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马至姚家坪输变电线路对高黎贡山自然保护...
- 格式:doc
- 大小:930.50 KB
- 文档页数:30
红外线相机在高黎贡山(腾冲辖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运用发布时间:2021-07-09T08:49:28.331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1年4期作者:梁艳[导读]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腾冲分局开始应用红外线相机技术来进一步加强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至今已有6年的使用史。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腾冲分局云南省腾冲市?679100摘要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是云南省最大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总面积为40.55万公顷,腾冲辖区内面积有42418公顷,域内野生动植物极其丰富,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世界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在4303种和变种的种子植物中,有1116种是中国特有种,379种是云南特有种,434种是高黎贡山特有种。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森林和野生动物保护区最基本的职能,随着当前科技的提高,智能科技与红外线相机的运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辟了新的手段,为生物多样性中的监测、执法提供了佐证,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有力的依据,因此,红外线相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保护;红外线相机;应用一.红外线相机技术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腾冲辖区)中的应用现状1.1红外线相机的发展红外相机即红外感应相机,又称陷阱相机,它的历史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短,在摄影还未进入工业化的时代,便有了红外相机最基本的雏形,在当时的红外相机技术还不成熟的条件下,面对气象、温差、胶卷等复杂变量,无法进一步的应用;在当摄影进入数码时代以后,照片以一种数字图像存于硬盘,智能感应装置的研发成功后,红外相机才去的了发展,才有了真正实用化的价值与意义。
2015年,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腾冲分局开始应用红外线相机技术来进一步加强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至今已有6年的使用史。
1.2红外线相机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中的实际应用现状自2015年来,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腾冲辖区),共计安装使用红外相机有300台,安装密度达到2000余亩林地每台。
特高压输电工程对龙滩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生态保护措施梁永延;覃永华;邓章文;黄安书【摘要】在广西龙滩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及现状各因子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滇西北至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对保护区生境特别是主要保护对象黑颈长尾雉及其栖息地的影响,提出了切合实际的保护对策和管理措施,以利于该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维护.%Based on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biodiversity in Guangxi Longtan Nature Reserve, the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rought about by the Dianxibei-Guangdong UHVDC transmission project especially on the main protected object of black-necked bar-tailed pheasant and their habitat were analyzed.In addition, practical protection strategies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effectively restore and maintain the ecological system in this area.【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5)015【总页数】3页(P54-56)【关键词】输电工程;自然保护区;黑颈长尾雉;保护;环境影响【作者】梁永延;覃永华;邓章文;黄安书【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广西南宁 530028;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广西南宁 530011;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广西南宁 530011;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广西南宁53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1.3我国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决定了我国“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的基本能源流向,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
高黎贡山旅游攻略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黎贡山旅游攻略》的内容,具体内容:高黎贡山属青藏高原南部,横断山西部断块带,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碰撞及板块俯冲的缝合线地带,是著名的深大断裂纵谷区。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门票:免费...高黎贡山属青藏高原南部,横断山西部断块带,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碰撞及板块俯冲的缝合线地带,是著名的深大断裂纵谷区。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门票:免费开放时间:常年开放交通保山机场每天有2班航班往返昆明,行程约40分钟,全票价约810元。
保山机场距保山市区9公里,乘出租车需25—30元。
也可在昆明搭乘夜间长途汽车(卧铺),大约10个小时到达保山,搭乘保山—芒宽、六库—腾冲的班车,至东六公路78公里处的岗党下车,再乘其他车辆到百花岭(行程长11公里)。
或者从昆明出发,抵达怒江州州府六库,从六库坐班车去泸水县,再从泸水坐车去片马,(泸水也有直达片马的班车),一路经过的就是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
住宿在自然保护区的中心地带,现已建成姚家坪森林旅游度假村。
度假村所在海拔2540米,距泸水县城21公里,距片马口岸42公里。
亦可宿百花岭科考旅游接待中心。
攀登线路高黎贡山是个很大区域的概念,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至怒江州的贡山、福贡、泸水三县,中段腾冲县两县区,南端至保山市的隆阳区。
高黎贡山主峰在怒江州境内,徒步者走的也多是怒江州内的高黎贡山,从贡山出发,翻山后沿独龙江流域茶马古道徒步北上。
或沿丝绸古道徒步翻越高黎贡山(行程20公里)。
途经保山(或六库)—百花岭—南斋公房(海拔3250米)—林家铺,一天徒步翻越高黎贡山,需步行10—12小时。
以及环高黎贡山线路:保山(或六库—百花岭—黄竹河—百花岭—赧亢—腾冲。
)旅游季节每年10月份至次年5月份,为高黎贡山适宜旅游季节。
其中2—3月、10月份为最佳旅游季节。
2—3月高黎贡山东面怒江江水清澈见底,两岸边木棉花盛开,山顶有时白雪皑皑,立体气候非常明显。
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穿越自然保护区施工期的环境监理重点作者:杨娟娟宋康杨光俊张锋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年第28期摘要:由于超(特)高压电网长距离、大容量的输送特点,在选址选线阶段将不可避免的穿越自然保护区,因此,此类工程中自然保护区成为了输变电工程较大的环境制约因子。
为最大程度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此类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阶段均需要加强管理,尤其是在施工期,因此,文章将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穿越自然保护区施工期的环境监理作为重点,提出施工期环境监理的主要重点,为此类工程的环境监理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自然保护区;环境监理引言超(特)高压电网能远距离、大容量输电,可减少输电损耗、降低输电成本,是提高线路输电能力的重要途径。
据国家电网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一回路特高压直流电网可以输送600万千瓦电量,相当于现有500kV电网的5到6倍,而且送电距离也是500kV电网的2到3倍,因此效率大大提高。
此外,输送同样功率的电量,采用超(特)高压线路输电可以比采用500kV电网节省约60%的土地资源。
由于我国能源资源多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能源需求却集中在东中部,因此,长距离、大容量的超(特)高压电网已成为电网的发展趋势。
目前,已运行的1000kV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已通过国家验收,这标志着特高压已不再是“试验”和“示范”阶段,中国电网建设已迈入超(特)高压时代。
而随着电力工程的迅速发展,电网建设和发展已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1],其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成为电网发展的重要制约因子之一。
1 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在输变电工程中,长距离架空输电线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关注的重点之一,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生态敏感区已成为前期选址选线工作中较大的环境制约因子。
据统计,到“十一五”末为止,我国已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2349处,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5%,因此,在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的发展中将不可避免的与保护区发生冲突。
文化视野2021年07期 (3月上旬)浅谈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教育刘 蕊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腾冲分局摘要: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是国内最重要的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是云南省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所以加强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在自然教育中融入生物多样性保护,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通过自然体验、实践活动、自然游戏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人走进自然、亲近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
本文就云南省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腾冲分局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教育相融合取得的成效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高黎贡山;腾冲;自然教育;融合一、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概况高黎贡山位于云南省西部,北接青藏高原南部,南接中南半岛,东邻横断山系的怒江山脉,西毗邻印度、缅甸山地,纵跨云南省西部,从北到南绵延600余公里,跨越五个纬度。
行政区域上大部分位于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境内,南端在保山市腾冲市、隆阳区附近。
高黎贡山是云南省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资源,森林覆盖率达85%,目前已知的种子植物为210科1 086属4 303种(变种),其中434种为高黎贡山特有种,被发现的脊椎动物有36目114科762种,鸟类18目60科250属485种,包括熊猴、羚牛等20种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以及小熊猫、黑熊、中华鬣羚与白鹇等47种国家II级保护野生动物,是世界上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深受世界瞩目。
二、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教育融合的意义高黎贡山是“世界物种基因库”,加强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对于高黎贡山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物种资源保护、文化保护与传承,加强中国的西南部生态屏障具有重要作用,对促进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12)(1/160)案例题第1题某电解铝厂位于甲市郊区,已经生产10年,现有工程规模为7万t/a电解铝,主要设备为60kA自焙阳极电解槽160台,产量20000t/a;120kA预焙阳极电解槽120台,产量50000t/a。
自焙阳极电解槽含氟烟气采用干法净化回收装置,但由于其设计存在一些问题,电解车间天窗仍有大量无组织烟气排放,氟实际去除率80%。
预焙阳极电解槽电解过程中产生的含氟烟气经密闭集气罩收集后送往干法净化系统,采用氧化铝吸附剂处理,吸附后的载氟氧化铝再回收进入电解槽,氟实际去除率95%。
拟建项目为年产电解铝5万t的预焙阳极电解槽,主要设备为200kA预焙阳极电解槽100台,扩建现有渣场以满足需要;建设项目投产时同时淘汰现有60kA自焙阳极电解槽80台,淘汰产能10000t/a,其他自焙阳极电解槽全部停产。
新建项目含氟烟气也采用氧化铝吸附干法净化系统,氟设计去除率95%以上。
项目建成后,全厂达到年产10万t电解铝的生产规模。
全厂主要废水来自煅烧循环水和生阳极(生阳极指阳极炭块的生产)系统浊循环水系统,经过废水处理站处理后外排地表水系(Ⅴ类水体),少量的焙烧炉修理时产生的废渣送渣场填埋。
经过2个月的试生产,生产设施、环保设施运行正常,现委托某监测站进行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监测了6个点位,其中南面500m处A村庄氟化物60%超标,新建工程采用先进的烟气治理措施,同时淘汰老旧设备。
厂外各敏感点预测氟化物浓度都将有不同程度下降并可满足标准,外排氟化物从160t/a减少到108t/a,烟粉尘排放量减少到345t/a,SO2排放量减少到450t/a,可满足地方环保局原分配的450t SO2总量指标。
公众调查时,A 村庄有24个居民反对该项目建设,占调查对象的12%。
[问题]1.该项目竣工验收执行的标准如何确定?2.该项目竣工验收的监测重点包括哪些方面?3.该项目竣工验收的现场调研重点包括哪些方面?4.从验收重点看,该项目存在哪些问题?能否通过验收?下一题(2/160)案例题第2题某菊酯类卫生用药改建项目占地面积25万m2,厂房建筑面积9万m2,厂区绿化面积4900m2。
大瑞铁路高黎贡山越岭段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与地质选线李光伟;杜宇本;蒋良文;郭长宝;沈维;刘筱怡【摘要】在野外地质调查、钻探、地应力测量和室内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大瑞铁路高黎贡山越岭段规划设计中可能遇到的高地温、高地应力、活动断裂断错、岩爆、涌水突泥、软岩大变形和边坡稳定性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高地温和热害是制约高黎贡山深埋隧道段建设的关键因素.根据地热钻探、测试资料分析,该区的地热分布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黄草坝断裂具有阻水隔热的工程地质特性.对比分析认为,C12K方案(34.5 km越岭长隧道方案)位于黄草坝阻水隔热断层之南,通道内相对低温,且在隧道口处避让了古滑坡等不利工程地质问题,在众多比选方案中工程地质条件较好.调查研究结果对大瑞铁路全线贯通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年(卷),期】2015(021)001【总页数】14页(P73-86)【关键词】大瑞铁路;高黎贡山;工程地质问题;地质选线;线路方案【作者】李光伟;杜宇本;蒋良文;郭长宝;沈维;刘筱怡【作者单位】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设计鉴定中心,北京 100844;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610031;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61003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61003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520 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西部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滇西南地区成为当前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区域[1]。
一系列大型—超大型生命线工程正在该区建设和规划[2~3],如大瑞 (大理—瑞丽)铁路、中缅油气管道、中印公路等,以大瑞铁路为代表的西南泛亚铁路网已初步形成,为向西南入缅甸、向西经密支那入印度奠定了基础。
大瑞铁路是我国首条穿越横断山脉的国家Ⅰ级干线铁路,该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可以概括为“三高、四活跃”,即:高地热、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活跃的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地热水环境、活跃的外动力地质条件、活跃的岸坡浅表改造过程[1~3]。
浅析腾冲市中缅边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困难和对策摘要:腾冲市与缅甸有148公里的国境线山水相连,这些区域生物物种及特有类群多,居云南省乃至全国前列,为有效保护这一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需国家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促进跨境保护合作机制、保护体系等方面的建设。
关键词:腾冲市;中缅边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一、引言腾冲市是祖国西南边陲重镇,具有“极边第一城”美誉,地处“古南方丝绸之路”出境的最后一站,是国家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桥头堡”的重要边境门户口岸,有148公里的国境线与缅甸山水相连,是中国西南生态安全的第一道屏障,为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的东喜马拉雅地区的核心区域,生物物种及特有类群之多均居云南省乃至全国前列,是我国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库,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美学价值。
被誉为全球“重要物种基因库”、“动植物的避难所”和“天然植物园”。
生物多样性呈现生态类型多和物种丰富、物种特有化程度高且遗传种质多、民族生物多样性保护传统文化丰富等特点。
市境内龙川江、大盈江、槟榔江三大水系作为伊洛瓦底江上游主要干流汇入缅甸境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关系到整个下游流域生态平衡的维持,保护好市域的生物多样性不仅对国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全球的环境保护和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边境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跨境难题。
中缅边境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边境火入侵和边民盗猎、盗伐、盗采以及边境森林片段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有害生物入侵、野生动物走私贩卖等造成的威胁严重影响着边境一线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腾冲市境内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防林为主的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覆盖中缅边境沿线148公里,成为中国西南生态安全的一道绿色屏障。
与腾冲相接壤的缅北一侧森林资源破坏严重,边民延续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生活方式,野外用火十分频繁随意。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关于广西资源县马家风电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公布日期】2017.07.05•【字号】桂水水保函〔2017〕61号•【施行日期】2017.07.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土保持正文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关于广西资源县马家风电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批复中电投广西金紫山风电有限公司:你公司《关于申请广西资源县马家风电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的请示》收悉。
广西资源县马家风电场工程(项目代码:2017-450000-44-02-013038)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资源县境内,属新建建设类项目。
本工程总占地110.45公顷,土石方挖填总量284.33万立方米,弃方43.40万立方米。
工程总投资72077.71万元,工程计划于2018年1月开工,2019年6月完工,总工期18个月。
广西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对《广西资源县马家风电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进行了技术审查,提出了审查意见(详见附件)。
经研究,我厅基本同意该水土保持方案,现就水土流失的预防和治理批复如下:一、水土保持方案总体意见(一)基本同意本阶段确定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为142.95公顷。
(二)同意水土流失防治执行建设生产类项目一级标准。
(三)基本同意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为:扰动土地整治率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97%,土壤流失控制比1.0,拦渣率95%,林草植被恢复率99%,林草覆盖率27%。
(四)基本同意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分区防治措施安排。
(五)基本同意水土保持补偿费为220.90万元。
二、生产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全面落实《水土保持法》的各项要求,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按照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做好水土保持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后续设计,加强对施工组织和管理工作,切实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
(二)严格按方案要求落实各项水土保持措施。
各类施工活动严格限定在用地范围内,严禁随意占压、扰动和破坏地表植被。
第38卷第6期2013年12月林 业 调 查 规 划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Vol.38 No.6Dec.2013doi :10.3969/j.issn.1671⁃3168.2013.06.018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火烧迹地的自然恢复与更新尹瑞萍1,陶宏2,王自建3(1.保山市林业技术推广总站,云南保山678000;2.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云南保山678000;3.保山市林业局,云南保山678000)摘要:采用样方、样线调查法,对保护区与边缘地区同等条件的火烧迹地分别与其未过火林地进行对比,分析了不同火烧迹地天然更新情况。
结果认为,在火后恢复初期,乔木层平均高和平均胸径比火烧前增加;灌木层灾后重新郁闭的片层,盖度、平均高低于未烧林地,生活力较强;野生动物物种丰富度降低。
关键词:火烧迹地;自然恢复与更新;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中图分类号:S759.9;S7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13)06-0081-04Natural Rstor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Burned Areain Gaolig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YIN Rui⁃ping 1,TAO Hong 2,WANG Zi⁃jian 3(1.Forestry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of Baoshan City ,Baoshan ,Yunnan 678000,China ;2.Baoshan Gaolig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dministration ,Baoshan ,Yunnan 678000,China ;3.Forestry Bureau of Baoshan City ,Baoshan ,Yunnan 678000,China )Abstract :By taking methods of sample plots and line transect survey ,nature restoration status at burned area and unburned area under same conditions in the nature reserve and a rounding area have been ana⁃lyzed in this paper.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initial rrestoration stage after fire ,the average height and average DBH of trees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the crown closure ,coverage ,average height of shrub lay⁃er were lower than control ,with strong vitality ;species richness of wildlife was reducein.Key words :burned area ;natural restoration and regeneration ;Gaoligongshan Nature reserve 收稿日期:2013--01-21;修回日期:2013-09-03.作者简介:尹瑞萍(1973-),女,云南腾冲人,高级工程师。
片马至姚家坪输变电线路项目工程对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动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刘宁采用野外调查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片马至姚家坪输变电线路项目工程建设评价区域范围内的动物资源以及生态体系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片马至姚家坪输变电线路项目工程建设的特性,预测评价工程建设对区域动物资源和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措施,以便尽可能减免因工程建设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工程的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评价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2年2月(3)《中华人民共和国重点野生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批)1999年9月(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4月修改(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6)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年1月(7)国务院国发[2000]31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2000年10月(8)国务院国发[2000]38号《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11月(9)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1]4号《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2001年1月(10)《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11)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4]24号文《关于加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意见》2004年2月(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修订(13)《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年8月修订(14)《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5)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88年12月10日国务院批准 1989年1月14日林业部农业部发布施行);(16)《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云南省人民政府,1989年10月20日主要参考资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主编,中国哺乳动物分布,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1997。
(2)王应祥,中国哺乳动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2003。
(3)Sheng Helin, Noriyuki Ohtaishi, Lu Houji, The Mammalian of China,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1999.(4)李湘涛,兽类博物馆,时事出版社,北京,2005。
(5)王酉之,四川兽类原色图鉴,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1999。
(6)孙允萍赵中胜,中国鸟类图鉴,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郑州,1995。
(7)杨岚等,云南鸟类志上卷,云南科技出版社,昆明,1995。
(8)杨岚等,云南鸟类志下卷,云南科技出版社,昆明,2004。
(9)约翰.马敬能,卡伦.菲律普斯,何芬奇,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湖南教育出版社,长沙,2000。
(10)John Mackinnon & Karen Phillipps, A Field Guide to the Bird of China, Oxe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2000.(11)李桂垣,四川鸟类原色图鉴,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1995。
(12)田婉淑,江耀明,中国两栖爬行动物鉴定手册,科学出版社,北京,1986。
(13)杨大同,云南爬行类志,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2004。
(14)季达明,温世生,中国爬行动物图鉴,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郑州,2002。
(15)杨大同,云南两栖类志,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1991。
(16)费梁,中国两栖动物图鉴,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郑州,1999。
(17)赵尔宓,四川爬行类原色图鉴,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2003。
(18)费梁叶昌媛,四川两栖类原色图鉴,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2001。
(19)张荣祖,中国动物地理,科学出版社,北京,1999。
(20)《中国动物志》电子版(2006-12-28)(21)云南省政府第105号令,《云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2001年10月22日)(22)《云南省珍稀保护动物名录》,省人民政府云政函(1989)89号文批准(23)《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1997年1月1日开始执行)(24)《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5)《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环境影响要素识别根据工程项目的类型、性质以及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该建设项目对项目评价区域的环境影响,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进行考虑,并按照项目的施工期和营运期两个阶段,对该工程项目可能设计到的生态环境要素及其影响进行初步判别。
表中的影响程度系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性质、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来确定,见下表。
表格1 项目工程可能涉及到的环境要素及其影响的初步判别注:○/●表示有利/不利,较大程度影响;□/■有利/不利中等程度影响;▣/▢有利/不利轻微程度影响;空白表示没有影响;S表示短期影响;L表示长期影响。
调查方法陆生动物调查方法按照路线统计法、样方统计法、样地哄赶法、样点统计法等传统动物生态学方法进行调查。
调查中,针对鸟类、大型兽类、小型兽类、两栖类、爬行类等不同陆生动物的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数量统计法,调查野生动物(哺乳类、鸟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种类和数量、生态习性、分布范围等指标,以及栖息地环境条件。
调查范围与陆生植物调查范围相同。
重点内容是珍稀濒危保护和狭域性分布动物种类、数量、分布范围、生态习性、历史变化情况及其原因等。
1、陆栖脊椎动物现状在评价范围共记录陆生脊椎动物4纲19目46科,144种。
其中两栖类(纲)1目3科7种,爬行类(纲)3目8科23种,鸟类(纲)8目21科76种。
1.1 两栖类评价范围内共录了两栖动物7种,隶属1目3科。
(1)区系分析7种两栖动物,6种属于东洋界成分,1种属于古北界成分。
东洋种占分别占种数的85.71%,古北种占12.49%。
说明该地区的两栖动物以东洋界成分为主。
(2)重要保护物种在项目区中分布的两栖动物中,没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物种,也没有仅分布项目区的狭域分布物种。
项目区两栖动物名录资源现状:++++优势种,+++常见种,++稀有种,+罕见1.2 爬行类评价范围内共录了爬行动物23种,分隶于3目8科。
(1)区系分析23种爬行动物中18种属于东洋界成分,占78.26%。
2种属于古北界成分,占8.69%。
3种属于广布成分,占13.04%。
该地区的爬行动物以东洋界的成分为主。
(2)重要保护物种在项目区中分布的爬行动物中,没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物种,也没有仅分布项目区的狭义分布物种。
项目区爬行动物名录*资源现状:++++优势种,+++常见种,++稀有种,+罕见1.3鸟类评价范围内共录了76种鸟类,分隶于8目21科,其中留鸟65种,夏候鸟6种,冬候鸟4种。
(1)区系分析在75种繁殖鸟中东洋界的有43种,占57.33%;古北界的种11种,占14.66%,广布于东洋和古北两界的有21种,占种数的28.00%。
说明该地区的鸟类以东洋界的种为主,广布种次之,古北种再次。
(2)珍稀濒危和重点保护鸟类有国家I级保护种类金雕和四川雉鹑。
有国家II 级保护种类白腹锦鸡、藏马鸡、血雉、勺鸡和红腹角雉,现将有关物种的生态生物学资料简介如下:金雕:Aquila chrysaetos,英文名 golden eagle。
属于鹰科 Accipitridae。
分布:遍布于我国东北及中西部山区,为留鸟;偶见于安徽滁州、江苏镇江、浙江温州等地。
大型猛禽。
全长86厘米左右。
体羽主要为栗褐色。
未长成时,头部颈部羽毛呈黄棕色;除初级最外侧的三枚外,所有飞羽的基部均缀有白色斑块;尾羽灰白色,先端黑褐,长成后,翅和尾部羽毛均不带白色;头顶羽毛加深,呈现金褐色。
嘴黑褐色,基部沾蓝。
趾、爪黄色。
多栖息于高山草原和针叶林地区,平原少见。
性凶猛而力强,捕食鸠、鸽、雉、鹑、野兔,甚至幼麝等。
繁殖期在2-3月间,多营巢于难以攀登的悬崖峭壁的大树上,每窝产卵1-2枚,青白色,带有大小不等的深赤褐色斑纹。
孵卵期44-45天,育雏时雌雄共同参加,雏鸟77-80天离巢。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四川雉鹑:Tetraophasis szechenyii,英文名:Sichuan Pheasant Partridge体长约48厘米。
与雉鹑非常相似,皮黄色,喉块缺白色边缘。
眼周裸皮猩红色。
虹膜褐色;嘴略黑;脚深红。
一连串尖利、刺耳的叫声,远距离外可辨。
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至中国中部。
分布在西藏东南部及东部、青海南部、四川西南部及云南西北部。
主要生活于海拔2800~4000m的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杜鹃灌丛及林线以上的高山草甸地带。
常成小群活动。
主要以植物的根、茎、叶为食,喜食花序、浆果、草籽、贝母等,兼食少量昆虫。
每年4~5月为繁殖期,营巢于地面上,窝卵数3~7枚。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白腹锦鸡:别名铜鸡,属于鸡形目雉科,拉丁学名 Chrysolophus amherstiae ,英文名 Chinese copper pheasant 。
雄鸟体长120~140厘米,尾长86-112厘米;雌鸟约60厘米。
雄鸟头顶被以金属绿色短羽,枕部冠羽狭长,呈紫红色,后颈披有白色而具蓝黑色羽缘的扇状羽,上背、两肩呈金属翠绿色,下背、腰为棕色,向后转为朱红色,尾上覆羽白色而缀以双蓝黑色斑,末端细长为橙红色,中央尾羽上覆羽长而呈白蓝相间的横斑,腹、两胁及尾下覆羽均为白色,因此得名。
雌鸟上体及尾大部棕褐色,缀满黑斑。
栖息于海拔2000~4000米的山地,活动于多岩的荒芜山地、灌丛及矮竹间。
以农作物、草籽、竹笋等为食,兼食昆虫。
4月下旬开始繁殖,筑巢于人畜罕至的山坡地面的倒木枯枝下或巨岩缝隙里。
每窝产卵5~9枚,卵为浅黄褐色或乳白色,光滑无斑。
孵卵期约21天。
分布于西藏、四川、贵州、云南、广西。
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藏马鸡别名 白马鸡学名 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 英文名 white-eared pheasant 雉科 Phasianidae分布 为四川、青海、西藏、云南等地留鸟。
大型鸡类。
全长96厘米左右。
体羽主要为白色。
头顶具短曲黑色绒状羽;耳羽白色,呈短角状;面部裸露,鲜红色。
飞羽灰褐色。
尾羽特长,基部灰白,向后转为紫铜色,末端呈深蓝色,均具金属光泽。
嘴粉红色。
脚鲜红色,雄鸟有距。
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针阔混交林及高山灌丛中,常集群活动。
以蕨类、草叶、草根、云杉球花、青稞种子等为食。
5月-6月上旬繁殖,筑巢于林中枯朽倒木下面,用枯枝、苔藓、枯草等铺成,内垫残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