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4.85 MB
- 文档页数:50
第一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一、环境承载力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资源————环境人口容量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最主要因素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
——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人口容量学法指导(一)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人口容量学法指导(一)一、章节内容概要和章节结构本单元是人文地理学的开篇,从人口问题切入,是因为它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
从课本内容看本章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人口的增长及其增长模式、人口迁移、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
课标中对本章学习的要求是: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可以进一步的理解为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能够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差异,发现人口流动规律,推断不同地区的现实及未来人口问题,认识地球环境承载能力的规律。
人口增长是人口发展的基础,第一节首先学习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的知识,这是人口学的重要内容。
而了解了人口增长地区之间有差异之后,进一步学习不同地区间的这种差异会推动人口的迁移。
最后一节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的问题实际是一个人口问题的扩展问题。
通过对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概念的认识以及之前的关于人口增长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对于我们国家控制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认识。
本章的整体知识结构如下图:二、每节内容重难点知识梳理第一节人口的增长与地区差异1、认识人口的增长相关概念(1)出生率:指一定时期内新出生的人口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年初人口和年末人口的平均)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用千分比来表示,计算公式为:年内出生人数出生率=───────────── ×1000‰年平均人口数(2)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用千分比来表示,计算公式为:年内死亡人数死亡率=───────────── ×1000‰年平均人口数(3)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用千分比来表示,计算公式为: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1000‰年平均人口数(4)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地理《人口》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增长趋势。
2. 使学生掌握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及政策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学生对人口问题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政策影响。
2. 难点: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人口政策调整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我国人口政策的影响。
2. 利用地图、图表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人口分布及增长趋势。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引发学生对人口增长的关注。
2. 新课导入:介绍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政策影响,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问题的现状。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口政策调整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绘制我国人口分布示意图,并简要说明其分布特点。
2. 结合家庭、学校、社区实际,调查人口增长对当地资源、环境的影响。
3. 思考我国未来人口政策的发展方向,为解决人口问题提出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地图分析、案例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我国人口政策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世界人口的增长与分布1. 人口增长的历程与模式2. 人口增长的原因与影响因素3. 世界人口的分布与迁移七、教学内容第七章:我国人口的增长与分布1. 我国人口增长的历程与特点2. 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与影响因素3. 我国人口问题的挑战与对策八、教学内容第八章:人口政策与人口管理1. 人口政策的含义与作用2. 我国人口政策的历史与发展3. 人口管理的方法与实践九、教学内容第九章:人口增长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1. 人口增长对食物资源的影响2. 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3. 人口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十、教学内容第十章:应对人口挑战的策略与行动1. 人口政策调整与优化2. 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3. 人口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4.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应对策略5. 人口分布均衡化的发展方向这五章内容主要围绕世界与我国人口的增长、分布、政策、影响以及应对策略展开,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人口学的相关知识。
安宜高中地理导学案活页纸读A 、B 两国的“人口金字塔图”(图1-1-4),回答下列问题: (1)儿童占有较高的人口百分比的是________国;如该国人口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20年后,该国面临的资源、环境及社会等 问题主要有、 __ 、 。
(2)B 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型,若干年后该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有____ 。
【考点诠解】考点1: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 段的主要特点。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 阶段,人口增长的特点不同,如图1 所示,可分为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人口(1)发展中国家:如尼日利亚、印度等国图1-1-4①人口增长的特点: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②人口问题的表现:;青少年儿童比重过大。
③人口问题的影响: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人口增长惯性大。
④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2)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西欧各国等。
①人口增长的特点: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②人口问题的表现:人口增长缓慢;等;③人口问题的影响:劳动力不足;青壮年社会负担过重。
④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采取的政策,接纳来自海外的移民。
(3)中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基本实现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转变。
考点3:结合实例,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人口迁移的概念: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入或迁出,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如图2所示。
现代社会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因素。
(3)人口迁移的案例我国的“民工流”指涌向沿海各大城市的现象考点4: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也就是能够承受的人口数量的极限,是一个警戒值。
①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的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