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春季班第16次课共18次-综合巩固提升+23课24课(2017.2.18)》教案-word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6
《初一春季班第1次课共18次-1或2课复习和知识点》教案秘:秘诀(mì) 秘鲁(bì) 曾:曾祖(zēng) 曾经(céng) 血:吐血(xiě) 血脉(xiè) 殷:殷红(yān)殷实(yín)强:强占(qiáng) 强迫(qiǎng)倔强(jiàng) 参:参加(cān) 参差不齐(cēn) 人参(shēn)说:说服(shuō)游说(shuì)同“悦”字(yuè)(二)字形可歌可泣鲜为人知妇孺皆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之无愧家喻户晓截然不同锋芒毕露知人之明层出不穷马革裹尸(三)词语解释1、宰割:比喻压迫、侵略、剥削。
2、筹划:想办法,设法弄到、准备。
3、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4、仰慕:敬仰思慕5、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的流泪。
一般只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6、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7、当之无愧:指承当荣誉时无羞愧感。
8、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部显露出来。
9、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10、妇孺皆知:妇女和孩子都知道。
11、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君人战死于战场。
1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到死为止。
瘁,过度劳累。
已,停止。
13、元勋:立了大功的人 14、铤:疾走。
(四)及时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A无垠(yín)元勋(xūn)鞠躬尽瘁(jú)B懈怠(xiè)奠基(diàn)当之无愧(kuì)C选聘(pìn)孕育(yùn)妇孺皆知(rǔ)D开拓(tuò)仰慕(mù)鲜为人知(xiān)2、下列加点字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A.强.占qiǎnɡ宰.割zǎi立即.jíB.乘.船chènɡ开拓.tuò友谊.yìC.难堪.kān参与.yù奇迹.jìD.颤.抖zhàn 筹.划chóu 挚.友zhì3、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彷徨诞生戈璧援助B、谣言阔别选骋逝世C、妇儒癌症氢弹博士D、睿智叱咤决胜胆识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长后,一次井下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人们劝他回去,他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初一春季班第3次课共18次-5或6课复习和知识点(2017.2.18)》新教案黄河颂一、文学常识1、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人,作品《五月的鲜花》,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颂》是其中的第二章。
2、冼星海,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代表作《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
二、基础知识1、字音气魄强迫山巅澎湃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劈叉屏障一泻万丈哺育浊流榜样2、字形:气魄亚洲山巅狂澜宛转九曲连环摇篮屏障一泻万丈榜样滋长3、词语解释气魄:指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敢作敢为的魄力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浩浩荡荡:形容广阔或壮大。
三、课文理解1、主要内容: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
诗人通过赞美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中华儿女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2、写作特色:(1)感情强烈,风格豪迈。
(2)巧用修辞,气势磅礴。
3、抒情:就是抒发和表达作者的感情。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
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抒情的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倾吐自己的感情。
直接抒情的方式一般用在叙述描写人物事件的基础上。
感情达到一定高度时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感染力很强。
间接抒情是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使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
间接抒情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寓情于事。
2.寓情于景。
3.寓情于理。
木兰诗一、文学常识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南北朝北方时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选自《乐府诗集》,北宋郭茂倩编写。
二、基础知识1、字音:唧唧机杼军帖可汗鞍马鞍鞯辔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戎机朔气金柝十二转阿姊红妆霍霍著我旧时裳云鬓2、重点字词翻译复:又当:对着户:门惟:只思:想忆:思念军帖:军中的文告大:大规模十二:虚数,多爷:父亲愿:愿意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市:集市鞍鞯:马鞍和马鞍底下的垫子辔头:驾马用的嚼子、缰绳旦:早晨辞:辞别但:只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骑:战马赴:奔赴戎机:战争度:过朔:北方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铁衣:铠甲天子:汉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策勋:记功转:勋级强:有余欲:想要不用:不愿做愿:希望郭:外城扶将:扶持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至:到火伴:同伍的士兵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磨刀霍霍:准备战争著:穿帖:通“贴”,粘贴傍:并排走:跑安:怎么辨:辨别3、重点句子翻译(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初一春季班第13次课共18次-阅读复习巩固二(2017.2.18)》讲义易佳教育讲义学员姓名:年级:初一课时:第13次课程类型:精品班辅导科目:语文教师:许耀月课题阅读复习提升二课程满意度及意见教学部签字及意见:日期:年月日学生签字及意见:日期:年月日授课时间:备课时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考点及考试要求教学内容际阐述对选文内部实质意义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好坏,对选文材料谈自己创见;(5)接合实际,对文中提及的现象提出合理化提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堆集,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接合(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著名的句子等);(7)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部实质意义;如: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技巧:1.必须用第一人称;2. 心理活动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描写。
答题技巧点拨: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切合文题要求,所谈内部实质意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答这类题时要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
即: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1)抒发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
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
比如……”等标志性语言。
先用“我认为……。
”言简意赅地表白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抒发内部实质意义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抒发要流畅。
(八)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题型一:指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题型二: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套路一:词语的原意+语境含义(这个词指......,在这里指的是......)答题技巧:1、理解语境义的方法:(1)从字形上推断出其本义和与改词相关的事物,联系上下文确定含义。
初一阅读14次课阅读复习巩固三※(九)找主旨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还有标题。
※(十))找文眼: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首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首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十一)记叙的线索及作用线索:(1)主要人物(2)主要事物⑶主要事件(4)时间(5)地点(6)人物的情感作用: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路,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十二)记叙的顺序及作用题型一选文第x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用?题型二文中续写唐宣宗年间的故事有什么作用?答题套路:(1)顺叙(按事情发展顺序)使得叙事完整,秩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弄,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渲染一种氛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避免了叙述的平淡和结构的单调,增添了叙事的活泼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进去相干的另外一件事。
)插入叙述了....的内容(背景、情节、细节),补充交代了....,刻画人物.....性格,突出其某个特点,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更好突出文章主题,推动情节发展。
(4)补叙(叙事后再补充叙述时间结果等内容)使情节前伏后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密,推动情节的发展。
注意:插叙是说的相关的两件事,而补叙和倒叙都是说的同一件事。
※(十三)记叙文的人称(1)第一人称(我)作用:增加真实性;便于抒情。
(2)第三人称(他)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从多方面叙述。
(3)第二人称(你)作用:亲切自然,感情强烈。
※(十四)记叙文中的议论答题套路:文章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观点,表达了...(结合文章主旨分析)。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开头的议论:统领全文;中间的议论:可起到承上启下;引发读者思考;结尾的议论: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凸起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初一春季班第14次课共18次-阅读复习巩固三+五单元(2017.2.18)》教案(3)(4)更好突出文章主题,推动情节发展。
(5)补叙(叙事后再补充叙述时间结果等内容)使情节前伏后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密,推动情节的发展。
注意:插叙是说的相关的两件事,而补叙和倒叙都是说的同一件事。
※(十三)记叙文的人称(1)第一人称(我)作用:增加真实性;便于抒情。
(2)第三人称(他)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从多方面叙述。
(3)第二人称(你)作用:亲切自然,感情强烈。
※(十四)记叙文中的议论答题套路:文章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观点,表达了...(结合文章主旨分析)。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开头的议论:统领全文;中间的议论:可起到承上启下;引发读者思考;结尾的议论: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凸起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十五)记叙文中的抒情答题套路:文章使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了...情感,表达了...(结合文章主旨分析)。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十六)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个、那些、其他、以上、云云、此……;(2)通常为往前找;前一句或前一段(3)注意: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不是适合。
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22分)葵花发觉自己在做作业的时候,青铜总喜欢在她身旁坐着,聚精会神地看她写字、做算术题。
他的眼睛里充满羡慕与渴望。
这一天,她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我要教哥哥识字!这个念头如闪电一般在她的心田上照亮,使她自己大吃一惊,也使她激动万分。
她急切地对青铜说:“从今天起,我教你识字。
”青铜好像没有听明白似的望着葵花。
葵花把削好的铅笔和一本本子放到青铜面前:“从今天起,我教你识字!”青铜有点儿惊愕,有点儿激动,又有点不好意思和不知所措。
初一阅读14次课阅读复习巩固三※(九)找主旨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还有标题。
※(十))找文眼: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首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首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十一)记叙的线索及作用线索:(1)主要人物(2)主要事物⑶主要事件(4)时间(5)地点(6)人物的情感作用: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路,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十二)记叙的顺序及作用题型一选文第x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用?题型二文中续写唐宣宗年间的故事有什么作用?答题套路:(1)顺叙(按事情发展顺序)使得叙事完整,秩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弄,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渲染一种氛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避免了叙述的平淡和结构的单调,增添了叙事的活泼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进去相干的另外一件事。
)插入叙述了....的内容(背景、情节、细节),补充交代了....,刻画人物.....性格,突出其某个特点,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更好突出文章主题,推动情节发展。
(4)补叙(叙事后再补充叙述时间结果等内容)使情节前伏后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密,推动情节的发展。
注意:插叙是说的相关的两件事,而补叙和倒叙都是说的同一件事。
※(十三)记叙文的人称(1)第一人称(我)作用:增加真实性;便于抒情。
(2)第三人称(他)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从多方面叙述。
(3)第二人称(你)作用:亲切自然,感情强烈。
※(十四)记叙文中的议论答题套路:文章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观点,表达了...(结合文章主旨分析)。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开头的议论:统领全文;中间的议论:可起到承上启下;引发读者思考;结尾的议论: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凸起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初一春季班第3次课共18次-5或6课复习和知识点(2017.2.18)》新教案易佳教育教案学员姓名:年级:初一课时:第 3 次课程类型:精品班辅导科目:语文教师:许耀月课题第5/6课复习及敬辞谦辞、词性课程满意度及意见教学部签字及意见:日期:年月日学生签字及意见:日期:年月日授课时间:备课时间:教学目标1、掌握《黄》《最》文学常识、基础知识;2、掌握常用敬辞谦辞和词性的基本知识。
重点、难点考点及考试要求生字词、文常、成语、语文常识教学内容二、三、基础知识1、字音:唧唧机杼军帖可汗鞍马鞍鞯辔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戎机朔气金柝十二转阿姊红妆霍霍著我旧时裳云鬓2、重点字词翻译复:又当:对着户:门惟:只思:想忆:思念军帖:军中的文告大:大规模十二:虚数,多爷:父亲愿:愿意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市:集市鞍鞯:马鞍和马鞍底下的垫子辔头:驾马用的嚼子、缰绳旦:早晨辞:辞别但:只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骑:战马赴:奔赴戎机:战争度:过朔:北方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铁衣:铠甲天子:汉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策勋:记功转:勋级强:有余欲:想要不用:不愿做愿:希望郭:外城扶将:扶持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至:到火伴:同伍的士兵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磨刀霍霍:准备战争著:穿帖:通“贴”,粘贴傍:并排走:跑安:怎么辨:辨别3、重点句子翻译(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2)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
(3)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6)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三、拓展类知识点1、古今异义1、赏赐百千强(古义:有余。
今义:强壮、强大等)2、策勋十二转(每升一级为一转)(旋转)2、双兔傍地走(古义:跑。
初一阅读16次课阅读复习巩固综合练习+23/24课【课文知识】24.河中石兽一、文学常识1、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编纂《四库全书》,著有《阅微草堂笔记》。
2、《阅微草堂笔记》清代短篇志怪小说,笔记体,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
二、课文内容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文章中心】河里掉入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到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要表达的寓意就是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想当然,应该正确分析,具体综合地考虑,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写作特点】(1)层层铺垫,情节具有戏剧性。
(2)叙事简约,寓理于事,议论精辟。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一) 常规词语【临】靠近。
【干】水边。
【圮(pǐ)】倒塌。
【求】寻找。
【竟】终于。
【设帐】讲学,教书。
【尔辈】你们。
【究】推究。
【杮(fèi)】削下的木片。
【岂】怎么。
【暴】突然;急,大。
【携】带。
【性】性质。
【湮(yān)】埋没。
【沿】顺着。
【服】信服。
【确论】确切的言论。
安国中学七年级语文学案第二课时《荷叶母亲》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简单了解诗歌托物抒情的写法。
3体验人间真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一、学习过程1.检查预习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花瓣.()欹.()斜梗.(.)菡萏..()徘徊..()倾.侧()遮.拦()3、文中你对下列词语是如何理解的?并蒂:花瑞:菡萏:欹斜:荫蔽:二、反复朗读,感知内容快速默读诗文,把握诗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在表达怎样的情感?三、品味诗歌语言,体验人间真情(小组讨论解决)1、作者在风雨中几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红莲呢?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2、作者是如何将红莲的描写引向荷叶来表现母爱?3、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有什么作用?4、“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如何理解?在文章结构中有何作用?四、吐露心声,升华主题回忆生活点滴,发挥你的想象,吐露你的心声,为母亲献上你的心里话。
五、自我检测1、《荷叶母亲》一文中,以表达“____________”为主题,运用了___________的方法,抒发对母亲的赞颂。
六、开阔视野比较阅读----课外延伸一、把看不到、摸不着的情感寄托在具体形象上的文章或诗歌还有和很多,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诗,冰心的《纸船》,再次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
《纸船》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作者借助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3、这样些有什么好处?安国中学七年级语文学案25 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班级姓名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2、掌握重点文言词汇。
初一16课短文两篇及13课复习及阅读第10次课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1、文学常识(1)张中行学者、散文家,代表作《负暄琐话》。
他是20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林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2)叶圣陶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2、易错字音丁卯()诲人不倦()商酌()颠()沛()流离感慨()累赘()拖沓()妥()帖()譬()如打拱()南腔北调()3、易错字感慨繁碎诲人不倦草率不耻下问商酌恳切颠沛流离譬如累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妥帖付之一笑以身作则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9分)今年63岁的王中苏,是益阳市某印刷厂下岗工人。
十八年前,她家经营的客班车发生车祸,女儿在车祸中丧生,车祸还导致她家欠下了四十余万元债务。
为了还债,她起早贪黑卖炒货与擂茶,不料灾难再次降临,丈夫患脑溢血瘫痪,自己又得了宫颈癌。
但是她没有放弃还债,到2019年底,终于还清了最后一笔债。
2019年4月,王中苏入选“湖南好人榜”候选人名单。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不超过20字)(2分)(2)连日来,湖南多家媒体前往益阳采访王中苏诚实守信的事迹,你作为益北中学校报的小记者也一同前往采访,请写出你见到王中苏以后该说的话。
(3分)(3)益北中学团委准备拟一份“学习王中苏,做诚实守信中学生”的倡议书,请你结合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实际,代团委写两条倡议,要求内容具体,语言简明。
(4分)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有《刘宾客集》。
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2、本文体裁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借助陋室说理,突出主人品德高尚。
本文的韵脚是:名、灵、馨、琴、经、形、亭韵母是:ing二、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初一阅读16次课阅读复习巩固综合练习+23/24课【课文知识】24.河中石兽一、文学常识1、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编纂《四库全书》,著有《阅微草堂笔记》。
2、《阅微草堂笔记》清代短篇志怪小说,笔记体,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
二、课文内容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文章中心】河里掉入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到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要表达的寓意就是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想当然,应该正确分析,具体综合地考虑,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写作特点】(1)层层铺垫,情节具有戏剧性。
(2)叙事简约,寓理于事,议论精辟。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一) 常规词语【临】靠近。
【干】水边。
【圮(pǐ)】倒塌。
【求】寻找。
【竟】终于。
【设帐】讲学,教书。
【尔辈】你们。
【究】推究。
【杮(fèi)】削下的木片。
【岂】怎么。
【暴】突然;急,大。
【携】带。
【性】性质。
【湮(yān)】埋没。
【沿】顺着。
【服】信服。
【确论】确切的言论。
【凡】凡是,大凡。
【盖】因为,由于。
【倒掷】倾倒。
【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遂】于是,就。
【溯(sù)流】逆流。
溯,逆流而上。
【如】依照。
【果】果然。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臆断】主观地判断。
(二) 一词多义【以为】①可以凭借……做(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认为(例句:以为顺流下矣)【为】(1)wéi:①做(例句:可以为师矣) ②认为(例句:众服为确论)③成为(例句: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④被(例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wèi:替(例句:为人谋而不忠乎)【反】①反省(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②反而(例句:遂反溯流逆上矣)(三) 古今异义【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岁】古义:年。
今义:年龄。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指物理学,一门学科。
【是】古义:代词,“这”。
今义:一般为判断动词。
【是非】古义:这不是。
(是:这;非:不是。
)今义:对错。
【耳】古义:罢了。
今义:耳朵。
【闻】古义:听。
今义:用鼻子嗅。
【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固】古义:本来。
今义:坚固。
【下流】古义:河的下游。
今义:卑鄙,龌龊。
【但】古义:只。
今义:但是。
(四) 词类活用【棹(zhào)】本义“船桨”;这里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划船”。
【暴涨】本义“急涨”。
这里为动词活用为名词,“洪水”。
(五) 通假字【颠】通“癫”,疯狂。
(六)文言句式1. 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2. 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当于上流求之”的倒装)3. 省略句果得于数里外(“果得之于数里外”,省略了代词“之”)三、简答题:1、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寻找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根据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
2、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答案:“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求之于上流”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4、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4分)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5、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6、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议论。
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
(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23.带上她的眼睛文常:刘慈欣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2019年《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
字音:点缀闲暇外壳心有灵犀字形:迟钝闲暇高频点缀心有灵犀【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
(18分)礼物柴静①那是个夏天。
晚上上班的路上,细细碎碎地下起了雨,等到深夜下了节目,雨已经大了。
匆忙下了楼向右拐时,忽然有个人迎上来,犹疑地叫我的名字。
我怔了一下,借着一线灯光看见他身着军装,才安下心来。
他那么大的个子,脸却很稚气,期期艾艾地说他是国防科大的学生,就要毕业了,来看看我是他几年来的心愿。
我一时也不知该说些什么,只将手里的伞移过去给他遮雨,他马上后退了几步:“不不,不用,我走了。
”②我看他的身影消失在漆黑的雨夜里,转身欲走,他气喘吁吁又跑回来,脸涨得通红,从裤兜里掏出一个火柴盒交给我,并拢双脚刷地敬了一个军礼,转身走了。
③那只火柴盒里装的是一只小乌龟,硬壳绿背的巴西水龟,我在透明的大啤酒杯里养了它很久。
那年冬天很冷,小龟贪恋人的温暖,每每要伏在我掌心才肯蜷起四肢沉沉睡去,这是我收到的最可爱的礼物。
④春节回家过年时,同事转寄给我一封信,信是从西藏寄来的。
我在炉火边拆开细读,信中写道:“那天夜里你没有问我毕业后去哪里,我也没有告诉你,我选择的是遥远的雪域高原。
这里人迹罕至,十分寒冷。
有一夜出去巡哨,看着月光下连绵起伏的雪峰,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你在节目里说,‘人的存在犹如电光石火’。
”⑤远处忽然传来鞭炮的脆响,我顿了顿,继续看下去,“但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用生命去护卫……那只小龟可好?它很怕冷,所以我把它留给你。
它是去年我生日那天路过教育街市场时捡到的,也是同一天,我在收音机里听到了你的节目。
我一直认为,这都是上天送给我的礼物。
”膝边的炉火渐渐升起来,给严寒的世界增添了一点暖意。
水仙已经开了两朵,满室清香。
——选自柴静《用我一辈子去忘记》【注】柴静: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主持人。
13.标题“礼物”在文中具体指的是哪些内容?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分)14.请你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①段的划线句。
(3分)我一时也不知该说些什么,只将手里的伞移过去给他遮雨。
15.“电光石火”本义指“闪电的光、燧石的火”。
请结合文中大学生的选择,说说你对“人的存在犹如电光石火”这句话的理解。
(4分)16.文章结尾的划线句是一处环境描写,请你结合全文,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4分)17.年轻的陌生人在信里写道:“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用生命去护卫……”军人用生命护卫国土,记者用生命护卫真相。
在你的生活里,有哪一样东西也值得你用生命去护卫?并请你谈谈理由。
(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2题。
(22分)灯影下的人生尤今①生命里使用煤油灯的那段日子,充满了泪的挣扎。
②那时,我才五岁多。
父亲失业,我们一家五口,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迁进了一间租来的小木屋里。
木屋很简陋,无水又无电。
白天阴阴,夜晚暗暗。
地面潮湿,蚊虫很多。
③由于整个区没有电力的供应,所以,夜晚一来,处处伸手不见五指。
母亲在屋子里点了几盏煤油灯,飘忽不定的火舌,将幢幢的人影这里那里胡乱的贴在木屋的四壁上。
屋里明明只有五个人,可是,壁上的黑影,却把一种无声的热闹带了进来。
这个穷苦的家,有爱。
爱是一把蘸了蜜糖的刷子,把孩子的心,髹得甜滋滋的。
爸爸爱说笑,尽管在外面为了生活而碰得焦头烂额,但是,他把他的忧他的烦搓成一小团,密密地锁在心扉中,他给孩子的,是成箩盈筐轻松的笑语。
小小的木屋,常常被笑声震得几乎崩塌下来。
④终于,父亲的生意有所好转。
我们一家子在一座类似大杂院的大房子里租下了一个小房间。
这时,最小的弟弟出世了,一家六口,挤在同一个房间里。
房里装置了一盏日光灯,很亮、很耀目。
父亲为我们买了大量的书籍,晚上用膳过后,一家人围坐桌边,桌上摊开着父亲买回来的书,灯光直直地照在书上鲜丽的图画与墨黑的字粒上,浑沌初开的孩子,欢欢喜喜地辨识书上的“之无”。
灯火明亮的房间,飘散着缕缕若有若无的书香,孩子的心,好似靠岸的小舟,安稳踏实。
⑤我成家后不久,丈夫调职到沙地阿拉伯去;我呢,也带着两岁的稚子同往。
我们住在一幢白色的屋子里,屋子高高地立在山脊上,前不巴村、后不连店。
屋子里装的是伞形的罩灯。
丈夫常常出差,一去,便是数日。
我和孩子,困居于四面是墙的小木屋里,日子长得好似看不到尽头。
这时,我最最害怕的是停电。
⑥电一停,我的屋子,还有整个山头,都跌进了无边无际的黑暗里。
沙漠夜晚特有的风,在山头来来回回凄厉地吼叫,好似千头万头气势汹汹、扑人而噬的猛兽;我呢,蜷缩在屋子里,紧紧地搂着万事不懂、只懂害怕的稚龄孩子,眼泪一串一串地流。
不是悲伤,不是痛苦。
流泪,实在只因为自己忍受不了那一份好似被整个世界遗弃了的孤独。
此刻的寂寞,不是蚕,它不是小口小口地啃你的心叶;它是一粒重甸甸的铅球,搁在你心房里,把你的心、你的整个人,沉沉地往下拖、拖、拖……⑦若不停电,我偶尔夜里外出,总不肯关掉屋里的灯。
让小小的屋子满满地盛着澄亮的灯光,外出归返时,从山脚仰头上望,山顶有一球灿然的亮光,朦朦胧胧间,以为天上的月亮不小心掉落到沙漠这寂寂的山头上了……⑧三年过后,我们终于在新加坡买下了一幢屋子,正正式式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