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
- 格式:docx
- 大小:16.7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案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案第【1】篇〗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目标:1.使用所学的圆、比例、排列组合等知识解决问题,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使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变速自行车变化出不同速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自行车的种类,你有哪些理解?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自由回答。
有普通自行车,还有变速自行车。
二、新授1.探究自行车的速度和内在结构的关系。
⑴猜测,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⑵分组讨论,怎样才能知道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能够蹬一圈直接测量。
也能够计算得出。
)⑶观察讨论: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转过几个齿?你是怎样知道的?前齿轮转动一圈,后齿轮转动几圈?齿轮的齿数与齿轮的转数有什么关系?(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也转过一个齿,因为链条间的孔与前后两个齿轮的每一个齿相对应。
前齿轮齿数×前齿轮转数=后齿轮齿数×后齿轮转数。
齿轮的齿数与齿轮的转数成反比例。
)⑷引导学生尝试总结蹬一圈的路程的公式。
(蹬一圈的路程=车轮的周长×前轮轮齿数/后齿轮齿数)⑸实际操作、测量、计算,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
(蹬一圈直接测量,误差比较大。
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后齿轮转数计算的结果相对准确)2.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课件出示变速自行车的前后齿轮数表)⑴提问: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是怎样的?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变速自行车游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根据这个结构和前后齿轮的齿数,能够组合出2×6=12(种)速度,其中有两个速度相同,所以这种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11种速度。
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数学》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数学》。
具体内容为第五章《比例尺、旋转和圆》中第三节“自行车里数学”。
我们将通过自行车实例,探究齿轮、链条、轮径之间数学关系,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自行车齿轮、链条、轮径之间数学关系,能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自行车齿轮、链条、轮径之间数学关系推导和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自行车模型、多媒体课件、板书用具。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直尺、圆规、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自行车模型,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结构,引导学生思考:自行车齿轮、链条、轮径之间是否存在数学关系?2. 例题讲解(1)展示自行车齿轮、链条、轮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齿轮齿数与轮径关系。
(2)讲解比例尺概念,推导齿轮、链条、轮径之间数学关系。
(3)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动手计算,加深理解。
3. 随堂练习设计两道有关自行车数学关系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比例尺?如何应用?六、板书设计1. 自行车里数学2. 内容:(1)齿轮、链条、轮径数学关系(2)比例尺概念及应用(3)例题解析(4)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已知自行车前齿轮齿数为40,后齿轮齿数为20,前轮直径为2米,求后轮直径。
(2)应用题:小华骑自行车行驶1000米,前齿轮转400圈,求后齿轮转多少圈?2. 答案:(1)后轮直径为1米。
(2)后齿轮转200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自行车里数学表现出浓厚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但部分学生对比例尺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自行车中的数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2.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建立数学模型一一解释并应用”基本过程,获得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探索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2.弄清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自行车图片,师生对话引入课题。
二、学习准备1.观察并思考:自行车里蕴藏道哪些有趣的知识呢?预设1:车架是三角形,这利用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预设2:车轮是圆形的,车轴装在圆心的位置,这里利用了同一圆的半径都相等;预设3……2.讨论:自行车是怎样向前行进的呢?(引导学生得出:脚踏板带动前齿轮,前齿轮带动后齿轮,后齿轮又带动后轮转动。
)3.王老师骑着一辆车轮半径为30cm的自行车,从家到学校车轮刚好转了100圈,你能算出王老师家到学校有多远吗?三、探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一辆自行车,脚踏板蹬一圈。
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3.方案一:直接测量。
学生讨论得出直接测量的方法,并根据实际条件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测量结果得出:测量的方法误差较大,不太准确。
4.方案二:计算的方法(1)思考:要计算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该怎样计算呢?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蹬一圈的路程=车轮转动的圈数×车轮的周长。
(2)探究车轮转动的圈数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展示:预设1:车轮转动的圈数与前后齿轮有关。
预设2:前齿轮转动几个齿,后齿轮也转动几个齿,也就是说“前齿轮转动的总齿数=后齿轮转动的总齿数”。
预设3:根据以上分析我得出:前齿轮齿数×1=后齿轮齿数×后齿轮转动圈数,从而得出:后齿轮转动圈数=后齿轮齿数前齿轮齿数1× 预设4:得出了后齿轮转动的圈数,也就知道了车轮转动的圈数,接下来用“车轮转动的圈数×车轮的周长”就得出了自行车蹬一圈所走的路程。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以自行车为载体,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发现自行车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认识。
具体内容包括:自行车中的几何图形、比例与速度、角度与平衡、齿轮与传动比等。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4.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1. 自行车中数学知识的发现和提炼。
2. 比例与速度、角度与平衡、齿轮与传动比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自行车一辆。
2. 角度测量器、卷尺等测量工具。
3. 自制自行车模型或图片。
4. 课件、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入:展示一辆自行车,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自行车中蕴含着哪些数学知识呢?”2. 探究:引导学生从几何图形、比例与速度、角度与平衡、齿轮与传动比等方面进行探究。
3. 讲解:针对每个方面的数学知识进行讲解,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如测量自行车轮径、计算速度、调整座椅角度等。
6. 作业布置: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自行车里的数学》2. 目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按照教学过程进行板书设计,突出重点、难点和实例。
作业设计:1. 测量自行车轮径,计算自行车行驶一定距离时的圈数。
2. 调整自行车座椅角度,观察不同角度对骑行舒适性的影响。
3. 观察自行车齿轮,了解齿轮传动比的概念和应用。
4. 设计一道与自行车相关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课后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有趣?2. 学生对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是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讲解不够清晰、实践环节组织不够严密等?4. 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5. 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引入环节:通过展示自行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自行车中可能蕴含的数学知识。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比例尺》中的内容,通过自行车的相关数据来理解比例尺的概念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比例尺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比例尺的定义,理解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例尺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自行车模型、米尺、计算器。
学具:直尺、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向学生展示一辆自行车,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轮径和车架长度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自行车轮径和车架长度,记录数据。
2. 例题讲解(1)根据学生测量的数据,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定义。
(2)通过例题,讲解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自行车模型,计算实际自行车的轮径和车架长度。
(2)讨论如何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比例尺解决问题。
(2)小组代表展示成果,其他同学评价、讨论。
(2)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定义:比例尺 =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2. 计算方法:比例尺 = 图上长度÷ 实际长度3. 应用: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长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自行车模型,计算实际自行车的轮径和车架长度。
a. 地图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是5厘米,实际距离是多少米?b. 一张纸上的长度为20厘米,实际长度是多少米?2. 答案:(1)轮径:60厘米,车架长度:120厘米。
(2)a. 实际距离为500米。
b. 实际长度为2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能否理解比例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能否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行车的构造和原理。
2.掌握自行车齿轮的作用和调整方法。
3.了解自行车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团结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探究的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自行车齿轮的作用和调整方法。
2.自行车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难点1.知识的联系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自行车数学问题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包括自行车构造图、齿轮示意图等。
2.实验器材:自行车、尺子、速度计等。
3.教学辅助工具:白板、彩色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自行车齿轮的作用1.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齿轮的构造和作用。
2.老师演示如何调整齿轮,让学生进行操作。
3.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练习,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自行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1.老师以实例引导学生计算自行车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2.学生自行完成练习,并在小组讨论中解决问题。
3.总结本节课内容,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三课时:自行车实验1.学生分组进行自行车速度实验,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解决相关数学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学生小结自行车数学问题的应用,展示实验成果。
五、课堂讨论与总结1.学生进行自行车数学问题的讨论与总结,展示各小组的研究成果。
2.学生回答问题,老师点拨错误,总结本次教学。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和实验报告。
2.各小组制定自行车数学问题的研究计划。
七、教学反思1.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
2.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是本次教案的详绤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章节是《自行车里的数学》。
我们将从自行车的各个方面探索和发现数学的奥秘。
我们会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包括车轮、车架、链条等。
然后,我们会学习如何通过测量和计算来确定自行车的尺寸和性能参数。
我们会探讨自行车设计中的数学原理,如圆形、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数学原理;2.掌握测量和计算自行车尺寸的方法;3.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数学原理;测量和计算自行车尺寸的方法。
难点:自行车设计中的数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自行车模型、测量工具、计算器。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引入:我会向学生们展示一辆自行车,并引导他们观察自行车的各个部分,提出问题,如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架是什么形状的?链条是如何连接的?2.讲解:我会根据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讲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数学原理,如圆形、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性质。
3.实践:学生们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测量工具测量自行车的尺寸,如车轮的直径、车架的长度等,并使用计算器计算相关数据。
4.讨论:学生们会分组讨论自行车设计中的数学原理,如如何通过数学计算确定自行车的尺寸和性能参数。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自行车的基本结构、数学原理、测量和计算方法等内容。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设计一辆自行车,并计算其尺寸和性能参数。
答案:由于答案可能因学生的设计而异,因此无法提供具体的答案。
但学生们应该能够根据他们所学的测量和计算方法,计算出自行车的尺寸和性能参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我会在课后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数学原理,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应用测量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数学》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数学》。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十章第一节,探讨自行车轮子与行驶距离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数学计算来理解自行车速度、齿轮比例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自行车轮子转动与行驶距离关系。
2. 学会使用比例和齿轮原理进行简单数学计算。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齿轮比例计算,速度与距离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自行车轮子转动与行驶距离关系,掌握齿轮比例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自行车模型,齿轮比例演示仪。
2. 学具:学生每人一份齿轮计算练习题,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自行车模型,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轮子转动一圈,自行车会行驶多远?”引导学生思考。
过程细节:让学生观察自行车轮子,尝试测量轮子直径,计算轮子周长。
2. 例题讲解:讲解自行车轮子转动与行驶距离关系,以及齿轮比例计算方法。
过程细节:以自行车为例,讲解轮子周长与行驶距离关系;通过齿轮比例演示仪,讲解齿轮比例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齿轮比例计算练习。
过程细节:学生通过计算器计算齿轮比例,教师巡回指导。
4. 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自行车轮子转动与行驶距离关系以及齿轮比例计算方法。
过程细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六、板书设计1. 自行车轮子转动与行驶距离关系。
2. 齿轮比例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自行车轮子直径为60cm,行驶5圈距离。
答案:2820cm2. 作业题目:自行车前齿轮有40齿,后齿轮有20齿,当前齿轮转动一圈,后齿轮转动几圈?答案:2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自行车里数学知识。
课后反思:是否还有其他生活中数学现象可以引入教学,拓展学生知识面。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其他物体齿轮比例,如钟表、汽车变速箱等,解齿轮比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比例”这一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性质、解比例方程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比例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例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2.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教科书、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自行车的部件为例,如车轮直径与自行车周长的比例,引入比例的概念。
2. 知识点讲解:讲解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性质,以及解比例方程的方法。
3. 例题讲解:以实际问题为例,如自行车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比例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比例的定义2. 比例的性质3. 解比例方程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骑自行车去学校,速度是每小时15公里,问小明骑车到学校需要多少时间?(答案:1小时)2. 题目:一本书的价格是80元,商店进行了打折活动,现在售价是64元,问打了几折?(答案:8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自行车这一生活实例,使学生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部分学生对于比例方程的解法仍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和指导。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场景,如购物、烹饪等,鼓励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自行车里的数学
【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问题;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知识。
2.自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想一想。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
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分析问题。
(1)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
方案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以后车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2)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①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
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②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带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3.汇报结果。
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在比较结果。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了解变速自行车的结构。
(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
(2)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2.分析问题,求解,汇报。
3.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四、课堂作业。
1.一辆自行车的车轮直径是0.7米,前齿轮有48个齿,后齿轮有16个齿,蹬一圈自行车前进多少米?
2.一辆前齿轮有28个齿,后齿轮有14个齿,蹬一圈自行车前进5米。
求自行车的车轮直径。
(保留两为小数)
五、课堂小结。
自行车里的学问可真大,你还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