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剂型介绍——药剂科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口服中药,你知道有哪些剂型?说到中药,许多人印象中就会出现一大碗热气腾腾的、苦不堪言的汤药。
其实中药传统剂型有丸、散、膏、丹、酒、露、汤、饮等许多种,而每种制剂服用方法不同,用对了方式方法,可促进身体尽快痊愈。
我们医院最常见的口服中药制剂为膏剂、汤剂和散剂。
1.膏剂膏剂是中药饮片多次加水煎煮,去渣,再将药液蒸发浓缩,加入调膏剂制成的稠厚半流体膏状制剂。
服用时以温水冲开,充分搅拌均匀便可服用。
这种制剂吸收快,药量跟汤剂相同而体积明显减少,方便服用和携带,一般一天一次或两次。
对于胃全部或大部切除后患者,胃内容积本就缩小了很多,再服用大碗汤药比较困难,更适合用量少的膏剂。
现我院主要应用此剂型。
2.汤剂将各种药材放在一起浸泡,用砂锅煎成汤,使药物成分溶到汤中。
一般每包约150-200毫升,口服时一天一包或早晚各一包,吸收快,药效快。
有些汤剂为洗剂,按医生叮嘱洗患处就可以。
3.散剂散剂是将药物磨成细粉供内服或外用。
一些不易煎煮的珍贵药材可制成散剂。
散剂不易下咽,内服散剂一般服用膏剂时加入一同冲服,或用水拌成糊状口服。
外用散剂可用于各种创面,便于皮肤生长,有生肌的作用。
服用中药时应忌烟酒,忌食辛、辣、油腻等食物。
还需要注意的是,与西药联用应与西药错开时间服用,如若服药过多,中西药之间至少要间隔半小时以上服用。
一般具有滋补养生功效的中药适宜空腹服用,以利于充分消化吸收,具有胃肠刺激性的药物适宜饭后服用,饭后服用可降低对胃肠黏膜的危害。
大多数中药为温服,特殊情况的为冷服或热服。
对于服药出现恶心、呕吐者,可少量多次服用,或嚼少许陈皮缓解恶心症状。
如遇服药后出现腹泻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自身情况,以适当增减药量。
喝中药期间对于各种生冷食物也应该避免食用,中医指出,生冷食物性多寒凉,食用后可难以消化,还具有刺激肠胃的作用,这种情况下服用中药会严重刺激胃肠道,从而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
中药剂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的起源可追溯至夏禹时代(公元前2140年),那时酿酒工艺已经成熟,随之出现了由珍稀动物、植物药材浸制而成的药酒供贵族调补身体。
经过历代医家不断探索和总结,中药剂型由最初简单的汤剂发展出丰富多彩的各类剂型。
汉唐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巅峰时期,《神农本草经》提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煎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共收载医方314首,其中记载有汤剂、浸剂、丸剂、散剂、酒剂、浸膏剂、糖浆剂、洗剂、软膏剂、栓剂等10余种剂型。
并指出: “若欲治疾,当先以汤洗涤五脏六腑,开通经脉,理导阴阳,破散邪气,润泽枯槁,悦人皮肤,益人气血。
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
若四肢病久,风冷发动,次当用散。
散能逐邪风湿痹,表里移走,居处无常处者,散当平之”; “丸能逐沉冷,破积聚,消诸坚症,进饮食,调荣卫”。
药王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书中记载的剂型就有汤( 饮)、散、丸、膏、糊、汁、酒、煎、熨、坐导、尿、烟熏、浴、乳、沐、煮散、澡豆、泥、粥、枕、蒸、熏及其他等20 余种,可谓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对于适应医疗需要、保证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到明清时期,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收载的剂型有60余种。
其中多数剂型现仍然在广泛应用。
除了的最常见“汤、丸、散、膏、丹”,还有供口服的胶剂、露剂、酒剂,供皮肤外用的涂擦剂、浸洗剂、熏剂,供体腔使用的栓剂、药条、酊剂等等。
曹雪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而且精通中医药学和养生学,有在其巨著《红楼梦》中有大量关于中医药和养生保健的描写。
体弱多病的黛玉时常服用“人参养荣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调补身体。
“丸者,缓也”,临床一般多适用于慢性或虚弱性病证的调理。
丸剂是指将药物细末与一定的赋形剂混合成圆形固体状。
丸剂在体内分解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停留期间也较长,即起效慢、作用缓和,效力持久和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加之贮存与服用都很方便,故丸剂适用于慢性疾病须长期服药的情况。
中药药剂学剂型选择
剂型选择原则:关于剂型的选择是药剂学的重点和难点,不仅要求对各剂型的特点有熟练的掌握,而且对药物的性质,和临床用药对象的特点也要有深入地了解。
1、根据疾病特点:急症患者选用吸收快速的剂型,气雾剂(最快),注射剂,舌下剂,滴丸。
慢性病患者用药宜缓和持久。
常选用丸剂,片剂,长效缓释剂等
皮肤病可用软膏剂、涂膜剂、洗剂、涂剂等。
腔道病可选用栓剂、膜剂等
2、根据药物的性质:
一般药物成分易被胃肠道破坏或不被吸收,对胃肠道有刺激性,或因肝脏首过作用而失效的药不宜制成口服剂型;活性成分间易产生沉淀等配伍变化,含难溶或水中不稳定的药物、主含挥发油或有异臭的药物一般不宜制成注射剂和口服液等剂型。
3、根据常规要求选择剂型
符合五方便:便于服用、携带、生产、运输、贮藏。
符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
符合三效:高效、速效或长效。
结合生产条件。
中药剂型是中药制药中制备药物制剂的形态和形式的统称。
中药药剂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汤剂、散剂、丸剂、片剂、膏剂、丹剂、胶剂、胶囊剂、注射剂等。
下面将对每种剂型进行简要的介绍:1. 汤剂:是最早出现的中药剂型之一,是将药物煎煮后滤去药渣,取药汤服用。
汤剂具有吸收快、作用迅速的特点,但同时也保留了中药的天然成分,更接近于天然药物本身的药性。
2. 散剂:是将药物研成细粉状的中药剂型,易于吸收,便于服用,但同时也容易吸湿、发霉、变质。
3. 丸剂:是将药物细粉以蜜、水或面等为黏合剂制成的球形固体剂子,便于服用,药效稳定,但作用缓慢。
4. 片剂:是将药物细粉压制成的圆形或异形固体片状剂型,易于携带和保存,药效稳定,但有些药物在潮湿环境下容易吸潮变质。
5. 膏剂:是将药物用水或其他溶剂煎熬浓缩后制成的浓稠液体剂型,具有药效稳定、作用持久、口感好的特点,但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6. 丹剂:是将药物烧炼或溶化后制成的固体固体剂型,具有疗效显著、作用专一的特点,但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高,且有些药物易燃易爆。
7. 胶剂:是将动物胶经过熬炼、浓缩制成的固体胶丸,具有药效稳定、作用持久的特点,但有些药物易产生异味。
8. 胶囊剂:是将药物置于硬胶囊中制成的制剂,便于吞服,易于保存和携带,但有些药物在潮湿环境下容易变质。
9. 注射剂:是中药制剂中最精细的剂型之一,是将药物溶解在溶剂中制成的溶液或微球注射到人体内的一种给药方式,作用迅速,但有一定的风险性。
除了以上所述的常见剂型,中药药剂型还有很多其他种类,如气雾剂、栓剂、滴丸剂等。
每种剂型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缺点,需要根据药物的性质、患者的需求、医疗环境等多种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剂型。
总的来说,中药药剂型的分类多种多样,每种剂型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用途。
选择合适的剂型对于提高中药的药效、方便患者使用、保持药物的稳定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药学研究的深入,中药药剂型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
中药剂型科普
中药剂型是指中药制剂的形态和形式,它是根据药物的性质、治疗目的和给药途径等因素选择的。
中药剂型的选择和制备对于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使用方便性都有很大的影响。
常见的中药剂型有:
1.汤剂:是将中药饮片煎煮后得到的液体剂型。
它是中医治疗中最常用的剂型,因为它能够充分提取药物的有效成分,并且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药物的组成。
2.散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后直接服用或与其他药物混合制成的剂型。
散剂便于携带和服用,但其疗效可能不如汤剂。
3.丸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后,加入适量的粘合剂制成的球形或椭圆形的剂型。
丸剂便于保存和服用,但其疗效可能受到丸剂大小和硬度的影响。
4.膏剂:是将中药煎煮后的浓缩液加入适量的蜜糖或其他粘稠物质制成的半固态剂型。
膏剂便于服用,但其保存期限较短。
5.酒剂:是将中药浸泡在酒中制成的剂型。
酒剂可以增强药物的渗透力,但其服用量应受到限制,因为酒精可能对肝脏有害。
6.片剂:是将中药提取物或粉末与适量的粘合剂混合后制成的片状剂型。
片剂便于服用和携带,但其疗效可能受到片剂大小和硬度的影响。
7.颗粒剂:是将中药提取物或粉末与适量的粘合剂混合后制成的颗粒状剂型。
颗粒剂便于服用和携带,但其疗效可能受到颗粒大小和硬度的影响。
8.注射剂:是将中药提取物或粉末与适量的溶剂混合后制成的液体剂型。
注射剂可以迅速进入血液循环,但其制备过程较为复杂,且需要专业的操作技巧。
中医药的剂型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剂型丰富。
中医药的剂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汤剂:汤剂是中医药最常用的剂型之一,用水煎煮草药而成。
汤剂能够充分发挥中药的功效,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2. 散剂:散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状,通常用于口服。
散剂具有使用方便、容易吸收、作用迅速等优点。
3. 丸剂:丸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然后用水或其他溶剂制成的球形药剂。
丸剂具有使用方便、药效持久、对胃肠道刺激小等优点。
4. 膏剂:膏剂是将中药材提取物与基质混合而成的半固体药剂。
膏剂具有使用方便、作用部位准确、适合长期使用等优点。
5. 片剂:片剂是将中药提取物或研磨成粉末,然后加入适当的辅料制成的片状药剂。
片剂具有使用方便、剂量准确、药效迅速等优点。
6. 颗粒剂:颗粒剂是将中药提取物或研磨成粉末,然后加入适当的辅料制成的颗粒状药剂。
颗粒剂具有使用方便、口感好、药效迅速等优点。
7. 口服液:口服液是将中药材提取物与适当溶剂混合而成的液体制剂。
口服液具有使用方便、吸收快、药效迅速等优点。
除了以上几种剂型,中医药还有其他独特的剂型,如灌肠剂、外用膏药等。
这些剂型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选择中医药剂型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药物的性质和患者的用药习惯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中药学中药的制剂与剂型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科学,其中药的制剂和剂型是中药学中的重要内容。
中药的制剂和剂型是指将中药草药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制备和配制而成的药品形态。
下面将介绍中药的制剂和剂型以及其特点。
一、中药的制剂中药的制剂是指通过一定的工艺和技术将中药草药进行炮制、研磨、提取、浸泡等处理后制成的成品药。
中药的制剂包括药膏、丸剂、散剂、煎剂等。
1. 药膏:药膏是将中药制成糊状或膏状的药品形态。
药膏具有易于涂抹、吸收迅速的特点,常用于外敷治疗。
2. 丸剂:丸剂是将中药制成球状或扁圆形的药品形态。
丸剂具有便于服用、储存方便的特点,常用于内服治疗。
3. 散剂:散剂是将中药制成粉末状的药品形态。
散剂可以方便地加入水或药片中服用,常用于内服治疗。
4. 煎剂:煎剂是将中药草药煎煮成汁液的药品形态。
煎剂具有药效强、易于吸收的特点,常用于中药注射剂的制备。
二、中药的剂型中药的剂型是指中药的药品形态,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使用需求,将中药制剂进一步加工和配制成适合患者服用或使用的形态。
中药的剂型包括片剂、胶囊剂、注射剂、外用剂等。
1. 片剂:片剂是将中药制剂制成薄片状的药品形态。
片剂具有便于携带、服用方便的特点,常用于口服治疗。
2. 胶囊剂:胶囊剂是将中药制剂装填入胶囊中的药品形态。
胶囊剂具有方便患者服用、药效稳定的特点,常用于口服治疗。
3. 注射剂:注射剂是将中药制剂制成适合注射的药品形态。
注射剂具有药效迅速、剂量准确的特点,常用于重症患者或需要迅速救治的情况下使用。
4. 外用剂:外用剂是将中药制剂应用于皮肤表面的药品形态。
外用剂具有方便使用、直接作用于局部的特点,常用于外敷治疗。
总结:中药的制剂和剂型是中药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们是将中药草药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和配制而成的成品药。
中药的制剂包括药膏、丸剂、散剂、煎剂等,而中药的剂型则包括片剂、胶囊剂、注射剂、外用剂等。
不同的制剂和剂型适用于不同的病情和使用需求,能够提高中药的药效和使用效果。
中药药剂剂型是指将中药制成适合患者使用的一种形式,常见的中药药剂剂型包括以下几种:
1.汤剂:将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制成液体药剂,用于内服
或外用。
2.散剂:将中药饮片粉碎,制成粉末状药剂,用于内服或
外用。
3.丸剂:将中药饮片粉碎成细粉末,用水、蜜或药汁等制
成球形固体药剂,用于内服。
4.膏剂:将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制成黏稠的半固体药剂,
用于内服或外用。
5.丹剂:将中药饮片经过特殊加工,制成固体或液体药剂,
一般用于内服或外用。
6.颗粒剂:将中药饮片粉碎成细粉末,制成颗粒状药剂,
用于内服或外用。
在中药药剂剂型的操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中药饮片的加工和制备:需要根据不同药剂剂型的要
求,对中药饮片进行加工和制备,如粉碎、煎煮、浓缩
等。
2.制备环境的卫生条件:中药药剂剂型的制备过程需要保
证环境的卫生和清洁,以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3.制备工具的清洗和消毒:制备中药药剂剂型的过程中需
要使用各种工具,如刀具、搅拌器、制丸机等,这些工具需要在使用前进行清洗和消毒,以确保药剂剂型的质量和安全性。
4.使用原材料的检验和质量控制:制备中药药剂剂型时需
要使用各种原材料,如中药饮片、蜂蜜、蔗糖等,需要对这些原材料进行检验和质量控。
教你认识中药剂型作者:宿晨蕊姜黎滨何富乐来源:《祝您健康》2020年第08期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越来越普及,也越来越受重视。
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有砭、针、灸、药,中药的使用离不开浸泡、煎煮、滤渣取汁,有时候也少不了“先煎”“后下”“烊化”等细致处理,而且往往匮乏、难寻,因此中药常常是治疗方法之末。
现代中医以中药、针灸、推拿、拔火罐等为基本的治疗疾病的手段,中药是中医药治疗的主要途径。
中药之所以能够发挥调理治疗的作用,是因为各种中药本身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也就是说有偏性,医生就是利用中药的偏性,调理治疗人体的偏性,纠正人体的阴阳失衡,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
现代中药的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颗粒剂、胶囊剂、代茶饮等,为人们提供了便利而多样化的选择。
家庭煎煮湯剂这是最常见的剂型,大家说中药苦、煎药麻烦,主要是针对这种剂型,这也是临床上用得最多的一种剂型。
将中草药的原材料或经浸泡的中草药,通过水煎,去其固体部分后,残留的液体部分即为中药汤剂。
这类剂型有两个优点:(1)方便医生灵活加减药物,对个体的差异针对性强。
(2)口服后吸收迅速,起效快,疗效确切。
但是,它仍然有保存时间短、需要现用现制、口味不佳等缺陷。
机器辅助煎煮汤剂古代十分重视煎药器皿的选择,多选用砂锅、瓦罐等,因其具有材质稳定、不易发生化学反应、不会导致药物有效成分流失等优点。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每天自己在家用火炉慢慢煎药,往往难以实现,好在有两大类辅助的煎药设备可供我们选择。
一种是简便的自动煎药器以及煎煮机。
煎药器会被大多数家庭广泛接受,一般以陶瓷、紫砂材质的为主,有导热性能良好、化学性质稳定、透气性较强、煎药速度可按需控制的优点。
炉体与电磁炉往往是分体或一体组成,大部分产品可以调整火力与定时,提前将药材放入并定时,煎煮完成后可以直接取汁饮用,十分方便。
另一种是大型煎药中心使用的煎煮机。
这是一种带有电控装置的全封闭微压容器,利用水煎沸及其产生的蒸汽,可一次性使药物成分充分地煎出,其生产可实现大规模自动化、机械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保证中药疗效,更符合卫生学的要求,不易霉变。
慎用中药注射剂张美丽【摘要】目的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使用呈逐年增长态势,引发许多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发生,应引起足够重视.方法通过对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临床使用、不良反应现状分析阐述,说明其存在的缺陷和局限性.结果中药注射剂由于其理论体系、临床实践技术尚不成熟,存在严重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风险.结论中药注射剂应严谨开发,合理使用.避免给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5(030)001【总页数】3页(P193-195)【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不良反应【作者】张美丽【作者单位】山西省忻州市人民医院药剂科忻州0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药注射剂改变了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具有药效迅速,作用可靠的特点,更适于抢救危重病症,是中医治疗急症必不可少的剂型。
随着中药注射剂品种的增多,应用范围的扩大,使用人数也大幅增加,但关于其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报道也逐年增多。
我院是一座综合性的三甲医院,药品种类繁多,中药注射剂的种类也很多,有30多种。
使用量也很可观,单从经济方面考量,使用金额就占全院药品总金额的16.13%,使用品种按疗效分类,分别有:心脑血管类,肿瘤类,清热解毒类,清肝利胆类和其它类。
使用范围覆盖全院29个科室。
我院2011年—2013年,三年的中药注射剂使用品种,使用量,使用金额及在全院药品销售金额中所占比例见表1。
表1 临床应用情况年份(年)品种(种)使用量(支)使用金额(元)所占销售额比例(%)2011 27 305593 10286799.50 9.91 2012 26 406781 13784163.82 11.52 2013 31 506769 20643639.20 16.131 中药注射剂的制备技术中药注射剂按分散系统可主要分为四类,即溶液型注射剂,粉针型注射剂,混悬型注射剂和乳浊型注射剂。
其制备技术粗放,工艺流程简单,根据其主要成分的水溶性,脂溶性的特点在不同溶媒间相互转溶,以提取、纯化、去除杂质,得到有效组分。
中医药剂型介绍
剂型简述
所谓“剂型”,就是中医药方剂的制剂形式。
由于治疗经验的积累和临床证治的需要,长期以来,中医方剂已发展有汤、酒、茶、露、丸、散、膏、丹、片、锭、胶、曲,以及条剂、线剂等多种内服、外用剂型。
汤剂
将中医配方加水煎煮饮用的剂型,这是临床最常用者。
所谓“汤者荡也”,就是说汤剂具有吸收快、作用迅速、加减灵活、针对性强等特点,故适于急病、新病以及病情较急而亟须荡涤病邪或扶持正气的病证治疗。
酒剂
将配方浸入酒中,经过一定的时间,待药性浸出于酒然后饮用的一种制剂。
酒剂古称“酒醴”,俗称“药酒”。
多适用于风湿痹痛等病症。
茶剂
将药方配料轧成粗末,制成块状或粉末状剂型泡服冲饮。
露剂
将配方加水蒸馏,取蒸馏所得的药液饮用,即为“露剂”。
露剂药力相对轻微,且多由芳香类药物组成,故一般适用于儿科轻症,或作为夏令饮料服用。
丸剂
将配料药物研成细末,然后以水或蜜、面糊、米糊、药汁、蜂蜡等拌制成大小不等的丸状制剂,如六味地黄丸等。
临床一般多适用于慢性或虚弱性病症的调理。
不过某些有毒或芳香走窜的药物制成的丸药,也可治疗急症,如安宫牛黄丸等。
散剂
分内服、外用两种。
内服散剂兼具汤剂的吸收快、作用迅速,以及丸剂的用量小、容易携带等特点。
外用散剂(研得极细)调敷,治疗体表局部病变。
膏剂
膏剂和散剂一样,也分内服和外用两种。
内服膏剂多适用于需要长期进补的慢性虚证,如十全大补膏。
外用膏剂多适用于外科疮疡或风寒痹痛等病症治疗。
丹剂
将药物研成细末,精制成丸状、锭状的制剂。
丹剂也有内服和外用之分。
内服有玉枢丹(又称紫金锭)、天王补心丹等,外用一般以含有汞、硫等矿物药的细末为主,如白降丹、红升丹等。
片剂
古代“片剂”就是把生药切制成片,如生姜片便于煎服、人参片便于噙服等。
随着中药制剂的发展,现在多将中药研成细末,或制成流浸膏,然后加入赋形剂(如淀粉)压制成片状制剂,如羚羊感冒片、牛黄解毒片等。
片剂携带和服用方便,应用十分广泛。
锭剂
把药物研成极细粉末,然后加进适当的粘合剂制成纺锤、圆锤或长方等不同形状的固体或半固体制剂,如紫金锭等。
其他剂型
除了以上常见中药剂型外,还有把动物的皮、骨、甲、角等用水反复煎熬浓缩后,制成固体块状物的阿胶、龟板胶等胶剂;把药粉与面粉相糅合,使之发酵并切成块状的六神曲、半夏曲等曲剂;把药末附粘在纱布条上或单用药末加浆搓成药条,
使之便于插入伤口,从而起到化脓或腐蚀疮口作用的条剂;把丝线或棉线放进药汁里浸煮,用以结扎瘘管或赘肉、痔疮等,使之自行萎缩脱落的线剂;以及用药煎汤浸洗局部或全身的浸洗剂,用药物烧烟熏治的熏剂,把药物先制成丸剂或锭剂,或直接用丝棉包裹药末,然后再将其塞进阴道,用以治疗白带、阴痒等证的坐药。
近年来,又发展了口服液、冲剂、大输液等新的剂型。
总之,中药剂型的种类繁多,名目各异,为中医临证治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