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乐音
- 格式:ppt
- 大小:2.91 MB
- 文档页数:24
课题、乐音三特征[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三要素及相关影响因素。
【难点】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一师:请同学们欣赏两首乐曲:二胡独奏曲和笛子独奏曲(请两位同学上台演奏)师: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谈一谈听到的两首乐曲,有哪些方面是不同的?导语二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同一首乐曲声音有强弱,调有高低,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声音。
声音与声音有什么不同呢?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响度[做一做]教师用大小不同声音说“同学们好”,要求学生区分两次声音有什么不同?[议一议]学生交流讨论:两次声音一次大,一次小。
[点拨]师:声音大即强,声音小即弱。
[小结归纳](板书)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演示]演示敲鼓[思考]用什么方法使鼓发出的声音更响一些?用什么方法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呢?学生思考回答:用较大的力敲击,鼓面振动幅度大,响度大;洒一些碎纸屑在鼓面上,用较大的力敲击,鼓面振动幅度增大,纸屑跳得高,响度增大。
[试一试]如果换音叉做上述实验,情况又会怎样呢?学生思考回答: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振动幅度大,响度大;在音叉旁边用细线悬挂一轻质小球,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振动幅度增大,小球弹起幅度增大,响度增大。
[点拨]师:声源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
[想一想]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什么关系呢?[小结归纳](板书)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试一试]人站在距发声体远近不同的地方响度如何?[议一议]近的地方振幅大,声音大;远的地方振幅小,声音小。
[小结归纳](板书)3.人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与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二)音调[做一做]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都说“声音的特征”,其他学生听后区分这两次声音有何不同?学生分析总结:女生声音高,男生声音较低。
八上·物理·知识点梳理·复习提纲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声音产生于物体的振动。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的形式来传播。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v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所以计算“山谷的距离和宽度、海水深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2)例题:(1)艾力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而舞蹈,说明能够传声。
(2)甲同学在一根充满水的长自来水管的一头重重敲击一下,贴耳在另一头的乙同学能听见次声音。
为什么?(3)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4)宇航员们在飞船舱外工作时,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是因为( )A.太空中噪声太大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C.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5)小明向山崖大声呼喊,2s后又听到了一次声音,这是_______。
若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人离山崖的距离。
(写出计算过程)答案:振动、水;3(v固>v液>v气>v真空);A;B;回声;340m二、声音的特性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是物体做不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声音的特性有:音调、响度和音色3、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1)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振动的快慢、频率(2)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频率范围:手写注意: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都听不到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误区警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产生声音的物体称为发声体,也叫声源。
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3.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实验中:①老师讲课学生能听到,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
②用塑料袋包好正在发声僧的电话放入水中,我们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
③敲击课桌,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④玻璃罩内的闹钟,随着空气不断减少,响声越来越弱,直至听不见,说明:真空不能传声实验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可以靠固体、液体、气体作为传播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往外传播的。
4、声速:①声速是描述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
②声速与介质的温度和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较慢,在气体中最慢。
③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④公式为v=s/t5、能听清回声的条件:回声与原声时间间隔大于0.1秒时,或者与障碍物的距离在17m 以上时。
反之的话,回声与原声就会叠加在一起,使得我们听到一个更大的声音。
6、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声音了。
7、空气传导: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到方式。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到方式。
二、声音的特性1、音调(通俗“粗细”):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常见描述音调:男高音、女生声音高、这首歌音太高、脆如银铃、螺丝松动、水牛哞哞的叫是响度大,蚊子嗡嗡的叫是音调高。
①影响音因素: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频率,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②频率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Hz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2节声音的特性第一部分:知识点一、基本概念: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二、重、难点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三、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第二部分:相关中考题及解析1、(2008•长沙)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空气和铁棒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男女同学说话时的音调都是相同的解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A、声音在铁棒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符合题意。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符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不符合题意D、在一般情况下,女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的频率高于男生,声音其音调较男同学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009•佛山)下列有关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A.琴弦的振动产生声音B.能区分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响度不同C.同一根琴弦拧得越紧,音调越高D.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解析: A、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琴弦是由弦的振动发出的声音,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因为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所以不同物质发声的音色不同;不同物质发声的音色不同,所以可以通过音色区分小提琴和二胡,说法错误,符合题意;C、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琴弦越紧振动的越快,所以音调越高,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声音的特性乐音的三个特征(或称乐音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知识点一:音调(1)定义:声音的高低(俗称声音的粗细)。
(2)频率:物体1秒内振动的次数。
它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是赫兹(Hz)。
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3)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高音调就高,听起来尖细;频率低音调就低,听起来低沉。
【例题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音调低B.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C.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D.我们能区别钢琴和吉他这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他们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答案】C【解析】A.“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响度小,故A错误;B.“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C。
声源的振动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C正确;D。
我们能区别钢琴和吉他这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
知识点二:响度(1)定义:声音的大小(俗称音量的大小或强弱)。
(2)影响响度的因素:除了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外,还与人离声源的距离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距离越远响度越弱)。
【例题2】机械手表放在耳朵附近,听到表针走动的声音较小;把一个气球放在手表与耳朵之间相互贴紧,听到表针走动的声音较大。
这两种情况声音的主要差别是()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答案】B【解析】由于不同介质传声的速度和效果有所不同,且声音的响度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所以将一个气球放在机械手表与耳朵之间,机械手表在气球的不同部位,听到的声音有所不同,但手表直接贴近耳朵时距离最近,所以响度最大,即放上气球后听到的声音不会比的声音强,故B正确、ACD错误。
知识点三:音色(1)定义:声音的特色(也叫音质或音品,音色是区分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2)决定音色的因素: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等因素决定。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
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二、进行新课[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让学生在不影响其它班级上课的基础上做出各种让物体发声的活动。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了解]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振动可以发声。
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
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并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如: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
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等等[师]刚才设计的些实验,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质疑: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
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
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生]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
[演示]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篇: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声音传播所需的物质叫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第一教师,服务教师v=;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声速的影响因素:介质的种类,2011年初中物理(人教版)总复习知识点总结(八年级和九年级全部内容)第一章声现象知识梳理: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或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介质的温度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距离×01s=17m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目录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
震动发的声音可以记录下来,早期的机械唱片、近期的磁带、激光唱盘、存储卡等都能记录声音。
2、传播:声由传播,一切固体、、都可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
通常听到的声是靠作介质传播的;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的交谈。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3、声速:(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
声速的大小跟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m/s 。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同、不同)。
声在中传播最快,在中传播最慢(固体、液体、气体)。
(2)、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传来的,第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传过来的。
4、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回来,再次听到声音,通常称为回音或。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0.1s,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加强,觉声音更响亮。
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米才能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测距离:s= .,利用回声探测鱼群、测海的深度等。
*5、人耳的构造和人耳感知声的过程: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的形式传播,引起振动,然后通过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了声音。
这是耳传导感知声。
感知声还有一种途径:就是骨传导感知声。
P31第2节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指的是音调、、①,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越大,音调越高。
②,它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越大,距发声体越近,越大。
③,它是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
用来判断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它的单位是。
3、超声和次声:人能感受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HZ~ 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