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508.50 KB
- 文档页数:44
第六章总供给一总需求模型二、内容结构三、重点和难点1.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在每一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被称为总需求曲线。
由于实际资产效应、跨期替代效应和开放替代效应等因素,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反方向变动关系。
可以从简单的凯恩斯模型和IS—LM模型中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2.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总供给函数表示国民收人(总产出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数量关系。
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就是总供给曲线,可以用来表示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
总供给曲线可以根据总生产函数、劳动需求函数和劳动供给函数以及货币工资曲线推导而得到。
由于总供给是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量,而产出量是由生产函数决定的,因此,在短期,当资本存量既定时,总产出量就取决于劳动者的总就业量。
总就业量决定于劳动市场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的均衡。
把劳动力需求函数和劳动力供给函数结合起来就可以确定均衡的实际工资率水平和劳动力就业水平。
但是,由于西方学者各自依据的假设条件不同,因而对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存在不同看法。
按照古典理论,货币工资和物价有完全灵活性,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供求量会始终保持在充分就业水平,国民收入不会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而提高,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的垂直线,这条垂直线被称为古典的或垂直的总供给曲线。
与古典总供给曲线不同,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短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向下刚性,但具有完全的向上伸缩性,从而提出了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这条曲线在达到充分就业产量时则成为一条垂线。
在得到向上倾斜的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之后,西方学者将该曲线进一步简化,即把向上倾斜的曲线部分当作一条水平线,称为反L形的总供给曲线。
第6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6.1考点难点归纳1.总需求函数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
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提高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上升。
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其机制在于: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同时打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均衡。
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使LM 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
在产品市场上,一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即利率效应),总需求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水平的上升还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从而使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本国的出口也会减少、国外需求减少,进口增加。
这样,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总需求水平就会下降。
2.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和移动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价格水平变动一定幅度使国民收入(或均衡支出水平)变动多少。
从IS -LM 模型分析中可知,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变动会使LM 移动,进而影响收入水平,而LM 移动究竟会使均衡收入变动多少,取决于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
IS 曲线斜率不变时,LM 曲线越陡,则LM 移动时收入变动就越大,从而AD 曲线越平缓;相反,LM 曲线斜率不变时,IS 曲线越平缓(即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或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则LM 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动越大,从而AD 曲线也越平缓。
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政府支出扩大(A 增加),或扩张性货币政策(M 增加),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3.总供给总供给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者总产出),一般而言是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决定的。
经济学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 引言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
它用于研究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我们理解经济体整体的运行和调整机制。
本文将介绍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基本概念、假设、模型结构以及对经济政策的启示。
2.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基本概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指在宏观经济中,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相互作用的力量决定价格和产量水平的模型。
总需求包括个人消费、政府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等方面的需求。
总供给则由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等决定。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旨在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和调整过程。
3.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假设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基于一些简化的假设,以简化分析过程。
以下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基本假设:•全面竞争市场:假设市场上不存在垄断或垄断竞争,所有价格都是由市场交互决定的;•稳定价格水平:假设在短期内价格是固定不变的,即不考虑通货膨胀对模型的影响;•外部条件不变:假设除了价格和产量之外的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如技术水平、政府政策等;•供给弹性:假设生产者可以灵活调整产品数量以响应需求变化;•市场清算:假设市场可以实现所有商品和服务的完全清算。
4.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结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可以分为短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和长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短期模型通常假设价格固定,重点分析经济波动对产量和就业的影响。
长期模型则考虑价格的灵活性,着重研究价格和产量水平的长期均衡。
4.1 短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短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总需求曲线:表示不同价格水平下总需求的数量,通常呈现负斜率;•总供给曲线:表示不同价格水平下总供给的数量,通常呈现正斜率;•短期均衡点: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相交的点,决定了价格水平和产量水平的短期均衡。
4.2 长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长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相对复杂一些,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长期供给曲线:表示长期内总供给的数量,通常呈现正斜率;•长期需求曲线:表示长期内总需求的数量,通常呈现负斜率;•长期均衡点:长期供给曲线和长期需求曲线相交的点,决定了长期价格和产量水平的均衡。
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教学目的与要求与前三章相比,本章将价格水平和总供给作为新因素引入国民收入决定问题的分析。
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应掌握总需求曲线的推导、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和位置、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和不同供给假设条件下的政策效应等知识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总需求曲线的推导,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
计划教学时数4节教学内容引言一、说明的问题1.仍然是国民收入的决定2.与前面内容的区别□前面两个模型都是在假定一般价格水平(P)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本章是在价格水平可变的前提下,讨论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即 y ————— P□本章不仅把AD,而且把AS也作为决定Y大小的因素是均衡价格模型在宏观经济领域中的运用。
二、分析工具1.总需求函数(曲线)2.总供给函数(曲线)第一节总需求曲线一、总需求的含义与构成1.含义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P.637)最终产品市场上AD总需求=总支出=均衡条件下的总产出2.构成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国外需求二、总需求的决定因素1.一般价格水平□AD——P的减函数原因:与微观相同P1□图示:□注意:◇AD是一个物量概念◇与AE的区别:AD=Oy11AE=OP1Ay12.货币收入□内容:正相关□图示:∵货币收入——外生变量∴AD曲线移动□注意:收入——货币量——购买支出AD与M、v有关∴货币供给量与AD直接相关,两个市场间的依存性3.时间偏好□时间偏好的含义:时间偏好是指人们对其开支在时间上的选择◇人们倾向于把钱现在花掉还是将来再花会影响这一期和下一期的总支出从而影响到总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时间偏好是影响总需求的一个外生变量□时间偏好的决定因素:◇利息率◇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影响:r↑——C↓,I↓——AD曲线左移r↓——C↑,I↑——AD曲线右移预期通货膨胀率↑——C↑——AD右移预期通货膨胀率↓——C↓——AD左移※还有税收、货币供给等因素三、总需求函数1.总需求函数的含义(P.638)总需求—————决定因素间的函数关系这里仅考虑P产量(收入或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它表示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上,经济社会需要多高水平的国民收入y d = f(P)2.总需求函数的内容:□负相关□原因:◇价格水平变动具有利率效应·P↑——L T↑——M既定,L A↓——r↑P↓——L T↓——M既定,L A↑——r↓价格水平变动引起的利率的同方向变动,称为价格变动的利率效应·r↑——I减少——AE减少——y↓r↓——I增加——AE增加——y↑◇价格水平变动的实际余额效应·P↑——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c相应地减少——y减少·P↓——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增加——c相应地增加——y增加价格水平变动的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变动的税收效应·P↑——名义收入增加————可支配收入减少纳税档次提高·反之则反是四、总需求曲线1.总需求曲线的含义用来表示国民收入(总需求)和价格水平之间依存关系的曲线它是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