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1
艾炷灸技术操作规程一、用物准备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
间接灸时,备姜片、蒜片或附子饼等。
二、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
(1)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臵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
(2)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切成约0.6cm 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9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上臵艾炷,点燃施灸。
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
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4、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整理床单元,安臵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三、注意事项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艾炙技术操作规程艾炙技术操作规程一、操作前准备1.1 确保操作室的环境整洁、无杂物,并保持空气流通;1.2 检查艾灸仪器的工作状态,确保艾炙设备正常运行;1.3 工作区域内备有所需的艾炙工具和材料,如艾绒、艾条、镊子等;1.4 穿戴适宜的工作服,戴上手套,保持清洁卫生;1.5 操作前仔细阅读操作手册,了解艾炙技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艾绒准备2.1 选择优质的艾绒,确保其无异味、无霉点和过期;2.2 按照需要,将艾绒切割成合适的大小;2.3 检查艾绒的质量,确保其无破损和杂质。
三、艾条准备3.1 选择符合标准的艾条,确保其质量优良;3.2 备齐所需的艾条数量,按需要切割成合适的长度;3.3 检查艾条的质量,确保其无破损和杂质;3.4 按照需要,对艾条进行预处理,如泡水、晾干等。
四、操作步骤4.1 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艾炙点和穴位,进行标记;4.2 清洁操作区域,使用消毒酒精进行适当消毒;4.3 取出一根艾条,点燃艾条,在点燃的同时,用镊子夹住燃烧艾条的一端;4.4 将燃烧的艾条悬垂在离皮肤适当距离处,进行局部照射或扩散;4.5 控制艾条的燃烧速度,保持艾绒不断燃烧,但不要过烧;4.6 按照预定时间,对艾炙点或穴位进行照射,保持一定的时间;4.7 在照射过程中,要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停止照射;4.8 操作完成后,将燃烧完毕的艾条熄灭,注意安全;4.9 清除操作区域的残留物,清洁工具并进行消毒。
五、操作注意事项5.1 操作人员应熟悉艾炙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5.2 操作前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病情、症状和禁忌症等,确保安全可行;5.3 操作时要注意艾绒或艾条的温度,避免烫伤患者;5.4 在照射过程中,患者要保持舒适,不要出现过度疼痛或烧痛的情况;5.5 操作人员应保持专注,不要分心或走神,以免操作失误;5.6 操作结束后,要及时清洁和消毒工具,确保卫生;5.7 操作过程中如有不适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操作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项目:艾条灸法操作
一、实训项目:艾条灸法的技术操作
二、实训目的:
1.掌握遵医嘱选择穴位,了解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症的临床症状。
2.熟知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三、实训地点:护理学院实训中心
四、实训内容:
(一)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二)护理及注意事项
1.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
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
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附:评分标准
艾条灸法操作。
艾灸操作规范及流程图灸法操作规程灸法就是用艾绒做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熏灸,借助温热性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燥湿祛寒,回阳救逆,消肿散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护理上常用的有艾条灸、艾柱灸及隔姜灸,隔蒜灸等。
1、艾条灸(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必要时备艾灸盒。
(2)操作方法:①点燃艾条一端,燃端距应灸穴位或局部2?4cm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以不感烧灼为度。
②每次灸15?30 分钟,使局部皮肤红润、灼热。
③中途艾绒烧灰较多时,应将绒灰置于弯盘中,避免脱落在病人身上。
④腹部、背部较平坦处行艾灸时,可用艾灸盒。
即病人取平卧或俯卧位,将点燃之艾条放于盒内纱隔层上,灸盒放在应灸穴位的部位,加盖后可使其自行燃烧艾条,达到艾灸的目的。
2、艾柱灸(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
(2)操作方法:①将艾绒放入艾柱器内,根据病情,制成大小适宜之艾柱。
②将艾柱置于应灸穴位上,点燃艾柱顶端。
③等艾柱燃至病人感发烫时,即用镊子取下放入弯盘,另换一艾柱,继续点燃。
④一般每次灸3?5 壮(每个艾柱谓一壮)。
3 、隔姜灸、隔蒜灸(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根据需要准备切成?0.3cm厘米薄,直径约2cm的鲜姜片或鲜大蒜头横切成片数片(或用大蒜捣泥,取0.3cm厚的大蒜泥敷于穴位皮肤)(2)操作方法:①暴露应灸部位。
②取鲜姜片或蒜片(或蒜泥),放于穴位,上置艾柱。
③点燃后待病人感灼热时即更换艾柱,连灸3?5壮。
④脐部也可敷食盐后,置艾柱灸之,称隔盐灸,或在穴位放其它药物如附子片等,统称间接灸法。
4 、艾灸护理与注意事项(1)行艾灸时,须注意病人保持舒适体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动时,艾灰脱落或艾柱倾倒而发生烫伤或烧坏衣被。
(2)艾条灸时,要注意燃点的距离,太近则易烫伤,太远则疗效不佳,应随时询问病人温热感,并观察局部潮红程度。
行艾柱灸时,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
各种艾灸操作流程
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热量和药效来刺激穴位,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艾灸有很多种操作流程,下面我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艾灸操作流程。
首先是传统的直接灸法。
这种方法是将艾条点燃后直接对着穴位进行灸烧,可以选择局部灸或全身灸。
在进行直接灸时,要注意控制火候和距离,避免烫伤皮肤。
直接灸法适用于一些局部疼痛或不适的情况,如肩颈痛、腰腿痛等。
其次是温灸法。
这种方法是将艾条点燃后放在穴位附近,让热量渗透到皮肤和穴位中,起到温热作用。
温灸法适用于一些寒凉体质或寒痛症状,如寒痹、寒疼等。
在进行温灸时,要注意保持压力和距离,以免烫伤皮肤。
另外是穴位灸法。
这种方法是将艾条点燃后放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灸烧,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穴位灸法需要根据具体的症状和体质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灸烧,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
在进行穴位灸法时,要注意选择正确的穴位和控制火候,以免影响疗效。
最后是灸法配合按摩。
这种方法是在进行灸疗的同时,结合按摩手法来加强疗效。
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帮助艾草的药效更好地渗透到皮肤和穴位中。
在进行灸法配合按摩时,要注
意选择适当的按摩手法和力度,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总的来说,艾灸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中医疗法,可以帮助调理身体,缓解疼痛,提高免疫力。
在进行艾灸时,要选择适当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注意保护皮肤,避免烫伤。
希望以上介绍的各种艾灸操作流程对您有所帮助。
艾条灸常见的操作方法
艾条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可以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下面是艾条灸常见的操作方法:
1. 准备艾条和火源:选择质量好、燃烧稳定的艾条,并准备好火源,可以是炭火、电炉或艾灸盒。
2. 清洁和准备:洗净双手,并选择一个安静、通风和温暖的场所进行艾灸。
在艾灸前,可以先用温水洗净艾灸部位,或用热敷或热水泡脚来促进血液循环。
3. 规划艾灸穴位:根据需要治疗的疾病或症状,选择相应的艾灸穴位。
常用的艾灸穴位有足三里、气海、关元等。
4. 点燃艾条:将艾条点燃后,等待燃烧一定时间,使艾条表面生成一层均匀的灰烬。
5. 艾灸部位:将点燃的艾条靠近皮肤的适当距离,避免直接接触皮肤,然后缓慢移动艾条,经过艾灸部位,持续一段时间,直到艾灸部位产生红斑或温热感。
6. 控制时间与温度:控制艾灸的时间和温度,避免灼伤皮肤。
一般来说,每个穴位的艾灸时间为10-15分钟左右。
7. 调整次数和频率: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需要,可以每天进行一次或每隔一天进行一次艾灸。
8. 注意事项:艾灸时注意保持艾条的稳定和燃烧,避免烟尘或火星飞溅。
避免艾灸过频或过久,以免对皮肤造成损伤。
在艾灸后,应保持温暖,避免受凉。
请注意,在进行艾条灸前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或按摩师的建议。
艾灸法艾条灸操作技术要求:1、目的:借助艾绒燃烧之温热性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
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适应症: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
如呕吐、腹痛、泄泻、脱肛、阴挺、遗尿、寒厥等。
3、禁忌症:凡实症、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4、注意事项:(1)、治疗室及病房要求安静、舒适、光线充足,室温保持在22℃-25℃之间。
必要时关门窗或屏风遮挡病人。
(2)、采用直接灸或间接灸时,操作者应认真守护在病人身旁,随时询问病人有无灼热感,以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因体位不适引起的肢体痛苦。
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感受。
施灸时体位要平而稳,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烧伤衣被。
灸时余灰应用弯盘接取。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起泡,小者可自行吸收,无需处理,大者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按常规消毒,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熄灭后的艾灸应装入小口玻璃瓶或铁罐内,以防复燃而发生火患。
(5)、病人局部知觉减退或病儿及昏厥病人对局部皮肤感觉迟钝,操作者可用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以测知病人局部皮肤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防止烫伤。
(6)、艾条灸施灸顺序宜先上后下。
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7)、使用过的物品均浸泡消毒后,清洗备用。
艾条灸操作流程图核对床号、姓名、部位、方诉我。
按施灸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必要时以屏风遮挡。
艾灸操作规程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通过燃烧艾草,将无烟的热量直接施加在人体特定穴位上,以达到温通经络、活血化瘀、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治疗效果。
下面是艾灸操作规程的详细步骤,供参考。
1. 准备工作:- 提前准备艾草:选择干燥且色泽光亮的艾绒,将其剪成约2-3厘米长的小段。
- 准备艾灸器:可以选择挂式或握持式的艾灸器,确保器具干净、无损。
- 准备点火工具:如火柴或火机。
- 准备灭火器:以备不时之需。
2. 洗手消毒:- 在进行艾灸操作前,务必洗手并消毒,以避免细菌等外界病原的感染。
3. 认清穴位:- 根据患者需求或医生要求,认清需要艾灸的穴位。
可以使用中医学经络图或穴位图作为参考。
4. 清洁皮肤:- 利用清水或温水,将待灸部位的皮肤清洁干净,以去除油脂、污垢等物质,以增加艾灸效果和舒适度。
5. 艾灸:- 将刚准备好的艾草点燃,待火势稍大后,将火焰吹灭,使其变成发出无烟的朱红色。
- 将艾草的朱红端对准穴位,适当距离皮肤约1-2厘米处,送热直接作用于穴位。
- 保持艾绒的稳定性,避免灼伤患者或引发火灾。
- 按需进行局部艾灸或全身艾灸,持续时间一般为10-30分钟。
6. 感觉反馈:- 在艾灸过程中,与患者保持沟通,了解其感觉反馈。
患者可能会出现温暖、发热或微痛等感觉,通常属于正常反应。
- 若患者感到灼热、痛苦或不适,应立即停止艾灸操作,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7. 火灾预防:- 在艾灸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火灾预防。
艾灸器不可靠近易燃物,操作完毕后要确保彻底熄灭。
8. 病人照顾:- 艾灸过程结束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提供一些温水或热饮,帮助其舒缓和放松。
- 提醒患者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9. 清理清洁:- 清除燃烧后的艾草残渣,以及其他可能存在的卫生问题。
- 对艾灸器具进行清洁和消毒,以备下次使用。
以上就是艾灸操作规程的一般步骤。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艾灸应在有专业人士指导或监督下进行,并且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具体操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艾灸法艾灸法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一种技术,通过燃烧艾绒,使其产生的热量和药物作用于特定的穴位,以达到治疗和养生的效果。
艾灸法在中医护理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下面将详细介绍艾灸法的操作规程。
一、准备工作1.选择艾草:艾草是使用艾灸的主要材料,应选择新鲜、质地细软、色泽均匀的干艾草。
干艾草存放时要注意防潮、防虫。
2.准备艾绒:将选择好的艾草晾晒至八成干后,切成长度约3-5厘米、直径约0.1-0.2厘米的艾绒。
3.选择艾灸器具:常用的艾灸器具有艾条、艾缸、艾卷和艾炷等。
选择合适的器具,以便于操作和灸疗的需要。
4.准备灸具:常见的灸具有灸盒、灸壶、灸炉等。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灸具,确保艾灸的顺利进行。
5.准备其他辅助器具:如灸药刀、灸罐等。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以方便操作和消毒。
二、操作流程1.患者准备:让患者脱去上衣,暴露需要进行艾灸的部位。
根据需要,可使用消毒酒精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
2.选择穴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穴位进行艾灸。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神阙等。
3.准备艾绒:将选择好的干艾草装入艾缸或艾卷中,将艾绒点火,等待艾绒燃烧出较多的烟雾。
4.进行艾灸:将点燃的艾绒将近放在穴位上,不要直接接触皮肤。
可以用灸具或手指轻轻按压艾绒,使其温热感传递到穴位。
5.调整热度:根据患者的感觉和反应,适当调整燃烧的艾绒与皮肤的距离,以及灸痛的程度。
艾灸时应注意不要过度烧灼患者的皮肤,避免出现烧伤。
6.灸疗时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控制艾灸的时间。
通常每次灸疗时间为10-20分钟,每周进行1-3次。
7.观察患者反应:在艾灸进行的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注意患者是否有不适或疼痛等反应出现。
如有异常情况,要及时停止艾灸。
8.结束艾灸:在艾灸结束后,要用湿毛巾擦拭患者的穴位部位,以降温和消除燃烧的灰烬。
在艾灸结束后,可给予患者适当的按摩和保健建议。
三、安全注意事项1.艾灸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烟雾直接接触眼睛、口鼻等部位。
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艾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利用艾草进行燃烧,通过产生的热量和药物成分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起到调理身体、促进健康的作用。
艾灸有多种方法和技巧,以下是艾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的详细介绍。
一、准备工作1.选择艾绒:艾绒分为纯艾绒和药品-grade艾绒,纯艾绒用于背部、腰部的艾灸,药品-grade艾绒用于脐部、穴位的艾灸。
药品-grade艾绒质量更好,药性更强。
2.选择灸具:常用的艾灸灸具有艾条、艾灸盒、灸炷等。
艾条用于穴位艾灸,艾灸盒用于背部、腰部的艾灸,灸炷用于香港艾灸。
3.清洁工作:艾灸前应保持艾灸区域的皮肤清洁,去除干净污垢。
二、艾灸法规范1.清背法:艾灸前先用温水或湿毛巾擦拭背部皮肤,清洁皮肤,以免影响艾灸效果。
2.松法:艾灸时要保持身体放松,避免肌肉紧绷,这样艾灸的效果更好。
3.取穴法:艾灸穴位需准确,可通过查阅艾灸学书籍或请教专业人士来确定穴位。
4.燃烧法:将艾条点燃后,待艾条的一端燃烧,将燃烧的一端对准穴位或病患的身体部位,以距离皮肤3-5cm的距离进行艾灸。
5.灸热法:灸热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适当调整艾灸时间。
切勿超过30分钟,以免引起皮肤烫伤。
6.灭灸法:熄灭燃烧的艾条时,可选择浸入盐水中,或用灭灸灰盖住燃烧的一端,确保完全熄灭。
7.保暖法:艾灸后应保持温暖,避免受凉,尤其是不洗冷水澡。
8.休息法:艾灸后应休息片刻,给予身体充分的休息和恢复的时间。
三、操作流程1.擦拭清洁:将需要艾灸的部位进行清洁,擦拭干净,以免影响艾灸效果。
2.准备艾绒: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艾绒,将艾绒整理成合适的形状和长度,用剪刀修剪成适合的尺寸。
3.点燃艾条:将选择好的艾绒一端用火点燃,等待燃烧一段时间后,吹灭火焰,使艾绒燃烧处有一层红色的灰烬。
4.放置艾绒:将点燃的一端对准穴位或需要艾灸的区域,保持距离皮肤约3-5cm的距离,轻轻放置。
5.灸热时间控制:控制艾灸的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适当调整时间。
第1篇一、准备工作1. 确定治疗部位: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如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
2. 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
3. 环境准备: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冷风直吹,确保患者舒适。
二、操作步骤1. 患者体位:根据治疗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如坐位、仰卧位、俯卧位等。
2. 局部清洁:用纱布(或小毛巾)清洁治疗部位皮肤,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3. 确定穴位:根据病情,核对、确定穴位部位及施灸方法。
4. 施灸方法:a. 温和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后,对准施灸的穴位部位(距离皮肤2-3公分),进行熏烤,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b. 雀啄灸: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如同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一般灸5分钟。
c.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 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
5. 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体位不适。
6. 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三、注意事项1. 施灸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治疗。
2. 施灸时,避免艾灰掉落,以防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
3. 禁忌症: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4. 施灸后,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5. 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调整施灸时间、次数及强度。
6. 治疗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通过以上操作规程,艾条疗法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身体状况。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灵活调整治疗方案。
第2篇艾条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以其独特的温热作用,广泛用于临床实践。
艾灸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艾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燃烧艾草,产生热量和药效,从而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艾灸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疼痛、增强免疫力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和保健领域。
下面将介绍艾灸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操作流程:1.准备工作:首先准备好艾灸器具,包括艾条、灸盒、灸灰等。
选择一个安静、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艾灸。
2.选择穴位:根据需要进行艾灸的部位选择相应的穴位。
可以参考中医经络图或咨询专业医师。
3.准备皮肤:清洁并擦干艾灸部位的皮肤,确保皮肤干燥。
4.点燃艾条:将艾条点燃后放入灸盒中,等待片刻使其燃烧均匀。
5.进行艾灸:将灸盒放在选定的穴位上,轻轻按压使其贴紧皮肤,然后进行艾灸。
注意控制火候,避免过热烫伤皮肤。
6.调节时间:根据个人体质和需要,控制艾灸的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
7.结束艾灸:艾灸结束后,将灸盒取下,用清水擦拭皮肤,保持皮肤清洁。
注意事项:1.避免过度疲劳:在进行艾灸前避免过度疲劳,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2.避免饱食:在进行艾灸前避免饱食,以免影响消化和吸收。
3.避免空腹:在进行艾灸前避免空腹,以免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
4.避免过度灸热:在进行艾灸时要控制火候,避免过度灸热导致皮肤烫伤。
5.避免感冒:在感冒、发热等情况下不宜进行艾灸,以免加重病情。
6.避免孕妇:孕妇、月经期间的女性和患有皮肤病的人不宜进行艾灸。
7.避免长时间压迫:在进行艾灸时避免长时间压迫同一部位,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总之,艾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但在进行艾灸时需要注意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以确保艾灸的效果和安全性。
如有任何不适或疑问,应及时咨询专业医师。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艾条灸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1.评估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1.2患者的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1.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4心理状况2、目标2.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症的临床症状.2.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3、禁忌症3.1凡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3.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4.告知4.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4.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4.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4.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5.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6.操作程序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6.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6.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烫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6.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6.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6.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7.护理及注意事项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艾条灸操作流程图→ ↓←↓ →→ ↓ ← ↓ →艾条灸法操作评分标准注:1. 艾条灸方法常用者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
2.若有艾灸火脱落烧伤皮肤,烧坏衣被均为不合格。
专家签名:检查时间:年月日。
艾灸操作规范及流程图(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灸法操作规程灸法就是用艾绒做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熏灸,借助温热性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燥湿祛寒,回阳救逆,消肿散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护理上常用的有艾条灸、艾柱灸及隔姜灸,隔蒜灸等。
1、艾条灸(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必要时备艾灸盒。
(2)操作方法:①点燃艾条一端,燃端距应灸穴位或局部2~4cm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以不感烧灼为度。
②每次灸15~30分钟,使局部皮肤红润、灼热。
③中途艾绒烧灰较多时,应将绒灰置于弯盘中,避免脱落在病人身上。
④腹部、背部较平坦处行艾灸时,可用艾灸盒。
即病人取平卧或俯卧位,将点燃之艾条放于盒内纱隔层上,灸盒放在应灸穴位的部位,加盖后可使其自行燃烧艾条,达到艾灸的目的。
2、艾柱灸(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
(2)操作方法:①将艾绒放入艾柱器内,根据病情,制成大小适宜之艾柱。
②将艾柱置于应灸穴位上,点燃艾柱顶端。
③等艾柱燃至病人感发烫时,即用镊子取下放入弯盘,另换一艾柱,继续点燃。
④一般每次灸3~5壮(每个艾柱谓一壮)。
3、隔姜灸、隔蒜灸(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根据需要准备切成~厘米薄,直径约2cm的鲜姜片或鲜大蒜头横切成片数片(或用大蒜捣泥,取厚的大蒜泥敷于穴位皮肤)。
(2)操作方法:①暴露应灸部位。
②取鲜姜片或蒜片(或蒜泥),放于穴位,上置艾柱。
③点燃后待病人感灼热时即更换艾柱,连灸3~5壮。
④脐部也可敷食盐后,置艾柱灸之,称隔盐灸,或在穴位放其它药物如附子片等,统称间接灸法。
4、艾灸护理与注意事项(1)行艾灸时,须注意病人保持舒适体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动时,艾灰脱落或艾柱倾倒而发生烫伤或烧坏衣被。
(2)艾条灸时,要注意燃点的距离,太近则易烫伤,太远则疗效不佳,应随时询问病人温热感,并观察局部潮红程度。
艾灸操作规程
【目的】
借助艾叶燃烧产生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功效。
【适应症】
常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寒湿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腹痛、泄泻;中气不足、阳气下陷引起的脱证、带下、崩漏;气血凝滞引起的疾病;抗病防病保健。
【操作前准备】
1、询问患者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
2、对患者说明艾灸的治疗特点和治疗时正常的反应,消除患者的紧张感。
3、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医嘱。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体位合理舒适,按照配穴处方、施灸方案对患者进行艾灸。
8、艾灸结束后,清理用物,用过的艾条、太乙针等,应装入小口玻璃瓶或筒内,以防复燃,做好记录并签名。
【注意事项】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的患者,一般不适宜艾灸。
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3、对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4、在艾灸过程中,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任其自然吸收。
5、化脓灸的患者,在灸疮化脓期间,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可用敷料保护灸疮,防止感染。
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
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3.1 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 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3.2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 cm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3.3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 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
4. 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体位不适。
5.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
6. 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2. 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 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