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课件2
- 格式:ppt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33
一、教案名称: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发展的历程,掌握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艰难过程及其重大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如何探索新道路,以及这一过程的重大意义。
2.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性,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新道路中的智慧和勇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要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探索新道路的历程。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中国共产党探索新道路的艰难过程及其意义。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重点讲解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新道路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新道路中的智慧和勇气。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国共产党探索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及其意义。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思考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新道路中的经验教训,为期末考试做准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等,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等,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单元第五课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第一框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国民党一大①时间:1924年②内容: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③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2、第一次国共合作:①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②开展北伐战争3、北伐战争:①时间:1926年②目的:为了打倒列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③北伐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④主要战役:贺胜桥战役⑤共产党的功绩: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⑥蒋介石政变后继续北伐,1928年张学良通电全国服从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第二框工农武装割据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在江西南昌发动起义。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2、八七会议:①时间:1927年8月7日②地点:汉口③内容: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李出政权”的重要论断。
④意义:中国革命开始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变。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转战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4、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三框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1、红军长征①时间: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1935年10月陕北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②原因:红军反围剿失败。
③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诚、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2、遵义会议:①时间:1935年1月②内容: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军事上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③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支配中共中央长达四年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
(2)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概述(1)导入:回顾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革命的意义。
(2)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道路,包括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阶段。
2. 关键事件和人物(1)重要事件: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胜利等。
(2)杰出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革命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分析(1)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讲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道路,包括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阶段。
(2)关键事件和人物:讲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胜利等事件,以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人物的贡献。
3. 小组讨论和分享(1)学生分组讨论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小组讨论的深度,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官方指定教材,提供相关章节的内容。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图片、地图和图表等。
3. 历史资料: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学术研究,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