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题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33.00 KB
- 文档页数:12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运用概念图教学的方法策略以《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运用概念图教学的方法策略》为标题,本文首先从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概念出发,阐述了它的教学内容、特点和目的,以及概念图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然后分析了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运用概念图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总结了概念图教学中的实施方法和相关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对学术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伴随着国家的倡导,教育管理的侧重点由重知识和技能转向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培养学生系统性、综合性思维能力,这提高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学质量的要求。
因此,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出发,探究式教学产生了,它以学生为核心,发展学生的自主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从实践中获得新知,主动探索科学知识,实施实验,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
概念图教学是建立在探究式教学基础上流行起来的一种图形性教学法,它是在科学思维活动中用概念图表示概念的结构和关系,使学生利用图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够把从实践中发现的观察结果转化为概念,从而达到学习科学的目的。
概念图教学的理论依据由建构派观点提出,它的特点是以概念图和知识图为载体,注重导航性,以概念图解释和决定知识图,倡导学生主体性,关注学生主观理解程度,把语言性知识与图形性表示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辨析、分析、理解、综合、把握、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认识。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运用概念图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针对学习目标,提出概念图教学具体实施方案,确定教学内容和要求,灵活运用概念图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看、听、说、写,调动学习积极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实施概念图教学,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力。
最后,在教学结束后,回顾、总结、评价,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使学生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
概念图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近年来,笔者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介绍了概念图工具在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开展的策略,分析了概念图对学生的影响,并对概念图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数学思维导图(MindMapping)是一种将发散性思考(RadiantThinking)以最简单、最直观、最有效、最清晰的图形表现出来的方法。
根据全脑概念设想,思维导图通常按照大脑,尤其是右脑自身规律进行优先思考,以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象、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的思维方式,从而极大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身体、语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潜能。
在抽象概念较多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对于设计课堂教学、解决数学问题和知识整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图的概念和意义1.什么是“概念图”。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概念图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从教学的角度分析,概念图又被称为知识概念关系图。
概念图是一个完善的链条图,即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将与这个知识点相关的一系列知识概念纳入到关系图中,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的关系图。
概念图能够直观地展现各个知识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人的思维进行引导和刺激,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概念图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的思维工具。
概念图具有直观性、形象化、发散性等特征。
这其实与人的大脑机制有着非常相似的特点。
人的大脑中枢神经其实就类似于概念图的中心点,由一个中心点不断扩散、迁延,形成一个个互相联系的分散点,最终形成一个系统的结构图。
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概念图的意义。
概念图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最明显的意义就是提升了数学教学的效率。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忽略能力培养,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效率不高,难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需求。
那么要将复杂的数学知识概念讲授给学生,就必须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概念图“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行动研究”课题报告研究背景与目的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以信息化环境下的整合教学为代表的新型教学形式,正日益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引起课改专家与广大教师的高度关注。
如何跨越整合理念、技术以及策略的高门槛,并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实现有效整合与高效整合,真正惠及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促进信息化背景下师生的同步发展,我校在整合理念、技术应用以及资源建设等方面引进了概念图这一先进的工具。
概念图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教授等人,根据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工具和思维工具。
在西方国家,概念图在中小学教学中运用非常普遍,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随着建构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尤其是以Inspiration为代表的,一批功能强大的概念图绘制软件的普及与推广,概念图的时代特征更为明显,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更加广泛,它不仅可以用来评价学习,建构知识,进行头脑风暴,合作交流,促进意义学习,还可以用来进行网络课程开发、信息化教学设计及整合教学课件制作等,作为指导师生整合教学的实用性工具化平台的价值日益显现。
概念的界定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相互关系的图示方法,是一种崭新的教学工具和思维工具。
“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是指以概念图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概念图应用软件为基础性整合平台,并可实现与信息化媒体资源,以及Blog、Moodle等信息化专家平台多元整合的教学形式。
理论与实践基础主要理论基础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信息技术和脑科学现代理论。
研究的主要内容(一)运用概念图提升整合教学能力的师训研究课题组从概念图在整合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出发,通过报告、示范、展示、研讨、评优竞赛与网络研习等活动,结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与专家引领等行动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辅助以考核、激励等策略,点面结合,分层递进,整体提升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论文题目:学生姓名:指导老师:一、选题意义:概念是生物学科知识的基础,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忽视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特别是不能够形成概念网络,更不能够比较深刻的了解概念间的联系。
概念图的应用则可以帮助师生掌握正确有效的生物学概念学习的策略,更快更有效的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促进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可以为中学生物教学中对概念教学方法的认识以及如何促进生物学概念构建这两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一条新的策略和途径。
比如在美国,中小学教师都要求掌握概念图的使用,从《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所提到的教案范例和软件资源中也可以看到,许多优秀教案都使用了概念图。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推进,概念图在生物学教学中正在受到重视,并且在互联网的生物学教学论坛中也被广大教师所关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利用概念图组织教学也是必然趋势之一。
二、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至少两篇,200字以内2、国内研究现状:200字以内3、评价(特点与不足,与选题意义相映,100字以内)三、研究目的、内容、预期成果1、研究目的:我国新一轮的生物学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这就意味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学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而概念图教学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学生可以通过概念图在原有认知基础上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构建知识体系,掌握重难点,避免概念记忆的混淆。
概念图作为表示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空间网络图可以将概念之间联系的这种隐性的关系显性化。
同时概念图也为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差别提供了条件和依据。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求我们把教学实践建立在理解学习者需求的基础上。
将概念体系图的引入课堂,并使它成为作为帮助学生有效构建个人认知体系和教学评价的工具。
2、研究内容:1)概念体系图的构建对中学生物教学效果的作用,包括正向作用和负向作用;2)概念体系图的构建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认知体系的构建的作用、对其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的影响,以及概念体系图的引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参与度、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作用;3)教师对概念体系教学法在中学生物教学应用中的评价,包括对概念体系教学法在应用中的优势和不足、是否适合大规模实施以及实施的便宜程度等方面;4)学生对多感官教学法的评价,包括学生对多感官教学的认可度、适应度、以及对学习的促进作用等;5)概念体系图的构建受欢迎度、提升教学效果的效度以及实施的便宜度。
概念图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讨作者:廖小玲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5年第06期【摘要】概念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表征知识的工具,适合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
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应用概念图,不仅仅是呈现了学生对知识概念架构的表象,让学生分析和比较了所学习的知识,进而使学生能有机地整合新知与旧知。
而老师把概念图应用在教学上以及学生使用概念图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表达、沟通和分享,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主动探索与研究,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概念图;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作者简介】廖小玲,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坑口小学教师。
概念图技术(concept mapping)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Ausubel、Novak和Gowin等人在康奈尔大学所进行的著名研究。
因为他们的出色工作,概念图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带动了各国研究者的一系列研究工作,大量有关概念图的研究报告开始出现,概念图成为科学教育研究和科学教学的一种有用而具有无限价值的工具。
经过三十多年的完善和发展,今天概念图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科学教育研究和科学教学的工具,也是一种有效促进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展开,课程改革不仅关注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也强调学生评估方式的变革;不仅对结果进行评估,也对过程进行评估;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而概念图教学,恰好能满足这些要求。
学生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可以增强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教师通过学生绘制的概念图,可以持续了解学生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相应地开展进一步的教学;概念图也可以帮助教师计划和组织教材,改善教学方式。
《概念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1.现状述评:科学概念是科学素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儿童学习科学意味着修正和拓展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从而能更系统性地认识自然,提高科学素养,因此,概念教学也成为科学探究教学中的重点,随着课程改革浪潮的有序推进,科学探究过程取代了自然常识告知,亲历参与取代了纯粹结论灌输。
这是科学课程教学的进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教师对科学课堂的过程设计与实践过程往往满足于被活动表象所充斥,而缺失了活动本身所应有的价值和内涵,活动过程显得苍白而无力,造成“活动有余,思维不足,概念混淆”的局面,学生探究活动后,还是停留在“好玩”的层面上,对所建构的科学概念不是很清楚,甚至不能用概念来解释问题和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因此,如何建构有效的科学探究过程,促进学生真正掌握科学概念,形成概念的整体联系是我们急待研究的问题。
其中概念图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有效呈现思考的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非常接近人的自然思维过程,既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又能形成整体思维能力。
2.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大量网络文献检索,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运用概念图工作、学习至今,案例很多,成为中小学教学常用方法;国内1999年引入概念图,也有一些概念图教学的文章,以“概念图教学”在CNKI和“Google”网页收索,关于概念图运用到中学物理教学、生物教学等理科教学、医学教学、工程问题研究很多,在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网站上收索到瞿晓峰老师的物理学科概念图运用研究论文、张林关于概念图的研究论文,但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的案例几乎空白,这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基础和信心。
3.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鉴于此我们设计了《概念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主要在科学教学中,应用以概念为核心创建概念图的策略,引导学生以框图的形式将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进行重组和优化,便于学习者对整个知识结构的掌握,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形成,促进知识的迁移,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率。
小学概念教学研究报告
小学概念教学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小学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选择某小学的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和教学实践等方法,对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进行研究。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概念教学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概念教学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的影响等。
三、研究结果和发现
通过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概念学习效果。
其中,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合作学习等方法对学生的概念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概念学习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动力。
四、研究结论和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和发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 概念教学应注重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合作学习等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 概念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可以通过设置趣味性的活动和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概念认知发展过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4. 概念教学应与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总之,通过本研究,我们对小学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为今后的小学概念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概念图认知工具的实践与思考天河区龙口西小学曹宁一、概念图与小学科学小学科学是一门形象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对瑰丽多彩的自然现象、生动直观的科学实验十分感兴趣,然而对于小学生而言,在直观现象、感性知觉到逻辑思维、理性分析的教学过程中产生质的飞跃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如何在两者之间铺设自然过渡的台阶,提高教学成效?我认为概念图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科学时的有用工具。
概念图是一种视觉组织工具,它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理论等,是把人脑中的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人们思考、交流和表达。
把概念图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策略,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能有效地呈现思考的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理解抽象概念,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加深记忆。
把概念图融入小学科学教学,符合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策略,能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二、概念图融入小学科学的实践小学科学教育立足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尤其注重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概念图不仅体现意义建构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也表明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概念图指导学生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由于的学生对概念图的使用能力不一样,所以就在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谈一谈运用概念图的一些粗浅想法。
(1)运用“维恩图”分类比较信息,梳理概念。
维恩图是一种选择、分类和比较信息的非常有用的工具,它的作用是梳理学生的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维恩图的操作方法是先把两个个体的特点分别写在各自的框里,然后对照两边的特点,把共同的特点写入交叉的位置,再把两边共有的特点划掉。
在教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植物》单元时,教材选择樟树和狗尾草作为例子进行对比,樟树和狗尾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学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别,从而获取两者之间多个零散的知识点。
概念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当下我国教育制度实施改革,小学数学教学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在当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复习课是重要的课型之一,同时也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但现有的复习课没有为学生带来新鲜感,与新课程相比,教师无法使复习课变得生动。
而且当下的复习课有着容量大、时间紧的特性,教师无法为学生创建有效的复习课教学设计,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无法提高教学效率。
而概念图可以使组织知识与表征知识具有可视性,将其应用在教学中可以使学生进行知识点梳理以及知识框架构建。
为此,要针对概念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标签:概念图;小学数学;复习课;研究引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保障数学课程教学品质,教师通常会为数学教学实施复习的教学方式。
为使学生构建良好的数学概念以及数学体系,让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且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丢失的知识点补齐,教师经常会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概念图教学方式进行日常教学,而且,通过概念图使数学知识点变得连贯、系统。
一、概念图的概念及意义(一)概念图的概念概念图需要应用表格结构将书本中的知识进行连贯处理,将原有的知识内容变得系统化,從而方便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学习、理解以及记忆。
而且概念图教学的方式在语文、数学、以及化学中都在进行着应用。
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已经开始普遍应用概念图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品质以及效果都得到明显提升。
在进行概念图构建时,要以基础知识作为根本,并向外部内容进行扩展,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记忆,并使学生自身掌控数学知识的脉络,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层次化以及系统化。
通过概念图的应用使得原本非常枯燥的数学知识教学变得有趣生动,可以将学生自身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能力进行激活,进而达到提升学生自身学习数学的自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目标。
(二)应用概念图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通过概念图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在原有的课堂教学中,只会关注知识的传授,而没有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并且教学的方式过于单一,经常应用陈旧的教学模式,致使课堂教学效率过于低下,无法适宜当下教育事业发展。
概念图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田 敏(鹤峰县太平镇贺龙希望小学 湖北恩施 445813)摘 要:概念图是一种知识结构展示法,主要是以概念为基础,对相关理论、知识以及结构进行梳理与总结,从而直观地看到各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图解的方式更好进行学习。
概念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文章主要针对其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概念图 小学数学 应用策略小学数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科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概念图,能够通过直观的方式来展现知识结构,从而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各概念之间的关联,从而构建正确的知识结构,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一、利用概念图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结构学习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概念图在这一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够将课本中的知识加入自身的数学知识结构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避免死记硬背方式带来的枯燥感[1]。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例如根据角度来分三角形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但是根据边来分类,则可以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以及等边三角形,其中等腰三角形中包含了等边三角形。
概念图的创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并在已有认知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与发展,从而将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在学生的脑海中不断地将数学知识结构化,从而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二、利用概念图引导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素质教育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批判,简单的知识灌输和机械记忆所获得的知识是非常容易遗忘的。
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所学知识、生活经历以及自主探究的知识形成才能够获得最深刻的记忆[2]。
教师可以通过建立概念图,从而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提高自主探究精神,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例如在时间概念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间相关概念,并提出问题“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探索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概念图在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中的应用摘要:小学数学教育关注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探究精神的发展,探究式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进一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概念图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中,可以到达辅助教学的效果。
笔者具体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指导案例,分析探究式学习模式下概念图的具体应用思路,以期建立高效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图;应用引言:概念图是指以具象化图形展示抽象概念的图示,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数学概念中各组成要素和条件之间的关联性,通过解读数学概念,深化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突破概念教学难题。
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课堂活动中,我们可以合理应用概念图,指导学生在制图过程中厘清概念关系,完善数学知识框架,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中,概念教学确实一大难点,而拆分概念、直观展示概念结构的教学方式确实可以提升数学概念教学效率,因此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合理应用概念图,渗透数学概念意识,降低概念理解难度,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1.引导学生正确识图小学数学教材对于概念的解读仅限于文字描述,插图素材比较少,因此学生无法借助图画理解数学概念,而文字解读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难度大,在对概念解读不到位的情况下,他们无法应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
利用概念图可以把概念转化为比较直观的图示、图形,降低概念理解难度,当然学生要具备识图能力才可以正确理解概念内容。
以“小数”概念为例,首先,需要我们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基于学生已经了解的整数概念引导孩子们了解小数概念,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利用概念图来表示;再如“分数”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整数、小数和分数概念在概念图中进行比对,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区分概念。
2.提升概念图制图质量概念图制作质量关系着学生的探究学习效果,由于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不高,知识储备不足,目前一部分概念图主要是还是由老师制作,在课前准备阶段老师需要做好这部分工作,不断总结制作概念图的简便方法,提高概念图制作效率。
探索篇誗课题荟萃概念图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杜维奇(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中台学区,甘肃平凉)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相互关系的图示方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利用概念图可以增强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小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刻钻研概念图的内涵和外延,以小学生为中心,加强对小学生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使不同水平的小学生都能够有所进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本文先分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概念图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作文教学方法单一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也在作文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变革和创新,但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还是难以提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作文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布置完题目就让学生直接去写,缺乏必要的讲解和指导,使小学生在写作时抓不住重点,写出来的作文出现假、大、空的现象。
(二)学生写作素材匮乏小学生的作文训练还处于基础阶段,主要是让小学生通过作文讲述自己身边的人、物和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小学生最基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作文主题和小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引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确保小学生有内容可写。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对身边事物的认识比较浅显,经常把可用的写作素材忽略掉,导致写作素材匮乏。
再加上小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和条件,使得小学生社会阅历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的素材积累。
(三)作文写作技巧掌握不熟练小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写作技巧的掌握不熟练,不会灵活应用。
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素材,在写作时却有些牵强附会,在衔接上缺乏连贯性,让人读起来感到云里雾里。
《基于概念图教学的科学探究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主要观点)一、研究背景1•现状述评:科学概念是科学素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儿童学习科学意味看修正和拓展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从而能更系统性地认识自然,提高科学素养,因此,概念教学也成为科学探究教学中的重点,随看课程改革浪潮的有序推进,科学探究过程取代了自然常识告知,亲历参与取代了纯粹结论灌输。
这是科学课程教学的进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教师对科学课堂的过程设计与实践过程往往满足于被活动表象所充斥,而缺失了活动本身所应有的价值和内涵,活动过程显得苍白而无力,科学探究作为科学课程教学的主流方式,离不开科学概念这一价值内核。
因此,科学概念教学"活动热闹“的层面上,而要引导学生利用新旧经验,逬行主动建构,从而能有系统性地I:匕较、归纳、图式推理,为科学探究服务。
概念图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有效呈现思考的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逬行意义建构,非常接近人的自然思维过程,既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又能形成整体思维能力。
2•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鉴于此我们设计了《基于概念图教学的科学探究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主要在科学教学中,应用以概念为核C、创建概念图的策略,引导学生以框图的形式将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逬行重组和优化,便于学习者对整个知识结构的掌握,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形成,促进知识的迁移,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率。
研究概念图应用于科学探究教与学的过程中,其价值在于教师把概念图整合于自身的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提高教师有效整体设计的效率,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给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启示,并且组织学生开展概念构图活动,为学生引导 -条全新的学习方式,利用概念进行思维发散,思维过程可视化,从而更系统、有效地参与科学探究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
本研究将有助于推进概念图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有助于科学教学的发展,有助于师生们改逬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师生的科学素养。
概念图学习对五年级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阅读是学习的基本手段,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
然而,许多小学生面临阅读困难,这直接影响到其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许多学者和教育
工作者提出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概念图学习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教育中。
通过概念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然而,目前对概念图学习
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缺乏深入的研究。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概念图学习对五年级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为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二、研究问题和假设
研究问题:概念图学习对五年级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是什么?
假设:概念图学习可以显著提高五年级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设计,将五年级学生平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在课堂上使用概念图学习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对照组使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
在教学结
束后进行阅读测试,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并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来比较两组学生的
阅读成绩差异。
四、预期结果和意义
本研究预计得到以下结果:
1. 实验组学生的阅读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
2. 实验组学生对阅读理解的能力和知识点的理解能力更强;
3. 实验结果将证明概念图学习方法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手段,可以显著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帮助教师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此外,本研究还可以为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探究概念图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12-15T04:32:24.304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8期作者:蔡日成[导读] 概念图的使用可以让学生以更加直观的形式来学习数学概念知识,一方面可以降低数学的难度;另一方面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以此提升数学的课堂效率,这一模式在目前阶段也受到了师生的认可。
苍南县灵溪镇沪山小学浙江省温州市 325800摘要:概念图的使用可以让学生以更加直观的形式来学习数学概念知识,一方面可以降低数学的难度;另一方面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以此提升数学的课堂效率,这一模式在目前阶段也受到了师生的认可。
因此小学数学老师要看到概念图的重要性,依据书本内容来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概念图来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分析,以此来最大化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概念图;小学阶段;概念教学;引用策略引言:概念图现在被越来越多的领域认可了,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也引进了概念图的使用,这也是目前阶段,老师最喜欢的一种教学模式。
概念图在数学课堂上,可以最大化提升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老师要充分把握住这一模式的运用,最大化提升数学概念教学的效率。
一、概念图的含义概念图总体来说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是在圆圈或者是在方框中,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线条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个含义表达了概念图对知识所起到的作用。
概念图主要是来凸显出有组织的知识,概念图中总共包括节点、连线、命题以及层级这几个方面,其中节点表示的是概念,概念也就是感知在相同事物之间的相同属性;层级一共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概念有层级结构,概括的概念在图形的最上方,越往下,概念的概括性就越低,并且上位概念的稳定性要大于下位概念的稳定性,其二是命题不仅有层级结构,还会出现交叉链接,这也表示了在各个概念图之间的关系。
概念图是以科学命题出现的形式,来表达了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且加以实例来证明,这也相应的把各个概念有效的结合了起来,并形成了网络结构图[1]。
《概念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1.现状述评:科学概念是科学素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儿童学习科学意味着修正和拓展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从而能更系统性地认识自然,提高科学素养,因此,概念教学也成为科学探究教学中的重点,随着课程改革浪潮的有序推进,科学探究过程取代了自然常识告知,亲历参与取代了纯粹结论灌输。
这是科学课程教学的进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教师对科学课堂的过程设计与实践过程往往满足于被活动表象所充斥,而缺失了活动本身所应有的价值和内涵,活动过程显得苍白而无力,造成“活动有余,思维不足,概念混淆”的局面,学生探究活动后,还是停留在“好玩”的层面上,对所建构的科学概念不是很清楚,甚至不能用概念来解释问题和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因此,如何建构有效的科学探究过程,促进学生真正掌握科学概念,形成概念的整体联系是我们急待研究的问题。
其中概念图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有效呈现思考的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非常接近人的自然思维过程,既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又能形成整体思维能力。
2.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大量网络文献检索,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运用概念图工作、学习至今,案例很多,成为中小学教学常用方法;国内1999年引入概念图,也有一些概念图教学的文章,以“概念图教学”在CNKI和“Google”网页收索,关于概念图运用到中学物理教学、生物教学等理科教学、医学教学、工程问题研究很多,在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网站上收索到瞿晓峰老师的物理学科概念图运用研究论文、张林关于概念图的研究论文,但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的案例几乎空白,这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基础和信心。
3.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鉴于此我们设计了《概念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主要在科学教学中,应用以概念为核心创建概念图的策略,引导学生以框图的形式将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进行重组和优化,便于学习者对整个知识结构的掌握,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形成,促进知识的迁移,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率。
研究概念图应用于科学探究教与学的过程中,其价值在于教师把概念图整合于自身的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提高教师有效整体设计的效率,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给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启示,并且组织学生开展概念构图活动,为学生引导一条全新的学习方式,利用概念进行思维发散,思维过程可视化,从而更系统、有效地参与科学探究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
本研究将有助于推进概念图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有助于科学教学的发展,有助于师生们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师生的科学素养。
二、概念界定1.概念图。
概念图是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Joseph D. Novak教授提出的用于表征和揭示知识结构中的意义联系的图表。
它是由代表概念的节点和表征概念间关系的连线组成,以视觉再现认知结构、外化概念和命题的一种方法,又称概念构图(concept mapping)、概念地图(concept maps)或概念网(concept webbing)。
这种以图示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理论等的方法,能把人脑中的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人们思考、交流和表达。
并被证明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2.概念图教学。
以构建概念为核心,引导学生以框图的形式将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进行重组和优化,便于学习者对整个知识结构的掌握,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形成,促进知识的迁移,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
三、理论依据:1.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当学习者有学习的意向,并把所要学的新知识同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
学习者应会辨别新概念的层次。
根据层次,把这些概念放入他们知识结构中相应的位置上。
主张用一幅“大的图画”,首先呈现最笼统的概念,然后逐渐展现细节和具体的东西。
2.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要记住知识、并懂得意义,新知识就应当与现有知识结构整合。
概念图可以把整合过程清晰呈现,使学习者看到概念之间的关系,促进整合过程的形成。
概念图还是学生建构知识不错的脚手架。
由此,引发了对概念图更深入地实践应用以及研究。
3.脑科学理论:泛脑网络学说认为,人的大脑可从宏观到微观分为回路、神经元群、神经元及分子序列四级层次的网络。
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正是通过这样一个网络系统来进行的。
概念图的结构特征充分地符合了这一人脑的生理机制。
四、研究目标和方法研究目标:1.在概念图的研制与运用中,提高教师有效设计的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用概念图于科学探究,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整体思维,提升素养。
3.构建新型的基于概念图教学的模式和概念图学习的策略。
4.利用独特的概念图探究文化,形成学科教学特色。
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前期要充分调查师生对科学探究的方式方法的使用现状,以便于课题研究的实施。
课题中期调查学生对概念图学习的认可度和使用效率,以便有效推进概念图深入研究。
2.文献资料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均要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认识概念图教学的现状,思考概念图教学的对策、与科学探究的联系点等。
3.行动研究法。
对课题研究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采用行动研究法,立足科学探究过程,提炼相应的策略4.经验总结法。
对概念图教与学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总结,边实验边总结,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5.个案研究法。
采用个案研究来提升概念图教与学的力度,使本课题更加有说服力。
五、研究内容和主要过程:课题组组建了一支以市科学中心组为依托的研究团队,创建了课题网站,先后用网络收索和CNKI文献查阅的方法查阅了关于概念图的文献资料,课题组成员通过相互学习交流,思考了概念图的内涵,认识到概念图的起源与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念图是以概念、连线、层次为要素的结构,能引领学生自由探究,自由表达,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其次学习了概念图运用在小学科学探究的哪些环节,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起哪些作用,明确了概念图可以优化教师备课、调查学生前概念、帮助学生自由设计实验,提高探究效率等。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对以下内容作了研究:(一)基于概念图教学的单元整体性备课研究。
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以前的备课都是以单独概念为主题,忽略了单元概念中的联系,以致于教师对单元前后科学概念掌握不牢,课堂驾驭能力不强,经常被学生“问倒”,现在利用概念图进行单元整体备课,促进教师从整体上把握科学教材,钻研教材,形成系统的科学概念。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1.钻研整个单元教材,用概念图列出单元科学概念间的关系,自身形成整体认识。
首先认真分析教材,列出概念及概念间的联系。
其次在备课中要得到体现,列出单元概念图,形成整体认识。
(举例五年级上册《太阳和影子》略。
)2.根据单元概念关系,设计概念图教学策略。
单元概念图列好后,研究在每一个课型中怎么用?利用概念图目标指向有哪些?课题组通过研究,确定了概念图主题单元分析表:单元课例概念图类型内容在教材中位置目标指向第一单元我眼里的生活世界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气泡图探究有生命的物体探究阶段找出有生命的物体2.校园里的植物气泡图维恩图探究植物类型比较植物特点探究阶段总结比较阶段记录植物类型比较植物的特点3.校园里的动物气泡图记录动物名称比较动物的特点探究阶段总结比较阶段记录动物类型能比较动物特点4.植物动物人维恩图比较植物动物和人的相同和不同中间环节观察概念图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每一单元的科学概念图主题分析,教师就比较清楚概念图怎样用?用在哪儿?达成哪些目标?课题组成员能勾画概念图来认真分析教材,是我市科学中心组研究教材的一大特色,教材理解可视化,单元备课整体性强,课题组成员在三年多时间里认真分析、研究教材,课堂教学实效得到提升,所执教的市级公开受到教研室领导好评。
3.利用概念图调查学生的前概念,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题主要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理论,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者已有的学习经验,当学习者有学习的意向,并把所要学的新知识同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
为此用概念图来暴露和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显得尤为重要,课题组成员采用概念图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有利于教师设计教学和有效的预设。
如探究“毛细现象”这个概念时就设计了以下概念图:通过调查学生的前概念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餐巾纸、毛巾等生活中常见材料都能吸水,课本中引导部分就是用餐巾纸吸红水来引导学生兴趣,根据前概念的调查,这样的引导就没有新意,学生不能进入有意义的学习,因此课题组教师根据学生前概念水平,用报纸制作了一朵纸花,放入水中慢慢绽放,引发认知冲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兴趣浓厚。
在这样的研究中,课题组教师都能针对每一节课利用概念图调查学生的前概念,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设计和实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年来,课题组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得到增强,在市科学学科基本功竞赛中有7人获一、二、三等奖。
(二)基于概念图优化科学探究的研究1.利用概念图作为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选择主题和研究策略。
科学课程标准倡导科学探究应该是学生真正在研究,教师不能逐一做实验,取代学生的自由研究。
课题组通过概念图来引导学生按需研究,有用利用概念图来选择研究策略和主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如三年级研究塑料的优点时要和5组材料进行比较,一组一组比较很费力,通过呈现概念图来帮助学生选择主题,学生就能根据小组研究能力和生活经验进行选择性研究。
2.利用概念图有效设计实验和记录的研究。
课题组通过用概念图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实验,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
具体做法是:中年级:图式填空。
根据教师设计好的概念图进行填空,引导思维,设计实验和记录;高年级:自主画图 自主设计。
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各种形式的概念图进行自主设计实验,有效记录,体验自主性探究过程。
以上探究水的特点就是三年级学生用概念图来填空,也可以自己再添加,引导方法创新;研究磁铁是五年级学生,经过一个阶段训练后,学生能自主设计磁铁能吸什么的实验设计,又能个性化的记录,促进了科学探究效率的提升。
其中利用概念图来优化科学探究我们经历了两个阶段的研究:(1)实验方法的创新设计。
利用概念图创新实验方法的设计,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法,概念图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促进创新设计。
塑料尺—木尺比 ( ) 塑料盆—陶瓷盆比 (√ ) 塑料杯—玻璃杯比 (√ ) 塑料袋—纸袋比 ( ) 磁铁(2)观图发现问题培养思维能力的研究。
课题组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不能光用概念图来设计和记录,还要真正培养思维,利用概念图来发现问题,动脑筋解决问题,促进探究效率提高。
如当学生探究磁铁吸引五角硬币时,在设计的概念图中就发现有的能吸,有的不能吸,这是为什么呢?进而引导磁铁不仅能吸铁,还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