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WiMAX的组网方案及其终端芯片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53.04 KB
- 文档页数:3
WiMAX无线宽带接入用户终端设备的研制与实现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无线通信技术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事物。
人们早已习惯于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在无线网络中获取信息,进行通信交流。
然而,在某些区域或场合下,传统有线宽带网络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时就需要使用无线宽带接入技术。
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作为一种新型的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传输速度快、接入成本低等优势。
WiMAX技术在国内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着众多企业和机构的关注。
本研究将针对WiMAX无线宽带接入用户终端设备的研制与实现问题展开探讨。
通过研究和开发新型的WiMAX用户终端设备,可以进一步推广WiMAX技术的应用,实现用户的无线宽带接入需求,推动我国信息化发展。
二、研究目的1. 了解WiMAX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现状;2. 探究WiMAX用户终端设备的技术要求和开发流程;3. 研制一种符合WiMAX技术要求的双模无线通信终端设备。
三、研究内容1. WiMAX技术基础知识学习;2. WiMAX用户终端设备的技术要求分析;3. WiMAX用户终端设备的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4. WiMAX用户终端设备的测试和应用实验。
四、预期成果1. 掌握WiMAX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现状;2. 研发出符合WiMAX技术要求的双模无线通信终端设备;3. 获得WiMAX用户终端设备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的相关技能;4. 完成WiMAX用户终端设备的测试和应用实验,进一步推广WiMAX技术的应用。
五、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法:对WiMAX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和终端设备的研究现状进行调研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2. 开发工具使用方法:根据WiMAX用户终端设备的技术要求和开发流程,采用常规电路设计软件和嵌入式开发工具进行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3. 实际测试方法:基于所研发的WiMAX用户终端设备进行测试和应用实验,检测设备的功能性和稳定性。
英特尔WIMAX芯片解决方案引言概述:在现代社会中,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英特尔作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推出了一种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解决方案——WIMAX芯片。
本文将详细介绍英特尔WIMAX芯片解决方案的特点和优势。
一、高速传输速率1.1 WIMAX芯片支持的高速传输速率是其最大的优势之一。
相比传统的无线通信技术,WIMAX芯片能够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达到数百兆比特每秒的水平。
1.2 高速传输速率使得用户可以更快地下载和上传大文件,实时观看高清视频和进行在线游戏等高带宽需求的应用。
1.3 英特尔WIMAX芯片的高速传输速率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无线通信体验。
二、广范围覆盖2.1 WIMAX芯片具有广范围的覆盖能力,可以在大范围内提供稳定的无线信号。
2.2 与传统的无线通信技术相比,WIMAX芯片的信号覆盖范围更广,可以覆盖城市、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等不同地理环境。
2.3 广范围的覆盖使得用户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够享受到稳定的无线通信服务,满足各种应用需求。
三、高度可靠性3.1 英特尔WIMAX芯片解决方案具有高度可靠性,能够提供稳定的无线连接。
3.2 WIMAX芯片采用了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和多天线技术,能够有效抵抗信号干扰和衰减,提供稳定的通信质量。
3.3 高度可靠性使得用户在进行语音通话、视频会议等实时通信时能够获得清晰、稳定的通信效果,提升了用户体验。
四、低功耗设计4.1 英特尔WIMAX芯片解决方案采用了低功耗设计,能够延长设备的电池寿命。
4.2 低功耗设计使得WIMAX芯片在移动设备上的应用更加可行,用户可以更长时间地使用无线通信功能。
4.3 低功耗设计也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五、灵活性与兼容性5.1 英特尔WIMAX芯片解决方案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兼容性。
5.2 WIMAX芯片可以与不同的设备和网络进行无缝连接,支持多种无线通信协议和频段。
移动WiMAX物理层及系统接入关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1.选题背景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移动通信技术中,无线通信技术因其方便性、灵活性和易用性而成为主流。
在无线通信技术中,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是一种全球互操作性微波接入技术,其中移动WiMAX是WiMAX 的一种应用,它使用了IEEE 802.16标准作为其物理层和MAC层协议。
移动WiMAX系统作为一种高速、高效的无线通信系统,正在取代传统的有线宽带接入方式,在许多应用场合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移动互联网、固定宽带拔号上网等。
2.研究目的与意义移动WiMAX系统主要包括物理层和MAC层协议,其中,物理层协议主要负责数据通信的物理层实现和无线传输,是移动WiMAX系统中的关键模块之一。
通过研究移动WiMAX物理层协议及其系统接入关键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可以:(1)深入了解移动WiMAX物理层协议和系统接入过程。
(2)掌握移动WiMAX物理层协议和系统接入关键模块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3)优化移动WiMAX系统的性能和功能,使其更适用于现代化通信需求。
(4)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3.主要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移动WiMAX物理层协议和系统接入过程进行深入研究。
(2)设计和实现移动WiMAX物理层协议和系统接入关键模块。
(3)对设计的移动WiMAX物理层协议和系统接入关键模块进行性能测试和分析,以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4.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实现以下成果:(1)深入了解移动WiMAX物理层协议和系统接入过程。
(2)设计和实现移动WiMAX物理层协议和系统接入关键模块。
(3)对设计的移动WiMAX物理层协议和系统接入关键模块进行性能测试和分析。
(4)输出相关技术文献和论文,为移动WiMAX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0、引言802.16/WiMax(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全球通用微波接入)如何组网是商用的关键问题之一,有必要进一步仔细探究。
到目前为止,IEEE 802.16标准及相应的测试规范主要还是针对无线空中接口技术,所明确内容也只是涉及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中的物理层(PHY)、媒体访问控制(MAC)层,并没有明确802.16/WiMax网络的组网技术和方案。
就现在的情况,802.16/WiMax组网牵涉到的问题主要有:如何通过网络和小区规划来提高频率复用率;如何把802.16/WiMax系统的空中接口网络和基于IP技术的核心网络有机结合在一起;如何更好的支持无缝移动性管理,保证用户的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要求,便于计费、认证和鉴权[2]。
同时这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主要针对上述问题对802.16/WiMax组网关键技术进行讨论和分析,重点讨论基于OFDM技术的小区规划方案及频率复用技术,并详细分析其媒体访问机制和资源分配策略,当然也包括其移动性管理的内容。
本文的第 3部分对组网的方案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最后,是对全文的总结。
1、802.16/WiMax组网关键技术802.16/WiMax作为分组数据的补充网络,同时随着它对移动性有较好的支持,可能会实现单独组网并全网覆盖。
其网络参考架构可以分成终端、接入网和核心网3个部分,如图1所示。
图1中,802.16/WiMax终端包括固定、漫游和移动3种类型终端;802.16/WiMax接入网主要为无线基站,支持无线资源管理等功能;802.16/WiMax核心网主要是解决用户认证、漫游等功能及802.16/WiM ax网络与其他网络之间的接口关系[1]。
图1 802.16/WiMax网络参考架构在标准中提供的PMP(Point to Multi-Point,点到多点模式)工作模式是通信系统中的基础模式,整个小区由一个BS(Base Station,基站)角色管理,所有的SS(Subscriber Station,终端)的通信都需要BS的调度,况且由于移动性的引入,移动用户要在不同的BS覆盖区间移动并实施通信链路的切换,需要为移动用户提供无缝的网络覆盖以便保障用户的QoS。
WiMAX无线网络组网方案ZDNet 网络接入来源: zdnet整理2011年07月25日评论(0)关键词:WiMAX无线网络本文摘要WiMAX是一种基于IEEE 802.16标准的宽带无线接入城域网技术,使用10-66 GHz频段,最高可以提供75 Mbit/s 的传输速率,单基站覆盖范围最大可达到48 km。
WiMAX能应用于很多领域,包括“最后一公里”接入、热点、蜂窝回程技术以及商业用户的企业级连接。
WiMAX是一种基于IEEE 802.16标准的宽带无线接入城域网技术,使用10-66 GHz频段,最高可以提供75 Mbit/s的传输速率,单基站覆盖范围最大可达到48 km。
WiMAX能应用于很多领域,包括“最后一公里”接入、热点、蜂窝回程技术以及商业用户的企业级连接。
目前所说的IEEE 802.16标准主要包括IEEE 802.16a、IEEE 802.16d和IEEE 802.16e三个标准。
其中IEEE 802.16a和IEEE 802.16d是固定无线接入的空中接口标准。
而IEEE 802.16e的目标是在IEEE 802.16d固定无线接入标准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特性,如切换、安全等,使其支持移动特性,该标准于2005年12月正式批准。
一、WiMAX的技术特点WiMAX采用波束赋形、MI MO、Mesh、OFDMA等后3G的先进技术改善非视距性能,更高的系统增益也提供了更强的远距离穿透阻挡物的能力。
和当前其他技术相比,WiMAX具有以下技术特点:●标准化,成本低:由于使用同一技术标准,不同厂商的设备可在同一系统中工作,增加了运营商选择设备时的自主权,降低了成本;●数据传输速率更高:WiMAX所能提供的最高接入速率是75 Mbit/s,目前,实际应用时每3.5 MHz载波可传输的净速率为18 Mbit/s,频率利用系数高;●非视距传输(NLOS):采用OFD M/OFDMA技术,具备非视距传输能力,可方便更多用户接入基站,大大减少基础建设投资;●传输距离远:最大传输半径为50 km,是无线局域网所不能比拟的;●部署灵活,配置伸缩性强,可平滑升级:根据业务需求区域灵活部署基站,网络建设初期,可选用最小配置,根据业务增长,逐步增加设备;●无“最后一公里”瓶颈限制:作为一种无线城域网技术,可以将WiFi热点连接到互联网,也可作为DSL等有线接入方式的无线扩展,实现“最后一公里”的宽带接入;●提供广泛的多媒体通信服务:能够实现电信级的多媒体通信服务,支持语音、视频和Internet。
移动通信技术论坛技术报告编制说明2.目的和目标此项中作者是要说明为什么要编写此文件,此文件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达到什么目标。
8WIMAX应用模式 (8)8.1固定接入应用 (8)8.1.1业务 (8)8.1.2用户 (8)8.1.3网络部署方式(如WiMAX+WLAN等) (8)8.2游牧式应用 (8)8.2.1业务 (8)8.2.2用户 (8)8.2.3网络部署方式(如WiMAX+WLAN等) (8)8.3便携式应用 (8)8.3.1业务 (8)8.3.2用户 (8)8.3.3网络部署方式(如WiMAX+WLAN等) (8)8.4完全移动式应用 (9)8.4.1业务 (9)8.4.2用户 (9)8.4.3网络部署方式 (9)8.4.3.1单一WiMAX网络部署 (9)8.4.3.2和移动网络共同部署 (9)9WIMAX网络架构(参加单位:华为、MOTOROLA、ALCATEL、INTEL、中兴) 109.1网络系统结构 (10)9.1.1不支持漫游的网络架构 (10)9.1.2支持漫游的网络架构 (11)9.2网络系统元素 (12)9.3网络系统接口 (13)9.3.1R1接口 (13)9.3.2R2接口 (13)9.3.3R3接口 (13)9.3.4R4接口 (13)9.3.5R5接口 (13)9.3.6R6接口 (13)9.3.7R7接口 (13)9.3.8R8接口 (14)9.4网络系统演进 (14)10频谱规划(参加单位:MOTOROLA、华为、INTEL) (15)10.1W I M AX 频谱分配 (15)10.2W I M AX系统文件 (16)10.2.1802.16D (16)3.分析和方法此项中作者是要分析以上提出来的问题,并解释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目录1前言 (7)2适用范围 (7)3参考文献 (7)4术语和定义 (8)5缩略语 (8)6概述 (8)7WIMAX网络业务支持 (8)7.1语音业务 (8)7.2数据业务 (8)11无线蜂窝组网方案(参加单位:MOTOROLA、华为、INTEL) (17)11.1组网方案 (17)11.2频率复用模型 (17)11.1频谱效率分析 (17)12IP地址规划和路由策略(参加单位:MOTOROLA、中兴) (19)12.1地址规划 (19)12.1.1 IPv4地址规划 (19)12.1.1.1 IPv4地址规划原则 (19)12.1.1.2 Wimax网络中的地址分配 (21)12.1.2 IPv6地址规划 (22)12.1.2.1 IPv6地址分配方式 (22)12.1.2.2 IPv4/IPv6过渡技术 (22)12.2路由策略 (23)12.2.1 局内路由策略(原则) (23)12.2.1.1WIMAX本地用户接入网络的路由 (23)12.2.1.2WIMAX漫游用户接入网络的路由 (23)12.2.1.3 WiMAX用户之间的电话呼叫路由 (24)12.2.2局间路由策略(原则) (24)13WIMAX网络系统演进方案(参加单位:MOTOROLA、UT、华为、INTEL、中兴) 2613.1固定无线接入方案描述 (26)13.1.1 网络参考模型 (26)13.1.1.1 用户端站(SS) (27)13.1.1.2 U接口 (27)13.1.1.3 基站(BS) (27)13.1.1.4 接口 (27)13.1.1.5 接入网关(AG) (27)13.1.1.6 L U,L S和L M接口 (28)13.1.2物理层技术 (28)13.1.3 MAC层技术 (28)13.2车速移动接入方案描述 (28)13.2.1网络架构 (28)13.2.2 车速无线接入系统描述 (29)13.3演进步骤及策略 (31)14移动性管理(参加单位:MOTOROLA、ALCATEL、华为、INTEL、中兴) (33)14.1系统内切换 (34)14.1.1 切换机制 (35)14.1.2.1 MSS 发起 (36)14.1.2.2 BS 发起 (37)14.2系统间切换 (38)14.2.1基于MIP的切换 (39)14.2.1.1切换触发 (39)14.2.1.2 切换流程 (39)14.2.2 基于代理MIP的切换 (40)14.2.2.1切换触发 (40)14.2.2.2切换流程 (41)14.3漫游 (42)14.3.1 漫游方案 (42)14.3.1.1方案说明 (42)14.3.1.2 漫游流程 (43)14.3.2 商业关系 (44)15QOS方案(参加单位:SIEMENS、ALCATEL、奥维通、中兴) (45)15.1Q O S体系架构 (45)15.2无线链路相关Q O S (47)15.2.1 Qos参数集 (47)15.2.2 动态业务的建立 (48)15.2.3业务流的Qos调度 (49)15.3核心网相关Q O S (50)15.4业务流的Q O S (50)15.4.1 业务流Qos参数的内容 (51)15.4.1.1 UGS业务的QOS参数 (51)15.4.1.2 rtPS业务的QOS参数 (51)15.4.1.3 nrtPS业务的QOS参数 (51)15.4.1.4 BE业务的QOS参数 (52)15.4.2 业务流Qos参数的处理流程 (52)15.4.2.1业务流创建过程 (52)15.4.2.1.1预留业务流 (52)15.4.2.1.2 网络发起的业务流 (53)15.4.2.1.3 网络发起的业务流(网络触发) (53)15.4.2.1.4网络发起的业务流(客户端触发) (54)15.4.2.1.5 SS/MSS发起的业务流 (55)15.4.2.2业务流改变和删除 (56)15.4.2.2.1业务流改变 (56)15.4.2.2.2 网络发起的业务流改变 (56)15.4.2.2.3 业务流删除 (57)16安全方案(参加单位:中兴、华为) (60)16.1.1 安全体系架构原则 (60)16.1.2 无线侧安全架构 (61)16.1.3 WiMAX 网络安全架构 (62)16.1.3.1非漫游模型 (63)16.1.3.2 漫游模型 (64)16.2W I M AX的鉴权和授权过程 (65)16.3设备的鉴权和授权 (67)16.4用户的鉴权和授权 (68)16.4.1基于PPPoE的认证 (69)16.4.2 基于WEB的认证 (71)16.4.3 基于802.1x的认证 (73)16.4.3.1 EAP-MD5认证流程 (74)16.4.3.2 基于PEAP的认证 (75)16.4.3.3 多种EAP认证方式比较 (76)16.5网络业务的鉴权和授权 (77)17计费(参加单位:中兴、华为) (80)17.1计费网络结构 (80)17.2计费内容与格式 (81)17.2.1固定计费 (81)17.2.2基于业务使用量的计费 (81)17.2.3基于业务的计费 (81)17.2.4计费内容与格式 (81)17.3计费解决方案 (84)17.3.1后付费计费方案 (84)17.3.2 预付费计费方案 (85)17.3.3 漫游用户计费方案 (86)18与现有网络的互通(共用)方案(参加单位:MOTOROLA、华为、INTEL、中兴) 8818.1与3GPP网络的互通 (88)18.2与W I-F I网络的互通 (92)18.3跨网络的漫游 (92)18.4跨网络的切换 (92)18.5对现有网络的影响分析 (92)19网络管理(参加单位:中兴、华为) (93)19.1网管体系结构 (93)19.1.1 固定BWA网管体系结构 (93)19.1.2 移动BWA网管体系结构 (94)19.2网管接口与协议 (95)19.3.1配置管理 (95)19.3.2 安全管理 (96)19.3.3 故障管理 (96)19.3.4 性能管理 (97)19.3.5MIB要求 (98)20网络优化(参加单位:中兴、华为) (99)20.1网络优化原则 (99)20.2网络优化工具 (99)20.3网络优化的KPI (100)20.4网络优化流程 (100)20.5网络优化报告 (102)21附录 (102)22编制历史 (102)1 前言2 适用范围3 参考文献3.1.1 [1]3.1.2 [2]4 术语和定义5 缩略语6 概述7 WiMAX网络业务支持7.1 语音业务7.2 数据业务8 WIMAX应用模式8.1 固定接入应用8.1.1 业务8.1.2 用户8.1.3 网络部署方式(如WiMAX+WLAN等)8.2 游牧式应用8.2.1 业务8.2.2 用户8.2.3 网络部署方式(如WiMAX+WLAN等)8.3 便携式应用8.3.1 业务8.3.2 用户8.3.3 网络部署方式(如WiMAX+WLAN等)8.4 完全移动式应用8.4.1 业务8.4.2 用户8.4.3 网络部署方式8.4.3.1 单一WiMAX网络部署8.4.3.2 和移动网络共同8.4.3.3 部署1)2)3)4)5)6)7)8)9)10)11)12)13)14)15)16)9 WiMax网络架构(参加单位:华为、Motorola、Alcatel、Intel、中兴)摘要:本章节主要选取华为、中兴公司的报告内容。