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五首 正宫醉太平 刺世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25
第6课元曲五首本课话题——欲望一、从课本中积累“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
”世人皆嫌命运困窘多舛,个个见钱眼开贪图钱财势力。
人皆渴望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
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最终必将走向人欲横流腐败贪婪的渊薮。
“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
”这两句深刻道出了社会大染缸的性质。
即使再纯洁的人,只要一踏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就立即被沾染熏黑。
如果没有抵抗诱惑、断绝欲望的品性,那么就只能与世俗同流合污,变得无比庸俗了。
二、从历史中积累1823年,大诗人拜伦已经开始失去欲望了,他的生活变得无聊,死一般的无聊。
于是,他准备把自己的躯体献给战争。
那年夏天,他跟着军队朝希腊进发,行军途中,他写信给诗人歌德,告诉他自己的苦恼。
那年,拜伦35岁,风华正茂。
而歌德已75岁高龄了。
一个年轻的生命没有生活目标,没有情人,不想结婚,更不敢谈恋爱,将生活寄托于一场战争。
而另一个垂垂老矣的生命却正准备向一个年轻的女人求婚,他的情欲像一个年轻小伙一样旺盛。
歌德是在拜伦的鼓励下向那个只有19岁的姑娘求婚的,他对这场有着巨大的年龄差距的爱情充满了万丈激情。
一年后,拜伦在没有结果的战争中病死。
而高龄的歌德还在享受着生活的甜蜜,他的诗作一篇比一篇华丽而又激情万丈。
欲望有时候是生命火焰的指示灯。
欲望灭了,一切也就完了。
三、从名言中积累1.嗜欲者,逐祸之马也。
——刘向2.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3.追求功名几乎是崇尚优秀的代名词。
——(英国)赫兹里特4.有欲望而无行动的人只能产生瘟疫。
——(英国)布莱克5.欲望是人遭受磨难的根源。
诚然,欲望可以使人得到欢乐和幸福;但这欢乐、幸福的背后却是苦难,乐极是要生悲的;一切欲望实现之后,却也免不了灾难。
——(埃及)尤素福·西巴伊一、作者简介元散曲“清丽派”代表作家——张可久张可久(约1270-1348后),字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璧”,与张养浩合称“二张”。
高一语文必修Ⅲ宋词元曲课内阅读训练一、下面一首宋词,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土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1)此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二、下面一首词,答复后面问题。
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假设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2、上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3、这首以牛郎织女为题材的词作,主旨是什么?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单独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这首词选用了哪些景物来渲染作者的万般愁苦?〔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怎么看出来的?此时提到“雁过〞,有什么含义?〔3〕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4〕本词的愁,具有什么广阔的社会内容?四、阅读下面文字,答复以下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的“穿〞“拍〞“卷〞表达作用是什么?〔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上片最后两句在词中的作用。
第6课元曲五首学习重点 1.熟读这五首曲,体会它们不同的风格。
2.理解口语化的比喻、曲中对比、曲中用典等写作技巧,了解具有时代特点的社会生活,培养富有个性的审美情趣。
一、元曲名句1.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樽前有限杯。
——张可久《正宫·醉太平刺世》2.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
——白朴《中吕·阳春曲知己》3.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周德清《中吕·塞鸿秋》4.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王实甫《西厢记》二、文本名句1.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白朴《越调·天净沙秋》2.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
——关汉卿《双调·大德歌春》3.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关汉卿《双调·大德歌春》4.争名利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
——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5.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
——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6.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渔樵.( ) ②巢鸠.( )③蛩.吟( ) ④密匝.匝( )⑤攘.攘( ) ⑥命窘.( )⑦馄饨..( ) (2)多音字①囤⎩⎪⎨⎪⎧ 囤积居奇 粮囤 ②斗⎩⎪⎨⎪⎧ 斗篷 斗争2.辨形组词(1)⎩⎪⎨⎪⎧ 蛩 跫 (2)⎩⎪⎨⎪⎧ 熏 薰醺3.选词填空(1)抱怨·报怨①一位消费者________说,这些包装好的食品购买时不可能打开看个究竟,可买回家后发现“上当”的滋味实在不好受。
②中国政府不念旧恶,以德________,妥善地解决了一系列战争遗留问题。
(2)分辨·分辩①我们刚一进去,保安就立刻上前罚款,且不容________,让人感觉好像是他们故意设下的“陷阱”。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III第7课《元曲五首》知识精讲【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元曲五首《醉太平》《天净沙》《大德歌》《十二月过尧民歌》《夜行船》二. 学习目标:1、了解元散曲的相关知识。
2、了解五首元散曲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3、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 知识归纳总结:1、元曲的兴盛: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为什么元代散曲会兴盛起来呢?散曲最初主要是在市民中间流传,它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学样式。
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
散曲能继承五代、两宋的词运,在元代韵文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有其原因的:(1)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
(这一条是重点)自中唐以后,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中逐渐成为“别是一家”的诗体,两宋时得到很高的发展,但到了南宋后期,由于词家远离现实生活,片面追求文词的工丽和音律的妍美,便日趋衰落。
而民间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了宋、金对立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兴起的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当时流传在北方的散曲。
(2)外乐番曲的传入。
(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金、元时期,战乱频仍,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歌曲和新乐器也随之传入。
由于旧词不能合奏新曲,再有乐器不同,音调节拍各异,旧调又不能合演,于是乃有制作新声新词的必要。
散曲的产生,正是迎合民间歌咏的需要,才应运而生。
如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记“者剌古”“唐古歹”正是北方少数民族乐曲。
(3)元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
元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散曲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演出的勾栏瓦肆,娱乐场所日益兴旺,使唱曲演戏的歌伎、艺人,得以赖表演技艺为生,于是散曲得以大盛。
(4)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统治阶级的提倡。
元人南下以后,对“四书五经”不重视,对文人不重视,而那些优伶歌伎,歌舞戏曲,是为他们所欢迎的,并且加以提倡和鼓励,作为王侯贵族的御用品了。
《正宫·醉太平·怀古》赏析
《正宫·醉太平·怀古》赏析
【原文】
正宫·醉太平·怀古(翩翩野舟)
张可久
翩翩野舟,泛泛沙鸥。
登临不尽古今愁,白云去留。
凤凰台上青山旧,秋千墙里垂杨瘦,琵琶亭畔野花秋。
长江自流。
【注释】
凤凰台上青山旧:李白在天宝年间漫游金陵时,曾写下了“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诗句。
作者借李白诗抒发同样的感情。
秋千墙里垂杨瘦:苏东坡在元丰年间,在被贬途中写过“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蝶恋花】)的词句。
作者借苏东坡词句抒发同样的感情。
琵琶亭畔野花秋:白居易在元和年间谪贬九江,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写下了“同是天下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琵琶行》,后人便在浔阳江口筑了琵琶亭来纪念她。
作者化用了白居易的典故。
【赏析】
此曲开头的“野舟”、“沙鸥”,既是眼前的景物,又是自己的化身。
中间一组“鼎足式”的对偶句,概括了三位伟大诗人李白、苏轼和白居易在政治上失意时留下的诗句,借以抒发自己同样的`感情。
最后以“长江自流”的俊语,高度概括了全曲的曲意。
既抒发了年华易逝的感慨,又把思想境界予以升华,给人以极大的美感享受。
【题解】
这支小曲,作者缅怀古人,发出了繁华易歇、功名未遂的感叹,既有自负不凡的感情,又有积极用世的态度。
正宫·醉太平·怀古(翩翩野舟)。
《正宫·醉太平·警世》赏析
《正宫·醉太平·警世》赏析
【原文】
正宫·醉太平·警世(结诗仙酒豪)
汪元亨
结诗仙酒豪,伴柳怪花妖。
白云边盖座草团瓢。
是平生事了,曾闭门不受征贤诏。
白休官懒上长安道,但探梅常过灞陵桥。
老先生俊倒!
【注释】
“自休官懒上长安道”句:自辞官后再也懒得踏上通往京城的道路。
这里的`意思是不再过问政事。
【赏析】
这首是写作者愿做诗仙,不受征诏,即隐居辞官的思想高旷自然的风格显露无疑。
一句“老先生俊倒!”,把作者归隐后的怡然自得情趣形象而又生动地表现出来,实为点睛之笔。
【题解】
此曲表现作者归隐后的乐趣,暗里透露出对黑暗政治的不满。
正宫·醉太平·警世(结诗仙酒豪)。
第六课元曲五首教学课时建议:两课时第一课时《正宫·醉太平刺世》《越调·天净沙秋》《双调·大德歌春》学习目标:1、准确背诵元曲,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2、初步掌握鉴赏元曲的能力,重点是把握曲作的艺术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
预习案1、依据预习案有感情的通读元曲;从整体上理解曲作的思想感情,把握文中重要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2、完成预习自测题:所有题目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
3、将预习自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教材助读元曲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
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曲又称词余、乐府。
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
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
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
《元曲选外编》1.双赴梦(关汉卿,关张双赴西蜀梦,1页)。
第一折:仙吕——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醉中天、金盏儿、醉中天、金盏儿、尾。
(韵:齐微)。
第二折:南吕——一枝花、梁州、隔尾、牧羊关、贺新郎、牧羊关、收尾。
(韵:江阳)。
第三折:中吕——粉蝶儿、醉春风、红绣鞋、迎仙客、石榴花、斗鹌鹑、小上楼、幺、哨遍、耍孩儿、三、二、收尾。
(韵:歌戈)。
第四折:正宫——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叨叨令、倘秀才、呆古朵、倘秀才、滚绣球、三煞、二、尾。
(韵:尤侯)。
2.拜月亭(关汉卿,闺怨佳人拜月亭,7页)。
楔子:仙吕——赏花时、幺篇。
(韵:家麻)。
第一折:仙吕——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醉扶归、后庭花、金盏儿、醉扶归、金盏儿、赚尾。
(韵:齐微)。
第二折:南吕——一枝花、梁州、牧羊关、贺新郎、牧羊关、斗虾蟆、哭皇天、乌夜啼、三煞、二煞、收尾。
(韵:江阳)。
第三折:正宫——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呆古朵、倘秀才、滚绣球、伴读书、笑和尚、倘秀才、叨叨令、倘秀才、呆古朵、三煞、二、尾。
(韵:车遮)。
第四折:双调——新水令、驻马听、庆东原、镇江回、步步娇、雁儿落、水仙子、胡十八、挂玉钩、乔牌儿、夜行船、幺、殿前欢、沽美酒、阿忽令。
(韵:先天)。
3.裴度还带(关汉卿,山神庙裴度还带,18页)。
第一折:仙吕——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哪吒令、鹊踏枝、寄生草、后庭花、青歌儿、尾声。
(韵:皆来)。
第二折:南吕——一枝花、梁州、隔尾、牧羊关、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贺新郎、哭皇天、乌夜啼、煞、尾声。
(韵:齐微)。
第三折:正宫——端正好、滚绣球、醉太平、倘秀才、呆骨朵、倘秀才、脱布衫、小梁州、幺篇、叨叨令、塞鸿秋、倘秀才、滚绣球、煞、尾声。
(韵:萧豪)。
楔子:仙吕——赏花时。
(韵:江阳)。
第四折:双调——新水令、庆东原、川拨棹、殿前欢、乔牌儿、水仙子、雁儿落、得胜令。
(韵:真文)。
4.哭存孝(关汉卿,邓夫人苦痛哭存孝,42页)。
《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原文及赏析《醉太平·讥贪小利者》这首小令运用了极度夸张的手法和一系列的巧妙比喻,淋漓尽致地嘲讽了世上那些贪婪成性的猥琐人物。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佚名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
亏老先生下手!《醉太平·讥贪小利者》译文从燕子口中夺泥,从针头上削铁屑,从贴着金子的菩萨脸上细细刮金:在没有中找有。
从鹌鹑的喉囊里找豌豆,从鹭鸶的腿上劈些精肉,从蚊子的肚子里刳脂油。
真亏得你老先生能下得去手。
《醉太平·讥贪小利者》注释正宫:宫调名。
正宫是元曲常用的宫调,十二宫调之一。
醉太平:曲牌名。
小令兼用。
又名“凌波曲”,入“正宫”,亦入“仙吕”“中吕”。
首二句须对仗,五、六、七句鼎足对。
夺泥燕口:从燕子口里夺泥。
削铁针头:从针头上削铁。
刮金佛面:从佛像面上刮金。
鹌(ān)鹑(chún):鸟名,头尾短,状如小鸡。
也叫“鹑”。
嗉(sù):鸟类食囊。
鹭(lù)鸶(sī):水鸟名,腿长而细瘦,栖沼泽中,捕食鱼类。
又称白鹭。
劈:用刀刮。
精肉:瘦肉。
刳(kū):剖、挖、刮。
老先生:本称极尊者,这里用来讽刺官僚、地主。
《醉太平·讥贪小利者》赏析这首小令运用了极度夸张的手法和一系列的巧妙比喻,淋漓尽致地嘲讽了世上那些贪婪成性的猥琐人物。
起首三句,在三个分述和一个总括中,无一字言“贪”,而贪者形象自然跃然纸上。
“夺泥燕口”:春天燕子筑巢的时候,是靠着小小的嘴一口一口地衔来泥巴、树枝、羽毛等,一点一点地堆垛起来。
一口泥,大约只有人的小指头蛋大小。
一只巢,也不知道需要燕子风里雨里飞多少个来回才能筑好。
可是这个人却丝毫不怜恤这小小生灵生存的艰辛,不嫌弃它们口里那一点点泥的微不足道,硬是从它们口里夺下一口口泥来!“削铁针头”:其实别说针尖,就是一棵针掉在地上,人们也得摸索半天才能找到。
元曲五首【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元曲五首《醉太平》《天净沙》《大德歌》《十二月过尧民歌》《夜行船》二. 学习目标:1、了解元散曲的相关知识。
2、了解五首元散曲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3、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 知识归纳总结:1、元曲的兴盛: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为什么元代散曲会兴盛起来呢?散曲最初主要是在市民中间流传,它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学样式。
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
散曲能继承五代、两宋的词运,在元代韵文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有其原因的:(1)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
(这一条是重点)自中唐以后,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中逐渐成为“别是一家”的诗体,两宋时得到很高的发展,但到了南宋后期,由于词家远离现实生活,片面追求文词的工丽和音律的妍美,便日趋衰落。
而民间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了宋、金对立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兴起的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当时流传在北方的散曲。
(2)外乐番曲的传入。
(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金、元时期,战乱频仍,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歌曲和新乐器也随之传入。
由于旧词不能合奏新曲,再有乐器不同,音调节拍各异,旧调又不能合演,于是乃有制作新声新词的必要。
散曲的产生,正是迎合民间歌咏的需要,才应运而生。
如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记“者剌古”“唐古歹”正是北方少数民族乐曲。
(3)元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
元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散曲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演出的勾栏瓦肆,娱乐场所日益兴旺,使唱曲演戏的歌伎、艺人,得以赖表演技艺为生,于是散曲得以大盛。
(4)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统治阶级的提倡。
元人南下以后,对“四书五经”不重视,对文人不重视,而那些优伶歌伎,歌舞戏曲,是为他们所欢迎的,并且加以提倡和鼓励,作为王侯贵族的御用品了。
这些地方,也给予散曲发展以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