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流域主要水文站设计洪水、设计潮位及水位~流量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133.50 KB
- 文档页数:10
珠江流域防洪规划第一章流域防洪形势1、1 流域概况珠江流域由西江、北江、东江与珠江三角洲诸河组成,跨越我国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6省(自治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越南东北部,总面积45、37万平方公里,我国境内面积44、21万平方公里。
流域北靠南岭,西部为云贵高原,中部与东部为丘陵盆地,东南为三角洲冲积平原,山地、丘陵面积占94、4%,平原面积仅占5、6%。
西江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乌蒙山余脉马雄山,北江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大茅坑,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桠髻钵。
西江、北江在广东省三水思贤滘,东江在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分别汇入珠江三角洲,经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与崖门八大口门入注南海。
2004年,珠江流域人口9935万人,耕地6652万亩,地区生产总值17736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外贸出口总值约占全国的37%,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2 水文特征- 1 -珠江流域地处我国南部低纬度地带,南临南海,西隔印度支那与孟加拉湾相望,受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影响,总体上属亚热带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有酷暑、春夏多雨、秋冬干旱的气候特点,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常受热带气旋侵袭。
流域水汽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7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360亿立方米。
降雨量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非常集中,汛期(4月~9月)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
流域的洪水由暴雨形成,多集中在4月~10月。
前汛期(4月~7月)暴雨多为锋面雨,形成的洪水峰高、量大、历时长,流域性洪水及洪水灾害一般发生在前汛期;后汛期(7月底~10月)暴雨多为台风雨,形成的洪水相对集中,来势迅猛,峰高而量相对较小。
西江为珠江的主流,思贤滘以上的流域面积为35、31万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77、8%。
西江防洪控制断面梧州水文站历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53900立方米每秒(2005年6月),调查历史洪水最大洪峰流量为54500立方米每秒(1915年7月)。
珠江三角洲天河水文站水位过程预报方案初探卢康明;吴伟强【摘要】结合感潮河段水流运动特点,基于相关原理和潮汐调和分析法,提出了天河水文站水位过程预报方案.应用近年水文资料验证,该方案对潮汐影响为主的水位过程适应性较好,洪水期间短期预报结果优良,可为日常防汛工作提供技术参考.【期刊名称】《人民珠江》【年(卷),期】2012(033)001【总页数】4页(P41-44)【关键词】水位预报;感潮河段;天河水文站;潮汐调和分析【作者】卢康明;吴伟强【作者单位】珠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广东广州510611;珠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广东广州5106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38+.1珠江三角洲地处珠江流域东南沿海,是我国华南最具影响力的区域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三角洲洪水对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威胁逐渐加大,防汛工作的重要性尤为突显。
然而,受河网水流时空变化复杂程度和技术条件的限制,珠江三角洲地区感潮河段的洪水预报精度较差,尚未能够满足日常防汛工作的要求。
天河水文站是珠江三角洲重要的控制站,历史资料完备,报汛质量优良,具备开展实时预报的条件。
从感潮河段的水流特点出发,基于相关原理和调和分析方法,尝试一种同时适用于洪水期和枯水期的天河站水位过程预报方案。
1 天河站水文特性天河水文站位于广东江门的西海水道,上承西江干流水道,下接磨刀门水道,见图1。
西海水道属感潮河段,是潮流往复区,在珠江三角洲西四口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涨潮和落潮变化的共同作用下,河段水流方向随之发生改变。
即使在同一断面,如天河水文站,断面流速分布和流量也会因潮位高低表现出复杂的变化规律。
另一方面,珠江流域进入汛期(6—9月)后,上游西、北江洪水通过西海水道,若恰逢珠江口天文大潮或遭遇风暴潮顶托,天河站容易出现峰高量大的洪水过程,如“05·6”洪水[1]。
此外,珠江三角洲地形对河网水流也存在一定影响,产流系数变化快、相邻河道汇流方向不统一造成三角洲地区降雨径流关系不明显。
水位—流量关系的定线方法与技巧河道流量资料整编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编制实测流量成果表和实测大断面成果表;2.绘制水位流量、水位面积、水位流速关系曲线;3.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分析和检验;4.数据整理;5.整编逐日平均流量表及洪水水文要素摘录表;6.绘制逐时或逐日平均流量过程线;7.单站合理性检查;8.编制河道流量资料整编说明书。
流量资料整编工作主要包括以上内容,这也是在没有实现水位—流量关系应用软件定线前,进行流量资料整编必须要做好的主要环节。
并且这些环节在进行过程中是相互关联,交叉进行的。
在应用南方片整汇编软件进行资料整编后,绘制水位流量、水位面积、水位流速关系曲线、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分析和检验、数据整理都有程序完成。
经转换和入库,就可自动完成流量资料整编的数据加工、数据输入、整编计算、合理性检查和成果输出等众多环节。
所以说,南方片整汇编软件的应用是水文资料整编工作的一次质的飞跃。
流量资料整编工作的主要有以上8个步骤。
在这里要强调一下,在进行流量资料整编前:1、要认真学习该站的《水文测验任务书》,熟悉了解该站的测站特性、测验方法及高、中、低水位级的划分标准。
2、了解当年的水情及洪水过程,了解是否发生特殊水情,了解是否有特殊的测验要求。
3、在了解的基础上,作为负责初制的人,一定要认真审查单次流量资料,在确定单次流量资料准确无误的前提下,再开展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实测流量成果表和实测大断面成果表正确,确保定线的正确性。
在编制完实测流量成果表和实测大断面成果表后,就可以要着手进行水位流量、水位面积、水位流速关系曲线的绘制、定线工作。
在讲这个内容之前,先谈谈水位流量关系,受我所接触的限制,在这里我主要讲天然河道的水位流量关系。
天然河道的水位流量关系总的来讲可分为两种,即稳定和不稳定。
稳定的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测站控制和河槽控制较好的稳定的水位流量关系。
即同一水位只有一个流量。
其关系是单一曲线,并能满足曼宁公式:式中:Q——流量sm/3A——断面面积2mm/V——断面平均流速sn——河床糙率无量纲R——水力半径mS——水面比降这一类型的水位流量关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测站控制较好,影响水位流量关系的因素随水位变化,保持稳定。
2.1 流域暴雨洪水特性2.1.1 暴雨特性珠江流域地处我国南部低纬度地带,多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水汽丰沛,暴雨频繁。
由于流域广阔,东部与西部、南部与北部以及上、下游之间的地面高程差异较大,地形、地貌变化复杂,气候及降雨、暴雨量级的差异和沿程变化极为明显。
1)暴雨时程分布流域暴雨主要由地面冷锋或静止锋、高空切变线、低涡和热带气旋等天气系统形成,强度大、次数多、历时长。
暴雨多出现在4月~10月(约占全年暴雨次数的58.0%),大暴雨或特大暴雨也多出现在此期间。
一次流域性的暴雨过程一般历时7天左右,而雨量主要集中在3天,3天雨量占7天雨量的80%~85%、暴雨中心地区可达90%。
2)暴雨空间分布暴雨空间分布差别明显,雨量通常由东向西递减,一般山地降水多,平原河谷降水少,降水高值区多分布在较大山脉的迎风坡。
一年中日雨量在50mm以上的天数,东江、北江中下游平均为9天~13天,桂北和桂南为4天~8天,滇、黔为2天~5天,滇东南为1天~2天。
3)暴雨强度暴雨强度的地区分布一般是沿海大、内陆小,东部大、西部小。
由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地形条件,流域暴雨的强度、历时皆居于全国各大流域的前列。
绝大部分地区的24小时暴雨极值都在200mm以上,暴雨高值区最大24小时雨量可达600mm以上,最大3天降雨量可超过1000mm。
如柳江“96.7”大暴雨,其中心最大24小时降雨量达779mm(再老站),最大3天降雨量达1336mm。
2.1.2 洪水特性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按其影响范围的不同,可分为流域性洪水和地区性洪水。
流域性洪水主要由大面积、连续的暴雨形成,洪水量级及影响区域较大,如珠江流域的1915年洪水和1994年洪水等。
地区性洪水由局部性暴雨形成,暴雨持续时间短,笼罩面积较小,相应洪水具有峰高、历时短的特点,破坏性较大,但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如1988年8月的柳江洪水、1982年5月的北江洪水等。
流域洪水的出现时间与暴雨一致,多集中在4月~10月,根据形成暴雨洪水的天气系统的差异,可将洪水期分为前汛期(4月~7月)和后汛期(7月底~10月)。
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建设项目水源论证方法浅析李兴拼;陈可飞;邱凌辉【摘要】水源论证是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设项目水源条件适应性和保障性基础.针对目前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水量论证常用的分流比估算法和珠江三角洲一位水动力数学模型计算法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两种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范围,并就两种方法的上边界条件提出新的见解,即应当以考虑珠江水量统一调度后的流量成果作为上游流量边界.为以后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建设项目水源论证工作提供参考,促进水源论证的科学性.【期刊名称】《人民珠江》【年(卷),期】2016(037)009【总页数】4页(P88-91)【关键词】建设项目;水源论证;珠江三角洲【作者】李兴拼;陈可飞;邱凌辉【作者单位】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11;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11;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4水资源论证是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的重要环节[1]。
根据SL322—2013《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建设项目水源论证包括地表水水源论证和地下水水源论证2种。
地表水源论证是根据已有的相关水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利用成果和相关资料,结合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论证现状与规划水平年分析论证范围内的来水量、用水量、地表水可供水量、非常规水可利用量和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等。
地表水源论证应根据区域水文资料、区域用水资料和区域水资源调查评价与规划成果,计算现状水平年和规划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来水量。
①缺乏长系列水文资料时,可以利用水位流量关系、流量相关关系、降雨径流关系以及类比法等插补延长资料系列;②当取水断面上下游均无水文站控制时,可采用流域水文模型、径流系数、地区综合和等值线图等方法推求来水量,对于无资料区域来讲,可采用类比法推求来水量;③对于水资源丰沛地区、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5 %)或项目取水量占取水水源可供水量的比例较小(< 5 %)的地区,规划水平年来水量的计算可适当简化;④对于水资源紧缺地区,应在现状水平年来水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论证范围规划水平年用水量的情况,计算来水量[2]。
2.1 流域暴雨洪水特性2.1.1 暴雨特性珠江流域地处我国南部低纬度地带,多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水汽丰沛,暴雨频繁。
由于流域广阔,东部与西部、南部与北部以及上、下游之间的地面高程差异较大,地形、地貌变化复杂,气候及降雨、暴雨量级的差异和沿程变化极为明显。
1)暴雨时程分布流域暴雨主要由地面冷锋或静止锋、高空切变线、低涡和热带气旋等天气系统形成,强度大、次数多、历时长。
暴雨多出现在4月~10月(约占全年暴雨次数的58.0%),大暴雨或特大暴雨也多出现在此期间。
一次流域性的暴雨过程一般历时7天左右,而雨量主要集中在3天,3天雨量占7天雨量的80%~85%、暴雨中心地区可达90%。
2)暴雨空间分布暴雨空间分布差别明显,雨量通常由东向西递减,一般山地降水多,平原河谷降水少,降水高值区多分布在较大山脉的迎风坡。
一年中日雨量在50mm以上的天数,东江、北江中下游平均为9天~13天,桂北和桂南为4天~8天,滇、黔为2天~5天,滇东南为1天~2天。
3)暴雨强度暴雨强度的地区分布一般是沿海大、内陆小,东部大、西部小。
由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地形条件,流域暴雨的强度、历时皆居于全国各大流域的前列。
绝大部分地区的24小时暴雨极值都在200mm以上,暴雨高值区最大24小时雨量可达600mm以上,最大3天降雨量可超过1000mm。
如柳江“96.7”大暴雨,其中心最大24小时降雨量达779mm(再老站),最大3天降雨量达1336mm。
2.1.2 洪水特性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按其影响范围的不同,可分为流域性洪水和地区性洪水。
流域性洪水主要由大面积、连续的暴雨形成,洪水量级及影响区域较大,如珠江流域的1915年洪水和1994年洪水等。
地区性洪水由局部性暴雨形成,暴雨持续时间短,笼罩面积较小,相应洪水具有峰高、历时短的特点,破坏性较大,但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如1988年8月的柳江洪水、1982年5月的北江洪水等。
流域洪水的出现时间与暴雨一致,多集中在4月~10月,根据形成暴雨洪水的天气系统的差异,可将洪水期分为前汛期(4月~7月)和后汛期(7月底~10月)。
珠江流域水文特征2003-09-18珠江流域位于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
多年平均降雨为1200~2200毫米,全流域平均为1470毫米。
流域降雨分布由东向西逐步减少,降雨量年内分布,汛期4~9月降雨量超过1000毫米,占全年降雨80%以上。
年际变化不大,但地区分布变化较大,东部高于西部.珠江流域东江中下游,堤防、水库结合的防洪工程系统已初具规模,洪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防治。
西江、北江两江干流和一级重要支流如柳江、郁江、桂江等,未建有能承担流域防洪的水利枢纽,主要江河仍然是依靠堤防防御流域洪水。
西江:西江干流梧州市、支流郁江南宁市分别为全国25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
梧州市在桂江与浔江的汇合处。
桂江将梧州分为河西区和河东区。
河西区是梧州的新城区,工业较多而集中,建有20年一遇的河西堤。
河东区是市区的老城区,目前未建防洪堤,主要靠采取预报洪水提前搬迁减少洪水损失。
南宁市位于郁江的扈江河段,建有20年一遇的扈江大堤,目前在建百色电站,建成后联合调度,可将南宁市的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
北江北江大堤位于广东省北江下游左岸,是防护着广州市区、佛山市区,以及清远市、南海市、三水县、花县部分城镇的重要堤防。
北江大堤从北江支流大燕水左岸而下,经三水县的芦苞镇、西南镇至南海县的狮山,全长63.34公里。
芦苞涌和西南涌是北江左岸的两条分汊河流,流经广州水道后经黄埔下注狮子洋。
两涌沿岸建有支堤,两涌的上口处分别建有芦苞水闸和西南水闸,藉以控制西江、北江流入广州市区的流量。
西江、北江洪水的不同遭遇对北江大堤构成的威胁可以归纳为下述三种情况:、北江下游出现大洪水,西江为常遇洪水时,北江大堤自芦苞以上30公里河段受洪水严重威胁。
b、西江出现大洪水,北江为常遇洪水时,芦苞以下30公里堤段防守吃紧,芦苞以上30公里也受西江洪水顶托影响,洪水历时亦较长。
c、北江、西江两江同时出现大洪水或较大洪水,此时对广州的威胁最为严重。
如1915年西江、北江下游同时发生200年一遇特大洪水。
2.1 流域暴雨洪水特性2.1.1 暴雨特性珠江流域地处我国南部低纬度地带,多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水汽丰沛,暴雨频繁。
由于流域广阔,东部与西部、南部与北部以及上、下游之间的地面高程差异较大,地形、地貌变化复杂,气候及降雨、暴雨量级的差异和沿程变化极为明显。
1)暴雨时程分布流域暴雨主要由地面冷锋或静止锋、高空切变线、低涡和热带气旋等天气系统形成,强度大、次数多、历时长。
暴雨多出现在4月~10月(约占全年暴雨次数的58.0%),大暴雨或特大暴雨也多出现在此期间。
一次流域性的暴雨过程一般历时7天左右,而雨量主要集中在3天,3天雨量占7天雨量的80%~85%、暴雨中心地区可达90%。
2)暴雨空间分布暴雨空间分布差别明显,雨量通常由东向西递减,一般山地降水多,平原河谷降水少,降水高值区多分布在较大山脉的迎风坡。
一年中日雨量在50mm以上的天数,东江、北江中下游平均为9天~13天,桂北和桂南为4天~8天,滇、黔为2天~5天,滇东南为1天~2天。
3)暴雨强度暴雨强度的地区分布一般是沿海大、内陆小,东部大、西部小。
由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地形条件,流域暴雨的强度、历时皆居于全国各大流域的前列。
绝大部分地区的24小时暴雨极值都在200mm以上,暴雨高值区最大24小时雨量可达600mm以上,最大3天降雨量可超过1000mm。
如柳江“96.7”大暴雨,其中心最大24小时降雨量达779mm(再老站),最大3天降雨量达1336mm。
2.1.2 洪水特性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按其影响范围的不同,可分为流域性洪水和地区性洪水。
流域性洪水主要由大面积、连续的暴雨形成,洪水量级及影响区域较大,如珠江流域的1915年洪水和1994年洪水等。
地区性洪水由局部性暴雨形成,暴雨持续时间短,笼罩面积较小,相应洪水具有峰高、历时短的特点,破坏性较大,但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如1988年8月的柳江洪水、1982年5月的北江洪水等。
流域洪水的出现时间与暴雨一致,多集中在4月~10月,根据形成暴雨洪水的天气系统的差异,可将洪水期分为前汛期(4月~7月)和后汛期(7月底~10月)。
前汛期暴雨多为锋面雨,洪水峰高、量大、历时长,流域性洪水及洪水灾害一般发生在前汛期。
后汛期暴雨多由热带气旋造成,洪水相对集中,来势迅猛,峰高而量相对较小。
由于暴雨历时长、强度大、范围广,流域水系发达,上中游地区多山丘,洪水汇流速度快,易于同时汇集到干流,加之缺少湖泊调蓄,中下游及三角洲洪水具有峰高、量大、历时长的特点,局部地区易形成山洪、泥石流。
1)西江洪水西江为珠江的主流,思贤滘以上的流域面积为35.31万km2,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77.8%。
西江水系支流众多,源远流长,水量充沛,较大洪水多发生在5月~8月。
根据干流武宣、梧州站实测洪水发生时间及量级变化情况,一般可将7月底~8月初作为前、后汛期洪水的分界点,年最大洪水多发生在前汛期,其发生机率分别占武宣、梧州站年最大洪水发生机率的82.0%、77.5%,尤以6、7月洪水最盛,分别占到72.1%、69.0%;后汛期洪水一般发生在8月~10月(个别年份11月也有洪水发生),尤以8月发生洪水最多,分别占武宣站和梧州站后汛期洪水的75.4%、71.9%。
由于流域面积较大,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干、支流洪水的发生时间有从东北向西南逐步推迟的趋势。
较大洪水往往由几场连续暴雨形成,具有峰高、量大、历时长的特点,洪水过程以多峰型为主,下游控制断面梧州水文站的多峰型洪水过程约占80%以上。
一次较大的洪水过程一般历时30天~40天,年最大场洪水的洪量平均值一般占年径流量的27%,最高可达48%。
西江洪水主要来源于中上游的黔江以上,梧州站年最大30天洪量的平均组成情况为:干流武宣站占64.2%,郁江贵港站占21.5%,桂江马江站占6.9%,武宣至梧州区间占7.4%。
形成西江较大洪水的干、支流洪水遭遇情况大致有三种:一是红水河洪水与柳江洪水遭遇;二是黔江洪水与郁江洪水,浔江洪水与桂江洪水遭遇;三是黔江一般洪水与郁江、桂江和武宣~梧州区间较大洪水遭遇。
西江防洪控制断面梧州站历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53900 m3/s (2005年6月),调查历史洪水最大洪峰流量为54500 m3/s(1915年7月)。
近年来,西江水系的郁江、浔江及西江干流沿岸的部分河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堤防建设,减轻了一般洪水对沿江两岸的威胁,同时也改变了河道原来的洪水汇流特性,使得河道对洪水的槽蓄能力减弱,洪水归槽作用明显。
2)北江洪水北江是珠江流域的第二大水系,思贤滘以上的流域面积为4.67万km2,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10.3%。
北江的较大洪水主要发生在5月~7月,峰高量较小,历时相对较短,暴涨暴落,水位变幅较大,具有山区性河流的特点。
洪水过程以单峰和双峰为多,多峰型过程较少出现。
一次连续降雨(3天~5天)所形成的洪水过程一般历时约7天~20天。
北江洪水主要来自横石以上地区,下游防洪控制断面石角站年最大洪水的15天洪量中,横石站来量占84%。
由于流域面积不大,一次较大的降雨过程几乎可以笼罩整个流域,加之流域坡降较陡,横石以上的干、支流洪水常常遭遇。
横石以下支流的发洪时间一般稍早于干流,较少与干流洪水遭遇。
石角站历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16700 m3/s(1994年6月),实测洪水中,经归槽计算后的最大洪峰流量为19000 m3/s(1982年5月)。
调查历史洪水的最大归槽洪峰流量为22000 m3/s(1915年7月)。
北江洪水与西江洪水在思贤滘遭遇,经重新组合与分配后,进入西北江三角洲河网区。
3)东江洪水东江是珠江流域的第三大水系,东莞石龙以上的流域面积为2.70万km2,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6.0%。
东江洪水一般出现在5月~10月,以6月~8月最为集中,洪水涨落较快,一次洪水过程历时约10天~20天,多为单峰型。
东江洪水主要来自河源以上,由于面积较小,干、支流洪水发生遭遇的机会较多。
1959年支流新丰江上建成了新丰江水库,1973年和1985年又先后在干流及西枝江建成枫树坝水库和白盆珠水库,三库共控制流域面积1.17万km2,占下游防洪控制断面博罗站以上流域面积的46.4%。
三库建成后,东江流域的洪水基本得到了控制。
经三库联合调洪,可将博罗站10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由14400 m3/s降低为11670 m3/s~12070 m3/s,接近20年一遇洪峰流量11200 m3/s。
博罗站历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12800 m3/s(1959年6月),实测洪水中,经还原后的最大洪峰流量为14300m3/s(1966年6月)。
2.1.3 1915年流域性洪水1915年7月,东、西、北三江同时发生大洪水或特大洪水。
红水河迁江站洪峰流量21200 m3/s,柳江柳州站洪峰流量22000 m3/s,两江洪水遭遇后,黔江武宣站洪峰流量41000m3/s;支流郁江南宁站洪峰流量13500 m3/s,洪峰出现时间滞后于梧州站两天;支流桂江昭平站洪峰流量14700 m3/s,桂平至梧州区间的支流蒙江、北流河洪水也很大,干、支流洪水再次遭遇。
7月10日,西江干流梧州站出现最高水位27.07m(珠江基面,以下高程如无特别说明,均指珠江基面),洪峰流量54500 m3/s,为1784年以来最大的一场洪水。
北江横石站洪峰流量21000 m3/s,为176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
东江洪水较小,在博罗单氏宗祠处调查到1915年最高洪水位为13.25m,改正到水文站断面的相应水位为13.19m。
东江博罗站7月9日出现最高洪水位,稍先进入三角洲,西、北江洪水接踵而至,西江梧州、北江横石均在7月10日出现最大洪峰。
三江洪水基本上同时于三角洲遭遇,适逢农历六月初一(7月12日)大潮,使珠江三角洲地区遭到前所未有的水灾。
2.2 设计洪水本次规划将珠江流域各主要水文与潮位站的洪水与潮位资料系列延长至1997年(部分站点至1998年),对设计洪水与潮位进行了复核。
鉴于1994年6月西江中下游发生约50年一遇的洪水后,沿江两岸工情和水文情势发生显著变化,本次防洪规划分析计算了西江大湟江口、梧州、高要、马口和北江石角、三水等站在洪水归槽条件下的设计洪水。
目前,在全力防守的情况下,西江干流沿岸及西北江三角洲堤防,大多具备防御10年一遇洪水的能力,少数重点堤防可防御50年一遇的洪水。
因此,发生10年一遇的洪水时,浔江、西江及西北江三角洲基本上不会发生洪水漫堤的现象,河道洪水处于全归槽状态;当洪水大于10年一遇时,部分堤防将发生漫顶或溃决,河道两岸的滞洪作用逐渐加大,洪水呈部分归槽状态,且洪水越大,越接近天然状况;当浔江出现大于50年一遇的洪水、西江出现大于100年一遇的洪水时,按堤防设计标准,沿江两岸将基本恢复天然条件下的蓄滞洪能力。
本次防洪规划根据西、北江干流历年的堤防工程变化情况及规划选定的堤防标准,采用马斯京根法,对西江干流的大湟江口站和梧州站、北江石角站、西北江三角洲的马口站、三水站及思贤滘断面受堤防溃决影响的实测洪水过程线进行了全归槽计算,并通过建立各站天然(实测)洪水与全归槽洪水的峰、量相关关系,由天然条件下的设计洪水推求出各站全归槽情况下的设计洪水。
根据沿江堤防规划标准和近年实际发生的水情,浔江大湟江口站部分归槽情况下的设计洪水,由该站天然条件下的50年一遇设计洪水与全归槽情况下的10年一遇设计洪水内插求出;西江梧州站和高要站、西北江三角洲马口站、三水站和思贤滘断面部分归槽情况下的设计洪水,分别由各站天然条件下的100年一遇设计洪水与全归槽情况下的10年一遇设计洪水内插求出;北江石角站部分归槽情况下的设计洪水,在北江干流飞来峡至河口河段规划中进行过详细的分析计算,本次规划的复核结果表明,原有成果仍可继续使用。
本次规划采用的主要水文测站的设计洪水成果见表2-1及附表4。
表2-1 珠江流域防洪控制水文站设计洪峰流量成果表注:浔江大湟江口站50年一遇以上的洪水为天然条件下的设计洪水,10年~50年一遇的洪水为部分归槽条件下的设计洪水,10年一遇以下的洪水为全归槽条件下的设计洪水;西江梧州站和高要站、西北江三角洲马口站、三水站和思贤滘断面100年一遇以上的洪水为天然条件下的设计洪水,10年~100年一遇的洪水为部分归槽条件下的设计洪水,10年一遇以下的洪水为全归槽条件下的设计洪水;北江石角站洪水为部分归槽情况下的设计洪水。
2.3 潮汐特征及设计潮位珠江三角洲的潮汐均属不规则半日潮,日潮不等现象显著,月内有朔、望大潮和上、下弦小潮,约15天为一周期。
在一年中,夏潮高于冬潮,最高、最低潮位分别出现在秋分和春分前后,且潮差最大,夏至、冬至潮差最小。
径流量和风暴对潮位有很大影响,最高潮位一般出现于汛期,高、低潮年际变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