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达源《自然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4部分-第6部分【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882.55 KB
- 文档页数:82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说明:本部分对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4版)教材每一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
课后习题答案经过多次修订,质量上乘,非常标准,特别适合应试作答和临考冲刺。
绪论1.地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答:(1)自然地理学以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
(2)研究任务①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⑤研究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1)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该“表层”是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在地理文献中称为“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或“地球表层”。
(2)自然地理学研究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是干扰和控制自然地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人类作用下,现代自然环境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许多地区在天然环境背景下变为人为环境。
人类活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就受益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比较协调或和谐,一些自然资源就可得到不断更新;相反,资源就会受到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调,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3.自然地理学与相关学科有哪些关系?答:(1)与其他地理分科的关系作为地理学分科的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其他分科有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理学答: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称为综合地理学;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2.综合自然地理学答: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及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3.自然环境答:自然环境是指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的综合体。
其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自然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即那些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
另一部分是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即那些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人为环境的成因及其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干扰的方式和强度,而其本身的演变和作用过程仍然受制于自然规律。
因此,无论是人为环境还是天然环境都属于自然地理环境。
4.经济环境答: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生产力实体具有二重性,从自然属性来评价,这种地域特征属于人为环境;从技术经济角度考察,这种地域则属于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
二、简答题什么是地理环境?答:地理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地球表层环境。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杨达源《自然地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5部分风化成土·土壤过程·土壤地理系统一、名词解释1.土壤答: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
土壤是连接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生物的生长点和营养泉,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
2.土壤肥力答: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中养分、水分、空气、热量称为四大肥力要素。
3.土壤圈答:土壤圈是地球表层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相交的界面并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圈层。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4.土壤形态答:土壤形态是指土壤与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度等。
5.土壤质地答:土壤质地(机械组成)是指土壤颗粒的大小、粗细及其匹配状况,即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
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6.土壤结构答: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的胶结情况,是成土过程或利用过程中由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按形状可分为块状、片状和柱状三大类型;按其大小、发育程度和稳定性等,再分为团粒、团块、块状、棱块状、棱柱状、柱状和片状等结构。
7.土壤新生体答:土壤新生体是指土壤发育过程中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聚集的生成物。
根据新生体的性质和形状可以判断出土壤类型、发育过程及历史演变特征。
8.土壤矿物质答: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土壤的“骨骼”。
土壤矿物基本上来自成土母质,母质又来自于岩石,按成因可以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9.原生矿物答:原生矿物是指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未改变。
10.次生矿物答:次生矿物是指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杨达源《自然地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1部分地球·地球环境·地球系统一、名词解释1.地理学答: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系统在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和时间动态等方面相互作用与相互依存机理的科学。
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2.地理环境答:地理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地球表层环境。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3.自然地理学答: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动态,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科学。
由于地球表层物质系统及其组成要素的运动与变化过程主要由自然力量和人化了的自然力量所驱动,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因而它通常归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4.自然地理环境答: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是地理环境的一部分。
5.综合自然地理学答: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综合自然特征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有些学者认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就是自然地理学,即不包括部门自然地理学的狭义自然地理学;也有人将综合自然地理学称为景观地理学。
6.LUCC答:LUCC是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与IHDP(全球变化人文计划)两大国际项目确立的共同核心计划,其目的在于提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系统与人类日益发展的生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
研究内容涉及“土地覆盖与全球环境”、“土地利用与全球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人为原因及可能驱动力”等。
杨达源《自然地理学》第2版名校考研真题第2部分地壳·地质·全球构造一、名词解释1.矿物[中科院2015年研][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12年研]答: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大部分矿物为晶质固体,亦有少数呈液态和气态。
自然界中单质矿物为数极少,而化合物构成的矿物则占绝大多数。
晶质矿物因化学成分不同,结晶构造及几何形态也不同,但成分相同的物质因形成环境有别也可有不同的结晶构造与外形。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2.滴石和流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研]答:滴石是由洞中滴水形成的碳酸钙沉积,滴石可形成各种形态,其具有代表性的有钟乳石、石笋、石柱等。
流石是由洞内流水,包括间歇性流水,所形成的方解石以及其他矿物沉积,由于基底形态、水流状态不同,可形成各种形态,具代表性的有边石、石幔、石旗、钙板等。
3.断层构造[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断裂构造是指岩石因受地壳内的动力,沿着一定方向产生机械破裂,失去其连续性和整体性的一种现象。
岩石受地应力作用,当作用力超过岩石本身的抗压强度时就会在岩石的薄弱地带发生破裂。
断裂构造是岩石破裂的总称,包括劈理、节理、断层、深大断裂和超壳断裂等。
4.新构造运动[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新构造运动是指喜马拉雅运动(特别是上新世到更新世喜马拉雅运动的第三幕)中的垂直升降。
一般新构造运动隆起区现在是山地或高原,沉降区是盆地或平原。
新构造研究的内容广泛,除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及保存在第四系里的构造变动外,还涉及火山,地震,和为构造作用控制外力地质作用。
5.变质岩[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
该岩石具有特定的比重、孔隙度、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等物理性质,一般分为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两大类。
第4章海洋和陆地水1.地球的水圈由哪些水体组成?答:地球上各种矿物中的化合水、结合水、岩石圈深部封存的水及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雪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
其中海洋是水圈的主体,其面积约占全球表面积的71%,水量占全球水量的97%以上。
2.分析说明水文循环基本原理、动力、循环现象的本质与地理效应。
答:(1)基本原理地球上的水不是静止的,而是通过运动和相变从一个地圈转向另一个地圈,或从一种空间转向另一种空间。
地球上的水经过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等环节形成复杂的水循环,促进水体交换。
(2)动力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辐射和水的重力作用,大气则是水循环的关键。
阳光照射水域和陆地,使一部分水变成蒸气进入大气,植物从土壤或水体中吸收的水,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进入大气,动物体内的一些水也通过体表蒸发进入大气。
大气中的水汽在高空变成水珠或冰结晶,以降水形式又回到地面。
(3)循环现象的本质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
(4)地理效应水文循环对流域、区域或局地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产生变化。
通过水文循环过程,可将水中携带的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改变另一个地方的生态与环境情势,使局部地区环境、生态发生变化,使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得以延续,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得到更新从而永续利用。
①水在水循环这个庞大的系统中不断运动、转化,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更新(所谓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水是可再生资源)。
②水循环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③水循环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陆地径流向海洋源源不断地输送泥沙、有机物和盐类;对地表太阳辐射吸收、转化、传输,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对于气候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④造成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⑤水循环可以对土壤的有机质产生影响。
3.试述水量平衡与水循环的内在关系。
答:水量平衡是水循环的数量表示。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全球或任一区域水量都应保持收支平衡,高收入则高支出。
杨达源《自然地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6部分生物·生态·生态系统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答:生物圈是在地球上存在生命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
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20km。
2.基因库答:基因库是一种生物群体全部遗传基因的集合。
从遗传学的角度研究,自然选择作用下群体水平的进化反映了生物基因库的变化。
3.生境答:生境是生物居住地段的所有生态因素的总体。
描述植物的生境常着眼于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如气候、土壤条件等),描述动物的生境则多侧重于植被类型。
4.生态幅度答:生态幅度是指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
它可分为广生态幅和狭生态幅。
5.光周期现象答:光周期现象是指不同长短的昼夜交替对植物开花结实的影响。
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6.生物适应答:生物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特征与其长期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互统一的特性。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两类。
7.寄生作用答:寄生作用是指一种物种的个体(寄生物)生活在另一个物种个体(寄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液或组织中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存的现象。
8.种群答:种群是指生态学上占据着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种生物的个体群。
自然界种群是物种存在物种进化和表达种内关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同时也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具体对象。
9.生态位答:生态位是指群落中每一个生物中所占据的小生境(住所、空间)和它的功能(作用)的总和。
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以区别于其他物种。
生态位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
10.建群种答:建群种是优势种中的最优势者,即覆盖面积大,占有最大空间,在建造群落和改造环境方面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
11.植物层片答:植物层片是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需求的物种所组成的机能群落。
杨达源《自然地理学》第2版名校考研真题第7部分地貌·地貌发育·地貌体系一、名词解释1.喀斯特作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5年研]答:喀斯特作用是指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为主,以流水的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为辅,共同对碳酸盐类岩石的破坏改造作用。
其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存在可溶性的岩石和具有溶解力的流动的水。
碳酸盐类岩石主要包括: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
石灰岩最易喀斯特化,尤其是节理发育、层厚、质纯和位于区域性断裂带的石灰岩,喀斯特作用最强。
2.横向沙垄和纵向沙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研]答:横向沙垄和纵向沙垄是典型的风积地貌。
依据沙垄形态与风向的关系,沙垄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横向沙垄、纵向沙垄与多风向沙垄。
横向沙垄走向与合成起沙风向垂直或交角不小于60°,主要包括新月形沙垄、新月形沙垄链及复合新月形沙垄链三类。
纵向沙垄是指走向与起沙风合成风向平行或夹角小于30°的沙垄,高十余米至一二百米,长数百米至数十千米,纵向上丘脊线时有起伏,横剖面大致对称,但其前端迎风坡与背风坡差别明显。
3.风化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5年研][中科院2015年研][西南大学2012年研]答:风化壳是地球表层岩石风化与剥蚀后,由残留在原地覆盖于母岩表层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
其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①有利于风化作用持续进行的气候、岩性和构造条件。
如高温多雨,温度差较大,岩石多节理、裂隙、构造破裂显著。
②有利于风化产物残留原地的地貌、植被、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
地势起伏和缓较稳定,植被覆盖度高,地表流水侵蚀较弱,地下水流动显著且地下水位较低。
4.动力变质作用[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动力变质作用是指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定向压力作用下,岩石所发生的变质作用。
其变质因素以机械能及其转变的热能为主,常沿断裂带呈条带分布,形成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等,它们又是判断断裂带的重要标志。
杨达源《自然地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3部分大气·气候·全球气候变化一、名词解释1.干洁空气答: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余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
干洁空气是大气的主体。
2.臭氧层答: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大气层的臭氧主要以紫外线打击双原子的氧气,把它分为两个原子,然后每个原子和没有分裂的氧合并成臭氧。
3.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答:(1)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
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
水汽、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甲烷等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
(2)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
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使大气变暖。
4.气温直减率答:气温直减率是指气温的垂直变化与高度的线性关系的系数,全球平均为6°C/km。
在对流层大气中,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是地表,因此距离地表越近,大气接受的热量越多,气温也就越高,而空气又是热的不良导体,从而使地表空气获得的热量不能在短时间内传递给高层大气,因此形成了上冷下暖的对流层大气气温分布。
5.摩擦层答:摩擦层是大气边界层的别称,又称行星边界层。
摩擦层是大气圈的最底层,其厚度与多种因素有关,从几百米至1.5~2.0千米,平均为1千米。
因其运动状态明显受到地表的摩擦力作用而得名。
6.散逸层答:散逸层是热层(暖层)以上的大气层,也是地球大气的最外层。
这层空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大部分分子发生电离;空气极为稀薄,由于空气受地心引力极小,气体及微粒可以飞出地球引力场进入太空;该层温度随高度增加略有增加。
第5章地貌1.什么是地貌形成的内动力和外动力?地貌外动力及其组合如何反映区域自然特征?答:(1)地貌形成的内动力和外动力地貌,又称地形,是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地貌动力又称营力,有内动力与外动力之分。
①内动力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与地震。
②外动力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力。
(2)地貌外动力及其组合对区域自然特征的反映①气候对区域外力及其组合具有决定性影响,湿润区流水作用旺盛,干旱区风力作用强大,热带、亚热带碳酸盐岩区喀斯特作用普遍,寒区则以冰川冰缘作用独占优势。
②重力作用是地貌形成的前提岩石是地貌的物质基础。
岩性与地质构造导致某些特殊地貌如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的发育。
2.地貌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哪些?答:(1)地貌形成的自然因素①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是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
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区别造就了陆地与海底地貌的差异。
地壳升降运动可在短距离、小范围内形成巨大的地表高度差异,不同高度地貌特征也不同,因而表现出垂直分异。
②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大多数地貌外动力都受气候因素的控制。
气候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将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
③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各种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水理性质、结构与产状不同,抗风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现出很大差别,形成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往往很不相同。
④生物对地貌形成的影响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使岩石发生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而影响地貌发育。
植物根系由疏到密,由短到长,由细到粗,致使岩石裂隙扩大以至崩裂,即根劈作用,是植物导致岩石机械风化的典型例子。
(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方式:①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例如,破坏植被加速地表侵蚀。
第4部分水·水文·水环境系统
一、名词解释
1.当量深度
答:当量深度是指,各类水体铺在地球表面的平均深度。
海洋水体的当量深度为2700~2800m,冰和雪为50m,地下水为15m,陆地上的河湖水为0.4~1.0m,大气水的当量深度为0.03m。
2.边缘海
答:边缘海又称陆缘海,是指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或邻海相分隔,但直接受外海洋流和潮汐的影响。
如白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其一侧以大陆为界,另一侧以半岛、岛屿或岛弧与大洋分隔。
边缘海可按其主轴方向分为纵边缘海和横边缘海。
3.海水盐度
答: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
常用盐度来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
4.潮汐
答:潮汐是指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
海面升高,海水涌上海岸,称为涨潮,反之称为落潮。
根据潮汐的周期变化,基本上可以分为半日潮、混合潮和全日潮三种类型。
潮汐在海岸带的作用包括:扩大波浪作用的范围,搬运波浪作用形成的泥沙和侵蚀海底和海岸。
5.潮流
答:潮流是指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流动的现象。
潮流分为半日潮流、混合潮流和全日潮流三种。
6.波浪
答:波浪是指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这是由于水质点同时受到动力和复原力这两个互相垂直的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波浪包括波峰、波谷、波长、波高四个要素。
7.洋流
答:洋流是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动,是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
按照成因,洋流可分为摩擦流、重力—气压梯度流和潮流三类,根据流动海水温度的高低,还可以把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
8.河流
答:河流是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
主要是地面水在本身重力作用下,不断侵蚀地面的结果。
9.流域
答: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从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的区域。
流域一般包括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等地理单元,涵盖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
水是流
域不同地理单元与生态系统之间联系的最重要纽带。
10.水位
答:水位是指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
水位高低是流量大小的主要标志。
流域内的径流补给是影响流量、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
11.河网密度
答:河网密度是指流域中干支流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
单位是公里/平方公里。
其大小说明水系发育的疏密程度。
受到气候、植被、地貌特征、岩石土壤等因素的控制。
12.径流模数
答:径流模数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产出的水量。
径流模数与流量之间关系的计算公式为:M=Q×1000/F。
式中,Q为流量(立方米/秒),可以是瞬时流量,也可以是某时段的平均流量;F为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13.径流系数
答:径流系数α是指一定时期的径流深度y与同期降水量χ之比。
径流系数常用百分数表示。
降水量大部分形成径流,则α值大,降水量大部分消耗于蒸发和下渗,则α值小。
14.湖泊
答:湖泊是地面洼地积水形成的较为宽广的水域。
湖泊按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堰塞湖、喀斯特湖、河成湖、风成湖、海成湖和人工湖(水库)等。
15.硬度
答:硬度是指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这是评价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水中钙、镁离子的总量称为水的总硬度。
当水煮沸时,部分钙、镁离子与重碳酸作用生成重碳酸钙、重碳酸镁沉淀,沉淀部分叫暂时硬度。
水沸腾后仍留在水中的钙、镁含量即为永久硬度,等于总硬度减去暂时硬度。
16.总矿化度
答:总矿化度是指水中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烘干后所得残渣来确定,单位为g/L。
根据矿化度的大小,天然水可以分为五类:淡水、弱矿化水、中等矿化水、强矿化水和盐水。
17.潜水
答: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这个自由表面就是潜水面。
潜水埋藏深度是从地表到潜水面的距离。
18.承压水
答:承压水是指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
承压水水头高于隔水顶板,在地形条件适宜时,其天然露头或经人工凿井喷出地表称为自流水。
19.冰川
答:冰川是指发生在陆地上,由大气固态降水演变而成的,通常处于运动状态的天然冰
体。
它随气候变化而变化,是极地气候和高山气候的产物,但不是在短期内形成或消亡的。
20.成冰作用
答:成冰作用是指积雪转化为粒雪,再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冰川冰的过程。
重结晶、渗浸和冻结成冰,是成冰作用的三个基本类型。
二、简答题
1.波浪从深水区进入海岸带会发生什么变化?
答:波浪由深水区进入海岸带会发生的变化有:
(1)运动轨道的变形
水质点的运动轨道由深水区的圆形轨道变为呈不对称的上凸下扁的椭圆形轨道。
自水面向下,轨道半径不断减小,轨道变得愈来愈扁平,到海底,水质点仅作平行于底面的直线型振荡运动。
(2)波浪破碎
轨道的不对称,也使得波形呈现出不对称性。
在向岸传播过程中,波形不对称愈益显著,前坡愈变愈陡,后坡愈显平缓;轨道上半部波动流速大,下半部波动流速小,使得向岸的波动流速大于向海的。
愈近海岸,波动流速的不对称愈显著。
当波谷的速度赶不上波峰的速度时,即发生波浪的翻转破碎,波峰与波谷的分离即波浪破碎。
(3)海浪的折射
波峰线在深水区是与引起波浪的力的方向,即波浪前进方向相垂直的。
波浪前进过程中近岸较浅的一端因受摩擦而减速,离岸远而较深的一端在深水处继续保持原速前进,最后波峰线将发生转折而与海岸平行,这种现象就是海浪的折射。
对于海岸曲折的地段由于折射的
结果,使得突出的海岸成为波能的辐聚带,这里的波浪特别大。
2.举例说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答: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以厄尔尼诺现象最为典型,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简述如下:(1)厄尔尼诺的概念
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的现象。
厄尔尼诺改变了大气环流,对全球气候,沿海渔业发展和农作物的生长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2)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
①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的迅速升高首先直接导致了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洪涝灾害频繁;
②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一带发生严重干旱;
③通过大气环流的作用,影响到中高纬度地区,甚至给全球气候带来异常;
④厄尔尼诺还引起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以及美国南部冬季暖湿多雨;
⑤它与日本及我国东北的夏季低温、日本和我国的降水等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⑥厄尔尼诺常常抑制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热带风暴生成,但使得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加。
3.海洋资源的类型。
答:(1)海洋资源的概念
海洋资源是指与海水本身有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如溶解于海水的化学元素、海洋生物、海底矿藏、海水运动产生的能量及储藏在海水中的热量等。
(2)海洋资源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