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表面淬火和表面形变强化技术
- 格式:pptx
- 大小:6.27 MB
- 文档页数:42
表⾯⼯程复习题答案⼀、名词解释表⾯⼯程技术:为满⾜特定的⼯程需求,使材料或零部件表⾯具有特殊的成分、结构和性能(或功能)的化学、物理⽅法与⼯艺。
表⾯能:严格意义上指材料表⾯的内能,包括原⼦的动能、原⼦间的势能以及原⼦中原⼦核和电⼦的动能和势能等。
洁净表⾯:材料表层原⼦结构的周期性不同于体内,但其化学成分仍与体内相同的表⾯。
清洁表⾯:⼀般指零件经过清洗(脱脂、浸蚀等)以后的表⾯。
区别:洁净表⾯允许有吸附物,但其覆盖的⼏率应该⾮常低。
洁净表⾯只有⽤特殊的⽅法才能得到。
清洁表⾯易于实现,只要经过常规的清洗过程即可。
洁净表⾯的“清洁程度”⽐清洁表⾯⾼。
吸附作⽤:物体表⾯上的原⼦或分⼦⼒场不饱和,有吸引周围其它物质(主要是⽓体、液体)分⼦的能⼒。
磨损:相对运动的物质摩擦过程中不断产⽣损失或残余变形的现象。
腐蚀:材料与环境介质作⽤⽽引起的恶化变质或破坏。
极化:腐蚀电池⼯作时,阴、阳极之间有电流通过,使阴、阳极之间的电位差(实际电极电位)⽐初始电位差要⼩得多的现象。
钝化:由于⾦属表⾯状态的改变引起⾦属表⾯活性的突然变化,使表⾯反应速度急剧降低的现象。
(阳极反应受阻的现象)表⾯淬⽕:⽤特定热源将钢铁材料表⾯快速加热到Ac3(对亚共析钢)或者Ac1(对过共析钢)之上(奥⽒体化),然后使其快速冷却并发⽣马⽒体相变,形成表⾯强化层的⼯艺过程。
喷丸强化:利⽤⾼速喷射的细⼩弹丸在室温下撞击受喷⼯件的表⾯,使表层材料在再结晶温度之下产⽣弹、塑性变形,并呈现较⼤的残余压应⼒,从⽽提⾼⼯件表⾯强度、疲劳强度和抗应⼒腐蚀能⼒的表⾯⼯程技术。
(喷丸强化技术)热喷涂:采⽤各种热源使涂层材料加热熔化或半熔化,然后⽤⾼速⽓体使涂层材料分散细化并⾼速撞击到基体表⾯形成涂层的⼯艺过程。
电镀:在含有欲镀⾦属的盐类溶液中,在直流电的作⽤下,以被镀基体⾦属为阴极,以欲镀⾦属或其它惰性导体为阳极,通过电解作⽤,在基体表⾯上获得结合牢固的⾦属膜的表⾯⼯程技术。
表面淬火定义表面淬火是一种金属材料处理技术,旨在提高金属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
在表面淬火过程中,金属材料的表面被快速加热到高温,然后迅速冷却,使其细化晶粒并形成马氏体组织,从而获得优异的机械性能。
表面淬火是一种常用的金属材料处理方法,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
通过表面淬火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金属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增加其使用寿命和耐久性。
同时,表面淬火还可以改善金属材料的表面质量,提高其抗腐蚀性能,增强其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
表面淬火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金属材料的相变规律。
当金属材料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其晶体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新的组织结构。
在表面淬火过程中,金属材料的表面被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使其达到奥氏体相区,然后迅速冷却,使其迅速转变为马氏体组织。
马氏体组织具有高硬度和优异的耐磨性,可以显著提高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
表面淬火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常见的方法包括火焰淬火、电火花淬火、激光淬火等。
不同的淬火方法适用于不同的金属材料和工件形状。
火焰淬火是一种较常用的表面淬火方法,它通过将金属材料的表面加热到高温并迅速冷却,使其形成马氏体组织。
电火花淬火利用电火花放电的高温和高能量特性,将金属材料的表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并通过迅速冷却形成马氏体组织。
激光淬火则利用激光的高能量和高密度特性,将金属材料的表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并通过迅速冷却形成马氏体组织。
表面淬火不仅可以提高金属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还可以改善其表面质量。
在表面淬火过程中,金属材料的表面会发生相变,原有的晶粒会细化并形成马氏体组织。
这种细化的晶粒结构可以显著提高金属材料的表面质量,使其更加光滑、均匀,减少表面缺陷和气孔的产生。
同时,表面淬火还可以提高金属材料的抗腐蚀性能,使其更加耐腐蚀和耐磨损。
表面淬火是一种有效的金属材料处理方法,可以显著提高金属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改善其表面质量,增强其机械性能和抗腐蚀性能。
在工业生产中,表面淬火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表面淬火•钢的表面淬火有些零件在工件时在受扭转和弯曲等交变负荷、冲击负荷的作用下,它的表面层承受着比心部更高的应力。
在受摩擦的场合,表面层还不断地被磨损,因此对一些零件表面层提出高强度、高硬度、高耐磨性和高疲劳极限等要求,只有表面强化才能满足上述要求。
由于表面淬火具有变形小、生产率高等优点,因此在生产中应用极为广泛。
根据供热方式不同,表面淬火主要有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等。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感应加热就是利用电磁感应在工件内产生涡流而将工件进行加热。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与普通淬火比具有如下优点:1。
热源在工件表层,加热速度快,热效率高2。
工件因不是整体加热,变形小3。
工件加热时间短,表面氧化脱碳量少4。
工件表面硬度高,缺口敏感性小,冲击韧性、疲劳强度以及耐磨性等均有很大提高。
有利于发挥材料地潜力,节约材料消耗,提高零件使用寿命5。
设备紧凑,使用方便,劳动条件好6。
便于机械化和自动化7。
不仅用在表面淬火还可用在穿透加热与化学热处理等。
•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将工件放在感应器中,当感应器中通过交变电流时,在感应器周围产生与电流频率相同的交变磁场,在工件中相应地产生了感应电动势,在工件表面形成感应电流,即涡流。
这种涡流在工件的电阻的作用下,电能转化为热能,使工件表面温度达到淬火加热温度,可实现表面淬火。
•感应表面淬火后的性能1。
表面硬度:经高、中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工件,其表面硬度往往比普通淬火高2~3个单位(HRC)。
2。
耐磨性:高频淬火后的工件耐磨性比普通淬火要高。
这主要是由于淬硬层马氏体晶粒细小,碳化物弥散度高,以及硬度比较高,表面的高的压应力等综合的结果。
3。
疲劳强度:高、中频表面淬火使疲劳强度大为提高,缺口敏感性下降。
对同样材料的工件,硬化层深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硬化层深度增加而疲劳强度增加,但硬化层深度过深时表层是压应力,因而硬化层深度增打疲劳强度反而下降,并使工件脆性增加。
表面工程学复习名词解释表面能:材料表面的内能,包括原子的动能,原子间的势能以及原子中原子核和电子的动能和势能。
表面扩散:是指原子、离子、分子以及原子团在固体表面沿表面方向的运动。
当固体表面存在化学势梯度场,扩散物质的浓度变化或样品表面的形貌变化时,就会发生表面扩散。
洁净表面:尽管材料表面原子结构的周期性不同于体内,但其化学成分仍与体内相同的表面。
清洁表面:一般之零件经过清洗(脱脂、侵蚀)以后的表面。
滚光:将零件放入盛有磨料和化学溶液的滚筒中,借滚筒的旋转使零件与磨料、零件与零件表面相互摩擦,以达到清理零件表面的过程。
电化学抛光:电解抛光是以被抛工件为阳极,不溶性金属为阴极,两极同时浸入到电解槽中,通以直流电而产生有选择性的阳极溶解,从而达到工件表面光亮度增大的效果。
表面淬火:采用特定热源将钢铁材料表面快速加热到AC3或AC1之上,然后使其快速冷却,形成表面强化层的工艺过程。
表面形变强化:在金属的表面形变过程中当外力超过屈服强度后,要塑性变形继续进行必须不断增加外力,从而在真实的应力-应变曲线上表现为应力不断上升。
等离子体热扩渗: 利用低真空中气体辉光放电产生的离子轰击工件表面,形成热扩渗层的工艺过程。
液体热扩渗:将工件浸渍在熔融的液体中,使表面渗入一种或几种元素的热扩渗工艺方法。
化学镀::在无外加电流的状态下,借助合适的还原剂,使镀液中的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并沉积到零件表面的一种镀覆方法。
复合镀:在电镀或化学镀溶液中加入非溶性的固体微粒,并使其与主体金属共沉积在基体表面,或把长纤维迈入或卷缠于基体表面后沉积金属,形成一层金属基的表面复合材料的过程。
合金镀:在一种溶液中,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离子在阴极上共沉积,形成均匀细致镀层的过程。
堆焊:在零件表面熔覆一层耐磨、耐蚀、耐热等具有特殊性能合金属的技术。
热喷焊:采用热源使涂层料在机基体表面重新融化或部分熔化,实现涂层与基体之间,涂层内颗粒之间的冶金结合,消除孔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