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器件发展简史
- 格式:ppt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47
电子元器件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每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电子元器件也不例外,它历经了经典电子元器件、小型化电子元器件、一般微电子元器件、智能微电子元器件时代,未来正在迈向量子电子元器件时代。
电子元器件的发展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和整机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牵制的关系。
微电子元器件包括集成电路、混合集成电路、片式和扁平式元件和机电组件、片式半导体分立器件等。
微电子指采用微细工艺的集成电路,随集成电路集成度和复杂度的大幅度提高、线宽越来越细和采用铜导线,其基频和处理速度也大幅度提高,在电子线路中其周边的其他元器件必然要有相应速率的处理速度,才能完成所承担的功能。
因此,需要通过整个设备及系统来分析元器件的发展。
表1电子元器件的发展阶段及特点上述电子元器件的发展阶段的划分是2001年提出来的,但近年来电子技术和电子产业的发展很快,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尤其是智能化产品和系统越来越普及,智能化已经到来,同时,量子技术有了突破,信息技术有可能进入“量子化时代”。
智能化已经到来观察一下我们周围,可以发现,智能化家用电子及电器,如智能电视机、电灶具、电热水器等;智能化终端如手机、手表式终端等,智能化汽车电子及智能化公交系统等,其发展的总趋势是以智能化为核心的信息化,系统化和网络化。
这些变化也可以从智能化设备和系统框图构成来分析对电子元器件的新要求:1)指挥控制系统--嵌入式处理器芯片,高速,大容量的集成电路,计算芯片已经渗入到各种系统和产品中。
整机采用双核、四核,八核以至更多的芯片并行,以加速运算速率的智能化处理。
2)信息采集系统--以传感器为代表将各种信息转化为电信号,并进行处理。
传感器技术是一项当今世界令人瞩目的迅猛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之一,也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构成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
如果说计算机是人类大脑的扩展,那么传感器就是人类五官的延伸,当集成电路、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时,人们才逐步认识信息摄取装置--传感器没有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惊呼“大脑发达、五官不灵”.但是目前传感器的发展已成为一个瓶颈,对其品质、稳定性、一致性与可靠性等程度要求越来越高。
电子元件的发展历史第一阶段:早期电子元件(18世纪-19世纪)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随着电学的诞生,早期电子元件开始出现。
最早的电子元件是电子管,它是由一个或多个电子真空管构成的。
电子管的发明推动了无线电通信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此后,电阻器、电和电感器等简单的元件也被开发出来,用于控制和调节电流和电压。
第二阶段:晶体管时代(20世纪40年代-50年代)20世纪4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改变了电子元件的面貌。
与电子管相比,晶体管更小、更节能,且寿命更长。
它还比电子管更容易制造和操作。
这些特性使晶体管成为计算机和通信系统等领域的关键元件。
这一时期的电子元件技术成为信息时代的基石。
第三阶段:集成电路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70年代)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的出现引领了电子元件的又一次飞跃。
集成电路是一种将许多晶体管、电和电阻器等元件集成在一小块半导体芯片上的技术。
它使得电子元件的集成度提高,功耗降低,速度提高,体积更小。
集成电路的问世加速了电子产品的革命,推动了计算机、通信、娱乐等领域的发展。
第四阶段:微纳电子元件(21世纪至今)21世纪以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微纳电子元件开始崭露头角。
微纳电子元件以纳米技术为基础,能够在纳米尺度上实现更高的性能和更小的尺寸。
纳米级材料、纳米电路和纳米加工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子元件的功能更加多样化和高效化。
微纳电子元件的出现为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结论电子元件的发展历史见证了科技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从早期的电子管到现代的微纳电子元件,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推动了电子产品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我们可以期待未来电子元件技术的更大突破和应用。
电子元器件发展史电子元器件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浓缩的电子发展史。
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一代电子产品以电子管为核心。
四十年代末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只半导体三极管,它以小巧、轻便、省电、寿命长等特点,很快地被各国应用起来,在很大范围内取代了电子管。
五十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块集成电路,它把许多晶体管等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硅芯片上,使电子产品向更小型化发展。
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迅速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使电子产品向着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稳定、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电子计算机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恰好能够充分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性,所以下面就从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来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在20世纪出现并得到飞速发展的电子元器件工业使整个世界和人们的工作、生活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电子元器件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电子工业的发展历史。
190年6 ,李·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用来放大电话的声音电流。
此后,人们强烈地期待着能够诞生一种固体器件,用来作为质量轻、价廉和寿命长的放大器和电子开关。
194年7 ,点接触型锗晶体管的诞生,在电子器件的发展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
但是,这种点接触型晶体管在构造上存在着接触点不稳定的致命弱点。
在点接触型晶体管开发成功的同时,结型晶体管论就已经提出,但是直至人们能够制备超高纯度的单晶以及能够任意控制晶体的导电类型以后,结型晶体管材真正得以出现。
195年0 ,具有使用价值的最早的锗合金型晶体管诞生。
195年4 ,结型硅晶体管诞生。
此后,人们提出了场效应晶体管的构想。
随着无缺陷结晶和缺陷控制等材料技术、晶体外诞生长技术和扩散掺杂技术、耐压氧化膜的制备技术、腐蚀和光刻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各种性能优良的电子器件相继出现,电子元器件逐步从真空管时代进入晶体管时代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电子产品的发展史从电子管到集成电路电子产品的发展史:从电子管到集成电路电子产品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科技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成就,影响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最早的电子管发展到如今的集成电路,这一进程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发展和创新。
1. 电子管时代电子管作为最早的电子元件,是电子产品发展的起点。
20世纪早期,电子管被广泛应用于通信、广播和计算机等领域。
电子管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电子的流动来转换、放大和处理电信号。
然而,电子管体积庞大、功耗高、易损坏等缺点限制了电子产品的进一步发展。
2. 晶体管的诞生20世纪4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成为电子技术发展的重大突破。
晶体管的尺寸远小于电子管,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由于晶体管的出现,电子产品开始迈向小型化、高性能和可靠性更强的方向。
晶体管广泛应用于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并为科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 集成电路的兴起集成电路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电子产品的发展。
集成电路将数百个晶体管以及其他元件集成在一块硅片上,实现了更高的集成化程度。
与晶体管相比,集成电路具有更小的体积、更低的功耗和更高的性能。
1961年,第一块集成电路问世,开启了新的电子产品时代。
从此以后,集成电路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手机、摄影器材等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4. 近年的发展和前景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产品的发展也在持续迭代升级。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纳米级集成电路时代,芯片的集成度不断提高,性能越来越强大。
同时,新的材料、技术和设计理念也不断涌现,为电子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未来,电子产品有望实现更高的人工智能智能化、更高的能效和更舒适的交互体验。
例如,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无人机等产品正在迅速发展。
同时,人们对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物联网等领域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总结起来,电子产品的发展从电子管到集成电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技术突破,电子产品实现了小型化、高性能和智能化等方面的提升,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半导体的发展历程
半导体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1947年:第一个晶体管问世。
这是使用固态材料制造的第一种电子器件,并被认为是现代电子技术的里程碑之一。
2. 1950年代: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和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
砷化镓(GaAs)和硅(Si)成为主要的半导体材料,同时晶体管逐渐取代真空管成为主流电子器件。
3. 1960年代:单片集成电路的问世。
这种技术可以将成千上万的晶体管等元件集成到一块芯片上,大大提高了集成度,实现了电子器件的微型化。
4. 197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问世。
这种技术可以将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晶体管等元件集成到一块芯片上,进一步提高了集成度和性能,让电子器件的功能更加丰富。
5. 1980年代至今:半导体材料、制造工艺和设计技术不断进步,使集成电路的性能愈发出色。
同时,出现了很多新的应用领域,如数字化、通信、计算机、消费电子、医疗设备等,这些领域对集成电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电子元器件发展史资料电子元器件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那时电子学刚刚起步。
在电子学发展的初期,人们主要使用的是真空电子管,这种器件的缺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寿命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研究新的电子器件,以取代真空电子管。
20世纪50年代,晶体管的出现是电子元器件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晶体管是一种半导体器件,具有体积小、功耗低、寿命长等优点,很快就取代了真空电子管,成为电子设备中的主要器件。
在晶体管的基础上,人们又研制出了集成电路,将多个晶体管和其他元件集成在一个芯片上,使得电子设备更加小型化、高效化。
随着集成电路的不断发展,人们又研制出了各种新型的电子元器件,如微处理器、存储器、传感器等。
这些新型的电子元器件不断推动着电子设备的发展,使得电子设备更加智能化、多功能化。
除了传统的电子元器件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电子元器件,如石墨烯电子器件、纳米电子器件等。
这些新型的电子元器件具有更高的性能和更小的体积,将成为未来电子设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电子元器件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创新和进步的历史。
从真空电子管到晶体管、集成电路,再到新型的电子元器件,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给电子设备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元器件将会更加小型化、高效化、智能化,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与趋势随着现代电力系统和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电子器件在能源转换和电力控制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
本文将探讨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历程和当前的趋势。
一、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历程电力电子器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用于电力电子转换器和变频器等领域。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电力电子器件经历了从硅基材料到碳化硅、氮化镓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转变。
这些新材料具有更高的电子迁移率和温度稳定性,能够承受更高的温度和电压,提高了电力电子器件的效率和可靠性。
同时,电力电子器件的封装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最初的器件封装采用普通结构,如二极管、三极管等采用金属外壳,使得器件散热效果相对较差。
而随着电子器件功率密度的提高,高效的封装结构应运而生,如无机封装、有机封装和双轨封装等。
这些封装结构不仅提高了散热性能,还减小了尺寸和重量,满足了电力电子器件高密度集成和散热要求。
二、电力电子器件的当前趋势1. 高频高效率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电力电子器件正朝着高频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新材料的应用和器件结构的改进使得电力电子器件的开关频率不断提高,传输损耗减少,效率更高。
例如,功率MOSFET和晶闸管等器件,其开关频率已经达到数兆赫兹,能够实现更高的电力变换效率。
2. 大功率大电流随着电力电子应用领域的扩大,对于大功率大电流电力电子器件的需求不断增加。
同时,新材料的应用和器件结构的改进也使得电力电子器件能够承受更高的电流和功率,满足更多领域的需求。
例如,碳化硅MOSFET和氮化镓HEMT等器件,其电流密度和耐压能力大大提高,适用于电力电子交流传输、电机驱动等高功率应用领域。
3. 高可靠性电力电子器件通常在高温、高电压和高电流等恶劣工况下工作,因此高可靠性是其发展的重要方向。
新材料的应用、封装技术的改进和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可以减少器件的故障率、延长器件的寿命、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采用双轨封装和无机封装等高可靠性封装结构,能够有效降低器件的温度和电压应力,提高器件的工作可靠性。
发展史:1,1904年,J.A.Fleming发明了最简单的二极管(diode或valve),用于检测微弱的无线电信号。
2,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3,1906年,L.D.Forest在二极管中安上了第三个电极(栅极,grid)发明了具有放大作用的三极管,这是电子学早期历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4,1940年帕金森和洛夫尔研制成电子模拟计算机5,1948年用半导体材料做成了第一只晶体管,叫“半导体器件”或“固体器件”(solid-state device)。
1951年有了商品,这是出现分立元件的有一个里程碑,5,1959年Kilby在IRE(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学会)的一次会议上宣布“固体电路”(solid circuit)的出现,以后叫“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
6,、1964年: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微波激射器、激光器的发明奠定理论基础;巴索夫、普罗霍罗夫(苏联)发明微波激射器6,1966年进入“中规模集成”(medium-scale integration)阶段,每个芯片上有100~1000个元器件。
1969年进入“大规模集成”(large-scale integration)阶段,每个芯片上的元器件达到10000个以下。
1975年更进一步跨入“超大规模集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研制成功,取名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第一代(1946~1957年)是电子计算机,它的基本电子元件是电子管,内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线,外存储器主要采用磁鼓、纸带、卡片、磁带7,第二代(1958~1970年)是晶体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晶体管,内存储器大量使用磁性材料制成的磁芯存储器。
第三代(1963~1970年)是集成电路计算机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小规模集成电路和中规模集成电路,磁芯存储器进一步发展,并开始采用性能更好的半导体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基本运算。
电子元器件的演变从传统到现代技术的发展历程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进步,电子元器件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传统的电子元器件到现代技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元器件的演变对于电子领域的革新和进步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电子元器件的起源开始,追溯其发展过程,探讨传统到现代技术的转变。
一、电子元器件的起源在探索电子元器件演变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提到第一个发明的电子元器件——电子管。
电子管是利用真空的特性来控制电子流的设备,它的发明标志着电子元器件的诞生。
由于电子管的体积庞大、耗能严重以及使用不便等问题,人们开始寻求更小型化、高效能的替代品,于是传统的电子元器件开始逐渐走向改革与更新。
二、晶体管与集成电路在传统电子元器件中,晶体管的出现是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
晶体管在体积和能量消耗方面相比电子管有着巨大的优势,这使得它能够更广泛地应用于电子设备中。
然而,晶体管的局限性在于每个晶体管芯片只能完成单一的功能,这导致了电子设备的体积和功耗问题。
为了解决晶体管的局限性,集成电路(IC)的出现成为了电子元器件发展的新里程碑。
集成电路将多个晶体管和其他电子器件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实现了更高的集成度和更小的体积。
随着集成电路的不断发展,我们迈入了现代技术的时代。
三、微电子技术的兴起随着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微电子技术应运而生。
微电子技术是指在微米尺度上制造以及应用集成电路的技术。
它通过微米级的加工技术,将电子元器件集成度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微电子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电子元器件的发展。
在微电子技术的支持下,人们可以制造出更小、功能更强大的电子元器件,并将其应用于各种领域。
四、新材料的应用除了微电子技术,电子元器件的演变还受益于新材料的应用。
新材料如石墨烯、有机聚合物等的发展与应用,为电子元器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这些新材料具有出色的导电性能和机械性能,使得电子元器件能够实现更快的传输速度和更高的效能。
总结:电子元器件从传统到现代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一个持续创新和突破的过程。
电子元器件的发展历程与趋势近几十年来,电子元器件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推动了信息技术和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
本文将探讨电子元器件的发展历程,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一、电子元器件的起源与初期发展电子元器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电器时代。
当时,第一个真正的电子元器件——电子管应运而生。
电子管利用了真空管内的电子流动原理,成为放大和开关电路的关键部件。
这一重大发明使得电子技术得以快速发展,成为20世纪上半叶电子工业的核心。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管逐渐出现了一系列的缺陷,如体积庞大、功耗高、寿命短等。
因此,人们开始寻求新的电子元器件替代电子管。
二、晶体管的应用与发展20世纪5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晶体管采用半导体材料,相比于电子管,具有体积小、功耗低、寿命长等优势,成为电子元器件领域的革命性突破。
晶体管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从计算机、电视到通信设备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进步,晶体管逐渐被集成电路所取代。
集成电路将数百万个晶体管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大大提高了电子器件的集成度和性能。
三、集成电路与微电子技术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技术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激发了电子元器件的新的发展趋势。
集成电路不仅减小了电子器件的体积,还提高了可靠性和稳定性,大大拓宽了电子器件的应用范围。
微电子技术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电子元器件的发展。
微电子技术利用微米和纳米尺度的技术制造电子器件,使得电路更加精密、小型化。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不仅在计算机芯片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也在通信、医疗、汽车等领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元器件将继续迎来新的发展趋势。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方向:1.纳米技术的应用:纳米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器件的体积更小、性能更强大。
纳米材料的应用将改变电子器件的结构和特性,为电子元器件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2.柔性电子技术:柔性电子技术利用可弯曲材料制造电子器件,使得电子设备更加轻薄灵活。
电子工程的发展历史前言电子工程是一门关于电子技术原理和应用的学科,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本文将简要介绍电子工程的发展历程,包括其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和技术突破。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19世纪末,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电子现象和相关理论。
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炭粘电灯泡,标志着电光源的诞生。
随后,其他科学家也陆续开始研制电子元件,推动了电子工程的起步阶段。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电子工程快速发展的时期。
1920年,美国工程师利奥·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放大器,为电子信号的处理和传输技术打下了基础。
随后,无线电和广播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电子工程得以应用于通讯领域。
在此期间,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是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发明了晶体管。
晶体管是电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取代了大型和不稳定的真空管,为电子器件的迷你化和电子系统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至今20世纪50年代以后,电子工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开始将电子技术应用于计算机领域,开创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1951年,UNIVAC I成为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化的电子计算机,开启了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革命。
进入21世纪,电子工程的发展加速。
计算机硬件、通信技术、信息存储和处理等领域不断创新,电子工程在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兴起,电子工程正面临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挑战。
结语电子工程的发展历史充满了创新和突破。
从爱迪生的炭粘电灯泡到贝尔实验室的晶体管,再到计算机时代的到来,电子工程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变革。
未来,电子工程将继续致力于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为我们创造更加智能、便捷和高效的生活。
现代电子器件技术现代电子器件技术在过去几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高科技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电子器件技术也日益成熟。
本文将介绍现代电子器件技术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一、发展历程电子器件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人们开始关注如何将电子元器件制作得更小、更高效。
20世纪4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引领了电子器件技术的新时代。
晶体管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制成的电子器件,可以放大和控制电流。
它的出现代表着电子器件技术向着微型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的问世进一步推动了电子器件技术的发展。
集成电路将晶体管、电阻、电容等多个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大大提高了电子器件的集成度和性能。
从此以后,电子器件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二、应用领域现代电子器件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首先是通信领域。
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通信设备的需求不断提高。
现代电子器件技术为手机、通信基站等设备的制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其次是计算机领域。
计算机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而现代电子器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计算机的性能提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集成电路、微处理器、存储器等电子器件的不断改进,使得计算机的速度和存储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此外,现代电子器件技术还在医疗、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医疗领域的电子器件技术使得医学设备更加精确、高效;航空航天领域的电子器件技术为飞机、卫星等设备的控制和通信提供了关键支持;能源领域的电子器件技术有助于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生成。
三、社会影响现代电子器件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是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和便捷性。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
手机、电脑等现代电子设备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随时与他人保持联系,推动了社交网络的发展。
其次是提高了工作和生活效率。
现代电子器件技术的应用使得各种工作任务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完成。
电子元器件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电子元器件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每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电子元器件也不例外,它历经了经典电子元器件、小型化电子元器件、一般微电子元器件、智能微电子元器件时代,未来正在迈向量子电子元器件时代。
电子元器件的发展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和整机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牵制的关系。
微电子元器件包括集成电路、混合集成电路、片式和扁平式元件和机电组件、片式半导体分立器件等。
微电子指采用微细工艺的集成电路,随集成电路集成度和复杂度的大幅度提高、线宽越来越细和采用铜导线,其基频和处理速度也大幅度提高,在电子线路中其周边的其他元器件必然要有相应速率的处理速度,才能完成所承担的功能。
因此,需要通过整个设备及系统来分析元器件的发展。
表1电子元器件的发展阶段及特点上述电子元器件的发展阶段的划分是2001年提出来的,但近年来电子技术和电子产业的发展很快,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尤其是智能化产品和系统越来越普及,智能化已经到来,同时,量子技术有了突破,信息技术有可能进入“量子化时代”。
智能化已经到来观察一下我们周围,可以发现,智能化家用电子及电器,如智能电视机、电灶具、电热水器等;智能化终端如手机、手表式终端等,智能化汽车电子及智能化公交系统等,其发展的总趋势是以智能化为核心的信息化,系统化和网络化。
这些变化也可以从智能化设备和系统框图构成来分析对电子元器件的新要求:1)指挥控制系统--嵌入式处理器芯片,高速,大容量的集成电路,计算芯片已经渗入到各种系统和产品中。
整机采用双核、四核,八核以至更多的芯片并行,以加速运算速率的智能化处理。
2)信息采集系统--以传感器为代表将各种信息转化为电信号,并进行处理。
传感器技术是一项当今世界令人瞩目的迅猛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之一,也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构成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
如果说计算机是人类大脑的扩展,那么传感器就是人类五官的延伸,当集成电路、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时,人们才逐步认识信息摄取装置--传感器没有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惊呼“大脑发达、五官不灵”.但是目前传感器的发展已成为一个瓶颈,对其品质、稳定性、一致性与可靠性等程度要求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