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94.50 KB
- 文档页数:15
《儿科学》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性质:临床医学专业必修课程。
基本内容:儿科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小儿生长发育、儿童保健、新生儿、小儿营养性疾病、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婴儿腹泻与液体疗法、小儿心血管疾病、小儿泌尿系统疾病、小儿血液系统疾病、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小儿内分泌系统疾病、川崎病、过敏性紫瘢、小儿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遗传性疾病、小儿免疫缺陷性疾病、小儿类风湿病等。
基本要求:学生应按本大纲具体要求,掌握小儿各系统常见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熟悉各系统常见病病因、发病机制等。
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临床示教见习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用书:宁寿葆主编《儿科学》第2版参考教材:诸福棠主编《实用儿科学》第7版:《Nelson's Textbook of Pediatrics)) 16th.ed.教学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绪论(学时数:1)目的要求1.熟悉儿科的特点。
2.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特点。
主要内容1.一般介绍儿科的范围和任务。
2.重点讲解儿科的特点,分基础与临床讲述。
前者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及免疫方面,后者包括诊断、治疗、预后与预防等方面。
3.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和青春期)。
第二章小儿生长发育(学时数:1)目的要求1.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在实际工作中意义。
2.了解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3.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包括测量方法,正常值,计算方法等)。
主要内容1.…般介绍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包括各系统的发育规律)及其在实际工作中意义。
2.一般介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内因与外因)。
3.重点讲解小儿体格生长的各项指标,包括:(1)体重: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2岁前后增长规律,计算公式,测量方法和影响体重增长的因索。
C2)身长:出生身长,2岁前后增长规律,计算公式,影响身长增长的因素,测量方法,上下部量的意义及年龄特点。
《儿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儿科学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学时:___学时课程学分:___学分二、课程性质与目标儿科学是研究自胎儿至青春期儿童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防治的综合性医学学科。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原则,培养学生对儿科疾病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儿科医疗工作或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绪论1、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介绍儿科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范围,强调儿科学在保障儿童健康方面的重要性和任务。
2、儿童年龄分期详细讲解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的特点和保健重点。
(二)生长发育1、生长发育规律阐述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包括连续性和阶段性、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顺序性等。
2、体格生长(1)体格生长指标介绍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等指标的测量方法、正常范围和生长曲线的应用。
(2)体格生长评价讲解如何运用体格生长指标进行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包括生长水平、生长速度和匀称度的评估。
3、神经心理发育(1)神经系统发育简述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和特点,包括大脑皮质的发育、神经反射的形成和演变。
(2)心理行为发育介绍儿童语言、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等心理行为发育的里程碑和评估方法。
(三)儿童保健1、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重点分别阐述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保健要点,包括营养、预防接种、疾病筛查等。
2、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讲解儿童营养指导、体格锻炼、早期教育、定期健康检查等保健措施的实施方法和意义。
(四)营养与营养障碍疾病1、儿童营养基础(1)能量与营养素需求介绍儿童对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需求特点。
(2)食物的营养成分讲解各类食物的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为儿童合理膳食提供依据。
2、婴儿喂养(1)母乳喂养强调母乳喂养的优点、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母乳的成分、哺乳技巧和常见问题的处理。
《儿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儿科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正确地诊断和治疗儿童疾病,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
2、了解儿童常见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治疗方法。
3、掌握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能够制定合理的儿童保健计划。
4、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儿童生长发育:包括儿童各年龄段的生长发育特点、生长指标的测量和评估方法等。
2、儿童疾病诊断和治疗:包括儿童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等。
3、儿童保健计划:包括儿童各年龄段的保健重点、疫苗接种和定期体检等。
4、儿科学前沿知识:包括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儿童营养与饮食、环境与儿童健康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实践操作:安排学生参加医院儿科实习,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3、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2、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儿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70%。
儿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儿科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和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诊断、治疗和预防儿童疾病,并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二、课程目标1、掌握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儿科学》理论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熟悉:1. 儿科学的特点。
了解:1. 儿科学的发展与展望。
[重点]1. 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2. 儿科学的特点。
[难点]1. 儿科学的特点。
[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儿科学的特点知识点。
2.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知识点。
3.一般讲解:儿科学的范围及任务知识点。
第二章生长发育[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 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
熟悉:1. 小儿神经心理发育;2. 小儿体格生长障碍及心理行为异常。
了解:1.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2. 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
[重点]1. 小儿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难点]1. 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其评价。
[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体重的增长知识点,身材的增长知识点,体围的增长知识点骨骼:包括头颅骨、脊柱、长骨知识点,牙齿知识点。
2.重点讲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知识点,体格生长评价知识点,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其评价知识点。
3.一般讲解:介绍脂肪组织与肌肉的发育知识点,小儿生殖系统发育知识点,小儿心理行为异常知识点。
第三章儿童保健[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 小儿各年龄期保健的原则;2. 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熟悉:1. 预防接种可能引起的一些反应。
了解:1.小儿保健组织结构;2.托幼机构管理及保健的具体措施。
[重点]1. 小儿各年龄期保健的原则;2. 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难点]1. 小儿各年龄期保健的原则;2. 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 详细讲解:小儿各年龄期的保健原则知识点。
2.重点讲解:我国卫生部规定的儿童计划免疫程序知识点,熟悉预防接种可能引起的一些反应知识点。
3. 一般讲解:介绍儿童保健组织机构(城乡保健网的组织)知识点,介绍小儿保健的具体措施及托幼机构管理知识点。
儿科学实训教学大纲一、引言儿科学实训教学是培养医学学生儿科临床实践能力、提高儿科诊疗水平的重要环节。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儿科学实训教学提供指导,明确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儿科病史记录、体格检查和儿科常见病诊断的能力;2. 培养学生儿童常见疾病的诊疗技能;3. 培养学生儿科急救能力;4. 培养学生与小患者及其家属有效沟通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儿科病史记录与体格检查- 儿科病史记录的要点和技巧;- 儿科体格检查的方法和步骤;- 常见儿科体征的观察和解读。
2. 儿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 儿科常见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包括但不限于:儿童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3. 儿科急救技能- 儿科急救的流程和步骤;- 儿童窒息、溺水、外伤等急救技巧。
4. 与小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技巧- 儿科医生与小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原则;- 小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处理方法;- 解答家属的疑虑和问题。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 讲授儿科学知识、病史记录、体格检查等基础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文献阅读。
2. 实践演练- 指导学生进行儿科病史记录和体格检查的实操训练; - 指导学生进行儿科诊断和治疗操作的实践训练;- 模拟儿科急救场景进行实践操作。
3. 病例讨论- 提供典型病例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病情,制定诊疗方案。
4.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小患者及其家属,模拟与其进行沟通;- 学生扮演医生,提供针对性的沟通指导。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表现;- 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践操作评价- 学生儿科病史记录和体格检查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学生儿科诊断和治疗操作的熟练程度;- 学生儿科急救技能的掌握情况。
3. 沟通技巧评价- 学生与小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的效果、沟通技巧的运用。
六、教学保障1. 教学资源- 提供儿科学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提供典型病例和实践操作场景。
引言概述儿科学是医学领域中专门研究儿童健康和疾病的学科,涉及到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
本文将以《儿科学》教学大纲为主题,探讨儿科学的教学内容和结构。
正文内容一、儿科学简介1.儿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儿科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二、儿科学教学目标1.培养对儿童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认识和理解2.培养儿科学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方式三、儿科学教学内容1.儿童生长发育与发育评估a.儿童生理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b.儿童发育评估的方法和指标2.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a.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b.儿童常见非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3.儿童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a.儿童健康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b.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措施4.儿科急诊与危重病管理a.儿科急诊常见疾病的救治策略b.儿科危重病的监测与治疗5.儿童精神发育和行为问题a.儿童精神发育的阶段和特点b.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和治疗四、儿科学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a.讲授基本儿科学知识与理论b.运用病例分析和讨论教学法加深学生理解2.实践教学a.儿科学临床实习b.儿童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实践3.科研教学a.儿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教学b.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论文写作五、儿科学教学评价1.考核方式与工具a.考试评估b.实习报告和学术论文评审2.教学质量评估a.学生满意度调查b.教学效果评估和反馈总结本文以《儿科学》教学大纲为主题,详细介绍了儿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阐述了儿科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通过完善的儿科学教学体系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出具备儿科学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提高儿童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治的水平。
儿科学一、课程简介儿童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儿科学是研究这个阶段有关疾病防治、促进身心健康及正常生长发育的一门综合学科。
医学上,儿童与成人的相异之处很多,年龄越小这种差异越大。
研究对象包括胎儿、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和青春期儿童,每个阶段都是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中。
儿科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儿童体格、智能发育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发生、开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不断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研究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以及各种疾病的康复可能性以及具体方法。
儿科学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小儿解剖生理特点、儿童疾病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病发生开展规律和诊治及预防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儿科临床医疗及保健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理论教学内容1.儿科学绪论掌握内容:儿童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特点。
了解内容:儿科学的特点:基础医学方面(解剖、功能、病理、免疫和心理等)和临床方面(疾病的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
2.儿童生长发育掌握内容: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体格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等;骨骼及牙齿的发育:颅骨,、脊柱,腕骨骨化中心、乳牙、恒牙;神经心理发育;神经系统的发育、感知的发育、运动的发育和语言的发育;儿童神经精神发育的规律。
了解内容: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常见心理行为异常。
3.儿童保健掌握内容:儿童的计划免疫。
各年龄期保健原那么。
了解内容: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4.儿科疾病诊治原那么掌握内容:儿童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表现;儿童腹泻的液体疗法,制定液体疗法的具体方案。
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组成及临床应用;儿童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病理生理。
儿科疾病诊治原那么。
了解内容:儿童体液平衡的特点。
5.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1)儿童营养和喂养掌握内容:婴儿喂养方法:母乳喂养,局部母乳喂养、人工喂养。
儿科学教学大纲Ⅰ. 介绍儿科学教学大纲旨在规范儿科学教学过程,促进儿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本大纲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的指导,旨在为儿科学教师提供系统性的教学依据,并为学生提供全面优质的学习体验。
Ⅱ.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儿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的掌握能力。
2. 培养学生应对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儿科学、关爱儿童的情感态度。
Ⅲ. 教学内容1. 儿科学基本理论知识a. 儿科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b. 儿科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c. 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需求d. 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问题e. 儿童脑发育和神经系统疾病f. 儿童呼吸系统疾病g. 儿童循环系统疾病h. 儿童消化系统疾病i. 儿童泌尿系统疾病j. 儿童免疫与传染病k. 儿童血液系统疾病l. 儿童内分泌系统疾病m. 儿童遗传与发育异常2. 儿科临床实践技能a. 儿童健康检查和常规体格检查b. 儿童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c. 儿童急危重症救治技术和护理原则d. 儿童疫苗接种和预防保健Ⅳ. 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a. 采用案例分析法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思考。
b. 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c. 提供相关教学资料和文献,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和研究。
2. 临床实践a. 安排学生参与真实病例的诊疗过程,培养实际操作技能与问题解决能力。
b. 引导学生观察与记录患儿的临床表现,提高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c. 学生实施疫苗接种和健康检查,培养正确的操作技巧和细致的态度。
Ⅴ. 评估方式1. 学习评估a. 课堂测验: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b. 病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病例来展示对儿科临床实践技能的应用水平。
c. 书面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与儿科学相关的研究报告,评估其文献查阅和综合分析能力。
2. 教师评估a. 学生实习表现:观察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表现和工作态度。
《儿科学》见习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C0411023;C0411026课程名称:儿科学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和年级:临床医学(区外) 四年级临床医学(全科医生方向)四年级开课学期:秋季学期总学时:51学时(理论:34学时,实验:17学时)学分:3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等平行课程: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后续课程:新生儿医学、儿童保健医学、围生期医学等课程简介:儿科学属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研究对象是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质量的医学科学,是临床医学系的必修课。
推荐教材:儿科学第7版(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序号.主编.沈晓明王卫平教材名称.儿科学版次.第七版出版地:北京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2010年二、课程总目标使学生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掌握儿童期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培养强化类、外向型儿科学人才,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三、大纲内容一、生长发育【目的要求】一、正确掌握小儿一般体格检查的方法,对检查的结果,经过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熟悉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及小儿神经精神和心理发育一般规律。
【地点】儿科病房和门诊、示教室【时数】1.5学时(与婴儿喂养合计2学时)【教具】血压计、体重计、皮尺或测量床、听诊器、叩诊锤、压舌板、棉杆、手电筒、小儿玩具等。
【见习内容及方法】一、重点复习小儿体格生长的各项指标(包括测量、计算方法及正常值)。
1、体重:准确校正体重计,测量前先矫正零点,被测者脱去鞋、帽及衣服,仅穿内衣裤。
应注意保暖及室内温度。
前半年体重(kg)=出生时体重(kg)十月龄X0.7kg 后半年体重(kg)=6(kg)+月龄X0.25(kg)1〜2岁体重(kg)=9+(月龄T2)X0.25(kg) 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X2+7(或8)(kg)体重正常波动范围在±10%以内。
儿科学(Pediatrics)课程代码:26410222学分:1.5学时:27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25 实验学时:2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医学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免疫学适用专业:医学影像教材:《儿科学》、王卫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8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的主要学科之一,其研究对象是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
儿科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水平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不断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研究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以及康复治疗的方法。
儿科学的宗旨是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儿科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讲授、床边教学及毕业实习,使学生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使学生能初步处理儿科急危重症,掌握儿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初步具备科学研究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较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学科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采用理论教学、多媒体授课、讨论式教学、自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方法。
教研室应完善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如教师教案、习题、参考文献目录,并加强授课等网上资源的建设,鼓励学生自学,培养自学的能力,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还要注意临床新进展、研究现状等的讲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本大纲供医学专业《儿科学》教学使用,同时供其它专业教学参考。
教师授课应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围绕教学要求,按照概述、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等8项教学体例,完成课程内容。
教师要采用强调重点即临床表现,解决难点即鉴别诊断,解释疑点等方法理论联系实践,结合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任务,以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儿科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绪论
儿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专门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
本科目旨在培养学生对儿童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掌握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对儿童保健和健康管理的水平。
第二部分:儿科学基础知识
1. 儿童生理学
- 婴儿生长发育特点
-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
- 儿童心肺功能特点
2. 儿童病理生理学
- 儿童常见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儿童各系统疾病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第三部分: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
1. 儿童传染病
- 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 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 儿童呼吸系统疾病
- 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支气管扩张症、哮喘等慢性疾病的管理3. 儿童消化系统疾病
- 胃肠炎、肝炎等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脂肪肝、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的预防和处理第四部分:儿童保健与预防
1. 婴幼儿养育与喂养
- 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及方法
- 婴儿辅食添加的时间和食材选择
2. 接种与预防
- 婴幼儿疫苗接种计划
-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第五部分:课程实践教学
1. 临床实习
- 儿科学临床技能培训
- 儿科病房和门诊实践操作
2. 病例讨论
- 典型病例讨论与分析
- 临床问题解决方案探讨
结语
儿科学作为医学的重要分支,对培养医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
大纲的学习和实践,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儿科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对儿
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未来的医疗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愿每位
学生都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儿科医生,为孩子们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儿科学教学大纲引言:儿科学是医学领域中专注于婴幼儿和儿童的健康和疾病的学科。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健康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
因此,对儿科学的教学和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份儿科学教学大纲,旨在提供给教育者和学生一个学习和教授儿科学的框架。
一、课程目标:1. 理解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正常儿童发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识别并了解常见的儿童疾病和疾病预防措施。
4. 学习并掌握儿童体格检查、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5. 培养儿科学研究和继续教育的兴趣。
二、课程内容:1. 儿科学的基本知识a. 儿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 儿科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领域c. 儿科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2. 儿童健康与发育a. 儿童生长和发育的生理机制b. 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支持方法c. 常见的儿童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保健3. 儿童常见疾病与诊断a. 儿童传染性疾病(如感冒、麻疹等)b. 儿科学常见的慢性疾病(如哮喘、糖尿病等)c. 儿童过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4. 儿科学的临床实践a. 儿童体格检查的要点和步骤b. 儿科学常见仪器的使用和应用c. 儿科医疗服务的管理和组织5. 儿科学研究和继续教育a. 儿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设计b. 儿科学研究的伦理和法规要求c. 儿科医生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三、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讲座和研讨会的形式,向学生讲解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
2.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参与儿科临床实践,进行实际的病例观察和操作。
3. 病例讨论:组织学生进行病例讨论,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 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参与学习小组,进行学术交流和互助学习。
四、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表现进行评估。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践操作后撰写实验报告,评估他们的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解析能力。
3. 期末考试: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病例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核。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权威的儿科学教材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
儿科学教学大纲
一、前言
儿科学教学大纲是为了规范和指导儿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旨在提高医学生对儿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掌握,使其能够成为优秀的儿科医生。
本大纲将详细介绍儿科学教学的目标、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2. 技能目标
3. 情感目标
三、课程设置
1. 基础知识类课程
1.1 儿科学概论
1.2 儿科学基础知识
1.3 儿童生长与发育
1.4 儿童营养与食品卫生
1.5 儿童心理与行为发育
2. 专业技能类课程
2.1 儿科体格检查与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2.2 儿童急诊抢救技术
2.3 婴幼儿生命早期发展评估与干预 2.4 儿童免疫规划与疫苗接种
2.5 儿童重症护理技术
3. 临床实践类课程
3.1 儿科实习
3.2 儿科临床轮转
四、教学方法
1. 多媒体讲授
1.1 投影仪课件
1.2 视频播放
2. 病例讨论
2.1 讲师引导
2.2 学生参与
3. 病例演示
3.1 模拟患儿
3.2 学生操作
五、评价体系
1. 学习笔记
2. 课堂参与度
3. 实习评价
4. 考试成绩
六、结语
通过本儿科学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实施,我们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儿科学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的医学生,提高其对儿童疾病的认识与处理能力,为提高国家儿童医疗水平做出贡献。
祝愿所有学员在儿科学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并能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成为优秀的儿科医生。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儿童保健学》总论一、目的要求1. 熟悉儿童保健学的研究范围与任务2. 了解儿童保健评价指标3. 了解我国儿童保健状况与工作目标4. 掌握儿童年龄分期二、主要内容1.儿童保健学的研究范围与任务2.儿童保健评价指标3.我国儿童保健状况与工作目标4.儿童年龄分期三、教学重点儿童年龄分期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1学时2.体格发育评价一、目的要求1.掌握出生至青春期前的体格生长规律2.掌握青春期的体格生长规律3.熟悉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的发育,掌握其临床意义4.掌握体格生长的总规律5.掌握体格测量方法6.掌握儿童体格生长的评价方法及内容7.了解体格生长评价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的应用二、主要内容1.与体格生长相关的其它系统发育2.体格生长评价及其临床应用三、教学重点体格评价方法和内容四、教学难点体格评价内容骨龄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1学时3.生长发育一、目的要求1.掌握出生至青春期前的体格生长规律2.掌握青春期的体格生长规律3.了解儿童神经系统与发育行为相关的解剖生理特点4.熟悉儿童感知觉发育进程5.掌握婴幼儿行为发育的里程碑及异常判断6.了解0—6岁儿童认知发育的特点7.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及儿童教养方法8.了解青春期心理行为发展9.了解各种心理测试方法,熟悉 DDST 的临床应用二、主要内容1.生长发育的定义2.婴儿期生长发育3.幼儿期生长发育4.学龄前期、学龄期及青春期生长发育5.与体格生长相关的其它系统发育6.体格生长评价及其临床应用7.婴幼儿行为发育筛查8.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三、教学重点感知行为发育里程碑婴幼儿体格生长与神经心理发育的临床意义四、教学难点心理发育特点心理测试方法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1学时4.营养及喂养一、目的要求1.掌握婴幼儿期能量需要量 , 主要营养素供给量及宏量营养素的供能比2.熟悉儿童消化系统特点与临床关系3.掌握母乳及母乳喂养的优点4.掌握6月龄内婴儿配方奶量的估计5.了解特殊配方奶的选择原则6.掌握婴儿食物转换的原则7.掌握幼儿及年长儿的进食特点8.熟悉幼儿及年长儿的膳食安排9.了解婴幼儿喂养常见的临床问题10.熟悉营养评价方法11.了解膳食调查的方法二、主要内容1.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定义2.营养素的分类: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其它3.儿童消化系统特点与临床关系4.婴儿期喂养方式: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配方奶喂养5.婴儿期其它食物的引入6.幼儿期喂养7.年长儿喂养8.营养评价原则及膳食调查方法三、教学重点主要营养素的参考摄入量/适宜摄入量母乳及母乳喂养的优点婴儿食物转化的原则四、教学难点营养素的参考摄入量定义消化酶的成熟与三大营养素的消化、吸收营养评价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4学时示教(录像操作门诊)5.生长发育偏离一、目的要求1. 掌握生长发育偏离的含义2. 熟悉生长发育偏离的常见原因及诊断思路3. 了解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问题,熟悉学习困难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表现,掌握精神发育迟滞的诊断标准及分度二、主要内容1.生长发育偏离的含义2.生长发育偏离的常见原因及诊断思路3.常见心理行为问题4.学习困难的临床表现5.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表现6.精神发育迟滞的诊断标准及分度三、教学重点生长发育偏离的含义,诊断标准及分度四、教学难点生长发育偏离诊断思路五、教学方法6.VitD的营养一、目的要求1.掌握VitD缺乏性佝偻病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措施2.熟悉 VitD、VitA 的生理、调节、代谢与功能3.掌握 VitD 缺乏的病因、发病机理与病理改变4.掌握 VitD 缺乏性佝偻病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的“金标准”5.熟悉 VitD 缺乏性佝倭病的鉴别诊断6.掌握 VitD 缺乏性手足搐搦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防治方法二、主要内容1.群体营养不良流行率的调查方法2.营养不良的体格诊断指标,分型分度与处理原则3.儿童超重/肥胖的诊断与处理三、教学重点VitD 缺乏性佝偻病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措施四、教学难点VitD 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病机制及鉴别诊断五、教学方法示教:门诊和病历讨论。
儿科学Pediatrics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143L06C 学分:4 周学时:4 总学时:51 开课学期:开课学院:医学院{适用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类别:专业方向模块先修课程:基础医学课程、诊断学、外科学总论网络课程地址:课程负责人:所属基层学术组织:'二、课程简介儿科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小儿发育、保健及疾病防治的临床医学学科。
本课程主要按课堂讲授方式上课。
教学的宗旨和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儿童生长发育规律,预防保健措施和掌握各类儿科常见和急、危重症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儿科疾病诊治的临床思维方法,临床技能和儿科新知识和新技术;实现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
其实践环节能增强学生对儿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初步了解,为日后学习和从事临床各科的医疗实践奠定基础。
通过学生深入病房,亲自接触病人,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了解各种化验情况和诊断与治疗等,使学生对儿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检查和诊治原则等各个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了解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知识和相应的诊治原则。
三、教学目标儿科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的临床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启发式讲授及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使学生具备对儿科各系统常见和多发疾病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拥有改善小儿体质、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儿童健康的医学专业技术基本能力;使学生独立学习、观察识别、思维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1)掌握儿科生长发育、儿童营养及喂养的基本知识;(2)掌握儿科各系统常见和多发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要求注意学科的系统性,在深度和广度上反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并符合我国儿科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四、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学时)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小儿年龄的分期及各期特点(二)熟悉:儿科学的特点。
(三)了解: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儿童疾病综合管理(IMCI)的战略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二)一般介绍:儿科学的特点、范围和任务及儿童疾病综合管理(IMCI)的战略。
第二章生长发育(学时)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
&(二)熟悉: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熟悉小儿神经心理发育,熟悉小儿体格生长障碍及心理行为异常。
(三) 了解: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小儿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体重的增长:包括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体重增长规律等。
'身材的增长:包括身高、坐高等。
体围的增长:包括头围、胸围、上臂围等。
骨骼:包括头颅骨、脊柱、长骨(骨龄)。
牙齿:萌牙时间、顺序(二) 一般讲解:小儿几个重要阶段的运动发育及语言发育及神经系统反射等|(三) 一般介绍:儿童常见的几个儿童行为问题;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一般介绍体格生长评价。
第三章儿童保健(自学)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各年龄期保健原则,掌握儿童的预防接种。
}(二)了解: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二、自学内容:1. 儿童各年龄期的保健原则(包括围产期、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散居儿童和集体儿童的保健重点,重点讲解有关小儿预防接种的各项内容与实施程序。
2. 小儿保健的具体措施。
^第五章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第一、二、三、四节小儿营养和喂养(1学时)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婴儿喂养、添加辅食的原则。
(二)熟悉:小儿物质代谢特点及营养需要量,以及小儿消化功能的发育特点。
!(三)了解:小儿营养状况评价。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 1.母乳喂养的优点、方法及断奶时间、注意事项、提倡母乳喂养。
2.人工喂养奶方的配置和奶量的计算3.辅食添加的原则、种类和时间,(二)一般介绍:1.小儿对能量、水和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以及小儿消化功能的发育特点。
2.混合喂养、人工喂养中牛乳、羊乳、代乳品的适应征、优缺点和成份3.幼儿膳食的配制原则、种类和方法4.小儿营养状况评价。
@第五节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1学时)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和常见并发症、以及营养不良的诊断和治疗。
(二)熟悉:营养不良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三)了解:营养不良的实验室检查和预防。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1.营养不良病理生理变化,以及其临床特点和常见的并发症。
2.营养不良的诊断即分型和分度3.营养不良的三阶段治疗(二)一般介绍:营养不良的病因,实验室检查,并结合病因讲述预防措施。
(第五节维生素营养障碍(2学时)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
(二)熟悉:维生素D缺乏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三)了解:维生素D缺乏症的鉴别诊断。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包括神经精神症状、骨骼畸变体征、实验室和X线改变。
2.佝偻病的分期诊断标准和防治。
3.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二)一般介绍:1.维生素D的代谢及其生理作用2.佝偻病的鉴别诊断3.手足搐搦症的病因,发病机理和鉴别诊断。
第七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第一、二节新生儿总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学时)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新生儿分类及各种新生儿的定义。
新生儿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二)熟悉: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熟悉正常新生儿的特点和护理。
新生儿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辅助检查、治疗及预防。
(三)了解:正常足月儿与早产儿的护理。
新生儿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新生儿分类及足月儿、早产儿、过期产儿、极早早产儿、晚期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正常体重儿、巨大儿、小于胎龄儿、适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早期新生儿、晚期新生儿、高危儿的定义。
新生儿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二)一般介绍:足月儿和早产儿在外观、呼吸、循环、消化、血液、泌尿、神经、能量和体液代谢、免疫以及体温调节方面的特,一般介绍新生儿、早产儿的护理要求,一般介绍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新生儿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要点,氧疗、PS替代疗法等。
一般介绍预防措施。
一般介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四节新生儿窒息(1学时)—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后遗症,掌握新生儿窒息的治疗。
(二)熟悉:新生儿窒息的病因、病理生理及预防。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新生儿Apgar评分及复苏后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及后遗症。
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介绍呼吸管理和监护。
[(二)一般介绍:新生儿窒息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本病的预防。
第五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学时)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二)熟悉:本病的原因、发病机制与预防。
(三)了解:本病的预后。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亚低温治疗的应用。
(二)一般介绍:本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般介绍本病的预防与预后。
~第十一节新生儿感染性疾病(2学时)一、新生儿败血症一、目的要求(一)掌握: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二)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感染途径及发病机制。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强调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要结合产前、产时和产后的感染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加以判断。
治疗采用综合措施:包括正确选用抗生素和支持疗法。
(二)一般介绍: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包括感染途径和常见病因;新生儿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的特点与发病关系。
二、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一、目的要求(一)掌握:宫内感染性肺炎、分娩过程中感染性肺炎、出生后感染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二)了解:宫内感染性肺炎、分娩过程中感染性肺炎、出生后感染性肺炎的病因。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要点。
)(二)一般介绍:本病的病因。
三、新生儿宫内TORCH感染一、目的要求(一)掌握: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
(二)熟悉:新生儿宫内病毒感染(TORCH)的病因及常见临床表现。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巨细胞病毒感染导致病理性黄疸、巨细胞感染性间质性肺炎、肝功能损害等多系统先天性损害等临床表现及诊断,更昔洛韦的抗病毒的治疗。
(二)一般介绍:介绍TORCH的病原学种类包括:T(Toxopasma)是弓形虫,R是风疹病毒,C是巨细胞,H即是单纯疱疹I/II型。
O是other的简写,指其他病原体,包括新生儿梅毒等。
TORCH的常见临床表现第九节新生儿黄疸(2学时)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黄疸分类: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掌握新生儿溶血病临床表现与并发症。
(二)熟悉:新生儿溶血病(黄疸)的治疗。
(三)了解: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了解病理性黄疸的病因、鉴别诊断与黄疸实验室检查。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黄疸的分类,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重点讲解新生儿溶血病临床表现与并发症。
·(二)一般介绍:黄疸治疗。
一般介绍病理性黄疸的原因、鉴别诊断、黄疸实验室检查。
一般介绍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第八章遗传性疾病第二节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学时)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21-三体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21-三体综合征的细胞遗传学检查特点。
(三)了解:21-三体综合征的遗传咨询。
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21-三体综合征的细胞遗传学检查特点。
'(二)重点讲解:21-三体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三)一般介绍:21-三体综合征的遗传咨询。
第三节苯丙酮尿症(学时)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苯丙酮尿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二)熟悉:苯丙酮尿症的发病机理。
(三)了解:苯丙酮尿症的筛查及治疗。
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苯丙酮尿症的发病机理。
|(二)重点讲解:苯丙酮尿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三)一般介绍:苯丙酮尿症的筛查。
第九章免疫性疾病第二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自学)-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小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法。
(二)熟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及治疗原则。
二、自学内容:1.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过筛试验及确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