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虫啉与噻虫嗪那个适合小麦拌种 有哪些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种衣剂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的优势和区别吡虫啉(Ivermectin)和噻虫嗪(Thiamethoxam)是两种常用的种衣剂,都属于除虫菊酯类化合物,广泛用于农业和家庭防虫。
优势和区别如下:一、杀虫谱和作用机制:1.吡虫啉的杀虫谱更广泛,可以有效地控制多种害虫,包括蚜虫、飞虱、螨虫、螟虫、甲虫等。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引起虫体麻痹和死亡。
2.噻虫嗪则主要用于防治叶螨、潜叶蛾、蓟马、叶甲、吸浆虫等害虫。
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破坏昆虫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干扰虫体的神经递质传递,最终导致虫体麻痹和死亡。
二、效果和持效性:1.吡虫啉的效果相对较好,一般对绝大多数害虫有较高的致死率。
它还具有较长的持效期,可在作物上持续保持防虫效果。
2.噻虫嗪也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但相对来说,其对一些绵蚜类害虫的防治效果较为有限。
其持效性一般较短,需要经常进行补刷。
三、剂型和应用方式:1.吡虫啉和噻虫嗪都有可溶性粉剂、悬浮剂、乳油剂等多种剂型,方便不同作物和防治对象的使用。
2.吡虫啉通常通过喷涂、种衣、膜剂等方式施用,以达到全面的防治效果。
3.噻虫嗪一般通过喷涂方式施用,也可以作为种衣剂来处理种子,以实现对多种害虫的防治。
四、环境影响和安全性:1.吡虫啉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较广,安全性较高,对农作物和有益生物的影响相对较小。
2.噻虫嗪在农业中使用较为常见,但其对有益昆虫,如蜜蜂、蝴蝶等的毒性较高,并且可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五、抗药性和孕妇安全性:1.吡虫啉由于其特有的杀虫机制,具有较低的抗药性问题。
此外,它对人体的影响相对较小,但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过敏反应。
2.噻虫嗪相对来说易产生害虫抗药性,需要注意合理使用。
此外,由于缺乏充分的研究,噻虫嗪在孕妇安全性方面的数据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吡虫啉和噻虫嗪是两种常用的种衣剂,吡虫啉具有更广泛的杀虫谱和较长的持效期,而噻虫嗪主要用于对叶螨、潜叶蛾等害虫的防治。
在环境影响和安全性方面,吡虫啉相对较安全,而噻虫嗪对环境和非目标昆虫的影响较大。
小麦拌种配方一、小麦拌种配方介绍小麦拌种是种植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哦,它能给小麦带来很多好处呢。
就像给小麦穿上了一层保护衣,让它在生长初期能更好地抵御各种病虫害,还能提高它的发芽率和生长活力。
二、常用药剂及成分1. 杀菌剂像戊唑醇就是很常用的一种。
它可以有效地防治小麦的纹枯病、白粉病等多种病害。
它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病菌的生长和繁殖,让病菌无法侵害小麦。
苯醚甲环唑也是不错的选择。
它对小麦的锈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而且具有内吸性,能被小麦吸收并在体内传导,持续发挥作用。
2. 杀虫剂吡虫啉是常见的用于小麦拌种的杀虫剂。
它主要针对小麦蚜虫等害虫,蚜虫会吸食小麦的汁液,影响小麦的生长,吡虫啉可以杀死蚜虫,保护小麦。
噻虫嗪也是一种有效的杀虫剂。
它不仅能防治蚜虫,还对地下害虫如蛴螬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3. 营养剂磷酸二氢钾是常用的营养剂。
它能给小麦补充磷和钾元素,促进小麦的根系发育和分蘖,让小麦长得更健壮。
微量元素肥料,比如硼肥、锌肥等,虽然用量不多,但对小麦的生长也很重要。
硼肥可以促进小麦的花粉发育,提高结实率;锌肥可以提高小麦的光合作用效率。
三、配方比例及适用情况1. 一般的防病防虫配方如果主要是为了防治病害和蚜虫,可以用戊唑醇和吡虫啉搭配。
戊唑醇可以按照种子重量的0.2% - 0.3%使用,吡虫啉按照种子重量的0.2% - 0.3%使用。
这种配方适合在病害和蚜虫发生比较普遍的地区。
2. 综合防治配方当需要同时防治多种病害和害虫,以及补充营养时,可以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吡虫啉+噻虫嗪+磷酸二氢钾的组合。
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各按照种子重量的0.1% - 0.2%使用,吡虫啉和噻虫嗪各按照种子重量的0.1% - 0.2%使用,磷酸二氢钾按照种子重量的0.2% - 0.3%使用。
这种配方适合在种植环境比较复杂,病虫害种类较多的地区。
3. 针对特定病虫害配方如果某个地区锈病特别严重,可以适当增加苯醚甲环唑的用量,比如按照种子重量的0.3% - 0.4%使用,同时搭配适量的吡虫啉和磷酸二氢钾。
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呋虫胺这四种杀虫剂,哪种杀虫效果好?夏季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是田间各类害虫的高发期,不论是各类的蚜虫、蓟马、粉虱、甲虫、食心虫、蚧壳虫、蛴螬、天牛、叶蝉、菜青虫、象甲虫、螟虫、蝉虫、蚂蚁、地蛆等害虫,也不论是刺吸口类的害虫,还是咀嚼式害虫和挫吸式害虫,咱们种植的各类大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瓜果蔬菜作物、果树作物等都会深受其害。
防治田间作物上的各类害虫,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使用杀虫剂喷雾防治(也可以拌种、沟施、穴施、淋浇等),而在防治害虫上常用的杀虫剂方面,新盐碱类的杀虫剂绝对是市场上杀虫剂使用最多的杀虫剂类型之一,而目前新烟碱类杀虫剂使用最多、效率最大的当属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呋虫胺这四种了(新老三代新烟碱类杀虫剂)。
对于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呋虫胺这四种新烟碱类的杀虫剂(大家使用最多的吡虫啉,算是这四种杀虫剂中效果是最差的一个了,其实使用比较多的是噻虫嗪、噻虫胺,呋虫胺估计很少人知道很少用吧),它们名字看起来都差不多,而且杀虫的原理和可防治的虫害范围也看起来差不多,其实啊,这四种杀虫剂是四种完全不同的杀虫剂,不论是在药物特点、杀虫机制、防治虫害类型、杀虫效果、药效持续期、药物强弱、使用安全性等各个方面,都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大家不懂这四种杀虫剂的差别,还继续盲目的只去使用吡虫啉这类比较差的杀虫剂(活性低、用量大、抗性大),其实这是一种很可悲的事情。
为了帮助大家区分这四种杀虫剂的不同,指导大家科学选择合理使用好杀虫剂,今天呢,农技小背篓就专门写一篇文章给大家综合对比一下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呋虫胺这四种杀虫剂,在这里农技小背篓重点给大家推荐使用的是呋虫胺这种第三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属于超级新烟碱类杀虫剂),它的好处和优势会在下面的文章中一起说明白。
一、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呋虫胺这四种杀虫剂的共同特性吡虫啉(一代)、噻虫嗪(二代)、噻虫胺(二代)、呋虫胺(三代),它们都属于新烟碱类的高效性、低毒性的杀虫剂,它们都属于触杀、内吸、胃毒的杀虫剂类型,它们都可以防治田间作物上常见的刺吸口害虫(如蚜虫、蓟马、粉虱、木虱、甲虫、跳甲地蛆、蛴螬等),它们都可以用来土壤杀虫(颗粒剂)、拌种(种衣剂)、叶面喷雾(悬浮剂、水分散颗粒剂)等使用。
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噻虫胺、噻虫啉有什么区别以及如
何应用
#农技科普大赛第二季#
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噻虫胺和噻虫啉都是广谱杀虫剂,但它们的作用机理有所不同。
1.吡虫啉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中的γ-氨基丁酸(GABA)受体,造成昆虫神经递质失衡,导致昆虫死亡。
主要用于防治蚊子、苍蝇、跳蚤、臭虫、螨虫等害虫。
2.啶虫脒通过干扰昆虫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酯酶,破坏昆虫神经传递,导致其死亡。
适用于防治白蚁、蚜虫、甘蔗螟等害虫。
3.噻虫嗪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中的钠通道,阻止钠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干扰了神经冲动的传导,最终导致昆虫死亡。
可用于防治棉铃虫、粘虫、飞虱等害虫。
4.噻虫胺也是通过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中的钠通道来杀死害虫的。
适用于防治粘虫、斜纹夜蛾、卷叶蛾等害虫。
5.噻虫啉干扰昆虫神经系统中的神经酰胺受体,抑制神经传递,从而杀死害虫。
可用于防治蚜虫、白粉虱、蓟马等害虫。
根据不同的害虫和使用环境,这些杀虫剂的应用方法和剂量也有所不同。
在使用时,应注意按照规定的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喷洒,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以确保防治效果和安全性。
此外,为了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应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杀虫剂。
吡虫啉拌种对不同小麦品种萌发的影响魏会廷;李俊;向运佳;李朝苏;张鸿;汤永禄;杨武云【摘要】为评价吡虫啉拌种荆对四川主栽小麦品种的安全性,选择了10个代表性品种,拌种后测试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芽长、最长根长等参数.结果表明,各参数均存在显著的拌种、品种以及互作效应.拌种后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平均降幅分别为1.7%、2.9%和8.2%,不同品种反应差异明显.川麦42、川麦38等品种发芽率、发芽势未受影响,发芽指数降幅也较小(3%左右),而川农16、蜀麦969拌种后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有大幅降低.拌种对胚根和胚芽生长也有明显抑制作用,胚芽长平均降低50.1%,最长根长平均降低73.0%,其中川农16、绵麦37、川麦61等品种2个参数降幅较大,川麦38的降幅相对较小.以上结果说明,不同类型品种对吡虫啉拌种剂的敏感程度不同,川农16、蜀麦969较敏感,川麦38、川麦42不敏感,其他品种介于两类品种之间.【期刊名称】《种子》【年(卷),期】2016(035)007【总页数】3页(P67-68,72)【关键词】吡虫啉;拌种;小麦;萌发【作者】魏会廷;李俊;向运佳;李朝苏;张鸿;汤永禄;杨武云【作者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成都610066;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农业部西南地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66;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成都610066;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农业部西南地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66;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成都610066;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农业部西南地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66;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农业部西南地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6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73;S512.1拌种是防治小麦病虫害的有效手段[1-4]。
噻虫嗪、吡蚜酮、吡虫啉对比在水稻稻飞虱的防治农药中,噻虫嗪、吡蚜酮、吡虫啉等是最为常见的,也是效果相对比较明显的了,由于这几种是常见的农药,市场上很多见,所以很多时候农民朋友不知道应该如何选择,下面中国农药第一网的工作人员就关于这几种防治水稻稻飞虱和蚜虫的农药产品给大家最一个对比分析,希望大家看过之后对他们有一个更新的了解和认识。
吡蚜酮由吡蚜酮和烯啶虫胺两种作用机理不同的杀虫剂复配而成;吡蚜酮具有独特的口针阻塞效应,害虫一经取食迅速抑制进食;烯啶虫胺可以快速阻断害虫神经的传导。
两者复配可有效防除水稻稻飞虱。
吡虫啉是硝基亚甲基类内吸杀虫剂,是烟酸乙酰胆碱酶受体的作用体,作用迅速,对刺吸式害虫如水稻飞虱有较好的防效。
注意事项:1. 产品在水稻作物上使用的安全间隔期为14天,每个作物周期的最多使用次数为2次。
2. 施药时注意要使药均匀喷至植物各部位。
3. 本品对蜜蜂、家蚕有毒,施药期间应避免对周围蜂群的影响、蜜源作物花期、蚕室和桑园附近禁用。
远离水产养殖区施药,禁止在河塘等水体中清洗施药器具。
4. 使用本品时应穿戴防护服和手套,避免吸入药液。
施药后应立即用肥皂清洗手、脸及其它暴露部位。
5.建议与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虫剂轮换使用。
6.用过的容器应妥善处理,不可做他用,也不可随意丢弃。
关于噻虫嗪、吡蚜酮、吡虫啉等农药产品的价格使用方法和持效天数等可以参考下列图片。
以上内容是在大家的使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由于在使用和操作过程中方法不同会导致药效的差异很大,所以以上内容图标仅供大家参考,如果你还有更多关于噻虫嗪、吡蚜酮、吡虫啉的疑问和困惑可以在中国农药第一网的农药问答平台提问,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你解答!。
不同种衣剂对小麦生长及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影响王睿;高炜;王克功【期刊名称】《山西农业科学》【年(卷),期】2022(50)3【摘要】为降低冬小麦的生产成本,筛选出适宜其拌种的高效低毒种衣剂是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室内培养箱平皿试验和大田小区药效试验,以进口种衣剂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高巧)、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立克秀)和30.8%吡虫啉·1.1%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奥拜瑞)为药剂对照,研究了4种国产种衣剂(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和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单用及混合拌种对小麦萌发和生长的影响,在田间对小麦蚜虫、小麦白粉病和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和对天敌昆虫的影响,以及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结果表明,戊唑醇在小麦种子萌发前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小麦苗期生长及后期产量无显著影响,其余种衣剂均对小麦萌发和生长无不良影响。
各处理对小麦白粉病、茎基腐病和蚜虫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对天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基本无影响,且增产显著;其中,35%噻虫嗪FSC+3%苯醚甲环唑FSC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最好,持效期较长,600 g/L吡虫啉FSC+3%苯醚甲环唑FSC对病虫害防治效果次之。
这2组种衣剂对小麦萌发、生长安全性好,并且防治病虫害效果较佳,对天敌昆虫安全,增产作用显著,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使用。
【总页数】11页(P398-408)【作者】王睿;高炜;王克功【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73;S512.1【相关文献】1.不同种衣剂对玉米生长及病虫害防治效果2.不同种衣剂对玉米生长及病虫害防治效果研究3.不同种衣剂包衣对棉花苗期病虫害防治效果4.不同种衣剂对棉花生长及苗期病虫害的影响试验5.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病虫害防治效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吡虫啉拌种有什么优势,吡虫啉拌种对虫害的作用国内吡虫啉产品的剂型多为供喷雾法使用,用于种子及土壤处理的吡虫啉制剂所占比例极少,吡虫啉拌种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
目前常见的吡虫啉剂量有乳油、可溶性液剂、微乳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泡腾片剂,直接登记土壤或种子处理的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悬浮种衣剂、湿拌种剂等。
吡虫啉拌种对虫害有作用没,吡虫啉拌种有什么优势呢?吡虫啉拌种有什么优势吡虫啉拌种后可持久防治多种害虫、杜绝植物病毒病、促进植株生长及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促进分蘖、提升结实率,最终确定大幅度提升产量。
吡虫啉拌种防治虫害1、虫啉拌种小麦、玉米、高粱等单子叶植物,可全生育期防治蚜虫。
2、吡虫啉拌玉米种,对灰飞虱产生明显的驱避效果,并对由灰飞虱传播的玉米粗缩病效果突出,且增产效果显着。
吡虫啉拌种促进作物的生长1、吡虫啉在适量浓度下,可有效提升植株体内保护酶系活力及根系活力,从而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植株活力。
2、吡虫啉拌种后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种子萌发前后体现为生长调节作用,种子萌发后则表现为刺激生长。
吡虫啉拌种对虫害的作用1、作用方式独特在拌种应用中发现,吡虫啉拌种小麦、玉米、高粱等单子叶植物,可全生育期防治蚜虫;由于吡虫啉在土壤中可高效被植株吸收、可在植株中代谢为杀虫活性更高的物质,且吡虫啉逐渐分解后在非致死剂量下也可对害虫发挥拒食和驱避效果。
加之吡虫啉在部分植株体内特殊的输导机制,吡虫啉拌种最大优势体现在持效期长,尤其针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及蛴螬等部分鞘翅目害虫。
2、可预防病毒病植物病毒病是目前植保界的一大难题,特别是至今为止尚未发现对植物病毒病真正具有治疗活性的药剂。
而近乎所有植物病毒病均由刺吸式口器害虫传播,阻止害虫取食,是杜绝病毒病最可靠的手段。
试验表明,吡虫啉拌玉米种后,每株虫量显着降低,表明确实对灰飞虱产生明显的驱避效果,并对由灰飞虱传播的玉米粗缩病效果突出,且增产效果显着。
吡虫啉的功能主治什么什么是吡虫啉?吡虫啉是一种广谱杀虫剂,属于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在农业领域被广泛使用。
这种化学物质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杀灭多种昆虫害虫,使其无法正常进行食物摄取和移动,从而减轻农作物的虫害压力。
吡虫啉的主要功能和应用领域吡虫啉具有以下主要功能:1.杀虫作用:吡虫啉对多种农作物害虫具有高度的杀灭效果。
它能够通过与昆虫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结合,抑制其正常的神经传导,造成肌肉瘫痪和死亡。
作为一种广谱杀虫剂,吡虫啉可以有效地控制田间常见的昆虫害虫,如蚜虫、小菜蛾、红蜘蛛等。
2.持效性高:吡虫啉具有较长的残效期,一般可持续在农作物表面活性时间为1至2周,有些情况下甚至更长。
这使得吡虫啉可以有效抵御农作物上不断出现的昆虫侵袭,提供持久的保护。
3.系统性作用:吡虫啉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作用,能够被作物吸收并在植物体内运输。
这意味着吡虫啉不仅可以直接接触杀虫,还可以通过作物内部循环达到杀虫的效果,从而更全面地保护农作物。
吡虫啉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适用于以下领域:•水果和蔬菜种植:吡虫啉对水果和蔬菜上的害虫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可以保持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在种植过程中,定期施用吡虫啉可以有效地抑制昆虫害虫的繁殖和扩散,减少损失。
•粮食作物种植:吡虫啉也被广泛应用于粮食作物的种植,如水稻、小麦和玉米等。
这些作物常常受到蚜虫、甲虫和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侵袭,而吡虫啉可以起到非常好的防治效果,保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园艺植物:吡虫啉也可以用于花卉、观赏植物和园林绿化中。
这些植物也容易受到各类害虫的侵袭,而吡虫啉有效地控制害虫数量,保持植物健康和美观。
注意事项和安全使用在使用吡虫啉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遵守,以确保使用安全和有效性:1.使用前请详细阅读产品说明书,并按照推荐的剂量和使用方法使用。
2.注意保护自己的皮肤和眼睛,使用时请戴好防护用品,如手套、帽子、口罩和护目镜。
3.使用时请注意风向和天气条件,避免药物飘散至周围环境和非目标植物上。
小麦常用药剂:吡虫啉主要杀什么虫、使用该药剂的的方式有哪些?点击右上角立即关注,在第一时间了解、学习更多三农资讯。
稻麦巴巴团队宗旨:让每一位农民朋友成为一名文化人!稻麦巴巴:用最质朴的语言,帮助农民科普知识,解决实质性难题。
药剂吡虫啉有哪些特点?吡虫啉是烟碱类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对人,畜,作物安全的特点。
吡虫啉是如何杀死虫的?药剂使用后可以被作物吸收到叶片内保存起来,在作物体内残留期可以达25天,害虫吸食作物带毒汁液后,中枢神经正常传导受阻,使其麻痹死亡。
吡虫啉主要对哪些虫有作用?吡虫啉主要防治刺吸式口器的害虫。
如蚜虫,蓟马,粉虱等以吸食作物汁液的个体较小的害虫。
吡虫啉具有触杀,胃毒,内吸多重作用。
吡虫啉使用对温度敏感,温度20度以上使用才有效果。
吡虫啉因为使用年代久远,目前已经产生很强的抗药性,因此在使用过程要和其它药剂交替使用。
以小麦为例,吡虫啉的使用方式有几种?以小麦为例,吡虫啉主要用于喷雾,拌种,颗粒剂三种方式使用。
用于喷雾的吡虫啉有10%可湿性粉剂、70%可分散颗粒剂两种剂型。
拌种剂主要是60%悬浮剂,土壤处理主要剂型是2%颗粒剂。
吡虫啉在小麦上使用时期:一是在播种前。
亩用2%吡虫啉颗粒4-5斤与种子混合播种或撒地表旋耕土中;二是进行种子处理。
选用60%吡虫啉种衣剂30毫升,拌麦种30斤左右,凉干播种;三喷雾使用,主要在小麦孕穗期,灌浆期。
亩用10%计量是20克,或70%计量3克喷雾。
使用该药剂,还有那些要注意的?因为目前害虫已经对吡虫啉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因此在喷雾使用时,尽量避免单一使用吡虫啉,可以和啶虫脒,吡呀酮,噻虫嗪混合使用。
另外,吡虫啉只对蚜虫,蓟马等害虫有效果,而对小麦粘虫等鳞翅目害虫无效,因此要和菊酯类,有机磷类杀虫剂配合使用,达到一喷多效的效果。
关于【药剂:吡虫啉】的讲解就到这里,若有不足或其他问题,可在评论区讨论。
同名微信公众号【稻麦巴巴】,提供农民朋友讲解种植技术指导!稻麦巴巴团队宗旨:让每一位农民朋友成为一名文化人!稻麦巴巴:用最质朴的语言,帮助农民科普知识,解决实质性难题。
小麦拌种常用药剂一、内吸杀虫剂1、二嗪磷别称二嗪农、地亚农、大亚仙农。
为安全广谱性杀虫杀螨剂,具有触杀、胃毒、熏蒸和一定的内吸作用,也有较好的杀螨与杀线虫作用,残效期较长。
对鳞翅目、同翅目等多种害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广泛用于玉米、烟草、果树、蔬菜、花卉和温室,防治多种刺吸性和食叶性害虫,也用于防治地下害虫和线虫。
防治地下害虫用50%乳油75毫升,对水3.75千克,拌小麦种37千克,待种子把药液吸收,晾干后即可播种。
该药对高等动物和鱼类低毒,对鸭、鹅、蜜蜂高毒。
该药不能和铜制剂、除草剂敌稗混用,在施用敌稗前后2周内也不能使用,在苹果和莴苣上应慎用。
该药不能用铜器、铜合金器或塑料容器盛装。
2、7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属广谱、高效、低毒,安全杀虫剂,硝基亚甲基类内吸杀虫剂,新一代氯代尼古丁杀虫剂,烟碱类超高效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作用,速效性好,残留期较长。
是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的作用体,害虫接触药剂后,运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化学信号传递失灵,使其麻痹死亡。
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
药种配比0.2%。
3、辛硫磷别称肟硫磷、倍腈松、腈肟磷。
属高效、低毒、广谱杀虫剂,以触杀和胃毒作用为主,无内吸作用。
该药施入土中,残留期很长,适合于防治地下害虫。
防治地下害虫一般用50%乳油100毫升兑水1~2千克,拌麦种50千克,拌后堆闷3~5小时即可播种。
辛硫磷见光易分解,田间喷雾最好在傍晚使用。
该药在玉米、大豆、瓜类作物上禁用。
二、内吸杀菌剂1、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属低毒性三唑类内吸传到型种子处理杀菌剂,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抑制真菌的麦角甾醇生物合成,从而破坏细胞膜形成,导致病原菌死亡。
可在多种作物上使用,防治种子带菌及土壤传播的多种真菌病害。
种子处理浓度为0.2-0.3%。
产品特点:(1)易光解,并且不宜与铜制剂混用。
(2)安全性高,正常浓度使用不影响种子发芽,刺激植物生长显著。
(3)具有保护、穿透和内吸性能,作用速度快,无交互抗性,持效期长。
吡虫啉拌种对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效应的影响刘爱芝;杨艳春【期刊名称】《河南农业科学》【年(卷),期】2009(000)011【摘要】采用纸床和土床2种方法,研究吡虫啉不同剂型、不同用量拌种对小麦发芽、出苗及麦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纸床法,每千克麦种用吡虫啉70%湿拌剂有效成分0.5~1.5g、高巧60%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0.5~1.5g拌种,对小麦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无明显影响,用吡虫啉70%湿拌剂有效成分2.0g、高巧60%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2.0g拌种,发芽势、发芽率显著低于不拌种处理;采用土床法,每千克麦种用吡虫啉70%湿拌剂有效成分1.0~4.0g、吡虫啉10%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1.0~2.0g拌种,小麦种子的发芽率与不拌种处理无显著差异,苗高显著高于不拌种处理.试验还发现,吡虫啉、高巧拌种用量不超过2.0g,播种后前4d对小麦种子出苗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出苗数和苗高均低于不拌种处理,4d后,拌种处理的小麦种子发芽率与不拌种处理无差异,且拌种处理的小麦苗高而壮,叶宽而深绿,根系发达,显著优于不拌种处理,其后随着用药量的倍增种子的发芽率略有下降.【总页数】3页(P84-86)【作者】刘爱芝;杨艳春【作者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河南,郑州,4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相关文献】1.苯醚甲环唑·吡虫啉拌种控虫防病效果及其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J], 钱宏霞;谢加飞;朱杰2.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拌种对小麦生长及蚜虫控制的影响 [J], 刘玉卿3.拌种剂(600 g/L吡虫啉FSC+60 g/L戊唑醇FS)对小麦病虫害和生长的影响[J], 王云川;刘福海;万建兵4.吡虫啉拌种对冀东地区小麦长管蚜的防效及天敌的影响 [J], 余金咏;于泉林;王文颇;武宝悦5.吡虫啉拌种对不同小麦品种萌发的影响 [J], 魏会廷;李俊;向运佳;李朝苏;张鸿;汤永禄;杨武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噻虫嗪和吡虫啉的种衣剂之争——籽悦强势进军种衣剂市场杜俊林【期刊名称】《营销界:农资与市场》【年(卷),期】2015(000)011【摘要】<正>噻虫嗪VS吡虫啉谁更适合做种衣剂?小麦拌种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66年,那时人们用硫酸铜拌种,以防止小麦的黑穗病;《齐民要术》中记载,小麦用盐拌种,《天工开物》里也有用砒霜来拌种的历史;今天,拌种剂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其对作物生长中后期的病虫害缺乏控制,且容易导致药害而饱受诟病。
2006年,三唑酮种衣剂在河南造成大面积药害,"一拌无蚜"变成"一拌无芽",农民痛心疾呼:无蚜变无芽,是谁拌出了弥天大谎?【总页数】2页(P66-67)【作者】杜俊林【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6.72【相关文献】1.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种衣剂对麦田宽背金针虫和麦秆蝇的防治效果[J], 戴爱梅;李双林;赵园园;易继平2.低温胁迫下3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春小麦幼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J], 张海英;吕和平;李建军;郭致杰3.35%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和根腐病、金针虫的防控试验 [J], 张淑明;韩琳4.40%噻虫嗪·吡唑醚菌酯·萎锈灵悬浮种衣剂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效果 [J], 师勇强;王文魁;冯自力;魏锋;赵丽红;郭志刚;于宁;冯鸿杰;朱荷琴5.20%咯菌腈·精甲霜灵·噻虫嗪悬浮种衣剂(FS)对水稻稻蓟马和恶苗病的防治效果[J], 江曲;王可;潘求一;谈应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防蚜拌种剂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魏会廷;李俊;汤永禄;杨武云;李朝苏【期刊名称】《种子》【年(卷),期】2015(34)11【摘要】采用纸床法研究了防治麦蚜的拌种剂(噻虫嗪、氟虫腈、丁硫克百威、吡虫啉)拌种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和清水相比,参试的4种拌种剂对小麦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无明显影响,但利于发芽指数的提高,随着温度的降低增幅增大.吡虫啉处理的胚芽长度显著低于对照,其他处理与对照无明显差异;随着温度的降低,吡虫啉处理的胚芽长度与对照的差异还呈增大趋势.胚根对拌种剂的反应较胚芽敏感,拌种处理的最长根长均低于对照,其中氟虫腈和吡虫啉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与对照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拌种前应进行安全性测试.【总页数】3页(P77-79)【作者】魏会廷;李俊;汤永禄;杨武云;李朝苏【作者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66;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农业部西南地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成都610066;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农业部西南地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成都610066;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农业部西南地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成都610066;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农业部西南地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成都61006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73;S512.1【相关文献】1.不同拌种剂防治小麦蚜虫及多效唑对小麦生长影响的田间试验 [J], 张灯彩;任超2.2009年五河县小麦穗蚜的重发原因及综防策略 [J], 冯大庆;曹炳宏;杜敬高3.台湾农业科技新产品快丰收5号小麦专用拌种剂乳油快丰收3号小麦一喷三防专用剂 [J],4.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施用杀虫剂的防蚜效果 [J], N.Carter;刘常宏5.小麦拌种剂“一拌无蚜”到底能不能推广? [J], 熊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吡虫啉与噻虫嗪那个适合小麦拌种有哪些区别
吡虫啉与噻虫嗪,谁更适合小麦拌种,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析具体分析一下吡虫啉与噻虫嗪谁适合小麦拌种,一起来看看吧!
一、吡虫啉、噻虫嗪差异分析
吡虫啉和噻虫嗪都属于新烟碱类杀虫剂,尽管作用机理相似(可选择性抑制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烟碱乙酰胆碱酯酶受体,进而阻断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造成害虫出现麻痹,进而死亡),但作为种子处理剂,噻虫嗪具有五大优势。
二、噻虫嗪活性更高
首先是结构上的差异,吡虫啉和噻虫嗪两者药效基团均为硝基亚胺,但是噻虫嗪的桥链和杂环部分引入新的基团,大大提高了对刺吸式和咀嚼式口器害虫的触杀及胃毒活性。
其次是代谢产物差异,在昆虫体内噻虫嗪的主要代谢产物是噻虫胺,其对昆虫乙酰胆碱受体的亲和力高于噻虫嗪,因此具有更高的杀虫活性;而吡虫啉的羟基化代谢产物活性均有所降低。
三、噻虫嗪在水中溶解度高
噻虫嗪在水中溶解度是吡虫啉的8倍,因此,即便是在干旱环境中,也不影响小麦对噻虫嗪的吸收利用。
研究表明,在正常的潮湿土壤中,噻虫嗪表现出与吡虫啉相似的防治效果;但在干旱的情况下,则明显优于吡虫啉。
四、噻虫嗪抗性水平低
吡虫啉自上市至今将近30年,害虫的抗药性发展也日趋严重。
据
报道,褐飞虱、棉蚜、韭菜迟眼蕈蚊等均已对其产生一定的抗性。
河南西华棉蚜种群对吡虫啉处于极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达309.5~2,719.4倍。
而噻虫嗪与吡虫啉在褐飞虱、棉蚜等害虫上交互抗性风险非常低。
五、噻虫嗪能增强作物的抗逆性,促进作物生长
噻虫嗪还有一个其他杀虫剂无法比拟的优势,就是具有促根壮苗的作用。
研究表明,噻虫嗪可以激活植物抗逆蛋白,同时对植株体内的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产生影响,进而使作物茎杆和根系更加健壮,增强抗逆能力。
六、噻虫嗪持效期更长
噻虫嗪具有分子量小、辛醇-水分配系数低的特点,有很强的叶片传导活性和根部内吸性,因此药剂能快速、充分被吸收。
当它被施用于土壤或种子上时,噻虫嗪很快被根部或刚萌芽的种苗吸收,通过植物体内的木质部向上输送到植株体各部,在植株体内滞留时间长,降解缓慢,同时其降解产物噻虫胺杀虫活性更高,因此噻虫嗪相比吡虫啉持效期更长。
基于噻虫嗪在生物活性、水溶性、抗性、促进作物生长、持效性等方面的优势,可以看出,相较于吡虫啉,噻虫嗪用于小麦拌种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