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道路要两条腿走──兼评《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
- 格式:pdf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5
·1DB 备案号:正在报建设部备案之中DB33/T1165-2019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Standard for assessment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2019-03-19发布2019-08-01实施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前言为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规范装配式建筑评价,受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托,浙建省标准设计站会同有关单位开展了本标准编制工作。
标准编制组通过广泛调研,认真总结装配式建筑的实践经验,遵循国家现行标准,结合浙江省的实际情况,在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共分为5章。
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装配率计算和评价等级划分等。
本标准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主编单位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执行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或有关资料寄送浙江省标准设计站(杭州市下城区安吉路20号,邮编:310006),以便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主编单位:浙江省标准设计站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宝业住宅产业化有限公司参编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建筑装饰行业协会浙江绿筑集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鸿翔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钢结构行业协会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普利凯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中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绿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浙江宝业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象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浙江大东吴集团建设有限公司杭州三丰装配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兆弟集团有限公司浙江耀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华临绿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长松建设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赵宇宏李志飚陈力张金星李一凡王荣标肖志斌章雪峰曾宪纯贾华琴徐国军邬涛蒋金生王文广马小平朱鸿寅金健陈勇敢陈静姚金满刘玉涛陈丽锋郭丽周海泉管乃彦吴映栋褚航叶向荣胡凌华钱卫军魏强金伟彦周兆弟郭义弘崔暘楼红阳江雷马健杨新杨文领李蓉樱主要审查人:钱晓倩施祖元李宏伟叶基福胡晓晖王建民胡正华目次1 总则 (x)2 术语 (x)3 基本规定 (x)4 装配率计算 (x)5 评价等级划分 (x)本标准用词说明 (xx)附:条文说明 (xx)1 总则1.0.1为统一装配率计算,规范装配式建筑评价,促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提高装配式建筑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制定本标准。
1DB 备案号:正在报建设部备案之中DB33/T1165-2019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Standard for assessment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2019-03-19发布2019-08-01 实施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前言为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规范装配式建筑评价,受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托,浙建省标准设计站会同有关单位开展了本标准编制工作。
标准编制组通过广泛调研,认真总结装配式建筑的实践经验,遵循国家现行标准,结合浙江省的实际情况,在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共分为 5 章。
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装配率计算和评价等级划分等。
本标准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主编单位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执行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或有关资料寄送浙江省标准设计站(杭州市下城区安吉路20 号,邮编:310006),以便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主编单位:浙江省标准设计站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宝业住宅产业化有限公司参编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建筑装饰行业协会浙江绿筑集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鸿翔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钢结构行业协会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普利凯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中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绿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浙江宝业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象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浙江大东吴集团建设有限公司杭州三丰装配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兆弟集团有限公司浙江耀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华临绿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长松建设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赵宇宏李志飚陈力张金星李一凡王荣标肖志斌章雪峰曾宪纯贾华琴徐国军邬涛蒋金生王文广马小平朱鸿寅金健陈勇敢陈静姚金满刘玉涛陈丽锋郭丽周海泉管乃彦吴映栋褚航叶向荣胡凌华钱卫军魏强金伟彦周兆弟郭义弘崔暘楼红阳江雷马健杨新杨文领李蓉樱主要审查人:钱晓倩施祖元李宏伟叶基福胡晓晖王建民胡正华目次1 总则 (x)2 术语 (x)3 基本规定 (x)4 装配率计算 (x)5 评价等级划分 (x)本标准用词说明 (xx)附:条文说明 (xx)1 总则1.0.1 为统一装配率计算,规范装配式建筑评价,促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提高装配式建筑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制定本标准。
《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解读(附标准原⽂)来源:住建部⼟⽊吧洪飞宇《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将装配式建筑作为最终产品,根据系统性的指标体系进⾏综合打分,把装配率作为考量标准,可以较简捷地判断⼀栋建筑是否是装配式建筑。
本标准设置五章⼆⼗⼋个条⽂,其中总则4条,术语5条,基本规定4条,装配率计算13条,评级等级划分2条。
⼀、《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特点本标准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四五⼗”1、⼀个概念:装配率,采⽤⼀个指标综合反应建筑的装配化程度,以装配率对装配式建筑的装配化程度进⾏评价,使评价⼯作更加简洁明确和易于操作。
2、两种评价:认定评价与等级评价⽅式,对装配式建筑设置了相对合理可⾏的“准⼊门槛”,达到最低要求时,才能认定为装配式建筑,再根据分值进⾏等级评价。
预评价与项⽬评价⽅式,在设计阶段可以进⾏预评价,但不是强制要求,在竣⼯验收后,可依据验收资料进⾏项⽬评价。
3、三类指标:计算装配率主要有主体结构、围护墙和内隔墙、装修和设备管线等装配⽐例。
本标准拓展了装配率计算指标的范围。
例如,评价指标既包含承重结构构件和⾮承重构件,⼜包含装修与设备管线。
再例如,衡量竖向或⽔平构件的预制⽔平时,将⽤于连接作⽤的后浇部分混凝⼟⼀并计⼊预制构件体积范畴。
4、四⼤基础:装配式建筑的基本标准以控制性指标明确了最低准⼊门槛,以竖向构件、⽔平构件、围护墙和分隔墙、全装修等指标,分析建筑单体的装配化程度,发挥《标准》的正向引导作⽤。
1)装配率:综合评价⼤于等于50%2)主体结构:最低得分⼤于等于20分3)围护墙和内隔墙:最低得分⼤于等于10分4)全装修:全⾯实施百分之百5、五类结构:本标准包含混凝⼟、钢、⽊、组合、混合结构的装配式建筑评价。
6、⼗分差值:在装配式建筑的两种评价⽅式间存在⼗分差值,在项⽬成为装配式建筑与具有评价等级存有⼀定空间,为地⽅政府制定奖励政策提供弹性范围。
⼆、适⽤范围1.0.2 本标准适⽤于评价民⽤建筑的装配化程度民⽤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业建筑符合本标准的规定时,可参照执⾏。
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
工业化建筑是当今世界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它能够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实现建筑快速开发和高效率运营。
为此,有必要对工业化建筑的评估标准进行系统的制定,以保证建筑的新颖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为取得更好的使用效果而努力。
一、建筑设计新颖性
工业化建筑的设计新颖性是建筑的重要特征,决定了建筑的外观和空间效果。
为了保证工业化建筑的设计新颖性,建筑设计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利用现有技术和资源,可能制定新颖的设计理念,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形态,既能体现建筑的历史文化,又能符合未来的建筑发展趋势。
二、建筑安全性
工业化建筑的安全性是每一个关注建筑发展的人所关注的话题。
为此,建筑设计师必须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安全因素,以确保建筑结构,材料和设备的质量,考虑不同气候、地质、土壤和其他环境因素对建筑安全性的影响,做出安全性预评估,并制定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以确保建筑安全可靠。
三、建筑可持续性
随着人类对建筑可持续性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保证建筑可持续性也是建筑评估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证建筑可持续性,除了要采用环保建材和绿色设计技术外,还要综合考虑人口密度、生态环境、能源状况、资源利用效率等因素,对工业化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维护
进行科学和系统的评价,以确保环境、节能和健康。
总之,工业化建筑的评价标准是一个复杂而有效的系统,其中不仅包括建筑设计新颖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还包括使用成本、运行效率、使用寿命等方面,应当从技术、管理及经济等多角度全面考虑,不断完善和提高工业化建筑评估标准。
只有通过分析和评价,工业化建筑才能在未来不断发展壮大,取得最理想的使用效果。
建筑工业化发展以及评价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建筑工业化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工业化方法和技术,将建筑装配化、标准化和模块化生产,实现建筑施工全过程的工厂化操作。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的发展,建筑工业化成为了建筑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建筑工业化不仅可以提高建筑质量、降低施工成本,还可以缩短工期、减少资源浪费,对于推动建筑业现代化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迈向现代化、智能化、高效化的必然趋势。
在工业化生产的模式下,建筑材料在工厂中预先加工、装配完成,随后进行现场组装,从而实现施工的高效快速。
与传统施工相比,建筑工业化不仅能够提高施工效率,而且能够保证建筑质量,减少施工噪音和环境污染。
建筑工业化在施工期间对人员技能要求低,不受天气影响,可以大大缩短工程周期。
1. 施工速度:建筑工业化的最大优势就是施工速度快。
评价一个建筑工业化项目的成果,首先要看其施工周期是否缩短,施工速度是否有所提升。
2. 施工成本:建筑工业化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降低施工成本,因此评价标准中必然要考虑到施工成本的变化。
要比较传统施工和工业化施工的成本差异,以评估其经济效益。
3. 质量标准:建筑工业化产品的质量标准也是重要的评价指标。
应比较施工完成后的建筑质量,查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以确保用户的安全和舒适。
4. 环保指标:建筑工业化在施工过程中减少了噪音、粉尘和废弃物的产生,对环境友好。
评价标准中环保指标也是不可忽视的。
5. 制造工艺:建筑工业化产品的制造工艺是评价其质量和性能的重要指标。
要关注制造工艺是否合理、成熟、可靠、经济,以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 可维护性:建筑工业化产品的可维护性也是评价标准之一。
产品应易于维护和保养,方便后期的运营管理,降低维护成本。
7. 安全标准:建筑工业化在施工过程中对工人的安全要求也是很高的。
评价标准中也应考虑施工人员的安全和劳动保护问题。
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工业化建筑是指利用现代化的工业化生产方式,通过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和施工工艺,快速、高效地完成建筑工程的一种建筑模式。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工业化建筑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的一个重要趋势,其具有节约资源、环保节能、施工周期短等诸多优势。
然而,工业化建筑的质量评价标准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首先,工业化建筑的评价标准应当包括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两个方面。
在设计方面,评价标准应当考虑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建筑的功能布局是否合理、符合使用要求,建筑的外观造型是否美观、符合环境和风貌要求等。
在施工方面,评价标准应当考虑建筑的施工工艺是否科学、合理,施工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周期是否短、效率高等方面。
其次,工业化建筑的评价标准还应当包括建筑的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
在建筑质量方面,评价标准应当考虑建筑的结构强度、稳定性、耐久性等是否符合要求,建筑的材料选用是否合格、环保等。
在建筑安全方面,评价标准应当考虑建筑的抗震、防火、防盗等安全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在建筑环保方面,评价标准应当考虑建筑的节能、环保材料使用、建筑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是否符合环保要求。
最后,工业化建筑的评价标准还应当考虑建筑的使用性能、经济性、社会效益等方面。
在建筑使用性能方面,评价标准应当考虑建筑的使用功能是否符合实际需求,使用寿命是否长久、维护管理是否方便等方面。
在建筑经济性方面,评价标准应当考虑建筑的投资成本、运营成本、综合成本等是否合理、节约。
在建筑社会效益方面,评价标准应当考虑建筑的社会形象、文化内涵、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综上所述,工业化建筑的评价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体系,需要考虑建筑的设计、施工、质量、安全、环保、使用性能、经济性、社会效益等多个方面。
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体系,才能有效地推动工业化建筑的发展,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建美中原”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装配式深化设计赛项理论题库单项选择题(一共 119 题)1.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中,“工作目标力争 10 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
[单选题] *A.20%B.30%(正确答案)C.40%D.50%答案:B【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的工作目标中提出要推动形成一批设计、施工、部品部件规模化生产企业,具有现代装配建造水平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化技能队伍。
[单选题] *A.设计总承包企业B.工程总承包企业(正确答案)C.施工总承包企业D.设计-施工总承包企业答案:B【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的重点任务中提出,统筹建筑结构;机电设备、部品部件、装配施工、装饰装修,推行装配式建筑()。
[单选题] *A.深化设计B.正向设计C.协同设计D.一体化集成设计(正确答案)答案:D【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指导意见》的重点,任务中提出,引导建筑行业()合理布局,提高产业聚集度,培育一批技术先进、专业配套、管理规范的骨干企业和生产基地。
[单选题] *A.设计企业B.部品部件生产企业(正确答案)C.工程总承包企业D.绿色建材企业答案:B【国务防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的保障措施中第十三节提出,建立健全装配式建筑相关()。
[单选题] *A.法律法规体系(正确答案)B.管理体系C.知识体系D.技术体系答案:A【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6.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措施中第十三节提出,政府投资工程要带头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质量评估与标准化要求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们对住房品质要求的提高,装配式建筑逐渐受到关注和推广。
然而,由于其独特的施工方式和工艺流程,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一些与传统施工不同的问题和挑战。
因此,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进行质量评估与标准化是保证其建筑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一、质量评估1.构件制造质量评估装配式建筑是通过模块化构件制造完成的。
因此,对于构件制造过程中的原材料选择、生产设备、操作人员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是必要的。
首先,需要根据国家规定或行业标准选择符合标准要求且具有合格证明的原材料。
其次,在构件生产设备方面,需要确保设备处于正常运转状态,并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生产。
此外,操作人员需要经过培训并持有相应岗位证书才能参与到具体生产中。
2.现场安装质量评估在装配式建筑的现场施工过程中,确保模块化构件正确、精确地安装至关重要。
因此,需要对现场安装质量进行评估。
首先,需要核对现场操作人员的资格证书和相关经验,并确保其熟悉施工图纸和工艺要求。
其次,在材料卸载和吊装、构件之间的连接等环节,需要仔细检查和确认每个步骤是否按照标准操作进行。
3.施工过程质量评估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合理规划施工流程并按照标准执行是保证项目顺利推进的关键。
因此,需要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进行评估。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主体结构安装牢固稳定、外墙保温隔热系统施工完整且质量优良、内部管线布置合理且接头牢固等。
二、标准化要求1.建立统一标准为了提高装配式建筑整体品质以及降低安全风险,有必要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
国家或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发布相关法规或行业标准来确保装配式建筑施工按照统一标准进行。
这不仅有利于监督和评估,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权威的评价指标。
2.设立质量检验机构为了保证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的可信度,应设立专门的质量检验机构,并以国家或行业认定的方法进行质量抽查和监测。
该机构应拥有先进的检测设备和资质合格的技术人员,能够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材料、工艺、设备等进行全面检验。
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标准与评定方法随着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增加,装配式建筑工程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保证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确保其安全可靠、符合规范要求,需要制定相应的验收标准和评定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套较为完整的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标准与评定方法。
一、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标准1.整体性标准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完毕后,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
包括外观整洁、没有明显变形、连接件紧固可靠等要求。
2.材料质量标准装配式建筑采用的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经过检测合格。
例如,钢结构材料应具有足够强度和刚度,混凝土墙板应达到预设强度等。
3.防水隔热标准装配式建筑在防水隔热方面也需要满足相关要求。
墙体与楼板之间、管道穿越部位等需要进行有效的防水处理;外墙保温层应达到相应的隔热性能要求。
4.装配工艺标准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工艺标准。
其中包括构件制作、运输、安装等各个环节的规范要求,确保装配顺利进行,并避免因施工不当引起质量问题。
5.设备安装标准装配式建筑中涉及到的设备安装也需要符合相关标准。
包括给排水系统、电气系统、通风与空调系统等设备的安装位置合理、连接牢固等。
二、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评定方法1.审批文件审核在进行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评定时,首先需要对其审批文件进行审核。
包括设计文件、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等是否合法合规,是否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等。
2.现场检查与验收对于已竣工的装配式建筑工程,需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检查与验收。
主要针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核查,例如墙角连接是否紧密,吊点设置是否稳固等。
3.功能性能测试除了外观和结构上的验收外,还需要进行功能性能测试。
例如,对空调系统进行温度控制、能耗检测等,以确保装配式建筑工程在使用过程中的实际性能。
4.质量评估指标通过采用一定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对装配式建筑工程进行综合评估。
可以从可靠性、安全性、舒适性等多个方面来评价其质量水平,并给出评定结果。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质量评价与验收标准在当今都市化进程中,装配式建筑成为了解决快速建造、低能耗、环境友好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要确保施工质量,避免安全隐患,就需要对质量进行评价和验收。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质量评价与验收标准。
一、制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可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来确保施工质量。
这个指标体系应包括结构安全性、外观效果、室内环境等方面,以及各个子项的具体评价方法。
例如,针对结构安全性可以包括材料强度测试、连接件可靠性检测等;对于外观效果,则可以考虑表面平整度和颜色协调性等因素;室内环境则需要考虑空气质量、噪音控制、照明亮度等。
二、严格执行标准化验收程序为了确保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应严格执行标准化验收程序。
这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到现场安装等各个环节都要进行全面、细致的验收。
例如,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可以对主要构件进行抽检和化验以确保其质量合格;在现场安装过程中,则需要进行施工工艺交底、过程检查和成品验收等。
只有在严格执行验收程序的基础上,才能避免潜在质量问题。
三、重视非破坏性测试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非破坏性测试技术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它可以及时发现构件的内部缺陷或隐患。
这些技术包括超声波检测、雷达成像、红外测温等。
例如,通过超声波检测可以检查构件内部是否存在空洞或裂缝;雷达成像则可以用来确定墙体的密实情况;红外测温则可以评估构件是否存在热桥等问题。
通过运用这些非破坏性测试技术,能够提高质量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四、加强完工质量评定和验收在装配式建筑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完工质量评定和验收。
这个环节主要包括结构稳定性、功能可靠性、施工工艺标准等方面的检查。
例如,可以对建筑物进行结构荷载测试以验证其稳定性;对一些关键的功能设备进行试运行以确保其正常工作;也可以检查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和工艺是否符合相应标准。
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2月起实施装配率不得低于50% 宜采用装配化装修住房城乡建设部日前印发通知,批准《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装配式标准》)为国家标准,自2018年2月1日起实施。
原国家标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同时废止。
据介绍,装配式建筑代表新一轮建筑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既是传统建筑业转型与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更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探索发展装配式建筑过程中,在技术规范与标准的顶层设计的支撑保障方面遇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这使得我国的相关标准与国际可持续发展的装配式建筑建造方式的先进标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为促进装配式建筑发展、规范装配式建筑评价,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关于请开展《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修订工作的函”的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会同有关单位开展了装配式标准的编制工作。
编制组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分析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的实施情况,总结了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相关内容,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装配式标准》。
《装配式标准》与2017年6月1日起实施的、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3个标准必将有效发挥引领作用,推动我国装配式建筑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装配式标准》主要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装配率计算、评价等级划分5部分内容,适用于评价民用建筑的装配化程度。
《装配式标准》采用装配率评价建筑的装配化程度。
根据《装配式标准》,装配率计算和装配式建筑等级评价应以单体建筑作为计算和评价单元并符合下列规定:单体建筑应按项目规划批准文件的建筑编号确认;建筑由主楼和裙房组成时,主楼和裙房可按不同的单体建筑进行计算和评价;单体建筑的层数不大于3 层且地上建筑面积不超过500平方米时,可由多个单体建筑组成建筑组团作为计算和评价单元。
装配式建筑施工完工质量评估与验收标准随着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项目采用了这种高效、可持续的建造方式。
然而,为确保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完工质量符合要求,评估和验收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装配式建筑施工完工质量评估与验收标准进行探讨。
一、评估标准1.承重结构评估装配式建筑的承重结构是整个建筑安全稳定性的基础。
在评估时需要检查构件连接是否牢固、承重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确保无弯曲、变形等问题。
此外,还需注意抗震性能和防火性能是否满足相关规定。
2.隔热保温评估装配式建筑应具备良好的隔热保温性能,以降低室内冷热负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评估时需检查外墙、屋面和门窗等部位的隔热材料是否齐全,并测试其导热系数是否符合要求。
3.声学环境评估保证装配式建筑的良好声学环境对于居住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在评估时需注意噪音传播与隔离、吸声材料配置以及室内外隔声效果等因素,确保室内环境的安静舒适。
4.防水性能评估装配式建筑施工完工后,防水性能评估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需要检查外墙、地板、厨卫等部位的防水措施是否达到国家标准,并进行相应测试,确保无渗漏现象。
5.空气质量评估优良的室内空气质量对居住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评估中,需要检测装配式建筑内部空气中有害物质如二甲醚、甲醛等的含量是否符合标准,确保居住环境安全健康。
二、验收标准1.结构验收在结构验收中,需要核查是否按照设计方案正确布置和连接构件,并对承重钢结构进行实物抽测以验证其强度和稳定性。
同时还需确认电梯、消防设备及楼梯的使用安全合规性。
2.装饰装修验收装饰装修验收时,要检查墙面、吊顶、地板等是否平整牢固,涂料、胶水等装修材料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此外,还需注意灯具、开关插座和卫生洁具等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和安全使用。
3.设备验收设备验收主要针对供水、供电、供暖等相关系统。
需要核实这些系统是否按照设计方案正确安装和连接,并测试其运行效果和稳定性,确保用户可正常使用这些服务。
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解读《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2017年3月,住建部标准定额司发布《关于征求国家标准<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装配式建筑工作座谈会上,住建部标准定额司副司长韩爱兴对《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编制过程、适用范围、原则、特点等进行了相关解读:住建部标准定额司副司长韩爱兴《标准》出台的意义《标准》将装配式建筑作为最终产品,根据系统性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打分,把装配式率作为考量标准,不以单一指标进行衡量。
《标准》设置了基础性指标,可以较简捷地判断一栋建筑是否是装配式建筑。
目前装配式建筑产业在不断发展,《标准》也需要不断发展。
《标准》编制过程自2016年9月26日启动编制工作,到2017年3月20日《标准》征求意见,历时近180天,经过近20次标准编制组工作会的讨论和修改完成第二轮征求意见稿。
《标准》适用范围《标准》适用于民用建筑装配化程度评价。
工业建筑可参照执行。
《标准》编制原则◆ 立足当前实际,适度面向发展,简化评价操作;◆ 充分结合各地装配式建筑实际发展情况;◆ 充分体现近年来各地在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技术成果;◆ 充分体现标准的正向引导性。
《标准》特点该《标准》编制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以装配率对装配式建筑的装配化程度进行评价,使评价工作更加简洁明确和易于操作。
◆ 2.《标准》拓展了装配率计算指标的范围。
例如,评价指标既包含承重结构构件和非承重构件,又包含装修与设备管线。
再例如,衡量竖向或水平构件的预制水平时,将用于连接作用的后浇部分混凝土一并计入预制构件体积范畴。
◆ 3.以控制性指标明确了最低准入门槛,以竖向构件、水平构件、围护墙和分隔墙、全装修等指标,分析建筑单体的装配化程度,发挥《标准》的正向引导作用。
◆ 4.《标准》在项目成为装配式建筑与具有评价等级存有一定空间,为地方政府制定奖励政策提供弹性范围。
◆ 5.评价植根于构件层面,通过评价构件的总体预制水平,得到分项分值,形成相应的预制率数值,不拘泥于结构形式。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建筑工程质量评定标准随着现代建筑技术不断发展,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先进的施工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然而,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如何评定建筑工程质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设计规范、材料选用、加工制造、安装施工等多个方面探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建筑工程质量评定标准。
一、设计规范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设计规范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
设计规范应具备以下特点:1. 合理性:设计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并综合考虑使用功能、结构稳定性和经济效益等因素。
2. 可靠性:设计应具备充足的荷载承载能力及抗震、防火等性能要求,确保整个装配式建筑在使用寿命内不会出现严重结构失效。
3. 兼容性:设计应考虑到与传统建筑形成可互换并满足相同功能要求。
二、材料选用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材料选用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质量。
以下几点需重视:1. 材料性能:选用高质量的建筑材料,如钢结构、混凝土等,具备优良的耐久性、强度和稳定性。
2. 可持续性:优先选择可再生资源和低碳环保材料,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 技术指标:根据设计要求,选择符合相关技术指标的建筑材料,确保其满足承载、隔热、防水、防火等功能要求。
三、加工制造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加工制造是一个关键环节。
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1. 工艺流程:制定完善的加工工艺流程,保证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操作规范,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2. 自动化设备:尽可能引进自动化设备,提高产品加工精度和一致性,并及时进行设备维护和保养。
3. 品质管控:建立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在每个生产环节进行检查和记录,并做好不合格品处理与追溯。
四、安装施工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安装施工是一个关键环节。
以下几个方面需重视:1. 操作规范:明确每个工序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措施,培训并合格的安装人员,并设立监督检查机制。
2. 精细化施工:确保构件的准确定位和连接,使用可靠的固定件和接合方式,以保证装配式建筑整体结构稳定。
装配式建筑工业化评价标准浙江省住房和城乡树立厅发布二〇一六年一月目次1 总那么 (3)2 术语 (4)3 基本规则 (6)3.1 普通规则 (6)3.2 评价方法 (6)4 设计阶段 (8)4.1 基础项 (8)4.2 普通项 (9)5 建造进程 (12)5.1 基础项 (12)5.2 普通项 (12)6 管理与效益 (15)6.1 基础项 (15)6.2 普通项 (15)本导那么用词说明 (17)援用规范名录 (18)条文说明 (19)1 总那么1.0.1为贯彻执行浪费资源和维护环境的国度技术经济政策,提高房屋修建的质量和效益,规范工业化修建的评价,促进修建工业化开展,制定本导那么。
1.0.2本导那么适用于浙江省民用修建的工业化修建评价,其他修建参照执行。
1.0.3 工业化修建的评价应遵照迷信性、系统性和导向性的原那么,促停止业的技术提高和消费方式转变。
2 术语2.0.1工业化修建industrialized building采用以规范化设计、工厂化消费、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消费方式建造的修建。
2.0.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由预制混凝土构件经过牢靠的衔接方式装配而成的主体结构,包括全装配混凝土结构、装配全体式混凝土结构等。
2.0.3预制混凝土构件precast concrete component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造的混凝土构件,简称预制构件。
2.0.4 修建部品construction component工业化消费、现场装置的具有修建运用功用的修建产品。
2.0.5预制外挂墙板precast concrete facade panel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造的,装置在主体结构上,起围护、装饰作用的非承重预制混凝土外墙板。
简称外挂墙板2.0.6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板precast concrete sandwich facade panel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造的,中间夹有保温层的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简称夹心外墙板。
装配式建筑质量验收与评定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装配式建筑逐渐成为现代建筑的主流之一。
与传统施工方法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时间短、效率高、质量可控等优势。
然而,由于装配式建筑具有自身特点,需要制定专门的质量验收与评定标准,以确保其合格性和持久性。
一、装配式建筑质量验收标准1. 结构安全性验收装配式建筑的结构安全性是首要关注的问题。
在进行验收时,应对结构材料、连接方式和施工过程中是否符合相关规范进行检查,并测试其抗震性能、承载力等指标。
2. 环境舒适度验收装配式建筑提供优良的室内环境是一项重要指标。
该项指标包括室内空气质量、温湿度控制系统、噪音控制等要素,在验收时应进行必要测量和调试。
3. 维护保养便捷性验收装配式建筑在日常维护和保养方面应尽可能简便。
验收过程中,需检查建筑外壳、设备、管道等是否易于维护,以及维修所需时间和费用是否合理。
4. 消防安全性验收装配式建筑的消防安全性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在验收时,应对防火材料的选择、消防设施的设置以及逃生通道是否符合规范进行评估。
二、装配式建筑质量评定标准1. 施工工艺评定装配式建筑的质量评定应考虑施工工艺因素。
这包括结构设计能否实现预期要求、装配过程是否规范等。
评定时可以依据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比对和分析。
2. 材料选用评定选择合适的材料是保证装配式建筑质量的关键之一。
在评定过程中,应对使用的材料进行抽样检测,并严格按照国家或地区相关标准进行判断。
3. 设备测试评定装配式建筑所涉及的设备功能和性能测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对供水、供电设备以及空调系统等设备进行测试,可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并满足设计要求。
4. 技术文档齐全性评定装配式建筑所涉及的技术文档应齐全且符合相关规范。
在评定过程中,需要检查是否具备完整的设计图纸、施工方案、操作手册等,并核实其准确性和合法性。
三、结论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建筑方式,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为了保证其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验收与评定标准。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工程质量评定与验收标准装配式建筑是一种以工厂化生产和现场快速拼装为特征的建筑模式,具有施工效率高、质量可控、环境友好等优势。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评定与验收标准是确保建筑质量的关键。
本文将从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特点、工程质量评定的原则、验收标准及其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特点装配式建筑是由预制构件或模块化构件组成的,在制造厂即完成了结构、外墙和屋面等主体部分,并经过验收合格后运至现场进行安装。
因此,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以下特点:1. 工艺复杂度高:装配式建筑需要通过CAD/CAM技术进行设计和加工,要求每个构件精确度高、尺寸准确。
2. 施工周期短:预制构件在生产线上批量生产,到达现场后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拼接即可完成安装,大大缩短了项目周期。
3. 质量可控:因为每个预制构件都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所以装配式建筑的质量相对可控性强,能够保证施工质量的一致性。
4. 环境友好:装配式建筑所需材料一般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并且在现场施工阶段产生的废料较少,对环境影响小。
二、工程质量评定的原则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要根据一定的原则进行工程质量评定,以确保建筑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评定原则:1. 安全可靠性原则:评定时需要检查装配式构件连接的可靠性、耐震性、抗风性等方面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 材料与构件品质原则:评定时需要对主要材料和构件进行检验,包括强度、硬度、耐久性、防火性等方面。
3. 施工外观原则:评定时需要检查外墙和屋面等部位是否平整、无裂缝、无渗漏等,并且颜色搭配协调。
4. 装饰效果与室内空气品质原则:评定时需要检查室内装饰效果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室内空气是否符合相关标准。
5.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原则:评定时需要对装配式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进行评估,包括节点连接、焊接、防水处理等方面。
三、验收标准的重要性验收标准是对整体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和鉴定的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最近,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布和实施了GB/T 51129-2017《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以代替GB/T 51129-2015《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引起建筑业很大的争论,有些争论甚至已经上升到装配式技术路线死活的高度。
拥护和积极响应者有之,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相关规定和政策,鼓励本地区发展装配式建筑;反对和质疑者亦有之,以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历史证实装配式不应是建筑工业发展的唯一道路。
本人最早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提到我国建筑工业化始于1953年[1],1956年翻译了全苏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会议中的《居住-民用建筑中使用装配式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问题分组会议资料》[2];1957年参与我国大专院校“混凝土及制品”专业的创建工作,曾在北京基地设计院和东郊的第一构件厂实习;1960年暑期带学生在北京十里堡构件厂实习。
可以说,本人在建筑工业化的道路上已走了60余年,看到如今业内分歧这么大,不禁要发表一下个人的观点。
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历史变革1956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决定》,这是我国最早提出走建筑工业化的文件。
该文件指出:“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建筑工业,必须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工厂化、机械化施工,逐步完成对建筑建筑工业化道路要两条腿走─ 兼评《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陈振基亚洲混凝土学会工业化建筑体系委员会主席工业的技术改造,逐步完成向建筑工业化的过渡”。
经过20多年的实践,1978年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正式提出,建筑工业化以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以及墙体改革为重点,即所谓的“三化一改”。
几十年来,建筑业的同仁就是不懈地依循这条道路在前进,特别是施工机械化及墙体改革。
君不见,以往深基础的土方是用镐刨肩扛的方式挖掘的,后来无不用挖掘机装车代替;桩基过去是人工挖井、吊篮出土的方式,后来进步为钻土机,现在通行的是靠打桩机将预制管桩打入地下;过去几乎所有工地都有混凝土搅拌机,一包水泥配几小车砂石,不经称量就搅拌,现场尘土飞扬,噪音扰民,现在都是用预拌混凝土,泵送可以将混凝土打到数百米高度;几千年来一统天下的红砖逐渐被新型墙体材料代替,节土省工。
在装配式构件方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即已流行预制空心楼板,在那个鼓励“敢想敢干”的时代,几乎街边有空地的地方就可以建一个预制场,用简单的木模浇注成型后,翻转脱模,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把组装成的圆芯抽出,自然养护一段时间即可吊起。
预制场的投资极低、技术落后、手工操作繁多、效率和质量低下,100公斤左右的成品用人力扛起放到墙上就位,根本无需吊装设备。
但是那时无人理会水平楼板和竖向墙体的连接问题,直到唐山大地震造成95%的房屋倒塌,人们才从这了混凝土预制装配化和现浇机械化施工并举的方针,促进了现浇混凝土技术的发展。
1980年前后北京建筑界四次开会,结合建筑业和混凝土的特点,总结经验、解放思想,重新认识了建筑工业化的内涵,从理论上弄清了“大工业生产的特征,首先是使用机器代替手工工具操作,工业化的核心应该是机械化”,并认为“发展工业化建筑必须以多快好省的实际效果作为检验的标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要采取预制和现浇相结合、干法作业和必要的湿法作业相结合、新材料和传统材料相结合、工厂生产和现场预制相结合等一系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因地制宜,多种途径,走我们自己发展工业化建筑的道路”。
(摘自胡世德先生著述《历史回顾》)建筑工业化标准及政策之我见进入新世纪以来,建筑建设主管部门先是提出“住宅产业化”的口号,然后全国各地建筑主管部门、协会和研究组织纷纷跟上,冠名为住宅产业化中心、协会和研究部;后来又提出“建筑现代化”,没有多久,由于过多人不接受,这个名词就销声匿迹了。
2015年建筑界翘首以待的国家标准GB/T 51129-2015《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种“简易装配式”的误区里醒悟过来,明白装配式不是简单地将建筑物的构件在工地现场搭接起来,而是必须将各个构件牢固连接,方能抵抗水平和竖向的外力。
事实上,当时预制建筑物的水平构件基本没有任何拉结,简单地用砂浆铺坐在砌体墙上,无配筋的砌体墙和无拉结的水平楼板是建筑物倒塌的主因。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法国、瑞典等国广泛采用大模板现浇混凝土工艺建造高层混凝土墙体,这项技术在唐山大地震后传到我国[3],解决了建筑界对装配式建筑抗震的忧虑。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北京开始研究和发展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采取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混凝土预制装配化和现浇机械化施工并举的做法,采用大型工具式模板在现场组装,以机械化的方法浇注混凝土承重墙体来建造房屋,适用于内墙较多的住宅、旅馆等。
因采用大模板施工工艺,便把这种现浇混凝土建筑简称作“大模建筑”。
北京住宅建筑总公司前副总工程师金鸿祥很好地总结了上世纪70年代北京发展建筑工业化的经验,他曾在文章中写道:从1974年开始,北京研究发展高层建筑,打破了“只有混凝土预制装配才是建筑工业化”的框框,确定(以下简称《标准》)发布了。
《标准》首先把“工业化建筑”定义为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不少人心脏“咯噔”一下,难道全国近万个预拌混凝土工厂、56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4]、数万个新型墙体材料企业,只是工厂化生产,不能装配化施工,难道就被打入工业化外的另册?当时本人细读了《标准》,感到问题极多,预料这份标准可能成为住建部发布寿命最短的国家标准。
果不其然,有关部门开了几次修订会,终于在前一个国标发布两年后,推出了《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以代替前一个《标准》,旗帜鲜明地用装配式建筑代替工业化建筑,舍弃了半个世纪以来业内对工业化建筑方式的理解,单一地推行装配式建筑。
其实,装配式建筑只是诸多建造方式中的一种,有关部门不应该引导依靠这条单腿走在建筑工业化的道路上。
《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的前言写道:“认真总结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的实施情况和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人对此表示怀疑。
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当业内人士对标准内容还有许多异议的情况下,“实施情况和实践经验”从何谈起?能否拿出一个实施样板的评价实例,来说明前一个标准的不妥而必须修订。
细心人可以看出,两个标准的主编单位虽然都是一个单位,但前一个标准的参编单位中只有四个单位参与了后一个标准的编写(占总数的7%),主要起草人只有四人(也是7%)是两个标准都参加的,而主要审查人员只有一人是重复的。
令人不解的是,为何用另一套班子推翻自己主编的前一个国家标准,用新标准(指《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下同)代替发布仅两年多的旧标准(指《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下同)。
2016年,金鸿祥老先生曾向住建部领导进言:“近年来,本人对把装配化当作产业化、着力推进装配化混凝土结构的导向一直持有异议,怕盲目推广造成不良后果,去年初花半个月时间写成这篇带有科普性的文章,送有关领导部门以供参考”,似乎没得到重视。
不过本人看了金鸿祥的文章不禁哑然失笑,金老发表时冠以“科普一文”,原来单独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导向错误只是科普知识,似乎暗指我们犯了低级错误。
新标准基本规定中要求装配式建筑的最低装配率为50%。
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门槛指标过高,全国两会期间多名政协委员均提出意见[5],认为这样将使装配式建筑的推进难度更大,大规模推进有可能出现质量隐患,不利于装配式建筑的健康发展。
新标准中计算装配率的“表4.0.1 装配式建筑评分表”,也可以明显看出编制人的倾向,柱、支撑、承重墙、延性墙板等竖向构件给分很高(20~30分),而非砌筑的内隔墙则只有5分。
且不说目前竖向承重构件(整个建筑中最重要的受力结构)的设计施工技术尚不成熟、工人操作马虎、业内对采用预制装配式有很大分歧,至少施工难度是明显的。
本人在《我国住宅工业化的发展途径》[6]一文中对我国住宅工业化描绘的发展路径模式是:内隔墙板—楼梯和楼板—外墙板—立体构件—结构承重构件,相应各阶段的预制率累计可能为15%~20%、35%~40%、50%~60%、65%~75%和85%~95%。
实际上,这也是香港公共房屋预制装配建筑方法的演进路径,本人在12年前即已撰文提及[7]。
这种装配式“三板”和竖向构件的生产难度,拿岑岩先生的比喻来讲[8],如果把传统施工方法视为第一阶段(小学),那“三板”的应用就是第二阶段(中学),预制外墙板是第三阶段(大学),预制承重构件是最难的,可视为第五阶段(博士)。
现在许多地方刚刚开始推行装配式,新标准鼓励先用承重构件,而设计、施工、安装各阶段的人员还没完全掌握技术,好似让中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去搞博士的课题,这种导向是值得讨论的。
2017年3月,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关于新建建筑中加快推广应用预制内外墙板等的通知》,该文件要求从2018年7月开始,“全省城市(县城)范围内推广应用预制内外墙板、预制楼梯板、预制楼板,简称‘三板’……单体建筑中强制应用‘三板’的总比例不得低于60%”,“三板”应用有所反应。
在2015年7月住建部住宅建筑产业化促进中心召开的“装配式建筑装修与建筑设计一体化及BIM应用交流会”上,住建部陈宜明总工程师也提出了“推进装配式建筑要三步走:第一步是先发展水平构件,主要是指叠合板、阳台板、空调板等预制构件;第二步是发展竖向构件的非承重构件,如外挂外墙板、内墙板等构件;第三步是发展竖向构件的承重构件”。
看起来,新标准的编制忽视了住建部总工程师的意见。
上述发展建筑工业化的意见丝毫没有否定装配式构件的意图,只是建议构件从易到难、从最经济的到成本最高的、从最安全的提高到要求最严格的,这就是有序发展,不要为装配而装配,定最低指标、用补贴来鼓励使用最难的部件。
其实,竖向的承重构件用现浇混凝土早经实践证明其可行性、经济性和安全性,再配以简单可行的非承重构件,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工业化初级阶段,我们再努力五年、十年,必然会进入更高级的工业化阶段。
现阶段排斥现浇混凝土,只引导全盘装配式,宁可提高建筑成本,也要把装配式做到“等同现浇”,靠单腿走建筑工业化的道路,靠经济或面积的补贴来推行,这是一种对市场经济的不尊重、对国情的不了解、对历史的忽视,事实将证明这种导向是偏颇的。
新标准对集成厨房和集成卫生间也是不公平的。
这两种立体构件在工厂内制作,运到现场安装是毫无风险的,也是省工量最明显的。
传统现场施工时,这部分归于装修,钻孔、贴面砖、装洁具,费工费时,质量又难以保证,多少家庭入住后因漏水、漏电而苦恼过。
现在新标准只给6分,与竖向构件给20~30分相差极大。
看来新标准就是想拉高受力重要、施工难度大、经济性差、检测手段跟不上的装配式部件,忽视那些简单制作、省工量大、对整个建筑的安全性没有影响的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