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叙事文学价值论略
- 格式:pdf
- 大小:201.32 KB
- 文档页数:4
结合作品论析《左传》的叙事艺术和《战国策》的人物描写。
《左传》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而详实的叙述:《左传》以史事为基础,注重客观而详实地叙述历史事件和政治事务。
它通过对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描述,充分呈现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背后的政治动机。
2.对比和对话的运用:《左传》通过对比和对话的手法,表达了作为史官的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读和思考。
对比和对话既可以突出悖论和矛盾,也可以展现不同观点和思考方式,使叙述更加鲜活有趣。
3.纠错和评价的目的:作为各国史官,作者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的评价和纠正。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作者的评价和政治思考,传达了对政治波澜和人性伦理的深刻体察,凸显了作者的价值观和思想。
《战国策》的人物描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战国策》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展示了他们的思考、决策和行为。
通过对心理活动的描绘,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动机、情感和思想。
2.多维度的人物形象:《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多维度,各具特色。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行为和言语等方面的描述,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和特点的人物形象,使人物更加立体和生动。
3.政治和道德的思考:《战国策》通过对人物行为的描写,体现了对政治和道德的思考。
它通过对人物的表现和政治故事的展开,传达了对权谋、忠诚、仁爱等方面的思考,展现了人物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抉择和挣扎。
综上所述,《左传》通过客观而详实的叙述、对比和对话的运用,以及纠错和评价的目的,展现了其独特的叙事艺术。
而《战国策》则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多维度的人物形象和政治道德的思考,彰显了其优秀的人物描写。
这些方面使得《左传》和《战国策》在古代史书中独树一帜,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叙事分析作者:李聪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4期摘要:作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不仅是一部史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文学著作。
受《春秋》编年体例的影响,《左传》形成其独特的叙事方式。
本文试以叙事学为基点对《左传》的叙事方式加以分析。
关键词:《左传》;叙事方式;故事情节一、叙事时间多样化——预叙、顺序、倒叙《左传》作为一部杰出的史学与文学相结合的史书,其独特的叙事视角成为我国叙事文学的开端。
《左传》中的叙事时间类型多种多样,下面主要以预序、顺叙及倒叙三方面作简要分析。
预叙是在情节发展中对将来发生的事预先描述出来的叙述方法。
在《左传》中,多以梦境或占卜的形式预先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
如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中,晋侯梦中与楚王搏斗,楚王伏在他身上吸食脑浆,晋侯惧怕。
子犯曰:“吉。
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这正是通过梦境来预见事件的结果。
再如僖公三十二年,晋文公出殡时枢有声如牛。
于是进行占卜以预测战争的胜负。
在《左传》中,除预叙外,最常用的叙述手法当属顺时记叙。
顺序是行文记事的一种重要的排列方式,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进行叙述。
这种传统的定义被普遍应用于文学创作中,在《左传》这部极具史学色彩的著作中,其顺序需按照史实对其真实再现。
因此,在《左传》中,顺序是指依循历史时间顺序,对各个阶段的史实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的方式。
《左传》中的顺时次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此书中对十二国君的叙事主要是从“元年”至“某年”的形式,如僖公,《左传》依次从“僖公元年”一直叙至“僖公三十三年”,这一叙述顺序是严格依照历史时间的;其次,《左传》中的时间都是按照年、季、月的形式进行叙述,如“僖公九年春,宋桓公卒。
夏,会于葵丘……秋,齐侯盟诸侯与葵丘。
九月,晋献公卒……冬十月,里克杀奚齐于次。
”由此可看到,僖公九年所发生的事件都是严格按照年、季、月的形式所记载。
在《左传》中,对于一些事件的记载还需采取倒叙的方式,如对“晋公子重耳之亡”這一事件的叙述。
论述左传的叙事艺术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它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经典。
其叙事艺术是其文学价值的重要方面,下面就来详细论述一下。
1. 全景叙事法
《左传》采用的叙事方式多用全景叙事法,即把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全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写法既强调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背景和人物的社会地位,又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人物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例如《左传》中记述的齐国太公望和荀罗期借道乐成之计,不仅叙述了他们的计谋,同时也详细描写了这个历史事件所产生的影响,使读者对整个事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 勾连叙事法
《左传》常常采用勾连叙事法,即通过联系前后事件,让历史事件呈现出更加连贯的情节。
这种叙述方式既能让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历史事件的经过,也能制造出一种紧张的史事气氛。
例如《左传》中所记述的楚庄王纠结于襄王百无禁忌的错误决策,从而导致襄王的平定,就是通过勾连两个事件使得整个历史事件更加连贯和有序。
3. 对话叙事法
《左传》采用的还有对话叙事法,即通过对话的方式,让历史人物进行思想交流和意见碰撞。
这种写法既能直接展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又能扩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增强整个事件的说服力。
例如《左传》中所记述的齐桓公和管仲的对话,不
仅展示了管仲的智慧和胆略,也展现了他们之间的忠诚和友谊,引发了读者深思。
综上所述,《左传》的叙事艺术是多元化和集大成的,不仅使读者得以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而且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背景和发展。
同时,它的叙事方式也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不仅能够品味到历史的文化价值,也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启示。
《左传》战争描写的叙事特征——以五大战役为例摘要《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又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和叙事散文名著。
《左传》中对战争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其叙事艺术的精妙之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左传》中记录了多达492次大大小小的战争,本文主要以五大战役—晋楚城濮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邲之战、晋秦殽之战、晋楚鄢陵之战为例,主要从叙事的总体把握、细节的精彩描写、篇章结构的灵巧多变等方面介绍其战争描写的叙事特点。
《左传》的首创性的叙事艺术成就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起到了借鉴作用。
关键字:《左传》五大战役,叙事特点,艺术借鉴,后世影响AbstractZuozhuan is our country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arrative prose writings in the pre-qin period which has high valu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research. Its narrative art, has traditionally been regarded by scholars, and is considered the norm of the narrative text, and the essence of its narrative art mainly reflected in its war discourse. Zuozhuan, recorded the greatly small hundreds of times of war, this paper mainly to five big battle - ChengPu battle, the battle of An, Bi the battle of the war, the war of Yao, YanLing as an example, mainly from the vision of the overall grasp, details of which itsdifferent, flexible and changeable in chapters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ar were introduced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Zuozhuan, the account of the war, not only from the Angle of the historian, but also emotional narrative these wars to literary writing and its pioneering narrative art achievement on later literary creation had a profound impact.Keywords: description of war of Zuozhuan,narrative features,affect future generations一、绪论《左传》是我国第一部比较详细完整的以春秋为纲的编年体史书,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左传的历史文学价值《左传》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瑰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经典之作。
其不仅展现了我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演变,还揭示了社会风俗、人物性格、国家政治、文化认识和时代风貌等内容。
因此,《左传》在历史、文学、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价值和重要性。
一、历史价值1、《左传》详细地描述了我国春秋时期各国交往、战争、变迁的历史事实,记录了许多关于国家制度、战争制度、耕战之间的关系、地位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2、《左传》以中心人物鲁国公叔牙身上记载了各国之间秉持的不同价值观和文化特征,对当时的文化体系和时代风貌有着深刻的反映和阐述。
3、《左传》全面地记录了春秋时期国家的兴衰,深入描绘了国家的灭亡和王朝的建立,以及各种政治变动的历史事实,成为历史研究者研究春秋时期及其前后时期的重要史料。
4、《左传》以一系列具有典型性的历史事件为线索,展现出当时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情况,对于了解历史、揭示社会现象、理解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二、文学价值1、《左传》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语言流畅,文字简洁,行文精绝,浑然天成。
其内容既具有历史价值,又溢彩文学之韵。
因此,《左传》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2、《左传》以叙事为主,同时也包含了诗歌、歌颂和议论等多种文学形式,大量运用了比喻、借助、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现象,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左传》不仅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入手,更从人文的角度描绘了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表现,使得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当时的政治、文化、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内容,读之令人陶醉、居之令人思考。
三、文化价值1、《左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国家政治、文化艺术、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左传》所包含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和人文思想,都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儒家文化和学术的传承和发展有着特殊的地位。
论述《左传》的艺术成就《左传》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而备受推崇。
本文将从叙事手法、人物塑造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来探讨《左传》的艺术成就。
叙事手法是《左传》的一大艺术特点。
《左传》以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描写各国之间的争斗、交往和变迁,展示了春秋时代的政治风貌和人性百态。
在叙事方式上,《左传》以“纪事”和“论语”为主,既有客观的记载,又有主观的评述,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左传》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人物的对比,突出了春秋时代诸侯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这种叙事手法的运用,使得《左传》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部具有鲜明个性和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
人物塑造也是《左传》的一大艺术成就。
在《左传》中,作者通过对每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描写,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比如,文公在面对困境时的果断和勇敢,昭公在处理外交关系时的机智和灵活,这些形象的塑造,不仅对春秋时代的诸侯人物进行了真实的描绘,也展示了作者对不同人物性格和行为的独到见解。
同时,《左传》还通过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描写,展示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这种细腻入微的人物塑造,使得《左传》的人物形象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可信度。
语言运用也是《左传》的一大亮点。
《左传》以其简练明快的语言风格而著称,它摒弃了华丽的辞藻和繁琐的修辞,采用了朴实自然的表达方式。
这种语言风格不仅符合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形象,也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故事情节。
此外,《左传》还大量运用了对话的形式,通过人物之间的争论和辩论,展示了春秋时代的思想风貌和文化传统。
这种语言运用的独特之处,使得《左传》成为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文学作品。
《左传》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精彩的人物塑造和朴实的语言运用,展示了春秋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性百态,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更赋予了历史事件以丰富的艺术意义。
《左传》的思想内容与价值探析《左传》的思想内容与价值探析 1《左传》简介《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春秋左氏》,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
《左传》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左传》的,司马迁和班固都说是左丘明,现在一般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为《春秋》,最大的编年体史书为《资治通鉴》,所以《左传》只能说是最早的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也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
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仅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
(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86年第6期《我国古代应用写作的产生和发展》)《左传》左传为左丘明的作品。
其记事年代大体与《春秋》相当,只是后面多十七年。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其内容记述了这一时期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和有关言论,以及天道、鬼神、占卜、占梦之事等;认为可以借鉴和劝戒的都进行记载。
《左传》的,至今都是未解之谜。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
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左传的叙事特点左传是中国古代文献之一,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左国国政的重要史书。
左传的叙事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左传的叙事风格具有朴实、自然的特点。
在左传中,作者以简洁、直白的语言叙述历史事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夸张。
这种朴素的叙事风格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其中的历史故事,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左传在叙事中注重事实真实性和客观性。
左传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力求客观公正,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不偏袒任何一方。
这种客观性的叙事风格使左传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重要史料之一,为后人研究春秋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
左传的叙事中注重塑造人物形象。
在左传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
同时,左传作者对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思想动态也进行了深入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左传不仅展现了春秋时代人物的风采和魅力,还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左传的叙事中还注重描写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
左传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连续叙述和分析,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发展规律。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左传不仅展示了春秋时期的政治风云和社会变迁,还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总的来说,左传的叙事特点主要体现在朴实自然、客观真实、人物形象丰满、历史事件逻辑清晰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左传成为了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历史学家、文学家等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在扩展中心下,左传的叙事特点可以进一步展开,例如可以从左传对于春秋时代政治制度、社会风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描写入手,深入探讨左传对于当时历史现实的反映和表达;或者可以从左传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描写入手,分析左传如何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出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性特点等。
通过对左传叙事特点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左传这部古代文献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也能够更好地把握左传对于春秋时代历史的再现和诠释。
左传的历史文学价值1、文学价值(1)《左传》里面有丰富的学术思想。
《周易》的《文言》的头几句就1653来自《左传》。
实践中不少史料需要《左传》来印证。
(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2、简介《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共三十五卷。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
3、主要内容《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评论。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
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
就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4、显著的文学特点一、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
它总是抓住故事的重要环节或有典型意义的部分着重叙说和描写。
如写《晋公子重耳之亡》虽时间跨度长,故事情节复杂,可选材布局恰当。
其中别隗、过卫、醉遣、窥浴、等无不富于戏剧意味,寺人披高密、竖头须请见的穿插又使人感觉离奇变幻。
从正面、侧面,暗写、明写描绘了许多人物形象,特别是重耳的形象,从一个养尊处优的贵公子逐渐磨练成一个有勇有谋的政治家。
人物性格的前后不同是显然可见的。
随重耳流亡的大臣以及曹伯、楚子、寺人披、头须、介子推还有七个女性,无论正面反面的人物形象,都是通过对话和行动生动的表现出来,最后又一一收拢进去,使文章首尾完整,结构严谨、条例井然,脉络贯通。
038《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左传》是一部善于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因其高超的叙事艺术而成为先秦叙事散文之最。
《左传》中所涉及的叙事手法众多,其中分叙法、因果叙事法、预叙法、补叙法在描写战争时经常被使用。
晋楚三次大战分别是鲁僖公二十八年的城濮之战、鲁宣公十二年的邲之战和鲁成公十六年的鄢陵之战,它们在叙事手法的运用上很有代表性。
其中分叙法将各方势力加以明晰,并进行对比;因果叙事法则注重揭示事件发生的缘由,让读者对战争结局的合理性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预叙法以逻辑分析和梦境占卜的方式进行叙述,照应了“天人合一”的历史观念;补叙法将超出事件中心的细节加以说明。
它们的应用进一步完善了文本构成,从而使《左传》宏大的元叙事得以实现。
[关 键 词] 《左传》;叙事手法;分叙法;因果叙事法;预叙法;补叙法《左传》晋楚三次大战的叙事艺术余瑞欣《左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二百五十四年间的历史。
作为一部具有极高史学价值的文学作品,其既理清了史实又不失文采,所以《左传》晋楚三次大战的叙事艺术值得关注。
一、分叙法分叙法,顾名思义,“以两文或两文以上叙两人两事,或同时或不同时,回互激射,以明是非功过之所在者”。
一方面,分开叙述可使各要素得以明了,在复杂纷繁的历史叙事中颇有拨云见日之感;另一方面,将不同要素的同一方面逐个列出,有助于读者加以比较,从而对事物的发展方向有所把握。
分叙法虽为分述,但整体的合一性并未被破坏,从而保持了节奏感和审美平衡,这正符合中国“整体性叙事”的特点。
在对战争的描述中,作者极其注重分叙时格局的比例平衡,善于从君臣关系、民众状态和战略制定等方面论述交战双方的情况,以小处见大局,条理清晰,缓急有致。
晋国和楚国作为春秋时期的两个大国,各自盘势一方,二者的势力组成颇为复杂。
在城濮之战、邲之战和鄢陵之战中,以晋楚为争霸主力,兼有其他国家的参与。
《左传》作者“对叙晋楚二军,或通篇一线双行对叙”,将晋楚二国在战争中的状况一一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