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陆地和海洋
- 格式:pptx
- 大小:3.61 MB
- 文档页数:23
第三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一、海陆分布1.地球的基本面貌特征:海陆分布2.海陆比例:七分海洋(71%),三分陆地(29%)3.海陆分布特点: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东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西半球。
但无论怎么划分,地球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二、七大洲1.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大洲之间的分界线三、四大洋1.面积由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2.海洋对人类的意义: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3.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大洲分界线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第二节世界的地形一、陆地地形1.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平原、丘陵、高原、山地、盆地2.陆地地形之最地形类型地形区最大高原巴西高原最高高原青藏高原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最长山脉安第斯山脉最大平原亚马孙平原最大盆地刚果盆地二、海底地形1.五种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洋中脊第三节海陆变迁一、沧海桑田1.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
二、大陆漂移学说1.提出者:魏格纳2.大陆漂移说主要依据:(1)大陆轮廓吻合(2)古老地层相似性(3)古生物一致性3.基本内容:几亿年前,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三、板块运动1.板块构造学说内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共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2.六大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亚欧板块3.板块运动:分为碰撞挤压和张裂;发生张裂运动时,形成裂谷和海洋;碰撞挤压运动时,形成山脉。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知识点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六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三、熟练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轮廓特点(课本34/35页)。
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四大洋按面积由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由高到低:南极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欧洲四.看图写出特殊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180°)经过的大洲大洋(参照课本最后一页的世界地形图)主要位于北半球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大洋洲、南美洲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完全在东半球——非洲,完全在西半球——南美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海拔最高的大洲——南极洲跨纬度最广的大洲——亚洲赤道横穿的大陆是——非洲大陆,南美大陆赤道横穿的大洲是——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亚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同时被南北回归线穿过的——非洲、大洋洲地跨热带、温带、寒带大洲——亚洲、北美洲没有热带的大洲——南极洲、欧洲没有寒带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热带面积最大的大洲——非洲寒带面积最广的大洲——南极洲0度经线经过北冰洋、大西洋,穿过欧洲非洲0度纬线既赤道,经过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180度经线经过北冰洋、太平洋被五大洲环绕的大洋:太平洋、大西洋,被四大洲环绕的大洋:印度洋,被三大洋环绕的北冰洋五.熟记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补充南美洲与南极洲分界线:德雷克海峡,欧洲与北美洲分界线:丹麦海峡)(参照地图册16页)能通过读图说出各海峡、运河沟通的海域或大洋巴拿马运河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苏伊士运河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红海和地中海),马六甲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六.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关系(课本35页第一题)格式参照——例如:亚洲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西部与欧洲相邻,西南与非洲相邻。
本章备课说明
一、本章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
·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
·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结合实例,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022年版课程标准新增了陆地地形和海洋地形,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两条内容,目的是能够完整地描述地球表层陆地、海洋的基本面貌,使我们加强对海洋重要性的理解,培养关注海洋、保护海洋的意识。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主要是大洲和大洋、世界的地形和海陆的变迁三部分内容,要求借助地图和其他地理工具,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特征,知道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作用,能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地震的分布等。
通过学习了解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状况,初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三、本章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表现,但是思想还不够成熟,因此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全球或区域资料,结合具体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设计贴近生活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利用地球仪、地图、遥感影像、影视资料、数据可视化图等资料,获取能够反映地理环境特点的素材,如世界的“三极”(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世界地形之最、世界旅游攻略等;还可以借助近期的火山、地震信息理解海陆变迁。
大洲和大洋
设计说明
本节课内容较为简单,要充分借助地图展现海陆分布差异,采用分组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组织学生绘制七大洲分布图等内容,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
1.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 结合实例,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难点: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
教学模块
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
四、学习任务三
教学模块
五、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表层的海陆分布比例和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知道了地球表层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海陆分布不均衡。
七大洲和四大洋各具特色,世界上主要的运河和海峡构成了大洲和大洋的分界线,海洋对我们生产、生活有重要的影响。
七、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节《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世界的地形
设计说明
本节课内容较为简单,要充分借助地图展现海陆差异,通过图片展示世界主要地形区和海底地形景观,采用分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学习目标
1.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了解世界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分布。
2.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海底地形的分布,了解不同海底地形的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分布。
难点:不同海底地形的分布及特征。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
教学模块
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
四、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表层的陆地和海底地形,知道了无论陆地,还是海洋,其高低起伏都很大,形态多样;认识了陆地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位置,知道了海底地形的名称和特征,有利于深入了解地球表层的形态特征。
六、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节《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