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专题第八讲国企改革和苏东经验比较北京大学林毅夫
- 格式:ppt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20
中苏转轨道路的研究摘要:苏联与中国本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起始点上有着极其相似的制度背景:起初均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两国却实行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转轨方式: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
由于转型的复杂性,周期性,短期长期性,也由于中苏两国的国情有着巨大的差距,两国转轨之后显得格外不同,中国走上了蒸蒸日上的道路,苏联却落下了解体的结局。
至此,对于两国的转轨之路的比较研究,不仅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最直接的现实意义。
苏联的转轨道路(一)背景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苏联建立起了以“高积累,高投资,低消费”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通过优先发展重化工业来进行大国的崛起。
当时,苏联与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正开展冷战,苏联为了缩小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与美国平起平坐,坐享世界老大的霸主地位,不惜在基础较差和投资来源不足的情况下,牺牲农业轻工业而优先发展重工业,最终导致了苏联国名经济的严重变形,最终拖垮了苏联经济。
弗拉基米尔·波波夫(1)提出,苏联存在着过度的军事化和工业化,许多年份的军事支出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1/3,是同期美国等国家的4-5倍。
正因为如此,过度的军事化,工业化给苏联的经济造成了巨大压力,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如:企业与国营农场规模过大以及专业化程度低等,都是苏联经济崩溃的原因。
(二)选择激进式的原因正是在如此情况之下,苏联的领导人决定,选择一条改革之路,来挽救苏联的经济,拯救苏联的经济。
1.国外因素当时,“休克疗法”的方法在世界上盛行。
杰弗里·萨克斯是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曾因提出“休克疗法”帮助玻利维亚政府成功治理通货膨胀而名噪一时。
之后,分别对波兰等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并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992年,俄罗斯也最终选择了“休克疗法”。
2.国内因素苏联内部对于经济快速稳定的需要。
因为过分的追求重工业,军事化,苏联国内的通货膨胀严重,为了实现快速的宏观经济的稳定,渐进式改革对此已经“杯水车薪”,不再够用,唯有借助激进式的“速度快,转轨彻底”,来稳住经济,达到稳定经济目的。
经济学必读书精选50本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慕读书,唯明智之士要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经济学必读书精选50本,希望你喜欢。
经济学必读书1、亚当·斯密5261:《国富论》2、阿4102瑟·刘易斯:《国际经1653济秩序的演变》3、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4、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5、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6、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7、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8、贝克尔:《人力资本》9、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10、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11、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2、岛田晴雄:《劳动经济学》13、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14、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15、德姆塞茨:《(中译本)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第一卷)》16、迪帕克·拉尔:《“发展经济学”的贫困》17、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18、多马:《经济增长理论》19、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20、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21、费景汉、G·拉尼斯:《劳动过剩经济的发展》22、佩鲁:《略论‘增长极’概念》23、格哈特·门施等:《资本价值变化与创新偏好》24、霍利斯·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25、基思·格里芬:《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26、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27、贾塔克:《发展经济学》28、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29、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30、康芒斯:《制度经济学》31、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契约经济学》32、科斯:《社会成本问题》33、拉格纳·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34、莱斯特·布朗:《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35、劳·普雷维什:《外国资本主义》36、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37、刘世锦:《经济体制效率分析导论》38、罗伯特·M·索洛等:《经济增长因素分析》39、罗纳德·卜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40、罗纳德·伊兰伯格、罗伯特·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经济学需读的书籍51、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编著:《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52、琼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53、萨·阿明:《不平等的发展》54、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55、樋口美雄:《劳动经济学》56、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上、下)》57、瓦连捷伊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人口理论》58、汪丁丁:《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59、西尔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60、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6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6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63、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64、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65、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66、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67、周天勇:《劳动与经济增长》经济学是什么读后感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呢?我以为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首先必须学好经济学这门课。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40741013课程英文名称:china economy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经济学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年6月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当代中国经济以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偏重时效性经济发展趋势、战略和经济政策措施方面的概述。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介绍近期中国经济在增长、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政策等方面的概况,使学生掌握思考和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基本知识、技能,并强化训练在经济研究上的思维习惯。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 熟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历程和特征。
2. 掌握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讨论课、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中国经济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要求学生学习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无(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课程总成绩:根据小论文、提问、讨论、出勤、小测验等综合给定成绩。
(七)参考书目《中国经济专题》,林毅夫,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当代中国改革教程》,吴敬琏,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二、中文摘要当代中国经济主要介绍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发展战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历程、以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政策措施。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讲中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2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1.2 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1.3 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潜力1.4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重点: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潜力难点: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第二讲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2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2.1中国在前现代社会的成就2.2逆转:近代中国的突然衰落2.3李约瑟之谜的提出2.4解释李约瑟之谜的现有理论和新理论重点:中国在前现代社会的成就难点:解释李约瑟之谜的现有理论和新理论第三讲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4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1.1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1.2合作化运动与传统体制的结果1.3 1978年前经济发展的绩效与影响重点:1978年前经济发展的绩效与影响难点: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第四讲“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2学时) 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东亚奇迹”的现有解释1.2理论的提出:自生能力与比较优势重点:理论的提出:自生能力与比较优势难点:“东亚奇迹”的现有解释第五讲农村改革及相关问题(4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1.1 改革的进程1.2 改革后的相关问题重点:改革后的相关问题难点:改革的进程第六讲城市改革及遗留问题(2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城市工业部门改革1.2 微观经营机制改革1.3 资源配置机制和价格体系改革1.4 改革的进程、成就和问题重点:资源配置机制和价格体系改革难点:改革的进程、成就和问题第七讲国有企业改革(4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1.1 国有企业引发的一些问题1.2 国有企业的问题和出路1.3 国际比较:苏东的“休克疗法”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重点:苏东的“休克疗法”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难点:国有企业的问题和出路第八讲金融改革(4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1.1 金融部门的现状1.2 金融部门的改革重点:金融部门的现状难点:金融部门的改革第九讲财政税收体制改革(2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的财政1.2 1980-1993:以财政承包制为中心的财税改革1.3 1994年的财税体制全面改革1.4 新世纪完善财政体系的课题重点:新世纪完善财政体系难点:1994年的财税体制全面改革第十讲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2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及分类1.2 改革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和1993年的改革计划1.3 1995年以后的改革实施重点:1995年以后的改革实施难点:1993年的改革计划第十一讲转型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4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宏观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分析1.2 1979-1996年的4次经济波动1.3 1997-2008年:经济全球化的宏观经济波动1.4 中国宏观经济的长期问题: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重点: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宏观经济波动。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后感.doc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举世瞩目,国际上有“中国模式”“中国奇迹”之说,对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经验的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林毅夫、蔡昉、李周三位教授所著《中国的奇迹》是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重要参考。
这本书解释的历史时期是1998年之前,主要的理论依据是林毅夫教授开创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即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要遵循比较优势,充分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潜力,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传统经济体制下的赶超战略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所以必将失败。
在书中,作者主要解答四个问题。
一是,为什么改革以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而改革之后得到迅速发展?二是,为什么中国改革的某些方面进展迟缓,甚至在过程中会出现反复的问题?三是,中国改革和发展势头能否得以持续?四是,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取得巨大的成功,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却步履维艰?林毅夫教授在书的结尾,以总结的方式分别给出了答案。
第一,改革以前中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推行了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则在于改革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使中国所具有的的资源比较优势能够发挥出来。
第二,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活-乱”循环,根源在于经济改革进程中一部分环节的改革先行造成了经济体制内部的不配套,而走出“活-乱”循环和解决其他诸多转型过程中问题的关键在于尽快把改革深入到宏观政策环境的层次,使“三位一体的经济体制在比较优势战略下形成新的内部一致性。
第三,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坚持改革,就能克服前进过程中的困难,逾越各种障碍,不断取得成功。
第四,中国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是采取了一条代价低、风险小,又能及时带来收益的渐进道路。
林毅夫教授对新中国成立到1998年之间的经济改革进程做了很好的分析,但是可能存在几个问题,首先,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哪个是因、哪个是果?林毅夫教授在书中倾向于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作为原因,这个问题可能要进一步探讨。
中共党史研究2020年第2期)789:;<=>.?@AB———答《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问萧 冬 连 编者按:萧冬连老师是中国当代史、改革开放史研究专家,近年在本刊发表的相关文章,不少被《新华文摘》《新华文摘网络版》、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以及地方党史刊物转载。
而萧老师关于改革开放史研究的专著———《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以一个历史学者的视角,通过揭示重大事件的经纬,对“中国改革何以能够突破种种约束越过市场化转轨的临界点,并保持经济超预期的高增长”这个问题作了阐释。
作者将1978年至1992年的经济改革定义为“探路之役”,所谓探路,既是对改革目标的探索,也是对过渡路径的探索。
该书出版后,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
中华读书报、中国新闻周刊、经济观察报、凤凰网等媒体作了长篇采访报道,入选《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新京报》《南方都市报》、腾讯华文好书等机构2019年度好书榜,并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优秀原创学术图书奖”。
那么,这本书与已有的相关著作有些什么不同?作者对中国经济改革史有哪些自己独特的观察?近期,本刊编辑部就这些问题对萧老师进行了采访,现将访谈内容整理如下。
一编辑部:萧老师,您最近出版的《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以下简称《探路之役》)一书,在读者中反响很大,被多家机构推荐或评为2019年“十大好书”之一。
您此前出版的《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以下简称《筚路维艰》)一书影响也很大,请您谈谈写作《探路之役》的想法。
另外,前后两本书是一个连续的写作计划吗?萧冬连:这两本书肯定是有承续关系的,但《筚路维艰》是提纲挈领式的,《探路之役》实证性更强些,尽管篇幅也不大。
从时段看,《筚路维艰》的主要篇幅是写新中国成立后前27年,《探路之役》集中写1978年至1992年的经济改革。
但是,这并不是说写完《筚路维艰》就有了写《探路之役》的计划。
国有企业改制国际经验与借鉴国有企业改制一直是各国政府在经济改革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纷纷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寻求适合自身国情的改制模式。
本文将通过对国际经验的研究,探讨国有企业改制的一些重要经验和借鉴之处。
一、国际经验之一:多元化经营与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改制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引入多元化经营和市场化改革。
多元化经营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降低国有企业对于单一产品或行业的依赖。
市场化改革可以有效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打破行政垄断,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
以中国为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初期,众多国有企业陷入了单一产品或行业的僵化局面,导致效益下降,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中国开始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和市场化改革。
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企业自主经营权,国有企业得到了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和自主运作的空间,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二、国际经验之二:引入市场导向的激励机制国际经验中,引入市场导向的激励机制是国有企业改制的重要经验之一。
激励机制是指通过明确的奖励和惩罚机制,激励企业内部的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经营质量和绩效。
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调动国有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企业的绩效。
例如,设立员工持股计划,国有企业员工可以通过购买公司股份来分享企业的发展利益。
此外,将绩效与工资挂钩,实行岗位薪酬制度,也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三、国际经验之三: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国有企业改制的另一个重要经验是进行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改革。
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决策效率和运营质量,改革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至关重要。
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在国有企业改制中进行了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改革。
例如,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引入外部独立董事,提高企业决策的透明度和科学性;建立监事会或董事会,加强企业内部监管和约束机制。
中国市场化进程及其特点刘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主持人:欢迎收看本期的《财经大讲堂》。
自从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了经济的市场化进程,那么如今已经走过了27年的历程了。
在这27年当中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又面临着什么问题,今天我们就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先生来给我们谈谈这个话题,他给我们演讲的主题就是“中国市场化进程及其特点”。
好,有请刘院长。
一、衡量市场化进展的标准围绕这个问题我下面先讲第一点,就是衡量市场化进展的标准。
第一个问题,关于衡量市场化进展的标准。
我们知道从理论上来说,衡量一个社会的市场化进程也就是体制变迁的过程,从一个非市场制度转入一个市场制度,它的历史进展的程度。
一般包含什么呢?包含这样几个层次的考察,或者这样几个层次的问题。
第一个层次是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这是微观的。
主要包括商品市场化的程度,要素市场化的程度等等。
第二个方面就是宏观方面,宏观方面包括什么呢?包括政府从经济生活当中的退出程度,以及政府行为的规范性,尤其是政府宏观干预经济的决策机制和政策传导机制,以及政府的经济职能变化程度。
第三个方面观察的变化是什么呢?观察这个社会经济基础,也就是这个社会的财产制度。
它的国有制比重下降的情况,它的各种非国有经济,包括外资,包括私人资本等等它的发育情况,它们在资产上占的比重,这个社会结构的变化情况。
它们在GDP的结构当中占的比重的变化情况,它们在支配整个社会资源占的比重的变化情况。
这就是所有制的变化。
一般我们说观察一个社会转型,从制度变迁的理论层面上看主要是这三个层面。
那么在实践当中,观察一个社会是不是市场经济国了,或者朝着这个目标进展到什么程度了,我们说通常不是出于理论和制度分析的需要,是出于什么呢?是出于国际贸易关系的处理,主要五个方面的指标。
一个叫做政府行为的规范性,也就是政府直接的微观配置活动当中退出的程度,以及你行为的法制化程度和程序化决策的程序化程度。
卿亨利·基辛格在《美中关系的未来:冲突并非选项》一文中指出,私有企业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缺乏足够的激励,由此导致西方国家公共基础设施的退化。
相比之下,中国的国有企业有效地保证了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基辛格高度评价中国政府和国有企业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作为,包括一流的机场、优秀的高速公路网、北京至拉萨的铁路、上海的磁悬浮铁路、三峡大坝、鸟巢体育场,以及将改变中国经济和社会,并最终改变中国与东南亚的联系的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
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成就,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
国有企业还是社会就业的主要承担者,提供了大量稳定的就业机会。
法国学者托尼·安德烈阿尼在《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是否意味着“中国模式”的。
林毅夫教授的学术成果和贡献作为最早接受现代经济学训练并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家之一,林毅夫教授坚持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深入研究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问题,并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经验教训中总结、提炼出一般性的经济发展理论,不仅对于发展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为中国改革过程中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许多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积极推动了规范化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在国内的运用。
一在制度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与拓展林毅夫教授对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始于他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
他运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了中国农村耕作制度的变迁及其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一流经济学期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在发表于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1990年12月号的《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一文中,他以博弈论的观点解释了中国发生于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的原因,认为由于农业生产中的监督极其困难,农业合作社的成功只能依靠社员之间达成一种可以自我实施的协议,但是,1958年之后社员的退出权被剥夺,导致这种协议无法维持,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下降,生产率大幅滑坡,从而导致了农业危机的出现。
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1992年)第82期的《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农业增长》则用现代经济计量学的方法对1978年以后中国农作制度变迁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作出定量估计,发现农作制度由生产队体制转变为家庭承包制的制度变革对1978-1984年间的农业高速增长的贡献达到42%。
而在《中国农业家庭责任制改革的理论与经验研究》中,林毅夫教授进一步探讨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农作制度发生变革的原因,由于农业生产中的监督困难,生产队中的最优监督水平一般很低,造成社员干好干坏一个样,缺乏激励条件下社员的努力程度和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在家庭农场劳动的农民,因而触发了这场农作制度的变迁。
在此基础上,林毅夫教授还分析了农作制度改革对于农场投资和农业新技术扩散的影响。
有为政府应做到“因势利导”和“反弹琵琶”作者:暂无来源:《廉政瞭望》 2020年第14期林毅夫近日,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通过线上直播,深入讲解地方经济突围的路径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
从他的演讲中,我们可窥探中国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思路。
从中等收入变成高收入的国家现在全国上下各个地方正在加班加点,为明年全国人大即将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在各个地方的落实做好准备。
我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谈谈怎么为各个地方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十四五”规划对我国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规划,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国将会跨过12700美元的门槛,从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变成一个高收入的国家。
这在人类历史上将是一个里程碑。
目前高收入国家的人口仅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5%,中国变成高收入国家以后,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将会从15%增加到34%。
我国是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国内地区的发展差距相当大。
有10多个人均GDP已经超过2万美元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厦门、珠海、南京、武汉、宁波、无锡、常州、鄂尔多斯,总人口达1.5亿。
同时也有像甘肃、山西、云南等等,人均GDP到现在还在7000美元以下,还有6亿人口每个月收入1000元人民币左右。
在这样一个差距相当大的大经济体里面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不管在哪个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表现出来的都是收入水平的提高。
要不断提高收入水平,有赖于现有的产业技术不断创新,新的附加值更高的产业不断涌现,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
同时,也要根据新产业新技术的需要,不断完善硬的基础设施,像电力、电信、道路、港口;以及软的制度安排,像金融环境、营商环境、法制环境等等,来降低交易费用,让技术和产业的生产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从三个维度划分五种产业各个地方的产业,不管在哪个发展阶段,可以根据三个维度来划分。
第一,现有的产业跟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技术差距有多大?到底是已经在全国全世界的技术前沿,还是和前沿存在一定的差距。
事在人为作者:暂无来源:《国企管理》 2019年第9期没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一直摸着石头过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之路可以说困难重重。
然而,“ 事在人为”。
70 年来,国资国企战略决策层、监督管理层、经营和学术层不断在实践中探索,避“暗礁”,渡“险滩”,稳中求进,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之路。
事不宜迟(1949 -1978)1949 年至1978 年,国有经济承担了中国工业化的主要任务。
这一时期,国营工业企业从重工业开始,一步步地拓展到几乎所有的产业领域,成为计划经济最重要的微观基础。
1978 年,国营工业企业的产值在工业企业总产值中占比78%,资产总额占比更是高达92%。
赋予国营经济宪法地位1949 年9 月29 日,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在《共同纲领》中提出:“国营经济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凡属有关国家经济命脉和足以操纵国民生计的事业,均应由国家统一经营。
凡属国有的资源和企业,均为全体人民的公共财产,为人民共和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主要物质基础和整修社会经济的领导力量”。
在1982 年之前,国有企业一直叫国营工业企业。
前世今生我国国有企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有四种来源。
一是根据地的公营企业。
二是没收“官僚资本”。
三是征用外资和接收苏联移交企业。
四是政府投资兴建国营企业。
公私合营1954 年,通过《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
在1956年初,全国范围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国家对资本主义私股的赎买改行“定息制度”,统一规定年息5 厘。
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调配使用,资本家除定息外,不再以资本家身份行使职权,并在劳动中逐步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1966 年9 月,定息年限期满,公私合营企业最后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大庆石油会战1959 年9 月26 日,松基3 井大量喷出原油,大庆油田开发拉开序幕。
1960 年4 月29日在萨尔图大草原上召开了万人誓师动员大会,参加大会的除了各探区指挥、井队负责人,机关干部代表外,还有地质部地调队伍的代表,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副部长康世恩、黑龙江省委曲常川、会战指挥领导小组成员唐克、吴星峰、张俊、闰子元、张文彬、焦力人、李荆和、陈理中、李镇拎……以及先进井队代表王进喜等被选为主席团成员。
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国外研究现状 (1)(1)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 (1)(2)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 (2)(3)关于董事会的研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3)(1)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 (3)(2)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 (3)(2)关于董事会的研究 (3)第2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5)2.1 公司治理的概念 (5)2.2 委托代理理论 (5)2.3激励与约束理论 (6)2.4利益与相关者理论 (6)2.5公司治理模式体系及构成 (7)参考文献 (8)公司治理的相关问题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600年东印度公司的成立。
随后开始出现公司治理问题与治理结构等相关概念。
由于各学者专业领域侧重点不同,所以本文将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1国外研究现状(1)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关于公司治理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对董事会、监事会进行有效的监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衡股权结构。
如Gomes和Novaes(201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认为由数位大股东共同持股,彼此相互制衡的模式有助于实现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Casado等(2016)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通过对瑞士上市公司实证研究发现,拥有几个大股东会带来更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在多个受益股东存在的情况下,公司治理机制不仅有助于监督管理层,也有助于监督其他大股东。
PeiHossain(2017)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指出,较高的公司治理水平能够在公司中建立严密的管理系统,保证公司运行,维护利益相关者权益。
Zhi Wang和Ramzan Muhammad(202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通过研究证明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和高负债的资本结构对企业业绩至关重要。
R.Gulatir等人(202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借助2017年在印度运营的40家公司样本构建了公司治理评价指数,将6个不同的指标构成公司治理评价指数,包括董事会效率、审计职能、风险管理、薪酬、股东权利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