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保护中的类型学方法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86.30 KB
- 文档页数:5
基于城市形态学理论的历史街区研究—以广州市状元坊历史街区为例摘要:本文运用康泽恩城市形态理论对状元坊街区的城市形态进行实证研究,追溯状元坊街区在古代、近现代和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期,从形态要素中的街道系统、地块划分、土地使用功能、建筑类型等四个方面的现状进行梳理总结,探究其物质形态演变与作用机制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状元坊;城市形态学;城市形态演化1、引言状元坊街区位于广州历史城区范围内的知名商业内街,与“高第街”齐名,其所在区域有多种传统商业街区、居住街区的历史遗存,研究样本丰富。
状元坊街区位于越秀区,本文划定的研究范围为:在人民南路以东、海珠南路以西、大德路以南、一德路以北的区域,研究面积约16.1公顷。
本文以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的平面单元三要素建立形态框架,并结合其它基本要素,以状元坊街区为例,探讨城市形态的演变特征及动因,对把握城市形态演变的动态过程进行全面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2、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理论分析城市形态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在某一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城市空间构成形式和特征的发展演变规律。
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理论的核心主要是对城镇平面格局的分析,将各类形态要素划分为街道、用地、建筑及其平面组织等,认为应在规划单元(plan unit)、建筑结构(building fabric)、土地利用(land use)三个层面上分析城镇景观,以历史地理的角度分析城市物质形态与结构的研究方法,从而形成形态区域的划分,以此分析城市物质环境和人文历史演变的过程。
在对状元坊街区的研究实践中,由于完整的城市历史地图有限,因此,采用实地调研和相关文献收集分析作为信息补充,将状元坊的历史街区形态演化从三个时期、四个维度对状元坊历史文化街区现状进行梳理总结。
3、状元坊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形态演化分析3.1古代街区城市形态分析状元坊原名泰通坊,是广州一条古老的内街巷,曾被誉为“戏服一条街”和“刺绣一条街”。
为适应商业贸易向西南一带发展,顺治时期,在广州城增筑了东翼城和西翼城,状元坊即位于西翼城内。
沈阳方城历史街区的保护研究摘要:本文介绍了沈阳方城的历史沿革,现状特点等,通过现场实地调研,综合分析,指出方城保护现状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保护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方城历史街区保护研究前言“历史街区”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反映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多样性,在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诸方面,包含着城市历史特色和景观意象的地区,是城市历史活的见证。
沈阳方城地区是由东南西北顺城路围合而成的面积约1.7平方公里的沈阳老城区,是国内现存较早的传统历史街区之一。
方城保持了盛京都城时期形成的城池格局,拥有独特的规划布局与空间形态。
城内遍布明清、民国、伪满多个时期的不同风格的历史遗迹,以及包括沈阳故宫、张氏帅府、长安寺等在内的各具特色的历史建筑,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民族和文化特征。
方城是研究满清文化和近代史重要所在,也是沈阳城市历史的缩影。
沈阳方城的现状概况2.1.人口及建筑分布上个世纪后期,过度的旧城开发加之缺乏有效的容积率控制手段,导致了老城内人口数量快速增加,人口密度过于集中。
目前方城现状人口为 4.6万人,人口密度为 2.7万/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呈从中部向东西两侧递增的趋势,以东西顺城街沿线为最高。
旧城的盲目改造也导致了6一8层居住建筑成为方城内部分区域的建筑主体。
这些多层住宅楼通常存在居住条件差,与传统建筑外观反差明显,对区域建筑、空间景观影响较大的问题。
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主要分布在正阳街、朝阳街两侧以及北中街地区,以办公建筑和传统民居为主。
单体文物建筑广泛分布在老城的各个区域,文物建筑群主要集中在城区中南部。
商业建筑以中街路沿线最为集中。
此外,还有部分文化旅游类建筑位于故宫门前的沈阳路上,少量高层建筑集中在中街北部地区。
方城内现状总建筑面积280万平方米,容积率为1.7。
2.2.文物概况沈阳方城内现有世界文化遗产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处。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6家,跨越明﹑清﹑伪满﹑民国等多个时期,数量众多,分布广泛。
山地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文化生态学解析——以重庆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街区为例李和平,吴骞摘要:山地城市历史街区由于同时具有“山地”与“城市”两方面的区域特征,使其受到了与其他地区历史街区相比,更加强势的区域环境影响,体现出了剧烈的土地开发威胁与城市发展隔离两方面的问题。
而文化生态学,作为一门运用生态学的思维和方法论,并对对文化源起、现状与发展进行研究的学科,其注重环境与文化相互影响,强调文化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研究思维特征,恰好迎合了山地城市历史街区的现实状态,并能够在山地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本文尝试以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在山地城市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辨识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维护、内外协调与动态活化三个阶段实现对文化生态系统控制,以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街区为例,探索历史街区保护的新思路。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山地城市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控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及从“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单一体系”到“增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保护体系”,再到“重心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保护体系的成熟阶段”[1]。
然而,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建设性破坏”与“破坏性建设”仍有增无减,有的学者称现在的形势是“空前重视,空前破坏”[2]。
而山地城市在跟随全国快速城市化脚步的同时,由于自身土地资源的局限性,其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2014年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其中提出了“文化传承,彰显特色”○1的新型城镇化基本原则,并且在2015年4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了北京市皇城历史文化街区等30个街区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都强调了历史街区保护在当前我国规划事业中的重要性与时效性。
因此对于山地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研究意义重大。
城市更新视角下纽约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研究--以格林威治
村历史街区为例
左力;曾星星
【期刊名称】《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年(卷),期】2024(39)2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进入城镇化“下半场”,城市发展的范式产生转变,历史街区价值逐渐显现,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成为城市更新进程中的重要类型。
本文聚焦纽约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的研究,以纽约格林威治村历史街区为研究案例,探讨了20世纪60年代纽约市《城市地标保护法》出台后,纽约市应对不同尺度、不同类型历史街区保护更新项目的模式机制。
研究以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项目为对象,从历史街区遗产价值与更新模式相互关联的维度,梳理历史街区的发展背景和空间演化过程,解析了历史街区的层积性的历史价值、活态化的文化遗产和多样性的美学特征,详细阐释了应对历史文化传承和城市更新发展双重目标导向下,纽约历史街区从建筑单体到街区,不同尺度、不同类型项目的保护更新模式机制。
【总页数】7页(P91-97)
【作者】左力;曾星星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4
【相关文献】
1.韧性视角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以汕头小公园历史街区、佛山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为例
2.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研究——以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为例
3.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
——以赣州市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为例4.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对策——以王若飞历史街区为例5.城市更新视域下历史街区景观微更新设计研究——以常州青果巷历史街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形态类型学在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中的运用本文通过对江阴市长泾镇“一河两岸”片区保护与更新项目分析研究,尝试通过城市形态类型学总结关于历史街区改造的思路与方法。
标签:城市形态类型学城市设计历史街区江阴市长泾镇Abstract:By the analysis approach of Changjing Town urban design, the thesis tries to sum up the method of historic district modification.Keywords:Urban typological morphology, Urban Design, historic district, Changjing1城市形态类型学简介1.1 城市形态学“形态学”(Morphology)早期被广泛应用历史学、人类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
用形态学的方法来分析城市问题被称为“城市形态学”。
城市形态学包括城市的物质要素、社会要素、经济要素等要素的空间分布状况。
本文的研究主要关注其中的物质要素。
对城市物质形态的研究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尺度层面:“建筑与基地(buildings and plots)、街道及街廓(street and block)、城市(town or city)、区域(region)”。
其中前两者属于微观尺度上的研究,“城市”属于中观尺度上的研究,“区域”属于宏观尺度上的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微观尺度城市形态中的“街道及街廓(street and block)”。
其中街廓形态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又可以细分为“建筑形态”和“景观形态”。
1.2 城市类型学“类型学”(typological)是一种分组归类方法的體系。
在城市和建筑研究领域,类型学理论存在着两个基本属性,一是历史的内涵;二是抽象的特性。
其实际操作方法可以总结为“具体—抽象—具体”。
1.3 城市形态类型学城市形态类型学便结合了形态学和类型学两个理论的特点和长处,用来分析理解城市形态演变发展。
城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案历史文化街区是城乡记忆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居民的情感寄托。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许多城乡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被破坏、遗忘甚至消失的危机。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至关重要。
一、保护原则1、整体性保护原则将历史文化街区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其物质环境(建筑、街道、空间格局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社会网络等),进行全面保护。
2、原真性保护原则尽可能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原始风貌和历史特征,不随意篡改或拆除原有建筑和设施,保留其历史的真实性。
3、可持续性保护原则在保护的基础上,注重街区的功能更新和活力激发,使历史文化街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4、公众参与原则鼓励当地居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保护的合力。
二、现状调研与评估1、历史沿革与文化价值深入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梳理其在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等方面的价值。
2、物质空间现状对街区的建筑、街巷、空间布局等进行详细测绘和调查,分析其保存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3、人口与社会经济状况了解街区内的人口结构、居民生活状况、经济活动类型等,评估其对保护工作的影响。
4、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整理街区内的传统技艺、民俗活动、口述历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其传承现状和保护需求。
三、保护内容与措施1、物质环境保护(1)建筑保护对历史建筑进行分类保护,对于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进行重点修缮和维护,对于一般性建筑进行整治和改造,使其与整体风貌相协调。
同时,加强对建筑的日常管理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2)街巷空间保护保持街巷的原有格局和尺度,修复破损的路面和排水设施,改善交通条件,营造舒适、安全的步行环境。
(3)景观环境整治加强对街区内绿化、小品、标识等景观元素的设计和管理,提升街区的整体环境品质。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传承人的培养与保护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课程结课论文题目:天津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研究学院建筑学院专业城市规划年级2010姓名袁园学号30102061322014年6 月20 日天津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研究【摘要】历史街区的保护与规划,是近年来国内城市规划的重要命题。
如何应对在快速发展中保留历史文化的精华,如何面临人们对快速变化的渴求与街区缓慢更新的挑战。
天津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以保护为主,在保护中赋予历史建筑新的使命,在时代的潮流中处变不惊,是值得研究的典范。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空间营造、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置换【正文】1天津泰安道泰安道是中国天津市和平区的一条景观道路,东西走向,东到海河西岸的台儿庄路,西到南京路,全长930米,中间与解放北路、大沽北路、浙江路、建设路、湖北路等道路交汇,南北两侧分别与曲阜道和烟台道平行。
泰安道原名咪哆士道(Meadours Road),属于天津英租界的核心地带,沿街有利顺德大饭店、解放北园(原维多利亚花园)、天津市委(原开滦矿务局大楼)、安立甘教堂等景观。
中国政府接收天津英租界后,将其改为泰安道。
2005年,天津市政府整修泰安道,拆除沿街搭盖的违章建筑,增建绿地,改建通透式围墙,试图恢复其历史风貌。
2泰安道保护规划简介2012年5月,天津市规划局对泰安道街区做了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该规划为控制性详细规划。
该规划对街区的土地使用、建筑保护与更新、建筑建造、道路交通、绿化与公共空间、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提出具体控制性规定,该规划对在界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以及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有指导作用。
2.1现状简介与“意式风情区”、“五大道”等历史文化街区不同,泰安道地区的街巷格局保存基本完好,而建筑文化遗产的保存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连续的界面。
因此不适合采用完全保护或者恢复性保护等传统的保护模式。
除此之外,由于保护措施不完善等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老建筑并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片区内部已有部分建筑与历史风貌不相符合,街区内原有的活力分图 1 泰安道范围为在见见消退,具体可划分为一下几方面的问题。
现其最大化的经济价值为导向,或全盘拆除重建,或陷入僵化保护,难以真正实现保护与发展间的合理平衡。
城市历史街区作为承载着城市历史记忆的重要空间载体,其空间品质的创升不仅有助于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更有利于城市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
文章以大连市西岗区凤鸣街历史街区为例,综合运用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实地调研分析了凤鸣街既有住区空间存在的各类问题,并基于对其现状的总结,提出了凤鸣街既有住区空间更新优化策略,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研究对象及建筑类型学1.1研究对象概述大连市凤鸣街,位于大连市西岗区,是一个有着重要保护价值的居住型历史地段,见证了大连百余年的历史与城市化发展进程。
凤鸣街全长约1 200 m,宽约6 m,自西向东呈带状分布(见图1)。
街面两侧多为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兴建的“和式洋风”类型的宅院,曾为日本驻连民众所居。
如今的凤鸣街及其周边街巷仍沿袭着当年规致严整的“网格式”空间布局形制。
作为该历史地段的中轴线,凤鸣街既同南侧的高尔基路、北侧的新华街相平行,又自西向东分别与拥警街、正仁街、东北路、民运街、对山街、大同街相交,将整片住区分割为九处小型地块。
凤鸣街所在住区始建于1930年,为彼时驻连日本人所建造的中产阶级居住区。
受二战期间国际建筑思潮的影响,整片街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日式与欧式建筑的设计元素,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和式洋风”类型建筑传承至今,摘要 随着人们保护意识的增强,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建设中至关重要的文化符号,其保护与更新的策略研究关系到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
文章以大连市凤鸣街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目前历史街区的现状,综合运用建筑类型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对街区内既有建筑设施进行形式及功能上的解构与重组,使其在保留厚重的历史信息的基础上,能够更加契合现代生产生活的需要,进而提升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有助于地方性历史文脉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 建筑类型学;更新策略;城市更新;历史街区;凤鸣街中图分类号 TU984.11+4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20.11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protectionconsciousness, historic block is a crucial cultural symbol i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research on its protection and renewal strategy is related to the continuation of urban historical context. This paper takes Fengming historical block of Dalian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historical block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applie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method of architectural typology to deconstruct and reorganize the existing architectural facilities on the street in terms of form and function, so that they can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production and life on the basis of retaining heavy historical information. It improves the sense of belonging and identity of local residents and foreign visitors, and promote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historical context.Key words architectural typology; renewal strategy; urban renewal; historic block; Fengming block历史街区的更新及保护是城市历史文脉传承延续的根本。
建筑设计266产 城HUL 视野下非典型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方法研究——以营平片区为例李荣城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原本的城市格局等都已经不能满足市民的现代生活需求和历史文化城市走向世界的旅游需求。
许多历史城市的传统风貌在更新改造中逐渐瓦解,成为一片片的传统风貌区,部分区域被划定为历史文化街区加以保护,还有一些片区成为风貌混杂的传统城市碎片。
这类街区遗存零散、风貌混杂,相对于以成片传统风貌为主的历史文化街区,属于非典型历史文化街区。
这类街区在许多历史城市中普遍存在,如何重新认定其价值,制订保护更新策略,对保护城市遗产来说意义重大。
本文以厦门营平片区为例,借用历史性城市景观(HUL )的视角,充分认识其承载不同历史时期风貌、反映城市层积的价值,探讨这类街区的保护更新方法。
关键词:历史性城市景观;非典型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更新;历史层积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内容,历史街区认定的法定标准,许多历史城区中尚存在一些传统街区片段,离历史文化街区的认定标准有一定的差距,但仍然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和反映城市特征且有一定数量的历史遗存,属于“非典型历史文化街区”。
这类街区尽管不如法定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那般遗存丰富、风貌良好,但对于当下的城市品质提升和城市文化建设来说,这类街区是重要的载体,也是许多城市“最后的遗存”,探讨这类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非典型历史街区的现状特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的重要层次,1994年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概念,标志着我国历史文化保护体系的正式成立。
从1982年的历史城市保护,到 1986年的历史文化区保护,再到1994年的历史街区保护,实际上反映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城市从古城整体逐步到古城碎片演化的过程。
历史文化名城的街区保护实际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部分历史城市找不出符合标准的历史街区,历史城市保护缺少可实施的空间载体 ;二是按照当下历史文化街区的认定标准,很多街区都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文化街区,本文的研究案例就属于后者。
城市历史古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摘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已经成为了现今国内大部分历史文化名城都面临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采用正确的保护性利用模式。
历史街区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是城市中需要保护的重要部分。
结合景德镇三闾庙历史街区,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提出历史街区更新发展设计依据和方法研究。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性旅游开发;历史遗产保护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193-02景德镇因陶瓷兴市,是中外著名的瓷都,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为明清时期的中国四大名镇,景德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甲类对外开放城市。
作为千年瓷都古镇,这里的瓷器如数家珍。
然而,千年瓷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街,只有三闾庙古街,这也是千年瓷都最后的历史文化遗存。
三闾庙古街,位于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城区西北的昌江之畔,昌江河两岸的山嘴上,与镇上“里市渡”隔河相望,由明街、清街和古码头三部分组成,是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
古街口,有一座由窑砖砌成的拱型街门,街门高约4.5米,宽约3米,门楣青石上刻有”三闾古栅”四个大字,为光绪三十四年六月所刻。
明街长84.7米,为明朝中晚嘉靖年间(1522-1566年)所建,有历时500年仍保存完好的青砖街面,路面呈拱形,两侧有排水明沟,整条街道不如清街保存完整,平时的气氛也比较冷清,明街有9幢为一组的明中期和明晚期建筑群落;清街长231米,由清代店铺和各类作坊组成,清街两旁为各式商铺和民宅,曾是清代时期十分繁华的商贸街,经1998年修复后,古朴中透露这一丝现代气息。
一条宽约3米的青石板路两侧,矗立着大量保存完好的清代砖木结构建筑。
现存明清民居建筑面积4824平方米。
千百年来,无数商贾和工匠们在古街中穿行,青石板上留下了他们数不清的足迹,独轮车在青石路中央留下一道深深的车辙数百块两米长的青条石砌成的台阶由昌江河边直接街口;古码头则是用青石条垒成的,共三层,以适应不同水位的要求,非常科学,作为明清之际景德镇最重要的货运码头,当年景德镇瓷器从这里装船启航,经鄱阳湖入长江,再扬帆出海,运往世界各地。
类型学视角下的五台古镇关中特色商业街设计一、类型学的设计方法概述1、类型选择从大量历史上存在的建筑形式中提取、抽象出具有普遍性的建筑模式。
从大量同类建筑中提取类型模式的过程便是“元设计”的过程,即类型选择的过程,类型成为描述这类建筑的工具。
而一个具体的设计任务则进入“对象设计”的层次,它们在类型概念指导下生成具体形态不同的建筑。
2、类型转换转换的最常见方法方式是在同一类型内的形式变换。
由于这种变换是在深层结构基本相似或不变的情况下,表现结构所进行的不同组合,因此又称为“基本转换”或“类型转换”。
二、五台古镇关中特色商业街整体形象策划旨在打造一条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关中特色步行街区——(1)体现乡土田野风貌的绿色生态街区(2)体验关中民俗风情的特色文化街区(3)展现宗教朝圣文化的历史街区(4)开展市郊绿色旅游的新农村建设示范街区二、核心问题及构思在以往的图底关系研究中,力图证明是好的城市设计,能够确保有相对完善的室外与室内空间。
图底关系的方法,应用在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中,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控制并保证外部空间,内部空间完整,积极。
但用图底关系分析中国的民居聚落,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的建筑保持着相对完整的平面外形,而街巷呈现较为零乱松散的形式。
这样的形态很大的成因是由于对于没有规划的城市来言,私宅的户主会出于生活习俗、禁忌、迷信等方面的考虑,将自己的房屋建的尽可能规整、舒适。
而不太注意街巷空间的完整性。
这样,街道空间曲曲折折,变化颇多。
又由于每家每户出于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对地形的适应,对道路的避让,整体上建筑在朝向、体形等方面会形成自己的规律。
街道空间因此在大体上也会保持一定的规律,一定的宽度。
综合以上因素,街道“大曲小直”,变化中蕴含着规律。
利用图底关系研究,我们发现,对于这样的传统街巷的城市设计应该采取以下的设计方法:1.从实体入手的城市设计:应当从建筑的实体出发来进行城市设计,而不是像其他城市那样从城市公共空间入手,先思考单体的可能行与基本特点,然后考虑组合后的群体关系。
对老街区保护与改造更新规划的一些探讨摘要:本文结合实例分析了旅游风情小镇老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规划策略,探讨老街区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老街区;更新;保护;改造近几年来,由于房地产浪潮的影响,全国各地的建设项目普遍增多。
2008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给旅游业、房地产业带来了新机遇,房地产项目和民间自由建设量如雨后春笋。
一些城镇的未利用地和可利用的建设用地被短时间用于建设。
城镇土地被过量耗尽,挤占了城镇升级建设的空间。
一些城镇的老街区,由于居民自古以来生产生活方式的原因,保存着原有的独特居住方式和街道。
这些构成其独特的城市机理,它是城市的无形资产。
但是这些老街区由于它单一的结构以及利用用途,居住环境极差,同时在生产用地减少、土地创收微弱的情况下,居民生活收入不能满足现在的生活需求水平。
因此,这些老街区面临要改造,提高居住环境,利用自身优势进行改造,改变经济方式,促进经济发展。
笔者以海南省三亚市天涯镇老镇区的五龙街区为例,谈一谈老街区改造更新的规划策略和发展模式。
一、天涯镇老镇区五龙街区的概况天涯镇是三亚市南部的一个滨海小镇,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112.1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6万人,主要以黎族为主。
汉族人口集中在老镇区五龙街。
老镇区自古以来是黎汉两个民族文化往来频繁的地区,其毗邻天涯海角风景区,自古有“文门古道”“天涯若比邻”的流传。
老镇区距离三亚中心城区约22公里。
处于天涯镇镇域的南部地区,东、西、北三面环山(东为马岭、西为发财岭,北为布山岭),南部面向南海。
区内整体地势较平坦。
225国道(东西向)从五龙街北侧经过,与省道S314(南北向)正交在黑龙街路口。
镇区的现状建筑主要集中在海榆西线和S314相交位置。
主要有行政办公、教育、卫生所、旅馆等,大部分建筑的功能是底商上住的形式。
五龙街位于老镇区225国道南侧,其用地范围为:海域西线以南至海边进深约200米,宽约250米围合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