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风味人间观后感1400字
- 格式:docx
- 大小:20.48 KB
- 文档页数:4
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观后感《风味人间》已经到了第三季了,精美的片头还是震撼到我了,各种食材与江湖河海交相辉映的画面实在是太美了。
阅览无数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是我反复观看的佳品,这一季依旧没有让我失望。
第一集《大海小鲜,从海边人家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介绍大海带来的风味美食。
海边人民朴实的生活代入感十足。
大连海洋岛上居住的渔民,将鲍鱼幼苗播撒进冰凉海水里。
镜头展现了小鲍鱼的身姿,原来这种古老的软体动物长着两只豆豆一般的小眼睛,丑萌丑萌的。
经过5年以上的生长,幼小的鲍鱼仔仔才能长成了半斤左右的大鲍鱼,那柔软的身体就是一颗鲜味炸弹。
爱看《风味人间》不是仅仅是因为画面精美,是每一帧的画面美的同时还充满了故事,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一道道鲍鱼美味,透过屏幕肆意地挑逗着我的味蕾。
高汤浸润慢煨2天两夜,吉平干鲍的画面看得我激动不已,听着李老师的语调平缓地介绍着它凝胶似的内心,陈鲜的滋味,唾液分泌的速度完全不受控制。
各种高端制作的鲍鱼菜肴出现之后,回归了朴实无华的平民餐桌,海鲜至尊最后和平实的土豆一锅而出。
不分尊卑贵贱,归于平淡。
海南的疍家鱼排上,新生与老年相遇,老辈对小辈的关爱通过食物来传递。
老何将海底压箱底的宝藏端上了孙女的餐桌。
海南口音的语调实在是可爱得紧,但丝毫不影响老何的大佬气质,他精湛的潜水技能是我永远无法体会的。
宝藏小青龙,被抓上砧板还想着逃跑,可吃货怎么也不能放他走。
将它与清甜的椰汁,鲜嫩的鸡肉煮成一锅“龙虾椰子鸡”。
又或是与柔嫩的豆腐相结合,赋予麻辣的滋味做成一盘“龙虾麻婆豆腐”。
可小青龙可是老何要送给孙女的礼物,那必定是要用疍家人的烹饪方式来呈现,新鲜的小青龙上岸后就直接白煮,在老何的帮助下全都进了可爱孙女的小肚子里。
(果然高端的食材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手法)画面一转又来到了青岛港东,渔汛的到来带来财富,刘大姨熟练地贩卖、处理鲅鱼。
鲅鱼常被制作成弹性十足的鲅鱼小肉蛋,咸甜适口的熏鲅鱼。
可这些又怎么比得上过年时甜晒鲅鱼制作成的家常美味?鞭炮声中端上桌的年节美味,是刘大姨的一家的年味。
《风味人间》观后感
在国内的美食节目及舌尖上的中国以后,又推出风味人间,想必大家在此节目刚出来的时候抱有好奇,在第一集看下来以后,心里一块石头算是落下了地,继舌尖后又引发热议与关注,以至于播放量达到了2亿多,豆瓣评分也达到9.3分。
舌尖与风味之所以引发热潮,并不是单单因为镜头之美而勾起了千万人的食欲,而是我们心中那刻在骨子里的乡土情结,唤起了我们每个人的乡土记忆。
在我们欣赏各种美食的时候,是否会对远方的那片土地产生向往和好奇呢。
此次风味的美食已经不局限于国内,而贯彻到国外中去,据了解此次国外的美食会占据三分之一,比如有一集中伊比利亚火腿与法国土豆泥。
在这种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情况下也可差生比较与相似契合的地方。
食物可以反映一方人的性格与习惯,而创造此食物的人们,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是否也会有相同的心境与态度呢?
风味人间里的牧民、渔民。
食材如土豆蘑菇。
很平常,足够原始与传统,没有过多的浮躁。
食物的烹制简单或繁琐。
不像贴有网红标签的美食,也不会这么美观,可能你一眼望下去不会产生浓烈的食欲,但它总是把质朴的一面呈献给大家。
每一种美食后面都会有一个故事,根都是扎
在这片土地骨子里的,只有前往当地,你才能吃到地道的美食,体会那种食物的神韵。
风味的美妙在于为我们搭建了一座高台,登上它你可以眺望远方,引发好奇,而好奇会促使我们探索发现,而风味的目的本质上就是勾引我们。
《风味人间》影评精选10篇《风味人间》是一部由陈晓卿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能够帮助。
《风味人间》影评(一):莫名的感动朴实的风格,灵动的画面加上平和的解说,不可能需要慷慨激昂的口号,不需要义愤填膺的抵制,那种淳朴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那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安然的享受他们的劳动成果,让我明白,爱国,就是爱这样的平静生活,就是真爱这些勤勤恳恳自食其力的人们。
一部纪录片带给人们的心灵洗礼,远远高于虚伪的说教。
《风味人间》影评(二):美食说起来我也是个网红十足的吃货,但凡是关于吃的视频或者节目我都喜欢即便搜来看。
白天要上班的我选择在晚上看这部纪录片,这可哈哈为难我了,每次看到里面各式各样的美食肚子就开始不争气的叫唤~这里面讲道理不同各国各地了的美食对于我们吃货来说真是诱惑,不同地理样貌造就了不同的和食物,我只愿吃遍天下《风味人间》影评(三):风味人间从阿勒泰的大尾羊到牧民的马肉,从甘肃的洋芋搅团到法国的Aligo,从安徽的火腿到西班牙的肉丝火腿,从句容的大闸蟹到荷兰的大闸蟹,在陈晓卿的镜头下,全球的美食也都有很强的关联性。
或为时间的馈赠,或为果腹的基础,或为艺术的升华,特色美食美食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单调,而是成为一种生活被誉为方式和人生态度。
《风味人间》影评(四):《风味人间》这部美食三处纪录片有哪些精彩之处?半夜不要看半夜不要看。
看完会控制不住我留几,起身穿衣往外走,去寻找牛肉,羊肉,烤串……吃完发现这些都没有滋味,开始想要去动那只羊的决意,滋滋……滋滋。
香气四溢,那风那景,伴着微风,炊烟伴着,小口吃肉就要开启。
最原始的味蕾感受,真是太美妙了,尼玛怎么还不够140个字,我不干了《风味人间》影评(五):追捕旗鱼没有做菜,会不会更好整体第一集结构真的有些混乱,刚进去的代入感一下子又被新的场景和故事打断,然后又回到原先的场景,一下子就没了感觉,还得回想一下之前的故事,等反应回来,就又结束了。
风味人间第二季落地生根观后感直击视觉之间,看世间百味。
最近有什么节目能让你即使抱着泡面也可以吃的很香?那就是风味人间。
第一集就有了9.4分的高分!为什么没有十分,还有0.6是因为只给看不给吃的差评!那么今天一起来看看第二集落地生根的美食吧。
在第二集中,足足地给我们上了几道“硬菜”。
首先来看看赫赫有名的顺德鱼生。
本来害怕吃生鱼片的我都被这造型给惊艳到了,薄薄的透明状的鱼肉,这是吃鱼的最高境界了。
每一片的厚度都不超过0.5毫米,轻轻用手触摸就能被拉起。
告别芥末以及日本酱油的佐料,这种鱼生拌有了十几种配料,五颜六色的,做成了凉拌菜的样子,取名为风生水起,真的是很有意味了。
这也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的一种追求,一道菜也要取好名,讨个好兆头。
再来看看第二道硬菜就是鸡啦!最近的小伙伴们很爱吃鸡!这样一道食物,名字叫做海南鸡饭,这里的饭就着鸡汤煮熟,然后在搓成一个个小球球,很是诱人,如果家里的宝宝不爱吃饭,那么看到这样可爱美味的米饭团,是不是也要吃上好几个呢?落叶生根,在这里讲的是食物如何漂洋过海,来到不同的国家,在当地生了根,变成了不同国家和人民心目中不可替代的美食。
我们来看看小麦这样一个神奇的植物。
小麦是中国引进的,但是自从在中国的土地上扎了根,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就用它制造出了无限的美食。
陕西,一个黄土高坡的地区,面食成为了这片有些干旱的地区的食粮。
开头看到了石子馍,将面团放在石头上烤熟,变成了一个个表面有些坑坑洼洼泛着诱人黄的小薄片,陕西人家的老口味诱惑到不行。
还有来自安徽的枕头馍,大大的一个,看来做枕头也没问题,切好抹上当地的西瓜酱(话说我还不知道有西瓜酱),一种面包抹果酱的既视感,兴许这种吃法还是中国先有的呢!看过了小麦与水的结合,真的是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得不说,冲着美食来看这个节目,却发现节目的用心,追根溯源,在各国的都有着不一样的智慧结晶,吃的文化,远远高于一个吃字。
小伙伴们记得准备好吃的再来看哦!。
风味人间观后感600字风味人间观后感600字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这几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不仅吸引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让许多人流下感动的泪水。
本来,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看,《舌尖上的中国》都只能算是荧屏上的弱者。
它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却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有人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
反观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什么都不缺,却惟独少了真实。
什么都尽心尽力,却惟独没有真诚。
有一个不太悦耳的说法:美国人喜欢拍科幻片是因为找不到历史,中国人喜欢拍穿越剧是因为不展望未来。
这样的武断结论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问题却发人深省。
如果满足于闭门造车,没有对现实的观照,或者只关注少数人锦衣玉食的奢靡,却无视普通人丰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历史,还是畅想未来,都不可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
转型的挑战、创新的压力,考验着每一个文化从业者。
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陈旧空洞的说辞中打转。
有一些人以种种束缚为由,在改革创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评质疑时,归咎于观众的审美取向和论者的外行身份。
作为商业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即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可以充满细节与温情;即便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也应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即便是纯粹的商业类节目,也可以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
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风味人间观后感600字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吃就是中国人生活里的头等大事。
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观后感
《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是一部由著名导演陈可辛执导的系
列纪录片,剧情聚焦于世界各地和中国内地的农耕文化。
从沙漠到雪山,从水田到稻田,从烟台到新疆,全片集中在追溯祖先传承的五大谷物—小麦、稻米、玉米、高粱、大麦的故事,总结并发掘他们神奇的生命活力以及它们所带来的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
影片以细致的叙事、精美的画面、流畅的剪辑将每个故事演绎得生动有趣,通过纪录片极其真实的走进现代农业,探索现代谷物生产对农民乃至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性,非常让人有深刻的反思。
通过影片,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谷物种植的重要性,以及中国的传统、悠久的农耕文化。
影片把一地地产出的谷子,带给观众多种不同的风景,令观众受益匪浅。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把多种形式的科技应用对农业的改造。
在风味人间,每种谷物都有其独特之处,也带给观众不同的感受。
整部影片所体现出的“物联网+农业”的方式,也极大地改变了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让农民能够在更现代化的农业体系下创造新的机会。
该影片用低调细致的手法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风味人间谷物星球的多样性,让人们对谷物的种植有更深刻的认识。
风味人间四观后感
以前吧,觉得谷物就是每天吃的米饭、馒头啥的,普普通通。
可看了这个节目才知道,谷物那可是个超级大家族,每一种谷物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故事呢。
那些镜头,拍得真是绝了。
比如说拍麦田的时候,风一吹,麦浪滚滚,感觉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在跳舞,我都能想象到麦子在风中“咯咯咯”笑呢。
而且那些特写,能清楚看到麦粒饱满的样子,就像一个个胖嘟嘟的小娃娃,感觉特别有生命力。
再说说里面的美食。
那些用谷物做出来的食物,看得我直流口水。
有个地方把谷物磨成粉,然后做成一种饼,那饼在锅里煎得金黄金黄的,“滋滋”直响,就像在唱歌一样。
咬一口,嘎吱嘎吱的,那口感,绝了。
还有用谷物酿的酒,透过屏幕似乎都能闻到那股醇厚的香气,感觉酿酒的人就像是魔法师,把谷物变成了这么迷人的液体。
这个节目里还讲了好多关于谷物的文化。
原来谷物不仅仅是食物,还跟当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信仰都有关系呢。
比如说有的地方在丰收的时候会举办盛大的庆典,大家围着谷物堆跳舞,那场面特别热闹,充满了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之情。
不过呢,看着节目也有点小感慨。
现在我们生活在城市里,吃的东西虽然种类很多,但好像都快忘记这些谷物最原始、最纯粹的味道了。
很多时候都是在超市里买现成的面包、米饭,都没怎么感受过从种植到收获再到做成美食的这个完整的过程。
《风味人间》的观后感电影《风味人间》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人类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真谛。
该片通过对食物的描绘,让观众在欣赏美食的同时,思考人类对于食物的态度和对生活的追求。
电影以一个小餐馆为背景,通过饰演者们的精湛表演和细腻的画面,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美食和情感的世界。
每一道菜肴都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它们不仅仅是食物的组合,更是主人公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表达。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通过食物的制作和品尝,他们在一起分享和传递着情感,这种情感的交流让观众在电影中感受到了一种温暖和共鸣。
影片中的食物不仅仅是满足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表达。
导演通过对食材的细致描绘和独特的烹饪手法,展现了食物的美感和独特性。
每一道菜都蕴含着主人公们的心血和情感,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仿佛能够闻到食物的香气,感受到食物的美味。
这种对食物的呈现方式,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除了食物的呈现,电影还通过对主人公们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真谛。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困惑,他们通过对食物的制作和品尝,找到了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安慰。
在这个小餐馆里,人们不仅仅是在享受美食,更是在追求内心的满足和情感的交流。
这种对内心世界的描绘,让观众在电影中找到了共鸣,思考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幸福的追求。
《风味人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描绘美食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生活的作品。
它通过对食物的描绘和主人公们的故事,让观众在欣赏美食的同时,思考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幸福的追求。
电影中的每个细节都展现了导演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让观众在电影中找到了一种温暖和共鸣。
总之,《风味人间》是一部充满深度和内涵的电影,它通过对食物的描绘和主人公们的故事,让观众在欣赏美食的同时,思考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幸福的追求。
《风味人间第四季》观后感《风味人间第四季》是由陈晓卿和陈磊导演的一部纪录片系列作品。
本季以谷物为视角重新审视美食,通过挖掘展现世界各地的美食地图,讲述谷物与人类共生的故事,揭示了农业诞生至今的一万年中,人类与食物之间相互塑造的传奇。
本季整体制作精良,内容丰富,让观众对美食和人类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季的拍摄手法和剪辑非常出色,画面精美而又富有艺术感。
无论是大自然的风景还是市井的街头巷尾,都呈现出独特的视觉风格。
摄影师们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将美食和谷物有机地融入到整个画面中,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时,导演在剪辑上也做到了恰如其分的表现,使得故事节奏紧凑而富有张力。
本季的片中人物鲜活而又真实,他们是各地的农民、厨师、学者,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看到了谷物与人类之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他们用自己的生活诠释了不同地域的美味和人类的智慧。
无论是非洲的玉米种植者、南美的玉米烹饪师,还是亚洲的大米农民、欧洲的小麦厨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故事。
他们的坚持和努力让人们重新认识到谷物的价值和意义。
在观看本季时,我深深感受到了食物与人类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
人类凭借智慧和创造力,将谷物演化成了各种美食,不仅满足了自身的口腹之欲,更创造了多样化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谷物成为了无数美味食品的基础,成为了世界各地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同时,人类也通过农耕来保证了谷物的生长和繁衍,实现了自己的生存和繁衍。
这种相互依存和解放性的关系让人深思。
此外,本季还展现了不同地域和文化中的美食智慧和独特性。
通过不同谷物的加工和烹饪方式,我们看到了地域特色的美食,也看到了人们对食材的独特运用。
这不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体验。
无论是南非的波波米饭、墨西哥的塔马利亚、日本的寿司,每一种美食都展示了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通过这些美食故事,我们也更深入地了解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世界的丰富性。
总的来说,《风味人间第四季》以谷物为视角重新审视美食,通过展现世界各地的美食地图,讲述了谷物与人类共生的故事,挖掘了人类与食物之间的相互塑造的传奇。
风味人间第二季螃蟹横行记观后感《风味人间第二季螃蟹横行记》是一部充满质感的纪录片,以蟹
为主题,探究了中国民间蟹文化及其制作流程。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
们得以看到各式各样的蟹,从大闸蟹到花蟹、从湄公河蟹到阳澄湖蟹,每种蟹都有其独特的品种特点与制作方法。
影片不仅展示了蟹的美味,更深刻地探讨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传承
与地域特色。
例如,在江南地区,人们饮食习惯讲究鲜美清淡,因此
他们做的大闸蟹也以鲜嫩味美著称;而在南方某些小城市,人们则喜
爱做“活”蟹,即将蟹在烹饪时活生生地加工,更加突出了地方特色。
此外,影片还描绘了蟹的养殖与加工流程,从孵化、养殖、到加
工打捆,每一个步骤都经过了精细的处理和提取,达到了制作的巅峰
技艺和细心的制作态度。
整部纪录片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蟹文化背后的丰富内涵和精湛技艺,也唤起了我们对民间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同时,这部纪录片也
唤起了人们对美食的热爱和对文化遗产的重视。
真正的美食不仅仅是
口感,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纪录片风味人间观后感1400字
今年10月份,由陈晓卿导演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吸引了很多网友们的关注,影片共有7集,从多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地方的美食以及食物背后的文化。
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们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风味人间》以精湛的手法、唯美的画面为我们呈现了一道又一道的美味佳肴,不知带火了多少美食故事,而我,居然勾不起一丝食欲,关掉视频,继续过忙忙碌碌的人生。
人的欲望的减退,好奇心的泯灭,大抵与快节奏的生活有关。
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真正明白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真意:原来,菊花的品种和姿态并不重要,甚至有没有菊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悠然”,这句诗穿越千年、深入人心的奥秘也全在“悠然”二字上。
传说,古代有位掌柜先生,他记忆力惊人,有一次账房失火,烧掉了一大本账簿,东家急得跳脚,他却不急不慌把账簿从头背到尾,东家将他奉为神人。
但这位掌柜的脾气不好,他睡觉时枕头上不能有头发,否则会失眠,铺床的仆人经常因此而挨骂。
若干年后,他退休了,主人不忘旧情,前去看他,他正在刚翻过的田垄上酣眠,主人问他,现在的睡
眠怎么这么好?老先生展颜一笑:“当年我心中只有生意,再好的衾褥也形同虚设啊!”
现在的我,吃得明显比工作之前要好,却再也找不回当年的胃口和食欲,崔莺莺长亭送别时说道:“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心里有事,满汉全席也形同虚设啊!
鲁迅先生的生活一直很滋润,然而,人到中年的他,念念不忘的还是少年时期吃过的水煮蚕豆的滋味,因为那晚的月色很美,小伙伴很真诚,自己还是个无忧无虑的少年郎。
陆游诗云:“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闲暇时才适合写草书,无事的晴天最宜品茶。
这句诗暗用张芝的典故,“草圣”张芝平时惯作楷书,人问其故,答曰:“匆匆不暇草书”。
人生,没有一桩韵事不需要闲暇的滋养,尤其是诗和艺术。
看《风味人间》,印象最深的是第五集《江湖夜雨》,美食的背后是生存的艰辛和生意场的较量。
小民姐,“小民大排档”的老板娘,武汉夜市大名鼎鼎的人物,她没有学过厨,靠着对顾客口味一点一点的摸索积累,才有了今时今日顾客盈门的局面,做了12年的夜市,每晚站6个小时,同时照看两个灶眼,在烈焰和油烟的熏烤中成就了江湖地位,顾客大快朵颐的背后是她对爱美天性的割舍和身体健康的
严重透支。
放眼《江湖夜雨》,所有生意火爆的大排档老板莫不如此,鸡爪要一只一只地剪,小龙虾要一只一只地刷,菜要一锅一锅地炒,生意越好,人越辛苦。
没有一道美食不需要心血的灌溉,越繁荣越辛苦。
张爱玲在散文《谈吃与画饼充饥》里,提到过一种想象中的食物“拈拈转”,未成熟的青色麦粒,下在一锅滚水里,满锅的小绿点子团团急转,这应该就是第一集《山海之间》里提到的一种食物:河洛平原的碾转。
小麦正在灌浆,尚未完全成熟,被碾成神奇的条状,凉拌着吃,吃的就是那股子清新浓郁的原始麦香,这原本是青黄不接时期的应急食品,却意外成就了别具风味的时令美味,它倒是不太费事,就是需要天时地利的先天条件,一般人根本吃不到。
《山海之间》里还提到两种食物:手抓肉和秃黄油。
手抓肉是现杀现煮的当年生羔羊肉,清水煮,汤头雪白,天然美味,牧民们大口吃肉,为着接下来长达七八天的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储存能量,他们饱经风霜的身体正需要这样幼嫩酥软的羔羊肉来滋养。
秃黄油是蟹膏、蟹黄外加植物油和鱼露炒制的精致调味品,有着直指人心的满腔肥甘,需要一壶浓茶才能化解,食用秃黄油的往往不是体力劳动者,而是生活比较闲适的人们,那么明晃晃的动物油脂和胆固醇,不害怕吗?
那些高油脂高热量的美食看看就行了。
想来想去,竟没有什么非吃不可的菜,有那惦念美食的功夫,不如补补觉,有道是:梦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