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案例---上传
- 格式:ppt
- 大小:19.11 MB
- 文档页数:16
2024年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会心得体会范文尊敬的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参加2024年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会。
在这次会议中,我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政策和案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获得了一些心得和体会,今天我就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认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人们对旅游和文化消费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旅游体验的深度和广度,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同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还能够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推动城市和地区的综合发展。
其次,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政策支持。
政府在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会议中,我了解到了国家对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包括提供财政补贴、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产业金融支持等方面。
这些政策的出台,将为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支持,激发了相关企业和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有力推动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再次,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企业合作和创新。
会议中,我了解到了一些成功的文旅产业融合案例,其中不乏企业间的合作和创新。
例如,某旅游公司和某文化公司合作打造了一场沉浸式文化体验展览,通过结合文化元素和旅游资源,将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呈现给游客,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和好评。
这些案例表明,只有不同企业之间的协作和创新,才能够实现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最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加强人才培养。
会议中,专家们都强调了人才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关键。
随着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推进,需要更多具备文创能力、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因此,政府、高校和企业要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培养更多的专业化和复合型文旅人才,为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充分运用会议中学到的知识和案例,加强与相关企业和机构的沟通和合作,助力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BUSINESS CULTURE 商业文化2021.02NO.495140文 / 高 歌 吴 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实施融合发展,是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的重要发展战略。
之所以推出生态文化和生态旅游产业融合的战略,是因为这二者在融合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其本质层面具有相似性,而生态文化是文化和人与自然关系层面的集合,生态旅游则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走向,这两种产业无论是在发生背景、目的或者意义方面都具有较为紧密的关联。
相关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也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支撑。
生态旅游与生态文化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分析生态旅游与生态文化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其一,良好的资源禀赋。
得益于我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历史,在祖祖辈辈的创造下,诞生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人地关系观,这种观念也在中华民族的社会演变以及日常劳作中得到良好的实践。
首先,中国的传统社会滋生出农业文明,并且保持着较长的时间,农业文明时期并未出现规模化的机械生产劳动,表现出对于自然的有限改造,这使得农业文明所表现出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特点十分明显。
具体体现在形式各异的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文化景观中,例如早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历史悠久的水利工程或者是制水系统,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自然规律相统一的体现。
而一些传统的名山大川以及古典园林则是传统文人的理想寄生,体现的是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实践。
其二,多样的资源类型。
之所以拥有多样的资源类型,原因就在于我国在生态环境方面表现出复杂性以及民族特色文化的丰富性。
幅员广阔,使得我国的国土面积跨越了大面积的经度和纬度,拥有多种热量条件,例如温带中温带,暖温带等,同时也具备十分丰富的水分条件。
除此之外,在海拔跨度方面也极为丰富,称之为世界上地理特征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也不为过。
生态旅游与生态文化融合发展的实践基础将生态文化以及生态旅游实施融合发展,是生态文明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走向。
这是因为在20世纪中期左右,伴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工业技术所引发的各类生态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枯竭问题,进而诱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案例解读】⽂化旅游项⽬开发模式(附7个案例)随着消费理念的转型,市场上对于⽂化旅游项⽬的热情越发⾼涨,不同地区都建设了不少成熟的⽂化旅游体验空间。
在众多的案例中,今天我们列举了7个优质案例进⾏分享。
1进⾏产业知识普及:台湾古坑蜜蜂故事馆茂盛蜂业历经三代的养蜂事业传承,为了提供消费者更令⼈安⼼、更优质的蜂产品,我国台湾于云林县古坑乡成⽴了“蜜蜂故事馆”。
台湾古坑蜜蜂故事馆,来⾃苹果⽇报馆内馆外的项⽬设置进⾏了较为全⾯的产业知识普及。
场馆内结合丰富的蜂产业知识,让⼤家轻松学会如何分辨真假蜜。
场馆外也借由蜂箱体验,带⼤家了解蜜蜂⽣态、体认蜜蜂对⼈类社会之启⽰,以及蜂产品对健康的益处。
采蜜蜜蜂故事馆期许在销售蜂产品之余,也可以让消费者近距离接触蜜蜂,了解蜂农、蜂产业之于⽣态环境,以及蜜蜂启发⼈类社会的甜蜜故事。
2兼具娱乐与学习:四⽅鲜乳酪故事馆四⽅鲜乳经营多年,2014年四⽅鲜乳酪故事馆成⽴,以⼀滴⽜乳的旅⾏为主题,打造有关我国台湾酪农产业、鲜乳制程及奶酪相关知识的产业⽂化馆。
四⽅鲜乳酪故事馆,图⽚来⾃乐游⼚馆内两只⼤型的乳⽜是镇馆之宝,奶酪剧场则公开鲜乳酪神秘制程,传达出我国台湾第⼀座量产奶酪⼯⼚的质量坚持。
体验区四⽅鲜乳酪故事馆结合四⽅牧场的⼀⽇游,兼具休闲娱乐与学习体验机能,亦能享⽤新鲜天然的鲜乳制品与牧场特⾊风味料理。
3场景空间主题化:中国台湾优格饼⼲学院中国台湾优格饼⼲学院是全台唯⼀以饼⼲为主题之观光⼯⼚,整个空间场景主题化明显,每个设置都在为了游客有更好的沉浸式体验。
⼚馆的导览空间、展⽰设计与⼯作⼈员的服装造型,外观的古堡造型与内装强烈的魔法奇幻感,要带领⼤⼩朋友进⼊⾹浓美味的饼⼲魔法中。
台湾优格饼⼲学院在“饼⼲殿堂”将烘焙饼⼲的发展⽂化,转化成深⼊浅出的趣味魔法知识,还能⼀览珍贵的历史模具⽂物。
进⼊“魔法廊道”,则可欣赏饼⼲成型、烘烤、出炉的景象。
离开学院前,务必到“魔法实验室”参加“毕业烤”,亲⼿杆⾯团、压模,在魔法导师的带领下,保证每位“烤⽣”们都能制作出充满幸福的魔法饼⼲。
【乡村振兴与旅游】收稿日期:2022-01-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772161);浙江省公益项目资助(LGF22G030013);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2SCG168);浙江工商大学2020年度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研究生双创意识与能力培养模式及机制研究”;2022年绍兴市社科赋能共同富裕行动专项课题“绍兴市越城区培育壮大文化产业集群对策研究”作者简介:魏妮茜(1987-),女,浙江诸暨人,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经济管理分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产业经济;项国鹏(1975-),浙江杭州人,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通讯作者)。
“双碳”背景下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体系构建———基于绍兴的实践探索魏妮茜1,2,项国鹏3(1.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2.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经济管理分院,浙江绍兴312000;3.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积极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助力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是当前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
文章论述了“双碳”背景下低碳旅游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价值理念,从产业、产品、科技和服务四个层面构建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体系,揭示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机理与路径,刻画了文旅产业链上的旅游企业、旅游者、政府、社会及生态环境等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并系统分析了“双碳”背景下绍兴文旅融合的四大路径,探讨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提升策略,为国内其他地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样本。
关键词:“双碳”;文旅融合;生态体系;低碳旅游;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2)05-0038-07旅游业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低碳产业,具有绿色发展的环境友好属性。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乡村旅游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近几年随着文旅融合的开展和深入,学术界对于文旅融合以及乡村旅游的发展十分关注,对于此部分内容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
目前学术界关于乡村文旅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从概念界定的角度展开对于乡村文旅的研究,进而论述乡村文旅发展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乡村旅游是一种可以实现持续发展的文化经济,乡村旅游地能够将当地的文化特征、文化属性以特定的文化符号表达出来,并能够借此作为当地文化保护工作的推动力1(Kneafsey M,2001)。
乡村旅游的概念是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界定和探讨的,并且根据其旅游对象、科技含量不同角度可以对乡村旅游进行分类2(肖佑兴,明庆忠等,2001)。
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的角度展开思考和分析,则可以将乡村旅游定义为乡村旅游是在乡村产生,满足游客需求,实现经济效益的活动3(郭丽,章家恩,2010)。
从乡村文旅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展开探讨,将乡村文旅作为农村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探索其与乡村协调发展方式。
如基于当地乡村旅游的开发的基础上,探讨该地的社区和文化是否因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而产生了变动4(Nielsen NC,2010)。
从乡村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乡村旅游是伴随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能够很好地承载当地军民的生活习俗,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可能导致其本土文化的缺失5(Thompson CS,2004)。
2国内研究现状以玉溪市为个例,研究该地在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为我国乡村文旅的发展转型提供参考思路6(倪爱兰,2020)。
1Kneafsey M . Rural cultural economy: Tourism and Social Relatio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 28( 3):762-783.2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03):8-10.3郭丽,章家恩.关于乡村旅游概念及其内涵的再思考[J].科技和产业,2010,10(05):58-61.4Nielsen N C .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 Localism and Cultural Change[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 31(5):693-695.5Thompson C S . Host produced rural tourism: Towa's Tokyo Antenna Shop[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31(3):580-600.6倪艾兰. 文旅融合背景下玉溪市通海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乡村文旅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政府主导型模式、社区居民主导参与型模式和多利益主体参与型模式7。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让我国广大乡村的“美丽资源”变身“美丽经济”成为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
有资源不代表有产品;有产品不代表有产业;有产业不代表能产生效益。
因此,把资源转成经济需要经历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品,特色产品再逐渐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再转化成可观的经济效益等多重环节。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十大乡村振兴经典模式,为国内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借鉴。
一、美国-城乡共生带动乡村振兴城乡共生型模式以遵循城乡互惠共生为原则,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等策略来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双赢局面,以美国乡村小城镇建设为典型。
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在乡村治理过程中,非常推崇通过小城镇建设来实现农村社会的发展。
1960年,美国推行的“示范城市”试验计划的实质就是通过对大城市的人口分流来推进中小城镇的发展。
在小城镇的建设上,美国政府非常强调富有个性化功能的打造,结合区位优势和地区特色,注重生活环境和休闲旅游的多重目标。
直至21世纪,小城镇有着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能够对全镇的经济社会进行统筹监管,保证小城镇发展的有序与稳定。
由于美国城乡一体化已经基本形成,因此,美国小城镇建设能够很好地带动乡村的发展。
发展特点:城乡共生型模式产生于特殊的社会人文环境,多见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以农村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发达的城乡交通条件为基础,能够全面提升国家的现代化水平。
在城乡共生模式下,政府在追求经济目标的同时,更加重视乡村生态、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发展。
二、新加坡-创新农业带动乡村振兴高集约型农业科技现代集约的农业科技园是新加坡都市农业重点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其发展以追求高科技和高产值为目标,以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园为载体,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
农业科技园的基本建设由国家投资,然后通过招标方式租给商人或公司经营。
每个科技园内都有不同性质的作业,如养鸡场、胡姬花园(出口多品种胡姬花)、鱼场(出口观赏鱼)、牛羊场、磨菇园、豆芽农场和菜园等。
1.案例分析1.1伦敦湿地中心(1)背景介绍伦敦湿地公园离市中心5公里,距离白金汉宫仅有25分钟的车程,周围的交通非常便捷。
伦敦市的两条主干道A205公路和A4公路离公园都不到16公里,伦敦湿地公园在城市边缘创造了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是一个以连接城市居民和自然环境为目的的成功案例。
湿地公园共占地42.5公顷,由湖泊、池塘、水塘以及沼泽组成,中心填埋土壤40万土石方,种植树木2万7千株。
良好的绿化和植被引来了大批的生物,使公园成了湿地野生生物的天堂。
(2)规划内容1)游憩项目观察室,游戏木屋,与湿地有关的生活用品(如荷兰的木鞋),组织孩子游戏于池塘,喂食飞鸟和参与园艺。
2)世界湿地区,真实展示了14种世界不同地域的湿地,如尼罗河泛滥原、亚洲水稻田、中东芦苇地、西伯利亚苔原和热带沼泽等。
来自原生态环境的水鸟,在此安家落户。
3)水生生物区、现代化服务区。
4)公园外围设有足够的泊车位,所以旅游者能非常方便地自行驾车前来。
此外,多条公交车线路可抵达公园附近。
最近的地铁出口和火车站,也均在步行10分钟的距离以内。
5)因为各种生物的饲养和繁殖对环境的要求不同,伦敦湿地公园设计的关键,就是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成为水文学上的“孤立湿地”。
6)按照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湿地公园被划分为6个清晰的栖息地和水文区域,其中包括3个开放水域:蓄水泻湖、主湖、保护性泻湖,以及1个芦苇洲泽地、1个季节性浸水牧草区域和1个泥地区域—这六个区域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在总体布局上以主湖水域为中心,,其余水域和陆地围绕其错落分布,构成了公园多种湿地地貌。
(3)规划成效1)为多种湿地生物最大限度地提供了饲养、栖息和繁殖机会。
2) 让参观者在不破坏湿地环境的情况下,近距离的观察到野生生物,并在游憩之余学习更多湿地知识。
(4)对大区域产生的影响借鉴1)对于对外开放的湿地公园城市中应为其提供便捷的交通联系,并适当在其周边设置停车场地。
民宿与文化融合典型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日本,已经有很多民宿把文化融合作为自己的特色,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其中一家名为“茶寮”(Tearoom)的民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家民宿位于京都市中心的一栋传统日式建筑内,从外观到内部装饰,都融入了传统的日本茶道文化元素。
游客入住之后,不仅可以享受到舒适的住宿环境,还可以参与茶道表演、制作和品尝传统的日本茶点。
在民宿的后花园还有一座小型茶座,游客可以在那里品茶聊天,感受到日本传统文化的魅力。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位于巴厘岛的一家名为“文化家园”(Cultural Home)的民宿。
这家民宿是由当地一家家族经营的,他们希望通过民宿的形式来传承和弘扬巴厘岛的文化。
民宿的每一间客房都以当地传统的装饰风格为主,墙上挂满了手工制作的传统艺术品,为游客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
民宿还定期举办巴厘岛传统音乐和舞蹈表演,让客人近距离感受到当地独特的文化艺术。
在中国,也有一些民宿成功地将文化融入到经营中。
比如杭州的一家名为“茶香阁”的民宿。
这家民宿位于西湖边,环境优美,是众多游客向往的住宿地点。
民宿的主人是一位热爱传统文化的茶艺师,他每天都会在民宿茶室里为客人泡上一杯正宗的西湖龙井茶。
客人们不仅可以享受到一流的住宿体验,还可以在茶艺师的指导下学习到一些茶道知识。
民宿还定期举办茶文化讲座和茶艺表演,让客人全面了解中国的茶文化。
以上所述的只是几个关于民宿与文化融合的典型案例,实际上,在全世界各个地区都可以看到类似的民宿。
通过民宿与文化的融合,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丰富的旅行体验,也为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信随着这种趋势的不断深入,民宿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旅行新时尚的代表。
【2000字】第二篇示例:近年来,民宿行业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入住民宿体验当地生活。
与此文化旅游也成为了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游客不仅仅满足于景点游览,更希望通过民宿体验当地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产业分析国内外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比研究易 慧(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4000) 摘 要:文化、旅游产业是永恒的无烟产业,二者天然的高度融合衍生出许多创新型产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首先阐述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其次从两个产业的融合进行国内文献与国外文献的对比研究,国内的文献基本基于动力、模式、机制以及路径等,而国外的更多是“文化+旅游”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文化创意旅游模式。
通过对比,得出关于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性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0 引言低碳经济时代,学术界对文旅融合的学术研究越来越多,文旅的融合对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创新、可持续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概念研究1.1 文化旅游产业概念目前国内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义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产业。
1987年,魏小安提出文化旅游,但并没有下定义。
国外研究学者维奈尔 .L.史密斯认为文化旅游是文化产品、服务的旅游层面。
约翰·厄里(John Urry)和纳尔逊H.格拉伯恩 (Nelson H.Graburn)认为文化旅游是顺时消费。
哈立德·阿尔-希杰拉首次提到文化旅游产业,使学者的目光纷纷转移到产业上。
国内学者万圭认为文化旅游产业是以独特自然景观和厚重历史文化为核心,引发一系列商业活动发展如餐饮、交通、娱乐、旅游产品等的文化产业社群。
张春香和刘志学(2007)指出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囊括物质和精神遗产,留下历史文化的旅游市场。
徐仁立(2012)认为要积极发展文旅,以文旅带动消费。
高雅楠(2020)提出文旅产业的发展应该加入科技元素。
2 国内产业融合互动关系研究2.1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国内关于融合模式研究,比较典型的有。
李文秀、李美云和黄斌(2012)认为融合模式将会是文化产业旅游化。
邱瑛、祁颖(2015)指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包括延伸型、整合型以及渗透型。
国内外产城融合案例分析,探析其在中国发展中的应用前景产城融合是指将不同类型的城市开发与产业建设相结合的过程,目的是更好地实现城市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产城融合已经成为了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在中国,产城融合也逐渐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主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选择国内外的产城融合案例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探索其在中国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一、国外产城融合案例分析1. 曼彻斯特市中心产城融合发展项目曼彻斯特市中心的产城融合发展项目是英国的一个典型案例。
该项目基于曼彻斯特的城市发展战略,将城市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新的商业、住宅、文化和娱乐场所来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商业吸引力。
项目的核心区域是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BD),该区域由一系列高层商业大楼、酒店和购物中心组成。
这些建筑与曼彻斯特旧城区的历史建筑相结合,为城市带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2. 纽约切尔西市场产城融合发展项目切尔西市场是纽约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市场,曾经是食品批发市场和制造业中心。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市场衰落了。
2005年,纽约市政府决定对该区域进行产城融合开发,重建切尔西市场。
该项目将纽约市的娱乐、文化和制造业相结合,建造了一系列新的公共广场、高层住宅、办公楼和商业区。
其中,The High Line是该项目最著名的部分之一,该公共空间和步行走廊建造在一条废弃铁路上,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和娱乐场所。
二、国内产城融合案例分析1. 浙江杭州CBD产城融合发展项目杭州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该城市近年来开始注重产城融合发展。
浙江杭州CBD是杭州市的商业中心,其产城融合发展项目将商业、文化和娱乐活动相结合,形成了一个繁华的城市中心。
在该项目中,杭州市政府引入了一些知名企业,如华为、中兴、阿里巴巴等,以加速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进。
与此同时,还建造了大量商业中心、办公楼和高端住宅,吸引了众多商业和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