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课程设计——空间混合
- 格式:ppt
- 大小:26.76 MB
- 文档页数:33
色彩混合训练空间混合空间混合是中性混合的一种。
中性混合是基于人的视觉生理特征所产生的视觉色彩混合,它并不是真正的色彩混合,而是通过人们先看到的颜色的视觉残留加载到后看到的颜色上所产生的视觉混合。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并置时,其混合色彩的明度是混合前两色明度的平均值,纯度有所下降。
中性混合主要有旋转混合和空间混合两种方式。
.1旋转混合旋转混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颜色并置于一个圆盘上,通过动力令其快速旋转,我们会感受到另一种新色彩的产生,如图4-1,旋转混合并未将两种颜色真正混合在一起,而是由于转动回旋版使眼睛的视网膜在同一位置上产生不断快速更换色彩刺激的缘故,从而得到视觉内的色彩混合效果。
旋转速度越快则越容易发生混合,当旋转停止,色彩又恢复到原样。
参与混合的色彩面积与我们调配色彩时各色量的比例类似,直接影响混合的效果。
图4-1.2空间混合将众多不同颜色的小色块并置在一起,当他们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小到一定程度时,这些不同的颜色刺激就会同时作用到视网膜上,非常邻近的感光细胞,以致眼睛很难将它们独立的分辨出来,就会在视觉中产生色彩混合的效果,这种混合方式必须借助空间距离,才能产生新的视觉效果,我们称之为空间混合,如图4-2。
新印象派修拉、西涅克等人创造的点彩画法、电子分色、套色印刷、彩色电视、纺织物都是利用色彩的空间混合原理而获得一种新的视觉效果。
图4-2凡互补色关系的色彩按一定比例进行空间混合时,可得到无彩色系的灰和有彩色系的灰。
红与绿的空间混合,可得到不同程度的灰红、灰、绿灰;红与蓝的空间混合会获得一种中明度的紫色;蓝色与黄色的空间混合,可获得一种跳跃的绿色。
凡非负互补关系的色彩进行空间混合时,产生两色的中间色。
有彩色系的色与无彩色系的色,经过空间混合时将产生两种色的中间色,如红与灰进行空间混合,可得到不同程度的红灰红与白进行空间混合,可得到不同层明度的浅红。
空间混合方法获得的新色相非常丰富多彩,且有一种跳跃感,适合表现光感。
⾊彩空间混合
⾊彩空间混合即在⼀定距离,⼈的眼睛能够把两种以上的幷置⾊彩⾃动感应与同化为新⾊彩的混合⽅法。
着重注意的问题:
1.形态特征:⾊彩空混对幷置的⾊彩形态有着特定的要求,通常采取短⼩的点形或细长的线作为造型表达的元素。
2.构成⽅式:空混在组织结构上以密集状得点簇或线形成的⾊域分布于画⾯,效果与形态的排列秩序密切关联。
3.⾊彩组合:⾸先,互为补⾊关系的⾊彩,如⼀定⽐例并置能得到灰⾊系。
其⼆,⾮补⾊关系的⾊彩空混,能形成中间⾊序列。
其三,有彩系同⽆彩系空混,可获得不同明度的浅红⾊。
4.表现形式:7种
限⾊式:3-4种⾊,体现以少胜多的原则。
⾃由式:选择⾊相感较强的作品,幷将⾯分割,画底使⽤稀薄⽔粉⾊,在此基础上按原作品的分割,数量划分。
提炼或分解原画⾊彩。
马赛克式:不规则的斑点
点绘式:⼩点
归纳式:浓缩还原,主要是马赛克式的归纳。
分解式:还原成光谱七⾊或三原⾊。
分割式:也就是线条式,⼯具拉线⽽成。
让现实在画面中真实,本课结合理论内再结教学内容第四章体验篇三、实训项目:空间混合构成色彩空间混合构成的创作方法:(1)先搜集一些富有色彩特性及层次的照片或图片素材(这些图片素材最好是自己原创的),可以是人物、动物、植物、风景等。
仔细观察它们的色彩及构造(如图4-3-1)我们选择的是罗中立的父亲。
(2)将照片分隔成网格状框架,将照片等分为相同面积的骨格单位(如图4-3-2),并套叠在创作稿上。
(3)把形象勾勒在创作稿的用铅笔线条框架空间内,不要涂明暗(如图4-3-3)。
图4-3-1《父亲》罗中立图4-3-2网格框架划分教学内容(4)结合框架网格寻找曲线最靠近的边线,并将其归纳到网格中,直至把每个小网格内的曲线都一一归纳完毕。
如果形象的个别部位过于细小而又不便于删除,可以将它占据的小网格再分成更小的骨格框架,这样再归纳线条就比较容易了。
这里不要为了突出形象而保留曲线或生硬地添加骨格框架。
(如图4-3-4)。
(5)用淡彩铺大色调,按空间混合的色彩构成方法填充每个网格的色块。
(如图4-3-5、如图4-3-6)。
教学内容图4-3-5 铺大色调图4-3-6 完成画面的色彩填充图4-3-7 作品赏析1 图4-3-8 作品赏析2教学内容图4-3-9 作品赏析1 图4-3-10 作品赏析2色彩空间混合的规律:(1)互补色关系按一定比例进行空间混合,可得到无色彩系的灰和有色彩系的灰。
如,红与绿的混合可得到灰、红灰、绿灰。
(2)非补色关系的色彩空间混合,可产生两色的中间色。
如,红与青混合,可得到红紫、紫、青紫。
(3)有色彩系色与无色彩系色混合时,也产生两色的中间色,如,红与白混合时,可得到不同明度的浅红。
红教学内容与灰混合,得到不同程度的红灰。
(4)色彩在空间混合时所得到的新色,其明度相当于所混合色的中间明度。
(5)色彩并置产生空间混合是有条件的。
混合之色应是小点或细线或块,同时要求密集状,点与线越密混合的效果越明显。
色彩空间混合方法教案教案标题:色彩空间混合方法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色彩空间混合方法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常见的色彩空间混合方法,如RGB、CMYK和HSB。
3. 能够应用色彩空间混合方法进行色彩调配和创作。
4. 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 准备相关教材和教具,如彩色画笔、调色板等。
- 熟悉色彩空间混合方法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
2. 学生准备:- 提前了解色彩基础知识,如主要的原色和次要的衍生色。
- 准备纸张和绘画工具。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色彩空间混合方法的概念和重要性。
- 引导学生思考色彩在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2. 理论讲解(15分钟):- 介绍常见的色彩空间混合方法,如RGB、CMYK和HSB,并解释它们的原理和应用领域。
- 比较不同色彩空间混合方法之间的差异和优劣势。
3. 实践操作(30分钟):- 分发绘画工具和纸张,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 指导学生使用RGB色彩空间混合方法进行色彩调配和创作。
例如,要求学生使用红、绿、蓝三种颜色调配出其他颜色。
- 引导学生尝试其他色彩空间混合方法,如CMYK和HSB,并比较它们的效果和特点。
4. 创作分享(10分钟):- 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分享他们的创作过程和体会。
- 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色彩空间混合技巧和创作能力。
5.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重点。
- 强调色彩空间混合方法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实践色彩空间混合方法。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复杂的色彩空间混合实验和创作,如使用不同的色彩空间混合方法制作彩色海报或插图。
2. 引导学生研究和了解其他色彩空间混合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如Lab色彩空间和YUV色彩空间。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包括色彩调配的准确性和创作的创意性。
教案5---色彩的混合[精选5篇]第一篇:教案5---色彩的混合【复习导入】色彩表情作业点评【新授】色彩的混合色彩之所以丰富,是因为色彩不同量的配置而产生变化的效果。
我们常见的颜色基本上是由三原色变化而来的。
色彩的混合有三种形式: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混合后变成白色光,称为加色法混合。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柠檬黄、湖蓝混合后变成黑色,加入的种类越多,越显暗浊,称为减色法混合。
第三种是空间混合。
一、加色法混合(第一混合)加色法混合就是色光的混合,它的特点是:色光明亮度会随着色光混合量的增加而增加。
当全色光混合时则呈现白色,三原色光混合相加后得到白光。
红绿光相加得到黄色光(颜料红绿相加得褐色),绿蓝光相加得到青色光,蓝红光相加得到品红色光。
这是色光的第一次间色。
如在利用三原色和相邻的三间色相加,就是色光的第二次间色,如此下去可得到近似光谱的色彩。
加色法混合出来的色彩感觉是由人的视觉来做视觉混合的,混合的结果是纯度不变,明度色相变了。
色光对物体的显色影响叫演色性,在不同色光的照射下,被照物体会变幻不同的色彩效果,如日光、灯光、天光等。
它们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冷暖倾向,而一般加色法体现的因素主要是彩色灯光,对物体的照射具有很强的色彩倾向,而使物体改变色相。
如展览会的光源、舞台照明,商品橱窗展示用光、时装表演灯光等。
这就要求我们要知道色光的混合规律。
在加色法混合的色光中,要注意避免用物体的补色光去与物体色结合,如红光照射绿色物体、紫光照射黄色物体,这样会使被照物体变暗、变黑。
二、减色法混合(第二混合)各种颜料和染料的混合属于减色法混合。
由于物体对光谱中的色光有吸收、反射作用,其中“吸收”就相当于减去的意义。
颜料或染料中的红、黄、蓝为三原色。
各种色都可以利用三原色混合而成,混合后的新颜色,增加了对色光的吸收能力,而反射能力则降低,因而明度、纯度均会降低,色相也发生变化。
在光源不变的情况下,两种以上的颜料混合后,相当于白光减去各种颜料的吸收光,而剩余的反射色光就成为混合后的颜料色彩。
对色彩构成教学中色彩空间混合理论的一些认识
色彩空间混合理论(Color Space Blending Theory)是一个建立在彩色理论基础上的总体理论,是“色彩空间”在特定空间内混合所产生的结果,它是色彩再创作的重要理论基础。
色彩空间混合理论认为,色彩的空间混合有三种基本方式:持续空间混合,非连续空间混合和边界空间混合。
1、持续空间混合-沿色彩色轴的连续流动的混合,体现在离散的墨色和彩色混合时,可以在发挥其各自特性的基础上,形成柔和、平滑的色彩空间。
2、非连续空间混合-离散式的色彩混合,在此混合过程中,原有墨色彩色的分离特性以及色彩的虚实、重轻特点会被突出显示,形成色彩空间灿烂夺目的层次结构。
3、边界空间混合-在色彩色轴的起止部分运用拨亮混合,以圆角形、矩形、直线等图形形状的原线性结果改变有趣的色彩空间混合效果。
色彩空间混合理论是一个多维度的理论,它把色彩状态和色彩混合使用情况紧密结合在一起,每种混合方式的混合效果不同,它们取决于混合的色彩状态和色彩使用情况,同样的色彩搭配,不同混合方式制作出来的色彩效果也是不同的。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色彩搭配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混合方式以及混合比例来制作出最好的空间混合效果,从而使画面更具有表现力和可视性。
色彩空间混合理论的应用广泛,在教学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色彩空间混合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色彩构成,丰富他们的素养,提高学生们的色彩素描、速写和绘画能力,使他们能够从理论中获得色彩搭配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应对实际设计问题,为色彩创新提供有益的指导作用。
室内色彩搭配全套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掌握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的概念及应用。
2. 学生能够掌握室内设计中常用的色彩搭配法则,如对比搭配、类似搭配等。
3. 学生能够了解室内色彩搭配与空间、光线、材质的关系,以及色彩对空间氛围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色彩知识,进行室内空间的色彩搭配设计,提高审美和设计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运用色彩搭配软件,进行室内色彩搭配的模拟和调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室内设计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对美的感知和追求。
2. 学生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对色彩的选择和喜好,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学生能够认识到室内色彩搭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关注环境与人的和谐共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室内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室内色彩搭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室内设计水平。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美能力,对室内设计感兴趣,但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讲解、示范、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室内色彩搭配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终实现课程目标,为学生后续学习室内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色彩基本原理- 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色彩的视觉效应和情感表达2. 室内色彩搭配法则- 对比搭配: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 类似搭配:色相类似、明度类似、纯度类似- 其他搭配法则:冷暖搭配、互补搭配等3. 室内色彩与空间、光线、材质的关系- 色彩对空间氛围的影响- 光线对色彩效果的影响- 材质与色彩的关系4. 室内色彩搭配实践-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室内空间色彩搭配设计- 色彩搭配软件应用:运用软件进行模拟和调整5. 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 分析优秀室内色彩搭配案例,总结经验- 学生展示作品,进行讨论和评价教材章节关联:- 第一章:色彩基本原理- 第二章:室内色彩搭配法则- 第三章:室内色彩与空间、光线、材质的关系- 第四章:室内色彩搭配实践教学进度安排:1. 2课时:色彩基本原理2. 2课时:室内色彩搭配法则3. 1课时:室内色彩与空间、光线、材质的关系4. 3课时:室内色彩搭配实践5. 1课时: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室内色彩搭配的知识和技能,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