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汉武帝时代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28
第9课汉武帝时代学案
一、学习目标
识记:①知道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表现;
理解:理解汉武帝有为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汉武帝有为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过程:
(一)、阅读教材12-15页,完成下列问题(知识整理)
一、从“无为”到“有为”◆
经过汉初实行的无为而治政策之后,农业经济得到发展,国力增强,西
汉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思想文化、
民族关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策。
思考1: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何能够“有为”?
思考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一、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表现★:
1、政治:
(1)
(2)
(3)
▲推恩令的主要内容
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2、思想文化上:
探究1:两汉时期儒学上升至经学化阶段,俗称“两汉经学”,想一想,
两汉经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探究2:如何理解汉武帝的“尊儒术”?
3、经济上:
4、在处理民族关系上:
5、军事上:
【收获与反思】。
第9课《汉武帝时代》教案【内容主旨】汉武帝即位后,一改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锐意景区,积极有为,西汉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疆域辽阔,影响远播,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教学目标】知道“内朝”与“外朝”、刺史制度、“推恩令”的内容;知道西汉设五经博士和太学;知道赵过的“代田法”以及西汉王朝在周边设立的行政机构。
通过学习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掌握其原因和内容;通过学习“西汉的盛世”,掌握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不同视角分析西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国家之一的原因。
通过评价汉武帝,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懂得杰出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与难点】重点:汉武帝强化大一统帝制的措施。
难点:评价汉武帝。
【教学过程】环节1:播放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汉武帝“威加海内”的片段请学生观看,并出示汉武帝个人信息表。
设计意图:以纪录片导入本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2:教师出示文献资料,请学生阅读并回忆:汉初,从高祖至文景帝,实行的是什么政策?这样的政策给“文景之治”后的汉朝带来了什么景象?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
环节3:请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并回答:在“黄老思想”指导下的“无为而治”的政策行之有效,社会经济复苏、财富日臻丰厚,汉景帝的继任者汉武帝会一直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吗?为什么呢?设计意图:以问题为导向,学生归纳汉武帝从“无为”到“有为”的背景:经济恢复,财富雄厚;“无为”不适合大一统帝国的治理;汉武帝本人的雄才大略。
环节4:教师出示汉武帝即位时所遇到的三类问题,请同学分为三组,合作讨论,汉武帝时如何解决中央和地方上有许多强大的势力,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社会上各种思想传播不利于统治;北方匈奴对中原地区构成威胁,这三个棘手的问题?请学生分组解答。
设计意图:以问题为导向,以人物为线索,合作探讨为方式,从教材中提取历史信息,归纳汉武帝“有为”的具体表现。
第9课汉武帝时代执教人:覃丽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知道内朝和外朝、推恩令、刺史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的疆域四至;理解汉武帝推行“有为”政策的背景、内容、影响。
2、过程方法:(1)引导学生从文献史料和地图中获取历史信息,继续培养其“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意识。
(2)通过对汉武帝功过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汉武帝统治政策的调整,认识到政策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才能发挥其作用,促进社会发展。
二、重难点重点:如何评价汉武帝难点:汉武帝的执政原则“儒表法里”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结合地图,比较5CBC-1CBC的中国与罗马,把汉武帝时代置于世界背景中考察。
2、结合古往今来关于汉武帝的评价,进入主题:汉武帝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历史人物?(二)新课1、汉武帝简介:过渡:汉武帝即位时,君临天下的是怎样的国家呢?结合教材文献和已学知识回答:2、从“无为”到“有为”的背景:结论:在汉朝社会经济复苏,,国家财富日臻丰厚的社会状况下,“无为而治”的国策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汉武帝即位后,一改“无为而治”的国策,在政治、思想文化和民族关系等方面推行一系列新政策,锐意进取、积极有为。
3、汉武帝的“有为”统治:(1)政治:汉武帝时期的中央集权制A.中央:“内外朝制”a.背景:结合文献史料,让学生获取信息:西汉初期的政权机构中,丞相权力很大,皇帝在很多事情上要听取丞相的意见。
武帝初即位时,丞相田蚡无视武帝的权威,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
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创设“内外朝制”。
b.内容:结合图示分析。
c.影响:汉武帝统治时期内外朝的形成,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
它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也显示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然走向,即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B.地方:a.刺史制度:结合文献资料分析ⅰ.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ⅱ.内容: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个监察区,称十三部州。
《第9课汉武帝时代》教案执教者:宜川中学陈皓越班级:高一(4)班【内容主旨】汉武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帝王。
他通过独尊儒术、中央集权、开疆拓土等措施,不仅实现了他的治国理想,更造就了西汉王朝的盛世。
与此同时,这个时代也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可就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的背后,我们无法忽视天下苍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此间得失,值得我们深思。
【教学目标】1.了解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举措以及对外开疆拓土的的基本史实。
2.通过对不同材料的解读,懂得观察同一个时代的不同维度,学会从多个视角看待问题的方法,初步掌握“唯物史观”,提升“历史解释”的能力。
3.通过体会历史代价的惨烈以及历史人物的纠结,养成“同情之理解”的历史情怀。
【重点难点】1.重点:汉武帝创造时代的举措2.难点:多视角观察汉武帝时代【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讲述“金屋藏娇”的小故事,引出汉武帝刘彻。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兴趣,引出历史核心人物,体现历史的偶然。
环节二(武帝梦)叙述、分析汉武帝登基之后宏大的治国梦想以及他所面对的种种现实难题。
设计意图:将历史背景全面铺开,为之后汉武帝的“有为”作铺垫。
环节三(武帝业)讲述汉武帝面对时局的种种举措(独尊儒术、中央集权、开疆拓土),并借此分析:通过这些举措汉武帝实现了自己的治国理想,将汉王朝推至极盛。
设计意图:展现汉武帝视角下整个时代的图景,为之后引入不同视角做铺垫。
环节四(武帝思)首先,借助长时段的时间线索以及之前所学内容,试请学生分析汉武帝时代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意义。
其次,引入多重视角请学生再观汉武帝时代,使学生反思时代背后的惨重代价。
最后,借助汉武帝本人的反思,进一步追问学生,使其思考时代的局限与得失。
设计意图:通过时空的转换以及观感的冲突,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时代的视角,提升其“历史解释”的能力,培养其“唯物史观”的意识,培育其“同情之理解”的情怀。
【板书设计】。
第9课汉武帝时代破题:时代的含义是什么?具有鲜明特色和重大影响的某一社会发展阶段。
什么是汉武帝时代?汉武帝即位后,一改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在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策,锐意进取,积极有为,西汉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汉武帝时代,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时代。
一.出现的背景1.汉初民生凋敝、人心思安,以“清静无为”为生活的准则2.汉初社会经济的复苏和财富的增长,引起统治者主导思想的变化3.汉武帝横空出世、雄才大略,改变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二.呈现的内容(一)政治上:是一个从“无为”到“有为”的时代何谓“无为”?无所作为何谓“有为”?有所作为1.措施(1)中央:内外朝A.内朝(中朝):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宫廷的决策核心,掌握统治国家的实权B.外朝: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没有管理国家的实权(2)地方:刺史制度、推恩令A.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官员到地方检察B.推恩令:准许诸侯王把封地分给子弟做列侯,使王国越分越小,没有力量对抗中央。
2.作用(1)加强皇帝集权,裁抑丞相职权;(2)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3)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思想文化上:是一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什么?一是汉初儒家思想已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二是汉武帝采用儒家名臣(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P3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是什么?P34儒术的含义是什么?(儒家的学术)1.措施(1)设五经博士,定儒学为官学(2)设太学,以选拔官吏(3)设郡县学校,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才2.作用(1)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2)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3.实质:“儒表法里”汉武帝的执政原则是“儒表法里”,儒学仅作为一种礼仪制度,起到维护皇帝权威和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儒学中的民本思想被屏弃了,而法家思想在皇帝之下大行其道,成为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人民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