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气候是经济大敌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9
东南亚气候的分析1、东南亚气候东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和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基本类似,都是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区别在于雨季长短不同。
东南亚每年6-10月西南风,是雨季;南亚每年6-9月受西南季风影响,为雨季。
其他一样2、分析东南亚的气候和农业有什么关系?东南亚地处热带,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中有旱季和雨季之分,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分布着茂密的热带雨林。
农作物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热带经济作物: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最大产区。
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和出口国,泰国的橡胶生产居世界首位,菲律宾是世界上生产椰子最多的国家。
东南亚粮食作物:水稻是东南亚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肥沃的平原和三角洲地区。
这里是世界最重要的稻米产区,泰国、缅甸和越南是世界重要的稻米生产国和出口国。
3、东南亚气候特征?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
1、中南半岛主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偏为西南季风;冬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盛行东北季风。
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分雨、旱两季,夏季风来临时,降水丰沛,冬季风来临时,降水稀少。
2、马来群岛主要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成因: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多对流雨。
4、东南亚的气候特点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的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
5、南亚和东南亚的气候区别及原因区别:南亚地区除喜马拉雅山脉为高原山地气候、马尔代夫为赤道多雨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巴基斯坦西南部塔尔沙漠为热带沙漠气候外,其余地区均为热带季风气候。
热季是每年3~5月,极端高温可达55℃以上,降水量季节分布极不均匀,11月到次年5月(旱季)基本上没有降水,6~10月(雨季)集中大量降水(喜马拉雅山南麓可达1.5万毫米以上),乞拉朋齐为世界“雨季”。
中图版七年级东南亚地理教案:分析东南亚气候和地形的影响。
一、东南亚的气候特征及其影响1.气候类型东南亚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等。
其中,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最为常见。
2.气温和降水东南亚的气温和降水都比较高,主要是由于赤道的影响和季风气候的作用。
气温稳定在25℃左右,而且全年都比较潮湿,每年平均降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
这种多雨、多热的气候特征对于东南亚人民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影响气候对东南亚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存在导致当地植被繁茂,大量的森林资源为当地的木材、果实和药材提供丰富而有利的条件。
同时,多雨的气候也有利于当地的农业发展,如越南等国家的水稻种植就是利用了当地丰富的雨水资源。
二、东南亚的地形特征及其影响1.地形类型东南亚地区地形类型也十分丰富,主要有平原、山脉、高原等。
同时,东南亚也是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
2.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东南亚地形的多样性,使得其气候类型也相应多样。
地形如山、海对气候的影响较大,使得气候变化更为多样化。
3.影响东南亚地形的复杂性对当地的生活和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平原适宜农业发展,方便交通运输,有利于城市的建设和工业发展。
而山地、高原上则适宜畜牧业和观光业的发展。
同时,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却一直是当地人民面临的重大风险。
三、东南亚自然条件对当地生活和经济的影响1.环境保护方面东南亚气候、地形的多样化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气候多雨、地形复杂,使得当地植被得以广泛繁茂,也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对当地环境保护构成了挑战。
2.农业方面东南亚气候和地形的特点使得当地农业发展水平较高。
有利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雨水资源为当地的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越南的水稻种植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但同时,当地的自然环境变化也有可能带来农业上的危机,如El Nino现象会导致气候变干旱,危及该地区的农业生产。
高考地理东南亚知识点总结东南亚是一个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文化多元的地区。
它包括了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和东帝汶等国家。
在中国高考地理考试中,东南亚地区一直都是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对一些东南亚的重要地理知识进行总结和解析。
首先,我们来看东南亚的地理环境。
东南亚位于赤道附近,气候炎热湿润,年平均温度高,降水充沛,是全球最重要的热带雨林分布区之一。
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为东南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例如,印度尼西亚的棕榈油、马来西亚的天然橡胶、泰国的稻米等农产品,都是得益于当地的气候环境。
接下来,我们来看东南亚的资源。
东南亚地区资源丰富,其中最重要的是矿产资源。
例如,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锡矿生产国之一,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则是主要的橡胶产区。
此外,东南亚还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煤炭等资源。
这些丰富的资源不仅满足了东南亚国家的需求,还成为了该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产品。
除了气候和资源,东南亚地区还有其特殊的地理地貌。
东南亚的地貌可分为两大类型:海岛和大陆地貌。
东南亚拥有众多的海岛,例如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巴厘岛等等,这些海岛形成了东南亚特有的海岸线。
另一方面,东南亚也有一些大陆地貌,如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
这些地貌上的差异,为东南亚的农业、旅游业和海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条件。
进一步来说,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交通联通也是该地区的重要特点。
东南亚地区水路发达,以海运为主要交通方式,河流交通也较为发达。
其中,湄公河是一条连接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家的重要内河。
此外,东南亚还有一些重要的海洋通道,如马六甲海峡和苏门答腊海峡。
这些交通通道对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贸易往来和人文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最后,我们来看东南亚的人口和经济发展。
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人口资源成为推动东南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东南亚地区的气候如何?一、气候特点东南亚地区位于赤道附近,其气候特点主要有高温多雨和多气候带的存在。
这里的气温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平均温度通常在25至30摄氏度之间波动。
同时,东南亚地区也是世界上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全年降水量在1500至4000毫米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地处于热带地区,季风影响显著,导致这里的气温和降水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地区主要受到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
热带季风气候包括了雨季和旱季两个明显的季节,每年通常可分为两个季节:夏季和冬季。
夏季是雨季,气温高达30摄氏度以上,同时会有大量的降雨。
而冬季则是旱季,气温相对较低,并且几乎没有降雨。
三、季风气候的影响因素东南亚地区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影响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该地区处于太平洋季风带和印度洋季风带的交汇区域,同时还受到了地形的影响。
其次,海洋也在季风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海洋的温暖和水汽的蒸发进一步影响着降水的分布。
此外,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也会对东南亚地区的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气候区划根据东南亚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季风的影响,可以将该地区分为几个气候带。
其中,热带气候带主要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降水充沛;温带气候带则位于地区的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降水相对较少;亚热带气候带主要分布在较高纬度的地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适中。
五、气候变化与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东南亚地区的气候也呈现出一些变化。
首先,气温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已经成为该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例如热浪、干旱和洪水等。
其次,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对该地区的海岸线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威胁。
此外,气候变化还对该地区的农业、渔业和旅游业等产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结:东南亚地区的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具有高温多雨的特点。
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影响与地理位置、海洋和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该地区可分为热带气候带、温带气候带和亚热带气候带。
初中地理关于东南亚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这里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多样的经济活动,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
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它处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尤其是马六甲海峡,更是连接这两大洋的咽喉要道,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之一。
这种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东南亚成为了各国贸易和交流的重要枢纽。
从气候方面来看,东南亚主要有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热带季风气候则有明显的干湿两季,分布在中南半岛。
这样的气候条件为东南亚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比如,热带雨林气候区生长着茂密的热带雨林,是许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木材资源。
而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的特点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东南亚的地形也是多种多样的。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山脉和河流多由北向南延伸。
这种地形使得河流中下游地区形成了广阔的平原和三角洲,如湄公河平原、湄南河平原等,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地。
马来群岛则多山地和丘陵,岛屿之间还分布着众多的海峡和海湾。
在自然资源方面,东南亚矿产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锡、铜等储量可观。
印尼是东南亚重要的石油生产国,马来西亚的锡产量居世界前列。
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当地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料支持。
东南亚的农业十分发达。
由于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这里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产区。
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此外,橡胶、油棕、椰子、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的产量也很大。
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这些农产品不仅满足了当地的需求,还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为东南亚国家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
东南亚的工业也在不断发展。
一些国家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了相关的工业部门。
例如,新加坡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先进的技术,发展了高科技产业和金融服务业;泰国和马来西亚在汽车制造、电子工业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地理知识知识:亚热带气候——东南亚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最热带的地区之一,拥有独特的亚热带气候,常年高温潮湿,多雨季和旱季交替,适宜各种植物和动物生长繁衍。
东南亚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28℃之间,湿热的天气让人感到常年闷热,平均降水量也较高,每年降水量约在1000mm~5000mm左右,尤其是在雨季时段,降雨量尤为丰富。
东南亚雨季一般从5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9月份左右,约占一年总气候的五分之三。
此时湿度相应较高,太阳也常常被云雾遮掩。
与之相对的是旱季,旱季一般从11月份开始,到来年3月份左右结束。
在旱季时,气候干燥,太阳直射,相应空气也会比之前干燥,但仍无法完全避免降水。
由于气候湿热,东南亚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大片的热带雨林是自然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
其下的生物种类众多,动植物在这里的生长繁殖也是一大特色。
东南亚的海洋资源也是其一大特色,占据世界海洋的四分之一,如南海、安达曼海等都是世界级的海洋资源。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东南亚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十分兴旺,在这里生产的农作物主要有稻米、椰子、胡椒、橡胶等等,其中稻米的生产量也是十分可观的,满足着当地居民的生产需求。
此外,东南亚的渔业资源也是十分丰富的,当地居民以及外来游客都可以在这里品尝到各式各样的新鲜海产品。
由于众多的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的丰富,东南亚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文化、旅游中心。
鲜艳的热带植物、美丽的海滩、迷人的海湾、古老的文化遗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东南亚独有的风景和魅力。
同时,这里的热带雨林、珊瑚礁、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种类也成为了全球环保的重要焦点之一,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总之,在东南亚这片独特的亚热带气候下,生物种类繁多,自然资源丰富,生产产业兴旺,人文景观众多,给人们带来了趣味和享受。
同时,也需要我们更加保护它的自然资源,使其能够持续的为人类提供不竭的青绿之源。
东南亚地区气候灾害频发的原因近年来,东南亚地区频繁出现各类气候灾害,如台风、洪水、干旱等,给该地区的居民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这些灾害背后隐藏着许多复杂的原因,从人类活动到自然环境的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南亚地区气候灾害的频发。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其原因。
其一,全球气候变暖。
据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显示,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东南亚地区气候灾害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使得东南亚地区的气温上升,降雨模式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洪水和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
特别是在冬季,东南亚地区的降雨量明显增加,导致洪水泛滥的可能性加大。
其二,过度的城市化和工业化。
东南亚地区的快速经济发展导致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这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大量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垦导致了土壤侵蚀加剧,使得洪水和泥石流的发生几率增加。
其次,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排污和工业废物的排放,导致了水体和土壤的严重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洪水和干旱的风险。
其三,自然环境的脆弱性。
东南亚地区的自然环境脆弱,主要表现在地质结构不稳定、河流水系复杂等方面。
由于地质条件的不稳定,地震和地质灾害在东南亚地区时有发生。
河流水系复杂,加之季风气候的影响,使得洪水发生的几率增加。
这些自然环境的特点使得东南亚地区更加容易受到气候灾害的影响。
其四,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
尽管东南亚地区频繁受到气候灾害的困扰,但该地区政府和居民对于应对措施的重视程度不足。
缺乏有效的早期预警体系和适应性技术,使得防灾减灾的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有效地应对灾害,从而加剧了损失。
然而,尽管东南亚地区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仍然有许多潜在的解决途径。
首先,加强区域合作是关键。
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开展气候监测和预警工作,并分享防灾减灾的最佳实践。
其次,应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此外,政府和居民也应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对气候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xx气候是经济大敌据有关报道认为,市场作手不是在东南亚兴风作浪的唯一“恶棍”,气候对东南亚才刚起步复苏的经济也形成严重威胁。
东南亚目前有70%的人口是住在乡下,而农业在经济上所占的比重仍然相当高,因此经济也无可避免地会受到气候的影响。
但如果没有农业的上佳表现,泰国经济去年萎缩将不止8%。
在菲律宾、印尼与泰国农村还面临着经济低迷导致城市人口大量回流农村的问题。
此外,干旱导致用水缺乏也是东南亚一个大问题。
这项报道最后指出,虽然制造与服务部门是支撑东南亚经济的主力,但劳动人口仍须仰赖农业的供给,因此东南亚各国政府在积极寻求如何拯救金融业与争取外资之际,也该为农业的生存设想。
(摘自外经贸信息网)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地区xx南部xx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多雨多对流雨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对农业的影响高温高湿适合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和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地区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北部菲律宾群岛北部气候特征全年高温雨热同期降水集中在夏季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对农业的影响中南半岛上的水稻世界闻名主要是雨热同期降水丰富还有土壤肥沃关于xx详细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东南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东南亚地区共有10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汶莱,菲律宾.世界各国习惯把越,老,柬,泰,缅五国称之为东南亚的"陆地国家"或"半岛国家";而将马,新,印尼,文,菲五国称之为东南亚的"海洋国家"或"海岛国家".1967年,东南亚地区出现了一个"国家集团"这就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发展至今已有10个成员国.东南亚各国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且都是新兴的国家.除新加坡外,均属发展中国家.东南亚各国都是多民族的国家.全区有90多个民族,东南亚地区又是世界上华侨,华人最多的地区.全区约有华侨,华人2000多万,另有200多万印度人,100多万其它国家的外来移民.今天的东南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在未来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东南亚在政治,经济上的作用和战略地位将更加重要.东南亚是中国的南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必经之地.在历史上,绝大多数国家就与中国有友好往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关系密切.在悠久的历史交往中,中国人民和东南亚各国人民就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随着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双边和多边的友好,合作关系也将进入一个不断发展,更加密切的历史时期!xx的两大自然地理单元亚洲东南部地理位置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方面它是亚洲纬度最低的地区,是亚洲的赤道部分;另一方面它正扼亚澳之间的过渡地带,这在气候和生物界均有明显的反映;本区也是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汇地带.这种地理位置使东南亚具有湿热的气候,并形成繁茂的热带森林,是本区与其他区的根本差异.东南亚在构造地形上可分为两大单元,一是比较稳定的印度-马来地块,一是地壳变动比较活跃的新褶皱山地.具有赤道多雨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两种类型,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林为主.可分为二个亚区.1.中南半岛区本区地形结构比较特殊,山川大势多南北纵走,山川相间排列,半岛基部地势较高,地形结构如掌状.气候属大陆性热带季风气候,向南伸出的马来半岛为赤道多雨气候.全年多雨的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的多雨海岸为热带雨林景观,有干,湿季的中南半岛为热带季风林景观,雨量较少的内部平原和河谷为热带草原景观,中南半岛基部为山地混合林.北部湾和暹罗湾等沿岸分布着红树林.2.东南亚岛屿区又称马来群岛区,包括大巽他群岛,努沙登加拉群岛,马鲁古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等.高峻的地形支离破碎,位于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火山地震带的会合带,火山,地震活动非常剧烈.大巽他群岛属海洋性赤道多雨气候;菲律宾群岛属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主要为热带雨林景观.金兰湾越南东南部的海湾,东南亚著名的天然港湾.位于富庆省南部海岸.港湾深入内陆17公里,南北长32公里,宽约16公里,群山环抱,东面岛屿屏蔽,面临深海,为天然良港.港湾由冲空山和凤凰山两半岛合抱成葫芦形的内外两个海湾.内港金兰湾面积60平方公里,水深16米以下,湾口宽仅1300米,湾长20公里,宽6公里,可停泊大型航空母舰,战略地位重要.早在1905年,俄国舰只就曾在巴巍和金兰镇停泊.金兰湾曾长期作为法国的海军基地.1941年被日本侵略军占领.1965年美国军队在金兰半岛上建立空军基地和其他军事设施.1975年全国统一后,又辟为潜艇基地.xx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尼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连接中国南海和安达曼海的一条狭长水道,因而间接沟通了太平洋与印度洋.它因临近马来半岛上的古代名城马六甲而得名.海峡西北部较宽,东南部比较狭窄,最窄处约40千米.整个海峡看起来像是一个向西北敞开的大喇叭.马六甲海峡全长约1000多千米,水深25米~113米,由东南向西北海峡逐渐加深,可通行20万吨级的轮船.由于马六甲海峡地处赤道附近,风力微弱,峡道内总是风平浪静,再加上完善的航标系统,行船十分安全.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中东及南亚地区通往东亚的一条主要海运通道,是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之间相互往来的海上枢纽,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有"东方的直布罗陀"之称.据统计,每年通过海峡的船只约5万多艘,平均每天有140多艘船通过海峡,使马六甲海峡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之一.由于日本每年从非洲和中东地区进口的90%的石油,大量原料和出口商品都由此输送,海峡又被视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由于海峡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从16世纪起,先后被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日本占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六甲海峡才归沿岸国家所有,现在海峡归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三国共管.湄公河东南亚重要国际河流.源自中国境内澜沧江,流入中南半岛始称湄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注入南海,大致由西北流向东南.总长4180公里,流域总面积81.1万平方公里.湄公河长2668公里,其中约1200公里为国界河,包括中缅,缅老,老泰各段界河;流域面积63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4633亿立方米,居东南亚各河首位.上游段,从中,缅,老边界到万象,长1053公里,流经掸邦高原及其边缘的破碎高地,大部分海拔200~1500米,地形起伏较大,沿途受山脉阻挡,河道几经弯曲,河谷宽窄反复交替,河床坡降较陡,多浅滩和急流.中游段,万象到巴色,长724公里,嵌切在呵叻高原与富良山脉(长山山脉)的山脚丘陵之间.流经大部分地面海拔100~200米,起伏不大.万象与沙湾拿吉之间,河谷宽广,坡降和缓,水流平静.沙湾拿吉以下,低丘束缚河道,多岩礁和浅滩,河床坡降较陡.下游段,巴色到金边,长559公里,流经平坦而略为起伏的准平原,海拔不到100米,河身宽阔,多网状汊流.老挝南端边境的孔瀑布,宽达10公里,高20多米,是全河最大的险水.桔井以下,河道展宽加深,有无数沙洲,蛇形河曲与成串小湖沼.磅湛以下为古三角洲,海拔不到10米.三角洲河段,金边以下到河口,长332公里.湄公河在金边城东接纳洞里萨河后,再分成前江与后江.前后江进入越南,陆续分成6支,最后由9个河口入海,故三角洲上的湄公河越南称为九龙江.三角洲面积4.4万平方公里,地势坦荡,海拔平均不到2米,大潮时海水可以上溯100公里,水网稠密,天然溪流与人工渠道纵横交错.河水主要来自降雨和融雪,河流一半以上的径流量为中南半岛流域的降水,澜沧江的雪山融水提供河流径流量的左右.5月份雨季开始,水位上升,9~10月为汛位高峰,最大洪峰流量曾达75700立方米/秒;1~2月枯水期,最小径流量1250立方米/秒.桔井以上河道深切,河岸高出水面2~30米,洪水期少泛滥.泛滥地区主要在三角洲,湄公河汛水经洞里萨河倒灌入湖,7~9月份平均每天入湖3亿多立方米,增加湖水量约14倍,湖面扩大3倍,达到100万公顷,自古以来称为"淡水洋".金边以下,湄公河汛水溢出两岸,分别漫入同塔梅平原和泰国湾.湄公河航运不发达,河床坡降较陡,中下游多急流与瀑布,上下游航运不能直通,在孔瀑布附近实行水陆联运.中游通小轮,金边以下前江终年可通海轮.洞里萨湖曾是世界上淡水渔产最丰富的水域之一,由于泥沙淤积,水体缩减,已不利于鱼群繁殖.富水力资源,干支流的峡谷地形有利于拦河筑坝,水能蕴藏量干流达1000多万千瓦.50年代起,在联合国主持下从事湄公河流域开发计划的调整与工程建设,在泰国与老挝境内已建成水库,水电站与输电线路,增加了灌溉面积,但因战争及其它因素影响,工作进展缓慢.最猛烈的火山爆发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边的松巴哇岛北部,有一座坦博拉火山,它在1815年爆发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投在日本广岛的那颗原子弹爆炸威力的8000万倍,是人类目前所知道的最猛烈的火山爆发.1815年4月5日,在印尼中部,以松巴哇岛为中心,方圆1000多千米范围内的居民都听到了一阵惊天动地的轰鸣声.不久消息传开,位于松巴哇岛上的坦博拉火山爆发了.爆发的火山伴着轰轰的巨响,不断向高空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和气体,厚重的火山灰在以后3天内将附近480千米范围内的天空完全遮黑.4月12日中午时分,在距火山几百千米以外的瓜哇岛,天空黑得几乎伸手不见五指.坦博拉火山直到7月15日才停止喷射气体和火山灰.从火山口倾泻下来的熔岩流,在淹没了山脚下大片农田后,流入海中,激起冲天水雾.火山爆发时伴随的地震使海底地壳沉陷,引起了海啸,巨浪将位于火山旁的坦博拉镇吞没了.整个爆发过程中,火山上部失去了700亿吨山体,形成了一个直径达6000多米,深700米的巨大火山口.火山喷出的火山灰总共有600亿吨之多,堆积厚度由近向远逐渐变薄,在距火山400千米的地方,火山灰仍有22厘米厚.目前,坦博拉火山高2851米,自1913年又有一次小规模喷发以来,这个创造了世界纪录的火山一直在沉睡之中,或许它在为下一次喷发积蓄着力量.东西方航行要道--xx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自古以来就是联结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行要道,因滨临海峡的马六甲城而得名.马六甲海峡是一条西北-东南向的狭长水道,长1080公里,如果包括东部出口处的新加坡海峡,则全长1185公里.海峡呈喇叭形,西北端出口处宽370公里,东南部较窄,并分布有很多小岛,最窄处仅37公里.海峡底部平坦,主航道水深约25~151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增,一般可供20万吨级的船舶出入.海峡因地处赤道附近,故全年大部分时间风平浪静,海流缓慢,适于航行.除马六甲海峡外,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还分布有一些海峡,但它们或者水浅多礁,或者位置偏僻,缺乏助航导航设施,又多位于印度尼西亚的领海之内,国际航线因此极少通过,这就使马六甲海峡在很长时期内实际上成了沟通两大洋的唯一通道,使之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战略上都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尤其是自二十世纪60年代日本崛起为世界第三经济强国以及远东其他各国各地区得到迅速发展以来,东西方之间的贸易量大幅度上升,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因此更为突出,按其船舶通行的繁忙程度及其所载运的货物数量计算,仅次于英吉利海峡,在全世界114个具有国际意义的通航海峡中居第二位.在二十世纪70年代初,每年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舶有4万艘,其中日本7千艘,英国6千艘.此后,海峡的航运又有了发展,近年每年的通航船舶已接近10万艘.尤其是船舶日趋大型化,自日本于1966年建造了世界上第1艘15万吨级巨轮"东京丸"以来,吨位更大的所谓超级油轮成批涌现,近年通过马六甲海峡的18万吨级以上的超级油轮就多达1500~1600艘.如此繁忙的航行,再加上船舶的大型化,使马六甲海峡变得愈加狭窄了,从而增大了航行中的不安全因素.此外,马六甲海峡内还有不少浅滩,其中水深不足23米的就多达37处,加上沉船,流沙,淤泥等使航道情况经常改变,更增大了发生事故的可能,对沿岸国家造成严重威胁.典型的如1975年发生了两起重大的油船搁浅或碰撞事故,共流失石油8900吨.1979年一艘油轮与航空母舰相撞,又流失石油1万吨,每次都造成严重的污染.为减少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从1981年5月起在马六甲海峡开始实施分航系统,它在海峡中划出两条相反的航道,各3海里宽(5.5公里),中间并有一条1海里宽的隔离带.此外,载重28万吨或吃水18米以上的巨型船舶禁止在海峡中通行.这些都使得各类事故明显减少.在马六甲海峡沿岸,坐落着一批重要港口,如新加坡,马六甲,棉兰等,其发展都很迅速,如新加坡港1971年货物吞吐量为4810万吨,1990年已跃至1.88亿吨;若按进出港船舶的总吨位计,新加坡目前已是世界第一大港,超过了著名的鹿特丹。
东南亚地区水灾频发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一、地区水灾频发的背景在东南亚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灾频繁发生,给当地的居民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这种现象使得东南亚地区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的巨大挑战。
二、气候变化与水灾频发的关系1.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加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东南亚地区的气候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水等变得愈发频繁,这使得水灾在该地区加剧,给当地居民的安全和财产造成威胁。
2. 城市化加剧了水灾风险东南亚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对水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压力也逐渐增大。
城市化过程中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规划,导致了土地的水资源和自然水系的破坏,进一步加剧了水灾的风险。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1. 强化防灾减灾意识面对水灾频发的挑战,地方政府和居民需要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应对水灾的能力和措施。
通过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完善早期预警系统等手段,提前警示居民避险,降低灾害损失。
2. 推进生态修复与保护为了减轻水灾的冲击和改善生态环境,东南亚地区应推进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
通过恢复湿地生态系统、重建河流自然河道等措施,增加水灾的缓冲能力,减少洪水的泛滥。
3. 国际合作与资源共享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东南亚地区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
在气候变化议程下,各国可以共同努力,分享最佳实践,并通过技术援助和资金支持,提高本地区应对水灾的能力。
四、结论东南亚地区水灾频发对应气候变化的挑战严峻。
为了有效应对水灾,地方政府和居民需要共同努力,加强防灾减灾意识,并推动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
同时,国际合作与资源共享也是解决东南亚地区水灾问题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综合手段和合作努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保障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一大挑战,它对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对东南亚地区这样的地理特点明显的区域来说,其所带来的影响更为显著。
一、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东南亚地区的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如暴雨、洪灾、风暴、龙卷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给当地民众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导致城市内涝严重,道路被淹,居民被迫疏散,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风暴和龙卷风则会摧毁房屋、农田和基础设施,给当地经济和农业带来巨大损失。
二、海平面上升与岛屿沉没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地球温度不断上升,导致了北极和南极冰川的融化以及海洋的膨胀。
这使得东南亚地区的沿海城市和岛屿面临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沉没的岛屿意味着岛民失去了家园和生计,同时,海水倒灌进河流和地下水蓄水层,使得水源变得更加稀缺。
三、农业和渔业受损东南亚地区以农业和渔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然而气候变化对这两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气温的升高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发生变化,旱涝频繁,虫害和病虫害的发生率也增加。
这使得种植作物的产量减少,农民的收入受到影响。
渔业方面,海洋酸化和暖水环流变化导致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渔民们很难获得足够的渔获量,导致渔业资源减少,捕捞业面临困境。
四、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东南亚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态系统而著称,然而全球气候变化对这里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威胁。
气候变化导致许多物种的栖息地减少,生态平衡被打破,导致一些物种灭绝甚至濒临灭绝。
特别是对于珊瑚礁生态系统来说,温度升高导致珊瑚白化现象频繁发生,危及海洋生物的栖息地。
五、人类健康受到影响气候变化不仅对自然生态系统有着深远影响,也对人类的健康造成直接威胁。
高温天气增加了中暑和热衰竭的风险,洪涝和飓风带来的灾害易导致传染病的爆发。
空气污染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森林火灾和人类活动剧增,使得当地居民易受呼吸系统疾病的侵袭。
东南亚气候是经济大敌(99/4/7)据有关报道认为,市场作手不是在东南亚兴风作浪的唯一“恶棍”,气候对东南亚才刚起步复苏的经济也形成严重威胁。
东南亚目前有70%的人口是住在乡下,而农业在经济上所占的比重仍然相当高,因此经济也无可避免地会受到气候的影响。
但如果没有农业的上佳表现,泰国经济去年萎缩将不止8%。
在菲律宾、印尼与泰国农村还面临着经济低迷导致城市人口大量回流农村的问题。
此外,干旱导致用水缺乏也是东南亚一个大问题。
这项报道最后指出,虽然制造与服务部门是支撑东南亚经济的主力,但劳动人口仍须仰赖农业的供给,因此东南亚各国政府在积极寻求如何拯救金融业与争取外资之际,也该为农业的生存设想。
(摘自外经贸信息网)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地区马来半岛南部马来群岛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多雨多对流雨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对农业的影响高温高湿适合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和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地区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北部菲律宾群岛北部气候特征全年高温雨热同期降水集中在夏季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对农业的影响中南半岛上的水稻世界闻名主要是雨热同期降水丰富还有土壤肥沃关于东南亚详细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东南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东南亚地区共有10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汶莱,菲律宾.世界各国习惯把越,老,柬,泰,缅五国称之为东南亚的"陆地国家"或"半岛国家";而将马,新,印尼,文,菲五国称之为东南亚的"海洋国家"或"海岛国家".1967年,东南亚地区出现了一个"国家集团"这就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发展至今已有10个成员国.东南亚各国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且都是新兴的国家.除新加坡外,均属发展中国家.东南亚各国都是多民族的国家.全区有90多个民族,东南亚地区又是世界上华侨,华人最多的地区.全区约有华侨,华人2000多万,另有200多万印度人,100多万其它国家的外来移民.今天的东南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在未来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东南亚在政治,经济上的作用和战略地位将更加重要.东南亚是中国的南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必经之地.在历史上,绝大多数国家就与中国有友好往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关系密切.在悠久的历史交往中,中国人民和东南亚各国人民就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随着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双边和多边的友好,合作关系也将进入一个不断发展,更加密切的历史时期!东南亚的两大自然地理单元亚洲东南部地理位置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方面它是亚洲纬度最低的地区,是亚洲的赤道部分;另一方面它正扼亚澳之间的过渡地带,这在气候和生物界均有明显的反映;本区也是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汇地带.这种地理位置使东南亚具有湿热的气候,并形成繁茂的热带森林,是本区与其他区的根本差异.东南亚在构造地形上可分为两大单元,一是比较稳定的印度-马来地块,一是地壳变动比较活跃的新褶皱山地.具有赤道多雨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两种类型,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林为主.可分为二个亚区.1.中南半岛区本区地形结构比较特殊,山川大势多南北纵走,山川相间排列,半岛基部地势较高,地形结构如掌状.气候属大陆性热带季风气候,向南伸出的马来半岛为赤道多雨气候.全年多雨的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的多雨海岸为热带雨林景观,有干,湿季的中南半岛为热带季风林景观,雨量较少的内部平原和河谷为热带草原景观,中南半岛基部为山地混合林.北部湾和暹罗湾等沿岸分布着红树林.2.东南亚岛屿区又称马来群岛区,包括大巽他群岛,努沙登加拉群岛,马鲁古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等.高峻的地形支离破碎,位于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火山地震带的会合带,火山,地震活动非常剧烈.大巽他群岛属海洋性赤道多雨气候;菲律宾群岛属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主要为热带雨林景观.金兰湾越南东南部的海湾,东南亚著名的天然港湾.位于富庆省南部海岸.港湾深入内陆17公里,南北长32公里,宽约16公里,群山环抱,东面岛屿屏蔽,面临深海,为天然良港.港湾由冲空山和凤凰山两半岛合抱成葫芦形的内外两个海湾.内港金兰湾面积60平方公里,水深16米以下,湾口宽仅1300米,湾长20公里,宽6公里,可停泊大型航空母舰,战略地位重要.早在1905年,俄国舰只就曾在巴巍和金兰镇停泊.金兰湾曾长期作为法国的海军基地.1941年被日本侵略军占领.1965年美国军队在金兰半岛上建立空军基地和其他军事设施.1975年全国统一后,又辟为潜艇基地.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尼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连接中国南海和安达曼海的一条狭长水道,因而间接沟通了太平洋与印度洋.它因临近马来半岛上的古代名城马六甲而得名.海峡西北部较宽,东南部比较狭窄,最窄处约40千米.整个海峡看起来像是一个向西北敞开的大喇叭.马六甲海峡全长约1000多千米,水深25米~113米,由东南向西北海峡逐渐加深,可通行20万吨级的轮船.由于马六甲海峡地处赤道附近,风力微弱,峡道内总是风平浪静,再加上完善的航标系统,行船十分安全.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中东及南亚地区通往东亚的一条主要海运通道,是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之间相互往来的海上枢纽,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有"东方的直布罗陀"之称.据统计,每年通过海峡的船只约5万多艘,平均每天有140多艘船通过海峡,使马六甲海峡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之一.由于日本每年从非洲和中东地区进口的90%的石油,大量原料和出口商品都由此输送,海峡又被视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由于海峡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从16世纪起,先后被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日本占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六甲海峡才归沿岸国家所有,现在海峡归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三国共管. 湄公河东南亚重要国际河流.源自中国境内澜沧江,流入中南半岛始称湄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注入南海,大致由西北流向东南.总长4180公里,流域总面积81.1万平方公里.湄公河长2668公里,其中约1200公里为国界河,包括中缅,缅老,老泰各段界河;流域面积63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4633亿立方米,居东南亚各河首位.上游段,从中,缅,老边界到万象,长1053公里,流经掸邦高原及其边缘的破碎高地,大部分海拔200~1500米,地形起伏较大,沿途受山脉阻挡,河道几经弯曲,河谷宽窄反复交替,河床坡降较陡,多浅滩和急流.中游段,万象到巴色,长724公里,嵌切在呵叻高原与富良山脉(长山山脉)的山脚丘陵之间.流经大部分地面海拔100~200米,起伏不大.万象与沙湾拿吉之间,河谷宽广,坡降和缓,水流平静.沙湾拿吉以下,低丘束缚河道,多岩礁和浅滩,河床坡降较陡.下游段,巴色到金边,长559公里,流经平坦而略为起伏的准平原,海拔不到100米,河身宽阔,多网状汊流.老挝南端边境的孔瀑布,宽达10公里,高20多米,是全河最大的险水.桔井以下,河道展宽加深,有无数沙洲,蛇形河曲与成串小湖沼.磅湛以下为古三角洲,海拔不到10米.三角洲河段,金边以下到河口,长332公里.湄公河在金边城东接纳洞里萨河后,再分成前江与后江.前后江进入越南,陆续分成6支,最后由9个河口入海,故三角洲上的湄公河越南称为九龙江.三角洲面积4.4万平方公里,地势坦荡,海拔平均不到2米,大潮时海水可以上溯100公里,水网稠密,天然溪流与人工渠道纵横交错.河水主要来自降雨和融雪,河流一半以上的径流量为中南半岛流域的降水,澜沧江的雪山融水提供河流径流量的1/6左右.5月份雨季开始,水位上升,9~10月为汛位高峰,最大洪峰流量曾达75700立方米/秒;1~2月枯水期,最小径流量1250立方米/秒.桔井以上河道深切,河岸高出水面2~30米,洪水期少泛滥.泛滥地区主要在三角洲,湄公河汛水经洞里萨河倒灌入湖,7~9月份平均每天入湖3亿多立方米,增加湖水量约14倍,湖面扩大3倍,达到100万公顷,自古以来称为"淡水洋".金边以下,湄公河汛水溢出两岸,分别漫入同塔梅平原和泰国湾.湄公河航运不发达,河床坡降较陡,中下游多急流与瀑布,上下游航运不能直通,在孔瀑布附近实行水陆联运.中游通小轮,金边以下前江终年可通海轮.洞里萨湖曾是世界上淡水渔产最丰富的水域之一,由于泥沙淤积,水体缩减,已不利于鱼群繁殖.富水力资源,干支流的峡谷地形有利于拦河筑坝,水能蕴藏量干流达1000多万千瓦.50年代起,在联合国主持下从事湄公河流域开发计划的调整与工程建设,在泰国与老挝境内已建成水库,水电站与输电线路,增加了灌溉面积,但因战争及其它因素影响,工作进展缓慢.最猛烈的火山爆发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边的松巴哇岛北部,有一座坦博拉火山,它在1815年爆发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投在日本广岛的那颗原子弹爆炸威力的8000万倍,是人类目前所知道的最猛烈的火山爆发.1815年4月5日,在印尼中部,以松巴哇岛为中心,方圆1000多千米范围内的居民都听到了一阵惊天动地的轰鸣声.不久消息传开,位于松巴哇岛上的坦博拉火山爆发了.爆发的火山伴着轰轰的巨响,不断向高空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和气体,厚重的火山灰在以后3天内将附近480千米范围内的天空完全遮黑.4月12日中午时分,在距火山几百千米以外的瓜哇岛,天空黑得几乎伸手不见五指.坦博拉火山直到7月15日才停止喷射气体和火山灰.从火山口倾泻下来的熔岩流,在淹没了山脚下大片农田后,流入海中,激起冲天水雾.火山爆发时伴随的地震使海底地壳沉陷,引起了海啸,巨浪将位于火山旁的坦博拉镇吞没了.整个爆发过程中,火山上部失去了700亿吨山体,形成了一个直径达6000多米,深700米的巨大火山口.火山喷出的火山灰总共有600亿吨之多,堆积厚度由近向远逐渐变薄,在距火山400千米的地方,火山灰仍有22厘米厚.目前,坦博拉火山高2851米,自1913年又有一次小规模喷发以来,这个创造了世界纪录的火山一直在沉睡之中,或许它在为下一次喷发积蓄着力量.东西方航行要道--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自古以来就是联结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行要道,因滨临海峡的马六甲城而得名.马六甲海峡是一条西北-东南向的狭长水道,长1080公里,如果包括东部出口处的新加坡海峡,则全长1185公里.海峡呈喇叭形,西北端出口处宽370公里,东南部较窄,并分布有很多小岛,最窄处仅37公里.海峡底部平坦,主航道水深约25~151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增,一般可供20万吨级的船舶出入.海峡因地处赤道附近,故全年大部分时间风平浪静,海流缓慢,适于航行.除马六甲海峡外,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还分布有一些海峡,但它们或者水浅多礁,或者位置偏僻,缺乏助航导航设施,又多位于印度尼西亚的领海之内,国际航线因此极少通过,这就使马六甲海峡在很长时期内实际上成了沟通两大洋的唯一通道,使之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战略上都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尤其是自二十世纪60年代日本崛起为世界第三经济强国以及远东其他各国各地区得到迅速发展以来,东西方之间的贸易量大幅度上升,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因此更为突出,按其船舶通行的繁忙程度及其所载运的货物数量计算,仅次于英吉利海峡,在全世界114个具有国际意义的通航海峡中居第二位.在二十世纪70年代初,每年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舶有4万艘,其中日本7千艘,英国6千艘.此后,海峡的航运又有了发展,近年每年的通航船舶已接近10万艘.尤其是船舶日趋大型化,自日本于1966年建造了世界上第1艘15万吨级巨轮"东京丸"以来,吨位更大的所谓超级油轮成批涌现,近年通过马六甲海峡的18万吨级以上的超级油轮就多达1500~1600艘.如此繁忙的航行,再加上船舶的大型化,使马六甲海峡变得愈加狭窄了,从而增大了航行中的不安全因素.此外,马六甲海峡内还有不少浅滩,其中水深不足23米的就多达37处,加上沉船,流沙,淤泥等使航道情况经常改变,更增大了发生事故的可能,对沿岸国家造成严重威胁.典型的如1975年发生了两起重大的油船搁浅或碰撞事故,共流失石油8900吨.1979年一艘油轮与航空母舰相撞,又流失石油1万吨,每次都造成严重的污染.为减少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从1981年5月起在马六甲海峡开始实施分航系统,它在海峡中划出两条相反的航道,各3海里宽(5.5公里),中间并有一条1海里宽的隔离带.此外,载重28万吨或吃水18米以上的巨型船舶禁止在海峡中通行.这些都使得各类事故明显减少.在马六甲海峡沿岸,坐落着一批重要港口,如新加坡,马六甲,棉兰等,其发展都很迅速,如新加坡港1971年货物吞吐量为4810万吨,1990年已跃至1.88亿吨;若按进出港船舶的总吨位计,新加坡目前已是世界第一大港,超过了著名的鹿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