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老师讲《祝福》
- 格式:doc
- 大小:96.00 KB
- 文档页数:19
2024年情系讲台教师演讲稿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一名在____县____镇第一中心小学服务了十八年的教育工作者,坚守在基层教育岗位上,见证了无数孩子们的成长与变化。
今日,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庆祝属于我们的节日,这不仅展现了县委、县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各级领导对教师群体的深切关怀。
自我国设立教师节以来,已走过____年时光。
这____个教师节,伴随着鲜花与掌声,关注与期待,让更多的人将热情与尊重、理解与关怀的目光投向教育,投向了我们教师。
在这个尊师重教的新时代,我们肩负着历史的责任,承载着祖国的关注和人民的期待,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展现才华、实现梦想的舞台。
站在基层教育战线的最前沿,我深感荣幸。
每当我站在这里,眼前总会浮现出老师们辛勤工作的身影。
教师节,是我们的节日,属于每一位默默付出的教育工作者。
是他们,用汗水浇灌着教育的土壤,用智慧的光芒照亮孩子们的心灵。
他们无私奉献,甘为人梯,虽岁月蹉跎,但坚守岗位,用爱心和忠诚守护着每一位学生。
他们淡泊名利,默默耕耘,将满腔的热情和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伟大的教育事业中。
教育是一项崇高的职业,需要我们献身;它是一门严谨的科学,需要我们探究;它是一门多彩的艺术,需要我们创新;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参与。
作为校长,我们的责任是明确办学思想,确保学校健康发展,助力教师成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有了责任就有了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措施,有了措施才能进步,有了坚持才能成功。
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展现出真正的价值,这正是一个教育者的情怀和精神所在。
“辛勤园丁”是对教师的赞誉,“春风化雨”是对教师的颂歌。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我们无法用言语表达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也无法用诗篇诉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我国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是对我们教师职业的最高礼赞。
我们为从事这一传递文明、延续未来的职业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们坚信,教书育人是我们的责任所在,关爱学生是我们无怨无悔的选择。
(完整版)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档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李镇西系列[/B]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B]李镇西课堂实录——《荷塘月色》[/B]李镇西老师讲《祝福》[/B]李镇西:我教《沁园春长沙》[/B]李镇西:我教《装在套子中的人》[/B]李镇西:再别康桥[/B]李镇西:《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B]李镇西上作文评讲课(课堂实录)[/B]李镇西老师作文讲评《温馨的记忆》(完整版)[/B]李镇西作文课堂实录[/B]李镇西专栏[/B](包括:在烈日和暴雨下冬天提醒幸福我教《孔已己》等)李镇西上《给女儿的信》[/B]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B]李镇西《提醒幸福》教学实录[/B]韩军系列[/B]韩军:我教鲁迅的《药》[/B]韩军:我教李商隐的《隋宫》[/B]韩军教《念奴娇.赤壁怀古》[/B]韩军:大堰河,我的保姆[/B]《登高》课堂实录[/B](韩军)韩军:心灵的拜访——《紫藤萝瀑布》教后记[/B]韩军《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B]致大雁(韩军在新教育实验北京会议上的语文课)[/B]程少堂系列[/B]程少堂老师《你是我的同类》教学实录[/B]程少堂《诗经.子衿》香港教学实录[/B]程少堂老师《世说新语.咏雪》教学实录[/B]程少堂主讲《荷花淀》公开课实录[/B]好课赏析:程少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实录[/B]程少堂《听陈蕾士的琴筝》香港公开课教学实录[/B]程翔系列[/B] 程翔《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B]程翔《散步》课堂实录[/B]程翔《琵琶行》教学设计[/B]程翔“感动”作文课教学实录[/B]程翔《雷雨》实录[/B]赵谦翔系列[/B]赵谦翔课题汇报课实录[/B]赵谦翔《早发白帝城》教学实录[/B]程红兵系列[/B]程红兵:多样化思维创新与作文[/B]《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程红兵[/B]程红兵—我的叔叔于勒[/B]程红兵《雨霖铃》的教学实录[/B]于漪系列[/B]于漪专栏[/B]含:《往事依依》教学实录《春》教学实录宁鸿彬系列[/B]宁鸿彬专栏[/B]含:《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变色龙》教学实录《石壕吏》教学实录钱梦龙系列[/B]钱梦龙课堂教学专栏[/B]含:《死海不死》实录《谈骨气》实录《雁》实录《论雷峰塔的倒掉》实录《故乡》实录《岳阳楼记》设计钱梦龙老师讲《睡美人》[/B]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B]余映潮系列[/B]余映潮专栏[/B]含:《律诗二首》实录《纪念白求恩》实录《夏天也是好天气》实录《鹤群翔空》实录“中考信息提取题复习指导”教学实录余映潮评点《<老王>教学设计》[/B]许序修系列[/B]许序修专栏[/B]含:《想像表达训练》教学实录许序修:《登高》教学实录[/B]胡明道系列[/B]《狼》胡明道执教[/B]胡明道《老王》教学实录[/B]魏书生系列[/B]魏书生上《人生的境界》[/B]魏书生《统筹的方法》(实录)[/B]其他[/B]干国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堂实录[/B]方仁工作文教学课堂实录[/B]杨邦俊老师《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及评点[/B]洪镇涛《文学与出汗》教学实录及评点[/B]陈钟梁执教《致橡树》教学实录[/B]吴泓《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B]订阅到阅读空间。
名师课堂:李镇西老师讲《祝福》2名师课堂:李镇西老师讲《祝福》2第二课时今天的语文课是两节连堂。
课间,听课的一位老师对我说,刚才有学生读错了两个字,我没有及时纠正。
我谢谢她的指正,表示一会儿上课便纠正。
因此,第二节一上课,我便说:“刚才我们听课的老师指出了上节课同学们在读错的字,这里我纠正一下。
‘纤云弄巧’的‘纤’应该读什么?”有学生说读qian,有学生说读xian。
我明确说:“这是一个多音多义字,这里应该读xian。
还有一个字,是课文上的,就是‘炮烙’,应该读pao luo。
大家一定要留心这些容易读错的字。
”本来,上节课已经有不少学生发言谈了自己的感悟,我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表我的看法,但是,还有许多学生跃跃欲试想发言,我应该尊重学生。
于是,我说:“好,我们接着来交流。
”李文思举起了手,我说:“好,我们请李文思谈一谈。
”李文思说:“我读出了讽刺。
我觉得这篇小说在写法上体现了鲁迅一贯的晦涩风格……”我纠正道:“不是晦涩,是隐晦,或者说含蓄。
是吧?”李文思点点头,继续说:“他揭示和抨击了那个社会,让人们对那个时代不幸的人产生了同情。
我想祥林嫂的形象不是一个人,而是许多人的缩影。
她的不幸也不是哪个人造成的,而是是整个社会还有传统文化综合造成的。
”“嗯,所谓不幸,就是我刚才所说,她自己愿意做奴隶但是做不到。
”我问,“那这叫什么?”李文思说:“悲哀!”黄泳说:“我说说读《祝福》之前与读了之后的不同感受,读之前我看题目便想文章肯定写得很幸福的事情……”“对不起,打断一下,”我问,“这里的‘祝福’与我们平时说的‘祝福’有什么不同?”学生们说:“这里是名词。
”我说:“对,这里是名词,从书上看,‘祝福’是新年时一种祭祀天地、祈求赐福的风俗。
而我们平时说的‘祝福’是……”“是动词。
”这次是学生把我的话打断。
“对的。
”我说,“我们说‘祝福你’,显然是作为动词用。
好,请黄泳接着说。
”黄泳说:“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写的并不是幸福,而是不幸。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没两年的年轻教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确实受益匪浅,特别是其中的8条——关于如何获取知识,读完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年来深深困惑着我的问题突然间有找到了方向。
记得第一次教育实习的时候,为了准备一堂课足足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查资料,认真读课文,教案反复修改了无数次。
那次的课因我的精心准备而上的格外精彩,下了课很多学生跑来告诉我,我比他们原来的老师讲的好很多了,我至今仍记得那时的兴奋与激动。
那是鼓舞我工作后走上讲台的最初的自信和成就感。
从那以后,我总结了一条自认为很游泳的讲课经验:把与该篇课文有关的所有资料都搜集到手,加以组织,最后安排上学生的活动,就可以准备好一堂课了。
那时候,我认为找到了教学的不二法门。
觉得只要课前认真的准备好每一堂课,就可以讲好课。
而且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给了学生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刚开始学生还很配合,很欣赏这道菜。
课时间渐长,课堂开始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我渐渐觉得我的课堂和我的语言和学生有了隔膜感,一些所谓的讨论和课堂活动也只是表面的,进行不到课文的深层次。
有很多时候发现自己在唱独角戏,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反而有一两次仍开教案跳出书本却有意想不到的精彩。
也曾经多次跟其他老师讨论这一情况,很多时候都把问题归于学生对语文主观上的不重视,而恰恰忽视了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直到那天我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写下的这些话:请留意观察一下那些只知道必须交给学生的那点东西的教师的工作情形吧。
他认真的按照教科书把要讲述的东西准备好,甚至把讲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都记住。
你将会发现:那些在讲述新教材时应当使用的直观教具和说明性材料(如在历史、地理、生物课上要用的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好像是人为地附加在课的内容上的,所有这些都从学生思想的表面上滑过去,(有时教师甚至忘记了使用他所挑选的和准备好的东西)。
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呢,这是因为,处于教师中心的只是教材内容,而不是教育过程的各种细节。
| 最小说·读写大视野内容摘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放飞学生的心灵,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是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思想的精髓。
李镇西的语文民主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其阅读与写作教学关注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李镇西;民主教育;教学实践李镇西是语文特级教师,他一直在教育一线默默耕耘,坚守理想信念和教育良知,他是民主教育的痴情守望者。
上过李镇西老师课的学生,无不在课堂里深深地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和民主的快乐。
一、语文民主教育思想的核心给予学生心灵的自由和尊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应是一个引导者和指导者。
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将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和自身的个性、情感、兴趣和需要带入教育过程,唯有在民主的大环境下,学生接受民主教育,才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唤醒。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1]。
在李镇西看来,心灵的自由是一切创造的基础,自由本身不是创造,但是只有心灵自由了,学生的思想、感情和创造才能发生和进行[2]。
《祝福》这篇课文,李镇西原计划用3课时讲完,可是课间学生都十分积极发言,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更是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直到第3课时快下课时,李镇西还没有机会进行归纳总结,但是他仍坚持让学生畅所欲言,临时改变课时计划,将3课时延长为4课时。
尊重学生不是一句空话,当学生的思想火焰熊熊燃烧,在知识的海洋里畅快遨游时,教师不能一味地为了完成预设任务而扑灭学生的思想火焰。
二、语文民主教育思想的教学实践1.目中有人的语文课堂语文学习不单单只是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还具有人文性,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
钱梦龙曾点评过李镇西的语文教学,“人”这个形象和意义不仅在李镇西的“目”中,而且进入了他的“心”里;不仅进入了他的“心”里,而且是占据着“中心”位置[3]。
祝福课堂实录(李镇西)李镇西版《祝福》课堂实录第一课时按教材课文顺序,本来开学第一堂课就应该讲《祝福》,但对于这篇我讲过不止一次的很熟悉的名篇,我却踌躇起来。
记得当时我对学生解释为什么不先学《祝福》时,我是这样的说的:“虽然我从假期里就开始备这篇课文,可是我还没有想清楚如何讲。
如果草率地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对不起鲁迅。
”因此,我把第一单元的小说暂时放了放,而先给学生讲文言文单元。
我想以此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备课。
尽管如此,一个月过去了,临到上课我的教学方案仍然没有明晰。
我当然可以设计一个可以“讲”得比较精彩的教案,但我首先着眼于学生的“学”。
这篇课文的参考资料浩如烟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仅凭我已有的对鲁迅这篇文章的理解,都可以把这篇内涵丰富,思想厚重的文章“讲”好。
但是,现在我思考的或者没有把握的,不是我如何“讲”好,而是如何让学生“学”好?所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都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这是我现在坚定不移的原则。
尽可能引导和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悟课文,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哪怕是肤浅但很真诚的理解,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进而贴近作者的精神世界,这比我个人滔滔不绝或慷慨激昂地精辟分析更为重要。
既然如此,在有一个大体教学设想的前提下,我更追求教学过程的“随意性”(“随”学生课堂表现之“意”)而非教师课前预想的教学步骤的精确性。
“礼教杀人”无疑是《祝福》要表现的主题,但我不应该让学生抽象地知道这个结论,而应该让他们在感受形象的同时受到心灵的触动,进而认识到“礼教”何以能够“杀人”;同时,我还希望能够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认识到,“礼教”不仅仅是恶人杀人的凶器,也是无数普通的人甚至是善良的人,无意杀人的工具;不仅仅过去有旧的礼教杀人,今天也同样有新的礼教杀人,而且包括我们在内的每一个人可能都是“杀人者”!当然,学生所获得的这些认识,应该依靠他们在教师引导下自己的思考、彼此间的研讨以及和教师的互动交流,而不是教师我一个人的灌输。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1在哈尔滨培训期间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所着的《李镇西校长和他的同事们》一书。
书中的内容犹如阵阵清风吹进我的心里,让人感动,荡涤心灵。
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和他的同事们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它集中展示了武侯中学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具体操作方法。
翻开序言,里面有令我感悟最深的一段话,忍不住摘抄下来留作自勉:“每个人都是一棵树。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
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原来所谓“最好的教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所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
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近。
“做最好的`教师”是我永远的追求,直到我教育生涯的终点。
看到这里我算明白了,李老师笔下“最好的教师”就是一个不断地自我反思,不断地督促自己进步的教师。
看着书反思现在的自己,我算是“最好的教师”吗?当然不是,我想,这个“最好的教师”应该是我的一个目标,一个不断催促自己进步的目标。
李镇西《祝福》教学设计(精选5篇)李镇西《祝福》教学设计(精选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镇西《祝福》教学设计(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镇西《祝福》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
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
名师课堂:李镇西老师讲《祝福》3第三课时时间:2005年3月26日上午第一节上课伊始,照例是由一名学生讲解一首古诗。
在掌声中,张帆走上了讲台:“同学们,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首诗,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诗,名字叫《书愤》。
我在讲之前先给大家读一遍。
”张帆在课前已经把这首诗写在黑板上了,于是,他开始朗读:“书愤,陆游……”读完之后,他开始讲解:“这首诗大家在初中只背过后面两句。
这两句的意思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千百年来谁能跟他比。
这首诗是陆游归隐还乡时写的,表达他在古代心怀壮志而难求的心情。
首先说他早年外出不知道世事的艰难,看到国家的情况联想到自己的未来,因为当时国家经常受到少数民族的骚扰。
我觉得这两句写得特别有气势,他写了战争的壮阔以表明自己的雄心。
但他自己却不得志,看到自己的头发斑白才知道老了。
我觉得这首诗是作者在老年抒发自己平生的思想过程的诗,还是跟古代许多诗人一样,他早年有很大的理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施展,只能郁闷。
书愤,就是书写自己的愤怒。
大家跟我一起读一遍。
”大家在张帆的带领下齐读这首诗:“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垢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张帆回到座位上后,我说:“陆游很有名的一位爱国诗人,同学们还知道他的哪些诗?”学生们说:“《示儿》。
”我问:“还能背吗?”大家开始背诵:“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还知道陆游哪些诗呢?”我又问。
“《游山西村》。
”学生们说,然后情不自禁又背了起来:“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我说:“好!陆游还有一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我特别喜欢,大家能不能也背一下?”学生齐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李镇西老师讲《祝福》1第一课时按教材课文顺序,本来开学第一堂课就应该讲《祝福》,但对于这篇我讲过不止一次的很熟悉的名篇,我却踌躇起来。
记得当时我对学生解释为什么不先学《祝福》时,我是这样的说的:“虽然我从假期里就开始备这篇课文,可是我还没有想清楚如何讲。
如果草率地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对不起鲁迅。
”因此,我把第一单元的小说暂时放了放,而先给学生讲文言文单元。
我想以此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备课。
尽管如此,一个月过去了,临到上课我的教学方案仍然没有明晰。
我当然可以设计一个可以”讲”得比较精彩的教案,但我首先着眼于学生的”学”。
这篇课文的参考资料浩如烟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仅凭我已有的对鲁迅记这篇文章的理解,都可以把这篇内涵丰富,思想厚重的文章“讲”好。
但是,现在我思考的或者没有把握的,不是我如何“讲”好,而是如何让学生“学”好?所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都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这是我现在坚定不移的原则。
尽可能引导和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悟课文,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哪怕是肤浅但很真诚的理解,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进而贴近作者的精神世界,这比我个人滔滔不绝或慷慨激昂地精辟分析更为重要。
既然如此,在有一个大体教学设想的前提下,我更追求教学过程的“随意性”(“随”学生课堂表现之“意”)而非教师课前预想的教学步骤的精确性。
“礼教杀人”无疑是《祝福》要表现的主题,但我不应该让学生抽象地知道这个结论,而应该让他们在感受形象的同时受到心灵的触动,进而认识到“礼教”何以能够“杀人”;同时,我还希望能够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认识到,“礼教”不仅仅是恶人杀人的凶器,也是无数普通的人甚至是善良的人,无意杀人的工具;不仅仅过去有旧的礼教杀人,今天也同样有新的礼教杀人,而且包括我们在内的每一个人可能都是“杀人者”!当然,学生所获得的这些认识,应该依靠他们在教师引导下自己的思考、彼此间的研讨以及和教师的互动交流,而不是教师我一个人的灌输。
正如我几年前所说的:“教师主要的作用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当然,教师的感情和思想也参与到学生的感情和思想之中。
……不要老想着把自己对课文“深刻的领会”、“精彩的分析”、“独到的见解”灌输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领悟。
哪怕学生只领悟出了5分,也比老师灌给他10分强!”因此,虽然我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还没有考虑成熟,但我仍然带着没有写完的教案走进了教室。
我决定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随时调整教学程序,甚至改变课前我的某些预想,怎么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考,怎么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感情,怎么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怎么有利于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作者,走进鲁镇,进而联想到今天的时代甚至连想到自己,我就怎么上。
一切见机行事,一切随机应变。
我相信,只要学生动起来了,这堂课就一定会成功。
带着这样的自信,我开始了祝福》的教学。
正式学习课文之前,照例子是由学生轮流上台讲解的古诗欣赏。
今天轮到由汪洋同学当“老师”,她把秦观的《鹊桥仙》抄在黑板上,然后给同学们讲解她对这首词的理解:“今天我给同学们讲的是《鹊桥仙》,首先我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作者秦观,字子由,他是北宋著名的诗人……”刚开始她开有点腼腆,但讲着讲着便越来越大方,最后她说:“……尤其是最后两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我们知道,传说中牛郎和织女一年才能见一次面。
这首诗里用得最好的一个字是…传‟字,整首诗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下面我把这首词读一下,请同学们跟着我读,鹊桥仙秦观……”学生们开始朗读:“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学生朗读完后,我感慨地说:“读这首词,我最大的感受是,做现代人真是幸福,相爱的人之间那需要什么…飞星传恨‟?发个伊妹儿――哦,不对,连发伊妹儿都不用,打个手机就行了。
相比之下,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没有这么幸福了!”就这样,由对汪洋推荐的《鹊桥仙》的简单评论,我过渡到了今天要学的课文:“我们今天开始学《祝福》。
我先问一问,哪些同学课前已经把课文完整地读过一遍了?请举手。
”少数同学举起了手。
我数了数,说:“还不到一半。
不过不要紧的,因为考虑到同学们课业负担比较重,我们把预习也放在课内。
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课文认真认真地默读一边,已经读了一遍的同学再读一遍。
在读的时候,要用上脑子,一边读一边想。
把让你若有所思,或者让你怦然心动的地方,或者产生了联想的地方在书上做个记号,也可以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遇到不认识的字查一下,把音注上,总之读了以后书上要有读过的痕迹。
读的过程就是自己感悟和发现问题的过程。
我打算用三节课的时间和同学们一起来研讨这篇课文。
好,现在你们自己读吧!李老师在这儿没有作任何提示,也没有设置任何问题,先让你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受。
读完以后我们在互相交流各自的发现和感受,可以就全篇谈总的印象,也可以从某一个细节出发谈自己的体会,也可以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
我希望我们班每一个同学都能发言。
”学生们打开书,开始静静地读。
我看到严忠孝在读的时候拿出辞典查生字,便表扬他:“看,严忠孝正在查辞典了,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学生们继续自读,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祝福》(鲁迅)我巡视了一圈,看到每一个学生都在认真地读课文。
然后我也打开书,再次仔细读课文,估计着学生可能在哪些方面会有所感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
二十五分钟过去了,我看绝大多数同学都已经阅读完毕。
我说:“好,很多同学都读了一遍。
但是你们读过的书是否留下你们的笔墨痕迹呢?”我把我的教材扬起来,翻开课文给大家展示,“大家看李老师的书,里面有读的时候写的心得批语,还有许多地方我做了勾画。
我举一个例子,第10页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三行,“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
”我就想,这句话有它的意思,又比如12页倒数第二自然段:“直着眼睛”,“日夜不忘”,我就划出来。
还有14页倒数第四自然段,倒数第二行,“急得流泪”,我都勾画出来。
这些地方都是让我有所感触的地方。
你们有没有呢?当然,你们不一定画出这些句子,但你们可以勾画出来你们自己有感触的。
李老师给大家说这些,就是要大家明白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读书,那就是带着心去读。
我越来越感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已经渐渐失去了阅读的耐心,大家都习惯于形象化,比如喜欢看图片,看电视剧,取代对文字本身的理解与想像,越来越失去了阅读文学作品本身,也就是对文字本身的细细品味,鉴赏,联想、共鸣等等,没那个耐心了。
我们的阅读理解力在退化,这是人类的悲哀。
人们即使在读书时,也是基于抓情节,找结局,其实,就这篇小说而言,你要找结局,结局开头就给你摆出来了:祥林嫂死了。
但祥林嫂为什么会死?这一个过程更需要我们关注和研究。
这才是真正读小说。
”这段话我的确是有感而发,我就是想提醒我的学生,在图文信息时代,我们还应该尽可能学会和保持一种古典的阅读。
“好了,我们来交流一下。
”我又把话题转到课文,“我不知道同学们读这篇小说以后,理解到什么程度,感受到什么程度?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言,你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也许鲁迅的作品离我们比较远,我们理解起来会有一些障碍,但不要紧,我想知道在老师没有作任何提示的情况下,你们自己能够读出些什么东西。
哪位同学说一说?”平时从不发言的杨晓龙第一个举起了手,我热情地鼓励他:“好,请晓龙说说。
”杨晓龙说:“读这篇文章我觉得有些话我读不懂,但是我觉得我还是理解了一些。
我觉得这篇文章像一部电影,一个又一个的形象和场面,先从现在说起,展示一个结局,然后产生一个回忆,是怎么发生的。
作者把事情的发生记叙很详细,描写也很生动,例如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动作,还有他对人形外貌的描写,都非常好。
”杨晓龙的语文成绩不太好,他今天居然能第一个主动发言说出自己的这些感受,我很高兴,对他的发言予以充分的肯定:“说得非常好!的确是非常好!我说他…非常好‟有两个含义,第一,他读懂了结构,他说课文先写出了祥林嫂的结局,然后再通过回忆写祥林嫂的不幸,同时是他还读出了课文中用了许多生动的描写。
很好!第二,晓龙原来是不发言的,今天居然今天他第一个发言,勇敢表达自己的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说得很好,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现在小龙变大龙了!呵呵!”全班同学自发地为杨晓龙热烈鼓掌。
杨晓龙的发言,意义不仅仅在于他说出了他对课文的感受,更在于他开了一个主动发言的好头。
我班有许多同学平时也是不爱发言的,这妨碍了课堂交流,我决定趁势再说几句:“呵呵,同学们都用掌声表达对晓龙的敬佩。
我想,晓龙你在举手前其实可能也经犹豫过,也历过思想斗争的,但你最后战胜了自己。
下一次李老师再让同学们写《灵魂的搏斗――即一次战胜自己的经过》这篇作文的时候,你谈一谈怎么鼓起勇气发言的。
”我的话刚说完,杨晓梅也举手了。
我笑者对她说:“好,晓龙说完了,晓梅也要说。
”同学们也笑了。
杨晓梅说:“我读了以后第一感觉是愤怒。
而且还有对祥林嫂的同情,她是一个悲剧人物。
我愤怒的是当时制度的残酷及人情的冷漠,她的悲剧与当时的社会有很大关系,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
”她的理解我认为是对的,但我不希望学生们只是抽象笼统地说结论,而应该紧扣课文,因此我插了一句话提示道:“比如--”杨晓梅回答:“比如没有遵从她的意愿就把他嫁人。
周围的人就因为他是寡妇就歧视她。
他遭受了许多不幸以后那些人不但没有同情她反而对他嘲讽,如果人们不这样,如果人们能够安慰她,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产生。
”杨晓梅的发言一开始就用了一个词开概括她的感受,这让我很高兴,而且觉得这是一个很好阅读方法和状态――所谓“厚书读薄”,如果能够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自己读后的感觉,就算是真正“读进去”了也“读出来”了。
我临时决定也引导其他同学这么做:“刚才杨晓梅用了一个词…愤怒‟来表达她的读后感。
我请下面的同学在发言的时候也先用一个词概括自己的感悟。
”张长春举手发言说:“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读后的第一感觉,是沉重。
”“哦,你读后的心情是沉重。
”我点头,然后面对杨晓龙问:“晓梅读出了愤怒,长春读出了沉重,我这儿追问一下晓龙同学,如果你用一个词来表述你的心情,你会用什么词?”杨晓龙想了想,说:“实话实说,我读了之后心情很平静。
”我说:“嗯,这也是你真实的心情。
你没有像晓梅一样深入课文人物内心。
不要紧,可能学完了这篇课文以后,你的心情就不平静了。
好,长春继续说。
”张长春说:“虽然封建时代过去了,但是在农村封建思想依然占据人们的思想。
文中所描写的四婶,就是因为要避讳,而祥林嫂是个寡妇嘛,所以就不允许他动筷子之类的,祥林嫂就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