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的报刊编辑人才思想-最新文档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邹韬奋的新闻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启迪邹韬奋的新闻思想概述一、办报的大众立场邹韬奋在自己所办的报刊中, 经常表明办报刊要有正确而坚定的立场, 要坚定站在大众的立场上。
他多次谈到他所办的报刊的立场是“独立的”“大众的”立场, 认为立场问题是一个报格问题。
他在为《生活》被封闭提前准备的告别文章中说: “宁为保全人格报格而决不为义屈”。
他说: “报纸的权威并非出于主笔自身的魔术, 乃全在能代表大众的一致和要求, 脱离大众立场而图私利的报纸, 即等于自杀报纸所以能得到权威的唯一生命, 那便不打自倒了二、视报刊特色办报要有特点, 邹韬奋说: ∃办报必须有其特点, 有了特点, 销路虽少, 还是有它的力量……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亦成问题, 发展更没有希望。
三、读者本位的受众观要重视读者需要, “不要忘记了你的读者”成了邹韬奋一生的原则, 是他一生办报的重要原则在他近20年的出版生活中, 他始终坚持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 为读者各方面着想,这使他的新闻出版事业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欢迎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 他认为: 报刊的内容要精炼, 文言要短小, 文章要明显畅达, 雅俗共赏; 为最大多数的群众读者服务, 这是报社的“分内事”;要为读者服务, 意味着要对读者负责, 要求编辑要有负责任的态度, 以质量为上, 而不能盲目迷信和祟尚名家。
邹韬奋对于名家从不盲目崇拜, 在选稿标准面前, 坚持“取稿凭质不凭名”, 曾为一篇文章而亲自找到作者黄炎培先生并让其修改, 认为满意后才予以发表邹韬奋提出, 不要忘记读者, 除了要顾到一般读者的需要, 从大多数的群众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出发, 还要不能忘却对于少数先进分子的服务,因此, 在生活书店出版的图书和期刊中都顾及到各类读者的需求不忘读者, 还表现在乐于为读者做“分外事”的精神上除了表现在努力减轻读者的经济负担上, 还表现在: 邹韬奋常常为某些地处边疆、海外的读者买衣料、皮鞋, 不辞辛苦到处奔波办理其他事件等。
感悟邹韬奋的报刊思想邹韬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出版家、政论家,杰出的新闻记者。
他一生主办过6刊一报,撰写了几百万字的文章,出版了几十本译著。
他主编的《生活》、《大众生活》、《全民抗战》周刊以及《生活日报》等曾经风行海内外,对中华民族的解放、民主政治的实现和进步文化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长期的办报实践中,他形成了自己的传播思想即人民报刊思想,并由此阐发出了重视受众的理念。
即使在今天,这些传播思想对当代传媒人仍有极其重要的启示。
尽管邹韬奋本人经历了从爱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者的转变,但是以人民大众的进步和民族解放事业为目的,是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事业的指导思想。
他所办的是为大众所爱读,为大众作喉舌的刊物,他的人民报刊思想始终指导着他的报刊活动实践。
早在他主编《生活》周刊时,他就指出:“我们办这个周刊不是替任何个人培植努力,不是替任何机关培植势力,是要借此机会尽我们的心力为社会服务,求有裨益于社会上的一般人。
” “本刊的动机完全以民众的福利为前提”,认为办报应“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进为鹄的”,他创办的报刊,“不以赢利为目的”,“全靠自己的正当收入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与力求自己的发展。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对邹韬奋的思想是一个极大的震动,成为其思想发生质的飞跃的一个转折点。
事变爆发后,《生活》周刊立即作出强烈反应。
由于他的反应从而触动了当时恶势力,被迫流亡,在随后被迫流亡国外的两年中,是邹韬奋从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时期,他带着两大问题进行研究,即“世界的大势怎样?”以及“中华民族的出路怎样?”,认真考察了所到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新闻事业的情况,搜集到大量材料,他不但将材料及时写入通讯,而且在通讯中对这些材料尽力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解释。
他一直坚持:我个人既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共同努力救此垂危的民族,是每个分子所应负起的责任。
他坚持决不消极,决不抛弃责任,虽千磨万折,历尽艰辛,还是要尽我的尽力,和全国大众,向着抗敌救亡的大目标,继续迈进。
“韬奋精神”---------从新闻专业主义视角解读什么是“韬奋精神”?出版、读书界中人说,韬奋一生办刊物、办报纸、办书店,他提倡和身体力行的主旨是“竭诚为读者服务”,那种报务精神便是韬奋精神。
新闻界人士认为,韬奋的文章从来不畏权势,勇于一贯地讲真话,他批评时弊不怕得罪人,力主言论自由的精神就是韬奋精神。
政论家认为,韬奋之所以在舆论界独树一帜,是他在抗战前国民党对日本妥协时期,他不避个人安危,力主抗日,在抗战以后,他所办的刊物和书店,一直高举着抗日的大旗,他的爱国思想正是韬奋精神。
毛泽东说:“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
”这是对“韬奋精神”的精辟诠释。
他从事的事业遭受着无数次的挫折,他依然百折不挠,始终坚守着他的信念,反动派将他办的刊物一个个封闭,他一个个重新建立,又将他创办的生活书店全数封国民党迫害而被迫流亡,但他一直到停止呼吸时仍为他的理想而奋斗不息。
纵观韬奋先生的报业生涯,他始终坚持服务大众,坚坚守社会责任,持做人民的耳目喉舌,努力做读者的朋友,这体现了强烈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
关于新闻专业主义:新闻的专业主义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反权威精神。
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
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
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信念,它是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个部分。
新闻专业主义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产物,它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认为新闻传媒是社会公器,必须为公众服务。
核心理念体现为以服务大众为宗旨和新闻必须坚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
关于邹韬奋先生:邹韬奋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
什么是“韬奋精神”?简要评述邹韬奋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
“韬奋精神”是指邹韬奋先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态度。
韬奋精神强调了勇敢、奋斗和不屈服的精神品质,主张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守信念、坚持抗争,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
邹韬奋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也是著名的《晨报》的创办人和主编。
他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1.弘扬国家精神和民族意识:邹韬奋以《晨报》为平台,弘
扬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通过报刊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国
家发展和民族团结。
他致力于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提倡回归传统价值观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提倡教育改革与知识普及:邹韬奋在报刊活动中践行了他
的教育理念,提倡教育改革和知识普及。
他关注儿童教育、女子教育以及农村教育等领域,通过报刊宣传和倡导全民
教育,推动知识普及和社会进步。
3.倡导社会进步与社会公正:邹韬奋的报刊活动力求反思社
会现实,呼吁社会公正和进步。
他报道社会不公、宣传改
革,倡导废除封建传统,推动社会的现代化和民主化。
4.坚持真实与客观:邹韬奋在报刊活动中坚持真实和客观的
原则,力图报道真实的事件和事实。
他注重采访和调查,
以推动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并对不公正和错误的
行为进行抨击。
邹韬奋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致力于探索中国社会发展、民族
教育和社会改革的道路。
他的韬奋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新闻从业人员,激励着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定信念、克服困难,为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邹韬奋个人资料邹韬奋中文名称: 邹韬奋又名: 原名恩润性别: 男民族: 汉生卒年: 1895~1944生平简介邹韬奋原名恩润,笔名韬奋,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
1919年由南洋大学转入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后任中华职业社编辑股主任,并负责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和主编职业教育丛书,同时兼任中华职业学校和海澜英文专门学校的英文教员。
1926年2月接办中华职业教育社和机关刊物《生活》周刊的编务。
从1927年起主持生活周刊社,开始致力于新闻出版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积极为抗日募捐。
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
该店相继在全国许多城市设立分店,大量编印发行各抗日救亡书籍和马列主义书籍。
次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为执行委员。
杨杏佛遇刺后被迫流亡国外。
1935年8月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在上海、香港等地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并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
1936年11月22日深夜与沈钧儒等在上海被捕,是“七君子”之一。
领导救国会采取一系列措施营救“七君子”。
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
先后在上海、武汉、重庆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
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941年各地生活书店被国民党政府查封,辞去参政员职,出走香港,复刊《大众生活》,抨击国民党的内外政策。
5月协助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942年1月离开香港到广东东江抗日根据地。
10月经上海到苏北解放区。
1943年因患脑癌秘密回上海治病。
次年7月24日在上海病逝。
中共中央根据他生前的申请,追认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9月26日宋与董必武等发起召开邹韬奋追悼大会,并在重庆《新华日报》刊登启事。
10月1日宋参加重庆道门口银社举行的邹韬奋追悼大会,亲题“精神”的挽词。
1949年7月24日宋在上海市纪念邹韬奋逝世五周年大会上致词,赞扬“韬奋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英勇的人民战士。
邹韬奋报刊编辑思想中的服务理念陈怡【期刊名称】《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9【摘要】邹韬奋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优秀的编辑家和出版家。
他的优秀编辑思想中的服务理念影响和激励着现在的编辑工作者。
服务理念是邹韬奋报刊编辑思想的精华,阐述了邹韬奋服务民众、服务大目标的先进思想和具体表现形式,对现今的编辑出版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Mr Zou Taofen was an excellent editor and publishing specialist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modernpublica⁃tion. Editors were influenced and excited by his excellent service concept of editorial thought of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Service concept was essence of Zou Taofen’s editorial thought of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His ad⁃vanced service concept of serving the people and serving the great goal and their manifestation were expatiated on. It was an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editing and publishing activities.【总页数】4页(P117-120)【作者】陈怡【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南京 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06【相关文献】1.邹韬奋报刊编辑思想述评 [J], 李颖新2.邹韬奋的报刊编辑人才思想 [J], 张文明3.从"读者信箱"栏目看邹韬奋的读者服务理念 [J], 朱美琳4.邹韬奋报刊编辑思想述评 [J], 李颖新5.邹韬奋报刊编辑出版思想的教益 [J], 冬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键入文字]
浅谈邹韬奋的报刊编辑人才思想
邹韬奋在编辑报刊的实践过程中,对报刊编辑人才问题进行了许多探讨,并形成了自己的见解。
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邹韬奋的报刊编辑人才思想。
邹韬奋将从事新闻事业的人分为两类,即编辑人才和营业人才。
他说:新闻业里实际上需要的人才大概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编辑人才,一种是营业人才。
所以新闻记者属于第一种。
第一种里又有内勤外勤之分,内勤是在馆内编辑新闻,外勤是在外探访新闻。
此外还有一部分人是主持各报言论的,也可以说是专家,要根据各人自己所喜欢研究的部门做研究工夫的,例如政治、经济、外交、教育、财政等等。
①邹韬奋对报刊编辑人才的探讨,主要从报刊编辑人才的业务素质及业务素质培养的途径两个方面来进行。
邹韬奋认为,编辑高质量的报刊,与报刊编辑人才的业务素质有很大的关系。
邹韬奋对报刊编辑人才业务素质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新闻记者(编辑人才)的基本业务素质要求;二是撰述评论者(即撰写言论者)及访员特有的业务素质要求。
1。
作者: 俞月亭
出版物刊名: 中国记者
页码: 38-40页
主题词: 办报思想;生活日报;邹韬奋;办报经验;戈公振;出国考察;人民报刊;歪曲事实;一九;参考材料
摘要:韬奋一生主编过七、八种期刊,但主编日报的历史只有五十五天,那就是一九三六年六月七日在香港创刊、同年八月一日停刊的《生活日报》。
韬奋说,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办一
张“真正‘人民的报纸’”,并为此作过许多准备。
一九三二年第一次筹办《生活日报》的时候,他曾与著名报人戈公振等详细讨论过办日报的办法。
在出国考察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对西方报纸特别是苏联报纸的办报经验进行过详细的调查和研究。
在香港筹办《生活日报》的时候,他又亲自向许多有经验的报人请教过。
所以尽管办报的时间很短,他对办报理论的研究却很深。
《生活日报》停刊以后,他以《我们要怎么办。
略论邹韬奋的新闻出版思想作者:马征陈璐明来源:《新闻世界》2009年第03期【摘要】邹韬奋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在丰富的办报实践中形成了深刻的新闻出版思想。
本文对邹韬奋的新闻出版思想进行了梳理,从中总结出了八点结论。
【关键词】邹韬奋新闻出版思想现实意义邹韬奋先生,中国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新闻记者。
原名恩润,笔名韬奋,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
从1926年10月开始主编《生活》周刊,他即着手改变以往的编辑方针,以讨论社会问题为主。
在其办报活动中,他“时时立在时代的前线”,鲜明地提出“团结抗日,民主自由”的主张。
邹韬奋认为报刊要“努力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这成为他一生的追求目标和实践标准。
1944年邹韬奋因病于上海逝世,终年50岁。
后来毛泽东为他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一、邹韬奋的新闻出版思想(一)报刊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以社会改进为目的。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对邹韬奋震动很大。
他以满腔热忱寻求抗日救亡的道路。
报刊在伟大的事业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邹韬奋认为:“我们要借本刊对民族解放前途,对大众解放前途,尽一部分的贡献,换句话说,我们不是为办本刊而办本刊,只不过把本刊作为努力于我们大目标的一种工具。
再说得明确些,我们是在民族解放、大众解放的大目标之下,努力于‘一部分’和‘一种’的工作”。
在《周刊究竟是谁的》一文中,邹韬奋指出:“我们办周刊心目中无私于任何人,无私于任何机关”;“不是替任何个人培植势力,不是替任何机关培植势力”。
“《生活》周刊是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进为目的”。
可见,邹韬奋认为办报的目的就是为了改进社会,而这“社会的改进”,是“常站在社会的前一步,引着社会向着进步的路上走”。
(二)密切联系群众的人民报刊思想。
在长期的办报实践中,邹韬奋形成了自己的传播思想,即人民报刊思想,并由此阐发出了重视受众的理念。
邹韬奋《生活》周刊之编辑特色杂志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就要根据主要读者对象的需要和各种主客观条件,来确定主要内容,选取材料。
这个主要内容,应是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是杂志自己的主要读者对象共同感兴趣、共同需要的内容;二是同类杂志中,有自己特色的内容。
这两个方面要完美结合。
邹韬奋主持的《生活》周刊在选材上、文风上以及言论方面都很有特色,因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对其加以分析。
选取“有趣味、有价值”的材料邹韬奋接办《生活》周刊后,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加强刊物的趣味性,强调选取“有趣味、有价值”的材料,这是当时《生活》周刊最显著的一个标志。
《生活》周刊选取的有趣味、有价值的事实主要有三种:一是新鲜的事实。
《生活》周刊在邹韬奋接办以后,就比较注意国内外的近人近事。
如《丹麦改良农村之基本方法》、《日本妇女最近在社会上所占的位置》等。
二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国内外各种社会实情。
主要是指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故和中国各少数民族的社会风情,如《荷兰的日光工厂》、《江苏宜兴风俗谈》、《江苏浦东高桥的婚丧风俗谈》等。
三是著名人物的经历。
邹韬奋认为:“谈话最有趣而有益的是听听别人的有价值的阅历经验,尤其是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阅历经验。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思想、革命业绩,革命文豪高尔基的传奇生平、奋斗生涯,印度的民族英雄甘地领导人民同英国殖民主义者进行顽强斗争的事迹,以及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之“不肯休息的好奇心”和“永不屈服的忍耐力”等伟人生平,都是《生活》周刊“特别注意而且登得很多的材料”。
邹韬奋开始主编《生活》周刊的时候,由于面对的广大读者最关心的是求学、就业、社交、恋爱、婚姻等问题,所以,《生活》周刊此时刊登的这一类文章比较多。
“九一八”事变以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妥协投降政策,许多人意识到民族解放和个人出路的密切关系,把眼光从个人的小圈子转向了民族解放的大事业。
邹韬奋:以笔为剑战⽽不屈2019-08-101926年10⽉,邹韬奋以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的⾝份,接办了职教社的机关刊物《⽣活》周刊。
此后,从《⽣活》到《⼤众⽣活》《⽣活⽇报》,从《⽣活星期刊》《抗战》到《全民抗战》,包括开办⽣活书店,邹韬奋⼀刊被停,⼀刊(报、书店)继起,为宣传抗战、团结御辱和争取⾔论⾃由、民主政治⿎与呼,在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笔。
曾说过:“我们⼲⾰命有两⽀队伍,武的是⼋路军,⽂的是邹韬奋在上海办刊物,开书店。
”揭露交通部长王伯群穷奢极欲最初,《⽣活》周刊内容多集中与青年职业和教育相关领域,发⾏量只有两千多份,且以赠送为主。
邹韬奋接⼿后,从加强刊物的趣味性⼊⼿,“多登新颖有趣之⽂字”,如撰写“⼩⾔论”,编译国外报刊新知趣闻,刊发海外通讯员报道等,⽂风活泼,可读性强。
这⼀系列举措很快打开了局⾯,两三年后销数增到4万份以上,5年后发⾏量达到创纪录的15.5万份,与全国性⽇报《申报》的发⾏量旗⿎相当,其社会影响⼒不断提升。
1931年6⽉,时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员、交通部长等职的上海⼤厦⼤学校长王伯群与本校毕业⽣保志宁结婚,建造“⾦屋”,极尽奢华。
消息传出,有⼈讥讽王伯群“位尊多⾦”,有读者特意写信给《⽣活》周刊,要求调查并揭露王伯群的“丑⾏”。
邹韬奋获悉后,基于愤慨,⼀⾯将读者来信刊登,⼀⾯展开调查,以便弄清事实真相。
原来,王伯群所建“⾦屋”由⾟丰记营造⼚造就,后者正承建南京交通部办公楼及⼤厦⼤学教学楼建设⼯程。
为了讨好交通部长王伯群,造价不下50万元的别墅,最终只收取王伯群约20万元费⽤即交付使⽤,有变相贿赂之嫌。
王伯群得知邹韬奋的⾏动后,害怕丑闻被曝光,于是派⼈携带10万元前往,企图以此封住《⽣活》周刊之⼝。
邹韬奋不为利益所惑:“《⽣活》是⼀个⾃⼒更⽣的刊物,经费多有困难,但是不受任何⽅⾯的津贴,⼀个⼩刊物也⽤不着偌⼤的巨款。
”来⼈并不死⼼,接着提出把这笔现⾦折合股本,作为投资基⾦。
解析邹韬奋“以读者利益为中心”报刊思想摘要:邹韬奋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其“以读者利益为中心”的报刊思想至今为人所推崇。
基于此,本文将从“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与时俱进的态度、为大众服务的“孺子牛”精神”等方面进行解析,以期对当代的媒体人有所借鉴。
关键词:邹韬奋报刊思想读者利益中心邹韬奋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其“以读者利益为中心”的报刊思想至今为人所推崇。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一、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常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的基本选择。
作为报人的邹韬奋很重视手中的那支笔,用它担负起了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当他还是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时,就提出办报要“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进为鹄的”。
[1]1926年接编《生活》周刊后不久,即发表《本刊与民众》表示:“本刊的动机完全以民众的福利为前提”,为此,曾拟定周刊的宗旨是“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
1928年在《〈生活〉周刊究竟是谁的?》一文中又进一步表示:“求有裨益于社会上一般人”。
可以看出,邹韬奋是抱着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为此,他很注意了解社会上发生的各类问题,并随时进行分析研究。
“九一八”事变后,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士,邹韬奋又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舆论宣传的任务。
9月26日出版的《生活》周刊第6卷第40期上,他一连发表三篇“小言论”和一篇《对全国学生贡献的一点意见》,呼吁全国人民一致抗日。
针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邹韬奋一再进行毫不留情的批评,这使《生活》周刊处在了风口浪尖。
邹韬奋被迫出国。
为此,这样两个问题便由此而生:世界的大势怎样?中华民族的出路怎样?带着这两个问题,他把英国、法国、美国、苏联、意大利、德国作为考察重点。
两年之后回国,先后创办《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等报刊,继续投入到国内的抗日救亡宣传,并把立场转变到社会主义方向。
邹韬奋从事新闻工作的服务精神和办报经验一、引言作为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邹韬奋以其独特的服务精神和丰富的办报经验在新闻界享有盛誉。
本文将探索邹韬奋从事新闻工作的服务精神以及其积累的办报经验。
通过了解他的工作理念和实际操作,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新闻工作的价值和重要性。
二、服务精神邹韬奋深知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他的职责是为公众提供准确、及时、客观的新闻信息。
他始终秉持着服务公众的精神,竭尽全力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
在报道时,邹韬奋注重平衡报道的各个方面,不偏袒任何一方。
他相信通过提供准确和客观的信息,公众可以做出理性的决策,并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邹韬奋的服务精神还体现在他对新闻涉及到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跟踪上。
他不仅仅是一个新闻的传递者,更是一个引导者和观察者。
他深入调查各种社会问题,并发表有影响力的报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通过这种方式,邹韬奋希望能够唤起社会的关注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三、办报经验1.整合资源邹韬奋在办报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整合资源。
他深知成功的新闻报道离不开广泛而准确的信息来源。
因此,他善于与各种人物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网,包括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活动家等。
通过与这些人物的沟通与合作,邹韬奋能够获取可靠的信息来源,并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确保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2.提升写作技巧作为一名杰出的新闻编辑,邹韬奋注重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
他认为好的新闻报道应该具备简洁、明确、生动的特点。
因此,他在写作过程中注重语言的精炼和表达方式的生动。
邹韬奋擅长运用富有情感的词汇和形象的描写,使得他的新闻报道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读者的共鸣。
3.保持独立思考邹韬奋深知新闻报道的独立性的重要性。
他坚守独立的原则,始终保持对各种观点的客观分析,并不偏袒任何一方。
邹韬奋相信只有通过独立思考和客观报道,才能与读者建立起深度的信任关系,并为他们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4.素养与素质邹韬奋在办报经验中也特别注重自身的素养和素质的提升。
邹韬奋媒介经营管理思想探讨摘要:邹韬奋是我国杰出的出版家,一生创建与经营管理过《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等七个报刊和遍布全国的生活书店。
他的媒介经营管理思想,主要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经营方针;同时,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和民主集中制的经营原则,来保证这一经营目标的实现;人才任何时候都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严格的用人标准为最终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作用。
关键词:韬奋精神;市场化;民主集中制;人才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经营方针“韬奋精神”是什么?邹韬奋先生自己做了归纳,即“三条工作原则”、“八种传统精神”。
“‘三条工作原则’是:第一,促进大众文化;第二,供应抗战需要;第三,发展服务精神。
‘八种传统精神’是:坚定、虚心、公正、负责、刻苦、耐劳、服务精神、同志爱。
归根到底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
”邹韬奋把服务精神看作生活书店的生命。
他说:“‘生活’的生命,就是完全大公无我的对社会服务的精神组成的。
”在具体的报刊实践中,这种服务精神表现为:满足受众需求为立足点的经营特色。
受众是任何媒介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
邹韬奋作为一个优秀的媒介企业管理者,在办报刊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读者需求为立足点的媒介经营思想,这种思想直接来源于他“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造为目的”的独具特色的办报思想。
他认为办报刊“要用敏锐的目光、深切地注意和诚挚的同情研究当前一般大众读者所需要的是怎样的‘精神食粮’。
这是主持大众刊物的编者所必需负起的责任。
”为了达到这样目的,邹韬奋和他的战友们从四个方面付诸实施:其一,在办企业的目标与宗旨上,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其二,在内容上,他注重短小精悍的评论和“有趣味、有价值”的材料。
从接办《生活》周刊开始,邹韬奋就改变刊物以前停留在“职业教育和修养”的思路上,强调以一种趣味性来吸引读者,1939年在上海出版的《大众生活》周刊更注重以短小精干的评论来满足消费者需求。
其三,在刊物形式上满足消费者需求。
邹韬奋的报刊人才思想
对于访员(即外勤新闻记者)的特殊业务素质,邹韬奋也有专门的论述,他认为这类人还应该具有特殊的能力,他借用当时著名报人周孝庵⑦的话将访员应该具备的特殊能力归纳为以下几种:第一须下笔迅速而清楚,这项能力并不是人人都具有,必须有相当的训练;第二须能在嘈杂之场所而不乱文思,必须有相当的抗干扰能力;第三是须善于记述问答式的文字,必须善于提问和记录;第四须有推考力,因访员须处处临机应变,有时采访新闻,全凭自己的推考力来推定新闻的真相;第五须有忍耐力,因为“访员出外采访新闻,每周旋于上中下三等社会之人,苟不能忍耐,采访必无结果”。
⑧
注释:
①②《短简》,载《抗战》,1937年第65号。
⑤《想念新闻学》,载《生活》,周刊1929年第4卷第40期。
⑥邹韬奋:《征求一位同志》,载《生活》,周刊1930年第5卷第30期。
⑧邹韬奋:《新闻记者是不戴帽子的皇帝》,载1929年《生活》,周刊第4卷第30期。
⑨⑩邹韬奋:《有志于新闻事业》,载香港《大众生活》,1941年新8号。
??????邹韬奋:《有志于做新闻记者》,载香港《大众生活》,1941年新15号。
??????参见邹韬奋:《大学的新闻系》,载香港《大众生活》,1941年新19号。
????????????《简覆》,载《全民抗战》,1940年第114号。
(作者为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传媒专业博士)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