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齿轮受力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31.00 KB
- 文档页数:5
例13.2 一根装有小圆锥齿轮的轴拟用如图13.3(a )所示的支承方案,两支点均选用轻系 列的圆锥滚子轴承。
已知圆锥齿轮平均分度圆半径r m =100mm ,所受圆周力F te =859.5N ,径向力F re =300.7N ,轴向力F ae =86.2N ,载荷较为平稳,轴的转速n=500r/min ,轴颈直径可在28~38mm 范围内选择。
其他尺寸如图所示。
若希望轴承的基本额定寿命能超过60 000h ,试选择合适的轴承型号。
解:(1)计算轴承所受的径向载荷。
做计算简图如图13.3(b )所示,则N2.372)5.71(7.300N 5.71300/)7.3001002.86100(300/)100100(N5.28611465.859N 14615.859300400300400V 2r re V 1r re ae V 2r H 1r te H2r te H 1r =--=-=-=⨯-⨯=-=-=-=-==⨯==F F F F F F F F F F F N 3.2955.715.286N9.12042.3721461222V 2r 2H 2r 2r 222V 1r 2H 1r 1r =+=+==+=+=F F F F F F(2)计算轴承的轴向载荷。
初选30206型轴承,查手册得:C r =43.2kN ,Y=1.6,e=0.37。
查教材表13-7得F d =F r /(2Y),则N 7.462)2.865.3763.92max()max(N5.376)2.863.925.376max()max(N3.92)6.12/(3.295)2(N5.376)6.12/(9.1204)2ae 1d 2d 2a ae 2d 1d 1a 2r 2d 1r 1d =+=+==-=-==⨯===⨯==,,,,F F F F F F F F Y F F Y F F(3)计算轴承的当量动载荷。
由于载荷平稳,所以取f P =1。
齿轮受力综合分析齿轮是一种常用的机械传动元件,主要用于将一个轴上的动力或运动传递给另一个轴。
齿轮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两个齿轮之间的啮合来传递动力和转矩,因此齿轮的强度和刚度是十分重要的。
齿轮传动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外界的作用,会受到不同方向的力和力矩的作用,因此齿轮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各种力和力矩的综合作用。
齿轮的受力综合分析就是针对齿轮在使用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力和力矩进行分析和计算,以确保齿轮能够安全、稳定地工作。
下面将介绍齿轮受力综合分析中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
1. 齿轮轴向力对于两个相啮合的齿轮,轴向力是沿着齿轮轴线方向上的力。
轴向力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齿轮在传递动力时所受的载荷和加速度,以及齿轮位置和啮合角度等因素。
一般情况下,齿轮所受的轴向力都会导致轴承的不必要负荷,因此在设计和制造齿轮时需要考虑这一因素。
齿轮切向力是指沿齿轮齿向方向的力,它与齿轮的强度和刚度密切相关。
齿轮工作时,由于啮合处的弯曲应力和拉伸应力的作用,会产生齿面接触处的切向力,这对齿轮的耐磨性和稳定性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设计齿轮时需要根据切向力的大小和方向制定相应的强度和刚度要求。
3. 齿轮弯曲应力齿轮在工作时会产生弯曲应力,主要集中在齿根和齿尖处。
由于齿轮的齿根处和齿谷处是应力集中部位,因此设计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些位置的强度和刚度。
4. 齿轮振动齿轮振动是指齿轮在工作时由于啮合错位或不平衡造成的振动。
振动会导致齿面磨损加剧,甚至引起齿面的破坏。
因此在设计齿轮时需要考虑振动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消除或控制。
综合以上因素,在设计齿轮时需要根据所要传递的动力和转矩大小、啮合角度、齿数等因素,结合材料强度和制造工艺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计算,以确保齿轮能够在安全、稳定的工作状态下工作。
高淳县“人才强教”工程公开课齿轮传动的方向及受力分析教师:孙长云二○○八年十二月十一日高淳县“人才强教”工程公开课教案教学环节与主要说明教学活动复习一、齿轮传动的受力说明:一对相互啮合的齿轮在传动过程中,主动轮给从动轮一个作用力,作用力的方向垂直于从动轮的齿面,即法向力。
复习二、各种齿轮传动的受力分解:1、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可以分解成径向力和周向力;2、斜齿圆柱齿轮传动:可以分解成径向力、周向力和轴向力;3、对于锥齿轮传动:可以分解成径向力、周向力和轴向力;4、对于蜗杆传动:可以分解成径向力、周向力和轴向力;教师:作图说明学生:分析讨论教师:适当提问学生:回答图11复习三、各种齿轮传动受力分析比较齿轮传动类型分力关系分力判定方法径向力(F r)周向力(F t)轴向力(F a)直齿圆柱齿轮传动F t1=- F t2F r1=- F r2由接触点指向轮心对主动轮来说是阻力,其方向与主动轮的运动方向相反;对从动轮来说是动力,其方向与从动轮运动方向相同无斜齿圆柱齿轮传动F t1=- F t2F r1=- F r2F a1=- F a2主动轮的左(右)手定则直齿圆锥齿轮传动F t1=- F t2F r1=- F a2F a1=- F r2由接触点指向大端或F r1=- F a2F a1=- F r2蜗杆蜗轮传动F t1=- F a2F r1=- F r2F a1=- F t2F t1=- F a2F a1=- F t2复习四、综合举例讲解2008单招机电第57题:题57图所示为一机械传动方案,Ⅰ轴为输入轴,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转动。
已知:Z1=Z2=Z3=30,Z4= Z12=20,Z5= Z8=40,Z6=Z7= Z9= Z11=60,Z10=80,Z1、Z2和Z3为直齿圆锥齿轮,Z4、Z6为斜齿轮,Z12为标准直齿圆柱齿轮。
分析该传动方案,回答下列问题:(第1~6小题每空1分,第7、8小题每空2分)。
(1)图中Z1、Z2和Z3构成机构。
微齿轮受力分析杨林(五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广东江门 529020)摘要:本文在宏观齿轮力学基础上,通过引入影响系数来分析纳米齿轮的受力情况。
关键词:微齿轮范德华力应力1 微齿轮的研究意义随着微纳科技的发展,以形状微小或操作尺寸极小为特征的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已经成为人们在微观领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项高新技术。
MEMS由于具有能够在狭小空间内进行工作而又不扰乱工作环境的特点,在航天航空、精密机械、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因而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被列为二十一世纪关键技术之首。
微机电系统(MEMS)是以微电子技术和微加工技术(包括硅体微加工、硅表面加工、LIGA和键合等技术)为基础,集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甚至接口、通信和电源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和系统。
MEMS并非是单纯的宏观机械微小化,它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微型化、集成化来探索新原理、新功能的元件和系统,开辟一个新的科学技术领域和产业。
微齿轮作为组成微减速器的零件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微机械传动零件,主要用于传递动力和运动。
微齿轮具有体积小、传动紧凑等优点。
它的应用遍及各个领域,如在航空航天中的微纳卫星、现代医学的微创手术以及在微型机器人中实现动力传递和运动转换等功能。
德国美茵茨微技术研究所己成功将微齿轮应用于粘性流体的精确控制”。
毫无疑问,微齿轮具有极大的商业和应用价值。
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微齿轮已经试制成功。
继1987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制造出微马达及微齿轮、曲柄和弹簧后。
美国已经制造出直径为700毫米的微齿轮。
德国美茵茨微技术研究所利用LIGA技术和精加工技术相结合,成功制造出直径为1192微米,高度为500微米的微齿轮。
日本信州大学用纳米碳复合材料制成了世界上最小的钟表用齿轮,直径为200微米。
其它试制成功微齿轮的还有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贝尔实验室公司等单位。
近年来,国内也积极开展了微齿轮方面的研究,并已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薄膜与微细技术实验室成功试制了模数为0.03毫米,直径为2毫米的微齿轮及微行星齿轮减速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利用LIGA技术成功制造出微齿轮活动部件。
目前,在扫描力显微镜帮助下,专家已经能够没计出了只有几个分子组成的微齿轮构件。
显然人们在微齿轮制造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和突破,微齿轮将向更小尺寸方向发展。
2 微齿轮范德华力的计算微齿轮是微机械中极为重要的传动零件,主要用于传递运动和动力。
微齿轮在传动啮合接触过程中由于传递了运动和动力必然要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应力应变。
随着齿轮特征尺寸的缩小,微观效应和多物理场耦合效应的影响就越显著,现有的成熟的齿轮理论已经不在适用于微齿轮,本来在宏观齿轮应力应变或力学分析中可以忽略的微观力(例如:表面张力、静电力、范德华力和Casimir力等)在微齿轮中就必须加以考虑。
为了对微齿轮进行力学或应力应变分析,必须先计算微齿轮啮合接触中啮合齿廓间的微观力,再对现有的齿轮理论进行修正或创新。
2.1 微齿轮啮合接触齿廓间范德华力的计算方法比较目前从理论上研究离散的微观物质世界存在三种方法:(1)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用薛定谔方程求解;(2)利用分子动力学等模拟方法模拟分子原子等的运动;(3)根据Hajaker假设用连续介质方法求解。
第一种方法,理论成立,但需要求解薛定谔方程,根据目前的计算能力很难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种方法,对计算机要求很高,只能满足部分纳米器件的需要。
本文利用第三种方法来求解微齿轮啮合接触时两啮合齿廓间的范德华力,此范德华力为两齿轮齿廓刚刚接触但未发生变形时其问的范德华力。
2.2 渐开线简化数学模型为了分析微齿轮啮合接触时两啮合齿廓问范德华力,就必须建立渐开线的数学模型。
由图2.1,假设渐开线上任一点的坐标为(x,y),则图示位置渐开线的数学模型为:θ一渐开线上一点(x,y)的展角和压力角之和。
图 2.2 二维空间任意位置的齿廓图 2.1 齿轮假想线图2.1所示的渐开线为特定位置下的渐开线,不能满足计算需要,所以需要建立处于二维空间任意位置的渐开线数学模型。
图2.2所示的渐开线是处于二维空间任意位置的渐开线,是由图2.2的渐开线旋转2θ角度后,然后将齿轮的轴心平移到点'O 得到的。
假设'O 点的坐标为(x 0’,y 0’),未旋转前的渐开线上任一点的坐标为(x 0,y 0),未平移前的渐开线上任一点的坐标为(x 1,y 1),平移后渐开线(图2.2所示)上任一点的坐标为(x ,y),则 )]cos()'[sin('[)]sin()[cos(')()''(2202201100θθθθθθθθθθ+-+++++++=+++=+b b r y i r x iy x iy x iyx (2)∴处于二维空间任意位置的渐开线数学模型为)]sin()[cos('220θθθθθ++++=b r x x ;)cos()'[sin('220θθθθθ+-++=b r y y (3)设渐开线数学表达式y=f(x),使用泰勒公式对上式进行简化)2tan(/'θθθθ+=⋅==dx d d dy dx dy y ;)2(cos 1)/()/(/"322θθθθθ+=⋅===b r dx d d dx dy d dx dx dy d x d y d y 设两齿轮的啮合点为(x 0,y 0),则有任意间任意位置渐开线的简化数学模型为:200000)(2)("))((')()(x x x y x x x y x y x f y -+-+== (4) 2.3 啮合齿轮齿廓简化方程的确定齿轮在传动啮合接触过程中,两啮合齿廓问的范德华力与两齿轮啮合点的不同也就不同。
为了计算两啮合齿廓问的范德华力,就必须确定啮合点在啮合线上的范围。
在图2.3中所示的是两相互啮合齿轮:齿轮1的基圆半径为1b r ,齿顶圆半径为1a r ,其轴心恰在坐标系原点O ;齿轮2的基圆半径为2b r ,齿顶圆半径为2a r ,其轴心为坐标系xoy 中的点02;直线MN 是齿轮l 的基圆和齿轮2的基圆的公切线,即两啮合齿轮的啮合线,点M 为齿轮2的齿顶圆与啮合线的交点,点N 为齿轮l 的齿顶团与啮合线的交点,线段AB就是两齿轮的有效啮合线段。
假设齿轮l 的分度圆半径为1r ,齿轮2的分度圆半径为2r ,啮合线与x 轴的交点为Ol ,则啮合线方程为)(70tan 1r x y -= (5)在∆OPN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OPN PN OP PN OP ON ∠⋅⋅-+=cos 2222图 2.3 二维空间任意位置的齿廓 设PN=PN l ,则上式写为:OPN l r x r r PN a ∠⋅⋅-+=cos 2122121解得 )()cos ()cos(21212111a PN r r OPN r OPN r l --∠+∠=)()cos ()cos(21212112a PN r r OPN r OPN r l --∠-∠=(小于零,舍)同理可得)()cos ()cos(2222212a PM r r OPM r OPM r l --∠+∠=于是可以得到M x ,N x 与PN l ,PM l 的关系)cos(1OPN l r x PN N ∠-+=π)cos(1OPN l r x PM M ∠--=π由此可得到啮合点在坐标系内的变化范围。
设齿轮1的展角和压力角之和为1ψ,渐开线的,齿轮2的展角与压力角之和为2ψ,设MN 上任意一点的坐标为00(,)x y 由坐标关系可推出渐开线方程为""2'''21010111001000100()()'()(()())(()))22f x f x y f x x x f x x f x x y f x x ==+-+-+ ""2'''22020222002000200()()'()(()())(()))22f x f x y f x x x f x x f x x y f x x ==+-+-+ 2.4 范德华力的计算在计算范德华力时,引入分子动力学中的截断半径(两原子间的距离大于截断半径时,其相互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设截断半径为2.5R ,由齿廓渐开线各向齿廓内侧偏移2.5R 组成范德华力计算域,由于截断半径远远小于齿廓渐开线的尺寸,为简化计算,假设作用域内的原子均匀分布在各自齿廓上的一条曲线上,齿轮1和齿轮2上的这条曲线分别为其齿廓渐开线向内偏移0.5R 所得到的曲线s1,s2。
设原子分布线密度为ρ,齿轮宽度为b ,则原子分布线密度为:03211(68)(0.362109)24r b ρ=⨯⨯+⨯⨯- 已知线密度,就可以根据曲线积分可以求出两啮合齿廓间的范德华力在x 、y 方向上的分量Ax ,Ay ,设啮合点处啮合齿廓间范德华力的法向力和切向力分别为Fn ,Ft ,则sin Fn Ay OPN Ax OPN =⋅∠-⋅∠s i n c o s F t A xO P N A y O P N=⋅∠+⋅∠ 求得了范德华力,就可以对啮合点上的不同位置进行受力分析。
3 微齿轮应力应变分析3.1 理论现状微齿轮在传动啮合过程中必然发生齿面接触。
接触理论研究的对象是载荷作用下接触区形状、应力分布和应变等,宏观齿轮接触理论已不适用于微齿轮接触分析。
目前一些较成功的接触理论主要有:HERTZ 、DM 、JKR 、MD 等。
HERTZ 接触理论,主要应用于载荷作用下宏观物体的接触分析,但在分析接触时没有考虑表面力的作用;JKR 、DMT 和MD 考虑了表面力对接触和粘附的影响,但JRT 和DMT 是两种极限情况,而MD 是连接两者的一个过渡接触分析理论。
目前,JKR 、DMT 和MD 是微接触分析中比较理想的分析理论,部分已经用在微接触分析中。
齿轮接触,可能发生微齿轮间的粘附,所以在此不对微齿轮进行接触和粘附分析,只对微齿轮进行弯曲静强度分析,并且认为微齿轮啮合接触的变形是由微齿轮刚刚接触时两啮合齿廓间的范德华力和微齿轮运动的有效阻力引起的。
本文假设微齿轮啮合接触的变形是由微齿轮刚接触时两啮合齿廓间的范德华力和微齿轮运动的有效阻力引起的,并假设微齿轮的粘附作用不占主导位置,即不考虑粘附作用,只做静强度分析。
3.2 微齿轮弯曲静强度分析如上图所示,1F 、2F 分别为齿廓啮合刚好且没发生变形时齿廓间的法线方向受绝对值最大的力和切线方向最大的力,Fn 为齿轮有效法向阻力,则齿根的最大弯曲力矩近似为:12[()cos sin ]n F F M F F F l αα=++= 12cos [()cos cos tan ]cos F n F l F F F ααααα++ 12cos [()cos sin ]cos F n F l F F F αααα≈++ M —齿根弯矩;F α—法向压力角;α—标准压力角;l —分度圆至齿根距离结合宏观齿轮强度分析中的齿根弯曲强的校核公式max ()[]v F F t t Fax Fa Sa F K K K F f Y Y Y bm αβεσσ+=≤lim min []F N F F Y S σσ=其中cos t n F F α=⋅ 12cos sin t F f F F αα=+max F σ—静载荷最大弯曲应力;v K —动载荷系数;F K α—齿间载荷分布系数,是考虑同时啮合的各对轮齿间载荷分配不均匀影响的系数;F K β—齿向载荷分布系数是考虑沿齿宽载荷分布对齿根弯曲应力的影响的系数,取值小于宏观齿轮;Fa Y —齿形系数,是考虑载荷作用于单对齿啮合区外界点时齿形对名义弯曲应力的影响的系数;Sa Y 一应力修正系数,是将名义弯曲应力换算成齿根局部应力的系数;Y ε一重合度系数,是将载荷由齿顶转换到单对齿啮合区外界点的系数;lim F σ—静强度极限弯曲应;N Y —弯曲寿命系数;min F S —最小安全系数4 总结经过本学期的学习,学到很多关于先进制造方面的很多知识,见识了一些没有接触过的新技术,尤其是MEMS ,微制造是将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里面很多层面都还是未触及的领域,对科研来说极有研究价值,所以选择了目前研究还不是很成熟的微齿轮,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本论文参照了大量的论文,以及实验条件的限制,本论文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齿根弯曲强度校核公式中的系数需要在实验条件下进行统计确定,论文知识个开始,接下来我还会对微制造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尽力使理论向市场化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