。
4.使用人员在操作仪器设备前后均应检查其状态和环境条件并记录。
5.仪器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
有关技术资料应便于有关人员取用。
作业指导书及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技术资料应便于使用人员现场随手可取。
三、仪器设备的管理
设备应有专人负责保管和量值溯源,保证其正常工作。
精密、贵重和操作技术复杂的应编制安全操作和维护规程,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
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最新版说明书(包括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有关手册)应便于有关人员取用。
1.用于检测并对结果有明显影响的每一设备及其软件,都应加以唯一性标识并分类编号管理。
2.所有在用仪器设备应由使用部门根据检测情况分别贴上“合格”、“准用”、“停用”三色标识,表明其受控状态。
3.技术管理层应针对设备固定或移动使用的特点,制定具有安全处置、运输、存放、使用和有计划维护测量设备的程序,以确保其功能正常并防止污染或性能退化。
4.无论什么原因,若设备脱离了试验室的直接控制,本公司应制定措施,对返回的设备进行核查,确保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能显示满意结果。
5.对使用频度较高、长期稳定性较差的关键量测量设备应进行期间核查。
6.如果对某些设备的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工作室负责人或监督员应责成设备使用人员确保该修正因子的备份(例如计算机软件中的备份)得到及时正确的更新。
7.技术负责人组织制定(包括硬件和软件)检测设备的采购(研制)、验收、使用、保管、维护、修理和淘汰等环节的管理程序,特别要注意避免出现非授权人员随意使用设备导致使检测结果失效的操作或调整。
8.设备周期检定、溯源由业务室通知各工作室安排送检,并将报告副本及时发送到工作室,对于需修正值的应当场监督将所有备份全部更新。
9.试验室必须将设备的使用、维护、修理、溯源、状态、标准设备的期间核查及稳定性考核等记录建档。
10.对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正常维护。
四、设备的档案
1.设备的档案由资料员归口管理。
2.由工作室建立便于检测人员正确使用和维护所用仪器设备的档案内容包括:
a.设备清单;
b.设备履历表;
c.仪器设备名称;制造商名称、型号、序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d.接收日期和启用日期;
e.目前放置地点(如果适用);
f.使用说明书;
d.作业指导书和(或)操作规程;
f.设备投入使用前的核查记录;
h.检测报告等的复印件,设备调整、验收准则和下次校准的预定日期;
i.仪器设备接收时的状态及验收记录。
j.设备维护计划,以及已进行的维护;
k.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的历史记录。
l.其他需要保存的资料。
五、设备的故障鉴别及其处置
1.故障鉴别方法:
a.检测或监督人员在使用或监督过程中,检查其功能和状态,以鉴别有无过载、误用、损坏等情况;
b.按照“期间核查”的方法鉴别其校准状态的可信性;
c.业务室在周检管理过程中,不定期组织抽查是否超周期,若需进行修正的设备是否正确更新修正值,若有调整装置的是否有变动等。
2.故障处理措施
一旦发现仪器设备有过载或错误操作、或显示的结果可疑、或通过其他方式表明有缺陷时,应立即停止使用,记录上述现象,并加以明显的停用标识,如:
a.可能应将其储存在规定的地方直至修复;
b.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故障分析,并检查这些缺陷对先前检测所造成
的影响,
同时执行《不符合工作的控制程序》;
c.能调修的由工作室提供方案,报技术负责人批准,修复的仪器设备必须经检定、校准等方式证明其功能指标已恢复后方可投入使用。
若不能修复,则按相关程序办理报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