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关于垂直专业化研究的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垂直专业化分工论文关于垂直专业化分工论文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研究综述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世界科技的进步,国际分工水平日益深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得以在不同的国家展开,公司内贸易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世界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各国学者开始关注于一种产品在不同国家的垂直专业化贸易分工现象。
Hummels,IshiiandYi(2001)经研究准确定义了垂直专业化(verticalspecialization),并分析了垂直专业化贸易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垂直专业化贸易分工的发展得益于世界贸易障碍(关税壁垒和运输成本)的消减。
另外,Deardoff(1998)在研究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发生条件时认为,垂直专业化分工在各国的开展取决于专业化技术带来的成本节约与额外资源使用成本之间的权衡。
JonesandKierzkowski(2000)则认为,服务成本随规模增大而减少,因此推动了垂直专业化的跨国分工。
从产品的垂直专业化生产过程来看,由于不同生产环节在不同的国家进行,对生产活动的协调和组织将会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比如中间产品的运输、产品质量的控制等。
同时,各国专业化生产带来的好处能够使得各个生产环节上的生产成本之和比原来的“一站式生产”的成本大大降低。
事实上,也只有生产成本的节约超过额外增加的交易成本,垂直专业化贸易分工才有可能在各国开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垂直专业化的研究开始走向“专业化”和“规模化”。
Arndt(1997)运用传统贸易理论的框架进行分析发现,有关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使参与国福利降低的评价过于夸张。
从发达国家的角度来看,将一部分生产环节外包给在这一环节上更具比较优势的外国进行生产,由于专业化生产程度的加深,通过贸易分工将有可能获得福利增进。
他同时也认为,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工人工资的影响有赖于发生垂直专业化的产业要素密集度与各国的要素禀赋的对比情况。
Arndt(1998)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框架下,分析了先进国家进行垂直专业化分工后对该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影响。
国内外关于垂直专业化研究的综述摘要:对垂直专业分工的研究,使得标准贸易理论的研究范围从产品间分工延伸到产品内分工。
文章对该问题的国内外研究做了归纳,并对此问题研究的不足加以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垂直专业化;国际分工;综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呈现出三大特征:垂直专业化贸易、公司内贸易和产业内贸易。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是二战后伴随着产业内贸易的出现而出现的,并在20世纪70年代获得了快速发展。
1垂直专业化概念Balassa(1976)首先提出“垂直专业化”概念,Findly(1978)也曾使用过“垂直专业化”一词,这个概念也被我国学者刘志彪(2001)引申并转换。
2001年,Hummels,Ishii和Ⅵ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第一次系统规范地对“垂直专业化”概念作出了界定:“垂直专业化”指一个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并且这些中间产品被该国再生产加工增值后出口另外一个国家。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出口中包含进口中的中间投入品。
Hummels等人还对“垂直专业化”产品的判定列出了三条严格的条件,即:①一个商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连续生产阶段。
②在该商品的生产中,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提供了价值增值。
③至少一个国家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进口的投人品,并且用此投入品生产的产品至少有部分被出口。
根据Hummels等人对“垂直专业化”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垂直专业化应该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过程。
2国内外对垂直专业化的现有研究国内外对垂直专业化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垂直专业化发展程度的测量。
Hummels(2001)通过利用包含各产业进口投入、产出及出口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出OECD十个国家及爱尔兰、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垂直专业化指标。
刘志彪、刘晓昶(2001)运用投人——产出分析方法,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投入一产出数据,计算中国的VS值和总出口中VS的份额。
崔卫、王福重、刘洁(2007)运用投入一产出分析方法,根据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并将制造业分类,得出我国制造业分行业出口中的VS比率。
现代经济信息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分析智祺(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学院国际贸易系 30001)[摘要]垂直专业化分工是国际分工的深化,是同一产业或行业内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之间的国际分工,基于比较优势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其表现形式是中间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本文分析了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以及我国目前垂直专业化程度,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国际分工; 垂直专业化分工; 加工贸易1 引言20 世纪 60 年代尤其是 90 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 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垂直专业化分工这一新的分工内容与形式蓬勃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
国际分工由产品层面逐步深入到工序层面,很多产品的生产过程被拆分为不同的增值环节,分散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并以跨国界的垂直贸易相互连接。
分工的细化导致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更多地体现为全球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而非传统的最终产品优势,进而导致全球收益分配不均,对国际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分工格局下,中国如何有效发挥比较优势进而培养动态比较优势从而实现经济赶超,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为此,必须对我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国际分工的现状进行分析,方能制定有效对策。
2 垂直专业化分工产生的影响2.1 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垂直专业化有两种安排模式,一种是公司间贸易,一种是公司内贸易。
从微观个体来看,公司间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是不同企业的跨国分工与协作,即通过市场协调把各生产阶段的生产活动组织在一起。
各生产阶段是由位于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完成的,参与方需要花费大量的搜寻成本和谈判费用,达成协议后还存在着履约风险,任何一方的违约都可能导致整个生产链的中断。
如果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把企业之间的市场协调变为企业内部的非市场协调,一般可以节省交易成本和风险成本。
正是这个原因,垂直专业化分工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
2.2 有助于减少贸易摩擦在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下,产业内贸易代替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演进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以及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将从两个维度分析,探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影响。
首先,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升级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细化和分工的深入,传统的一体化模式已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而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则打破了传统产业界限,使得各个环节的服务对象可以更加专业化地提供服务。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也必须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升级促进了创新和提升竞争力。
通过专业化分工,企业可以将精力集中在自身擅长的领域,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创新能力。
同时,服务业的互联网化发展也为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服务行业可以实现更加高效的协同工作和信息共享,进一步提升整体竞争力。
然而,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升级需要克服这些挑战。
首先,随着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深入,中国服务业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
中国企业必须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品牌竞争力,才能在国际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
其次,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需要国内外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这就要求中国服务业在跨国合作和创新能力方面进行提升。
为了适应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需求,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演进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提升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政府可以加大对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和支持,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人才资源。
其次,加强行业领导力和创新能力,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通过组织行业内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创新,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最后,加强国内外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深入发展。
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为企业搭建合作平台,促进跨国合作与创新。
一、前言20世纪后半期以来,全球范围内国际分工深化的一个新的显著特征是垂直专业化①的生产模式开始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主角。
中国是参与垂直专业化生产的大国。
仅以浙江为例,2008年浙江省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308.6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2.99%。
加工贸易在浙江省对外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之相对应,2008年浙江制造业平均工资为2.36万元,比上一年增长14.28%。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伴随着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不同行业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有逐步加大的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禁要思考,垂直专业化分工与浙江制造业工资水平变动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如何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背景下缩小行业工资差距、提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有关这一问题的解答,对实现浙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二、文献综述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参与国国内工资收入变论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工资效应———基于浙江制造业数据的实证分析□殷宝庆[摘要]在全球生产网络化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广泛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劳动收入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以外向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省为例,测算了浙江26个制造业部门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并就垂直化专业分工对浙江制造业工资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浙江制造业部门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总体上提升了行业工资收入水平;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制造业工资收入的促进作用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比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更大。
本文最后就如何提升浙江制造业工资水平、缩小行业工资差距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垂直专业化分工;工资效应;面板数据[中图分类号]F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12)04-0024-05[基金项目]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批准号:10ZD&003);2010年浙江省社科联基金项目“国际垂直专业化对浙江制造业工资水平的影响研究”(批准号:2010N72)[作者简介]殷宝庆,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
垂直专业化对生产率影响研究综述 □ 天津师范大学 冯 钰 / 文产品内分工条件下,分工的对象从产业深入到产品生产工序,参与分工的国家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张,优化了全球的资源配置,原有的国际分工格局、产业结构及产业组织方式都发生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规模持续扩大,1983年到2015年我国贸易额从439.93亿美元升至39586.44亿美元,扩大了越98倍年均增长25%,从占世界0.99%上升到24%,我国贸易这种变化说明我国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同时在国际中的地位也愈加重要。
尽管我国制造业规模很大,参与国际分工程度较高,但是我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专业化从事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加工和装配等劳动密集型环节,并在其中奠定了“世界加工厂”的基础性地位,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制造业更多的承担着低附加值的产品加工环节,其它高附加值的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等环节被发达国家垄断,低附加值意味着我国只能获得生产的加工费,随着能源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上游产业效益增速加快,下游产业增速缓慢,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的利益远低于发达国家。
垂直专业化对技术进步影响“垂直专业化”概念由巴拉萨( 1967) 首先提出。
Hummels (2001)科学的定义了垂直专业化比率,提出了垂直专业化指数对一国的垂直专业化程度进行衡量,并利用该方法测度了10个OCED 国家和4个新兴市场国家的垂直专业化比率,他认为垂直专业化分促进国际贸易增长。
Feenstra和Hanson(1995)分析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主要流向发达国家,认为外包使得美国对高能力劳动力需求更大,提高了相对熟练工人工资,降低了对于非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并且促进了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他们的分析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Eaton and Kortum(1997)建立了两部门模型考察开放经济条件下部门技术进步来源,同样用TFP衡量技术进步,制造业技术进步主要来源于中间品贸易产生的技术溢出,不可忽视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也对生产率产生影响,但是作用没有前者大国外学者大都从发达国家的角度来研究垂直专业的经济效应,比如对劳动力工资与就业的影响,随着加工贸易在中国国际贸易比重越来越大,国内学者注意到垂直专业化分工这一国际分工领域新现象,相应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由于技术进步是一国内生增长的来源,国内关于垂直专业化对生产率影响的研究在近几年大幅增加。
垂直专业化、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贸易核算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基于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方法综述一、本文概述在全球经济日益紧密的今天,全球价值链(GVC)的形成与发展已经成为驱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然而,传统的贸易核算方法,如总值贸易核算,已无法准确反映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贡献。
因此,增加值贸易核算和垂直专业化核算方法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以更准确地理解和评价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实际经济活动和价值增值。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基于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Inter-Country Input-Output Model,ICIO)的垂直专业化、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
我们将首先概述全球价值链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然后详细阐述垂直专业化的概念、测算方法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贸易增加值的内涵、核算方法及其在反映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实际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对增加值贸易核算进行详细的阐述,包括其基本概念、核算方法以及与传统总值贸易核算的区别和联系。
本文将着重分析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在全球价值链分析中的应用,包括其构建方法、主要数据来源以及模型在垂直专业化、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贸易核算中的具体应用。
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这些核算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贡献。
本文将对垂直专业化、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全球价值链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垂直专业化与全球价值链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和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n, GVC)是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对于理解增加值贸易核算以及全球贸易格局的演变至关重要。
垂直专业化指的是一个产品或服务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生产阶段或环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工和协作的现象。
国内外教师专业化研究综述[摘要] 教师职业专业化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对国内外近八年来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内容涉及专业的特征、教师专业化标准;教师专业化的认识过程;教师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方式等研究。
[关键词] 专业特征;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促进方式。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成长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教育关注的焦点,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都有了很大突破,我国教育研究人员在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上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目前,从研究内容来看,教师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即教师专业发展经历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方式的研究。
①1.教师专业发展经历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
主要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各个方面要经历哪些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是否有关键期等。
这类研究比较成熟,研究成果很多,是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方式研究的基础和重要依据。
2.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方式的研究。
主要侧重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指导下,为教师提供哪些内容以及如何提供外在环境、条件和机制,如何激发教师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显然,这两方面的研究是密不可分的,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规律性的研究是专业发展有效促进方式的基础和重要依据。
相对来说,现阶段对教师专业发展变化过程的研究较为成熟,成果也比较丰厚,诸如职业生命周期研究、教师社会化研究、认知发展研究、关注研究等已经颇有影响。
但如何结合我国的国情,从价值取向、制度安排、政策选择等方面来思考,如何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则显得比较薄弱。
研究规律才能认识规律,认识规律才能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也才能出现理想的结果。
这正是教师专业化研究在教师教育中的价值所在,也是教师专业化研究逐步成为国内外教师教育研究中蓬勃发展的一个研究领域的根本原因,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目前急需弄清的问题是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已进行了哪些重要研究,取得了哪些重要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意义如何。
垂直专业化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文献综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程度的不断加深,有关垂直专业化分工和贸易的研究也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产生了许多研究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经济效益的文献。
其中,包括许多探索了垂直专业与就业结构关系的研究文献。
一、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下的研究(一)中间品贸易与就业关系的研究对垂直专业化的研究起源与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的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收入的差距明显拉大,熟练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都开始寻找引起就业结构变迁的背后因素。
Feenstra&Hanson(1996)基于外包和工资差距的关系构建了解释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连续中间品投入模型,该模型假设制造业厂商运用中间投入品、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三种要素投入生产和装配最终产品;将不同生产环节按照技术密集度不同分配到技术条件不同的国家,发达国家主要从事高资本技术密集度的生产环节,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
他们运用实证结果证明外包可解释美国技术工人相对收入水平的31%~51%。
一些国外学者在连续中间品投入模型框架下进行了实证研究,包括:Strauss Kahn(2002)对法国的研究、Gorg&Hine(2005)对英国的研究以及Heig & Tajori(2005)对德国和意大利的实证考察也都证实了国际垂直专业化是导致一国熟练劳动力相对需求量和工资收入水平增长的重要因素。
除了普遍的将劳动力划分为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的做法,有国外学者对劳动力市场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
Glass & Saggi(2001)提出,垂直专业化使得外包公司的利润增加,从而导致增加研究与开发(R&D)支出,真正的熟练工人会因为研究开发工作从外包中获益,而不从事研发工作的普通白领工人却不一定能从外包中获益;混合这些研发人员与其他类型的高技能工人可能会生成一个误导性的结论。
国际垂直专业化测度方法文献述评内容摘要:国际垂直专业化作为一种新型分工方式,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文献根据不同的研究侧重点,形成了几种度量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测度方法。
本文对国内外主流的度量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方法进行总结和评价,希望能够为以后关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研究提供合理的测度工具。
关键词:分工方式国际垂直专业化测度方法引言区别于19世纪晚期的第一次经济全球化高潮,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第二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国际垂直专业化及在此基础上贸易的兴起(Kohler,2004)(国际经济学传统观点认为,国际化的三个主要途径是国际商品交换、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移民,19世纪晚期兴起的第一次经济全球化高潮在这三个方面均已较为显著)。
国际垂直专业化是指某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分割为不同的生产阶段,散布于多个国家(地区)进行,并以跨国界的垂直贸易链相互连接(Hummels et al.,2001)。
国际垂直专业化在世界贸易以及各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对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研究主要包括:对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影响研究,如国际垂直专业化对收入分配、就业、企业生产率和技术溢出的影响等(Feenstra & Hanson,1996,1999;Amiti & Wei,2009;Pack & Saggi,2001;Amighini 2005;姚志毅、张亚斌、李德阳,2010;刘庆林、高越、韩军伟,2010)。
对国际垂直专业化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等(Antrs,2003,2004;Grossman & Helpman,2004,2005)。
这些文献从不同角度切入,探讨不同的国际垂直专业化问题,但是都无一例外地涉及到对国际垂直专业化水平的度量问题。
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测度是深入国际垂直专业化研究的关键,本文将对国内外主流的度量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方法进行总结和评价,希望能够为今后关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研究提供合理的测度工具。
国际贸易论文: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贸易利益——基于制造业的实证研究1 导论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1.1 研究背景20 世纪后半期,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以至于有两个方面的现象无法用传统的贸易理论解释:第一是“贸易增长之谜”。
上世纪60 年代至今,经过40 多年的多边协商和退让,全球的关税水平大约下降了11%左右,而世界商品出口额占总产出的比重却增长了3.4 倍,以此测算出口对关税的弹性约为20,显然标准贸易模型无法解释。
第二是“非线性之谜”。
根据测算,1962-1985 年间,世界贸易对关税的弹性是7,然而在1986-1999年间,弹性却猛升至50,传统贸易模型同样无法解释(Yi,2003)。
以Hummels et al.(2001)、Yi(2003)和Grossman and Helpman (2002)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他们认为贸易超常规增长的关键原因是分工与贸易模式的转变。
从早期亚当·斯密(Adam Smith)、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到赫克歇尔-俄林(Heckscher-Ohlin)的新古典贸易理论,再到以克鲁格曼(Krugman)、格鲁贝尔(Grubel)迪克西特(Dixit)和兰卡斯特(Lancaster)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贸易理论,他们的分工贸易体系无一例外都是建立在国家之间、以最终产品的跨国流动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
到了20 世纪后半期,随着通信、运输技术的发展,产品的生产不再局限在一国之内,发达国家跨国企业把生产过程分割成不同的工序,按照要素禀赋和成本优势分散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然后通过贸易将产品连接起来。
这种贸易方式造成的结果就是零部件、半成品需要多次穿越国境引发贸易额的迅速上升,贸易产品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表1.1 以2012 年为例,说明了目前世界进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状况。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进出口占比最大的不再是最终产品,在全球接近35 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值当中,超过40%都是中间产品的贸易,其次才是最终产品,说明中间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全球/区域供应链中循环的“血液(blood stream)”(IDE-JETRO & WTO,2011)。
国内外关于垂直专业化研究的综述
摘要:对垂直专业分工的研究,使得标准贸易理论的研究范围从产品间分工延伸到产品内分工。
文章对该问题的国内外研究做了归纳,并对此问题研究的不足加以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垂直专业化;国际分工;综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呈现出三大特征:垂直专业化贸易、公司内贸易和产业内贸易。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是二战后伴随着产业内贸易的出现而出现的,并在20世纪70年代获得了快速发展。
1垂直专业化概念
Balassa(1976)首先提出“垂直专业化”概念,Findly(1978)也曾使用过“垂直专业化”一词,这个概念也被我国学者刘志彪(2001)引申并转换。
2001年,Hummels,Ishii和Ⅵ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第一次系统规范地对“垂直专业化”概念作出了界定:“垂直专业化”指一个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并且这些中间产品被该国再生产加工增值后出口另外一个国家。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出口中包含进口中的中间投入品。
Hummels等人还对“垂直专业化”产品的判定列出了三条严格的条件,即:
①一个商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连续生产阶段。
②在该商品的生产中,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提供了价值增值。
③至少一个国家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进口的投人品,并且用此投入品生产的产品至少有部分被出口。
根据Hummels等人对“垂直专业化”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垂直专业化应该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过程。
2国内外对垂直专业化的现有研究
国内外对垂直专业化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垂直专业化发展程度的测量。
Hummels(2001)通过利用包含各产业进口投入、产出及出口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出OECD十个国家及爱尔兰、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垂直专业化指标。
刘志彪、刘晓昶(2001)运用投人——产出分析方法,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投入一产出数据,计算中国的VS值和总出口中VS的份额。
崔卫、王福重、刘洁(2007)运用投入一产出分析方法,根据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并将制造业分类,得出我国制造业分行业出口中的VS比率。
刘伟丽、袁畅(2010)运用Hummels提出的垂直专业化概念,剖析了我国制造业七大门类的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
②垂直专业化的动因。
Ronald Jones和Henryk(2000)论证了垂直专业化在服务业中的作用。
刘志彪,刘晓昶(2001)论证了低关税和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垂直专业化。
吴福象(2005)在分析制造业垂直分离动因的基础上,得出贸易一体化及其派生的变量——资本化指数、行业外向度、交易费用及行业特性都能用来解释垂直分离。
③国际垂直专业化对我国的影响。
刘志彪,刘晓昶(2001)通过对我国国内跨国公司实行垂直专业化的研究后,认为垂直专业化不仅会影响劳动力资源价格,而且还会对作为东道国的我国的技术、管理、要素价格、贸易模式和福利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高越、高峰(2005)通过利用比较优势理论解释垂直专业化分工,并探讨了我国在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的地位。
张小蒂、孙景蔚(2006)通过对垂直专业化分工对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动态变化的影响做经验分析,认为从长期看,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有利于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胡昭玲(2007)通过分析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就我国工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对行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垂直专业化分工对我国工业的竞争力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与劳动密集型行业积极影响的程度不同。
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参与国际垂直分工的水平更高,从中获益的程度也更大。
④垂直专业化的技术溢出效应。
黄春嫒、佟家栋(2007)通过对我国专利申请和劳动力就业数据的对比分析,认为我国的创新发明主要受人力资本和科技投入的影响。
FDI的外溢效应主要体现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等小型创新项目上,而在那些需要重要专业技术知识的创新发明上,FDI并不存在技术外溢。
王中华、赵曙东、王雅琳(2009)运用我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对我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技术进步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也认为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技术效应更大。
孟祺(2010)通过考察我国内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来源的变化,并对垂直专业化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认为整体上内资企业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
⑤产业内贸易与垂直专业化贸易之间的关系。
胡昭玲(2007)通过对产业内贸易和国际垂直化贸易进行的理论分析,认为这两种贸易形式存在着密切关系,二者均以跨国公司为主体。
⑥跨国公司的垂直专业化问题。
刘晓昶、刘志彪(2001)就跨国公司垂直专业化的对东道国的人才、技术、要素价格、产业升级、产品:贸易六个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李东红、周国祥(2003)通过分析跨国公司垂直专业化的实现模式,探索出我国企业应该有的战略反映。
⑦垂直专业化与贸易理论的拓展。
胡昭玲(2007)通过对国际垂直专业化进行的大量研究,发现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由产品间分工逐渐深入到产品内分工,并在研究方法上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与贸易理论相结合的新的分析框架。
3结语
以上对于垂直专业化的相关研究的归纳整理使我们对垂直专业化有了深入的认识,然而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垂直专业化贸易也涉及到该如何重新看待我国的贸易统计以及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对国际收支的效应这些问题。
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包含大量高附加值的进口零部件、设计以及品牌等,因此,当今我国的外贸增长是否是一种虚假的繁荣;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是否降低;人民币升值降低了进口的中间品的成本却提高出口的最终产品的价格,这对我国国际收支有何影响;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