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试题概要
- 格式:doc
- 大小:80.00 KB
- 文档页数:11
语文试卷七年级上册【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个字是形声字?A. 明B. 听C. 早D. 林2.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A. 罗贯中B. 吴承恩C. 施耐庵D. 曹雪芹3. 下列哪个词是名词?A. 跑步B. 快乐C. 书桌D. 美丽4. 下列哪个句子是感叹句?A. 你怎么来了?B. 这朵花真美啊!C. 他喜欢吃苹果。
D. 请问图书馆在哪里?5. 下列哪个成语是形容人勤奋的?A. 一丝不苟B. 一举两得C. 一落千丈D. 一本万利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
()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杜甫的诗句。
()3.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出自《左传》。
()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形容陷入困境时又找到了出路。
()5.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孔子的名言。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出自《诗经》中的哪一篇?()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唐代诗人()的作品。
3.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宋代诗人()的名句。
4. 《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是由()和()共同策划的。
5.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指()和()的重要性。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简要解释“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
2. 请列举三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3. 请简述《红楼梦》的主要情节。
4. 请解释“成语”的含义。
5. 请简要介绍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用排比句描述春天的景色。
2. 请用对偶句表达“知识就是力量”的意思。
3. 请用比喻句形容一个人的眼睛。
4. 请用夸张句表达“今天真的很热”。
5. 请用设问句表达“勤奋是成功的关键”。
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分析《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
2. 请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试卷【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个字是形声字?A. 明B. 听C. 早D. 林2.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A. 罗贯中B. 吴承恩C. 施耐庵D. 曹雪芹3. 下列哪个选项中的诗句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A.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B.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D.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4. 下列哪个成语出自《史记》?A. 破釜沉舟B. 画龙点睛C. 指鹿为马D. 背水一战5. 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句子结构?A. 主语-谓语-宾语B. 宾语-谓语-主语C. 谓语-主语-宾语D. 宾语-主语-谓语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2. 唐代诗人杜甫被誉为“诗仙”。
()3. “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诗句。
()4. “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论语》。
()5. “狼来了”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2.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以描写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为主,代表作有《琵琶行》等。
3.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是施耐庵。
4.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指桂林的山水风光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
5. 《西游记》中的主人公孙悟空具有七十二变的能力,他的武器是如意金箍棒。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简述《红楼梦》的主要情节。
2. 请解释“望梅止渴”这个成语的含义。
3. 请列举出唐代诗人杜甫的三首代表作。
4. 请简述《水浒传》中的林冲形象。
5. 请解释“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含义。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用“虽然……但是……”造一个句子。
2. 请用“如果……就……”造一个句子。
3. 请用“因为……所以……”造一个句子。
4. 请用“不但……而且……”造一个句子。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概述
本文档旨在为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提供一个概述。
以下是
复习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一、课文复习
1. 复习课本中的各篇课文,包括课文的背景、情节、主要人物
等要素。
2.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掌握其意思和用法。
3. 分析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句型,了解其构造和运用。
二、基础知识复习
1. 复习词语的词义、拼音、词性等基本知识。
2.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能正确书写常用汉字。
3. 熟悉词语的搭配和用法,能正确运用词语进行表达。
三、阅读理解
1. 练习阅读短文或文章后回答相关问题。
2. 分析短文或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3. 掌握阅读技巧,如略读、精读、推理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写作能力
1. 练习书写短文、作文等,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2. 学习合理组织语言,使文章结构完整、逻辑清晰。
3. 注意语法和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避免语言错误。
五、背诵和默写
1. 背诵课文中的重要句子或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默写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巩固记忆和运用能力。
六、其他技巧
1. 注重语音语调的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 制定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每天坚持进行复习。
3. 多做习题和模拟试卷,提高应试能力。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的概述,希望能对复习工作有所帮助。
祝您复习顺利,取得好成绩!。
七年级上册试卷语文【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个字是形声字?A. 明B. 听C. 早D. 林2.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A. 罗贯中B. 吴承恩C. 施耐庵D. 曹雪芹3. 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句子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A. 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B. 这座山高得插入云霄。
C. 她的笑声像银铃一样清脆。
D. 这个苹果大得像个篮球。
4. 下列哪个成语是表示“勤奋学习”的?A. 画龙点睛B. 孜孜不倦C. 对牛弹琴D. 画蛇添足5. 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诗句朗读节奏?A.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C.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唐代诗人陆游的作品。
()3. “夸父追日”是一个关于勤奋的神话故事。
()4. 成语“掩耳盗铃”是形容人做事不考虑后果。
()5.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句。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出自《______》。
2.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的“蓝”指的是______。
3. “桂林山水甲天下”中的“桂林”位于中国的______省。
4. 《水浒传》中的“及时雨”指的是______。
5.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______的名句。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简述《西游记》的主要故事情节。
2. 请解释成语“画龙点睛”的含义。
3. 请列举三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4. 请简述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特点。
5. 请解释“水滴石穿”这个成语的寓意。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用“虽然……但是……”造一个句子。
2. 请用“如果……就……”造一个句子。
3. 请用“一边……一边……”造一个句子。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试题及答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3分)1、默写(每空1分,共11分)1)正入万山圈子里。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XXX)2)夕阳西下。
(《天净沙·秋思》XXX)3)在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表达了诗人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的是“身世虽浅,心若向往,山高水长,意溢归期”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商女不知亡国恨。
(《泊秦淮》杜牧)5)志在千里,壮心不已。
6)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7)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2、根据注音将汉字写在空格内,给加点字注音。
(4分)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
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XXX niàng(XXX)着。
鸟儿将XXX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
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yìng hè)着。
3、选出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2分)B、毫不犹豫喧嚣暇想嬉戏4、找出下列句子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2分)A、这个建筑工地管理混乱,建筑材料随意堆放,错落有致,被责令限期整改。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C、XXX耐心地指出并纠正了课堂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6、口语交际(2分)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充XXX谈话的内容。
要求文明得体,清楚连贯。
中考结束后,XXX乘火车到北京旅游。
XXX:您好,请问这趟火车是去北京的吗?售票员:是的,你要去哪个车站?XXX:我要去北京站。
售票员:好的,请给我你的车票和身份证。
XXX:好的,谢谢。
请问这趟火车几点到北京?售票员:大约下午4点半到。
祝您旅途愉快!XXX:谢谢!1.在旅途中,一位邻座的小伙子拿出一瓶饮料请XXX喝,但XXX想起了学过的安全知识,礼貌地拒绝了邻座的好意。
一、试题分析本次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共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作文和综合应用。
1. 基础知识基础知识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字词、成语、文学常识等方面的掌握。
题型包括填空、选择题和改错题。
试题难度适中,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
2. 阅读理解阅读理解部分共两篇,一篇文言文,一篇现代文。
文言文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以及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现代文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结构、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
题型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
3. 作文作文要求考生以“我的成长故事”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考生结合自身经历,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突出成长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
4. 综合应用综合应用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题型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内容涉及语文知识、生活常识等方面。
二、解题指导1. 基础知识(1)认真审题,准确把握题意。
(2)注意细节,避免因粗心而失分。
(3)掌握字词、成语、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提高解题速度。
2. 阅读理解(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
(3)分析现代文的主旨、结构、写作手法,把握文章中心思想。
3. 作文(1)明确题目要求,确定文章主题。
(2)围绕主题,选取典型事例,展开叙述。
(3)注意文章结构,合理安排段落,使文章条理清晰。
4. 综合应用(1)认真审题,准确把握题目要求。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给出合理答案。
三、备考建议1.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识记和运用能力。
2. 多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多写作,提高作文水平。
4. 关注时事,拓宽知识面。
5.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本次期末试卷讲解,希望同学们能够了解自己的不足,查漏补缺,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预祝大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基础知识1. 识记与默写: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生字、生词,并能正确书写。
重点考查学生对字词的音、形、义的理解与识记。
2. 语法知识:考查学生对于句子成分、句子类型、关联词等语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3. 修辞手法:考查学生对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4. 文学常识: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知识,如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等。
二、阅读理解1. 篇章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
a. 文言文阅读: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字词、句式、篇章结构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评价能力。
b. 现代文阅读: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评价能力,包括对文章主题、结构、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把握。
2. 素材阅读:要求学生阅读指定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并能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
三、作文1. 话题作文:围绕一个中心话题,要求学生自选角度,展开思路,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2. 材料作文:给出一段或几段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内容,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四、综合运用1. 填空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包括字词、语法、修辞、文学常识等方面的知识。
2. 简答题:要求学生针对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综合分析题:给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备考建议1.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字词积累,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和修辞手法。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多读多练,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 练习写作,提高写作水平,注意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和立意。
4. 关注时事热点,积累素材,提高作文的思想深度。
5. 加强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总之,七上语文期中试卷的考点涵盖了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作文和综合运用等方面。
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全面复习,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概要内容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的概要内容是关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感受。
这个单元包括三篇精读课文和四篇略读课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自然的美景和感受。
在第一篇精读课文《春》中,作者朱自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到来和各种自然景象,如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欣喜之情。
第二篇精读课文《济南的冬天》中,老舍以朴实的文字描写了济南冬天的独特景象,如雪后的山景、水色等,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三篇精读课文《雨的四季》中,刘湛秋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四季的雨景,如春雨、夏雨、秋雨、冬雪,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略读课文方面,有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继续描写自然的美景和感受。
这些文章包括《古代诗歌四首》、《散文诗二首》、《纪念白求恩》和《植树的牧羊人》。
其中,《古代诗歌四首》包括《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这些诗歌分别描绘了古代中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散文诗二首》包括《金色花》和《荷叶·母亲》,这两篇文章以散文的形式描写了作者对母亲和自然的感受。
《纪念白求恩》是一篇纪念白求恩医生的文章,其中也描写了白求恩医生在中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民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植树的牧羊人》则是一篇描写一位植树牧羊人的文章,其中也描绘了自然环境和人类的互动。
总的来说,这个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感受自然的美景和力量,培养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同时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注重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初三语文复习七年级(上)1-3单元知识要点一、为你打开一扇门一、文学常识《为你打开一扇门》作者:赵丽宏,当代作家,选文体裁是书序,也可说散文。
题目新颖别致、生动形象,题眼是“打开”二字,文章以“议论大门──初识大门──打开大门”思路展开,结构上前后呼应,运用“比喻、拟人、对话”等写法,引出联想和想像,使人们了解、亲近、热爱文学。
二、注音诠.释(quán)憧憬..(chōng jǐng)裨.益(bì) 广袤.(mào)三、字词积累无聊缩影帷幕真谛潜移默化危言耸听热泪沾襟洞开硕士徘徊浏览崇山峻岭深沉肃穆缤纷热烈四、标点1、在这些关闭着的门中,有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
这扇门上写着两个字:文学。
2、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3、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五、成语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
危言耸听:指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吃惊。
骇人听闻:骇:惊吓,震惊。
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
二、繁星一、文学常识选自《巴金选集》,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二、注音半明半昩.(mèi)霎.眼(shà)萤火虫摇摇欲坠.(zhuì)三、字词积累纳凉密布四、标点4、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五、成语摇摇欲坠:形容十分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三、冰心诗四首一、文学常识《冰心诗三首》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本文选自诗集《繁星春水》。
①《成功的花》写“成功的花”来之不易。
(比喻、对比);②《嫩绿的芽儿》歌咏的是美好青春、积极人生。
(比喻、拟人、反复);③《青年人》鼓励青年人要以自身的言行为自己写好历史。
射中实验校初2012级半期测试语文试题(测试范围:七上1-4单元; 考试时间:120分; 总分:15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24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碣.石(jié) 栖.息(xī) 猝.然(zù) 丰硕.(shuò)B、贮.蓄(zhù) 水藻.(zǎo) 连亘.(gèng) 发髻.(jì)C、竦峙.(zhì) 泯.灭(mǐng) 枯涸.(hé) 着.落(zhuó)D、潜伏.(qián) 收敛.(liǎn) 酝酿.(niàng) 禀.告(bǐng)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功勋崩塌苦熬繁弦急管B、征兆扼运扒窃小心翼翼C、金窖静谧萧瑟闲情逸致D、蹂躏弘毅清洌险象迭生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伟大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忘我的工作精神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B、在得失之患....中,人们往往会迷失了自我。
C、“非典”隔离区内外,亲人间的可望不可即.....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
D、小李同学上课老喜欢“开小差”,在同桌的一再提醒下终于浪子回头....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能否根治网吧“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B、为了防止禽流感疫情不再反弹,市政府要求防疫部门进一步强大管理力度,制定出严密的防范措施。
C、五岁的小侄子戴着大檐帽,别着玩具枪,煞有介事地在房间里巡视,那模样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D、通过这次上岗前的集中培训,使他们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5、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又过端午节,的芦苇带着的水汽,电视里传出的古韵,慈眉善目的外婆仿佛就在我的面前。
这甜而不腻的粽子,这的感觉永远都埋藏在心灵深处,无论岁月走过多少年,我们都会与外婆一起过端午节。
A、一春濡湿温暖芳香简淡高沽翠绿清香B、翠绿清香一春濡湿简淡高洁温暖芳香C、翠绿清香简淡高洁一春濡湿温暖芳香D、简淡高洁一春濡湿温暖芳香翠绿清香6、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贝壳》一文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由贝壳联想到自己对待生命的态度,抒发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精神,引起了读者的深思。
B、《紫藤萝瀑布》一文中的景物描写可以说是一幅色彩明快、色调温暖的工笔画,从整体到局部写了花瀑、花穗、花朵。
C、《济南的冬天》抓住了冬天温晴的特点,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D、《秋天》一诗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7、下列场合的标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公共厕所)B、悄悄地来,悄悄地去(阅览室)C、我是美丽的花,请你带回你的家(花圃或公园)D、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食堂内)8、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A、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B、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C、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D、有许多鸟交换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山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然数年恒.不一见恒:常常。
B、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近中:附近。
C、既而风定.天清定:定准,方向。
D、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危楼:高楼。
10、对“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楼上的人有忙碌地来往的,也有靠着栏杆的,也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B、楼上的人有忙碌地来往的,也有坐在椅子上的,也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C、楼上的人有忙碌地来往的,也有靠着栏杆的,也有站着的,说不清楚。
D、楼上的人有忙碌地来往的,也有坐在椅子上的,也有站着的,说不清楚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所描写的“山市”即“海市蜃楼”的景象,它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B、本文所描写的“山市”是某个有禅院、有宫殿、有街市的都市景象的折射。
C、这种“奂山八景”之一的“山市”是孙禹年和他的朋友们一起饮酒时看到的。
D、由于作者不能理解这种自然现象,所以,把孙禹年告诉他的事情看作了“鬼市”。
选择题答题卡温馨提示:请把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抄在相应的题号下面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7分)三、(18分)12、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2分)⑵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2分)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⑴“草色遥看近却无”,是绝妙的佳句,试作简要赏析。
(2分)⑵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4、名句积累(10分每小题各1分)⑴几处早莺争暖树,。
⑵商女不知亡国恨,。
⑶我寄愁心与明月,。
⑷,为有源头活水来。
⑸,吹面不含杨柳风。
⑹古人读书注意学思结合,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教导弟子:,。
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时序交替的事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⑻《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⑼《过故人庄》中描写农村优美风光的句子是:,。
⑽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
四、综合性学习(11分)15、下面是一份分别对400名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调查表,请根据这个调查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5分)⑴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什么问题?(2分))⑵针对这一问题请你提出一条建议。
(3分)16、根据下面提供的情景回答问题。
(2分)一位作曲家带着自己创作的曲子向一位著名的音乐大师讨教。
在听演奏的过程中,这位大师不断地脱帽。
演奏完毕,作曲家连忙问道:“大师,是不是屋里太热?”大师说:“不热。
我有碰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
在阁下的曲子中我碰到那么多的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
”这位大师的答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17、根据提供的句子,仿照示例,写两个句子。
(4分)当那片云停在头顶的时候,人们一起抬头仰望。
示例:一个饥饿的人说:“像一块面包。
”一个疲惫的旅人说:“像一张舒适的沙发床。
”仿写:⑴⑵五、(38分)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一)春(13分)朱自清“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18、赏析文中加线句子(2分)19、作者在写春风时,通过人的哪几种感觉来写的?请你试着用这几种感觉来写秋风。
(不少于60字)(5分)20、体味·揣摩与联想·想象(3分)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它还像什么?2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的理解。
(3分)阅读下文,完成22~25题(二)棉袄与玫瑰(15分)(美)杰瑞·沃曼⑴在小镇最阴湿寒冷的街角,住着约翰和妻子珍妮。
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以补贴家用。
生活是清贫的,但他们是相爱的一对。
⑵冬天的一个傍晚,小两口正在吃晚饭,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珍妮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冻僵似的老头,手里提着一个菜篮。
⑶“夫人,我今天刚搬到这里,就住在对街。
您需要一些菜吗?”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神情有些黯然了。
⑷“要啊,”珍妮微笑着递过几个便士,“胡萝卜很新鲜呢。
”⑸老人浑浊的声音里又有了几分激动:“谢谢您了。
”⑹关上门,珍妮轻轻地对丈夫说:“当年我爸爸也是这样挣钱养家的。
”⑺第二天,小镇下了很大的雪。
傍晚的时候,珍妮提着一罐热汤,踏过厚厚的积雪,敲开了对街的房门。
⑻很快,两家结成了好邻居。
每天傍晚,当约翰家的木门响起卖菜老人“笃笃”的敲门声时,珍妮就会捧着一碗热汤从厨房里迎出来。
⑼圣诞节快来时,珍妮与约翰商量从开支中省出一部分来给老人置件棉衣:“他穿得太单薄了,这么大的年纪每天出去挨冻,怎么受得了。
”约翰点头答应了。
⑽珍妮终于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把棉衣赶制成了。
絮着厚厚的棉絮,针脚密密的。
平安夜那天,珍妮还特意从花店带回一枝处理玫瑰,插在放棉衣的纸袋里,趁着老人出门购菜,放到了他家门口。
⑾两小时后,约翰家的木门响起了熟悉的“笃笃”声,珍妮一边说着“圣诞快乐”,一边快乐地打开门,然而,这回老人却没有提着菜篮子。
⑿“嗨,珍妮,”老人兴奋地微微晃着身子,“圣诞快乐!平时总是受你们的帮助,今天我终于可以送你们礼物了。
”说着老人从身后拿出一个大纸袋。
⒀“不知哪个好心人送到我家门口的,是很不错的棉衣呢。
我这把老骨头冻惯了,送给约翰穿吧,他上夜班用得着。
”还有,老人略带羞涩地把一枝玫瑰递到珍妮面前,“这个给你。
也是插在这纸袋里的,我淋了些水,它美得像你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