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针法

  • 格式:doc
  • 大小:199.0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氏针法

刺法簡便:董氏奇穴針刺方法簡便易行,較多採用正刺,斜刺,皮下刺等刺法。正刺為垂直進針,進針後深刺之,或淺刺之。斜刺為針體與皮膚表面呈60‘或45’的角度進針。皮下刺即沿皮進針。上述刺法於進針後通常留針30-45分鐘,也可不留針。董氏針灸不甚強調補瀉刺法,同一穴位,如果採用不同的針刺方向和不同的進針深度,其治療的病症也不同。如同一腎關穴(陰陵泉下1寸3分),正刺寸半可補脾,深刺1寸可補腎。

倒馬針法:倒馬針法也是董氏奇穴的特殊針法,其針刺方法為:於一個部位同時取一組穴道刺之,一般情況同時取2-3穴,如此刺之可增強療效。在正經穴道的針刺中,亦可仿用此倒馬針法,其体操作是:(一)先在某一穴位施针(如内关)。(二)然后取同经临近穴位再刺一针(如间使或大陵),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倒马针。(三)在倒马针的基础上可用补泻法,也可用动气针法与之配合,加强疗效。

動氣針法:此為董氏奇穴的特殊針法,具体操作如下:(一)先决定针刺穴道。(二)进针后有痠麻胀等感觉时,即为得气现象,然后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患部稍微活动,病痛便可立即减轻,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已经相引,达到疏导及平衡作用。可停止捻针,视情况留针或出针。(四)如病程较久,可留针稍久,中间必须捻针数次以行气,

可令病患再活动患部引气,或不动亦可。(五)如病在胸腹部,不能活动,可用按摩或深呼吸,使针与患处之气相引,疏导病邪,例如治胸闷胸痛,针内关,然后令患者深呼吸,可立刻舒畅。所謂動氣針法,即動而得氣之義。动气针法简单实用,且在不明虚实症状前亦可使用,但必须能使病痛部位自由活动或易于按摩,因此必须在远隔穴位施针,依个人经验,仅就五输原络,俞募郄会等特定穴位,灵活运用即可,值得推广应用。

牽引針法:為楊維傑醫師於臨床中悟出者,即以倒馬針法在健側遠端取穴,再於患處遠端取相關穴道遙相呼應,然后在两端同时捻针,使两针互相感应。令病人痛点稍微活动或者按摩后,再稍微捻针,痛可立止。為動氣針法的衍伸。如治療膀胱經走向的坐骨神經痛,先針健側的靈骨與大白穴,再針患側遠端的束骨穴作牽引針(患侧肢端腧穴为牵引穴,健侧远端为治疗穴,取五行穴之俞穴)。

刺絡法:董氏奇穴善於用三稜針刺絡出血,多年大病,久病難治之病,往往通過刺絡出血,豁然而愈。劇烈疼痛亦可於刺絡出血之後即止痛。在臨床應用上,多以病側同邊的遠端處刺絡出血,效果甚好,比阿是穴上刺絡出血方法相比,更進一步。

刺病象法:所謂病象,即身體內部病變在體表的異常形態或顏色反應,如瘀斑,斑塊樣色素沉澱等。刺病象法即於體表異常顏色,異常感覺或異常形態處進針。刺絡法亦為刺病象法之一利器。

董氏奇穴的理論基礎:

全息通應:由生物全息律發展出的全息針灸學,係由山東張穎清教授所揭示。他認為生物機體的某些局部,它們彼此相似,在很多方面像它的整體,任何一個生物系統都可視為它本身內在的與整體周圍環境所構成的大系統中的一個全息。構成人體這一物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帶有人體全部顯性的生命特徵。其主張與董氏針灸精神相當契合。董氏針灸的穴道排列,合乎人體生物全息律的規律,從11到1010部位皆有全息律的影子,任何一個區段皆可治療全身疾病。董師家傳的奇穴已有十代,暗合新近的全息律,實令人驚訝。如水金,水通二穴正當面部全息倒象之肺及氣管所在,其全息正像則為下焦腎藏所在,故以“金”“水”命名,補氣益腎作用極強,故治療久病腎不納氣之哮喘尤有特效。而董氏倒馬針法,亦符合全息律的關係,利用身體任何一個區段,按全息投影及經絡關係,取2或3個穴道使用倒馬針法,調治全身疾病。如駟馬三穴通治全身皮膚病。

同氣相求:又稱之為“體應”: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肉治肉,以脈治脈,以皮治皮。如治骨刺,用削骨針(四花副穴加上其下二寸半倒馬),必須貼骨進針方有效。又如股骨頭壞死後換關節,術後覺得外側體表有異常冷感,針刺二月無效,改於其小腿心肺區刺絡出血而愈,合以皮治皮之同氣相投。

臟腑別通:以內經開闔樞理論而來,即手(足)太陽經別通足(手)太陰經;手(足)少陽經別通足(手)少陰經;手(足)陽明經別通足(手)厥陰經。如以中白穴(三焦經)治腎虛腰痛,即“腎與三焦相通”的臟胕別通理論。

刺絡病理論:本於內經,董師大昌盛之。蓋任何頑症痼疾由氣滯,血瘀到痰凝,毒聚的病理過程,均以瘀血為機轉。刺絡出血,合乎內經“宛陳則除之”的理論。

董師用穴之深淺大緻依循下列幾項原則。

(一)根據病位:一般病在表、病在肌膚宜淺刺;病在骨、病在脏腑宜深刺。有時治外感表症常在背部大椎、肺俞、膏肓點刺出血即爲淺刺之例。同一穴位之深淺主治亦有别,在前述之大小間、地士,均巳舉例說明,其要旨爲治近宜淺,治遠宜深。又如最常用之足三里穴,董師常說:針五分一寸治腿部病,針寸半二寸治腸胃病,治心髒病氣喘病至少宜二寸以上,頭面病則宜二寸半以上,臨床應用确有至理。

(二)根據病性:一般熱症,虛症宜淺刺:寒症、實證宜深刺:新病宜刺淺,久病宜刺深。董師治疗較輕較短之病,常以手指颜面較浅部位之穴道针刺;对久病重病则以小腿大腿部位较深之穴位为主;熱病在較淺穴位(背部)及井穴點刺,寒症久病則在腿部、肘部血管或肌肉較厚部位深刺久留或點刺。

(三)根據四時節令:一般春夏宜刺淺,秋冬宜刺深,董師治療疾病不隻遵行春夏刺淺,秋冬刺深之理,在選穴處治方面亦有不同,充分體現了董師對時間治療學的認識,此在『董氏奇穴及其學術思想淺探』(以下簡稱『淺探』)一文之第七項中已有詳述,不再多贅。

(四)根據體質:一般肥胖、強壯、肌肉發達者宜刺深;削瘦、虛弱、肌肉脆薄及嬰兒宜刺淺,董師亦遵循此原則進針,對體力勞動者進針較腦力勞動者通常稍深。

(五)根據穴位:董氏奇穴用穴多以四肢爲主,肥厚部份可稍深,其餘部份宜稍淺。穴分天地人三部,局部刺淺,再遠入中,最遠入深。軀幹胸背概以棱針點刺爲主,頭面部穴位多以淺針直刺或卧針平刺爲主。絕無危險,且療效高。

總之,董師針刺論深淺,雖據病位、病性、體質、節令、穴位而定,但總以穴淺宜淺,穴深宜深;治遠宜深;新病宜淺,病久宜深爲要。取穴多在四肢,強調甯失之深,勿失之淺,如蚊蠅之叮咬難期收功。由於深針有透穴作用,加強了經脈間之聯系,并擴大了針刺之主治範圍,且由於一針多穴,合乎精簡原則,不但減輕進針之疼痛,又能加強刺激量,提高針刺效應,最爲董師所樂用,但不論深淺,又必以得氣爲度。

二、注重留針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