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述评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2024年文化建设总结2024年是我国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节点,也是我国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化、创新的一年。
在这一年,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稳定发展,科技进步迅速,全民素质不断提高,文化自信得到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以下是对2024年文化建设总结的____字述评。
一、文化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各类文化企业纷纷涌现,文艺、电影、音乐等领域的创作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各地文化产业园区和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也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电影领域,2024年是中国电影的辉煌之年。
各类优秀电影作品层出不穷,国内电影市场份额超过了国外进口电影。
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获得了更多的国际奖项和荣誉。
同时,中国电影市场也逐渐走向国际化,吸引了更多国外电影公司和投资者的关注和合作。
在音乐领域,2024年是中国音乐产业快速崛起的一年。
音乐创作人才不断涌现,各类音乐节和音乐盛会举办得如火如荼。
中国音乐人以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创作理念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同时,音乐产业链条的完善也进一步推动了音乐产业的发展,包括唱片销售、音乐版权保护、音乐教育等方面。
在文艺创作领域,2024年是中国文艺创作的丰收之年。
文艺作品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涵盖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类型。
文艺作品的题材和风格多样化,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创新性。
同时,文艺创作也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关注人民生活,传递正能量。
二、文化创新不断涌现2024年,我国文化创新蓬勃发展,为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和创新成果在文化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一年,我国文化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数字文化创新取得显著成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已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趋势。
2024年,我国数字文化创新在各个领域取得突破,数字艺术、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等项目纷纷涌现。
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述评[摘要]产业融合现象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其理论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创意”具有天然渗透特质,更易与相关产业进行融合,带动自己和相关产业的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本着这一目的出发,本文对近期有关研究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显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融合的内涵和意义、融合动因、融合模式、融合路径等方面,缺少有一定理论高度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比如文化产业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等。
[关键词]产业融合;文化产业;理论述评[中图分类号]F424 [产业融合现象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显现,主要表现为两两产业之间原有固定的边界逐渐模糊或消融,并在产业之间的边界处进行融合,甚至发展成新的产业形态,这种现象被称为产业融合。
最初,产业融合主要出现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后来扩展到金融、物流等服务性行业,并逐步向制造业和农业渗透扩展。
这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扩散为契机的产业间的融合,成为产业价值的主要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源泉与动力。
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初步的产业融合理论。
文化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的支柱产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文化创意,这是一种具有天然渗透特征的要素,使得其更易与相关产业进行融合,拉动双方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作为新兴产业,学术界对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相对较晚,大部分文献集中在旅游业、信息产业、金融业这些和文化产业已经出现融合现象的领域,有少部分文献研究文化产业与农业、制造业等其他产业的融合问题。
现有文献研究主要涉及文化产业的产业融合的内涵和意义、融合动因、融合模式、融合路径等方面。
1 文化产业融合的内涵及意义任何新现象的出现、新理论的诞生,其研究总是最先从其内涵和外延开始。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论文摘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同是朝阳产业,同样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
发展机遇前所未有的明朗,中央的政策前所未有的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让文化来丰富旅游内涵、提高旅游档次,让旅游来促进文化事业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最终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荣共生、互利双赢。
1 导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国际上近几年来的新议题。
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既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需要,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2 我市旅游产业与文化融合的资源优势2.1 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将山东蓬莱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蓬莱成为烟台市唯一一个、山东省第八个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的城市。
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筑城至今,蓬莱已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
唐神龙三年(707年)至民初(1913年)的1200多年间,蓬莱一直是登州(府)治所所在地,是古代胶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明清海防遗存廊道的重要节点,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2.1.1 州府文化。
自唐至清一千多年的时间一直是州府所在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登州辖一州九县(宁海州、蓬莱、黄县、福山、栖霞、招远、莱阳、文登、荣成、海阳),达到最大管辖范围。
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州府文化或政治文化。
蓬莱曾建有州(府)署、县署、按察司署、兵巡道署、守备署、备倭都司府等行政和军事署衙。
为了适应对外交流,加强涉外管理建有新罗馆、新罗坊、开元寺等朝鲜、日本涉外街区、建筑群及寺庙,设立过勾当新罗所等涉外管理机构。
2.1.2 港口文化。
蓬莱水城是登州古港的所在地,是“海洋之国”齐国的出海口,是古代胶东半岛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隘。
汉武帝时期,中国对外关系有了空前发展,尤其以“丝绸之路”为纽带,成为西汉时期对外关系的一大特色。
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述评[摘要]产业融合现象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其理论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创意”具有天然渗透特质,更易与相关产业进行融合,带动自己和相关产业的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本着这一目的出发,本文对近期有关研究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显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融合的内涵和意义、融合动因、融合模式、融合路径等方面,缺少有一定理论高度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比如文化产业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等。
[关键词]产业融合;文化产业;理论述评[中图分类号]F424 [产业融合现象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显现,主要表现为两两产业之间原有固定的边界逐渐模糊或消融,并在产业之间的边界处进行融合,甚至发展成新的产业形态,这种现象被称为产业融合。
最初,产业融合主要出现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后来扩展到金融、物流等服务性行业,并逐步向制造业和农业渗透扩展。
这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扩散为契机的产业间的融合,成为产业价值的主要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源泉与动力。
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初步的产业融合理论。
文化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的支柱产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文化创意,这是一种具有天然渗透特征的要素,使得其更易与相关产业进行融合,拉动双方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作为新兴产业,学术界对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相对较晚,大部分文献集中在旅游业、信息产业、金融业这些和文化产业已经出现融合现象的领域,有少部分文献研究文化产业与农业、制造业等其他产业的融合问题。
现有文献研究主要涉及文化产业的产业融合的内涵和意义、融合动因、融合模式、融合路径等方面。
1 文化产业融合的内涵及意义任何新现象的出现、新理论的诞生,其研究总是最先从其内涵和外延开始。
对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的研究自然也不例外。
国内外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最先出现融合现象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出发,试图从这些现象中找出产业融合的内涵和意义。
Pine 和Gilmore(1999)指出,在体验消费时代,文化旅游产业中的供应商之间的激烈竞争会引导他们把产品供应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经营者主要利用文化创意手段和过程,通过引导游客体验去完善自己,来创造新型的经济价值。
[1]Richards(2005)认为文化旅游的最大特点在于主动去学习而非被动观赏,如此在实现个人自我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发展。
[2]Christen M.Rogerson(2006)以南非为例,专题研究了创意文化对城市旅游的促进作用。
[3]国内学者李江敏等(2000)对文化旅游的创造性开发的概念、内涵以及其与传统开发的区别做了探讨。
认为文化旅游的创造性开发就是指在对原有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后引入新的文化载体或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揭示出新的文化内涵,从而进行创造性的旅游开发。
这种创造包括文化的再开发、文化的引入、文化的创造3个方面内涵,其与传统开发的基本区别是创新。
这种创新既包括内容上对文化的创新,也包括形式上开发角度、开发方式的创新。
[4]更进一步的认识是陈永正(2007)明确指出,文化旅游与旅游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以创意为前提,文化旅游不过是众多人对于一些人提供的某种创意的体验,其灵魂是创意,把文化旅游定义为创意产业,就为发展文化旅游找到了方向。
[5]刘辛田和刘金元(2010)从产业竞争力角度指明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的意义,认为新时期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式发展是建构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必然选择。
[6]蔡旺春和李光明(2011)重点考察了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认为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相互渗透与交叉,提升了制造业的附加值,促进制造业升级,也扩展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7]2 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因关于融合的原因,每位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角度的不同各自做出不同的判断。
杨颖(2008)指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来自三个方面:旅游的体验性、闲暇的二重性以及经营者对经济性回报的追求。
[8]董桂玲(2009)对动漫产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的动力系统进行了分析,探讨产业融合的动因,指出动漫业和旅游业之间融合的动力系统由三个子系统构成:推力子系统、引力子系统、支持力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共同推进产业融合的发展。
[9]张海燕和王忠云(2010)从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指出技术进步促进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形成,而从产业构成要素的角度,技术进步通过作用于创意这一核心要素的变更而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
[10]除旅游业外,有学者研究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比如林榅荷和吕庆华(2011)从非公经济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角度分析认为,产业下游化是推动力量,需求高级化是拉动力量,这两种力量推动着非公经济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11]3 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模式就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方式而言,现有文献的研究基本上都遵循了产业融合理论的一般规律,普遍认为存在三种融合模式:渗透型融合、重组型融合和延伸型融合。
如杨娇(2008)率先利用产业融合理论剖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机制,分析了渗透型融合、重组型融合和延伸型融合三种二者融合的模式。
[12]蔡旺春和李光明(2011)提出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主要有三种类型:延伸融合、交叉融合与关联融合。
[7]焦斌龙和王建功(2009)以文化产业解构传统产业为视角提出了以转化、渗透、提升三大机制,发挥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力和关联效应,以实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13]当然,大部分学者还是从具体要融合的产业视角出发,提出更贴近所研究的产业的融合模式。
如李美云(2008)从旅游景点业与动漫业之间的产业边界特征出发,提出两者融合发展的四种模式:动漫主题公园式融合发展模式、旅游景点动漫化融合发展模式、动漫产业园区景点化发展模式、动漫节会式发展模式。
[14]花建(2011)认为文化产业与旅游联动发展存在五大模式:从创意设计到时尚体验的联动模式、从空间再造到创意社区的联动模式、从遗产传承到创意旅游的联动模式、从影视演艺到体验消费的联动模式、从美食产业到创意之都的联动模式。
袁俊等(2011)认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产业融合的旅游新产品模式、产业联动的新型旅游营销模式、产业链延伸的文化产业景点化模式。
占耀宗和金颖若(2011)通过对旅游资源状况和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的分析,提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三种类型:旅游业主导类型、主导倾向不突出类型、文化产业主导类型。
崔向阳(2008)以南京市为例分析了都市圈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互动关系,提出了两者互动的基本模式: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支撑的信息产业、以信息产业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新型信息文化产业。
4 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路径多数学者分析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提出它们的融合路径。
杨娇(2008)指出文化创意旅游产品、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文化创意旅游客源是二者融合的核心三要素,然后分别从供、需、政府、环境四个维度去探讨推动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对策,以促进旅游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12]李美云(2008)认为推动我国动漫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首先要提高认识,形成产业融合共识;其次需要政策支持与法规保障;最后要培养既懂旅游又懂动漫的复合型人才。
[14]杨颖(2009)从产业比较视角、业态多样性现象的视角分析了旅游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提出两者融合的三种途径:创意与旅游吸引物的结合、创意与旅游运营模式结合、创意产业的景区化。
张海燕和王忠云(2010)基于技术进步的角度,提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策略在于重视科技与民族文化的结合,建立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创新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培养文化科技人才等。
[10]除旅游业外,部分学者研究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路径。
Banks(2010)以文化产业与手工业融合为例,认为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对手工业者依赖越来越大,关键是培训合格的手工业者与相关技术人员,才能进一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王鹏(2010)分析了澳门博彩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互动,认为应该融合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因素,促进澳门博彩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发展,提升澳门博彩业的创新意识与文化含量,从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澳门特色的创意博彩业。
温学勤等(2011)对河北省农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尽快促进三业融合,融特色农业和特色文化产业为一体,以农业为抓手,以休闲旅游为媒介,以文化创意为动力,发展体验农业经济,既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又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
林榅荷和吕庆华(2011)以非公经济与文化产业融合为视角进行分析,提出独立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应当实现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协作,提高综合竞争力;拥有自主研发能力、明确和独立的产权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11]上述文献研究主要从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的现状出发,进行现象分析和对策研究。
只有少部分学者对融合路径进行了实证分析。
如鲍洪杰和王生鹏(2010)在产业集群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关系的分析,建立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系统的指标体系、模型选择、判别标准。
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度与系统协同性的关系。
张海燕和王忠云(2010)提出从文化旅游业基础竞争力、竞争潜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角度构建出文化旅游竞争力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顾江和郭新茹(2010)通过赫芬达尔指数测算法来测算我国各文化产业和高新产业的融合程度,按照赫芬达尔指数的高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对我国30个省区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国文化产业业态创新、加强政策扶持等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5 对文献的述评通过前面的文献整理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融合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旅游业、信息产业、金融业这些和文化产业已经出现融合现象的产业,其中旅游业更是占了多数笔墨;只有少部分文献研究文化产业与农业、制造业等其他产业的融合问题。
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文化创意,这是一种具有天然渗透特征的要素,这种天然渗透性质,使得文化产业融合的领域远不止此,文化产业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与制造业的融合,对经济的突破带动作用的研究应该成为今后产业融合方面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在研究层面上,目前有关文献主要停留在现象分析和对策研究上,大部分文献只是分析具体的案例、描述现象和存在的问题,以期找到融合发展的对策,具有一定抽象度的理论分析比较少,特别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实证分析更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