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至2005年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陈立,学号:)
- 格式:docx
- 大小:89.92 KB
- 文档页数:8
人民币汇率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经历了挂牌价和调剂价的双轨制阶段、汇率并轨后的柔性盯住美元制阶段、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刚性盯住美元制阶段、2005年7月21日的汇率制度改革。
从1979年至1994年汇率双轨制阶段是人民币贬值幅度最大的时期,由1979年的1.555元(1美元兑换)贬至1994年的8.619元(年度均价),贬值幅度达4.5倍。
在汇率双轨制期间,还存在表面上面额与人民币等值的中国银行外汇兑换券外汇兑换券。
由于外汇汇率与官方挂牌价格存在极大的利差,期间存在被政府禁止的外汇黑市。
初期以炒卖外汇兑换券为主,之后直接炒卖外币。
改革开放初期,人民币定价过高,外汇(外汇兑换券与外币)黑市价大大高于官方规定的汇率,前期最高相差近一倍;随着官方对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渐渐回落直至接近官方挂牌价;进入1990年以后,场外交易的(黑市价)外汇价格转向弱低于官方挂牌价,与此同时,外汇兑换券渐渐淡出市场。
从1994年开始到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前,人民币兑美元一直维持在8.27元以上(1美元兑换)。
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后,人民币渐渐进入升值阶段,人民币从汇率在改革前为8.2765元(1美元兑换),到2008年7月16日挂牌中间价升值至6.8128元,升值幅度达到21.48%。
由于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2007年-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到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开始明显受到影响,人民币暂时停止升值.人民币汇率在1994年以前一直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并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前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对美元等主要货币的汇率,各银行以此为依据,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浮动幅度内自行挂牌。
第一,人民币是一种不能自由兑换外币的货币,汇率由国家外汇管理局统一制订和调整,并且每日早晨通过新华社用中文、英文和法文发布。
人民币的历史趋势
人民币的历史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固定汇率时期(1949年-1994年):在这个阶段,人民币的汇率被固定在一个特定的水平上,由国家主导,不允许自由浮动。
在这个期间,人民币的价值相对稳定。
2. 混合汇率时期(1994年-2005年):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中国政府开始推行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引入了"双向浮动"机制。
人民币的汇率在这个时期内有了一定程度的波动,但仍然受到政府的干预和控制。
3. 汇率制度改革(2005年-2015年):2005年7月21日,中国政府宣布将人民币汇率与美元的汇率挂钩解除,采用"市场供求"机制来决定人民币的汇率。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人民币逐渐升值,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关注。
4. 市场化浮动阶段(2015年至今):2015年8月11日,中国央行宣布改变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引入了市场化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的汇率开始更加灵活地受到市场供求的影响,汇率波动幅度增加。
在整个历史趋势中,人民币的汇率主要受到经济基本面、货币政策、市场需求、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人民币逐渐从被低估到升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
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研究综述人民币汇率是指人民币兑换外币的价格。
汇率的变动对国家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程,人民币汇率也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人民币汇率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和政策调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一、历史发展人民币汇率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放开了外汇管制,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
在1994年至2005年期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维持在8.28左右的水平。
直到2005年7月21日,中国宣布放弃人民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转而采取以一篮子货币为参照物的管理汇率制度。
此后,人民币开始逐步升值,并在2010年实现了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
从2015年6月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开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度出现贬值压力。
不过,在中国政府的调控下,人民币汇率逐渐平稳,并且在2017年以来逐步升值。
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走势,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变化。
二、影响因素人民币汇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国内外的经济状况、政策调控、国际投资等因素。
国内经济状况是影响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水平、贸易顺差等都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影响。
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较快、通货膨胀水平较低以及贸易顺差较大的时候,人民币会呈现升值的趋势。
相反,如果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通货膨胀加剧、贸易顺差减少,则人民币可能会出现贬值。
国际经济和政策因素也会影响人民币汇率。
全球经济形势、国际政治关系以及其他国家货币政策都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影响。
特别是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美国的货币政策变化对人民币汇率影响更是直接而显著。
国际投资和跨国贸易也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影响。
外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和结构都会对人民币的需求和供给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
三、政策调控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进行调控。
94年和05年两次汇率改革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
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这就是94年汇改。
这次汇率改革是导致94年股市暴跌到325点原因之一。
这是《21世纪》08年回顾这次汇率改革的采访报道:1980年代初以来,我国的汇率体制从此前的单一汇率制转变为双重汇率制,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
汇率双轨制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对“奖励出口”起到了什么作用?钟伟:1980年代的双轨制下,实际存在三种价格形式:计划内价格、调剂价格和计划外黑市价。
计划内价格是官方制定的;计划外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调剂价则是在一定的政府管制下发挥市场的作用。
外汇调剂市场是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场外”交易市场,因为当时各地分中心不联网,调剂价格存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是一个政府管制相对较少的市场。
外汇在企业之间自由买卖的价格更能反映市场需求。
外贸企业通过外汇调剂市场出售外汇,扩大了它们的利润空间,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外贸企业出口的积极性,保证了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
因此,外汇调剂市场和汇率双轨制在当时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梅建平:一个国家合理的汇率制度应该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
所有新兴市场国家都面临着较大的流动性风险,最突出的表现是亚洲金融危机中,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外汇储备不足,资本账户开放过早,在经济形势突变和国外金融冲击下,国内市场发生恐慌,导致了金融危机。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采取双轨制,鼓励出口创汇,对提高中国经济应对风险的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21世纪》:l994年初,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轨,实行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2006年11月16日分析师:田书华E-mail:*************************.cn联系电话:(8610)6656 8736摘要:自去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基本上是在不断升值的。
不过详细考察,可以看出这个升值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稳升值阶段,时间是2005年7月21日——2006年5月15日。
是人民币汇率兑美元首次破八前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人民币汇率振荡调整阶段,时间是2006年5月15日——2006年7月19日。
人民币汇率于2006年5月15日首次破八后,在8左右振荡调整,并于2006年7月19日冲八后,进入“7”的轨道。
第三阶段是人民币加速升值阶段,时间是2006年7月19日——现在。
人民币真正进入“7”的轨道,开始加速升值。
考虑到美国经济有望实现软着陆,其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消费增长不会大幅下滑,对我国出口的需求仍会相对强劲。
因此,今年年内和明年我国顺差仍会保持较大规模。
从目前的增长速度看,如果未来中国的经济结构没有大的变化,中国的外汇储备2006年年底可能突破1万亿美元,按照每年平均200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的话,两年后可能就会接近1.5万亿美元。
另外,美国中期选举中民主党的获胜对今后人民币升值可能也会起到加速的作用。
因此,展望未来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较大。
因此,展望未来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较大。
1一、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自去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基本上是在不断升值的。
不过详细考察,可以看出这个升值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稳升值阶段,时间是2005年7月21日——2006年5月15日。
是人民币汇率兑美元首次破八前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人民币汇率振荡调整阶段,时间是2006年5月15日——2006年7月19日。
人民币汇率于2006年5月15日首次破八后,在8左右振荡调整,并于2006年7月19日冲八后,进入“7”的轨道。
改⾰开放以来⼈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研究
改⾰开放以来⼈民币汇率的变化趋势、
及影响因素研究
⼀、改⾰开放以来⾄今⼈民币汇率的⾛势与变化分析
改⾰开放以来,⼈民币汇率经历了⼀个幅度较⼤的渐进式贬值过程和⼀个缓慢地升值过程,这两个过程的拐点就是1994年的汇率制度改⾰。
1994年以前,⼈民币汇率的渐进式贬值。
1994年以后,⼈民币汇率的缓慢升值。
(见表)
⼆、⼈民币未来发展趋势
⼈民币汇率的波动将围绕升值进⾏。
中长期的理想状态是以渐进式、⼩幅度、长周期的⽅式进⾏,但其间不排除因美元阶段性⼤幅贬值或其它因素⽽引发⼈民币阶段性升幅加⼤的可能。
三、影响未来⼈民币波动升值的主要因素
1、购买⼒⽔平:根据购买⼒平价理论测算,发现现阶段⼈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被低估
2、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
3、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
4、⼈民币升值的国际压⼒虽然得到⼀定缓解,但仍然存在,以美国为⾸的西⽅发达国
家仍会长期施压
5、从预期⾓度来看,⼈民币汇率虽有上升,但升幅仍没得到⼴泛认同。
一、人民币汇率的发展概况(一)1994年以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币汇率由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1980年)。
为鼓励外贸企业出口的积极性,我国的汇率体制从单一汇率制转为双重汇率制。
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
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人民币双轨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一方面多种汇率的并存,造成了外汇市场秩序混乱,助长了投机;另一方面,长期外汇黑市的存在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人民币的信誉。
外汇体制改革的迫切性日益突出。
(二)1994—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定为1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
后来,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汇率只能在1美元兑8.27至8.28元人民币这非常窄的范围内浮动。
(三)2005年至今人民币汇率制度中国启动汇改,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立即升值2.1%。
党中央、国务院于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改革的内容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1994年与2005年的汇率机制改革对比我国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经历了1994年和2005年两次汇率机制的重要改革,本文分析了两次汇率改革时的金融环境,通过两次金融机制改革成果的对比得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措施。
标签:汇率汇率制度改革一、引言随着国际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不仅仅要考虑国内的各因素还要综合国际大环境的各因素,权衡得失最后决定选择何种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汇率水平,汇率水平的变化影响到价格水平、国际收支经济总量和其他宏观经济变量。
同时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现在已经不只是单纯的影响经济变量的问题,还涉及到越来越多的政治色彩。
二、1994年与2005年的汇率机制改革的对比1.分析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1994年的汇率体制改革的内容包括:(1)人民币汇率并轨,1993年12月31日,官方汇率1美元兑5.8元人民币,调剂市场为1美元兑8.7人民币,从1994年1月1日起将这良种汇率合并实行单一的汇率。
(2)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度。
(3)建立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
(4)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结算和流通。
(5)取消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我国实行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的时,当时在经济实力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对外贸易方面和外汇储备方面都具有了实行外汇体制改革的基础。
市场化是经济运行的总体趋势,我国在1993年之前所实行的外汇体制下汇率水平是由政府控制的,在这种体制下阻碍竞争,造成了经济的低效率,寻租现象严重,黑市猖獗。
国内生产总值方面199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速度为30.02%,对外开放度方面,199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957.0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为917.4亿美元,出口总额为1039.6亿美元,商品贸易差额为-122.2亿美元,商品贸易逆差,1993年的国内生产总植为34634.4亿元,外汇储备方面,外汇储备1991年为217.12亿美元,1992年为194.43亿美元,1993年为211.99亿美元,增长速度很慢。
汇改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化及其原因分析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以及近期经济增长的现状,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回顾了历次经历的汇率制度改革过程,并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人民币汇率的现状,通过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影响我国人民币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并探究了未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
标签:人民币;汇率;变化;影响因素在我国外汇储备过多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过大的情况下,一些经济学家也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各方因素给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
研究汇率影响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汇率变动能对世界经济造成很大影响,因此研究人民币的汇率变动影响因素也十分重要。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2005年7月21日,人民汇率制度步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次改革增加了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幅度和变动的弹性,适应了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需求。
当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进而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制度重新进行战略性调整,以对抗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中国人民银行重新采用之前的固定汇率制,将将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比率重新固定在了1美元兑换6.83元人民币的水平并一直在危机期间维持,此次战略性汇率制度调整帮助我国经济减少了在危机中受到的损失,维护了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2010年,全球经济开始从危机中逐渐复苏,我国的宏观经济也开始恢复,2010年6月19日,根据经济发展要求,又重新继续实施参照一揽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不断持续,近年来,人民币汇率持续性的走高。
但是最近两年,我国的宏观经济增速放缓,2016年已经正式进入到“GDP6时代”(2015年我国GDP同比增速为6.9%,是自1990年以来首次跌破7%),经济放缓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从2014年开始人民币汇率却出现了持续下跌的现象。
2015年12月末,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比率跌至1:6.49,跌势一直在持续,一直到2016年1月19日,跌至1:6.56的水平。
浅析我国人民币“外升内贬”现象及其原因摘要: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从2004年的8.2764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不断升值至2011年8月的6.3876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且升值态势不减。
同时,国内物价水平明显上涨,消费物价指数不断攀升,让居民倍感压力。
本文主要对人民币出现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并简述其原因。
关键词: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一、人民币的“外升内贬”现象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日益突出,人民币汇率问题也越来越吸引全世界的注意。
自2005年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的趋势。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
2007年7月3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升至7.5951,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接近6.35%。
人民币对外持续不断升值,且升值态势不减。
而对于国内的物价水平,人们却明显感受到物价持续上涨的压力。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不断攀升,人民币对内贬值的问题也成为百姓日益关注的话题。
从2000年至2010年,贸易顺差由241亿美元增至1831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从8.2781降至6.6227。
2010年的消费物价指数为3.3%,而2000年的消费物价指数为0.4%。
由此可以看出,人民币“外升内贬”的怪现象十分明显。
为何人民币会有如此现象,下面本文将阐述其产生原因。
二、人民币对外升值原因(一)外因1.国际收支失衡我国目前的国际收支处于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
由于国际收支是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国际收支失衡势必会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变动。
国际收支顺差表示出口大于进口,且由于我国出口量庞大,使得人民币在国外市场上供小于求,因此,人民币对外不断升值。
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历史、原因及效果分析商学院08(2)班乔馨学号:08163064 班号:28614近来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汇率变化对一国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
正确认识目前我国汇率政策及汇率水平,将关系我国经济能否实现长远平衡发展。
本文从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历史背景出发,分析汇率变动的原因及对处于经济转型关键过程的我国民经济的影响。
一、人民币汇率的历史回顾1、汇率变动的回顾人民币汇率是指人民币的国际价格。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动经历了1994年以前贬值幅度较大的过程与1994年汇改以后缓慢升值的过程(见表1) :表1 1981 - 2007年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表(以直接标价法计算)年份1981 1985 1986 1989 1990 1994 1997 2002 2005 2006 2007汇率1171 2193 3130 3176 4178 8162 8130 8127 8111 8100 7161 数据来源: 转自黄盛《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研究》, 2007年数据由央行网站得到。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在1994年以前, 人民币汇率有较大幅度的贬值。
这是由于此阶段我国经济总体实力不强, 为了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 我国政府采取人民币逐步贬值的方法来促进我国的出口, 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从而逐步加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1994年以后, 人民币汇率是小幅度升值的。
这是由于在1994年以后, 人民币汇率确定“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此后, 人民币汇率从1∶8162缓慢的升值至1995年12月31号1 ∶8132。
从1997年以来, 基本上稳定在1∶8123的水平。
人民币汇改在事实上变成实际上的“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
2、汇率制度的回顾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汇率制度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第一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至1993年12月30日, 这个阶段我国是汇率留成制度, 并在汇率制度上实行双重汇率即官方汇率和调剂汇率, 前者高于后者。
人民币汇改几次有什么不同?人民币汇率调整历史人民币汇改几次有什么不同?人民币汇率调整历史1994年:人民币与美元非正式挂钩,汇率只能在1:8.27至1:8.28元之间浮动。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当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8.2765上调至8.1100,上调2.1%,从此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逐渐形成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
2006年1月4日:央行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改进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方式。
2007年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大至千分之五。
FXSOL,FXCM,FXDD哪个好?2007年5月21日: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日波幅从±0.3%扩大到±0.5%。
这是自2006年初银行间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以来最重要的举措。
也是自1994年以来对人民币对美元汇价波幅的首次调整。
2010年6月19日:央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
2012年4月14日:央行宣布,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扩大至百分之一。
同时,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提供当日美元最高现汇卖出价与最低现汇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当日汇率中间价的幅度由1%扩大至2%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指出,中国经济在未来一些年中仍然能维持每年7-8%的增速,这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内需的拉动。
鉴于中国的人均收入目前已经上升到了相对较高的水平,内需进一步走强将是势在必然,而城市化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内需得到释放的重要途径,环球金汇网官网。
而易纲指出,在中国内需市场不断发育完全的情况下,进口领域的需求也会不断水涨船高,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将成为拉动全球需求状况走强的重要引擎,并因而在世界范围内塑造出经济共赢局面。
国际金融学论文1994年至2005年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其原因分析研究生姓名: 陈立学号:学科门类:国际金融学专业名称:工商管理硕士二〇一五年八月摘要:人民币汇率自1994年以来呈上升趋势,若想要对人民币的汇率走势进行预期,必要先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
本文从经济增长、国内外收支状况、外汇储备、货币供给量和中美物价涨幅及利率差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影响因素Abstract: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has been showing an upward trend since 1994. To predict the movement of 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such as economic growth,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 foreign currency reserves, the money suplply, the price growth in China and America and the interest gap between these two countries.Key words: 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influencing factors正文:一、问题背景1994~2005年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1993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具体内容包括: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价格并轨;设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外汇留成,实行结售汇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等。
重大事件与政策对我国外汇汇率的走势影响分析近年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作为一个大型的贸易国家,外汇汇率的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外汇汇率的波动,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际贸易、外汇储备和金融风险等方面,更是与我国的经济政策密不可分。
一、1994年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及其影响1994年,我国采取调整人民币汇率的措施,即“往内贬”的策略,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8.62元/美元调整到8.70元/美元。
这一政策的实施,一方面提高了进口商品价格,使国内出口商受益;另一方面,由于汇率调整对国际融资的风险评估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国际投资者开始撤离中国市场。
结果,我国的外汇储备急剧下降。
此举也提示了我国政策制定者,必须注重国际市场和外部风险因素的影响,不能单纯以国内市场为唯一考虑因素。
二、2005年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2005年7月,我国采取重大改革举措,即实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
在此之前,人民币汇率被固定在8.27元/美元的水平,长期维持稳定。
这种汇率机制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困局。
例如,这种汇率机制导致我国的出口收入过度依赖外汇储备,并且也不符合国际市场的实际情况。
市场化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反应了市场供求和外部因素对汇率变化的影响。
这一改革举措的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包括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对外投资风险的分散等等,使我国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反应机制更加灵敏。
三、2020年新冠疫情对外汇汇率的影响2020年,全球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
这一事件对我国外汇汇率的走势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一方面,我国的工厂停工导致出口下降,使得人民币汇率下降。
另一方面,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全球范围内的资金避险行为增加,导致美元资产需求增加,从而使美元升值。
这一变化也使得人民币汇率下降。
但是,疫情后,我国经济的复苏速度超出了其他国家的预期,吸引了国际投资者的目光。
国际金融学论文1994年至2005年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其原因分析研究生姓名: 陈立学号:学科门类:国际金融学专业名称:工商管理硕士二〇一五年八月摘要:人民币汇率自1994年以来呈上升趋势,若想要对人民币的汇率走势进行预期,必要先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
本文从经济增长、国内外收支状况、外汇储备、货币供给量和中美物价涨幅及利率差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影响因素Abstract: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has been showing an upward trend since 1994. To predict the movement of 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such as economic growth,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 foreign currency reserves, the money suplply, the price growth in China and America and the interest gap between these two countries.Key words: 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influencing factors正文:一、问题背景1994~2005年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1993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具体内容包括: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价格并轨;设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外汇留成,实行结售汇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等。
2003年我国加入了WTO组织后,我国呈现出经济快速增长、经常项目顺差持续扩大、外汇储备激增的局面,这导致了人民币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
自1994年以来,尤其是2003年以后,人民币汇率保持持续增加。
1994年1月至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8.61上升至8.1,累计升值了5.92%;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由64.4上升至107.9.累计升值了68%。
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只有二、我国人民币汇率发展历程人民币汇率的发展历程而言,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喻微锋认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汇率制度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1、改革开放以来至1993年12月30日,这个阶段我国是汇率留成制度,并在汇率制度上实行双重汇率即官方汇率和调剂汇率,前者高于后者。
并在深圳和上海成立外汇调剂中心,实行竞价买卖,允许外汇价格自由浮动。
2、从1994年以后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3、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基本上沿用了1994年汇改以来的新汇率制度,更加突出了市场供求为基础。
现行汇率不再实行单一的盯住美元制,基准汇率的决定将参考一揽子货币,这样就可以参考人民币市场汇价和货币篮子综合汇价之间的偏离程度进行相机抉择,采取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使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更具有灵活性。
笔者认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行汇率制度比较符合当时我国国情,为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维护地区乃至世界金融、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人民币汇率影响因素分析(一)经济增长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图一 GDP与人民币汇率走势人民币汇率是否稳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发展状况水平的高低与否。
原因在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水平就会有一个越好的预期,企业会增加投资,人们的收入增加,货币需求旺盛,人民币币值自然会上升。
此外,一国经济实力的增加,会使该国的本币在世界上的地位增加,该国的本币会持续稳健地发展。
1994年人民币大幅度贬值时,中国的GDP为5.7万亿元,2004年已超过12万亿元,10年间翻了一番多。
1994—2004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9%,是美国的3倍多。
由此可见,经济增长水平是人民币汇率重要影响因素。
(二)国际收支状况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国际收支状况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中各种收支的总和,是决定一国汇率的直接因素,也是主导作用。
如果国际收支顺差,对外债权增加,外汇市场货币供给会增加,本币需求增加,外币会贬值,人民币汇率增加。
反之,若国际收支逆差,对外债务增加,外汇市场货币需求增加,外币会升值,人民币汇率降低。
我国基本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人民币也长期保持升值的趋势。
图二国际收支与人民币汇率走势1.经常项目对人民币税率的影响经常项目逆差,人民币汇率降低。
1993年之前,经常项目逆差出现的年份,人民币汇率都下降,其中比较明显的是1985年和1987年。
1993年南方谈话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国内的投资和消费需求膨胀,进口大于出口,导致经常项目出现逆差,人民币汇率再次降低。
1993年以后,中国经济体制逐渐健全,经济稳步发展。
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经常顺差额的大幅回落,人民币出现贬值预期,2002年顺差额回升。
此后对外贸易规模扩大,经常项目顺差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人民币也长期保持升值状态。
2.资本项目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我国资本项目基本处于顺差状态,人民币汇率也在持续增加。
外境流入资本大于本国资本输出是资本项目顺差的表现,此种情况下往往会使本国外汇储备增加,进而导致人民币汇率增加。
1994-1997年资本项目顺差连年扩大,人民币汇率呈现增加的趋势。
此后我国一直保持资本项目顺差的状态,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
(三) 外汇储备对人民币税率的影响外汇储备的变动直接反映一国国际收支的整体状况。
一国外汇储备减少,该国的外汇市场上供小于求,本国货币会产生贬值。
反之,外汇储备的增加则表示外汇市场上供过于求,本国货币会产生升值。
图三外汇储备与人民币汇率走势1992-1993年,我国外汇储备减少,人民币汇率大幅度贬值;1994-1997年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人民币汇率略有升值。
2001年后,我国的外汇储备巨额增加,从2001年的2121.65亿美元到2005年的8188.72亿美元再创新高,人民币汇率升值。
但是外汇储备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在短期内较大,从长期看来这一影响不断减弱,从图三的数据也可以看到,虽然2001年到2005年外汇储备巨额增加,人民币汇率却只是小幅度上升。
(四)货币供应量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外汇储备的增减变化会导致货币供给量产生相应的变化。
央行外汇储备增加时,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和维持名义汇率的稳定,会增加基础货币供给量。
货币供应量过多时会导致本币供大于求,本币相对外币贬值,汇率下降,反之汇率上升。
同时,货币当局紧缩或扩大货币供给会影响均衡的利率水平,国内外利率水平的对比会使资本收支发生变化,进而改变本币和外币的供求,导致汇率水平发生相应变化。
图四货币供应量与人民币汇率走势1990年-1994年,货币供应量增加,人民币汇率也显著上升。
1995年-2005年间,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商投资规模大幅增加,加之我国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外汇市场供过于求,人民币汇率仍然呈增加状态。
但是短期内货币供给对人民币汇率影响较大,而在长期影响会下降。
如图四所示,虽然1995年-2005年货币供给大幅增加,人民币汇率却只是小范围增长。
(五)中外物价涨幅及利率差异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人民币汇率遵循两个法则:法则一:人民币汇率变动(%)=美国物价上涨幅度(%)-中国物价上涨幅度(%)法则二:人民币汇率变动(%)=美国的利率(%)-中国的利率(%)首先,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是不同国家之间货币购买力或物价的相对变化。
而通货膨胀会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各国货币的购买力,所以通货膨胀会对人民币的汇率产生影响。
而且通货膨胀所导致的最明显的结果就是物价的上涨,由法则一可以看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动直接受中美两国的物价涨幅影响,亦即受通货膨胀的影响。
其次,利率平价理论认为,在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两国之间短期资本流动主要受名义利率影响,两国间利率差等于预期汇率变动率,利率较高的国家存在汇率贬值预期。
因此较高的利率水平会刺激国外资本流入,减少本国资本流出,使本国的货币需求量下降,本币相对外币贬值。
总结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与经济增长、国内外收支状况、外汇储备、货币供给量和中美物价涨幅及利率差均有关联,并非某一因素决定。
在研究人民币汇率问题时,要从这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
参考文献:1. 江珊,陈诗:《基于VAR模型的人民币汇率影响囚素分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1(2)。
2. 张雪乔:《浅析人民币汇率的发展和影响囚素》,《中国经贸导刊》20 10(18)。
3. 喻微锋:《人民币汇率的历史回顾、影响囚素及走势分析》,《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3)。
4. 张菊如:《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囚素和未来走势分析》,《大众商务(下半。
月)》2011(1)。
5. 陈国荣:《人民币汇率相关问题分析》,《大观周刊》2011(26)6. 张霞:《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宏观囚素分析模型》,《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4(2)。
7. 左相国,唐彬文:《人民币汇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年10月第10卷第10期。
8. 姜涛:《人民币汇率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2卷第6期,2011年12月。
9. Zhongxia, Jin:“the Dynamics of Real Interest Rates, Real Exc hange Rates and the Balance ofPayments in China:1980 -2002”,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