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常用写景手法..
- 格式:ppt
- 大小:146.50 KB
- 文档页数:16
古诗写景远近结合
古代的写景诗常常追求远近结合的效果,通过描绘远景和近景,将自然景色的整体与细微之处相结合,以丰富诗歌的表现力。
这种手法可以带给读者全景感和立体感,使诗歌更为生动。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古诗写景作品,展示了远近结合的写作技巧:
1.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景象,通过描绘远处群山和近处黄河,将远景与近景巧妙结合。
2.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中既描绘了床前的明月光,又提到思念故乡,将近处的景色和远方的思念相融合。
3.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中既描绘了原野上的草,又表达了春风带来的新生,将近处的草和远方的季节变化相结合。
这些古诗通过远景和近景的结合,丰富了描写的层次和维度,给读者带来更丰富的感受和体验。
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有哪些古代诗人们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古诗中的写景手法丰富多样,包括形容词修饰、物象抒情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古代诗歌中的写景手法。
一、形容词修饰形容词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描绘物体的色彩、形态、气息等特征来丰富景物描写。
例如,《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形容了严寒的冬天中无人痕迹的山林,给人一种寒冷、荒凉的感觉。
《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用“明月光”、“地上霜”来形容夜晚的景色,增强了描绘的效果。
二、修辞手法运用古代诗歌中常用修辞手法来增加诗歌的艺术感。
比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使用了夸张法,通过将“白日依山尽”与“黄河入海流”并列,形成明显的对比效果,突出了山河壮丽景色的壮丽和浩瀚。
三、抒情描写抒情描写是古诗中常用的手法,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感受和情感。
例如,《春晓》中的“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通过描述春天的自然景物,传达出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四、运用对比通过对比描写,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景物的鲜明特征。
例如,《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用“空山不见人”与“但闻人语响”形成对比,使人感受到山林的幽静与人类的繁忙对比,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感觉。
五、以物抒情古诗中常用景物作为情感的象征,通过物象抒情的手法来描绘丰富的情感。
例如,《忆江南》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江山”用来代指江南地域,抒发了对江南美景的敬仰之情和对英雄豪杰的向往之情。
六、通过节奏表现景物通过诗句的节奏和韵律来形象景物的气势和风貌。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运用抑扬格,形象地表现出枫树的丰姿和傍晚时分的宁静与美丽。
七、运用比喻通过对景物的比喻来丰富描写,使文学形象更加丰满。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蓬门今始为君开,琴弦已为语者断”通过将琴弦比喻为已经离散的亲友,来表达对乡音乡情的思念之情。
诗歌写景常见角度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我们可从下面这些写景角度来鉴赏中国古典诗歌。
1、远近结合:空间角度(观察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由高到低、由上而下、由内而外、俯视仰视等。
通常是两联一句描写近景,一句描写远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描写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2、动静结合:一句描写动景,一句描写静景,常与对比手法相结合,其名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等等。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比如陆游的《幽居初夏》“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3、声色结合: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也是衬托的一种,可以说是以声衬静,即诗中有对声音的描写,比如《长安晚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有时候和动静可以结合起来看。
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触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4、视角结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
比如2011山东卷语文诗歌鉴赏储光羲的《咏山泉》中“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山泉的。
5、点与面结合: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古诗词中的8种写景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白描1、正侧结合杨柳枝词唐·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指有直接描写“主要景物”,同时也描写“主要景物”旁边的与之相关的其他景物,目的是为了使“主要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前两句直接描写柳树。
后两句写垂柳生长之地。
前两句是正面描写,后面句是侧面描写,这就是正侧结合。
目的“要说柳树好”。
手段“先正面说柳树好,再侧面说柳树生长的环境太差,以此来说明柳树特别好。
”暗示:别的树长在好的环境,它的好,不是真的好。
在日常生活中,“正侧结合”的运用非常多,虽然不是用于写景,但原理与效果都是一样的。
例如:“高考状元”总是与“家境贫寒”绑定在一起的;成功企业家“辉煌成就”的背后都是“白手起家”,而不是传说中的那句“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2、动静结合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指有动态的景物描写,也有静态的景物描写。
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也是与衬托相关的。
通常主写的都是“静景”,写“动景”都是为了衬托“静景”的。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是动景。
动静结合,尽管只是文字,但给人的画面感很强。
“竹喧”“莲动”,也都是动景,写这个动景,却似乎告诉我们另外的静景:山不静能听到竹喧吗?水不幽能感觉到莲动吗?图书馆里虽然有很多人,但一根针掉地上都能听到。
类似的说法,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针掉地上”是动景,其作用是衬托“很多人在图书馆里非常安静”这个静景。
3、声色结合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指写景时有声音的描写与颜色的描写。
前两句看似很普通,“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涉及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画面绚丽多彩。
古诗词中景物描写的表现技巧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传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也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
古诗词中,景物描写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表现手法,它可以借助自然界或人文环境的形象来抒发诗人的情感,也可以通过对景物的选择、布局、渲染等方式来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意境,从而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古诗词中景物描写的表现技巧:一、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指运用语言的特殊方式来增强语言的表现效果和美感的方法,它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多种形式。
古诗词中,修辞手法是写景的常用手段之一,它可以使景物更加生动形象,也可以使景物与诗人的情感产生联系,从而达到借景抒情或寄寓寓意的目的。
例如:比喻:比喻是指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从而突出后者的某种特征或品质。
比喻可以使景物更加具体化或抽象化,也可以使景物更加美化或丑化,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里用银河落九天来比喻庐山瀑布,既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高度和壮观程度,又赋予了瀑布一种神奇和超凡的气质,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向往。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里用火和蓝色来比喻江花和江水的颜色,既突出了江南风光的鲜艳和明亮,又暗示了诗人对江南的热爱和怀念。
拟人:拟人是指把无生命或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类的特征或行为,从而使之具有生命力和情感。
拟人可以使景物更加活泼有趣,也可以使景物与诗人产生共鸣或对话,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里用花溅泪和鸟惊心来拟人化花和鸟,既形象地描绘了春天草木茂盛的景象,又折射出诗人对国家的忧伤和对亲友的思念。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古诗词常见的描写手法(一)动静结合。
在描写景物时注重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或有动有静,或以静写动,或以动写静。
1.《山居秋暝》王维(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场大雨刚刚过去,深山中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撒落下斑驳的倩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中传出洗衣姑娘的谈笑声,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顺流而下的渔船划破了荷塘的宁静。
任凭春天的芳草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尚可自由自在地留连观光。
此诗选择了初秋雨后终南山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系列景物,既有动态的清泉、青莲、渔舟,又有静态的明月、青松、翠竹、山石,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把景物和人物和谐、完美地配置在一幅画面上,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和理想中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
文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很多人取名为“松月泉石图”,视觉、听觉、触觉,一应俱全,暖色、冷色、中和之色,交相辉映。
山泉清澈,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这是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之美啊!又如唐代诗人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河滩,船尾大鱼跳出水面发出拔刺的响声的情景,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二)点面结合。
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有点有面,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2.《江雪》柳宗元(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人的踪影。
只见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老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独自垂钓。
这首诗像电影的摄像头一样先从万里高空采摘“千山鸟飞绝”的雪景,从千山万壑遍查“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再从万里高空将镜头推向山上的小径,又从一个小径“摇”、“晃”飞掠过所有的小径,再将镜头锁定在寒江的波流,悄悄地聚焦在寒江之上的一叶孤舟,再缓缓推向孤舟中垂钓的蓑笠渔翁,然后镜头从俯视的角度调整为平视,再慢慢推进特写钓者的身形和神态,直到特写出钓者平和从容的身态,直到刻画出钓者恬淡怡然的心态,直到展现出诗人广阔畅达而丰富细腻的襟怀。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一、正与侧(衬托对比)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一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哀愁.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蟾宫曲,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9.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10.点化: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是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点化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点化了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诗句的意境.11.双关: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如韦庄的忆昔“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中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12.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二表达方式古诗词中主要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设题较多的是其中的抒情和描写.1.抒情手法:这是古诗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2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寓情于景.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写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托物言志.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如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2.描写方式1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2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3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是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如“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4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能有指出一点,隐托全面的效果.5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像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着”的效果.6白描工笔: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崔道融溪居即事:“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图,表达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情和乐观的生活情趣.三表现手法1.渲染与烘托: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诗歌中的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2.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突出主体.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闹衬静.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其特性更加鲜明.用对比的方法,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3.比兴: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不由得让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4.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5.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连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所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6.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7.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四结构技巧1.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直接点明题旨或表达情感.2.曲笔入题,造成悬念.诗歌开头先来一个开端,不直接触到本题,这样使作品有跌宕起伏之感,吸引读者.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3.照应:这是篇章前后某点内容的衔接,又叫呼应.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面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代.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如“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4.伏笔:即在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作品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5.抑扬关系: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6.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奔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二几组概念的区分1.虚与实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在却不在眼前.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再看看诗歌中的“实”.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有时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虚景和实景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如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是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情景,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2.比喻与象征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及高山大河等,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屈原的诗歌也有这一特点,常以香草美人象征贤能,以燕雀乌鹊比喻小人.3.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诗经中的“国风”,杜甫、白居易的诗等.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如屈原、李白、李贺的诗歌就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三常用典故集锦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做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作者常反其意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6.鸿雁: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8.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在古代诗歌中,写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不仅能让读者产生视觉感受,更能让读者进一步反思人生哲理。
本篇文档将介绍七种古诗词写景的方式,帮助高考生深入学习古典诗词。
第一种写景方式:直接描写这是最常见的古诗词写景方式,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种方式。
表现为作者直接描写自然或人物具体形象,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人物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直接描写方式例子:暮色苍茫看势滞, - 《将进酒》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登高》杜甫第二种写景方式:抓住特定景物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将一个具体的景物作为主要切入点,通过深入描写这个景物的特点来阐述自然美的感受。
通过突出某一个特定的景物,来呈现整个自然景象。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抓住特定景物方式例子: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 《木兰诗》匿名木兰当户织, 描述的是一种寂静、空灵的氛围:在静静的夜晚,唯一听见的是温柔、忧伤而又无奈的女子叹息声。
第三种写景方式:借景抒情古典诗词有时借助环境、某个景观来表达情感,这种方式被称为借景抒情。
通过将已知景物与抒情的心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顶峰的诗意效果。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借景抒情方式例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静夜思》李白这里的月亮完美地借景表达了作者的离愁,让读者深深体会到岁月变迁的无常与不可控。
第四种写景方式:意象联想这种方式比较难解释,在语言表达上通常伴随着大量的空灵、抽象和哲思。
这种写景方式主要是通过抽象的词汇和意象来暗示和引导读者产生感受。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意象联想方式例子:花底滑钱庄,绿水东流。
桃花不言下自成蹊。
- 《夜泊牛渚怀古》杨万里这里以花、水、桃花为起点,以抽象化的逻辑来表现自然的诗意。
第五种写景方式:以人为龙头,写自然和社会的交往这种写景方式借助人文元素,将自然和社会幻化成互相交错的场景。
通过人物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反映社会的价值观和人性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