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测量影像获取
- 格式:ppt
- 大小:5.21 MB
- 文档页数:32
近景摄影测量技术介绍摄影测量是一种通过摄影设备来获取地面上物体位置、形状和尺寸等信息的测量方法。
近景摄影测量技术,顾名思义,是指在短距离范围内进行摄影测量的一种方法。
本文将对近景摄影测量技术进行介绍,包括其原理、应用范围以及发展趋势。
一、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的原理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的原理基于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影像采集、像点匹配和三维坐标计算三个过程。
首先,影像采集是指使用摄影设备(如照相机或无人机)对目标区域进行拍摄,获取目标区域的影像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摄影机的光学镜头或传感器捕获,并转化为数字图像。
其中,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常常使用高分辨率的数字相机或者已经预先标定的无人机。
其次,像点匹配是指对采集到的影像进行处理,找到其中的特征点并将其进行匹配。
这个过程需要使用计算机算法来进行,例如特征提取和特征匹配。
通过像点匹配,可以精确地确定同一个物体在不同影像中的位置,为三维坐标计算奠定基础。
最后,三维坐标计算是将匹配的像点转化为真实世界中的三维坐标。
这一过程涉及到摄影测量中的数学和几何转换,通过计算并解算一系列的几何方程,可以确定目标物体在三维坐标系中的位置和形态。
二、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范围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在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介绍其中几个典型的应用领域。
1. 地质勘探与矿产资源评估: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可以用于对地质构造和地表地貌等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提供地质和矿产资源评估的依据。
通过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可以准确获取地质构造的信息,并研究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和潜力。
2. 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可以对建筑物和文化遗产进行高精度的测量和保护。
利用三维坐标计算,可以获取建筑物的尺寸和形态等信息,辅助建筑设计和文物保护工作。
3. 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可以用于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
通过获取城市区域的影像数据和三维信息,可以进行土地利用规划、道路设计和建筑物布局等工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城市规划的科学性。
摄影测量是利用摄影手段获取被测物体的影像数据,经过处理和分析,确定被测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和其他几何特征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透视投影原理:相机通过透镜将三维空间中的物体映射到二维影像平面上,这个过程遵循透视投影原理。
根据透视投影原理,可以确定物体在影像中的坐标和尺寸关系。
2. 共线方程:共线方程是摄影测量中的基本关系式,它描述了像点、摄影中心和物点之间的几何关系。
通过共线方程,可以根据像点的坐标和已知的摄影参数,计算出物点的坐标。
3. 光束法平差:光束法平差是摄影测量中的一种重要数据处理方法。
它通过最小二乘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平差计算,同时考虑相机的内方位元素和物点的坐标,以提高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4. 立体视觉原理:通过在不同位置拍摄同一物体的两张或多张影像,可以利用人眼或计算机的立体视觉原理,重建物体的三维形状和空间位置。
5. 地面控制点:为了提高摄影测量的精度,通常需要在实地测量一些地面控制点的坐标,并将其与摄影测量获得的坐标进行联合解算,以修正测量误差。
6. 数字摄影测量:现代摄影测量技术通常采用数字摄影设备获取影像数据,并利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自动化测量和数据处理。
总之,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相机拍摄的影像数据,结合透视投影原理、共线方程、光束法平差和立体视觉原理等,计算出被测物体的空间位置和几何特征。
摄影测量中的影像处理流程与技巧摄影测量是一门通过使用相机和其它测量设备来获取地表和地物三维空间信息的科学与技术。
在摄影测量中,影像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涉及到图像的预处理、特征提取、匹配和三维重建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介绍摄影测量中影像处理的流程和一些技巧。
首先,影像处理的第一步是图像的预处理。
预处理主要包括图像的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
几何校正是为了纠正图像中的形变和失真,使得图像中的地物能够保持准确的形状和位置。
常用的几何校正方法包括图像的去畸变、切变和拉伸等操作。
辐射校正则是为了消除图像中由于光照不均匀、传感器响应差异等因素引起的亮度变化,使得图像中的地物能够有准确的亮度和对比度。
接下来是特征提取的步骤。
特征提取是为了从图像中提取出地物的特征点或特征区域,以供后续的匹配和重建使用。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有角点检测、边缘检测和纹理分析等。
角点是一种具有明显角度变化的区域,它们在图像中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可以被用作地物匹配的特征点。
边缘是图像中明暗变化较为明显的地方,通过边缘检测可以提取出地物的轮廓信息。
纹理分析则是通过对图像中的纹理区域进行特征提取,例如纹理的方向、频率和对比度等。
特征提取之后就是匹配的过程。
匹配是将不同图像之间的特征点或特征区域进行对应的过程。
常用的匹配方法有基于相似度的匹配和基于几何约束的匹配。
基于相似度的匹配是通过计算特征之间的相似度来进行匹配的,例如计算特征点之间的距离或相似度。
基于几何约束的匹配则是利用地物之间的几何关系来进行匹配,例如地物之间的距离、角度和投影关系等。
匹配的目标是确定不同图像之间地物的对应关系,为后续的三维重建提供基础数据。
最后是三维重建的过程。
三维重建是根据不同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推导出地物的三维空间坐标。
常用的三维重建方法有三角测量法、立体匹配法和结构从运动法等。
三角测量法是利用不同图像中的特征点之间的三角关系来进行三维重建的,例如通过计算特征点之间的距离和角度来确定地物的三维坐标。
三维摄影测量原理
三维摄影测量原理是通过摄影测量方法来获取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几何形状和位置信息的原理。
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对物体进行摄影,利用摄影测量技术进行图像的解析和分析,从而推导出物体的三维坐标。
具体而言,三维摄影测量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摄影:通过摄影设备(如相机、无人机等)对目标物体进行拍摄,获取多幅或连续的影像。
摄影时要注意控制摄影机的内外参数,以及影像的重叠度和角度。
2. 影像处理:对摄影所得的影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去畸变、配准、裁剪等操作,使得影像能够符合后续处理的要求。
3. 特征提取与匹配:对于每幅影像,通过图像处理算法提取出物体上的特征点,如角点、边缘等,并进行特征点匹配,建立不同影像之间的对应关系。
4. 空间三角测量:根据影像的几何关系,通过三角测量原理计算出特征点的三维坐标。
常用的方法有立体像对法、空间后方交会法等。
5. 数据处理与精度评定:将三维坐标数据进行处理,包括误差平差、精度评定等,获取最终的三维模型或地理信息。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实现对物体的三维形状和位置进行测量和建模,广泛应用于地理测量、土地规划、建筑设计、工程监测等领域。
摄影测量的概念
摄影测量是一种利用摄影技术获得地表对象三维空间坐标信息的测量方法。
它结合了摄影、测量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可以用于获取地表地貌、建筑物、工程设施等对象的尺寸、位置、形状等信息。
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相机拍摄地面图像,并使用特定的测量方法来推导出地面对象的空间位置。
摄影测量通常涉及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摄影计划:确定摄影位置(相机和航空摄影机或卫星的位置)、拍摄角度和方向,并考虑地形、对象特征和目标精度等因素。
摄影测量数据采集:使用航空摄影、卫星或其他影像获取设备进行图像数据的采集。
可以通过单目或多目摄影、遥感技术等不同方式进行。
地面控制点:设置地面控制点(Ground Control Points,GCPs),通过在地面上测量已知坐标的控制点,来提供空间参考和校正图像。
三角测量:利用图像上的对象特征和地面控制点,在图像上进行三角剖分,推导出地面对象的三维坐标。
摄影测量数据处理:对采集的图像数据进行几何校正、配准、影像处理等处理步骤,得到具有空间坐
标信息的影像数据。
拓扑和数据管理:在摄影测量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的拓扑建立和管理,提供地理空间数据的分析和查询能力。
摄影测量在测绘、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灾害评估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地理空间数据,为决策和规划提供可靠的基础,同时也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更新提供数据支持。
摄影测量的工作流程摄影测量是一种利用摄影测量原理和技术手段进行测量的方法,主要用于获取地物的位置、形状和尺寸信息。
它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摄影测量准备、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摄影测量数据处理和摄影测量结果分析几个步骤。
一、摄影测量准备摄影测量的准备工作是确保测量的顺利进行的基础。
首先需要制定测量任务,明确测量的目标和要求。
然后,根据任务要求选择合适的摄影测量仪器设备,包括摄影机、航摄仪、测量仪等。
同时,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控制点,确定控制点的位置和数量,并进行控制点的标志和测量。
最后,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制定合理的实地工作计划。
二、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是指在实地进行摄影测量的过程。
首先,根据实地工作计划,组织摄影测量人员进行航摄或地面摄影。
在航摄过程中,需要根据摄影测量的要求确定飞行高度、摄影间隔和飞行速度等参数,并保证航摄过程中的摄影仪器稳定。
在地面摄影过程中,需要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摄影角度和位置,并保持摄影机的稳定。
同时,还需要注意光线条件和气象因素对摄影质量的影响。
三、摄影测量数据处理摄影测量数据处理是指将采集到的摄影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过程。
首先,需要进行摄影测量数据的几何校正,包括摄影测量平差、像控点的标定和外方位元素的确定等。
然后,根据摄影测量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像片的解析和影像的测量,得到物点的坐标和高程等信息。
最后,根据测量的要求,对测量结果进行精度评定和质量控制。
四、摄影测量结果分析摄影测量结果分析是指对摄影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应用的过程。
首先,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到地物的位置、形状和尺寸等信息。
然后,根据测量结果,进行地图制图和图像处理等工作,生成地形图、地形模型和三维模型等产品。
最后,根据测量结果的可视化效果和精度评定,进行结果的应用和展示。
摄影测量的工作流程包括摄影测量准备、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摄影测量数据处理和摄影测量结果分析几个主要步骤。
每个步骤都有其具体的要求和操作方法,需要进行细致、严谨的工作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如何进行航空摄影测量和影像处理摘要: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航空摄影测量和影像处理。
首先,将简要介绍航空摄影测量的原理和技术。
接着,将介绍摄影测量中常用的航空影像获取方法,并解释如何选择合适的摄影仪器和参数。
然后,将详细描述摄影测量的数据准备和处理步骤,包括摄影控制点的布设、像片室内外定向和数字摄影测量模型的建立。
最后,将探讨影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技术,包括图像增强、建筑物提取和三维重建。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了解整个航空摄影测量和影像处理流程,并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一、航空摄影测量的原理和技术航空摄影测量是一种利用航空影像进行地物测量的方法。
它利用航空摄影机从高空拍摄地面影像,再通过一系列的测量和处理步骤,获取地面上物体的准确位置和形态信息。
航空摄影测量的核心原理是相对位置的测量。
通过摄影机的前方交会几何原理,将地面上的物体影像与空中像片上的控制点进行测量和匹配,从而确定物体的几何位置。
同时,航空摄影测量还依赖于像片定向方法,通过外业摄像控制点和内业像点测量,建立摄影测量模型,进行像点坐标的计算和像片的定向。
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被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
同时,随着无人机的发展,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成为现代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航空影像获取方法及仪器选择航空影像获取是航空摄影测量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常,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航空影像,包括有人飞行器、无人飞行器和卫星影像,具体选择方法需要根据测量需要、成本和时间等因素进行决策。
有人飞行器一直是获取航空影像的主要方式。
传统的有人飞行器包括飞机和直升机,它们通常搭载专业的航空摄影仪器,能够获取高分辨率的航空影像。
无人飞行器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获取航空影像的新兴方式。
它们可以实现低空飞行,比有人飞行器更灵活、经济,并且可以搭载高分辨率的数字摄影仪器。
卫星影像则是获取大范围航空影像的一种选择,适用于一些特定的测量需求。
摄影测量学>1. 摄影测量学的定义:是对研究的物体进行摄影,量测和解译所获得的影像获取被摄物体的几何信息和物理信息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内容:获取被摄物体的影像,研究影像的处理理论、技术、和设备,以及将所处理和量测得到的结果以图解或数字的形式输出技术和设备。
2. 主要特点:在像片上进行量测和解译,主要工作在室内进行,无需接触物体本身,因而很少受自然和地理等条件的限制;所摄影像是客观物体或目标的真实反映,信息丰富直观,人们可以从中获得所研究物体的大量几何信息;可以拍摄动态体的瞬间影像,完成常规方法难以实现的的测量工作;适用于大范围地形测绘,成图快,效率高;产品形式多样。
3. 摄影测量学的分类:按摄影时摄影机所处位置不同:航天摄影测量(遥感技术)、航空摄影测量(主要方式)、地面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显微摄影测量。
按应用领域划分:地形摄影测量、非地形摄影测量。
按处理的技术手段分: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
4. 摄影测量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 5. 摄影原理:小孔成像原理6. 成像公式:物方主平面Q到物点A的距离D,称为物距;像方主平面Q’到像点a的距离d,称为像距。
物镜的焦距为F。
由光学成像公式可知:1D?1d?1F 构像公式的另一种形式:xx??f27. 物镜的光圈:实际使用的物镜都不是理想的,通过物镜边缘部分的投射光线都会引起较大的影像模糊和变形。
为限制物镜边缘部分的使用,并控制和调节进入物镜的光量,通常在物镜筒中间设置一个光圈。
光圈是衡量镜头能通过光线多少的重要参数,一方面可调节物镜使用面积的大小,另一方面了调节进入物镜的光亮。
镜头具有汇聚光线的能力,它里面有一个用以控制镜头有效通光口径的装置,称为光圈。
8. 快门:快门起遮盖投射光线经物镜进入镜箱体内的作用,是控制曝光时间的重要机件。
曝光时间:(了解)快门从打开到关闭所经历的时间。
常用的快门有:中心快门和帘式快门。
测绘技术中如何进行卫星影像的获取和摄影测量的数据处理的操作步骤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测绘技术在地理信息行业中的应用越发广泛。
卫星影像获取和摄影测量是测绘技术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它们能够为地图制作、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等领域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和信息支持。
本文将介绍卫星影像的获取和摄影测量的数据处理的操作步骤。
一、卫星影像的获取卫星影像的获取是指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数据。
卫星影像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地形测量、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
卫星影像的获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源选择:选择适合研究目的的卫星传感器和卫星影像数据源,如Landsat、Sentinel等。
2. 数据获取:根据研究区域和时间选择合适的卫星影像数据,并通过地面站或云平台下载或订购获取。
3. 数据预处理:卫星影像获取后需要进行预处理,包括影像质量检查、辐射校正、几何纠正等,以确保影像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4. 影像融合:对不同时间、不同分辨率的卫星影像进行融合,以提高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和信息内容。
二、摄影测量的数据处理摄影测量是指利用影像采集设备进行地面目标的测量和平面坐标和高程的测量。
摄影测量广泛应用于地形测量、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
摄影测量的数据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影像几何校正:对摄影测量采集的影像进行几何校正,包括内部几何校正和外部几何校正,以获得影像的几何信息。
2. 特征提取:通过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技术,从摄影测量影像中提取出目标物的特征点,如角点、边缘等。
3. 特征匹配:将特征点与地面目标进行匹配,建立特征点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后续的测量和分析提供数据基础。
4. 相对定向:通过特征点的匹配结果,计算摄影测量影像中各个像点的相对位置和方向,实现影像内部的定向。
5. 绝对定向:将已知地理控制点与摄影测量影像进行匹配,计算出影像的绝对位置和方向,实现影像与地理坐标系统的转换。
6. 数字高程模型生成:基于摄影测量影像进行立体像对匹配和影像配准,通过三角测量和立体视差计算生成数字高程模型,用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形分析等应用。
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基本流程与数据处理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是指利用航空摄影测量设备进行遥感影像获取和数据处理的一种技术。
它通过航空摄影设备高空拍摄,获取大面积地物信息,为地质勘探、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等领域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介绍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基本流程与数据处理方法。
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基本流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前摄飞行、影像获取和数据处理。
第一步是前摄飞行。
在进行航空摄影测量之前,需要进行合理的前摄飞行计划。
这包括确定飞行高度、航线、目标区域等。
飞行高度的选择要考虑地面分辨率的要求,以及避免地形障碍和空域的限制。
同时,航线的选择要充分考虑目标区域的特点,尽可能覆盖整个区域,获得具有完整信息的影像。
第二步是影像获取。
在飞行过程中,航空摄影测量设备会进行连续的拍摄,获取大量遥感影像。
这些影像可以是黑白的,也可以是彩色的。
影像的获取方式可以是相机直接拍摄,也可以是激光雷达扫描获取。
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进行多光谱、超光谱等其他形式的影像获取。
在拍摄过程中,需要进行精密定位和导航,确保影像的空间准确性。
第三步是数据处理。
在完成影像获取之后,需要对影像进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
数据处理的方法有很多,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首先是影像的几何纠正。
由于航空摄影过程中存在拍摄条件、摄影设备等因素的影响,获取的影像可能存在畸变。
因此,需要对影像进行几何纠正,使其与现实世界一致。
几何纠正可以通过飞行定位数据、地面控制点和数字高程模型等来完成。
其次是影像的配准和匹配。
在影像处理中,往往需要将多幅影像配准起来,以形成连续的覆盖区域。
配准可以通过地面控制点、影像特征点等来完成。
匹配则是指在配准后,通过特定算法对影像进行像素级别的匹配,以获取准确的地物信息。
另外是数字表面模型(DSM)和数字高程模型(DEM)的生成。
DSM是指地物表面的数字模型,而DEM则是指地表的数字模型。
通过影像处理和测量算法,可以从航空影像中提取出大量地物的高程信息,生成DSM和DEM。
摄影测量技术的原理及使用方法摄影测量技术是一种通过摄影记录和测量图像来获取地物空间位置和形状信息的方法。
它在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土地测量、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摄影测量技术的原理以及其使用方法,并探讨一些相关的应用案例。
一、摄影测量技术的原理摄影测量技术的原理基于摄影测量学的理论,主要包括仪器系统、测量模型和数据处理三个方面。
1. 仪器系统仪器系统是指摄影测量过程中所使用的摄影测量仪器,包括航空相机和地面相机。
航空相机主要用于航空摄影测量,地面相机主要用于地面摄影测量。
这些相机能够通过光学透镜将三维空间中的物体映射到二维平面上,形成照片或图像。
2. 测量模型测量模型是指摄影测量技术将物体的三维空间位置和形状信息转换为二维图像的过程。
常用的测量模型包括几何测量模型和影像测量模型。
几何测量模型是基于物体的位置和相机的几何关系进行测量的方法,影像测量模型则是基于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测量的方法。
3.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指对摄影测量得到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出地物的空间位置和形状信息。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像对法、三角测量法、立体像对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从图像中提取出地物的三维坐标、高程、尺寸等信息。
二、摄影测量技术的使用方法摄影测量技术的使用方法主要包括航空摄影测量和地面摄影测量两个方面。
1. 航空摄影测量航空摄影测量是指利用航空相机进行摄影测量的方法。
它通常需要在飞机上搭载航空相机,并利用飞机的高度和速度等参数来获取地物的照片或图像。
在使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航空相机和航空平台,同时对航空相机进行校准和定标,以保证获得精确的测量结果。
2. 地面摄影测量地面摄影测量是指利用地面相机进行摄影测量的方法。
它通常需要在地面上设置相机拍摄地物的照片或图像。
在使用地面摄影测量技术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地面相机和测量站点,并进行相机的校准和定标,以保证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摄影测量是一种重要的地理信息获取方法,通过利用光线的传播规律和相机的成像原理,获取地物的形状、位置和空间关系等信息。
本文将探讨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光学成像到数字图像处理,从地面摄影到航空摄影,为读者全面了解摄影测量提供指引。
一、光学成像原理摄影测量的基础是光学成像原理。
当光线经过透镜或镜头时,会发生折射或反射,并在感光介质上形成倒立且与原物相似的实像。
在摄影测量中,我们利用相机的成像原理,通过调整相机参数(如焦距、光圈、快门速度等),来实现将地表上的地物以几何比例表达在胶片或数字传感器上的目的。
二、摄影测量的方法1. 垂直摄影垂直摄影是最常见的摄影测量方法之一。
利用具有垂直视角的摄影设备(如手持相机、航空相机或无人机相机),在垂直方向上拍摄地物。
借助于垂直摄影,我们可以获取地物在平面上的位置信息,进而进行地图制图、地形建模等应用。
2. 斜向摄影斜向摄影是指通过人工或航空器悬挂的相机设备,以一定倾角对地表进行拍摄。
相对于垂直摄影,斜向摄影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地物纹理信息和立体感。
这种方法常被用于城市规划、森林资源调查等领域。
3. 立体摄影立体摄影是指通过两个或多个相机同时拍摄同一目标,以模拟人眼的视觉效果。
通过测量不同相机位置下的视差,可以计算出地物的三维坐标。
立体摄影广泛应用于地形测量、建筑物立面测绘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4. 遥感摄影遥感摄影是指利用航空器或卫星从高空对地球表面进行拍摄的摄影测量方法。
遥感摄影所获取的图像可以用于遥感影像解译、环境监测、农业调查等领域。
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摄影在大规模地理信息获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摄影测量的处理流程1. 内方位元素计算内方位元素包括相机的焦距、光轴偏角、主距等参数。
通过摄影畸变校正、特征点匹配等方法,可以计算得到相机的内方位元素。
2. 外方位元素测定外方位元素指的是相机拍摄时的位置和姿态参数。
通过影像地面控制点的测量、相片影像的解析和摄影几何的计算,可以推算得到相机的外方位元素。
摄影测量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案例解析摄影测量技术是一种通过摄影测量仪器获取影像资料,并利用影像资料进行地物信息的测量分析的技术方法。
它主要包括摄影测量仪器的原理和应用案例分析两个方面。
一、摄影测量仪器的原理1. 相机光学成像原理摄影测量仪器中最重要的是相机,它能够将地物的影像投射到摄影底片或数字传感器上。
相机的光学成像原理是基于光学透镜的工作原理,通过透镜的折射和聚焦作用,将光线在传感器或底片上形成影像。
2. 内定向原理内定向是指相机在拍摄影像时,相机的内部参数如焦距、主轴方向等的确定。
内定向原理是通过对相机进行标定来确定这些参数,常用的内定向标定方法有测距法、标准板法等。
3. 外定向原理外定向是指相机在拍摄影像时,相机与地面上的坐标系之间的空间关系。
外定向原理是通过设立控制点和摄站坐标系,利用摄影测量方法来确定相机的外定向元素,如俯角、仰角、旋转角等。
4. 立体像对定位原理立体像对定位是摄影测量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获取同一地区在不同时间或不同角度拍摄的几对立体影像,利用像对差分法、像对解析法等方法,来测量地物的三维空间坐标。
二、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案例解析1. 地质灾害监测摄影测量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航空摄影或遥感卫星获取的高分辨率影像,可以对地质灾害区域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和测量,为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摄影测量技术可以获取城市各个方面的空间信息,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通过对城市建筑、交通道路、绿地等进行影像解译与分析,可以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化、分析评价,为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决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3. 农业资源监测摄影测量技术在农业资源监测中也有广泛应用。
通过航空遥感技术获取的农田影像,可以对农作物种植情况、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等进行识别和测量,为农业资源的监测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 海洋遥感与渔业资源调查利用航空遥感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海洋领域的大范围影像数据,如海洋潮汐、海洋温度、海洋生态环境等。
第1篇一、引言摄影测量作为一种传统的测绘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从单一的航空摄影测量扩展到卫星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等多个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摄影测量在数据获取、处理和分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报告将总结摄影测量的发展历程,分析其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二、摄影测量发展历程1. 传统摄影测量阶段20世纪初,摄影测量技术开始应用于测绘领域。
这一阶段,摄影测量主要以航空摄影为主,通过拍摄地面目标,获取空间信息。
随着航空摄影技术的发展,航空摄影测量在地图制作、土地规划、工程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数字摄影测量阶段20世纪80年代,数字摄影测量技术逐渐兴起。
这一阶段,摄影测量开始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转变,实现了摄影数据的数字化处理。
数字摄影测量在数据处理、分析和应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推动了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
3. 现代摄影测量阶段21世纪以来,摄影测量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卫星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等新兴领域不断涌现,摄影测量在数据获取、处理和分析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三、摄影测量现状1. 数据获取多样化目前,摄影测量数据获取手段多样化,包括航空摄影、卫星摄影、近景摄影等。
各类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摄影测量数据获取更加高效、精确。
2.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成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摄影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日益成熟。
目前,摄影测量数据处理软件已经能够实现自动、快速、精确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3. 应用领域广泛摄影测量在测绘、地理信息、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农业、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未来发展趋势1. 高分辨率与高精度未来,摄影测量将朝着高分辨率、高精度的方向发展。
随着传感器技术的进步,高分辨率、高精度的摄影测量数据将更加丰富,为各类应用提供更优质的数据支持。
2. 智能化与自动化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摄影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将实现智能化与自动化。
如何拍摄物体在进行实景建模之前,获取被拍摄物体的照片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因为如果没有按照规则拍摄或者拍摄相片质量不佳,将会直接影响我们后期建模,甚至无法建模。
我们建议使用ContextCapture进行建模,则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影像拍摄: (1)请注意,您要拍摄物体的每个部分必须至少在两张不同的照片中可见。
一个简单的方法来达到这个要求,就是慢慢的一步一步围绕物体进行拍摄(确保每张照片至少有60%的重叠和最大角差15°左右,保持照片的连续)。
通常情况下,你的像片还需要一个统一的分辨率。
为了做到这一点,在获取过程中尽量保持相机与目标能是大致相同的距离(如下图1所示)。
这样环拍后会获取被拍摄物体的大部分细节注意:图1中错误的拍摄方式会造成照片不连续,无法满足搭接关系,就会造成无法模型重建。
图1 照片采集(2)如果你想在3D模型的某些部位获得更多的细节,可以逐步地拍摄离物体越来越近的照片。
在空中三角测量过程中,如果照片分辨率相差太大,可能会导致故障。
这就是为什么建议拍摄中间过度距离的照片,将那些近距离和远距离拍摄的照片联系起来。
(图2)。
注:图2中两次拍摄相机离物体距离差距大,导致像片中物体的分辨率不一致,从而导致模型无法重建图2 更加详细的拍摄物体的部分细节的方法(3)通过在不同的层次上围绕物体旋转,确保物体的所有细节都被获取。
根据被拍摄物体的形态特征,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确保将更多隐藏的区域显示出来(图3)。
图3在不同层次盘旋拍摄(4)如果对象的纹理很少,那么由于特征点的数量不够,航空三角测量可能会失败。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建议将对象放置在高度纹理的表面,例如报纸(图5)。
图5 用一个纹理丰富的平面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