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状突骨折治疗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95.39 KB
- 文档页数:4
基金项目:武警后勤学院博士启动金(WYB201109)作者简介:巩腾,博士后,副主任医师资格。
作者单位:300162天津,武警特色医学中心骨科通讯作者:孙明林,E-mail :sunml@wj120.cn 特殊年龄段患者齿状突骨折诊治研究进展巩腾综述孙明林审校【关键词】齿状突骨折;老年患者;儿童患者;发生特点;解剖学特征;非手术治疗【中国图书分类号】R687.3既往关于齿状突骨折(odontoid fracture ,OF )国内外文献报道多集中于成年或青少年高能量损伤,实施前和(或)后路手术适应证、入路及具体步骤细节等方面,较少关注其内骨小梁解剖学特点和损伤机制。
因老年患者合并多种慢性病、骨质疏松及退变性上颈椎骨关节炎,儿童患者亦可合并先天畸形或发育性缺陷,因此非手术治疗针对此两类特殊人群效果有时欠佳或局限,手术治疗后残留颈痛和中远期活动受限比例提高,诊治和恢复过程复杂性显著增加,致死致畸时有发生。
近期对这两类特殊患者的诊治经验逐渐积累,长期随访疗效有很大程度的改善,笔者就上述特殊年龄段OF 患者诊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解剖学特征齿状突基底为密质骨和松质骨典型移行处;基底部较齿突尖、齿突头颈和枢椎体更细;胚胎期齿状突原属寰椎一部分,因齿状突和枢椎系由不同骨化中心成骨,两者间有时融合不良,常残留透明软骨联合这一薄弱环节,更易发生Ⅱ型和浅Ⅲ型骨折;齿状突膨大处有多种韧带附着,而基底部无类似韧带结构维持稳定,基于上述多种因素,各年龄段OF 并非少见。
Montemurro 等[1]认为,齿状突内Y 形骨小梁结构对C 1 2间正常生物力学功能发挥至关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锥束CT 扫描44例健康人进行前瞻性研究,观测齿状突中心软骨联接处骨小梁结构,发现Y 形骨小梁存在于79.6%人群,其长度和宽度分别为(13.5ʃ0.6)mm 和(11.2ʃ0.9)mm ,齿突基底中心软骨联合处横截面为(93.5ʃ4.3)mm 2,男女间齿状突长短和宽度相似。
老年人Ⅱ型齿突骨折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曲宁;蒋梦威;杨小玉;曲扬;齐治平;王峰;王永明;吴晗;廖少俊;王国祥【期刊名称】《中国老年学杂志》【年(卷),期】2015(0)21【摘要】齿突骨折(OF)是80岁以上老年人中最易发生的脊柱骨折类型〔1〕。
OF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其中Ⅱ型是最常见的类型,其不稳定程度和死亡率均位列三种类型之首。
目前老年人Ⅱ型OF的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但是考虑这两种治疗方式的不同特点和老年人的特殊体质,治疗方案的选择标准在国际上仍然存在很大争议。
本文对老年人Ⅱ型OF的分类,治疗方法及不同方法之间的疗效作一综述。
【总页数】4页(P6306-6308,6309)【作者】曲宁;蒋梦威;杨小玉;曲扬;齐治平;王峰;王永明;吴晗;廖少俊;王国祥【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长春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长春 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长春 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长春 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长春 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长春 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长春 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长春 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长春 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长春 130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相关文献】1.基于《成人急性枢椎骨折循证临床诊疗指南》的成人急性齿突骨折研究进展和指南更新探讨 [J], 刘齐;王欢2.老年人Ⅱ型齿突骨折治疗:手术还是保守? [J], 杜诗尧;倪斌;3.老年人Ⅱ型齿突骨折治疗:手术还是保守? [J], 杜诗尧;倪斌4.齿突基底部结核致齿突病理性骨折及寰枢椎脱位 [J], 杨建东;倪斌;范静平5.对年轻与年老者齿突骨折行前路齿突螺钉固定术的对比研究 [J], 朱巍(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伴齿状突骨折的寰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伴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前脱位所属部位:颈部就诊科室:骨科病症体征:麻痹,四肢瘫痪疾病介绍:什么是伴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前脱位?伴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前脱位是怎么回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定是指该部骨和韧带结构遭受暴力损伤,丧失正常功能和稳定作用,可导致寰枢椎脱位或半脱位,引起神经压迫症状基本原则,要求及具体实施与单纯性寰枢椎脱位相似,也应注意早期的急救措施,包括维持呼吸道通畅等,此外,尚应注意以下几点:1.复位要求:以使齿突骨折及早解剖复位为原则,如此方可获得良好的功能及脊髓症状的缓解与恢复,尽量选用颅骨牵引(小儿用GLISSON带)复位,除非有把握,一般不宜选用徒手复位,以防意外2.固定方式:对轻度移位,复位后对位稳定或无移位的齿突骨折者可采用颅骨牵引的方式,待局部纤维愈合后(4~6周),再以头-颈-胸石膏固定6~8周,对移位明显,复位后仍不稳定及陈旧性者,多需采用开放复位及内固定术,除传统的后路融合术外,当前多主张自颈前路暴露颈1~2椎节,行齿突骨折复位加螺钉1~2枚内固定术(图2),或行双侧寰枢椎间关节植骨融合术(图3),但齿突螺钉内固定时,由于齿突较细小,如操作不当,或是术后遇有头顶部外伤或平地跌倒等,易引起齿突粉碎性骨折或螺钉断裂,以致导致手术失败,应注意避免(图4)3.愈合时间:由于齿突的血供特殊,其愈合时间较长,除小儿骨骺分离可在6~8周内愈合外,一般病例多需3~4个月左右,因此,对其制动时间不宜过短,以防不愈合,如一旦出现这种后果,可行前路或后路植骨融合术症状体征:伴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前脱位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关于伴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前脱位有哪些症状的详细介绍:与单纯性寰枢关节脱位基本相似,但其脊髓神经受压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且程度较轻,但如暴力过猛,仍可造成颈髓完全性损伤而出现后果严重的四肢瘫痪,甚至引起呼吸肌麻痹而招致死亡。
1.外伤史多为促使头颈突然前屈的暴力,包括来自头颈后方的打击,屈颈位自高处跌下及撞车时头颈部的突然前屈等。
枢椎齿状突骨折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枢椎齿状突骨折所属部位:颈部就诊科室:骨科病症体征:神经痛,无力,截瘫疾病介绍:枢椎齿状突骨折是怎么回事?任何外伤后出现颈部持续疼痛和僵硬,伴或不伴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应当给予反复的X线检查,包括CT检查,以免可能的齿状突骨折遗漏,枢椎齿状骨折并非少见,在成人颈椎骨折脱位中占10%~15%,不幸的是,仍不时有齿状突骨折在首次就诊时被漏诊的报道,任何外伤后出现颈部持续疼痛和僵硬,伴或不伴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应当给予反复的X线检查,包括CT检查,以免可能的齿状突骨折遗漏症状体征:枢椎齿状突骨折的症状有哪些?枕部和颈后疼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并常有枕大神经分布区域的放射痛。
颈部僵硬呈强迫体位,典型的体征是患者用手扶持头部以缓解疼痛,此类情况在临床并不常见。
有15%~33%的患者有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片。
其中以轻度截瘫和神经痛最为常见,曾有齿状突骨折伴第十和第十二对脑神经瘫痪的报道。
症状的轻重视骨折移位压迫脊髓的程度和部位而定,严重的可发生呼吸骤停,多见于老年人,常当场死亡。
齿状突陈旧性骨折的临床表现较为隐匿,因外伤史有时不明显。
CROCKARD等报道一组16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患者,有3例已忘了颈部外伤史,其余的患者因初诊时医师对其外伤的重要性估计过低而漏诊,症状包括C2神经根疼痛、双手无力和行走困难。
化验检查:枢椎齿状突骨折要做哪些检查?本病的检查主要是影像学检查:(1)X线检查对怀疑诊断的患者,普通的X线检查是首选的,包括颈椎正位片、开口位片和侧方伸、屈位片,但由于患者就诊时常有颈部僵硬甚至强迫体位,标准、清晰的X线片有时难以一次获得。
在初次X线检查没有显示清晰的解剖关系或明确的骨折征象,而临床仍有怀疑时,两张开口位片和两张枕颈部侧位片应视为常规检查,以明确诊断。
但由于颈枕部骨质重叠较多,当齿状突骨折不伴移位时,偶尔普通的X线检查会出现阴性结果,故在下述情况时,需拍摄矢状面和冠状面的断层片:(1)临床怀疑齿状突骨折但普通X线片显示阴性;(2)普通X线检查提示可疑骨折征象,这是最常见的指征;(3)明确的齿状突骨折,但怀疑邻近存在伴随的骨折。
齿状突骨折手术和保守治疗的对比研究摘要】目的分析了II型和III型齿状突骨折用Halo背心固定器与前路螺钉固定或后路C1-C2螺钉固定和跨关节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术前和术后临床结果和影像结果的对比。
方法 64例II型和III型齿状突骨折,治疗包括Halo背心固定器和前路螺钉固定或后路C1-C2螺钉固定和跨关节螺钉固定。
用Halo背心固定器固定31例,前路螺钉固定23例,后路C1-C2螺钉固定7例和跨关节螺钉固定3例。
结果 31例保守治疗组中愈合率64.5%;齿状突骨折愈合平均时间23.8周(12.3-35.8周)。
33例手术组中愈合率93.9%,平均15.8±4.6周。
结论对于II型和III型齿状突骨折手术治疗比保守治疗具有更高的愈合率和更短的愈合时间。
【关键词】齿状突骨折前路螺钉固定骨折愈合率颈椎骨折占脊柱损伤超过60%,其中颈椎损伤影响轴线的损伤大约占25%[1]。
最常见的轴线损伤是齿状突骨折,其中主要的类型是II型和III型齿状突骨折。
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是根据骨折类型,不同类型和治疗方法,齿状突骨折不愈合率是4%至64%[2,3]。
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其中包括颈托,颈椎矫形器和Halo背心固定器;手术治疗包括前路螺钉固定,后路C1-C2螺钉固定和跨关节螺钉固定。
保守治疗对II型齿状突骨折和III型稳定的齿状突骨折能够提供一定的固定支持,后路C1-C2螺钉固定和跨关节螺钉固定比保守治疗有更高的愈合率,但是外科技术富有挑战性和术后导致颈椎活动范围受限。
前路螺钉固定技术,在提供固定的同时并能够维持颈椎旋转运动和脊柱的稳定性。
在本组研究中,分析了II型和III型齿状突骨折用Halo背心固定器与前路螺钉固定或后路C1-C2螺钉固定和跨关节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术前和术后临床结果和影像结果的对比。
1 材料和方法从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治疗了64例II型和III型齿状突骨折,治疗包括Halo背心固定器和前路螺钉固定或后路C1-C2螺钉固定和跨关节螺钉固定。
经皮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临床疗效分析目的探讨经皮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临床疗效。
方法对16例成人新鲜齿状突Ⅱ、Ⅲ型,有寰枢椎脱位者术前先行颅骨牵引复位,X线片显示复位满意后在C形臂X线监视下,行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及并发症。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23.6个月,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无明显颈部运动受限,无螺钉断裂、移位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详细的术前准备、精确的手术操作情况下,经皮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具有微创、内固定牢靠、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不错的治疗选择。
标签:齿状突骨折;内固定;经皮前路齿状突骨折是临床上一种较常见而严重的上颈椎损伤,不稳定型的齿状突骨折可导致上颈椎失稳,寰枢椎脱位,若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出现颈脊髓的急性或慢性压迫,导致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有关齿状突骨折治疗的报道众多,但究竟哪种方法为最佳选择目前争议较大[1]。
本院自2009年2月-2011年2月行经皮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患者,男9例,女7例;年龄21~46岁,平均32岁。
受伤到就诊时间1 h~5 d,平均20.1 h。
致伤原因:交通伤10例,高处坠落伤3例,重物砸伤3例。
骨折按Anderson分型,Ⅱ型骨折12例,Ⅲ型骨折4例。
伴寰椎前脱位10例,后脱位3例,无移位3例。
合并伤:合并头部损伤2例,四肢骨折3例。
脊髓损伤表现为上肢麻木,无力,感觉异常,Frankel分级D级3例,E级13例。
所有患者均有颈部活动受限,颈肩部疼痛,严重者表现为颈部僵硬。
1.2 方法1.2.1 术前准备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及张口位X线片、三维CT检查及MRI 检查,明确诊断,了解骨折情况及脊髓损伤情况。
术前均行颅骨牵引,依据X 线片,按骨折复位要求调整牵引方向及重量,至骨折复位。
颈前路中空螺钉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10例报告摘要目的:观察颈前路中空螺钉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疗效。
方法:采用颈前路中空螺钉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患者10例,观察近期疗效,通过随访观察远期疗效。
结果:10例患者均螺钉位置好,无螺钉移位、松动、断裂现象,均获骨性愈合,颈部疼痛消失,活动良好。
结论:颈前路中空螺钉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创伤较小,手术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为anderson ⅱ型齿状突骨折首选。
关键词齿状突骨折中空螺钉枢椎齿状突骨折是车祸、高处坠落等意外事故的一种严重损伤,该损伤累及寰枢椎区域稳定性,不愈合率较高,可能导致急性或延迟颈椎脊髓压迫并危及生命[1]。
2007年4月~2009年10月采用颈前路中空螺钉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患者10例,术后随访10~24个月,均达骨性愈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18~56岁,车祸致伤6例,高处坠落致伤4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伤后2小时~2天。
查体:患者均有颈部疼痛,活动受限,无脊髓、神经损伤表现,常规摄颈椎x线正侧+张口位片,颈椎ct平扫+颈椎三维重建,颈部mri,骨折按anderson分型均为ⅱ型,3例骨折移位3~4mm,4例合并c1~2小关节脱位,颈部mri检查未见明显脊髓受损及受压。
手术方法:气管内诱导全麻后,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插入1根大号鼻胃管。
颈肩部垫高使颈部处于过伸位,“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齿突骨折达解剖复位,在手术台上接一环形枕垫稳定患者头部。
在颈部侧方向预定要插入螺丝钉的方向摆放一根长的克氏针并透视观察,以确定手术使用器械的工作路径。
术野消毒铺巾,用无菌单包住透视球管。
在c5~6椎间水平偏向右侧作一长6~7cm横切口,沿纤维方向切开颈阔肌,于颈动脉鞘与气管和食管之间钝性分离达椎筋膜,显露c2椎体下缘,确定c2~3椎间盘间隙,在此垂直切开前纵韧带,x线引导下在c2椎体前下缘中点沿齿状突向后上呈10°~15°角置入1枚直径2.0mm自攻导针,通过骨折线达齿状突后方骨皮质下,空心钻头钻孔后沿导针拧入相应的拉力螺钉,放松牵引,拧紧螺钉对骨折端加压,透视确认骨折复位满意后,拔除导针,切口置负压引流,逐层关闭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