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细胞膜的成分、结构和功能(好)教学提纲
- 格式:ppt
- 大小:3.10 MB
- 文档页数:36
细胞膜说课稿标题:细胞膜说课稿引言概述:细胞膜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保护细胞内部结构、调节物质进出和维持细胞内稳态等重要功能。
本文将从细胞膜的结构、功能、组成成份、运输机制和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细胞膜的结构1.1 磷脂双份子层: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双份子层构成,磷脂份子具有亲水性头部和疏水性尾部。
1.2 蛋白质:细胞膜上还存在各种蛋白质,包括通道蛋白、受体蛋白和酶等,这些蛋白质在细胞膜的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1.3 糖脂和胆固醇:细胞膜中还含有糖脂和胆固醇等成份,这些成份对细胞膜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二、细胞膜的功能2.1 分隔功能:细胞膜能够将细胞内外环境分隔开来,保护细胞内部结构不受外界影响。
2.2 选择性通透性:细胞膜可以选择性地允许某些物质通过,从而调节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
2.3 信号传导: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可以接受外界信号,并将其传导到细胞内部,调节细胞的功能。
三、细胞膜的组成成份3.1 磷脂: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份,其疏水性尾部和亲水性头部构成为了磷脂双份子层。
3.2 蛋白质:细胞膜上存在多种蛋白质,包括通道蛋白、受体蛋白和酶等,这些蛋白质在细胞膜的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3.3 糖脂和胆固醇:糖脂和胆固醇等成份在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四、细胞膜的运输机制4.1 主动运输: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和泵蛋白可以通过耗能的方式将物质从低浓度区域转移到高浓度区域。
4.2 被动运输:细胞膜上的扩散和渗透等被动运输方式可以让物质自由通过细胞膜,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挪移。
4.3 膜蛋白介导运输:一些特定的膜蛋白可以匡助物质在细胞膜上进行运输,包括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等。
五、细胞膜的重要意义5.1 细胞稳态:细胞膜的存在可以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保护细胞内部结构不受外界影响。
5.2 调节物质交换:细胞膜的选择性通透性可以调节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维持细胞内环境的平衡。
5.3 信号传导: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可以接受外界信号,并将其传导到细胞内部,调节细胞的功能和代谢活动。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讲义一、细胞膜的概述细胞,作为生命的基本单位,被一层薄薄的膜所包裹,这就是细胞膜。
细胞膜就如同一个细胞王国的边界卫士,它不仅将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来,还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二、细胞膜的结构(一)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分子有着独特的结构,一端是亲水的头部,另一端是疏水的尾部。
在水环境中,它们自动排列形成双分子层,亲水头部朝向两侧,疏水尾部朝向内部,就像夹心饼干一样。
这种排列方式既保证了膜的稳定性,又使得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二)蛋白质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的蛋白质,如同镶嵌在墙壁上的宝石,种类繁多且功能各异。
有的蛋白质贯穿整个双分子层,被称为贯穿蛋白;有的则只是部分镶嵌在膜的表面,称为表面蛋白。
这些蛋白质有的起着运输物质的作用,比如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有的则能接受外界信号,如同细胞的“耳朵”,传递信息到细胞内部;还有的能识别和黏附其他细胞,参与细胞间的交流。
(三)糖类细胞膜表面还分布着少量的糖类,它们与蛋白质或脂质结合,形成糖蛋白或糖脂。
这些糖类就像细胞的“名片”,能够帮助细胞识别其他细胞或物质,在细胞的识别、黏附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细胞膜的特性(一)流动性细胞膜不是僵硬不变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磷脂双分子层中的磷脂分子可以在膜平面上自由移动,蛋白质也能在膜上发生侧向扩散等运动。
这种流动性对于细胞的许多生理功能至关重要,比如细胞的变形、物质运输、细胞融合等。
(二)选择透过性细胞膜就像一个智能的筛子,能够允许某些物质通过,而阻止其他物质进入细胞。
这是因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特性,决定了不同物质通过细胞膜的难易程度。
水分子、一些气体分子和小分子的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而对于离子、大分子物质等,则需要通过特定的通道蛋白或载体蛋白的协助才能进出细胞。
这种选择透过性保证了细胞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使细胞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正常生存和工作。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讲义一、引言细胞,作为生命的基本单位,被一层神奇的薄膜所包裹,这就是细胞膜。
细胞膜不仅将细胞内部与外部环境分隔开来,还承担着众多至关重要的功能。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二、细胞膜的化学组成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组成。
脂质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其中磷脂是最主要的成分。
磷脂分子具有独特的结构,一头亲水,一头疏水。
这种特性使得它们在水中能够自发地形成双层结构,就像一个个微小的“三明治”,疏水的尾部朝向内部,亲水的头部朝向外部。
除了磷脂,胆固醇也是细胞膜脂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胆固醇能够调节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使其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蛋白质是细胞膜功能的主要执行者。
根据它们与膜的结合方式,可以分为外周蛋白和整合蛋白。
外周蛋白通过离子键、氢键等较弱的作用力与膜表面结合,比较容易分离。
而整合蛋白则深深地嵌入膜中,甚至贯穿整个膜,通常需要较为剧烈的条件才能将其分离。
细胞膜上的糖类通常与蛋白质或脂质结合,形成糖蛋白或糖脂。
这些糖类在细胞识别、信号传导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细胞膜的结构模型1、三明治模型早期,人们提出了细胞膜的三明治模型,认为细胞膜是由双层脂质分子夹着一层蛋白质组成的。
但这个模型无法解释细胞膜的一些功能特性。
2、单位膜模型后来,单位膜模型被提出。
它认为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组成,并且呈现出暗明暗的三层结构。
然而,这个模型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流动镶嵌模型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是流动镶嵌模型。
该模型认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可以流动的。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脂质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脂质双分子层。
四、细胞膜的结构特点1、流动性细胞膜的流动性是其重要的结构特点之一。
脂质分子可以在膜内自由移动,蛋白质分子也能够在膜上发生扩散和旋转等运动。
这种流动性对于细胞的物质运输、细胞识别、细胞融合等生理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高一生物《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一生物《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案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高一生物《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案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一、知识结构:细胞膜的分子结构自由扩散主动运输二、教学目标:(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D:应用)。
(2)细胞膜的主要功能(D:应用)。
三、重点、难点:(1)重点:①细胞膜的分子结构;②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2)难点:细胞膜内外物质交换的主动运输方式。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程序:复习提问: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植物和动物的细胞结构。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各有哪些结构?(对这一问题,学生基本上可以回答正确。
)讲述:现在我们又要学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高中阶段学习的细胞结构和功能是学习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亚显微结构是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小结构,观察到的结构直径在0.2mm以下。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细胞膜的结构组成,可以看到细胞质和细胞核中还有许多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物体,它们都有自己的生理功能。
(展示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像,简单介绍图像中结构。
)引导学生观察动、植物细胞亚星微结构图,回答问题:从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可以观察到,动、植物细胞结构不尽相同,它们有哪些不同?讲述:在植物细胞最外层有一层细胞壁:它的化学成份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对于物质的通透属于全透性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具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动、植物细胞外都有一层细胞膜:细胞借以细胞膜和外界环境分开,使细胞内部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细胞膜有什么样的分子结构,它有什么生理功能呢?这是本次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细胞膜的分子结构:讲述:经科学家研究分析,细胞膜是由蛋白质和磷脂分子组成。
磷脂分子具有一个环状的头部和两条长链组成的尾部。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观察细胞膜的模型和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细胞膜对于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2、教学难点(1)细胞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2)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细胞的结构,提出问题:“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其边界是什么?它具有怎样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2、细胞膜的成分(15 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生物学中有关细胞的知识,思考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2)讲解科学家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究历程,介绍早期对细胞膜成分的推测以及通过化学分析和实验得出的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的糖类。
(3)展示细胞膜成分的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细胞膜中各种成分的分布和比例。
3、细胞膜的结构(20 分钟)(1)介绍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讲解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2)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细胞膜中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运动,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细胞膜的流动性对于细胞生命活动的意义。
4、细胞膜的功能(20 分钟)(1)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细胞能够选择性地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等,讲解细胞膜的三大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细胞膜说课稿标题:细胞膜说课稿引言概述:细胞膜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细胞、调节物质进出细胞、维持细胞内稳态等重要功能。
本文将从细胞膜的结构、功能、组成成分、运输机制和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细胞膜的结构1.1 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磷脂分子具有亲水性头部和疏水性尾部。
1.2 蛋白质:细胞膜中还含有各种蛋白质,包括通道蛋白、受体蛋白、酶等,这些蛋白质在细胞膜的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1.3 糖脂和胆固醇:除了磷脂和蛋白质外,细胞膜中还含有糖脂和胆固醇,这些物质对细胞膜的稳定性和功能也有重要影响。
二、细胞膜的功能2.1 保护细胞:细胞膜形成了细胞的边界,起到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的作用。
2.2 调节物质进出细胞: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和受体蛋白可以调节物质的进出,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
2.3 细胞信号传导: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可以接受外界信号,触发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调节细胞的生理功能。
三、细胞膜的组成成分3.1 磷脂: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通过疏水性尾部相互结合形成磷脂双分子层。
3.2 蛋白质: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包括通道蛋白、受体蛋白、酶等,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在细胞膜功能中发挥不同作用。
3.3 糖脂和胆固醇:糖脂和胆固醇在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
四、细胞膜的运输机制4.1 主动运输:细胞膜上的ATP酶可以利用ATP能量将物质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这种过程称为主动运输。
4.2 被动运输:通过扩散、渗透等方式,物质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这种过程称为被动运输。
4.3 膜蛋白介导的运输: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可以介导特定物质的运输,这种过程称为膜蛋白介导的运输。
五、细胞膜的重要性5.1 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稳定:细胞膜可以选择性地调节物质的进出,保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
5.2 参与细胞信号传导: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可以接受外界信号,参与细胞信号传导的调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生物新课改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物质基础和细胞的种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的知识,又能为学生学习动物和植物的代谢作好铺垫,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本节体现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包括三大部分内容:细胞膜的功能、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究历程和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本节着重用生活事例,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建立科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基于必修1前两章的学习和初中相关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知道细胞的基本结构、组成细胞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功能、细胞成分鉴定的一般方法,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思维的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不是很严密,对探索事物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故此节课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大胆提出实验假设,让学生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历程,切身感受科学魅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阐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描述生物膜的结构。
3.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通过生物膜模型建立过程的一系列实验,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各实验的资料分析,使学生体验科学工作的方法和过程,增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创新意识。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1.细胞膜的功能。
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教学用具:多媒体平台时间安排:40分钟。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来传递信息,让同学们易于理解。
细胞膜说课稿细胞膜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维持细胞内外环境平衡、物质运输和信号传递等重要功能。
本文将以细胞膜的结构、组成和功能为主线,详细介绍细胞膜的相关知识。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组成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层和蛋白质组成的。
脂质双层是由磷脂分子排列而成,其中磷脂分子的疏水性尾部与疏水性的内部相互作用,疏水性头部与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稳定的双层结构。
蛋白质则嵌入在脂质双层中,有些蛋白质负责物质的运输,有些负责信号的传递。
二、细胞膜的功能1. 维持细胞内外环境平衡:细胞膜通过选择性渗透性,控制物质的进出。
通过膜上的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细胞膜可以选择性地运输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维持细胞内外的浓度差。
此外,细胞膜还可以通过外泌体和内吞体等方式,调节细胞内外物质的平衡。
2. 物质的运输:细胞膜通过运输蛋白质实现物质的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是指细胞膜通过能量耗费,将物质从低浓度区域转运到高浓度区域,如钠钾泵的工作机制;被动运输是指物质沿浓度梯度自发地从高浓度区域转运到低浓度区域,如扩散和渗透等。
3. 信号传递: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质可以感知外界信号,如激素、神经递质等,从而触发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
这些信号转导通路可以调控细胞的生理功能,如细胞分裂、凋亡、分化等。
三、细胞膜的相关实验1.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可以通过浸泡细胞膜的模型,如鸡蛋膜,观察不同浓度溶液对细胞膜的渗透作用。
根据溶液对鸡蛋膜的影响,可以判断细胞膜的渗透性。
2. 细胞膜通道蛋白的功能实验:可以利用离子通道蛋白的特异性,通过电生理实验等方法,研究细胞膜通道蛋白的功能。
例如,可以利用电生理技术记录离子通道蛋白的开闭状态,以及其对离子通量的调控。
3. 细胞膜受体蛋白的信号转导实验:可以通过细胞培养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研究细胞膜受体蛋白的信号转导通路。
例如,可以利用荧光染料标记受体蛋白,观察其在细胞内的定位和信号转导过程。
四、细胞膜的疾病相关细胞膜的异常功能和结构改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一、【教学目标】1、简述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2、通过探究细胞膜结构的研究资料,培养学生依据实验现象,推理分析的能力。
3、通过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的学习,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二、【重点、难点、考点】1、重点: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2、难点: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3、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和主要功能;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三、【相近的、相反的、容易混的知识点】细胞膜、细胞膜系统与内膜系统的关系四、【学习本节内容需要的以前学过的知识】1、细胞膜系统;2、内膜系统;3、细胞膜蛋白的来源及加工场所;4、糖蛋白;5、糖脂五、【重要的概念和名词】流动镶嵌模型识图归纳:1.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1)结构基础: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运动的。
(2)实验验证——人鼠细胞融合实验(3)其他验证实例:质壁分离与复原、变形虫运动、胞吞和胞吐、白细胞吞噬细菌等。
2.细胞膜的功能特性——具有选择透过性生物膜的流动性与选择透过性的关系(1)区别:流动性是生物膜的结构特点,选择透过性是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2)联系:流动性是选择透过性的基础,膜只有具有流动性,才能实现选择透过性。
归纳:成分、结构、功能关系图解特别提醒:①只有活细胞才具有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②膜的流动性受温度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膜的流动性增强。
六、【复习巩固——以前学习过得有关细胞膜的知识】1、下图是植物细胞部分膜结构示意图,它们分别属于()A细胞膜、高尔基体膜、线粒体膜、核膜 B细胞膜、叶绿体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C线粒体膜、核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 D叶绿体膜、细胞膜、线粒体膜、核膜2、在细胞中属于细胞膜系统,但不属于内膜系统的细胞结构是()A细胞膜、核膜 B线粒体、叶绿体 C细胞膜、线粒体、叶绿体 D内质网、高尔基体3、存在于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的合成场所是,对其进行加工的场所是和。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优秀教案模板教案标题: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2. 掌握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及其功能;3. 能够解释细胞膜的选择性通透性和液体-脂质双层模型。
教学重点:1. 细胞膜的结构;2. 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及其功能;3. 细胞膜的选择性通透性和液体-脂质双层模型的解释。
教学难点:1. 细胞膜的选择性通透性的理解;2. 液体-脂质双层模型的解释。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细胞膜示意图;3. 细胞膜模型示例。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细胞膜的概念,提问学生是否知道细胞膜的作用和重要性;2. 引发学生对细胞膜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教学PPT,介绍细胞膜的结构和主要组成成分;2. 解释细胞膜的主要功能,如细胞边界的维持、物质的运输和信号传导等;3. 通过示意图和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细胞膜的结构。
步骤三:讨论与互动(1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2. 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选择性通透性是如何实现的,以及液体-脂质双层模型的原理。
步骤四:实验与观察(20分钟)1. 进行透明质酸的渗透实验,观察细胞膜的选择性通透性;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强调其重要性;2. 拓展细胞膜在生物学研究和医学应用中的意义;3. 布置相关练习或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1. 教学PPT;2. 细胞膜示意图;3. 细胞膜模型示例;4. 透明质酸溶液。
教学评估:1. 教学过程中的讨论参与情况;2. 学生对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理解程度;3. 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解释。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细胞膜相关研究的小组报告;2. 邀请专业人士来校进行细胞膜相关讲座。
备注:根据教育阶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我说课的题目为《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整章甚至整个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物质基础和细胞的种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的知识,又能为学生学习动物和植物的代谢作好铺垫,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但不完善,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教师在讲解内容时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
必修1前面两章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的物质基础和细胞的种类等知识,这为进一步学习细胞知识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1、阐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2、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3、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4、尝试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5、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细胞膜的功能2、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1、形象的理解细胞膜的功能,体会细胞膜作为细胞的边界的重要意义2、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3、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如何体现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五、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教学法学法:接受学习、观察思考、讨论,模拟实验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设问每个系统都有边界,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是什么?组织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生鸡蛋拿出,两人一组,将鸡蛋磕破到培养皿中,用手轻轻触碰卵黄,再用牙签将卵黄戳破,体会膜的存在和膜对细胞的重要性。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案一、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目标:1、理解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分子结构以及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2、理解物质出入膜的两种方式及功能特点。
3、建立细胞膜的结构模型,了解细胞膜的功能。
4、能用膜的流动性、选择透过性等特点进行分析和解释相关的现象。
(二)能力目标:1、在分析细胞结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
2、在学习细胞膜结构的过程中,接触利用模型说明和分析问题、对比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解决为什么应用电子显微镜来认识细胞结构的问题,认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联系。
2、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与细胞结构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一)教学重点1、细胞膜结构模型构建。
2、细胞膜的功能:物质交换、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
(二)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细胞膜的结构以及结构特点;2、如何理解膜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3、如何理解膜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特性之间的联系。
(三)解决办法1、用“模型法”理解细胞膜的结构。
2、用“借比法”理解膜的结构特点。
3、用“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去理解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构特点与功能特性之间的联系。
4、用“系统化法”理解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本节课教师采用启发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研究教材,对教材提供的素材进行灵活处理,为学生提供充分有效而有序的资料,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做出假设、师生共同合作构建模型,设计实验、相互评价等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能力。
五、教具准备: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1、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2、什么是亚显微结构?(二)讲授新课1、呈现科学史料,探究细胞膜的分子结构:资料一:①1859年,E.Oerton(欧文顿)选用500多种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研究。
发现凡易溶于脂类的物质,也容易穿过膜,反之,不容易溶于脂类的物质,也不容易穿过膜。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讲义一、引言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而细胞膜则如同细胞的“城墙”,将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来,同时又能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在这篇讲义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细胞这一生命的奥秘。
二、细胞膜的化学成分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组成。
脂质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其中磷脂是最主要的成分。
磷脂分子具有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得它们在水环境中能够自发地形成双层结构,就像一个个“小泡泡”。
胆固醇也是脂质的一部分,它能够调节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
蛋白质在细胞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分为内在蛋白和外在蛋白。
内在蛋白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甚至贯穿整个膜,这些蛋白通常具有运输、催化等功能。
外在蛋白则主要附着在膜的表面,参与细胞的识别、黏附等过程。
糖类主要以糖链的形式与蛋白质或脂质结合,形成糖蛋白或糖脂。
这些糖类分子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细胞膜的结构1、流动镶嵌模型目前被广泛接受的细胞膜结构模型是流动镶嵌模型。
该模型认为,细胞膜是由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其中,而且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膜的流动性细胞膜的流动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脂质分子可以在膜平面内自由移动,这使得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和变形能力。
其次,蛋白质分子也不是固定不动的,它们可以在膜上进行侧向扩散等运动。
这种流动性对于细胞的许多生理功能,如物质运输、细胞融合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3、膜的不对称性细胞膜的内外两侧在化学成分和功能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性。
例如,糖链通常只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而内在蛋白在膜两侧的分布也有所不同。
这种不对称性决定了细胞膜的方向性和功能的特异性。
四、细胞膜的功能1、物质运输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这是细胞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
物质运输的方式主要有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教案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教案(一)一、教学内容及分析1.教材内容在“细胞膜的分子结构”部分,先说明研究细胞膜的材料,然后说明通过研究得出细胞膜的分子组成,这些分子在细胞膜中的排列方式,以及这些分子在细胞膜上的结构特点:即蛋白质和磷脂分子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在最后部分,举例介绍了膜外部的糖蛋白的作用。
2.学情分析我校由于地处农村,这里的学生有许多学习高中生物知识的有利条件,同时由于是中等水平的学生,应该说基础不是很好,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与城市里的学生的确有一定距离。
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授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概述构成细胞膜的主要的化学成分、细胞膜的结构及特点,说出糖被的主要作用。
能力目标:①尝试通过阅读科学史资料,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运用磷脂分子的化学性质探究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的排列方式,培养学生勇于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参与对细胞膜结构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生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多种化合物如何有序排列构成细胞膜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运用科学史料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是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方法。
五、教学设计思想1.教学思想运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知识背景材料,以及已经学过的知识作为基础,独立地、主动地探究发现自然科学的概念、原理、法则、定律,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积极探索的态度习惯,逐步形成探索的科学方法与技巧。
问题或问题情境是启动探究式教学的“开关”,没有问题或问题情境,探究式教学活动就无从进行,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欲望。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
2、掌握细胞膜的功能,包括物质运输、信息交流和细胞边界维持等。
3、能够解释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特点。
(2)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
2、难点(1)理解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解释细胞膜的功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三、知识梳理(一)细胞膜的成分1、主要成分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
脂质:以磷脂为主,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这一特性决定了磷脂双分子层的排列方式。
蛋白质: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这些蛋白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具有不对称性,其种类和数量也会因细胞的类型和功能不同而有所差异。
糖类:与蛋白质或脂质结合形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与细胞的识别、信息交流等功能有关。
2、成分的作用脂质:提供了细胞膜的基本框架和屏障功能,使细胞内部环境相对稳定。
蛋白质:具有多种功能,如运输物质、催化化学反应、接受和传递信息等。
糖类:主要参与细胞的识别和通讯。
(二)细胞膜的结构1、流动镶嵌模型1972 年,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该模型认为,细胞膜是由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2、结构特点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这是因为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例如,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蛋白质分子也能在膜上发生侧向扩散和旋转运动。
(三)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细胞膜使细胞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为细胞内的各种生命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可以通过细胞膜排出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