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两则第二课时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5
18 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教案一、学情分析本篇课文由两篇文言文构成。
《铁杵成针》通过李白遇见老媪磨铁杵的故事,揭示了持之以恒,终有大成的道理。
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理解文言文大意,明白文中所讲道理,并受到启发。
熟读成诵,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1.阅读理解《铁杵成针》,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成语故事。
2.随文识记“逢、卒”两个生字。
借助对话,感受人物的品质。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阅读导学,借助注释,抓住重点字词,把握故事大意,能结合生活体验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感受人物品质,交流启示明理。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出示铁杵和针的图片,联系这两个物体,说说你想到的成语故事。
2.揭示课题:《铁杵成针》(1)介绍铁杵,理解“成”的意思。
(2)选自《方舆胜览》。
(3)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了解故事人物吗?(4)介绍作者:祝穆。
3.播放视频,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4.介绍故事主人公:李白。
(二)识记字词1.学法提示。
(1)解课题,知出处。
(2)通读文,认字词。
(3)析文意,品人物。
(4)悟主题,探启示。
2.导读提示。
(1)朗读文言文,积累生字新词,找出故事人物和动词。
(2)根据故事发展顺序,结合课文的注释,概括文言文大意。
(3)感受人物品质,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跟读古文,注意停顿和断句,圈出生字。
4.随文识记。
(1)逢卒(2)多音字运用:还(huán)(hái)5.重点生字提示。
(1)逢:半包围结构,部首:辶。
书写时要注意“辶”起笔低,平捺长伸,托住被包围部分;“丰”横画间隔均匀,最后一横最长。
注意与形近字“峰”“锋”“蜂”辨析。
(2)卒:上中下结构,部首:亠。
书写时注意上横短,下横长,中间两个“人”的捺变成“丶”;最后一竖要在正中,从两个“人”的下方起笔。
注意与形近字“翠”“碎”辨析。
(三)理解感悟1.小组合作,借助文中的注释和运用现代词义理解文意。
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卒”这个生字,会写“逢”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熟读成诵,背诵课文,感悟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用多朗读、看注释、扩词语还有联系生活地方法来学习了《囊萤夜读》这篇文章,接下来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来读一读《铁杵成针》。
学生自主学习5分钟。
在书上进行简单的批注。
出示课件21.22(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夯实基础,为今天自学《铁杵成针》做好铺垫。
)二、小组讨论,理解文意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用看注释、扩词语、联系生活等方法,在小组里说一说课文的意思。
出示课件 23.24(1)生自由读,点名读。
(2)小组讨论2.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全班交流一下。
预设1:我想提醒大家“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这一句的停顿,应该在老媪后面停顿。
我们在《清平乐.村居》中学过,“媪”是老妇人的意思,注释三告诉我们“方”是“正在”的意思,“逢老媪方磨铁杵”的意思是“遇到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杵”,所以要在“媪”后面停顿。
追问:明白了意思我们就能读对节奏,看来想读好这篇课文还得知道它讲了什么?出示课件25预设1:我们小组来汇报。
读了注释一我知道“铁杵”是“用来捣衣或舂米的铁棒”,“铁杵成针”就是把铁棒磨成绣花针的意思。
预设2:“磨针溪,在象耳山下”,意思是“磨针溪,坐落在象耳山脚下。
”出示课件26预设3:“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这一句可以给“弃”组个词“放弃”,这句话是说“世间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出示课件 27预设4:“过是溪。
逢老媪方磨铁杵”,意思是“路过这条小溪,遇到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
”追问:是谁路过这条小溪呢?文言文常常呈前省略,在理解的时候可以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李白路过这条小溪,遇到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题:22《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两则文言文的内容,把握中心思想。
2.掌握两则文言文中的重点单词和句子。
3.能够独立朗读两则文言文,并能理解其含义。
4.能够用适当的语言描述文言文的中心意思。
二、教学重点1.掌握两则文言文的中心思想。
2.理解文言文中的生僻词语。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文的古文风格,包括句式、词语等。
2.根据文言文内容回答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板书:文言文二则2. 学习1.让学生自读两则文言文,然后向同桌介绍其中一则的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合作阅读第一则文言文,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生词和句子。
3.学生自主阅读第二则文言文,并尝试朗读。
3. 拓展1.教师提问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两则文言文的中心思想。
2.学生分组讨论对文言文的理解,然后进行小组展示。
4. 温故知新1.教师让学生回答文言文中的一些问题或做一些针对文言文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5. 总结1.教师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多阅读古文。
五、课后作业1.背诵两则文言文中的一则。
2.阅读一篇现代文短文,写出自己对其中一个段落的理解,并进行语文扩展训练。
六、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展现出了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在文言文的朗读和理解上还有一定的困难。
下节课需要加强训练学生的语感和古文阅读技巧,提高他们的文言文水平。
以上为本次语文教案内容,希望教师能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灵活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篇文言文。
2.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理解文章内容。
3.学习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文言文,理解文章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把握文章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两小儿辩日》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哪些著名的古代科学家?他们有什么样的故事?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2.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标注不理解的词语。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教师逐句翻译课文,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文章中两小儿与孔子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发表意见。
第二课时:《学弈》一、复习导入1.复习《两小儿辩日》的内容,回顾文章寓意。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篇文言文《学弈》,看看这篇文章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2.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标注不理解的词语。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教师逐句翻译课文,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文章中讲述了哪些关于学习的故事?这些故事给你什么启示?2.学生分组讨论,发表意见。
六、课后作业1.朗读并背诵两篇文言文。
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七、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出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文言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文言文,理解文章内容。
同时,学生们也学会了从文言文中汲取智慧,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两小儿辩日》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正确背诵课文。
教案:18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文言文,理解文中的意思。
(2)学习并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和句式。
(3)通过分析文中的内容,理解并领会文章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比学习,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2)通过学习文言文,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学习第二则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
2.学习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分析文章的主旨,理解文章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文言文,理解文中的意思。
(2)学习并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和句式。
(3)通过分析文中的内容,理解并领会文章的主旨。
2.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文章主旨的领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PPT、课文文本。
2.学具:笔记本、文具、课本。
五、教学过程1.导入:(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理解文中的意思。
(2)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课文注释等资料,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4.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5.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给予指导。
六、板书设计1.板书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的。
2.板书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板书文章的主旨。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言文二则》第二则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能够朗读出《文言文二则》第二则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能够归纳总结出《文言文二则》第二则的文言文写作特点。
4.能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写出类似《文言文二则》第二则的短文。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文言文二则》第二则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掌握《文言文二则》第二则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掌握《文言文二则》第二则的文言文写作特点。
难点1.掌握《文言文二则》第二则的文言文写作特点。
2.能够用文言文写出类似《文言文二则》第二则的短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教师播放一段与《文言文二则》第二则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文言文二则》第一则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新课讲解1.教师向学生讲解《文言文二则》第二则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教师讲解《文言文二则》第二则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并使学生能准确理解。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文言文二则》第二则的文言文写作特点。
3. 典型范例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篇类似《文言文二则》第二则的短文,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表达方式和结构。
2.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该短文,老师和同学一起回答问题。
4. 拓展练习1.学生自行选出一个文言文故事情节编写并朗读一份听后续写的练习。
2.学生读出自己所编造的文言文短文,并与同学们分享并互相检查。
5. 总结反馈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二则》第二则的文言文写作特点,并复述重点内容。
2.学生讲解自己编写的文言文短文,并评价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教学评价1. 教学工具1.视频播放设备2.PPT演示3.课本和练习册2. 教学效果1.能够理解《文言文二则》第二则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能够朗读出《文言文二则》第二则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能够归纳总结出《文言文二则》第二则的文言文写作特点。
4.能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写出类似《文言文二则》第二则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