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概述
- 格式:pptx
- 大小:4.31 MB
- 文档页数:36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商品经济是现代经济的基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商品。
那么,什么是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呢?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以及其运作方式。
一、什么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一种以商品为交换媒介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的特点在于,人们的生产和交换活动都以商品形式出现,而商品又由生产者通过一定的生产过程,以提供市场需求为目的的商品交换活动而创造。
因此,商品经济成为现代世界中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二、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体现在价值和价格两方面。
一方面,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要用的劳动力数量所决定的。
另一方面,价格是供求关系决定的。
当市场上的商品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时,商品价格下降;相反的,当市场上的商品需求超过供应量时,商品价格上涨。
下面将分别介绍价值和价格在商品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
2.1 价值在商品经济中的地位价值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和核心,它代表着商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所具有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而交换价值是指商品能够在市场上通过交换获取的价格。
由于价值的存在,商品才有了在市场上进行交换的能力。
2.2 价格在商品经济中的影响价格起着调节供求关系的作用,它能够平衡市场需求和供应,从而使市场交易保持稳定。
在商品经济中,供求关系是商业交易的关键,通过优化市场价格的设置,可以调节供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从而保持稳定的市场。
一旦供求关系失衡,商品价格会随之波动,这也会直接影响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三、商品经济的运作原理商品经济的运作原理可以概括为生产、交换和消费三个环节。
从生产环节开始,生产者以生产形成特定的商品,而消费则是这个商品最终被使用的环节。
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交换环节中,商业活动的实现就在于商品的交换。
在商品经济中,三个环节是密切相关的。
消费者需求和生产者供应之间的转化,源于市场制度对商品交换活动的调节。
而市场则是通过价格机制对商品和服务的供求情况进行调节,从而保证商品经济的平稳运作。
一、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一)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具有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具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商品价值是商品中凝结的一般的、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其一,统一性表现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其二,矛盾性表现在: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相互交换劳动。
B 使用价值是一切物品包括商品都具有的共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历史的范畴。
C对同一个人而言,不能兼有二者。
2.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属。
具体劳动是指不同具体形式下的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不同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的分工水平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紧密相联,与社会制度无关;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其内容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一定支出,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特殊社会关系。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是:两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次劳动的两个方面。
(二)商品价值量的确定1.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里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数量。
衡量劳动量的标准时劳动时间,但它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商品价值量的确定。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需要的劳动时间。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部门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但是,不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总量是不会变化的。
经济师考试知识点: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2017经济师考试知识点: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导语: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
在社会主义社会也仍然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对于促进生产专业化、技术现代化和人民生活富裕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1.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1)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2)价值: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
体现社会经济关系。
2.关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二者又互相排斥。
(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
(三)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二、货币的产生和职能(一)货币的形成和本质1.货币发展的四个阶段:①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②扩大的价值形式(08年、2010年考过此概念),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③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
④货币价值形式。
当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一种商品上时,这种商品就成为了货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2.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二)货币的职能五种:各自的概念。
重点关注支付手段职能。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三)货币流通规律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2)商品的价格水平;(3)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1、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看,商品的价值形式经达了⼀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才演化到现在的货币形式。
价值形式最初表现为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种商品上。
这种价值形式反映了⽣产⽔平⼗分落后的状态下发⽣的物物交换关系。
简单价值形式可⽤下列等式表⽰:1只⽺=2把⽯斧在这⾥,⼀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与另⼀种商品(⽯斧)的交换关系⽽得到表现。
处在等式左边的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右边的商品(⽯斧)来表现的,即它的价值是由另⼀种使⽤价值来表现的,因⽽商品(⽺)是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位置上。
等式右边的⽯斧则以⾃⼰的使⽤价值的⾃然形式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因⽽是处在等价形式的位置上。
价值形式的发展形式是总和的或扩⼤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系列商品上。
这种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交换⾏为的经常化,商品从个别交换变为同多种商品进⾏交换。
扩⼤的价值形式可⽤等式表⽰为:在这⼀价值形式中,商品的价值表现更为充分。
由于⽺的价值可以通过⼀系列商品来表现,从⽽也就更充分地表现为⽆差别的⼈类劳动的凝结。
同时也表明,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各种特殊的使⽤价值来表现。
扩⼤的价值形式使价值的表现范围扩⼤了,促进了社会交换活动的发展。
但是,扩⼤的价值形式具有的局限性也是⾮常明显的。
这就是它没有⼀个统⼀的东西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各种商品都可以作为等价物来表现⼀种商品的价值,没有⼀个⼤家公认的商品固定地处在等价形式上充当等价物。
扩⼤价值形式的这⼀缺陷,使交换活动仍然会遇到困难和障碍,因为各种商品都充当等价物,使得每⼀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都有⼀个⽆穷的系列,从⽽使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不能通过⼀个统⼀的等价物来进⾏。
价值形式的进⼀步发展形式是⼀般价值形式,即⼀切商品的价值,都统⼀地表现在从普通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般等价物的某⼀种商品上。
⼀般价值形式可⽤下列等式表⽰:随着商品交换的进⼀步发展,某种商品⾃发地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切商品的等价物,于是产⽣了⼀般价值形式。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商品经济是指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经济形态。
在商品经济中,人们通过生产和交换商品来满足各自的需求。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包括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和商品流通。
1.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
它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不同商品之间的价值差异反映了生产这些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差异。
价值规律使得商品可以进行交换,并且在交换中实现价值的转移。
2. 等价交换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中的基本交换形式。
它指的是在交换过程中,参与交换的两个商品具有相等的价值。
在等价交换中,每个交换参与者都能够获得与自己所提供的商品价值相等的商品。
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中实现价值转移的方式。
3. 商品流通商品流通是商品经济中商品交换的过程。
它包括商品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环节。
在商品流通中,生产者通过生产商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商品通过交换流向消费者。
商品流通的目的是实现价值的转移和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和商品流通是相互关联的。
价值规律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和交换比例,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基本形式,商品流通是商品交换的过程。
这些基本原理共同构成了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
举例来说,假设有两个商品A和B,它们的价值分别由生产它们所需的劳动时间决定。
如果A的价值是10个劳动时间单位,B的价值是5个劳动时间单位,那么在等价交换中,A和B的交换比例应该是1:2。
这意味着一个A的价值等于两个B的价值。
在商品流通中,生产者生产A和B,通过交换将它们流向消费者,实现了价值的转移和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总结起来,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包括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和商品流通。
这些原理揭示了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形成和交换的规律,对于理解和分析商品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首先,商品经济的核心基础是市场交换。
市场交换是指人们通过买卖商品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和追求利润的行为。
在市场交换中,每个交易参与者都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通过交换商品来在价格上获得利润或实现自身的需求。
市场是各个交易者进行交换的场所,交换的价格是商品供求关系的结果。
其次,商品的价值是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之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条件下,生产特定商品所需要的平均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它在市场上的价格,同时也决定了商品交换的比例。
第三,利润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追求的目标之一、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由于他们在生产中使用资本和雇佣工人来生产商品,而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
利润是资本家从剩余价值中获取的,它是资本的增殖和积累。
资本家通过改善生产过程、增加劳动生产率和提高销售价等方式来追求更多的利润。
第四,供求关系是决定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
当商品的需求大于供应时,价格往往上升,反之亦然。
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对市场交换产生影响,供需失衡会导致供求之间的价格矛盾,从而产生商品价格波动。
第五,竞争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竞争可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价格、提升服务水平等。
在竞争的过程中,优胜劣汰的原则让市场上的优质产品得以生存下来,从而推动了商品经济的进步和升级。
第六,分工与市场扩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合作,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特长和技能进行工作。
同时,市场的扩大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需求,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总之,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包括市场交换、价值形成、利润追求、供求关系、竞争、分工与市场扩大等多个方面。
这些原理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商品经济体系的基础,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理解和运用这些原理对于经济学和商业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考点5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①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了满足他人需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由物品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自然属性所决定。
政治经济学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着眼点不在于使用价值本身,而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不同商品之所以能相互比较,并按一定比例交换,是由于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可见,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二因素,在表面上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在本质上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
一是使用价值反映商品的自然属性。
不论什么社会,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反映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二是买卖双方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另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两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①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在特定劳动形式下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是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要付出一定的体力与智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又是抽象劳动。
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③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高频考点: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基本属性:使用价值、价值一、使用价值1.使用价值是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2.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来满足他人的需要,而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身的需要。
3.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价值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2.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耗费量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
3.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三、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1.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就不能成为商品。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没有价值,因而也就不是商品。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仅仅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
2.使用价值和价值又相互排斥商品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是为了消费,即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要获得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
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
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生产者让渡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了价值,消费者支付了商品价值而获得了使用价值,商品中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高频考点:商品的价值量一、商品价值量1.商品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
2.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4.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是商品的社会价值。
商品的社会价值是由在同一部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形成的,是商品交换的依据。
二、劳动生产率1.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的效率;2.表示方法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②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3.影响因素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②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③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④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⑤自然条件高频考点:货币流通规律一、货币流通规律1.定义: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