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好文章摘抄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6
第1篇一、引言史铁生,一个充满激情与矛盾的作家,他的文字如同一首首动人的歌曲,唱出了生命的坚韧与美好。
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从运动员到作家,从轮椅上的沉思到笔尖下的深情,史铁生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本文将从史铁生的生平、作品以及人生哲学三个方面进行摘抄笔记,以飨读者。
二、生平简介1. 家庭背景史铁生出生于1951年1月4日,河北省石家庄市人。
他的父亲史铁生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母亲王光美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
家庭环境的熏陶使史铁生从小对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运动生涯史铁生曾在北京市什刹海体校学习,擅长田径和篮球。
1973年,他被分配到北京汽车制造厂工作,成为一名汽车修理工。
在此期间,他开始接触文学,并尝试写作。
3. 病痛与转折1981年,史铁生被诊断出患有肾病,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求医之路。
在病痛的折磨下,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并逐渐将写作作为自己的事业。
1982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是他文学创作的起点。
4. 婚姻与家庭1992年,史铁生与著名作家陈丹燕结婚。
1996年,他们的女儿史铁梅出生。
家庭的支持使史铁生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更高的成就。
三、作品摘抄1. 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那时候,我在清平湾,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我在那里度过了我生命中最为美好的时光。
如今,我已经离开了那里,但我始终无法忘记那些美好的回忆。
”2. 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人生如梦,梦境如人生。
我在梦中看到了生命的种种可能,也看到了生命的种种无奈。
然而,无论生活给予我怎样的磨难,我都会坚定地走下去。
”3. 随笔《我与地坛》“地坛,一个曾经让我心生敬畏的地方。
我在那里度过了我生命中最为艰难的时光。
如今,我已经离开了那里,但我始终无法忘记那些曾经的苦难。
”4. 随笔《秋天的怀念》“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然而,对于我来说,秋天却是一个怀念的季节。
我怀念那些已经离我而去的亲人,也怀念那些曾经陪伴我度过艰难岁月的朋友。
史铁生散文摘抄史铁生,一位用生命书写灵魂的作家,他的散文犹如一道道深邃的光,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角落。
以下是我从他的作品中摘抄的一些片段,希望能与您一同感受他文字的魅力与力量。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段话出自《我与地坛》,史铁生以一种平和而又坚定的态度看待生死。
他没有悲悲切切地哭诉命运的不公,而是以一种坦然的姿态接受了生命的安排。
这种对生死的理解,让我们明白,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值得珍惜,而死亡也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开始。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
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
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
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这段思考充满了哲理。
他让我们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没有丑何来美,没有愚氓何来智者,没有懦夫何来英雄。
这让我们懂得,在生活中,每一个看似平凡甚至卑微的存在,都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史铁生以太阳的升降为例,告诉我们人生的起伏也是如此。
在低谷时,不要绝望,因为那也是在为上升积蓄力量;在高峰时,不要骄傲,因为随时可能会有低谷的到来。
这种对人生起伏的洞察,让我们拥有了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变化。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这段文字同样出自《我与地坛》,他深刻地描绘了那些无法言说的情感和记忆。
《我与地坛》好段摘抄《我与地坛》在 2002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为史铁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与地坛》好段摘抄吧!《我与地坛》好段摘抄【1】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比如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是为了收藏。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的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的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四百多年里,它侵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沧桑,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因而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
甚至盼望站到死去,去看生。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史铁生乐观人生作文素材《史铁生乐观人生作文素材》篇一史铁生,一个如星般璀璨在文学天空的人物,他的人生就像一场充满波折却又处处闪耀乐观之光的旅程。
我第一次知道史铁生,是在语文课本里。
当时就觉得,这人咋这么惨呢?双腿瘫痪,这对于一个人来说,那不就像鸟儿折了翅膀,想飞也飞不了了吗?要是我呀,可能就直接躺床上自怨自艾,觉得生活没希望了。
可是史铁生没有。
他坐在那地坛里,就像一位与时间对话的智者。
地坛对于他来说,也许是个巨大的安慰。
我仿佛能看到他摇着轮椅,慢悠悠地在园子里转,园子里的一草一木都像是他的朋友。
他看着那些古老的建筑,那些斑驳的墙,就像在看一部无声的历史纪录片。
他在《我与地坛》里写他的母亲,那文字就像一把温柔的刀,直戳人心。
他母亲那小心翼翼的爱,那在背后默默的注视,在他的笔下是那么的细腻。
他肯定也痛苦过,自己的不幸让母亲也跟着受苦。
他可能想过,为啥倒霉的是自己呢?这就像老天爷在玩恶作剧,专挑软柿子捏。
但是他没有沉浸在这种痛苦里出不来。
他把自己的思考,自己对人生的感悟,都通过文字传达出来。
他的乐观不是那种傻乐,而是看透了生活的苦难后,依然能笑着面对。
就好比在黑暗的隧道里,他没有等着别人来拉他出去,而是自己摸索着墙壁,一点点找到出口。
他说过:“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话乍一听有点奇怪,可是细想,这是多么豁达的一种心态啊。
很多人害怕死亡,就像老鼠见了猫,躲得远远的。
可是史铁生呢,他把死亡当成了一个节日,虽然这个节日有点特殊。
这就像他在和命运开玩笑,命运给他使绊子,他却能笑着跳过去。
他的乐观人生给我很大的启示。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点小挫折,就像考试没考好,被老师批评了,就觉得天要塌了。
和史铁生比起来,这算得了什么呢?他都能在那么大的苦难面前保持乐观,我们为什么不能呢?有时候我就在想,是不是我们把生活想得太美好了,一旦有点不如意就受不了了。
也许我们应该像史铁生一样,把苦难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把它当成敌人。
《史铁生文集》摘抄人有三种根本的困境,于是人有三种获得欢乐的机会。
第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
这意味着孤独。
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
这意味着痛苦。
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
这意味着恐惧。
上帝用这三种东西来折磨我们。
不过有可能我们理解错了,上帝原是要给我们三种获得欢乐的机会。
假如世界上只有我,假如我又没有欲望(没有欲望才能不承受那种距离),假如这样我还永远不死,我岂不就要成为一堆无可改变的麻木与无尽无休的沉闷了?这样一想,我情愿还是要那三种困境。
我想,写小说之所以挺吸引我,就是因为它能帮我把三种困境变成既是三种困境又是三种获得欢乐的机会。
“这个爱情故事,好像是个悲剧?”“你说的是婚姻,爱情没有悲剧。
”要是在梦中可以怀疑是不是梦,那么醒了也该怀疑是不是醒吧?要是在梦中还可以做梦,为什么醒来就不可以再醒来呢?我每每看见放映员摆弄着一盘盘电影胶片,便有一种神秘感,心想,某人的某一段生命就在其中,在那个蛋糕盒子一样的圆圆的铁盒子里,在那里面被卷作一盘,在那儿存在着,那一段生命的前因后果同时在那儿存在了,那些历程,那些焦虑、快乐、痛苦,早都制作好了,只等灯光暗下来放映机转起来,我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于是我有时想,我的未来可能也已经制作好了,正装在一只铁盒子里,被卷作一盘,上帝正摆弄他,未及放映,随着时光流逝斗转星移,我就一步步知道我的命运都是怎么回事了。
佛很可能一向就是位媒人,经他介绍,众生才得与困苦相识,并天荒地老永不分离。
把他们放进龌龊中去,看看谁回来的时候还干净。
有人说:远游或探险,与窃盼外遇同出一源。
记得诗人西川有一首诗,写笼中之豹的美丽生动,我已记不住原句,但我记住了那很像是人性的注脚与警示:绚耀的皮毛,浪动的脚步,警敏的眸光贮满勃勃生气,但是别忘了铁栏——千万别忽略它。
史铁生作文素材事例简短《史铁生作文素材事例简短》篇一史铁生,一个在文学星空中璀璨的名字,他的故事就像一把锐利的钩子,钩住了我的心。
我第一次知道史铁生,是在课本里。
那时候,只觉得他是一个很厉害的作家,写出来的文字就像有魔力一样。
他的双腿瘫痪,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超级沉重的打击,就像天突然塌下来了,把他整个人都压在黑暗的角落里。
也许他一开始也像很多人一样,陷入了无尽的绝望,觉得自己的世界就此崩塌,就像一艘在暴风雨中失去了帆的船,只能随波逐流,不知道飘向何方。
他的母亲,那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女性啊。
我想,在他瘫痪的那些日子里,他母亲肯定是操碎了心。
就像一只老母鸡,总是小心翼翼地护着自己受伤的小鸡。
他母亲到处给他找大夫,带着他四处求医,每一次的希望后面跟着的都是失望。
他母亲的眼神里可能有太多的无奈和心疼,可她从来不在儿子面前表现出绝望。
史铁生呢,在经历了无数次内心的挣扎后,他开始拿起笔。
他的文字就像是从他心底流淌出来的清泉,带着他的痛苦、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
他可能坐在那张破旧的书桌前,看着窗外的世界,心里想着那些健全的人跑来跑去,而自己却被困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
可是他没有被这种局限打败,反而像是在和命运较劲儿。
他写的《我与地坛》,那地坛就像是他的另一个家,一个他可以倾诉、可以思考的地方。
我仿佛能看到他摇着轮椅,在园子里慢慢地转,看着那些花花草草,思考着生与死,思考着命运的无常。
他的事例让我明白,即使生活给了你重重的一击,把你打得趴在地上,你也可以像他一样,在尘埃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星光。
我有时候就想,我要是遇到他那样的情况,我能像他一样坚强吗?可能我会哭天抢地,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
但是史铁生却用他的一生告诉我,生命的韧性是无穷的。
他就像一颗在石缝中生长的小草,虽然环境恶劣,但是依然努力向着阳光生长。
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励志的故事,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刻解读。
他让我知道,生活中的苦难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只要你有勇气去面对,去思考,去书写自己的故事。
史铁生好文章摘抄史铁生散文《文明:人类集体记忆》对于“永恒复返”,《尼采六论》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人都是会死的,永恒对个体生命的拯救不过是一种意愿,而意愿并非事实,甚至也不能算是信仰。
“个体通过永恒获得意义,永恒却需要个体去意愿”,这便是尼采的困境。
再说了,就算生活在复返,可我自己怎么能知道这一点呢?“除非我还记得上一次生活,我就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在第二次过同样的生活。
”如果一次次生活之间并无记忆关联,则每一次都仅仅是这一次,“永恒”岂非自我欺骗?但是,人有两种独具的能力:记忆和联想。
人的记忆又分两种: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
死亡中断了个体记忆,使生命意义面临危机。
但集体记忆——文化或文明的积累——使个体生命经由联想而继承和传扬着意义。
因而,从来就不是“个体通过(假想的)永恒获得意义”,而是:个体通过真确的意义而获得永恒。
为什么爱是美好的,恨是丑恶的?就因为爱意味着寻找他者,这寻找,必然要建构并接续起意义;而恨是拒斥他者,拒斥的同时必然割断并丢弃了意义——正如被分离的音符使音乐破碎成无意义的噪音。
而音乐却整合起相互隔裂的音符,从而构成意义,并使每一个音符都有了意义。
所以,是音乐拯救了音符,是意义拯救了当下,是文明这一集体记忆拯救了个体生命。
因而,个体的从生到死仅仅意味着“永恒复返”的一个环节。
此外没有永恒。
这样看,死将会是多么的不再可怕——每一个音符都因自身的展现而获得意义,都以自身的被度过而构造着永恒。
关键是要意识到这一点。
否则没有永恒,也没有当下。
永恒和当下,都是由于对意义的认知与联想。
所谓“肯定当下”,可当下是多久呢?一分还是一秒?当下,其实是:构造意义所需要的最短过程。
意义,使你意识到一刹那,否则千年万年也是不存在。
当然,也会意识到无意义,但这不等于是意识到了意义吗?这就又说到了“权力意志”。
本人除了懂北京话,还懂陕北话,再没有了。
可我总以为“权力意志”不如译为“绝对意志”的好,否则很容易被误认为,仅仅是对他人的强权。
我与地坛》段落摘抄《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先生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他与地坛公园的深厚情感。
以下是一些段落摘抄:1.我每坐一辆三轮车,当车夫将我载到地坛的墙下时,我总会下车步行,省得将车轮的油污带到那片圣地去。
2.地坛离我家不远,或者说我家离地坛不远。
总之,那儿是我的栖息之所。
3.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在那儿度过了若干个冬夜,地坛就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4.地坛的每一棵树、每一片叶、每一块石头、每一道墙缝都是我熟识的。
5.我常觉得这园子是为了我而存在的。
没等我出生它就在那里了,仿佛只为等我长大。
6.我喜欢地坛的一切。
它安静、荒芜、古旧,甚至有些神秘。
7.地坛是一个巨大的圆,中间有一座祭台。
四周被高大的松树环绕,每当风吹过,松针落下的声音都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8.每次走进地坛,我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9.我站在地坛的门口,看着那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地,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这里曾经是皇帝祭天、祈雨的圣地,如今却成为了普通百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我不禁想起了那句诗:“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10.走进地坛,我看到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它们虽然已经破败不堪,但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辉煌。
我想,这些古迹见证了一个朝代的兴衰,也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悲欢离合。
在这里,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
11.地坛的四周种满了参天的古树,它们枝繁叶茂,遮天蔽日。
我在树下乘凉,听着鸟儿的歌唱,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
这种与世无争的宁静,让我暂时忘却了生活的烦恼。
12.在地坛,我还看到了许多老人在晨练、打太极、下棋。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仿佛在告诉我:生活虽然平淡,但只要心中有爱,就能找到快乐。
13.离开地坛的时候,我依依不舍地望着这片土地。
这里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我想,我会把这份美好的回忆带回家,让它成为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病隙碎笔》读书笔记摘抄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史铁生在患病期间创作的多篇散文。
这些散文以独特的方式,探讨了生命、信仰、人性等深刻主题,展现出史铁生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以下是一些《病隙碎笔》的读书笔记摘抄:
1、“我生病,我想起了死。
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生病。
”
这句话简洁明了地表达了史铁生对于生死的态度。
他坦然面对自己的疾病,并从中汲取力量,思考生命的意义。
2、“生病让我学会了珍惜,珍惜每一个瞬间,珍惜身边的人。
”
史铁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珍惜与身边人的相处时光。
3、“生病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信仰的力量,信仰可以让我们在困境中坚持下去。
”
史铁生在疾病中坚守信仰,这种信仰给了他力量和勇气,让他能够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4、“生病让我更加关注人性,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史铁生在疾病中思考人性,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思考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5、“生病让我更加珍惜与亲人的时光,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亲情的伟大。
”
史铁生在疾病中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无私,这种感受让他更加珍惜与亲人的时光。
总之,《病隙碎笔》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力量的作品,史铁生的思考和感悟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思考。
史铁生作品经典语录摘抄1 我经由光阴,经由山水,经由乡村和城市,同样我也经由别人,经由一切他者以及由之引生的思绪和梦想而走成了我。
那路途中的一切,有些与我擦肩而过从此天各一方,有些便永久驻进我的心魂,雕琢我,塑造我,锤炼我,融入我而成为我。
——史铁生《病隙碎笔》2 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
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
——史铁生《病隙碎笔》3 幸福感不是能一次给够的,一次幸福感能维持多久这不好计算,但日子肯定比它长,比它长的日子却永远要依靠着它。
——史铁生《灵魂的事》4 沉默就常常是必要的,沉默可以通向有声有形的语言所不能到达的地方,就像浪,舒缓下来,感悟到了水的深阔、水对浪的包容、水于浪永久的梦想意义。
——史铁生《灵魂的事》5 不能走远路却有辽阔的心。
——史铁生《我与地坛》6 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比如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是为了收藏。
——史铁生《我与地坛》7 世界是什么?如果世界被我们认识穷尽,我们一向所说的世界到底是什么呢?我想,这世界,就重叠在我们的心灵上,虽然我们不能穷尽它,但是它就在那儿,以文学的名义无止无休地诱惑着我们,召唤着我们。
——史铁生《灵魂的事》8 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
——史铁生《病隙碎笔》9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
——史铁生《病隙碎笔》10 怅然若失,是一个少年皈依真理的时刻。
——史铁生《务虚笔记》1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你别以为是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史铁生精选文章语录摘抄史铁生精选文章语录摘抄导语:史铁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伟大作家,他的文风十分犀利,但笔触又透露出细腻的温柔。
他用双手书写属于他自己的人生。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史铁生写过哪些值得被一辈子铭记的经典句子吧!1.尴尬是一种可贵的能力。
因为,反躬自问是一切爱愿和思想的初萌。
要是你忽然发现你处在了尴尬的地位,这不值得惊慌,也最好不要逃避,莫如由着它日日夜夜惊扰你的良知,质问你的信仰,激活你的思想;进退维谷之日正可能是别有洞天之时,这差不多能算规律。
——史铁生《病隙碎笔》2.不要相信羞耻,也别相信淫荡,爱的领域里压根就没他们的汤喝。
任何奇诡的性的言辞,一旦成为爱的表达,那便是魔鬼归顺了上帝的时刻……谴责者是因为自己尘缘未断。
3.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4.不能承受生命之痛,残疾的躯体,在轮椅上思考,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应该健康的活着,恪守并遵循生命的轨迹。
5.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
6.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
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
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不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
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的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
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其往日时光。
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7.要么在恶梦中醒来,要么在美梦中睡去。
——史铁生《原罪·宿命》8.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9.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
10.我在这园子里坐着,园神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11.要是有些事我没说,你别以为是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我与地坛段落摘抄及感悟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集,书中充满了对生命、命运、亲情的深沉思考。
以下是我从书中摘抄的一些段落以及我的感悟。
摘抄段落: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
感悟:史铁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地坛的宁静与深沉,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生命的独特理解。
即使身体残疾,他依然能从生活中找到平静和力量。
他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如何艰难,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就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那么,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设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
感悟:史铁生在这里对命运提出了深刻的质疑。
他并不认为命运是公平的,但他相信,通过智慧和悟性,我们可以找到救赎之路。
这使我深感,无论我们遭遇何种困境,都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深刻的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
感悟:史铁生在这里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感激。
他感谢母亲给他的爱,也感谢母亲坚韧的意志对他的影响。
这使我明白,我们的成长和坚强,往往源于身边最亲近的人的影响和教诲。
《我与地坛》让我深刻理解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史铁生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情感,使我深受启发。
史铁生经典散文史铁生经典散文(精选6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
你知道怎么才能写好散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史铁生经典散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史铁生经典散文篇1我曾经写过:人与人的差别大于人与猪的差别。
人与猪的差别是一个定数,人与人的差别却是无穷大。
所以,人与人的交往多半肤浅。
或者说,只有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交往是容易的。
一旦走进复杂,人与人就是相互的迷宫。
这大概又是人的根本处境。
我常常感到这样的矛盾:睁开白天的眼睛,看很多人很多事都可憎恶。
睁开夜的眼睛,才发现其实人人都是苦弱地挣扎,惟当互爱。
当然,白天的眼睛并非多余,我是说,夜的眼睛是多么必要。
人们就像在呆板的实际生活中渴望虚构的艺术那样,在这无奈的现实中梦想一片净土、一种完美的时间。
这就是宗教精神吧。
在这样的境界中,在沉思默坐向着神圣皈依的时间里,尘世的一切标准才被扫荡,于是看见一切众生都是苦弱,歧视与隔离惟使这苦弱深重。
那一刻,人摆脱了尘世附加的一切高低贵贱,重新成为赤裸的亚当、夏娃。
生命必要有这样一种时间,一块净土,尽管它常会被嘲笑为“不现实”。
但“不现实”未必不是一种好品质。
比如艺术,我想应该是脱离实际的。
模仿实际不会有好艺术,好的艺术都难免是实际之外的追寻。
当然,在强大的现实面前,这理想(梦想、净土)只能是一出非现实的戏剧,不管人们多么渴望它,为它感动,为它流泪,为它呼唤,人们仍要回到现实中去,并且不可能消灭这惩罚之地的规则。
我可能是幸运的。
我知道满意的爱情并不很多,需要种种机遇。
我只是想,不应该因为现实的不满意,就迁怒于那亘古的梦想,说它本来没有。
人若无梦,夜的.眼睛就要瞎了。
说“没有爱情”,是因为必求其现实,而不大看重它更是信奉。
不单爱情如此,一切需要信奉的东西都是这样,美满了还有什么好说?不美满,那才是需要智慧和信念的时候。
第1篇一、关于人生1.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不在乎起点和终点,而在于沿途的风景和内心的体验。
”——史铁生2.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质量。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瞬间,活出真实的自己。
”——史铁生3.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不能真实地面对自己。
”——史铁生4.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追求和探索,即使失败了,也要勇敢地站起来。
”——史铁生5. “人生就像一部剧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导演。
我们要学会把握自己的人生,活出精彩的篇章。
”——史铁生二、关于爱情1. “爱情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物,它让人变得更加完整。
”——史铁生2. “爱情不是占有,而是成全。
当我们学会为对方付出,才能真正拥有爱情。
”——史铁生3. “爱情需要信任和包容,只有彼此信任,才能让爱情长久。
”——史铁生4. “爱情是一场修行,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
”——史铁生5. “爱情是盲目的,但也是勇敢的。
它让我们敢于面对生活的艰辛,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史铁生三、关于亲情1. “亲情是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它让我们在困难时刻感受到温暖。
”——史铁生2.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太多,我们要学会感恩。
”——史铁生3. “亲情需要我们用心去维护,只有这样,才能让家庭充满和谐。
”——史铁生4. “亲情是永恒的,它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再孤单。
”——史铁生5. “亲情是生命的源泉,它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关爱。
”——史铁生四、关于友情1. “友情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们在困境中找到依靠。
”——史铁生2. “友情需要真诚和信任,只有真诚相待,才能让友谊长久。
”——史铁生3. “友情是一种力量,它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
”——史铁生4. “友情是相互的,我们要学会为朋友付出。
”——史铁生5. “友情是生命的点缀,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史铁生五、关于梦想1. “梦想是人生的动力,它让我们在追求中不断前行。
”——史铁生2. “梦想虽然遥远,但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
史铁生励志作文素材《生命的强音——史铁生》要是说起史铁生,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啊!他就像是生活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这些在黑暗中摸索的人。
史铁生的一生啊,那真的是充满了坎坷和挑战。
他年纪轻轻的就坐上了轮椅,这要是搁咱普通人身上,那不得成天自怨自艾啊。
可史铁生不,他偏不!他在那轮椅上啊,硬是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他的文字,那可真是有魔力。
就好像他坐在你旁边,用他那带着点幽默、又带着点沧桑的声音给你讲故事。
那些故事里啊,有对生命的思考,有对苦难的抗争,有我们平时都会遇到但却从没想过那么深的问题。
你想想,一个人整天坐在轮椅上,不能像我们一样跑来跑去,那得多无聊啊。
可史铁生就能在这种情况下,写出那么多让人拍案叫绝的文章来。
这得有多大的毅力和智慧啊!他就像是一个在沙漠中行走的人,虽然干渴难耐,但却始终坚信能找到绿洲。
他的经历也告诉我们,生活虽然有时候会给你一巴掌,但你不能就这么趴下了。
得像史铁生一样,哪怕坐着轮椅,也要把路给走好了。
他就像是一个倔强的战士,不管生活怎么打击他,他都能一次次地站起来,继续战斗。
咱平常人啊,遇到点困难就觉得天要塌了。
跟史铁生一比,那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
他告诉我们,没有什么困难是过不去的,只要你有勇气,有决心。
我就特别佩服史铁生这种人,他用自己的经历和文字,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他的故事让我们知道,哪怕生活再艰难,我们也不能放弃对美好的追求。
所以啊,每次我觉得自己快不行了的时候,我就会想想史铁生,想想他在轮椅上奋斗的样子。
然后我就会对自己说:“嘿,这算啥啊,人家史铁生那么难都过来了,你这点小困难算个毛啊!”然后我就又能充满干劲了。
史铁生,他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更是我们生活中的榜样,是生命的强音。
他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再退缩,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
史铁生散文摘抄意境好词好句史铁生散文摘抄意境好词好句导语:想必大家都听过史铁生,或是他所写的《我与地坛》,这也是小编最喜爱的散文之一。
史铁生是中国的作家、散文家,他的文章也是立意深刻、十分优美。
以下是小编整理出来的史铁生散文精选摘抄,希望大家能够喜欢!1.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
人有时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
悲伤也成享受。
2.爱却艰难,心魂的敞开甚至危险。
他人也许正是你的地狱,那儿有心灵的伤疤结成的铠甲,有防御的目光铸成的刀剑,有语言排布的迷宫,有笑靥掩蔽的陷阱。
在那后面,当然,仍有孤独的心在战栗,仍有未熄的对沟通的渴盼。
你还是要去吗?不甘就范?那你可要谨慎,以孤胆去赌——他人即天堂,甚至以痛苦去偿你平生的夙愿。
——史铁生《病隙碎笔》3.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
4.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史铁生《记忆与印象》5.你是独特的,但你必须向统一让步;你是自由的,但你必须向禁忌妥协。
因为你渴望亲近群体,渴望他们的接受。
你害怕被群体驱逐。
因而你是孤独的,你是独特但孤独的心魂。
生来如此。
生,就是这样,永远都是这样。
6.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
7.柔弱是爱者的独信。
8.天堂是什么?正是与这物质性限制的对峙,是有限的此岸对彼岸的无限眺望。
9.唯有文字能担当此任,宣告生命曾经在场。
10.所有的海誓山盟都仅具现在性,并不能保障未来。
与其认为这是海誓山盟的悲哀,不如看清这是海誓山盟的起源。
对于别人的情绪,我们无从把握,我们害怕在别人变化了的情绪里受到伤害,所以我们乞灵于海誓山盟。
海誓山盟是掩耳盗铃式的恐惧。
海誓山盟证明孤独的绝对。
这并不怪谁,这是我们的处境。
就像童年那个秋天的夜晚我抱着一只破足球回家的时候。
因此我们一天天学会防备,学会把握自己。
史铁生文章的节选片段
1.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
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与地坛》)
2.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
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
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
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病隙碎笔》)。
史铁生好文章摘抄
史铁生散文《文明:人类集体记忆》对于“永恒复返”,《尼采六论》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人都是会死的,永恒对个体生命的拯救不过是一种意愿,而意愿并非事实,甚至也不能算是信仰。
“个体通过永恒获得意义,永恒却需要个体去意愿”,这便是尼采的困境。
再说了,就算生活在复返,可我自己怎么能知道这一点呢?“除非我还记得上一次生活,我就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在第二次过同样的生活。
”如果一次次生活之间并无记忆关联,则每一次都仅仅是这一次,“永恒”岂非自我欺骗?
但是,人有两种独具的能力:记忆和联想。
人的记忆又分两种: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
死亡中断了个体记忆,使生命意义面临危机。
但集体记忆——文化或文明的积累——使个体生命经由联想而继承和传扬着意义。
因而,从来就不是“个体通过(假想的)永恒获得意义”,而是:个体通过真确的意义而获得永恒。
为什么爱是美好的,恨是丑恶的?就因为爱意味着寻找他者,这寻找,必然要建构并接续起意义;而恨是拒斥他者,拒斥的同时必然割断并丢弃了意义——正如被分离的音符使音乐破碎成无意义的噪音。
而音乐却整合起相互隔裂的音符,从而构成意义,并使每一个音符都有了意义。
所以,是音乐拯救了音符,是意义拯救了当下,是文明这一集体记
忆拯救了个体生命。
因而,个体的从生到死仅仅意味着“永恒复返”的一个环节。
此外没有永恒。
这样看,死将会是多么的不再可怕——每一个音符都因自身的展现而获得意义,都以自身的被度过而构造着永恒。
关键是要意识到这一点。
否则没有永恒,也没有当下。
永恒和当下,都是由于对意义的认知与联想。
所谓“肯定当下”,可当下是多久呢?一分还是一秒?当下,其实是:构造意义所需要的最短过程。
意义,使你意识到一刹那,否则千年万年也是不存在。
当然,也会意识到无意义,但这不等于是意识到了意义吗?
这就又说到了“权力意志”。
本人除了懂北京话,还懂陕北话,再没有了。
可我总以为“权力意志”不如译为“绝对意志”的好,否则很容易被误认为,仅仅是对他人的强权。
“绝对意志”,什么意思?——离开它咱啥也别谈!故还是要援引玻尔那句名言:“物理学并不能告诉我们世界是怎样的,只能告诉我们关于世界我们可以怎样说。
”
但《六论》中又谈到:如果“意志的创造除了自身,没有其他标准,这难道不会导致意志创造的随意性、相对性?”于是“本来意欲克服相对主义的尼采,最终却让自己陷入了难以摆脱相对主义的麻烦”。
是呀,这也是“超人”的麻烦,也是“权力意志”、“人性投射”和“内部透视”
的麻烦。
因为“意志”这一有限之在,必然意味着“意志”之所不及的无限之在。
而“内部”和“人性”则想必会有“外部”和“神性”与之对应。
这样一想倒很有趣了:自身在创造自身之时,必不可免地也指出了他者,有限在确认了有限的同时感到了无限。
再想下去就更好了:人,所以成不了神——以后谁也别再冒充啦!而“超人”,则仅仅意味着人之不断的自我超越。
神的事,人不知(其所以),只能听(或不听),只能想(或不想),只能信(或不信),只能跟随(或背离)。
那不是音乐吗,对音符来说?——天籁之音,无限之谜,无限对有限的围困,或上帝之严厉而温柔的命令。
音乐即音符之全知全能的上帝,他既是造物主——安排并限定了音符的位置,也是救世主——倘若音符能够谛听并跟随那不息不懈的奏响。
音符是有限的,音乐的横向构成与纵向延续都是无限,这使得任何一个音符都必然会”永恒复返”。
但非重复。
生命的困境,就其本质而言是必然要重复的,但人的突围行动却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就是说,音符的困境,和音乐的本质,是难免重复的,但那充天盈地的大音或委婉、或悲怆、或平稳流淌、或激流涌荡……盘盘绕绕,万转千回,却不重复,也使得每一个音符都有其“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受。
或可这样理解死亡的好意:那是一段段乐章间的歇息,以利乐手们重整旗鼓,以无限的曲式去表达其不变的投奔吧。
还要说“个体看似获得了意义,但是,单一个体生命的虚无性质实际上是被掩盖、隐藏了起来”,就有点矫情了。
什么是“个体生命”?如果说,个体的必然死亡即是生命之必然的虚无性,岂不等于把生命仅仅限定为生理的肉身了?人都是要死的,这谁不知道?但这是拯救的前提,否则拯救无从谈起。
拯救,难道不是指生命的意义,而是说生理的肉身?难道不是要使一个个盲目的音符——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生命,融入一曲永恒的音乐中去从而获得意义,而是要炼一粒长生不老的灵丹?“永恒复返”莫非一定要靠这粒灵丹来证明,才不是谎言?
尼采曾想用科学来证明“永恒复返”,这算得上是糊涂,因为科学早把精神一维悬置起来了。
我常想,如若科学能够引入精神,或许倒能拿出“永恒复返”的实据。
但就算这不是“巴别塔”的续集,果真成功了,那拯救一事也就不用再提。
所以,拯救还是要回到其固有的前提:人都是要死的,或每一音符都将被度过。
尼采的麻烦,在于他把人所面对的“无限”也给虚无掉了。
咱是有限,他是无限,咱是人,他是谁?只要诚实,只要思考,只要问到底,你不可能不碰上他。
你又诚实,又
思考,又问到底,可又要否定他,说他死了,能不出毛病?他是谁?他就是那个被称之为上帝的无限之在!你愿意给他别的名字也行,但他绝不因为年看不见他、弄不清他甚至于否定他,他就不在,就不难为你。
从这个意义上说,哲人是立法者和发布命令的人吗?他可命令得了“权力意志”所不及的无限吗?他只可能是,被围困之生命的侦察者和指引者。
指引,也仅仅是把那包围圈不断地扩大,原因很简单:你不可能不在那包围圈的前沿,因此不可能不碰上他。
尼采从日神走向酒神,分明是说已经碰见他了,已经碰见了又说没碰见,说没碰见吧又明显是个瞎话儿。
尼采是不是把我们领到了门口,存心要留一个悬念?那层窗户纸马上就要捅破了嘛!所谓“高贵的虚无主义”,与其它虚无主义有何区别?酒神!酒神的步履明明是有了信念的步履,明明是在那无限围困之下的步履,围困之下却坚拒虚无的步履——这岂不是已经证明了上帝,证明了神圣,证明了生命在“永恒复返”地创造着意义吗?何虚无之有?
神的事,人不知;人的事,就是在命运的围困中——也可以说是无奈地——构造并接续起意义,从而拯救了当下也拯救了永恒。
所以“永恒复返”绝不是“对大地生活的全面肯定”,而仅仅是说:人不可能逃避大地生活,死都不能。
至于肯定,则是指向着永恒的追寻与超越,即大地对天穹的
仰望——那一曲博大的音乐从来就是充天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