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学案:4.2-4.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11
第四章第一节导学案课题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习目标1. 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3. 能说出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4. 能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学习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习难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习过程【自学导引】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阅读教材65-67页,完成以下问题。
理解水平)19世纪末,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膜是由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和组成;1925年,科学家用提取人红细胞的脂质,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
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所有生物膜都由三层结构构成;思考该结构的缺陷:1970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1972年,桑格和提出了。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阅读教材68页,背下来)1. 基本支架: ,具有性。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的,有的部分或全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3.细胞膜的外表面结构(1)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有、、、、作用。
(2)糖类和脂质结合形成。
三、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阅读教材70-72页,应用水平)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哪几种?2、什么是被动运输?包括哪些运输方式?影响它们的因素分别有哪些?3、什么是主动运输?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有哪些?主动运输有什么意义?4、什么是胞吞?什么是胞吐?时间细胞内浓度5、胞吞、胞吐穿过了几层生物膜?6、胞吞、胞吐需要消耗能量吗?7、胞吞、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应用水平)列表比较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与主动运输的区别。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细胞膜内外物质浓度的高低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需要能量图例举例表示曲线【当堂检测】1 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科学家是( )A 欧文顿B 罗伯特森C 克劳德D 桑格和尼克森 2 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重难点创新教学方法1、教学重点:(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教学素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具、PPT课件、(乒乓球、白色塑料泡沫板、细线、针等材料)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我们从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入手,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法来完成教学的整个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分析、对比、交流、归纳、总结、回答,最后得出该学说的基本内容。
整节课完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段论述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在课程教学中增加“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的内容。
本节内容在材料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通过还原科学探究历史过程,一步一步认识和揭示生物膜的结构特点,进而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讨论,回答总结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进一步理解生物膜的功能特点,体现出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人类的所有知识,都是前人不断创新的结果,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应用的结晶。
我们的教学内容,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而且需要让学生知道“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即了解知识的来源及其应用。
如果我们的教学只局限在传授已有知识,而不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必然割裂了知识与创新的联系。
讲清知识的来源,也是课程教材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重要途径。
知识产生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和实际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激发对知识学习的动机,并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创新精神。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
所以,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构造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根本内容两大局部。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承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的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根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开展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1〕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构造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2〕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构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树立生物构造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2〕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能力。
〔3〕认识到技术的开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开展的观点对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点1、科学家对生物膜构造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根本内容。
〔四〕教学难点1、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如何表达生物膜的构造与功能相统一。
2、生物膜的空间立体构造。
3、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比照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在体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上给学生以动态的感觉,轻松地讲授本节的两大知识板块。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描述科学家对生物膜的探究历程。
②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③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情感目标(1)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
(2)正确认识技术在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
2.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学习难点】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如何体现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导入过程复习回顾以前所学内容,提出观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生物膜是什么样的结构才决定了它有这样的功能呢?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科学家当年正是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的疑问,开始了对生物膜结构孜孜以求的探索。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回到一百多年前,重走科学探索之路【活动】探索历程假想一下,如果你是科学家,要研究生物膜的结构,那么科学的探究方法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试验验证→得出结论提出问题: 生物膜的结构是什么?探索一时间:19世纪末(1899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思考:实验为什么得到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而不是有其他有机物(蛋白质或糖类)组成的?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提出问题:什么实验证明了欧文顿的假说是正确的呢?探索二时间:20世纪初人物:科学家实验:将细胞膜分离出来,发现其不但能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结论:细胞膜主要是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
提出问题:脂质和蛋白质在细胞膜上怎么分布?探索三时间:1925年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实验:从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红细胞膜的2倍。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材分析该节内容位于人教版生物必修1教材的第4章第2节。
这节内容是以科学发现历程为主线,介绍生物膜的结构。
体现了新课改,以科学史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科学史引导学生构建生物膜结构模型,为下一节学习跨膜运输的方式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膜的功能,和物质进出细胞的实例,对生物膜有一定认知。
在学习细胞结构的过程中学生已有了构建模型的经验。
三.设计思路通过对科学家们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提出假设的能力。
认知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假说法。
并将其相关流程内化,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提出假说法打下基础。
根据科学家们实验现象和结果,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构建生物膜的结构模型,从而深化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学生能说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 学生能复述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科学史。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通过观察、讨论、推测提出假说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构建模型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1) 培养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2) 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 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研究中传承、发展及艰辛的历程。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 根据实验现象,通过观察、讨论、推测提出假说。
(2) 根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构建模型。
(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
六.教学用具磷脂模型、蛋白质模型、白磁盘、ppt课件、学案。
七.教学过程1.30秒视频:示细胞膜的功能。
2.与细胞膜具有相同功能的结构还有出示生物膜的联系图。
3.结构决定功能,生物膜具有什么样的结构,使它能具有:系统边界、选择性控制物质的运输和信息交流的功能呢?生物膜的结构是科学家们经历了很多模型构建2:用玻棒将磷脂分子搅动后,使其浸没到水中,磷脂分子又将怎样排列呢?找出模型构建不同的组。
高中生物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2、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3、说出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自主学习: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19世纪末,欧文顿通过实验发现:凡是可以溶于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提出膜是由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___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_和___。
3、1925年,荷兰科学家从人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的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从而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_。
4、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推测细胞膜的脂质两边各覆盖着。
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清晰的_的三层结构,大胆地提出了生物膜由三层结构构成。
他把生物膜描述成的统一结构而受到质疑。
6、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技术进行人鼠细胞杂交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
7、1972年,提出的生物膜的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膜型认为,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的,而具有的;蛋白质分子有的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的。
2、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与结合成的,叫做糖被。
它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有重要功能,如、和等。
【课前预习自测】1、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是指()A、整个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细胞膜上的磷脂是静止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C、细胞膜中磷脂和大多数蛋白质都具有流动性D、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是静止的,磷脂具有流动性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是( )①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②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③静止的④流动的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3、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和血型决定有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A 糖蛋白 B 磷脂 C 脂肪 D 核酸探究一:细胞膜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实验依据。
课题名称第2节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滴3节物质跨莫运输的方式【学习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尝试动手制作生物膜的模型。
3. 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特点。
4.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几种方式及它们的特点。
5.了解几种运输方式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学习重点】教学重点1、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学习难点】1、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主动运输。
【学习流程】【自主先学】活动一了解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1895年:欧文顿,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能够被溶解脂类物质的溶剂溶解。
说明细胞膜中含有。
后来膜化学成份分析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是。
1917年:朗姆瓦的磷脂分子实验,成功地将一层磷脂分子铺在了水面上,磷脂分子的头部都浸入水中,尾部浮于水面。
研究发现这是由磷脂分子的结构决定的,其结构如右图所示,根据磷脂分子的结构推测磷脂在水中的聚集可能有以下几种形式:请猜测细胞膜中磷脂分子最可能是以种形式聚集在一起。
1925年:荷兰科学家高特和格伦德分离纯化了红细胞膜,从一定数量的红细胞膜中抽提磷脂,在水面上进行展层.,发现单层磷脂分子层的面积约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 (1.8~2.2) 倍。
此实验说明细胞膜就由层磷脂分子构成。
20世纪初:科学家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发现细胞膜被分解了,这说明细胞膜中含有。
1931、1935年:Danielli和Harvey分别于发现细胞膜的表面张力显著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已知脂滴表面如吸附有蛋白质成分时,表面张力则降低。
由此可推断这说明细胞膜中含有。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一明一暗3层结构(如图)。
于是罗伯特森提出了单位膜模型:连续的脂质双分子层组成膜的主体,磷脂的非极性端朝向膜内侧,极性端朝向膜外两侧,蛋白质以单层肽链的厚度.通过静电作用与磷脂极性端相结合.从而形成蛋白质一磷脂一蛋白质的3层结构,称之为单位膜。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
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合理,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2 过程与方法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2 教学难点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四、教具准备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五、教学策路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本节课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在体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上给学生以动态的感觉。
第2、3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习目标1.了解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
2.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重点)。
3.掌握区分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方法(重难点)。
4.正确理解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重点)。
|基础知识|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细胞膜中脂质分子排列的探索1.写出图中a 、b 、c 、d 各代表的物质组成2.生物膜的有关结构及结构特点 (1)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
(2)糖被:位于细胞膜的外表,具有保护、润滑和识别作用。
(3)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三、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连线]特点方式实例①不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 a.协助扩散Ⅰ.水、二氧化碳、甘油、乙醇②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 b.主动运输Ⅱ.红细胞吸收葡萄糖③只需载体蛋白,不需要能量 c.自由扩散Ⅲ.轮藻吸收钾离子答案①—c—Ⅰ②—b—Ⅲ③—a—Ⅱ2.大分子物质的运输|自查自纠|1.溶于脂质的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2.生物膜选择透过性的物质基础是生物膜上的蛋白质。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温度对此特点的影响是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细胞膜的流动性越大。
()4.动物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
()5.植物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不同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都相同。
()6.同一种物质进出不同细胞时,运输方式可能不同。
()7.分泌蛋白主要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排出细胞外。
()8.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需要细胞膜上的同一种载体蛋白。
()9.抑制细胞呼吸对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
()答案 1.√ 2.√ 3.√ 4.√ 5.× 6.√7.×8.×9.×|图解图说|★磷脂分子有一个亲水磷酸“头部”和一个疏水脂肪酸“尾部”,在水中磷脂分子排成“尾部”相连的双层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糖蛋白是细胞膜外表面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其他生物膜没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是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特点。
大分子的运输一般不通过跨膜运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何判断细胞膜的外侧和内侧?提示:膜外侧具有蛋白质与糖结合形成的糖蛋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点一生物膜的结构及特点下图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请据图进行思考讨论:1.据图分析可知,组成生物膜的元素有哪些?提示由图可知,生物膜是由磷脂、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组成的,所以组成生物膜的元素有C、H、O、N、P等。
2.图中的③和④分别表示什么?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由什么组成的?提示③是磷脂分子的头部,④是磷脂分子的尾部,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
3.图中的①和②表示什么?某种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是由膜的哪种成分决定的?提示图中的①和②表示蛋白质,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是由膜上的蛋白质决定的,一般来说,膜的功能越复杂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就越多。
4.图中的⑤表示什么物质?①和⑤结合形成的结构是什么,具有什么功能?提示⑤表示糖类,①和⑤结合形成糖蛋白,具有识别、保护和润滑的功能。
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的关系【典例1】如图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模式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该生物膜表示动物细胞膜,则其脂质成分就是图中的a(磷脂)B.若该生物膜表示细胞膜,则在结构上其存在双层膜C.若该生物膜表示某细胞器膜,则a种类的多样性决定了膜功能的多样性D.若该生物膜表示人体消化道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则b有保护和润滑的作用。
解析图中a表示磷脂分子,b表示糖蛋白,c表示蛋白质。
若该生物膜表示动物细胞膜,则其脂质成分除磷脂外,还应该有胆固醇等,A错误。
若该生物膜表示细胞膜,则其在结构上具有磷脂双分子层,而不是具有双层膜,B错误。
若该生物膜表示某细胞器膜,则膜上蛋白质(c)种类的多样性决定了膜功能的多样性;此外,糖蛋白的种类差异也会导致膜功能的不同,而a为磷脂,C错误。
答案 D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特性的三点提示(1)只有活细胞的膜才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2)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无论细胞是否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流动性总是存在的,而选择透过性只在完成物质交换功能时才能体现出来。
(3)细胞膜中的蛋白质有部分起载体蛋白的作用,其特异性和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其运输物质的种类和数量。
【跟踪训练】1.下图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具有①的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B.组成细胞膜基本支架的是②C.细胞膜功能越复杂,③的数量与种类越多D.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解析图中①为糖蛋白,具有糖蛋白的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A正确;②水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B正确;③为蛋白质,其种类和数量决定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则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C正确;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其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D错误。
答案 D探究点二物质运输方式下图为不同的物质进出细胞的几种方式,请据图思考如下问题:1.说出图2-4所对应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判断的理由,图3和图4中的a表示什么?提示图2是自由扩散,理由是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需要载体也不需要消耗能量;图3是协助扩散,理由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但需要载体的协助,图4是主动运输,理由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需要载体的协助也需要消耗能量。
图3和图4中的a表示载体蛋白。
2.图5所示的是哪类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这种物质运输方式的名称是什么?提示图5所示的是某些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进出的方式,这种物质运输方式是胞吐和胞吐。
3.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和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分别对应于图中的哪种运输方式?提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对应图4所示的运输方式,而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对应于图3所示的运输方式。
4.图中所示的几种运输方式中,仅受物质浓度差影响的是哪几种?如果加入呼吸酶抑制剂处理,会受影响的是哪个图所对应的运输方式?提示仅受物质浓度差影响的是图1和图2所示的运输方式。
加入呼吸酶抑制剂会受影响的是图4和图5所示的运输方式。
5.图5所示的物质运输方式能体现膜的什么结构特点?提示图5所示的物质运输方式(胞吐和胞吞)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特点。
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比较A.物质P可能是氧气B.物质Q一定是水分子C.物质P和Q出细胞都需要载体D.物质P和Q出细胞未必都消耗能量尝试解答________解析物质P出细胞逆浓度梯度为主动运输,物质Q出细胞顺浓度梯度,为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包括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氧气通过细胞膜为自由扩散,A 错误;水分子通过细胞膜为自由扩散,但物质Q出细胞可能是协助扩散,也可能是自由扩散,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B、C错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但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D正确。
答案 D物质运输方式的判断【跟踪训练】2.(2016·房山一模)受体介导的胞吞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胞吞作用,主要用于摄取特殊的生物大分子,其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过程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B.该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C.Na+、K+等无机盐离子也可通过此方式运输D.受体介导的胞吞过程存在细胞识别并需要内部供能解析胞吞与胞吐均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胞吞与胞吐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Na+、K+等无机盐离子不能以此方式运输;受体介导的胞吞过程消耗能量,且依赖细胞识别来实现。
答案 C探究点三影响物质运输速率的曲线分析下图为物质浓度和氧气浓度对物质跨膜运输速率的影响曲线,分析这四条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A曲线可以代表哪种运输方式,理由是什么?B曲线呢?提示A曲线可代表自由扩散,因为运输速率随物质浓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大。
B曲线可代表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因为在一定范围内运输速率随物质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超过这一范围后,运输速率不再随物质浓度的增大而改变。
2.C、D曲线分别可以代表哪种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提示C曲线可以代表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理由是C曲线的运输速率与O2浓度无关,说明此运输方式不需要消耗能量。
D曲线可以代表主动运输,因为在一定范围内运输速率随O2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说明需要消耗能量。
3.讨论B、D曲线中,影响P点以后的运输速率不变的因素是什么?提示B、D曲线中,P点以后的运输速率不变的原因主要是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有限。
4.若对蟾蜍的离体心脏施加某种毒素后Ca2+吸收明显减少,但K+、C6H12O6的吸收不受影响,思考其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施加某种毒素后K+、C6H12O6的吸收不受影响,说明该毒素并没有影响细胞呼吸,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毒素抑制转运Ca2+载体蛋白的活性。
根据曲线判断跨膜运输方式(1)随物质浓度的增加,有饱和点的曲线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如图甲)。
(2)成正比关系的曲线表示自由扩散(如图乙)。
(3)与细胞呼吸或O2浓度有关系的曲线表示主动运输(如图丙)。
【典例3】如图表示与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有关的图例或曲线。
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A.肺泡上皮细胞吸收氧气——①、⑤B.红细胞吸收葡萄糖——③、⑥C.根尖细胞吸收矿质离子——③、⑥D.肌肉细胞吸收水——②、④尝试解答________解析①、②、③表示三种跨膜运输方式,分别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④、⑤、⑥表示三种影响因素曲线,分别对应自由扩散、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主动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