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山东省高一历史课时分段精讲教案: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13(岳麓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98.50 KB
- 文档页数:3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案使用说明】1.依据知识结构,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梳理基础知识,掌握记忆重点内容,做完预习自测。
2.小组合作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勾画,作出记录,便于上课答疑解惑。
【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汉、唐、宋、明、清五代加强专制集权的具体措施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搜集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学生讨论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央集权制度即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发挥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也造成了对政治民主、经济繁荣和思想活跃的压制,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课前预习案【自主学习】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问题引导: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及措施。
知识梳理:1.汉武帝集权(1)原因:汉初刘邦在推行,又,但中央和封国之间矛盾激化,引发了“”。
(2)措施:①实行“”,强干弱枝;②设立,监察地方;③。
(3)作用:扩大了直辖统治区,加强了,巩固了统治。
问题引导: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措施和影响?知识梳理:2.宋初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①唐末五代以来,国家分裂,人民生活困苦。
②赵匡胤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③目的:解决(2)措施①军事上:。
统兵权归“”,调兵权归,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②政治上:。
中央,三分相权,设、和(第3课);地方,削夺、和武将的权力,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下设,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③经济上:中央掌握地方上大部分财赋,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的(3)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
②消极:造成了“”、“”、“”的国家财政危机。
二、明清时期皇权的不断加强问题引导:明清时期皇权不断加强的表现?知识梳理:1.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1)废丞相①原因:元朝后期,位高权重,引起政局动荡。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2015级新授课导学案学科:历史课题: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编号:04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时间:2015.9 班级:姓名:【课程目标】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清单】一、西汉:1、王国问题出现:西汉初年,郡国并行;2、解决:①汉高祖:②汉景帝:③汉武帝:3、影响:二、唐朝和五代十国: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利不断膨胀。
①安史之乱;②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自立,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周世宗改革——为以后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三、宋朝:(北宋时期: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基本解决)1、背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后周改革→陈桥兵变→北宋建立2、措施:①(军事上)②(政治上)③(经济上)3、影响:四、皇权的不断加强(一)明朝1、丞相制度的废除:①原因:②概况:③影响:2、内阁的演变:①②(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2、概况:3、影响:【重点阐释】: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评价和认识?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消极影响: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思想,出现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
③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认识:①中央集权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说明它是适应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②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生产的发展;③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十地所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④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生产力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不可能瓦解。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Lesson 4 Continuous strengthening of autocracy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程标准】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标解读】1.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注意把握中央决策机构的变化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两条线索。
具体内容应包括汉代中枢机构的变化和郡国并行制、魏晋南北朝中枢机构的变化、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地方节度使制度、北宋从中央到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兴盛制度。
教材中对七国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北宋的极贫积弱的讲述,是对上述问题的深化,应分析理解。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是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的表现。
应该掌握上述史实,了解明清中枢机构的变化,理解君主专制的特征及其影响。
【考试大纲】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知识梳理】一、西汉专制集权的加强(一)背景:七国之乱1.原因:汉初,刘邦在推行,逐一铲除和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但和之间矛盾激化。
2.经过:前年,吴王借口“清君侧”,联合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
3.结果:汉景帝平定七国叛乱,诸侯王的和权力被收归中央。
(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目的: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在中央建立;地方上实行,设置。
3.意义: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集中导致了外戚和宦官专权,政局动荡。
二、唐末五代的割据混战(一)藩镇割据1.成因:平定后,唐代宗将及封为节度使,节度使权力膨胀。
2.后果: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导致分裂局面的出现和延续。
(二)五代十国1.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